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3)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5 16:3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歐陽國榮
研究生(外文):OU YANG KUO JUNGOU YANG KUO JUNGOU YANG
論文名稱:儒道生死觀對生命教育的啟示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Life and Death Views from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Reflecting on Life Education
指導教授:樊明德樊明德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Fan﹐Mint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東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3
中文關鍵詞:生命教育相對價值義理性生命生物性生命
外文關鍵詞:life educationrelative valuerighteousness-lifebiological lif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6
  • 點閱點閱:138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3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3
中文摘要
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儒家、道家思想中生死觀的意蘊與實踐方式之異同,為達研究目的,首先蒐集相關文獻,其次原典閱讀,並將資料做詮釋,最後比較歸納,對照現今國小生命教育的實施內涵,提供生命教育推動時可供參照的信念後盾。

就儒家而言,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明白告訴我們,如果不清楚認知生命的意義,便無法看清死亡的問題。因此,人如能善度一生,成就偉大人格,那麼在個人死後仍可隨子孫的生命而延續,他在世的善行義舉亦將永為社會所紀念,永垂不朽。至於道家則認為,所謂生死,實乃氣之聚散,莊子所謂:「通天下一氣耳。」因此大可不必為之而喜,為之而悲,只要逆來順受,個人生命有窮盡,大道生命無窮盡。儒家珍惜生命,肯定現世,始終以人間福祉為奮鬥目標;道家愛護生命,不是為了以生命換取權位,而是為了那一口氣,生命本身即是存在之目的,隨遇而安,與物俱化。本文藉由儒、道生死觀的探討,讓我們對國小生命教育進行一些省思與建議:

一、儒家的生命教育多屬於倫理的,所以其重視生命的意義遠過於生命的現象,或者說對義理性生命的重視多於生物性生命的重視,基於此立場,當兩者不能並存時,唯有捨自然之生命,以求成全仁義之道,並藉由孟子「捨身取義」的高尚情操,奠基捍衛社會正義的勇氣。因此,生命教育的推動中、價值觀的辨別是生命成長中一輩子的課題,也是人生迷航中的燈火。儒家的義利之辨,道家重視個體殊異的多元智慧論,均在價值觀的分辨、取捨、排列,給予為人師、為人母很清楚的借鏡。

二、在生命價值肯定上,從老莊對相對價值之說明以建立兒童正確的價值觀;從老莊對形軀生命的看法培養其珍愛生命的理念;從莊子所建立之生命境界開展心靈,並培養欣賞生命之態度。道家老莊的生活態度:「少欲知足」、「無為和不為己」、「無智」、「順應自然」,值得我們推動生命教育時的參考,時下青少年喜歡刺激,追求重金屬樂曲或靡靡之音,宛如沉迷「五色」「五音」「五味」,會使自己失去了原有的靈性,將使人「目盲」、「耳聾」、「口爽」、「人心發狂」。所以,我們應該知足過簡樸的生活。不需要向外追求名利和財富,因為「知足」才是真正的富貴。

三、產業科技化、電腦化,就業工作機會減少,升學主義持續増壓,課業重於常規,教師講「理」多於說「情」,不利生命情性培養,教師們除了「經師」的扮演外,更要成為孩子生命中的貴人,但在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過程中,如何避免價值觀的強行移植,以及揠苗助長,抹煞個性,「人師」角色在生命教育的推動中益顯重要,教育要注重的是師生間倫理上的互動,而非知識的販賣與交易。
四、生命教育教材內容除注重「應然」面向的導引之外,對於早已被視為金科玉律的道德教條,也該隨著多元價值的衝擊而有所反思、質疑與批判。道家的生命思想並非消極,對一般人眼中老莊「應然」的意義再度審視其價值根源,建議今後老師除收編儒家生死觀的相關教材外,更應重新省思道家在現代社會中的適用性,從儒道互補、互滲的過程中,提供一種讓人有法可遵、有道可循的生活依據。
The Life and Death Views from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Reflecting on Life Education

The research is to discuss the profound meanings of life and death in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The approaches taken were literature review, reading ancient scriptures, and finally inducting a conclusion. The conclusion was used to reflect the current life education and provide a guide for future use.

