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94.15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5 20:1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周妙姿
研究生(外文):chou miao-tzu
論文名稱:圖畫書中兒童的吶喊
論文名稱(外文):Children's Vociferating In Picture Books
指導教授:杜明城杜明城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東大學
系所名稱:兒童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其他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1
中文關鍵詞:圖畫書反諷兒童人權情緒
外文關鍵詞:picture booksironychildren’s rightsemo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69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2
本研究的方向是以成人管教過度或疏忽兒童的情況下,所造成的兒童情緒問題為出發,挑選出14本圖畫書做為討論之文本。以兒童的心理角度去分析文本中主角所呈現出的情緒反應,使兒童能從圖畫書中找到情緒宣洩的出口。
在研究圖畫和兒童心理的關聯性分析中,發現兒童是需要圖畫來豐富他們的故事和想像,以吸引他們的視覺感官,且圖畫書在文字上表現出口語化和韻律感,內容上兒童們所關切的事物為題材。其中故事人物能使兒童產生認同、替代及模仿的特質。綜合以上的特點,圖畫書可做為兒童後設情緒的輔導書籍。
兒童與成人的衝突問題,往往是因為有自以為是的教師、常常都不可以的媽媽及永遠都沒空的爸爸,使得快樂的兒童呈現出人權被剝奪和情緒壓抑的問題,其中兒童人權的消逝是父母的制約和教育的枷鎖所引起的,而情緒問題也衍生出情緒轉化和情緒抒發的心理反射現象。圖畫書中的反諷,調侃出成人和兒童觀點的矛盾,幽默話語中卻也呈現出侵略性和批判性的潛在因子。
經由研究結果,圖畫書能做為兒童情緒引導的管道,兒童能從中得到心靈的慰藉,使得這類圖畫書在感性和理性兼備下,躍升為兒童的吶喊文學。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based on children’s emotional problems caused by parents’ over coaching or ignoring. Fourteen picture books were selected to be discussed. Based on children’s psychologic perspective, the study analyzed the emotional response of the characters of the picture books for helping children abreact their emotion.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association between picture books and children psychology, picture books are necessary for children to enrich their imagination. Moreover, the picture books demonstrate numerous oral and rhyming literacy in text and the concerned of subject for children in context. Therefore, the characters in the picture books help childre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of identification, replacement and imitation. To sum up, picture books could be the consoling books for the children’s metamood.
The conflicts between children and adults are often due to the teacher who is self-righteous, the mother who opposes them in doing anything and the father who is too busy to talk to them. Because of these problems, it causes the children to constrain their feelings and also deprives their human rights. Therefore, the children lose their rights from their parents and the educational system. Their emotional problems also produce some conversion of emotions and mental behaviors. The irony of picture books, points out the self-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adults and the children, it also expresses the offensiveness and judgment in the picture books.