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3 01:0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羅月英
研究生(外文):Yue-Ying, Luo
論文名稱:羅山有機村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在環境教育之成效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An Analysis on the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Community Development in Environment Education Promoted by Luo Shang Organic Village
指導教授:熊同鑫熊同鑫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ung-Hsing Hsiu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東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8
中文關鍵詞:社區總體營造有機農業環境教育羅山有機村。
外文關鍵詞:comprehensive community developmentorganic agricultureenvironment educationLuo Shang organic villag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5
  • 點閱點閱:140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2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3
本研究旨在探討一個傳統的農村,在面臨人口外移、人口老化、發展停滯等問題後,如何在生態保護團體、文史工作室、社區總體營造的參與,以生態環保意識為主軸,由保護自然與人文的各種珍貴資源、辦理社會教育活動中,再創農村生機。個案農村—羅山村,以建構「生產、生活、生態」三生一體的有機村為核心概念,由提升農產的特色與競爭力,推行有機農業,打造出全台灣第一個有機村。。
本研究透過文獻分析、檔案資料分析、問卷調查、訪談及參與觀察等方法,以有機米產銷班、體驗農家之農戶、當地居民、遊客、以及學生等為研究對象,針對羅山有機村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在生態教育之成效,進行探討。研究結果發現,羅山村學童在相關環境教育態度上優於非羅山村的學童;遊客的環境教育態度呈現正面的態度,並肯定此地的生態旅遊;社區人士的環境教育態度由原先的無知與觀望,轉而願意自動配合相關的措施與活動。部分未長期居住於該村居民的環境教育態度,則有待加強。
研究結論,透過社區總體營造,以生態環保為主之羅山有機村之營造,除再創農村發展之契機,同時提供學童、居民、遊客透過生活的實踐與體驗,形成良好的環境教育態度。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iscuss how a traditional rural village, which encountered with population out-migration, aging and development stagnant, revive its vitality from the protection of precious nature and culture resources and implementation of social education activitie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through the participation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group, culture and history studio and comprehensive community development. Luo Shang village is the case in this analysis. Its core idea is to establish an organic village combined with “production, living and ecology”, and to establish the first organic village in Taiwan by improving agricultural product feature and competition ability, and promoting organic agriculture.
The research methods include here are literature analysis, file data analysis, questionnaire survey, interview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and the research objects are the agriculture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group of organic rice, farming family, local residents, tourists and students; and the research topic is the effect in ecological education by the comprehensive community development promoted by Luo Shang Village. It is discovered that attitude in relevant environment education of students in Luo Shang Village is better than students in other area; attitude of environment education by tourists are positive, and confirm local ecological travel; attitude of environment education by community personnel transfer from ignorant and waiting to cooperate with relevant measures and activities voluntarily. For some of residents not live long in this village have to enhance their attitude of environment education.
Through comprehensive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base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o develop Luo Shang Village. In addition to create the opportunity of rural village development again, and also provide live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for students, residents and tourists to form a good attitude in environment education.
