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古典文獻
《易經》
《論語》
《老子》
《荀子》
《孟子》
《莊子》
《中庸》
戴勝〈編〉《禮記》
許慎 《說文解字》
貳、當代專著
王邦雄(1985)。緣與命。台北:漢光
王邦雄(1997)。世道。台北:立緒文化
王邦雄(1995)。莊子道。台北:漢藝色研
王邦雄(2005)。老子道。台北:漢藝色研
王邦雄、楊祖漢、高柏園、岑溢成(2005)。中國哲學史。台北:里仁
王耀輝(1994)。孟子的人生哲學:慷慨人生。台北:揚智
孔子畫傳(1982)。中華史記編譯出版
孔服農、陳飛龍(1993)。孔子的生平及其教育思想。台北:國立編譯館
伍振鶩(2005)。中國教育思想與人類前途。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3期,171-182頁
朱榮智(1993)。把生活安頓。台北:書泉
朱榮智(2003)。生命的活水。台北:擎松圖書
朱榮智(1994)。與生命拔河。台北:書泉
朱榮智(2002)。孔子的生命教育思想,儒道學術國際研討會-先秦
牟宗三(1970、2003)。生命的學問。台北:三民
牟宗三(1995)。中國哲學十九講(六刷),103頁。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沈清松(1997)。心靈轉向。台北:立緒
何福田(2001)。生命教育論叢。台北:心理
杜維明(2002)。儒教。台北:麥田
余德慧(1995)。觀山觀雲觀生死。台北:張老師
余德慧(1994)。生命夢屋。台北:張老師
余德慧(1991)。中國人的自我蛻變。台北:張老師
余德慧(2004)。生死無盡。台北:心靈工坊
余德慧 石佳儀(2003)。生死學十四講。台北:心靈工访
李貴豐(2002)。人生哲學-理論與實踐。台北:文津
李旭(1994)。孔子的人生哲學:執著人生。台北:揚智
李月娥(2002)。慈濟教師應用靜思語教學實施生命教育之質性研究-以台北市一所國民小學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祁致賢(1992)。人理學。台北:遠流
吳庶深、黃麗花(2001)。生命教育概論-實用的教學方案。台北:學富。
吳庶深(2000)。生死學與死亡學本是一家。載於林綺雲主編:生死學。台北:洪葉。
吳庶深(2001)。平靜生命的風浪。載於琳達.高曼著,陳重仁譯,打破沉默:幫助孩子走出悲傷(19-22)。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吳庶深、陳佩君(2000)。當前國中生命教育課程之比較。論文發表於宗教學術研討會,中壢:中原大學。
吳庶深、黃楨貞(2001)。從生命教育探討死亡教育-地震災區小學生的生命教育。論文發表於台灣地區兒童生死教育研討會,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吳庶深、黃楨貞(2001)。生命教育課程對國中生生命意義感影響之研究。論文發表於台灣地區國中生生命教育教學研討會,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吳達(2004)。關於生死,他們這麼說。台北:人本自然文化
吳進安(1995)。中國哲學的藝術生活觀。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雙月刊,11(1),6–27頁吳汝鈞(1995)。儒家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吳瓊洳(1999)。生命教育課程的設計。台灣教育,580,12-18。
吳武雄(1999)。推展生命教育回歸教育本質。高中教育,7,10-15。吳宗文 (2003)。迷信與信仰- 中國宗教文化的困惑及出路
邱秀娥(2001)。國民小學教師生命教育相關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但昭偉(2001)。「生命教育」的生命。載於教育資料集刊,26,113-130。台北:輔仁大學。林語堂(1984)。孔子的智慧。台北:金蘭文化
林語堂(1984)。論孔子的幽默。台北:金蘭文化
林清玄(1997)。安頓生命的新智慧。台北:方智
林綺雲、張盈堃(2002)。生死教育與輔導。台北:洪葉
林瑞堂譯(2000)。你可以更靠近我---教孩子怎樣看待生命與死亡。台北:張老師文化。
林俊宏(1999)。老子政治思想開展。 政治科學論叢/第十期/頁 171∼194
林安梧(1996)。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台北:明文
林安梧(1998)。儒家的生死智慧─以《論語》為中心的展開.1998年「哲學、生死與宗教」國際學術研討會
林鶯譯(1999)。(J﹒Donald Walters著1986)。生命教育-與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戰。台北:張老師
林思伶(2001)。生命教育的理念與做法,論文發表於台灣地區國中生生死教育研討會。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岸本英夫(1997)。凝視死亡之心。台北:東大圖書
季旭昇(2005)。孟子。台北:商周出版
季旭昇(2005)。論語。台北:商周出版
恆毓(2000)。論儒家,世界弘明哲學季刊。香港
