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圖畫書部份:
1.約翰.伯寧罕(John Burningham)文圖,林真美譯:《莎莉,洗好澡了沒?》(Time to Get Out of the Bath, Shirley),遠流,2003年4月。
2.約翰.伯寧罕(John Burningham)文圖,林真美譯:《莎莉,離水遠一點》(Come Away form the Water),遠流,2004年7月。
3.約翰.伯寧罕(John Burningham)文圖,黨英台譯:《遲到大王》(JOHN PATRICK NORMAN McHENNESSY-THE BOY WHO ALWAYS LATE),上誼,2004年11月。
4.巴茲塞特(Martin Baltscheit)著,洪翠娥譯:《爸爸,你看我在做什麼?》(Papa Kuck Mal!),格林,2000年2月。
5.羅倫‧柴爾德(Lauren Child)著,賴慈芸譯:《小豆芽,就是我》(Clarice Bean, That’s me),經典,2003年4月。
6.艾茲拉.傑克.季茲(Ezra Jack Keats)文,孫晴峰譯:《彼得的椅子》(Peter’s Chair),上誼,1999年。
7.大衛‧麥基(David McKee)文圖,周譯芬譯:《冬冬,等一下》(Not Now!bernard),和英,2002年8月。
8.莫莉‧卞(Bang Molly)文圖,李坤珊譯:《菲菲生氣了:非常、非常的生氣》(When Sophie Gets Angry-Really,Really Angry),三之三,2005年9月。
9.湯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史萊德. 莫里森(Slade Morrison)合文,吉賽兒‧波特圖,楊茂秀譯:《大箱子》(the Big Box),青林,2002年8月。
10.克莉絲汀‧納思林格(Christine Nöstlinger)文,克莉絲汀娜‧納思林格(Christiane Nöstlinger)圖,周從郁譯:《想離家的小克》(Klaus Zieht Aus),天下,2004年8月。
11.克莉絲汀‧納思林格(Christine Nöstlinger)文,克莉絲汀娜‧納思林格(Christiane Nöstlinger)圖,周從郁譯:《愛生氣的安娜》(Anna und die Wut),天下,2005年8月。
12.海文‧歐瑞(Hiawyn Oram)文,北村梧圖,柯倩華譯:《生氣的亞瑟》(Angry Arthur),三之三,2005年1月。
13.提利‧羅伯埃克特(Thierry Robberecht)文,菲力浦‧古林斯(Philippe Goossens),簡伊婕譯:《家有生氣小恐龍》(Boze Draak)大穎,2005年9月。
14.莫里斯.桑達克(Maurice Sendak)著:《野獸國》(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1963),漢聲,1987年。
二、書籍部份:
(一)翻譯書籍
1.雪登.凱許登(Sheldon Cashdan)著,李淑珺譯,《巫婆一定得死:童話如何形塑我們的性格》,台北,張老師,2001年8月。
2.路易斯.凱洛(Louise Carol)著,趙元叔譯,《愛麗絲漫遊奇境》(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台北,經典,2001年6月。
3.蘇珊恩傑(Susan Engel)著,黃孟嬌譯,《孩子說的故事:了解童年的敍事》(The stories children tell: making sense of the narratives of children),台北,成長文教基金會,2002年10月。
4.吉兒.佛瑞德門(Jill Freedman)、金恩.康姆斯(Gene Combs)合著,易之新譯,《敘事治療-解構並重寫生命的故事》(Narrative Therapy),台北,張老師,2005年12月。
5.Cara Flanagan著,林宜美、田玲瑋、許秋田、郭玲妃譯,《早期社會化》(Early Socialisation:Sociability and attachment),台北,五南,2003年11月。
6.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著,張美惠譯,《EQ》,時報,2002年8月。
7.霍布森(J.Allan Hobson)著,潘震澤譯,《夢的新解析:承繼佛洛伊德的未竟之業》,台北,天下,2005年10月。
8.Smith L. H.著,傅林統編譯,《歡欣歲月:李利安.H.史密斯的兒童文學觀》,台北,富春,1999年。
9.Phares, E. J.著,林淑梨、王若蘭、黃慧真譯,《人格心理學》,台北,心理,1997年。
10.瑪麗亞‧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原著,馬榮根譯,《童年的秘密》(The Secret of childhood),台北,五南,1999年1月。
11.瑪麗亞‧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原著,李田樹譯,《童年之秘》(The Secret of childhood),台北,及幼,1992年5月,二版。
12.D.C.Muecke著,顏鋃淵譯,顏元叔主譯,《反諷》(Irony),黎明,1981年12月,再版。
13.Perry Nodelman著,劉鳳芯譯:《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The Pleasure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台北,天衛,2002年3月,二版。
14.奧修(Osho)著,林群華譯,《再次成為孩子:奧修說孩童》,台北,華文網,2004年10月。
15.Neil Postman著,蕭昭君譯,《童年的消逝》(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台北,遠流,2003年4月。
16.艾瑞克.連納(Erich Renner),黃秀如、杜子倩譯,《寶貝你在想什麼?》(Wie Kinder die Welt verstehen),台北,高富,2005年7月。
17.Coles, R.著,吳慧貞譯,《故事的呼喚》,台北,遠流,2001年。