Confucius said “how can life be known if death unknown?” Confucius clearly expressed the idea that the meaning life cannot be understood if we do not explore the meaning of death first. Contrary to Confucianism, Taoism appreciates life itself, believe that life should not be traded for anything, and shall go with the flow. The mission of this thesis is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o two beliefs and to reflect the findings on elementary schools’ life education.

First of all, Confucianism’s life education is moral-based, therefore it emphasis more on the meaning than the phenomenon. Mencius said “trade life for justice” for the righteousness of the society. The propelling of life education and differentiating the value of life will be a lifetime issue. The conflicts between justice and benefit in Confucianism, and the Multiple Intelligences in Taoism are both important guilds in life education’s propelling.

Second, Zhuangzi believe that life and body should be appreciated, value of life be established from desire less, unselfishness, be simple minded, and go with the flow. People should live a simple life and not demanding for more money and better job title; contentment is the real fortune.

Third, avoid forcing younger to accept elder’s personal values towards life. Life education is about interaction and value exchange, not pushing younger to accept anything beyond their age.

Finally, the doctrines in life education may need modification overtime.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when designing life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the future, projector should take both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into consideration; and should reflect the appropriation of Taoism in modern society.
目次
第一章 緒論-----------------------------------------------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01
第二節 研究資料與方法------------------------------------08
第三節 待答問題------------------------------------------11
第二章 儒家殺身成仁的智慧與社會正義的探討-----------------12
第一節 儒家概述------------------------------------------12
第二節 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17
第三節 儒家的生死觀--------------------------------------18
一、「未知生、焉知死」-儒家生死源頭--------------------21
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儒家生死原則----22
三、喪思哀、祭思敬的要求-儒家生死大禮-----------------25
四、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儒家死的理性超脫---------------28
五、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儒家生命的定位-----------------31
第四節 儒家的社會正義------------------------------------35
一、 儒家信仰的原則-正義、道德、自然-----------------35
二、 儒家生命意義的反思-社會正義與社會關懷-----------37
第三章 道家生死齊一的智慧----------------------------------40
第一節 道家傳統哲學概述----------------------------------40
第二節 老子生命觀----------------------------------------43
一、 道-萬物之本源------------------------------------46
二、 推天道以明人事-----------------------------------51
三、 無-無遠弗屆的包容--------------------------------52
四、 自由意志-----------------------------------------54
第三節 莊子生命觀----------------------------------------60
一、 面對生死之態度與體悟------------------------------61
二、 超越生死之修養功夫--------------------------------66
三、 理想人格與生命情調--------------------------------71
四、 無用之用、人之大用--------------------------------74
第四章 儒、道生死觀的比較、互滲與時代意義--------------------------80
第一節 儒道生死觀的比較---------------------------------------------------80
一、 從天下失道返回天下有道----------------------------------------80
二、 知生觀與全生觀----------------------------------------------------81
三、 成聖成賢與逍遙自去的對照-------------------------------------82
四、 精神超越與回歸自然對照----------------------------------------84
五、 人際和諧與個體自由----------------------------------------------86
六、 精神不朽與死而不亡----------------------------------------------87
第二節 儒道互滲的義締與時代意義--------------------------------------92
第五章 儒、道生死觀對國小生命教育的啟示與應用--------------------98
第一節 儒、道生死觀對生命教育的啟示----------------------------98
第二節 儒、道生死觀在生命教育的運用--------------------------------119
第六章 省思與建議-----------------------------------------125
第一節 省思---------------------------------------------125
第二節 建議---------------------------------------------130
參考文獻
壹、古典文獻
《易經》
《論語》
《老子》
《荀子》
《孟子》
《莊子》
《中庸》
戴勝〈編〉《禮記》
許慎 《說文解字》