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shows us picture books could be the solution to children’s emotions. It not only inspires their mind but also comforts their heart. Because of the consideration of perceptual and rational knowledge, picture books have become powerful literature in children’s world.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和發展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和方法 6
第四節 文獻探討 12
第五節 名詞釋義 16
第二章 圖畫書與兒童的心理 17
第一節 圖畫與兒童 21
第二節 圖畫書中的兒童元素 28
第三節 圖畫書對兒童的心理治療 35
第四節 小結 45
第三章 兒童與成人的衝突 47
第一節 自以為是的教師 50
第二節 常常不可以的媽媽 52
第三節 永遠都沒空的爸爸 53
第四節 小結 54
第四章 兒童心理表現 56
第一節 兒童的人權表達 56
第二節 兒童的神遊世界 61
第三節 兒童的情緒抒發 64
第四節 小結 74
第五章 圖畫書中的反諷味 76
第一節 象徵物品的諷刺味 79
第二節 同床異夢的諷刺味 82
第三節 塞翁失馬的諷刺味 85
第四節 小結 86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87
第一節 結論 87
第二節 建議 92
參考書目 94
一、 圖畫書部份: 94
二、 書籍部份: 95
三、 學位論文部份: 98
四、 期刊和研討會部份: 99
一、圖畫書部份:
1.約翰.伯寧罕(John Burningham)文圖,林真美譯:《莎莉,洗好澡了沒?》(Time to Get Out of the Bath, Shirley),遠流,2003年4月。
2.約翰.伯寧罕(John Burningham)文圖,林真美譯:《莎莉,離水遠一點》(Come Away form the Water),遠流,2004年7月。
3.約翰.伯寧罕(John Burningham)文圖,黨英台譯:《遲到大王》(JOHN PATRICK NORMAN McHENNESSY-THE BOY WHO ALWAYS LATE),上誼,2004年11月。
4.巴茲塞特(Martin Baltscheit)著,洪翠娥譯:《爸爸,你看我在做什麼?》(Papa Kuck Mal!),格林,2000年2月。
5.羅倫‧柴爾德(Lauren Child)著,賴慈芸譯:《小豆芽,就是我》(Clarice Bean, That’s me),經典,2003年4月。
6.艾茲拉.傑克.季茲(Ezra Jack Keats)文,孫晴峰譯:《彼得的椅子》(Peter’s Chair),上誼,1999年。
7.大衛‧麥基(David McKee)文圖,周譯芬譯:《冬冬,等一下》(Not Now!bernard),和英,2002年8月。
8.莫莉‧卞(Bang Molly)文圖,李坤珊譯:《菲菲生氣了:非常、非常的生氣》(When Sophie Gets Angry-Really,Really Angry),三之三,2005年9月。
9.湯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史萊德. 莫里森(Slade Morrison)合文,吉賽兒‧波特圖,楊茂秀譯:《大箱子》(the Big Box),青林,2002年8月。
10.克莉絲汀‧納思林格(Christine Nöstlinger)文,克莉絲汀娜‧納思林格(Christiane Nöstlinger)圖,周從郁譯:《想離家的小克》(Klaus Zieht Aus),天下,2004年8月。
11.克莉絲汀‧納思林格(Christine Nöstlinger)文,克莉絲汀娜‧納思林格(Christiane Nöstlinger)圖,周從郁譯:《愛生氣的安娜》(Anna und die Wut),天下,2005年8月。
12.海文‧歐瑞(Hiawyn Oram)文,北村梧圖,柯倩華譯:《生氣的亞瑟》(Angry Arthur),三之三,2005年1月。
13.提利‧羅伯埃克特(Thierry Robberecht)文,菲力浦‧古林斯(Philippe Goossens),簡伊婕譯:《家有生氣小恐龍》(Boze Draak)大穎,2005年9月。
14.莫里斯.桑達克(Maurice Sendak)著:《野獸國》(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1963),漢聲,1987年。
二、書籍部份:
(一)翻譯書籍
1.雪登.凱許登(Sheldon Cashdan)著,李淑珺譯,《巫婆一定得死:童話如何形塑我們的性格》,台北,張老師,2001年8月。
2.路易斯.凱洛(Louise Carol)著,趙元叔譯,《愛麗絲漫遊奇境》(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台北,經典,2001年6月。
3.蘇珊恩傑(Susan Engel)著,黃孟嬌譯,《孩子說的故事:了解童年的敍事》(The stories children tell: making sense of the narratives of children),台北,成長文教基金會,2002年10月。
