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8 01:5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宗修
研究生(外文):Liu Zwong Siou
論文名稱:邁向後人類社會的困境-談《鋼穴》的危機與轉機
論文名稱(外文):Steps to the Difficult Situations of Posthuman’s Society: On the Crisis and Turning point of The Caves of Steel
指導教授:張子樟張子樟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ang Tzu Ch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東大學
系所名稱:兒童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其他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5
中文關鍵詞:後人類賽柏格科幻小說
外文關鍵詞:PosthumanCyborgScience Fic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38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後人類」一詞出現,是在描繪基因工程和電腦科技發展的影響之下,對人類的一種反省與定義的重新思考。「後人類社會」指的是人類與後人類混雜的賽柏格社會(Cyborg Society),這種看似是遙遠未來的社會景況,在科技高度發展之下,已和現實生活逐漸接軌。
  《鋼穴》(The Caves of Steel)一書,一方面描繪機器人初來乍到時,「人機共處」的情形;也預言了地球面臨到人口爆炸、空間有限、自然資源減少等問題。本文將《鋼穴》與其他涉及相關主題的科幻小說、電影及理論放在一起相互比照,試圖挖掘出後人類社會底下個人及整個大環境所面臨的種種問題,及如何化解此困境,並體現到人、科技與自然要攜手並進,才有美好的未來。
  本文總共分成六章。第壹章簡述科幻小說發展史,如何隨著科技發展來描繪未來,並介紹《鋼穴》的作者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的生平與創作科幻的背景。第貳章陳述後人類時代的源起,並討論機器人在科學及小說、電影中的發展,最後描繪未來社會的可能模樣。第參章與第肆章從文本的人物對話與對所處生活空間──「鋼穴」的描述,探討個體與整體所面臨到的危機。第伍章探討轉機的可能,從個體的覺醒談起,到人與機器人的相輔相成、合作共生,最後進而和自然整體和諧相處,才是解決之道。最後一章,歸納出危機雖使人心生惶恐,卻也在衝突之中瞥見曙光。
  《鋼穴》以預測未來之姿書寫人機共處的困境,警示人類,科技不是萬能的,唯有不戕害自然,才能創造更美好的未來。在科技的不斷發展,及閱讀科幻小說之後,讓我們意識到後人類時代已逐步靠近,可能會演繹出人類與後人類之間更複雜的關係,屆時「人類的本質」必定會引起更多的爭論與質疑。而在「人類」漸漸成為「後人類」之後,「人類的本質」也許就不再那麼重要了。
  Posthuman is the word reflecting that humans are affected by gene and computer technology. Posthuman’s Society is what we called "Posthuman’s Society" has life and interactions of human and posthuma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technology, this kind of social situation which looks futuristic will be connecting with the real life gradually.
  On the one part, The Caves of Steel describes "human-robot coexistence" situation when the robot has just arrived. On the other part, it also refers that the earth also has the problems of population explosion, limited living space, and reduc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This paper compares and contrasts The Caves of Steel with the other science novels, the movies and the theories attempts to find all kinds of individual and social problems which the human society and entire environment face with and obviously teaches people how to solve the bad situation. Only humans, technology and nature go hand in hand can all people have the glorious future.
  This paper is composed of six chapters. Chapter One includes the brief descriptions of the science fiction history and the pictures of future technology. It also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to the creation of science fiction and the history of The Caves of Steel of the writer, Isaac Asimov. Chapter Two makes a statement of the age of humans and also men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obots in the science, science fiction, and movies. This chapter also pictures the possible appearance of the robot in the future society. Chapter Three and Four discuss the crisis which individuals and the community face with. Chapter Five discusses the possibility of the turning point which relies on individual’s awareness and commensal cooperation between humans and robot is the way to live with nature harmoniously. And the last chapter induces that crisis causes the fear of humans, also catches a glimpse of the dawns of the hope from the conflictions.
  The Caves of Steel predicts that difficult coexistence of humans and robot, and also shows humans tha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not all-round. Only don’t do the harm to the nature can humans create a more glorious future. With unceasing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science fiction, we are aware that we are approaching to Posthuman Age which may cause more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and posthumans. Human nature surely causes more arguments and challenges at the appointed time. After humans gradually become posthumans, the human nature might be not important any more.