貳、當代專著
王邦雄(1985)。緣與命。台北:漢光
王邦雄(1997)。世道。台北:立緒文化
王邦雄(1995)。莊子道。台北:漢藝色研
王邦雄(2005)。老子道。台北:漢藝色研
王邦雄、楊祖漢、高柏園、岑溢成(2005)。中國哲學史。台北:里仁
王耀輝(1994)。孟子的人生哲學:慷慨人生。台北:揚智
孔子畫傳(1982)。中華史記編譯出版
孔服農、陳飛龍(1993)。孔子的生平及其教育思想。台北:國立編譯館
伍振鶩(2005)。中國教育思想與人類前途。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3期,171-182頁
朱榮智(1993)。把生活安頓。台北:書泉
朱榮智(2003)。生命的活水。台北:擎松圖書
朱榮智(1994)。與生命拔河。台北:書泉
朱榮智(2002)。孔子的生命教育思想,儒道學術國際研討會-先秦
牟宗三(1970、2003)。生命的學問。台北:三民
牟宗三(1995)。中國哲學十九講(六刷),103頁。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沈清松(1997)。心靈轉向。台北:立緒
何福田(2001)。生命教育論叢。台北:心理
杜維明(2002)。儒教。台北:麥田 
余德慧(1995)。觀山觀雲觀生死。台北:張老師
余德慧(1994)。生命夢屋。台北:張老師
余德慧(1991)。中國人的自我蛻變。台北:張老師
余德慧(2004)。生死無盡。台北:心靈工坊
余德慧 石佳儀(2003)。生死學十四講。台北:心靈工访
李貴豐(2002)。人生哲學-理論與實踐。台北:文津
李旭(1994)。孔子的人生哲學:執著人生。台北:揚智
李月娥(2002)。慈濟教師應用靜思語教學實施生命教育之質性研究-以台北市一所國民小學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祁致賢(1992)。人理學。台北:遠流
吳庶深、黃麗花(2001)。生命教育概論-實用的教學方案。台北:學富。
吳庶深(2000)。生死學與死亡學本是一家。載於林綺雲主編:生死學。台北:洪葉。
吳庶深(2001)。平靜生命的風浪。載於琳達.高曼著,陳重仁譯,打破沉默:幫助孩子走出悲傷(19-22)。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吳庶深、陳佩君(2000)。當前國中生命教育課程之比較。論文發表於宗教學術研討會,中壢:中原大學。
吳庶深、黃楨貞(2001)。從生命教育探討死亡教育-地震災區小學生的生命教育。論文發表於台灣地區兒童生死教育研討會,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吳庶深、黃楨貞(2001)。生命教育課程對國中生生命意義感影響之研究。論文發表於台灣地區國中生生命教育教學研討會,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吳達(2004)。關於生死,他們這麼說。台北:人本自然文化
吳進安(1995)。中國哲學的藝術生活觀。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雙月刊,11(1),6–27頁
吳汝鈞(1995)。儒家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吳瓊洳(1999)。生命教育課程的設計。台灣教育,580,12-18。
吳武雄(1999)。推展生命教育回歸教育本質。高中教育,7,10-15。
吳宗文 (2003)。迷信與信仰- 中國宗教文化的困惑及出路
邱秀娥(2001)。國民小學教師生命教育相關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但昭偉(2001)。「生命教育」的生命。載於教育資料集刊,26,113-130。台北:輔仁大學。
林語堂(1984)。孔子的智慧。台北:金蘭文化
林語堂(1984)。論孔子的幽默。台北:金蘭文化
林清玄(1997)。安頓生命的新智慧。台北:方智
林綺雲、張盈堃(2002)。生死教育與輔導。台北:洪葉
林瑞堂譯(2000)。你可以更靠近我---教孩子怎樣看待生命與死亡。台北:張老師文化。
林俊宏(1999)。老子政治思想開展。 政治科學論叢/第十期/頁 171∼194
林安梧(1996)。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台北:明文
林安梧(1998)。儒家的生死智慧─以《論語》為中心的展開.1998年「哲學、生死與宗教」國際學術研討會
林鶯譯(1999)。(J﹒Donald Walters著1986)。生命教育-與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戰。台北:張老師
林思伶(2001)。生命教育的理念與做法,論文發表於台灣地區國中生生死教育研討會。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岸本英夫(1997)。凝視死亡之心。台北:東大圖書
季旭昇(2005)。孟子。台北:商周出版
季旭昇(2005)。論語。台北:商周出版
恆毓(2000)。論儒家,世界弘明哲學季刊。香港
徐山(1998)。儒的起源。江海學刊,4期
施嘉信(1991)。超越傳統的新人生。台北:新潮社
孫效智(1999)。生死尊嚴與生命智慧。台灣教育,580期,2- 6。
孫效智(2000)。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哲學基礎。收錄於: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1-22。台北:寰宇。

