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20 06:0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東宏
研究生(外文):Chen, TungHung
論文名稱:應用公共藝術共同參與及學校認同之研究─以台東縣豐里國小畢業班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on Student’s Acknowledgement of school through public art participation─the example of graduating students in FongLi Elementary School, Taitung County
指導教授:熊同鑫熊同鑫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siung Tung-Hsi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東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4
中文關鍵詞:公共藝術參與式設計
外文關鍵詞:public artparticipative desig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9
  • 點閱點閱:76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9
摘 要
本研究為透過研究者對任教學校豐里國小過去三年來由畢業班學生之公共藝術創作的歷程回溯,並進行畢業生、老師、在校學生訪談資料分析,藉以探討這些公共藝術品能否強化畢業學生對母校的認同感,經相關歷程迴溯資料及訪談資料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一、有關師生對學校公共藝術共同參與的看法部分:
(一)師生共同合作的過程獲得普遍認同。
(二)校園公共藝術規劃參與過程學生的主體性應予考慮。
二、學校公共藝術的創作對學校畢業生對學校認同感有無助益目前無法確定。
三、三屆不同的公共藝術品創作,無法測出何種創作方式對於增進畢業生對學校的認同感有較多的幫助。
依據研究者所得到的結論,再重新省思校園公共藝術的價值及影響,及應該要有的發展方向,最後提出以下建言:
一、學校行政規劃部份
(一)成立校園景物永續經營規劃小組,小組成員含相關專家、學校相關專長教師、行政人員等,並由此小組訂定校園公共藝術發展重要準則,以達校園公共藝術美化校園及教育性功能。
(二)讓「共同參與」的精神真正落實在校園公共藝術創作過程。
二、後續與教學上的連結部分
(一)相關之公共藝術創作應納入藝術與人文課程規劃。
(二)公共藝術設置後應納入藝術與人文的「美術鑑賞」的部分。
The research traces public art creations of graduating students in previous three years in FongLi Primary School where the researcher teaches, and explores whether those public art works can enhance the appreciation of those students to their mother school through analyses of interviews with graduates, teachers, and students still in school.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conducted with analyses of tracing data and interview results :
1. For co-participation of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 school’s public art works
(1) the cooperation process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is primarily appreciated
(2) the subjectivity of students in participating in campus public art planning shall be considered
2. Whether graduating students’ creation on campus art works can enhance their cognitions to the school appears uncertain
3. Which kind of creation types can facilitates graduates’ cognitions to their mother school through analyses of previous three-year data keeps undecided.
Based on the produced deductions, the researcher’s suggests on rethinking values and impacts of campus public art works and their developments include:
1. Campus planning
(1)Organizing the work team for campus landscap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to invite professionals, teachers with relevant skills, and administrative staffs, and to set up the development principles for campus public art for the purpose of campus beauty and education functions of public art works
(2)Realizing ‘co-participation’ in campus public art creation
2. subsequent connections with curriculums
(1) public art creation shall be incorporated into art and human courses
(2) establishments of public art work shall be incorporated into ‘art appreciation’ in art and human relevant teachings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2
第三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研究限制 4
第五節 重要名詞解釋…………………………………………………………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公共藝術的起源與定義 6
第二節 公共藝術的目的 9
第三節 公共藝術的形式 12
第四節 公共藝術參與者的角色 14
第五節 公共藝術與藝術與人文領域之相關研究 17
第三章 研究設計 22
第一節 研究方法 22
第二節 研究架構 28
第三節 研究資料的蒐集 30
第四節 研究資料處理與分析 3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33
第一節 歷程回溯 …………………………………………………………..33
第二節 歷程運作分析 ……………………………………………………..58
第三節 畢業生觀點分析……………………………………………………..65
第四節 在校師生觀點分... …………………………………………………..85
第五節 綜合討論 ……………………………………………………………..9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95