18.海瑟.史密斯(Heather Smith)著,王秀婷譯,《不快樂的小孩》(Unhappy children:reasons and remedies),台北,新路,2000年3月。
19.安東尼奧.聖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ery)著,成維安譯,《小王子》(The Little Prince),台北,華文網,2003年3,再版。
20.Strongman, K. T.著,游恆山譯,《情緒心理學-情緒理論的透視》,台北,五南,2002年。
21.Close, H. T.著,劉小菁譯,《故事與心理治療》,台北,張老師,2002年。
22.松居直著,鄭明進譯:《幸福的種子:親子共讀圖畫書》,台北,台灣英文雜誌社,1995年10月。
(二)中文書籍
1.王其敏著:《視覺創意-思考與方法》,台北:正中,1997年4月,初版。
2.方淑貞著:《FUN的教學-圖畫書與語文教學》,台北,心理,2003年。
3.吳錫德主編:《文學中的幽默與反諷》,麥田,2003年6月。
4.林文寶、徐守濤、陳正治、蔡尚志合著:《兒童文學》,台北:五南,2000年10月。
5.林晶著,《兒童文學學刊第六期下卷》之〈論兒童幻想小說的基本特徵〉,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出版,天衛,2001年。6.徐素霞編著:《台灣兒童圖畫書導賞》,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2002年,1月。
7.張春興著,《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台灣東華書局,1995年。
8.張春興著,《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台灣東華書局,1989年。
9.傅林統著:《兒童文學的思想與技巧》,台北,富春,1998年12月,二版。
10.黃迺毓、李坤珊、王碧華著:《童書非童書》,台北:宇宙光。1994年。
11.葛琳著,《兒童文學創作與欣賞》,台北,康橋,1986年,再版。
12.鄭瑞菁著:《幼兒文學》,台北,心理,2005年。
13.蘇建文等著,《發展心理學》,台北,心理,1995年。
三、學位論文部份:
1.何應傑著:《兒童閱讀圖畫書意義建構之研究》,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2.呂宜親著:《視覺創意思考應用於國小音樂教學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3.林孟蕾著:《繪本閱讀教學-以情緒教育主題為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碩士論文,2004年。4.幸佳慧著:《兒童圖畫故事書的藝術探討》,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5.陳雪靜著:《認知因素對國小兒童生氣情緒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陳易芬著:《母親後設情緒理念與兒童情緒適應之分析研究》,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2005年。
7.黃惠婷著:《我生氣了!-生氣情緒主題之圖畫故事書探究》,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8.黃淑娟著:《國小學童圖畫書導賞教學及其插圖反應探討》,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9.廖麗慧著:《約翰伯寧罕圖畫書研究》,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10.劉秀娟著:《兒童情緒表達規則之理解家庭情緒氣氛之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兒童發展研究所,2005年。
11.賴素秋著:《台灣兒童圖畫書發展研究(1945~2001)》,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12.鍾玉鳳著:《近十年圖書故事書內容價值觀之分析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四、期刊和研討會部份:
1.伊沙(1989)著、何欣譯:〈何謂圖畫書?〉,國語日報,1989年,10,頁1-8。
2.李玉貴著:〈以「圖畫」「故事」「書」-培養閱讀與寫作能力〉,研習資訊,18,2001年。3.呂金燮著:〈解析EQ的成份-談兒童後設情緒的培養〉,現代教育論壇,1997年,3。
4.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兒童人權指數報告〉,教育研究雙月刊,第65期,第25-31頁。
5.柯倩華:〈圖畫書與兒童心理〉:親子繪本讀書會研討會實錄,1999年。
6.陳秀鳳著:《「兒童文學與兒童語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富春出版社,2000年。
7.陳海泓著:〈圖畫書的解讀〉,南師初教,1997年,9,頁2-19。
8.張景媛著:〈國中生之正負向情緒動機與其後設認知、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997年,29。9.馮燕,〈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八十六年度兒童人權指標報告〉,台北市,中華人權協會,1997年,http://kids.yam.com/help/child.htm。
10.楊淑卿著,〈兒童圖畫書之探討〉,教育研究雙月刊,1993年,33。
11.蔡蕙珊著:〈兒童文學中的圖畫書在閱讀教學中的角色〉,教師之友,41,2002年,頁3。12.鄭雪玫著:〈搭起一座橋-與孩子一起享受圖畫書〉,時報週刊,1984年,357期。
13.蘇振明:〈看圖、欣賞與學習:認識兒童讀物插畫及其教育性〉,兒童文學研究叢刊,1987年,3。
14.蘇建文:〈兒童及青少年基本情緒之縱貫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981年,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