孫效智(2001)。生命教育的倫理學基礎。教育資料集刊,26,27-57。師友,375,17-19。
袁信愛(2002)。儒、道兩家的生死智慧,第六次儒佛會通論文集(下冊)。台北:華梵大學
紀潔芳(2000)。兒童生死教育教學之探討---兼談教學資源之運用。載於台灣地區兒童生死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彰化:彰化師大。
段德智(1994)。死亡哲學。台北:洪葉文庫
陳香(1988)。孔子的風采 。台北:國家出版社
陳佳禧(2001)。生命教育之體認。台北:水牛
陳浙雲(2001)。學習,從生命開始-九年一貫課程中生命教育的規劃與實施。教育資料集刊,26,237-263。
陳德和(2005)。道家思想的哲學詮釋。台北:里仁書局
陳德和(2002)。 儒道互補論的環境思維。鵝湖月刊,30卷,1期,12-19。
陳芳玲(1999)。建構主義與生命教育課程,載於生命教育課程規劃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南華大學。
陳德光(2001)。生命教育的宗教學基礎初探。 教育資料集刊,26,59-80。
陳福濱(2000)。生命教育的倫理基礎。收錄於:生命教育與教育革新學術研討會大會專題演講,103-117。輔仁大學教育學程中心。
索甲仁波切(1996)。西藏生死書。台北:張老師
高大威儒(1993)。儒家四重奏。台北:書泉
哲學雜誌35期( 2001)。生命教育。台北:哲學雜誌編委會
校園教師事工組 (2003)。創意生命教育。台北:校園書房
張淑美(1992)。死亡的意義與其對教育的啟示。高雄師大學報,3,121-138。
張淑美(1996)。死亡學與死亡教育:國中生之死亡概念、死亡態度、死亡教育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高雄:復文。
張淑美(1998)。從美國死亡教育的發展堅論我國實施死亡教育的準備方向。國立高雄師大教育系:教育學刊,14,275-94。
張淑美(1999)。中小學「生死教育」之實施。安寧療護雜誌,14,p44-57
張淑美主編(2002)。中學「生死教育」手冊---以生死教育為取向。台北:心理。
張淑美(1996)。死亡學與死亡教育。高雄:復文。
張淑美(2000)。生死教育之實施心得舉隅。成人教育簡訊,19。
張淑美(2000)。論生死教育在我國實施的需要與可行性。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刊,16:281-302。
張德聰(2000)。生命的回顧與省思:綻放生命的花朵。論文發表於現代教育 -生命教育。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張湘君、葛琦霞編著(2001)。童書創意教學:生命教育一起來。台北:三之三文化。
張耀宗(1999)。老子思想對教育的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28,60–65頁。
張三夕(1996)。死亡之思。台北:洪葉文化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6)。心理學概要。台北:東華。
張光輔(1995)。談生命教育。輔導通訊,44,3-4
張光甫(1975)。老子教育思想之研究。高雄師範學院學報,3,197頁。
張郁芬(2001)。生命教育課程之研究。教師之友,42<2>,15-21。
張燕梅(2005)。必然之死與應然之生-儒家生死哲學天人研究學院會訊第一期
鹿沼景揚(1992)。生命教育法。台中:台灣教文
教育部(2001)。教育部生命教育中程計劃(90-93年度)。台北:教育部。
國民教育輔導叢書第九輯 (2001)。生命教育。 國立台南師院實習輔導處編印
章嵐(2001)。生命的真諦。台北:尼羅河書房
莊啟文(2002)。鳳山地區住民生命互動之口述歷史研究及其對生命教育課程內涵之啟示。九十一年度教育部中部辦公室推動中小學從事行動研究計畫專案
馮滬祥(2001)。中西生死哲學。台北:博楊文化
傅木龍(2003)。生命之探:來去間的智慧。台北:心理
傅偉勳(1993)。生命的尊嚴與死亡的尊嚴。台北:正中
