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2.114) 您好!臺灣時間:2023/03/31 07:3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徐淑委
研究生(外文):Hsu Shuwei
論文名稱:兒童哲學進教室—以《靈靈》進行思考討論教學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Philosophy for Children in the Classroom—the Research of the Teaching of Thinking Discussion with Pixie
指導教授:楊茂秀楊茂秀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Peter M. y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東大學
系所名稱:兒童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其他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8
畢業學年度:9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8
中文關鍵詞:兒童哲學/探索團體/問題型態學/現象學
外文關鍵詞:Keyword: philosophy for childrencommunity of inquirytypology of questions and questioningphenomenolog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39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兒童天生就有作哲學的能力。兒童談論哲學也不是一個嚴肅的不得了的事,只是順應兒童天真、不作做的自然天性。因此,兒童隨時都得以清新的口吻問出嚴肅亙古的哲學觀念。當兒童年紀漸長,開始接受義務教育之後,主動提問與自然談論的哲學觀念卻越來越少。研究者運用兒童哲學之父李普曼編著的兒童哲學教材《靈靈》帶入教學現場,了解當中發生什麼問題,同時希望重啟兒童談論哲學的能力。
研究期間與兒童共組探索團體,共同閱讀兒童哲學教材《靈靈》,並以兒童的提問,共同討論。紀錄兒童的討論過程、對話用語,分析其中的哲學觀點。同時針對提問的內容,歸納問題型態的發展。
本論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論,概述研究動機、目的與問題,探索團體的經營,兒童哲學概念與教材的介紹。第二章則是對於研究內容提出以現象學及案例修正的方法進行分析研究,並說明研究的時程以及研究對象的特質描述。進而於第三章中,將學生閱讀《靈靈》的討論過程,以故事的開放性與創造力佐以哲學概念的分析。第四章則是以闡述經由閱讀討論《靈靈》,故事可紓解個人的情緒以及建構個人的價值觀。第五章歸納思考討論中所有的提問,以問題型態學的方法分析問題的成因、問題的思考歷程與問題的分類。第六章為研究的結果,陳述研究的所得、體制教學上的困境以及實際教學可能遇到的教學問題提供建議,希望對有心從事兒童哲學教育的教師們能有所幫助。
Abstract
Children are gifted the ability to “do”philosophy. They talk about philosophy with their innocent instincts. Incidentally, they can start a question related to the serious concept about philosophy. The more they grow up, the less they spontaneously ask or talk about the philosophical concepts. The researcher uses Pixie as the teaching material written by Lipman. The researcher introduces Pixie into the classroom to observe how it functions among the children and hope to rebuild children’s ability to talk about philosophy.

During the research period, the researcher and the children forming a community of inquiry read and discuss Pixie together. The researcher records the process of the philosophical discussion and the words children use in the discussion. Moreover, the researcher analyzes the philosophical discussion and induc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ir ability and style of asking questions.