第一節 結論與討論 …………………………………………………………..95
第二節 建議 …………………………………………………………………..98
重要參考文獻 …………………………………………………… …..101
中文部分………………………………………………………………………101
英文部分………………………………………………………………………104
附錄 ……………………………………………………………………………….105
附錄一 瓷磚數量表 ………………………………………………………..105
附錄二 瓷磚顏色對照表……………………………………………………106
附錄三 區域人員對照表……………………………………………………107
附錄四 拼貼細節流程………………………………………………………108
中文部分
尹倩妮(2004)。捷運人文藝術化環境的的創造。土木水利。37。57頁。
公共藝術設置辦法(1998)
文化藝術獎助條例(1992)
文化藝術獎助條例施行細則(1993)
王玉齡(2005)。當我們的校園充滿藝術。典藏藝術網。
http://www.artouch.com/space/html/2005/speech/2_1.htm#01
王聖欽(2004)。國小六年及環境藝術教學行動研究-五王國小環境教育融入視覺藝術教學模式。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皮力等(2004)。公共空間中的藝術發展。景觀雜誌。86。80-86頁。
石濤(2003)。當公共工程遇到公共藝術。營建評論。248。6-9頁。
何春寰(2003)。是誰在挑戰公共藝術的定義與認知。社教雙月刊。118。52-56頁。
吳美慧(2005)。Erickson主題式課程設計模式應用在國小公共藝術教學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清夫(1997)。台灣公眾藝術諸多的問題。公共藝術研習會實錄。台北市: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呂清夫(2001)。公共藝術不需要處「變」不驚。公共藝術簡訊。23。5-6頁。
李如儀(1994)。公共藝術在台灣之回顧與前瞻。空間雜誌。64。114-125頁。
李霏瑩(2003)。公共藝術的省思。藝術學報。72。17-27頁。
邱永裕(2004)。兒童對校園公共藝術的美感判斷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良方(2002)。課程理論。台北:麗文文化公司。
胡宏述(1996)。美國公共藝術。空間雜誌。90。162-169頁。
胡寶林(2003)。解下公共藝術的真善美外衣。典藏今藝術。132。63-67頁。
倪再沁(1997)。台灣公共藝術的探索。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倪再沁(2004)。公共藝術的多元形式。藝術家雜誌。354。412-415頁。
孫嘉妏(2001)。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統整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明松(2003)。歷史、部落與「Giza Giza」式的鄉愁 從象集團的宜蘭冬山河親水公園談起。典藏今藝術。125。68-72頁。
張美智( 2003)。環境藝術教育之理論建構與教學實驗研究。國立相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靜玉(2004)。從台灣公共藝術與社區總體營造探討意識認同。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理論組碩士論文。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曹音鵬(2005)。校園空間意象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教育行政班碩士論文。
莊育振等(2004)。從場所特性觀點談公共藝術之互動性-互動式公共藝術發展初探。藝術學報。74。125-140頁
許忠文(2003)。學校、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以台東市豐里國小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課程與教學教學碩士論文。
郭木蒼(2003)。學校公共藝術設置之研究:以台北市福星國小公共藝術設置為例。台北市立示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教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禎祥(譯)(2002)。藝術視覺的教育。台北:文景書局。(Elliot W.Eisner,1972)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法。台北:五南書局。
陳碧琳(2004)。公共藝術與環境美學。文訊雜誌。219。40-44頁。
陳德君(2002)。危機與轉機追蹤萬華大理街社區的空間實踐。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崢(2004)。記第五系統:後規劃時代的公共藝術。藝術家雜誌。58。449-455頁。
黃承令(2003)。作品自明性-議題‧基地‧場域的公共藝術。藝術家雜誌。340。192-195頁。
黃金福(1996)。公共藝術的環境思考。台南市立文化中心季刊。11。4-10頁。
黃振豐(2003)。麥金泰爾(Alasdair MacIntyre)人格教育理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楊如玉(2003)。公共空間戶外雕塑造型意象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茵茵(1996)。新竹市公共藝術整體需求綜合座談會。竹塹文獻雜誌。創刊號。223-234頁。
葉依菁(2003)。從公共藝術形式探討人、作品、環境之互動關係-以台北地區為例。私立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鈴木朋幸(1998)。藝術家取向的公共藝術。藝術家雜誌。279。312-314頁。
劉漢昌(2001)。從「群牛遊行」到「家具組件」-芝加哥共共藝術行銷觀念引導流行。藝術家雜誌。316。476-479頁。
鄭全玄(2002)。東台灣叢刊之三-台東平原的移民拓墾與聚落。台東:東台灣研究社。
賴芷儀(2003)。公眾不只要藝術 以廣告及傳媒觀點檢視公共藝術。藝術觀點雜誌。19。62-64頁。
謝慧青(2003)。公共藝術應與當地文化結合。典藏今藝術。132。62頁。
韓可宗(2003)。景觀美學、公共藝術與民眾參與。造園季刊。47。39-42頁。
蘇永森(2004)。校園公共藝術作為空間美感教育媒介之研究以台北市福星、文昌及士東國小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鐘靜雯(2003)。探討捷運搭乘者對台北捷運公共藝術設置之認知。銘傳大學商業設計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英文部分
Jack Mackie(2002)Towards the Art of Making Places Public Policies for Public Art on Compus,29-51.
Jim Brennan,Drew Coombs(2002). Public Art in Overall Compus Plannnig,175-191.
Michele Cohen(2002)Public Art and the NYC Public School:The Site for Student Programs,69-83.
Pamela Geiger Stephens(2006)A Real Community Bridge: Informing Community-Based Learning through a Model of Participatory Public Art, Art Education 59 no2, 40-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