傅偉勳(1993)。世界宗教與死亡超克。台北:正中
傅偉勳(1998)。生命的學問。台北:生智
傅佩榮(2003)。傅佩榮解讀莊子。台北:立緒
傅佩榮(2000)。新世紀的心靈安頓。台北:幼獅
傅佩榮(1989)。尋找生命的重心。台北:洪建全基金會
傅佩榮(1994)。智慧的魅力。台北:業強出版社
傅佩榮(1994)。儒家生死觀背後的信仰.哲學與文化.第廿一期卷.第七期
傅佩榮(2004)。人生定位。台北:名田
曾煥棠(2001)。社會關懷教育與生命教育。教育資料集刊,26,131-152。
曾煥棠(2001)。關懷與作為—生命教育中的社會議題,教育資料與研究,39:13-17。
曾煥棠(2003)。生死學之實務探討。台北:師大書苑
曾昭旭(2002)。老子的生命智慧。台北:文化
曾志朗(1999)。生命教育-教改不能遺漏的一環。收錄於:李遠哲等著,享受生命-生命的教育。台北:聯經。
曾文宗(1995)。從全人發展角度看生命教育的意義與內涵。輔導通訊,44,12-16。
黃德祥(2000)。小學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收錄於:生命教育與教育革新學術研討會大會專題演講,103-117。輔仁大學教育學程中心。
黃德祥(1998)。生命教育的本質與實施。輔導通訊, 55期,6 -10。
黃義良(2000)。生命教育在國小課程中的融合與落實策略。收錄於: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255-222。台北:寰宇。
揚帆(1994)。莊子的人生哲學:瀟灑人生。台北:揚智
華梵大學(2004)。生命實踐學術研討
奧修(2003)。道。台北:生命潛能文化
楊慕慈(2003)。生命教育。台北:禾楓
鈕則誠(2004)。生命教育:學理與體認。台北:揚智
紐則誠(1999)。生命教育的定位。收錄於:生命教育課程規劃研討會議手冊,108-112,南華管理學院生死研究所。
威廉.葛拉瑟( 2002)。每個學生都能成功劉易齋。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出版
陸玉林(2003)。道德經解讀經典。香港九龍:中華書局
游乾桂(1997)。背叛死亡。台北:探索
郭于華(1994)。死的困惑與生的執著。台北:洪葉文化
館野正美(2003)。老莊思想圖解。台北:商周出版社
國立教育資料館 九十一年度. 覺苑文教基金會 第 七 屆 ... 星期四. 綜合座談. 佛教的生命教育理念和實踐.陳木子大德.
尉遲淦(1999)。生命教育課程的另一種規劃方案。生命教育課程規劃研討會會議手冊,119-127,南華管理學院生死研究所。
葉麗君(2000)。塑建多元智慧的學習環境推動生命教育。收錄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105-125。台北:寰宇。
賴昭志(2001)。探索教育運用生命教育可行性之探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秀霞(2001)。生死教育課程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死亡態度影響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孫幸慈、連廷嘉、黃俊傑(1999)。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五,137-153。
賴昱諠(2001)。生命教育探索性評估-以嘉義市兩所生命教育中心學校為例。 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靜晃等著(2002)。生命教育。台北:揚智。
尉遲淦(1998)。生命教育課程的另一種規劃方案。生命教育課程規劃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南華大學。
劉述先(2001)。全球倫理與宗教對話。台北:立緒文化公司
劉瑞瓊(1999)。如何推動生命教育教導學生熱愛生命。台灣教育,580,54-58
劉易齋 (2001)。生命學簡綱初探:生命教育概論與實踐。台北:高立圖書