This thesis consists of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sketches the researching motivation, purpose and questions, the maintenance of the community of inquiry,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and the teaching material of philosophy for children. The second chapter proposes the phenomenology and modified case method as main researching methods and explains the researching period and the personal descriptions of the researching objects. Then in the third chapter, the researcher analyzes the
discussion from children reading Pixie. The fourth chapter presents the story can relieve personal emotions and help construct the value of life through reading and discuss Pixie. In the fifth chapter, the researcher collects all the questions from children’s discussions and analyzes the reason to form the question, the thinking process of the question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questions through the method of typology of questions and questioning. The six chapter is the research result, stating the finding of this research, the difficulty of the frame teaching. At last, the researcher tries to take some suggestions under practical teaching to help teachers who devote to being engaged with the education of philosophy for children.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頁碼
第一節 研究背景、目的與研究問題 01
一、研究背景、動機 01
二、研究目的與問題 04
第二節 文獻探討
一、探索團體的經營 09
第三節 兒童哲學概念及教材介紹 16
一、兒童哲學是什麼 16
二、兒童哲學教材《靈靈》簡介 18
第二章 研究方法及程序
第一節 研究方法 21
一、現象學與修正案例研究法 21
第二節 研究設計說明 25
ㄧ、進行研究的時間 25
二、課程進行的程序 26
第三節 研究對象:四年級 28
一、選擇四年級的理由 28
二、班級氣氛的轉變 31
三、學生個人特質的描述 39
四、研究者個人特質的描述 41
第三章 故事的開始
第一節 我們和《靈靈》的故事 43
一、好故事美在它的開放性 43
(一)名字、綽號、真正的名字 46
(二)真的與假的 57
(三)真的會變假的嗎? 65
第二節 我們是我們說的故事 75
一、好故事美在它的創造力 75
(ㄧ)喜歡與不喜歡 78
(二)經驗與想像 79
(三)顯性與隱性的意涵 82
(四)想像的描述與現象學 87
第四章 故事的進行
第一節 聽別人的故事說自己的心事 95
一、秘密 98
二、「祕密」的處理 100
三、秘密與恐懼 103
四、秘密與神秘 104
第二節 說別人的故事講自己的故事 107
一、誰說的理由是藉口? 107
二、自由與規矩 130
(ㄧ)我要的自由 132
(二)規則的例外 136
(三)規矩和規則 150
(四)遵守規矩 157
第五章 問題型態
第一節 問題的發生 163
第二節 問題的思考歷程 166
第三節 問題的選擇與問題型態 172
一、問題的選擇 172
二、問題的型態 174
(ㄧ)問題型態的內涵 174
(二)問題型態的分類 175
第六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研究成果 179
第二節 教學現場的困境 186
第三節 實際教學的問題及建議 191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按姓氏筆劃排列)
Annette Simmons 著。(2004)。說故事的力量。(陳智文譯)。台北:邦城文化
G..B.馬修斯(G..B.Matthew)(1998.02a)著。哲學與小孩(初版)(楊茂秀譯)。台北市:毛毛蟲哲學基金會
G..B.馬修斯(G..B.Matthew)(1998.02b)著。與小孩對話(初版)(陳鴻銘譯)。台北市:毛毛蟲哲學基金會
M.李普曼(Matthew Lipman)著(1996.03)。靈靈(楊茂秀譯)。台北市:毛毛蟲哲學基金會
M.李普曼(Matthew Lipman)著(1999)。靈靈教師手冊(鄭瑞玲譯)。台北市:毛毛蟲哲學基金會
Robert Coles 著。(2001.08)。故事的呼喚。(吳慧貞譯)。台北:遠流出版社
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編。(2002.10)。認識裴利。台北:財團法人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2003.08)。空間詩學(王靜慧、龔卓軍譯)。台北:張老師文化
亨利.克羅斯 著(2002.01)。故事與心理治療(劉小菁譯)。台北:張老師文化
邱恵瑛著(2001.12)。貓人。(初版四刷1999.05初版)。台北:毛毛蟲基金會