第壹章 科幻與未來
第一節 科幻小說的興起
第二節 前進未來
第三節 艾西莫夫的生平及其著作
一、作者簡介
二、與科幻之緣
三、機器人系列
第貳章 邁向後人類時代
第一節 後人類的演化
一、基因工程
二、賽柏格(Cyborg)
三、人工智慧
四、虛擬實境
第二節 機器人的發展
一、機器人學
二、小說電影中的機器人
第三節 未來社會的情境
一、人口激增
二、自然資源減少
三、過度組織化
第參章 危險的心靈
第一節 遵守法則的機器人
一、粗糙的機器人
二、人形機器人
第二節 懷舊浪漫的中古主義者
一、回歸土地的渴求
二、對機器人的恐懼與不安
第三節 身陷險境的英雄
一、啟程(Departure)
二、啟蒙(Initiation)
第肆章 封閉的社會
第一節 鋼穴的形成
一、城市,文明?
二、隔絕自然
三、外力威脅
第二節 空間的壓迫
一、空間即是權力
二、一致性與全球化
三、聲光刺激
第三節 階級制度
一、階級問題
二、階級化住宅
三、配給制度
第伍章 鋼穴的轉機
第一節 個體的覺醒
一、節制的公民精神
二、浪漫的另一種方向──熱情
三、英雄的回歸(Return)──離家→返家
第二節 C/FE相輔相成
一、機器人-科技的運用
二、合作共生
第三節 回歸自然
一、克服空曠恐懼症
二、大地之母的拯救
第陸章 科幻之後
第一節 危機就是轉機
第二節 許一個美好的未來
一、人口的控制
二、人與科技的平衡
三、科技與自然的平衡
第三節 後人類時代的省思
參考書目
參考書目
一、研究文本
Asimov, Isaac(以撒‧艾西莫夫)著。姜慶堯譯。《鋼穴》(上)(下)(The Caves of Steel)。台北:英文漢聲。1995。

二、對照文本
(一)原著
張系國著。《地》。台北:純文學。1973。
(二)編著
向鴻全主編。《臺灣科幻小說選》。台北:二魚文化。2003。
(三)譯著(依英文字母先後順序排列)
1.Asimov, Isaac(以撒‧艾西莫夫)& Silverberg, Robert(席維伯格)著。葉李華譯。《正子人》(The Positronic Man)。台北:天下。2000。
2.Asimov, Isaac(以撒‧艾西莫夫)著。姜慶堯譯。《裸陽(上)》、《裸陽(下)》(The Naked Sun)。台北:英文漢聲。1996。
3.______。姜慶堯譯。《曙光中的機器人》(上)(中)(下)(The Robots of Dawn)。台北:英文漢聲。1996。
4.______。葉李華譯。《基地邊緣》(上)(中)(下)(Foundation’s Edge)。台北:英文漢聲。1996。
5.Atwood, Margaret(瑪格麗特.愛特武)著。韋清綺、袁霞譯。,《末世男女》(Oryx and Crake)。台北:天培。2004年。
6.Bradbury, Ray(巴比利)著。于而彥譯。《華氏451度》(Fahrentheit 451)。台北:皇冠。1996。
7.Burgess, Anthony(安東尼.伯吉斯)。王之光譯。《發條橘子》(A Clockwork Orange)。台北:臉譜。2003。
8.Clarke, Arthur C.(亞瑟‧克拉克)著。鍾慧元、葉李華譯。《童年末日》(Childhood’s End)。台北:天下。2000。
9.Dick, Philip K.(菲利普.狄克)著。洪凌譯。《銀翼殺手》(Blade Runner)。台北:一方。2004。
10.Dostoevsky, F.(杜斯妥也夫斯基)著。孟祥森譯。《地下室手記》(Notes From Underground)。台北:桂冠。1994。
11. Huxley, A.L.(阿道斯‧赫胥黎)著。李黎、薛人望譯。。《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台北:志文。2001。
12.Le Guin, Ursula K.(娥蘇拉.勒瑰恩)著。黃涵榆譯。《一無所有》(The Dispossessed)。台北:繆思。2005。
13.Lowry, Lois(露薏絲.勞瑞)著。鄭榮珍譯。《記憶傳授人》(The Giver)。台北:台灣東方出版社。2002。
14.More, Thomas(湯瑪斯.摩爾)著。戴鎦齡譯。《烏托邦》(Utopia)。台北:志文。2000年。
15.Orwell, George(喬治.歐威爾)。董樂山譯。《一九八四》(1984)。台北:志文。2001年。
16.Skinner, B. F.(史基納)著。蘇元良譯。《桃源二村》(Walden Two)。台北:張老師出版社。1992年。
17.Wells, Herbert George(威爾斯)著。章燕譯。《時間機器》(The Time Machine)。中和:棉花田。1995年。


三、理論專書
(一)原著(依著者姓氏筆劃排序)
1.王建元著。《文化後人類:從人機複合到數位生活》。台北:書林。2003。
2.呂應鐘、吳岩著。《科幻文學概論》。台北:五南。2001。
3.李元璋。《活讀柏拉圖理想國》。台北:學富文化。2004。
4.洪凌著。《魔鬼筆記—科幻、魔幻、恐怖、怪胎文本的混血論述》。台北:萬象。1996。
5.洪凌著。《魔道御書房》。台北:蓋亞。2005。