劉易齋 (2003)。生命管理學初探:生命教育的思想與實踐。台北:普林斯頓國際有限公司
樊明德(2004)。與孩子談生命。台北:智庫文化
蔣錫昌(1988)。老子校詁。成都:古籍書店
鄭崇趁(2001)。生命教育的目標與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39,18-20。
鄭石岩(2000)。生命教育從何著手。北縣教育,33,18-24。
鄭曉江(1994)。中國死亡智慧。台北:東大圖書
鄭曉江(2001)。生命終點的學問。台北:正中
鄧運林(2001)。認識生命教育。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論叢(頁21-23)。台北:心理
黎建球 (民90)。生命教育的哲學基礎。教育資料集刊,26,1-26
黎建球 (2000)。生命教育的意義價值及其內容。收錄於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37-48。台北:寰宇。
黎建球 (民90)。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教育資料與研究,39,1-5。
錢穆(1993)。人生十論。台北:東大圖書
錢永鎮(1998)。生命教育的實施背景及其基本理念。研習資訊,15<4>,23-30
錢永鎮(1999)。如何推行生命教育–––理念篇。台灣教育,580期,25-28
錢永鎮(2000)。校園推動生命教育的具體做法。現代教育論壇-生命教育,台北
戴健業(1994)。老子的人生哲學:自然人生。台北:揚智
謝冰瑩、李鍌、劉正浩、邱燮友(1985)。新譯四書讀本。台北:三民書局
顏培元(2002)。生命福音:培元文萃。三重:旭侑
顏崑陽(2003)。人生因夢而真實。台北:漢藝色研
證嚴法師(2003)。生命的至情。台北:聯經
羅光(2000)。中國人的生死觀.哲學與文化.第廿一卷.第七期
蘇曉康、王魯湘(1988)。河殤。台北:金楓出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羅光(2000)。中國人的生死觀.哲學與文化.第廿一卷.第七期
2. 錢永鎮(1998)。生命教育的實施背景及其基本理念。研習資訊,15<4>,23-30
3. 黎建球 (民90)。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教育資料與研究,39,1-5。
4. 黎建球 (民90)。生命教育的哲學基礎。教育資料集刊,26,1-26
5. 鄭石岩(2000)。生命教育從何著手。北縣教育,33,18-24。
6. 鄭崇趁(2001)。生命教育的目標與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39,18-20。
7. 黃德祥(1998)。生命教育的本質與實施。輔導通訊, 55期,6 -10。
8. 孫幸慈、連廷嘉、黃俊傑(1999)。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五,137-153。
9. 曾煥棠(2001)。關懷與作為—生命教育中的社會議題,教育資料與研究,39:13-17。
10. 曾煥棠(2001)。社會關懷教育與生命教育。教育資料集刊,26,131-152。
11. 傅佩榮(1994)。儒家生死觀背後的信仰.哲學與文化.第廿一期卷.第七期
12. 張耀宗(1999)。老子思想對教育的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28,60–65頁。
13. 張淑美(2000)。論生死教育在我國實施的需要與可行性。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刊,16:281-302。
14. 張淑美(1999)。中小學「生死教育」之實施。安寧療護雜誌,14,p44-57
15. 張淑美(1998)。從美國死亡教育的發展堅論我國實施死亡教育的準備方向。國立高雄師大教育系:教育學刊,14,27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