徐山(1998)。儒的起源。江海學刊,4期
施嘉信(1991)。超越傳統的新人生。台北:新潮社
孫效智(1999)。生死尊嚴與生命智慧。台灣教育,580期,2- 6。
孫效智(2000)。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哲學基礎。收錄於: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1-22。台北:寰宇。
孫效智(2001)。生命教育的倫理學基礎。教育資料集刊,26,27-57。師友,375,17-19。袁信愛(2002)。儒、道兩家的生死智慧,第六次儒佛會通論文集(下冊)。台北:華梵大學
紀潔芳(2000)。兒童生死教育教學之探討---兼談教學資源之運用。載於台灣地區兒童生死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彰化:彰化師大。
段德智(1994)。死亡哲學。台北:洪葉文庫
陳香(1988)。孔子的風采 。台北:國家出版社
陳佳禧(2001)。生命教育之體認。台北:水牛
陳浙雲(2001)。學習,從生命開始-九年一貫課程中生命教育的規劃與實施。教育資料集刊,26,237-263。陳德和(2005)。道家思想的哲學詮釋。台北:里仁書局
陳德和(2002)。 儒道互補論的環境思維。鵝湖月刊,30卷,1期,12-19。陳芳玲(1999)。建構主義與生命教育課程,載於生命教育課程規劃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南華大學。
陳德光(2001)。生命教育的宗教學基礎初探。 教育資料集刊,26,59-80。陳福濱(2000)。生命教育的倫理基礎。收錄於:生命教育與教育革新學術研討會大會專題演講,103-117。輔仁大學教育學程中心。
索甲仁波切(1996)。西藏生死書。台北:張老師
高大威儒(1993)。儒家四重奏。台北:書泉
哲學雜誌35期( 2001)。生命教育。台北:哲學雜誌編委會
校園教師事工組 (2003)。創意生命教育。台北:校園書房
張淑美(1992)。死亡的意義與其對教育的啟示。高雄師大學報,3,121-138。張淑美(1996)。死亡學與死亡教育:國中生之死亡概念、死亡態度、死亡教育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高雄:復文。
張淑美(1998)。從美國死亡教育的發展堅論我國實施死亡教育的準備方向。國立高雄師大教育系:教育學刊,14,275-94。張淑美(1999)。中小學「生死教育」之實施。安寧療護雜誌,14,p44-57張淑美主編(2002)。中學「生死教育」手冊---以生死教育為取向。台北:心理。
張淑美(1996)。死亡學與死亡教育。高雄:復文。
張淑美(2000)。生死教育之實施心得舉隅。成人教育簡訊,19。
張淑美(2000)。論生死教育在我國實施的需要與可行性。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刊,16:281-302。張德聰(2000)。生命的回顧與省思:綻放生命的花朵。論文發表於現代教育 -生命教育。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張湘君、葛琦霞編著(2001)。童書創意教學:生命教育一起來。台北:三之三文化。
張耀宗(1999)。老子思想對教育的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28,60–65頁。張三夕(1996)。死亡之思。台北:洪葉文化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6)。心理學概要。台北:東華。
張光輔(1995)。談生命教育。輔導通訊,44,3-4
張光甫(1975)。老子教育思想之研究。高雄師範學院學報,3,197頁。
張郁芬(2001)。生命教育課程之研究。教師之友,42<2>,15-21。
張燕梅(2005)。必然之死與應然之生-儒家生死哲學天人研究學院會訊第一期鹿沼景揚(1992)。生命教育法。台中:台灣教文
教育部(2001)。教育部生命教育中程計劃(90-93年度)。台北:教育部。
國民教育輔導叢書第九輯 (2001)。生命教育。 國立台南師院實習輔導處編印
章嵐(2001)。生命的真諦。台北:尼羅河書房
莊啟文(2002)。鳳山地區住民生命互動之口述歷史研究及其對生命教育課程內涵之啟示。九十一年度教育部中部辦公室推動中小學從事行動研究計畫專案
馮滬祥(2001)。中西生死哲學。台北:博楊文化
傅木龍(2003)。生命之探:來去間的智慧。台北:心理
傅偉勳(1993)。生命的尊嚴與死亡的尊嚴。台北:正中
傅偉勳(1993)。世界宗教與死亡超克。台北:正中
傅偉勳(1998)。生命的學問。台北:生智
傅佩榮(2003)。傅佩榮解讀莊子。台北:立緒
傅佩榮(2000)。新世紀的心靈安頓。台北:幼獅
傅佩榮(1989)。尋找生命的重心。台北:洪建全基金會
傅佩榮(1994)。智慧的魅力。台北:業強出版社
傅佩榮(1994)。儒家生死觀背後的信仰.哲學與文化.第廿一期卷.第七期傅佩榮(2004)。人生定位。台北:名田
曾煥棠(2001)。社會關懷教育與生命教育。教育資料集刊,26,131-152。曾煥棠(2001)。關懷與作為—生命教育中的社會議題,教育資料與研究,39:13-17。曾煥棠(2003)。生死學之實務探討。台北:師大書苑
曾昭旭(2002)。老子的生命智慧。台北:文化