6.華玉洪著。《生存的沈思──當代科技進步與全球性問題》。台北:淑馨。1995。
7.廖炳惠。《關鍵詞200》。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
8.劉魁著。《後現代科學觀》。台北:揚智。1998。
9.蔣勳著。《西洋美術史》。台北:東華。2004。
10.蘇健華著。《科技未來與人類社會:從cyborg概念出發》。嘉義縣: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2003。
(二)編著
1.葉李華主編。《科幻研究學術論文集》。新竹:國立交通大學。2004。
2.臉譜編輯小組編製。《偵探蒐藏誌》。台北:臉譜出版。2005。
(三)譯著
1.Asimov, Isaac(以撒.艾西莫夫)著。蔡承志譯。《你要不要被複製?艾西莫夫科普開講(一)》。(The Roving Mind)台北:貓頭鷹。2001。
2.______。王原賢譯。《暴龍處方:艾西莫夫科普開講(二)》(The Tyrannosaurus Prescription)。台北:貓頭鷹。2001。
3.______。葛茂豐譯。《竄改基因:艾西莫夫科普開講(三)》(Past, Present and Future)。台北:貓頭鷹。2003。
4.Bauman, Zygmunt(鮑曼)著。張君玫譯。《全球化──對人類的深遠影響》(Globalization──The Human Consequences)。台北:群學。2003。
5.Brooks, Rodney A.(羅德尼.布魯克斯)著。蔡承志譯。《我們都是機器人──人機合一的大時代》(Flesh and Machines:How Robots Will Change Us》。台北:究竟。2003。
6.Campbell, Joseph(喬瑟夫.坎伯)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台北:立緒。2005。
7.Fukuyama, Francis(法蘭西斯.福山)著。杜默譯。《後人類未來》(Our Posthuman Future)。台北:時報。2002。
8.Huxley, A.L.(阿道斯‧赫胥黎)著。蔡伸章譯。《再訪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 Revisited)。台北:志文。1977。
9.Kolata, Gina(吉娜‧科拉塔)著。洪蘭譯。《基因複製──從複製羊桃麗看人類的未來》(Clone: The Road to Dolly and the Path Ahead)。台北:遠流。1998。
10.Lovelock, James E.(洛夫洛克)著。金恒鑣譯。《蓋婭,大地之母》(GAIA: A New Look at Life on Earth)。台北:天下文化。1994。
11.Moravec, Hans(漢斯.摩拉維克)著。韓定中、劉倩娟譯。《機器人:有機器邁向超越人類心智之路》(Robot: Mere Machine to Transcendent Mind)。台北:臺灣商務。2004。
12.Postman, Neil(尼爾.波斯曼)著。吳韻儀譯。《通往未來的過去》(Building A Bridge to the Eighteenth Century)。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
13.Rees, Martin(芮斯)著。丘宏義譯。《時終》(Our Final Hour)。台北:大塊文化。2005。
14.Seabrook, Jeremy(傑若米.希布魯克)著。譚天譯。,《階級──揭穿社會標籤迷思》(Class, Caste and Hierarchies)。台北:書林。2002。
15.Stock, Gregory(格里高里.史達克)著。程嘉安譯。《前進未來》(Metaman)。台北:書華。1997。
16.Wilson, David A.著。《未來史》(The History of The Future)。台北:閱讀地球。2005。

四、學位論文
1.陳愫儀。《少年科幻版圖初探----一九四八年以來台灣地區出版之中長篇少年科幻小說研究》。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6月。
2.傅吉毅。《台灣科幻小說的文化考察(1968-2001)》。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3.劉美瑤。《烏托邦的幻滅-談《記憶傳授人》的制約與覺醒》。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7月。
4.戴柔秀。《虛擬未來----科幻電影之敘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5月。

五、期刊文獻
(一)原著(依著者姓氏筆劃排序)