目 次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目次…………………………………………………………………ⅲ
表次…………………………………………………………………ⅴ
圖次…………………………………………………………………ⅶ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名詞釋義…………………………………………………3
第二章 文獻探討……………………………………………………5
第一節 社區的定義與緣起……………………………………5
第二節 農村社區的變遷………………………………………6
第三節 社區總體營造……………………………………………8
第四節 社區總體營造的評鑑與研究……………………………12
第五節 環境教育…………………………………………………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23
第一節 個案研究法………………………………………………23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對象……………………………………24
第三節 研究流程…………………………………………………26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2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28
第一節 羅山有機村組織與形成結構說明………………………28
第二節 羅山有機村社會教育所推動的環境教育………………32
第三節 學童問卷調查結果與分析………………………………37
第四節 遊客問卷結果與分析……………………………………51
第五節 社區人士訪談結果與分析………………………………5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76
第一節 結論………………………………………………………76
第二節 建議………………………………………………………78
參考文獻………………………………………………………………79
附錄一、螺溪文史工作室工作紀要…………………………………83
附錄二、羅山有機米產銷班會議重點………………………………85附錄三、學童問卷……………………………………………………91
附錄四、遊客問卷……………………………………………………92
附錄五、環保團體會員對生態旅遊知覺、態度與行為之
相關研究問卷……………………………………………95



























表 次

表2-2-1、西元1900~1986年台灣農業發展大記事…………………7
表2-4-1、行政院「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六大面
向及預期成果…………………………..……………..…13
表2-4-2、營造農村新風貌計畫複審評分項目及說明表…………...14
表2-4-3、社區意識評估指標表………………..……………………15
表2-4-4、社區總體營造中與環境、及環境教育相關的研究……16
表3-2-1、受訪者基本資料分析表……….……………………….…25
表4-2-1.1、羅山社區總體營造經營項目及內容……………………32
表4-2-1.2、羅山社區總體營造---人文教育計畫項目及
實施內容………………………………………………33
表4-2-1.3、羅山社區總體營造---產業發展計畫項目及
實施內容………………………………………………33
表4-2-1.4、羅山社區總體營造---環境景觀計畫項目及
實施內容………………………………………………34
表4-2-1.5、羅山社區總體營造---環保生態計畫項目及
實施內容……………………………………………34
表4-2-2、羅山社區深度文化之旅解說人員培訓課程表…………34
表4-2-3、羅山有機村推動委員會工作紀要………………………36
表4-3-1、學童問卷第1題之資料分析結果………………………38
表4-3-2、學童問卷第2題之資料分析結果………………………38
表4-3-3、學童問卷第3題之資料分析結果………………………39
表4-3-4、學童問卷第4題之資料分析結果………………………40
表4-3-5、學童問卷第5題之資料分析結果………………………40
表4-3-6、學童問卷第6題之資料分析結果………………………41
表4-3-7、學童問卷第7題之資料分析結果………………………42
表4-3-8、學童問卷第8題之資料分析結果………………………42
表4-3-9、學童問卷第9題之資料分析結果………………………43
表4-3-10、學童問卷第10題之資料分析結果………………………44
表4-3-11、學童問卷第11題之資料分析結果………………………44
表4-3-12、學童問卷第12題之資料分析結果………………………45
表4-3-13、學童問卷第13題之資料分析結果………………………46
表4-3-14、學童問卷第14題之資料分析結果………………………46
表4-3-15、學童問卷第15題之資料分析結果………………………47
表4-3-16、學童問卷第16題之資料分析結果………………………47
表4-3-17、學童問卷第17題之資料分析結果………………………48
表4-3-18、學童問卷第18題之資料分析結果………………………49
表4-3-19、學童問卷第19題之資料分析結果………………………49
表4-3-20、學童問卷第20題之資料分析結果………………………50
表4-4-1、遊客問卷整理………………………………………………51
表4-4-2、遊客問卷第6題之資料分析結果…………………………56





















圖 次
圖3-3-1、研究流程圖…………………………………………………26
圖4-1-1、羅山機村大記事……………………………………………28
圖4-1-2、羅山機村推動委員會組織圖………………………………30
圖4-1-3、有機愛玉體驗………………………………………………30
圖4-1-4、閒置空間再利用-土埆厝…………………………………31
圖4-1-5、生態工法溝渠………………………………………………31
圖4-1-6、生活有機-斗笠製作研習…………………………………31
圖4-1-7、有機生態解說………………………………………………31
圖4-1-8、生態調查……………………………………………………31
圖4-1-9、羅山泥火山豆腐製作體驗………………………………32
圖4-1-10、羅山有機村組織關係圖……………………………37
王文科(2000):質的研究的問題與趨勢。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市:麗文文化,頁1~23。
王文科、王智弘(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王本壯(2005):社造行政機制之委外模式探討---專業管理團隊部分(引言)。941125社區通—電子報特刊—社造議題。http://www.hometown.org.tw(2005.10.23)
王麗娟、謝文豐(2000):生態保育。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白錦門(1994):個案法之研究。載於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教育研究方法論文集。台北市,臺灣書店,頁43-52。