4.吉兒.佛瑞德門(Jill Freedman)、金恩.康姆斯(Gene Combs)合著,易之新譯,《敘事治療-解構並重寫生命的故事》(Narrative Therapy),台北,張老師,2005年12月。
5.Cara Flanagan著,林宜美、田玲瑋、許秋田、郭玲妃譯,《早期社會化》(Early Socialisation:Sociability and attachment),台北,五南,2003年11月。
6.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著,張美惠譯,《EQ》,時報,2002年8月。
7.霍布森(J.Allan Hobson)著,潘震澤譯,《夢的新解析:承繼佛洛伊德的未竟之業》,台北,天下,2005年10月。
8.Smith L. H.著,傅林統編譯,《歡欣歲月:李利安.H.史密斯的兒童文學觀》,台北,富春,1999年。
9.Phares, E. J.著,林淑梨、王若蘭、黃慧真譯,《人格心理學》,台北,心理,1997年。
10.瑪麗亞‧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原著,馬榮根譯,《童年的秘密》(The Secret of childhood),台北,五南,1999年1月。
11.瑪麗亞‧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原著,李田樹譯,《童年之秘》(The Secret of childhood),台北,及幼,1992年5月,二版。
12.D.C.Muecke著,顏鋃淵譯,顏元叔主譯,《反諷》(Irony),黎明,1981年12月,再版。
13.Perry Nodelman著,劉鳳芯譯:《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The Pleasure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台北,天衛,2002年3月,二版。
14.奧修(Osho)著,林群華譯,《再次成為孩子:奧修說孩童》,台北,華文網,2004年10月。
15.Neil Postman著,蕭昭君譯,《童年的消逝》(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台北,遠流,2003年4月。
16.艾瑞克.連納(Erich Renner),黃秀如、杜子倩譯,《寶貝你在想什麼?》(Wie Kinder die Welt verstehen),台北,高富,2005年7月。
17.Coles, R.著,吳慧貞譯,《故事的呼喚》,台北,遠流,2001年。
18.海瑟.史密斯(Heather Smith)著,王秀婷譯,《不快樂的小孩》(Unhappy children:reasons and remedies),台北,新路,2000年3月。
19.安東尼奧.聖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ery)著,成維安譯,《小王子》(The Little Prince),台北,華文網,2003年3,再版。
20.Strongman, K. T.著,游恆山譯,《情緒心理學-情緒理論的透視》,台北,五南,2002年。
21.Close, H. T.著,劉小菁譯,《故事與心理治療》,台北,張老師,2002年。
22.松居直著,鄭明進譯:《幸福的種子:親子共讀圖畫書》,台北,台灣英文雜誌社,1995年10月。
(二)中文書籍
1.王其敏著:《視覺創意-思考與方法》,台北:正中,1997年4月,初版。
2.方淑貞著:《FUN的教學-圖畫書與語文教學》,台北,心理,2003年。
3.吳錫德主編:《文學中的幽默與反諷》,麥田,2003年6月。
4.林文寶、徐守濤、陳正治、蔡尚志合著:《兒童文學》,台北:五南,2000年10月。
5.林晶著,《兒童文學學刊第六期下卷》之〈論兒童幻想小說的基本特徵〉,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出版,天衛,2001年。
6.徐素霞編著:《台灣兒童圖畫書導賞》,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2002年,1月。
7.張春興著,《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台灣東華書局,1995年。
8.張春興著,《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台灣東華書局,1989年。
9.傅林統著:《兒童文學的思想與技巧》,台北,富春,1998年12月,二版。
10.黃迺毓、李坤珊、王碧華著:《童書非童書》,台北:宇宙光。1994年。
11.葛琳著,《兒童文學創作與欣賞》,台北,康橋,1986年,再版。
12.鄭瑞菁著:《幼兒文學》,台北,心理,2005年。
13.蘇建文等著,《發展心理學》,台北,心理,1995年。
三、學位論文部份:
1.何應傑著:《兒童閱讀圖畫書意義建構之研究》,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2.呂宜親著:《視覺創意思考應用於國小音樂教學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3.林孟蕾著:《繪本閱讀教學-以情緒教育主題為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碩士論文,2004年。