曾志朗(1999)。生命教育-教改不能遺漏的一環。收錄於:李遠哲等著,享受生命-生命的教育。台北:聯經。
曾文宗(1995)。從全人發展角度看生命教育的意義與內涵。輔導通訊,44,12-16。
黃德祥(2000)。小學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收錄於:生命教育與教育革新學術研討會大會專題演講,103-117。輔仁大學教育學程中心。
黃德祥(1998)。生命教育的本質與實施。輔導通訊, 55期,6 -10。黃義良(2000)。生命教育在國小課程中的融合與落實策略。收錄於: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255-222。台北:寰宇。
揚帆(1994)。莊子的人生哲學:瀟灑人生。台北:揚智
華梵大學(2004)。生命實踐學術研討
奧修(2003)。道。台北:生命潛能文化
楊慕慈(2003)。生命教育。台北:禾楓
鈕則誠(2004)。生命教育:學理與體認。台北:揚智
紐則誠(1999)。生命教育的定位。收錄於:生命教育課程規劃研討會議手冊,108-112,南華管理學院生死研究所。
威廉.葛拉瑟( 2002)。每個學生都能成功劉易齋。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出版
陸玉林(2003)。道德經解讀經典。香港九龍:中華書局
游乾桂(1997)。背叛死亡。台北:探索
郭于華(1994)。死的困惑與生的執著。台北:洪葉文化
館野正美(2003)。老莊思想圖解。台北:商周出版社
國立教育資料館 九十一年度. 覺苑文教基金會 第 七 屆 ... 星期四. 綜合座談. 佛教的生命教育理念和實踐.陳木子大德.
尉遲淦(1999)。生命教育課程的另一種規劃方案。生命教育課程規劃研討會會議手冊,119-127,南華管理學院生死研究所。
葉麗君(2000)。塑建多元智慧的學習環境推動生命教育。收錄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105-125。台北:寰宇。
賴昭志(2001)。探索教育運用生命教育可行性之探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秀霞(2001)。生死教育課程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死亡態度影響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孫幸慈、連廷嘉、黃俊傑(1999)。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五,137-153。賴昱諠(2001)。生命教育探索性評估-以嘉義市兩所生命教育中心學校為例。 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郭靜晃等著(2002)。生命教育。台北:揚智。
尉遲淦(1998)。生命教育課程的另一種規劃方案。生命教育課程規劃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南華大學。
劉述先(2001)。全球倫理與宗教對話。台北:立緒文化公司
劉瑞瓊(1999)。如何推動生命教育教導學生熱愛生命。台灣教育,580,54-58
劉易齋 (2001)。生命學簡綱初探:生命教育概論與實踐。台北:高立圖書
劉易齋 (2003)。生命管理學初探:生命教育的思想與實踐。台北:普林斯頓國際有限公司
樊明德(2004)。與孩子談生命。台北:智庫文化
蔣錫昌(1988)。老子校詁。成都:古籍書店
鄭崇趁(2001)。生命教育的目標與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39,18-20。鄭石岩(2000)。生命教育從何著手。北縣教育,33,18-24。鄭曉江(1994)。中國死亡智慧。台北:東大圖書
鄭曉江(2001)。生命終點的學問。台北:正中
鄧運林(2001)。認識生命教育。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論叢(頁21-23)。台北:心理
黎建球 (民90)。生命教育的哲學基礎。教育資料集刊,26,1-26黎建球 (2000)。生命教育的意義價值及其內容。收錄於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37-48。台北:寰宇。
黎建球 (民90)。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教育資料與研究,39,1-5。錢穆(1993)。人生十論。台北:東大圖書
錢永鎮(1998)。生命教育的實施背景及其基本理念。研習資訊,15<4>,23-30錢永鎮(1999)。如何推行生命教育–––理念篇。台灣教育,580期,25-28
錢永鎮(2000)。校園推動生命教育的具體做法。現代教育論壇-生命教育,台北
戴健業(1994)。老子的人生哲學:自然人生。台北:揚智
謝冰瑩、李鍌、劉正浩、邱燮友(1985)。新譯四書讀本。台北:三民書局
顏培元(2002)。生命福音:培元文萃。三重:旭侑
顏崑陽(2003)。人生因夢而真實。台北:漢藝色研
證嚴法師(2003)。生命的至情。台北:聯經
羅光(2000)。中國人的生死觀.哲學與文化.第廿一卷.第七期蘇曉康、王魯湘(1988)。河殤。台北:金楓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