行政院文建會(2005):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http://www.cca.gov.tw(2005.10.20)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2003):營造農村新風貌計畫補助作業要點。http://www.swcb.gov.tw/Newpage/94_main.asp(2005.10.20)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2):社區環境改造計畫—永續家園。http://sixstar.cca.gov.tw/upfiles/proj01120789224.doc(2005.10.20)
朱益生(2001):社區進行保育工作之研究—以花蓮縣富源社區馬蘭鉤溪護溪巡守隊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余安邦(2002):社區有教室-學校課程與社區總體營造的遭逢與對話。台北市:遠流出版公司。
李宏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市,考用出版社。
李崑山(1998):鄉土教學活動設計初探。台北縣教育雙月刊,23期,頁66-70。
吳忠宏(2006):環保團體會員對生態旅遊知覺、態度與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科會計畫。http://www.my3q.com/go.php?url=ntctc/45736(2006.03.12)
吳淑姿(2005):羅山有機村摺頁。花蓮文化局出版。
汪靜明(2000年9月):學校環境教育的理念與原理,環境教育季刊 (43):18-34
林文遠(2000):居民社區總體營造理念與環境態度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志成(1998):社區總體營造的省思。社教資料雜誌,第241期,P8~11。
林美玲(1997):社教機構推廣自然保育環境教育活動之規劃與探討。台中市:台灣省立台中圖書館。
林振春(1995):凝聚社區意識,建構社區文化。社區發展季刊,第69期,頁25-39。
林銘洲(2005):國內有機產業發展趨勢。農糧署:有機產業電子報317期。http://organic.niu.edu.tw/01-introduction/index.htm(2005.10.20)
花蓮縣政府人口統計資料。http://www.hl.gov.tw/static/population/pop-index.htm(2005.05.20)
花蓮縣富里鄉公所(1992):富里鄉行政區域圖(二萬五千分之一)。
花蓮縣富里鄉有機米產銷班第四班班會會議記錄 (2006):(2003.12.08~2006.04.12)。
花蓮縣觀光資訊網。http://www.hlhg.gov.tw/travel/(2005.10.15)
洪常明(2004):澎湖地區居民生態旅遊認知與發展生態旅遊態度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德仁(2004):社區健康營造的資源。載於台灣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學會:健康促進與資源運用,頁187~218。
胡振洲(1977):聚落地理學。台北市:三民書局。
翁政凱(2004):社區意識多準則評估模型之建構與應用---以「九二一震災重建區社區總體營造計畫執行方案」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水德(1998):社區營造與社區學習。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社區營造與社區學習。台北市:師大書苑,頁7~20。
許世璋(2001):社區進行保育工作之研究---以花蓮縣富源社區馬蘭鉤溪護溪巡守隊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金玉(2004):社區環境改造下之民眾參與、衝突與溝通—新竹市「內湖老街景觀改造」之三個衝突經驗。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浙雲、余安邦(2002):社區有教室:九年一貫課程與社區學校化的實踐。教育研究資訊,10卷,3期,頁29-48。
陳雪雲(1988):臺灣地區國小,高中,大學學生環境意識之調查研究。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張永進(2000):許社區總體營造一個未來。社教雙月刊,2000年8月號,頁35-38。
張湘翎(2001):社區自主環境管理機制之探討---以竹山鎮社寮社區總體營造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
郭實渝(2000):以生態文化教育的觀點看環境教育,環境教育季刊40期
曾梓峰(1998):專業組織在「社區總體營造」中角色之探討---「大溪經驗」為例。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社區營造與社區學習。台北市:師大書苑,頁131~146。
曾馨賢、王上銘(2004):以社區總體營造的觀點來看馬興社區與益源古厝未來發展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社會科教育研究,第9期,頁77-109。
黃光雄、簡茂發(2000):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6):質化研究的原理與方法。載於黃政傑等著:質的教育研究。台北市:漢文書店。頁1~46。
黃俊傑(1988):臺灣農村的黃昏。台北市: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黃朝恩(2000):鄉土教學的環境教育意義及其範例,環境教育季刊40期
黃蘭湘(2005):建構花蓮縣富里鄉羅山有機農業村之優質環境。羅山有機村品管圈活動---村民說明會會議簡報資料。
彭美鈴(2001):社區活動對居民環境態度之影響。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葉宏進(1985):社區原理。台北市:三民書局。
楊千儀(2003):國民中小學在社區總體營造中所扮演的角色。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冠政(2003):環境教育。台北市:明文書局印行,國立編譯館主編。
楊國賜(1997):談我國學校環境教育的發展。環境教育季刊,33期,頁2-7。
楊智安(2004):國姓鄉居民對社區營造永續發展態度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詹雪梅(2004):永樂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總體營造之參與學習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蕭國和(1987):台灣農業興衰40年。台北市: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謝有誌(2004):中部地區環保模範社區發展因素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登旺(2002):社區總體營造在原住民地區的實踐。國立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中大社會文化學報,第15期,頁65-85。
謝鴻儒(2000):國小教師戶外教學現況與障礙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聖佑(2003):台灣本土化運動下的地方文史工作室發展---以花蓮縣為例(1995~2002)。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