4.幸佳慧著:《兒童圖畫故事書的藝術探討》,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5.陳雪靜著:《認知因素對國小兒童生氣情緒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6.陳易芬著:《母親後設情緒理念與兒童情緒適應之分析研究》,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2005年。
7.黃惠婷著:《我生氣了!-生氣情緒主題之圖畫故事書探究》,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8.黃淑娟著:《國小學童圖畫書導賞教學及其插圖反應探討》,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9.廖麗慧著:《約翰伯寧罕圖畫書研究》,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10.劉秀娟著:《兒童情緒表達規則之理解家庭情緒氣氛之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兒童發展研究所,2005年。
11.賴素秋著:《台灣兒童圖畫書發展研究(1945~2001)》,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12.鍾玉鳳著:《近十年圖書故事書內容價值觀之分析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四、期刊和研討會部份:
1.伊沙(1989)著、何欣譯:〈何謂圖畫書?〉,國語日報,1989年,10,頁1-8。
2.李玉貴著:〈以「圖畫」「故事」「書」-培養閱讀與寫作能力〉,研習資訊,18,2001年。
3.呂金燮著:〈解析EQ的成份-談兒童後設情緒的培養〉,現代教育論壇,1997年,3。
4.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兒童人權指數報告〉,教育研究雙月刊,第65期,第25-31頁。
5.柯倩華:〈圖畫書與兒童心理〉:親子繪本讀書會研討會實錄,1999年。
6.陳秀鳳著:《「兒童文學與兒童語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富春出版社,2000年。
7.陳海泓著:〈圖畫書的解讀〉,南師初教,1997年,9,頁2-19。
8.張景媛著:〈國中生之正負向情緒動機與其後設認知、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997年,29。
9.馮燕,〈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八十六年度兒童人權指標報告〉,台北市,中華人權協會,1997年,http://kids.yam.com/help/child.htm。
10.楊淑卿著,〈兒童圖畫書之探討〉,教育研究雙月刊,1993年,33。
11.蔡蕙珊著:〈兒童文學中的圖畫書在閱讀教學中的角色〉,教師之友,41,2002年,頁3。
12.鄭雪玫著:〈搭起一座橋-與孩子一起享受圖畫書〉,時報週刊,1984年,357期。
13.蘇振明:〈看圖、欣賞與學習:認識兒童讀物插畫及其教育性〉,兒童文學研究叢刊,1987年,3。
14.蘇建文:〈兒童及青少年基本情緒之縱貫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981年,1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范熾文(1996)。領導理念的新焦點:轉型領導。載於教育資料文摘,42(3),176~190。
2. 吳清山(1993)。學校行政領導的新取向。教育研究,32, 13-18。
3. 吳勁甫(2003)。校長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探討—研究結果的回顧。學校行政雙月刊,27,52-62。
4. 林鉦棽(1996)。組織公正、信任、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社會交換理論之觀點。管理科學學報,13(3),391-415。
5. 孫瑞霙(2001)。領導型態與領導績效之探討—學校與企業之比較研究。人力資源管理學報,1(3),107-130。
6. 陳明璋(1979)。組織效能研究途徑及其衡量。中國行政,29, 48-71 。
7. 黃建銘(1999)。組織績效指標的運用與管理意涵:英國經驗的探討。人力發展月刊, 66,52-63。
8. 黃輝雄(1999)。國民小學教師班級領導風格與學生成就動機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9. 張慶勳(1999)。學校經營企業化之挑戰與展望。國教天地,132,71-76。
10. 蔡進雄(2004)。學校轉型領導的理論與實際。教育研究月刊,119,53-65。
11. 5. 林晶著,《兒童文學學刊第六期下卷》之〈論兒童幻想小說的基本特徵〉,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出版,天衛,2001年。
12. 2. 李玉貴著:〈以「圖畫」「故事」「書」-培養閱讀與寫作能力〉,研習資訊,18,2001年。
13. 8. 張景媛著:〈國中生之正負向情緒動機與其後設認知、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997年,29。
14. 11. 蔡蕙珊著:〈兒童文學中的圖畫書在閱讀教學中的角色〉,教師之友,41,2002年,頁3。
15. 14. 蘇建文:〈兒童及青少年基本情緒之縱貫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981年,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