林翠華著(2007.01)。我埋在土裡的種子。(出版一刷)。台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偉信著(2003.06)。何謂兒童哲學。劉仲容 林偉信 柯華倩編著,兒童哲學(第三章)(初版)。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約翰.霍特(John Holt)著。(2005.04)孩子如何學習。(張美恵譯)。台北:張老師文化
柯華倩著(1998)。意義的探索-李普曼的兒童哲學計畫(初版)。台北:毛毛蟲基金會
高畠 純(2004.12)這是誰的腳踏車(米雅譯)。台北:經典傳訊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馬丁 柯亨(Martin Cohen)著。(2002)。101個有趣的哲學問題(黃惟郁譯)。台北:圓神出版事業機構
理查.史東(Richard.Stone)著(2000.06)。沙發上的說話課(張敏如譯)。台北:經典傳訊
黃迺毓著(1992.11)。小朋友的大朋友(初版)。台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楊士毅著(2001.05)。邏輯與人生-語言與謬誤。(三版六刷1987.04初版)。台北:書林出版社
楊茂秀著(2006.10)。誰說沒有人用筷子喝湯(初版)。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楊茂秀著(2005.10)。高個子與矮個子(初版)。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楊茂秀著(2006.03)。好老師是自己找的(初版)。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楊茂秀著(1992.01)。討論手冊(初版)。台北: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楊茂秀著(2007.07)重要書在這裡(初版)。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維高斯基(L.S Vygotsky)著(2000.02)。思維與語言(李維譯)。台北市:桂冠圖書
維薇安.嘉辛.裴利(Vivian Gussin Paley)著。(1996.09)。直昇機.男孩:教室裡說故事的魅力(楊茂秀、陳鴻銘、林意雪譯)。台北:成長文教基金會
維薇安.嘉辛.裴利(Vivian Gussin Paley)著。(2004)陶靈老師的教室:一所幼兒園的故事(楊茂秀譯)。台北:毛毛蟲基金會
瑪格麗特.懷茲.布朗(Margaret Wise Brown)著。李奧納德.威斯葛(Leonard Weisgard)圖。(2004.11)重要書(楊茂秀譯)。台北:經典傳訊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著。(2002.10)。
鄭樹森編(2004.09。現象學與文學批評。(二版一刷1984.07初刷)。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羅勃 索科羅斯基(Robert Sokolowski)著。(2004.03)現象學十四講(李維倫譯)。台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
二、期刊論文
林文寶著(2000.05)。敘述、敘事與故事。兒童文學研究所主編,兒童文學學刊第三期(頁20-63)。台東:國立台東師範學院
三、碩博士論文
林師宇著(2004.06)。教室中的故事與敘事智慧。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曉菁著(2000.06)。說故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鴻銘著(1991.05)。探索團體。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19] 林登峰、李榮裕、林孟曄(2004)。家庭廢水污泥灰做為釉面磁磚添加物可行性之研究。建築學報,46,P 103 - 113。
2. [1] 王多智(2000)。簡易釉藥試驗方式與計算。國教之友,52(3),P63-71。
3. [20] 林凱隆、鄭敬融、張仁杰(2009)。太陽能板廢玻璃燒製玻璃陶瓷之研究。中華民國環境保護學會學刊,32(1),P 66-75。
4. 陳儒晰(2008)。幼兒園教學實務的性別議題之分析:以「結婚」的主題教學活動為例。 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 4(2), 177-202。
5. 晏涵文、林燕卿、白瑞聰(1988)。中等學校教師性教育在職進修效果研究。衛生教育學報, 11, 1-19。
6. [15] 周君瑞、陳國祥(2003)。感性化產品造形之塑造-以造形特徵為基礎。設計學報,8(2),P 77-88
7. [25] 卓展正(2006)。鑲嵌玻璃造形藝術創作。造形藝術學刊,P 71-89。
8. 林燕卿(2010)。台灣性教育歷史回顧及未來發展方向。 性學研究, 1(2), 1-14。
9. [26] 卓展正(2008)。回收玻璃廢棄材料藝術創作~以廢材玻璃桌燈為例。華梵藝術與設計學報,2008(7),P 41-52。
10. [24] 卓展正(2003)。理性與感性對視覺藝術設計者之影響。造形藝術學刊,P 65-76。
11. [17] 林榮泰(2009)。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從感性科技、人性設計與文化創意談起。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1(11),P32-42。
12. [21] 林凱隆、張仁杰、鄭敬融(2009)。太陽能板廢玻璃和黏土共同燒製紅磚之研究。中華民國環境保護學會學刊,32(2),P 99-106。
13. [13] 吳庭安、朱智鴻、溫紹炳、申永輝(2010)。回收玻璃粉摻配廢棄物蚵殼製備發泡玻璃研究。鑛冶,99(9),P 73 -78。
14. [6] 李堅萍(2004)。國小視覺藝術教師如何更有效能地尋找自己的釉方。國教世紀,212,P 45-48。
15. [3] 王韡蒨、劉志堅、李釗、許書王(2013)。高溫燒結含矽質再生材料在水泥基質中的潛在鹼-矽反應膨脹行為研究。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刊,25(1),P 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