1.王建元。〈當代台灣科幻小說中的都市空間〉。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頁233-264。1995年11月。
2.______。〈景觀文化‧科幻電影機械人‧性別政治〉。《幼獅文藝》第517期。頁23-26。1997年1月。
3.______。〈一次科幻的時空之旅〉。《幼獅文藝》第526期。頁68-73。1997年10月。
4.李逆熵。〈科幻中的科學〉。《科學月刊》第29卷第2期。頁101-106。1998年2月。
5.李建會。〈人工生命──電腦與生物學的相遇〉。《科學月刊》第394期。頁880-884。2002年10月。
6.林燿德。〈台灣當代科幻文學〉。《幼獅文藝》第475期。頁42-48。1993年7月。
7.______。〈台灣當代科幻文學(下)〉。《幼獅文藝》第476期。頁44-47。1993年8月。
8.金濤。〈科幻的科普功能〉。《科學月刊》第29卷第2期。頁110-112。1998年2月。
9.洪凌、紀大偉。〈當代台灣科幻小說的都會冷酷異境〉。鄭明娳主編。《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頁267-286。1995年11月。
10.范盛泓。〈科幻創作與生物科學〉。《科學月刊》第29卷第2期。頁107-109。1998年2月。
11.威兮。〈艾西莫夫:科幻國度的世紀大蓋仙〉。《幻象》。1992年9月。頁164。
12.陳超明。〈談談科幻小說—傳統或異類〉。《幼獅文藝》,1992年12月。
13.張子樟。〈複製人的悲歌〉。Farmer, Nancy(南茜.法墨)。劉喬譯。《蠍子之家(上)》(The House of the Scorpion)。台北:台灣東方。頁4-9。2003年。
14.張之傑。〈科學與科幻專輯〉。《科學月刊》第29卷第2期。頁96-98。1998年2月。
15.張系國。〈張系國談艾西莫夫〉。艾西莫夫(Isaac Asimov),姜慶堯譯,《鋼穴》(The Caves of Steel)。台北:英文漢聲。1995年。頁16。
16.張啟疆。〈科學與幻想對寫作的重要性〉。《幼獅文藝》第521期。頁54-57。1997年5月。
17.張國慶。〈資本主義與「他人」的概念:當代科幻電影的社會意涵〉。《中外文學》第264期。頁196-206。1994年5月。
18.張惠娟。〈從女性烏托邦到女性電腦叛客-兼論皮兒西〉。《中外文學》(1999年9月)。頁126-142。
19.許家偉。〈我,是人 還是機器人?〉。《科學月刊》第417卷。頁704-709。2004年9月。
20.______。〈越來越像人的機器人〉。《科學月刊》第417卷。頁706-7。2004年9月。
21.黃海。〈科幻小說答客問〉。《文訊》第26期。頁141-146。1986年10月。
22.____。〈由科幻、童話精神到二十一世紀的文學〉。《文訊》第133期。頁7-11。1996年11月。
23.____。〈科幻的科學預言〉。《科學月刊》第29卷第2期。頁113-117。1998年2月。
24.____。〈科幻與二十一世紀〉。《科學月刊》第29卷第2期。頁118-122。1998年2月。
25.____。〈中文科幻百年‧文學迷思〉。《幼獅文藝》第614期。頁96-104。2005年2月。
26.葉李華。〈昨日、今日與明日〉。《科學發展》第349期。頁83-84。2002年1月。
27.____。〈開宗明義論科幻〉。《科學月刊》第29卷第2期。頁99-100。1998年2月。
(二)譯著
1.Le Guin, Ursula K.(勒官)。馬耀民譯。〈美國科幻與他者〉(American SF and the Other)。《中外文學》第264期。頁65-67。1994年5月。

六、網路資源(依著者姓氏筆劃排序)
1. 李偉才。〈超人的孤寂〉。http://www.sd-online.com/big5/ttt2/www1/ novels/science /chaoren/chaoren07.html (2006年2月10日)。
2.科科報編輯小組,〈車諾比核災20週年〉,科幻科學報第318期,網站:http://enews.url.com.tw//archiveRead.asp?scheid=37816 (2006年7月5日)。
3.葉李華。〈海萊因(Robert Anson Heinlein)的生平與著作〉。葉李華個人網站:http://sf.nctu.edu.tw/yeh/yeh0011.htm (2005年12月28日)。
4.______。〈機器人的科與幻〉。葉李華個人網站:http://sf.nctu.edu.tw/yeh/robo_1.htm(2006年1月22日)。
5.______。〈你可以不像人〉。葉李華個人網站:http://sf.nctu.edu.tw/yeh/robo_1.htm(2006年1月22日)。
6.______。〈現代機器人故事之父〉。葉李華個人網站:http://sf.nctu.edu.tw/yeh/robo_1.htm(2006年1月22日)。
7.______。〈機器人類知多少〉。葉李華個人網站:http://sf.nctu.edu.tw/yeh/robo_1.htm(2006年1月22日)。
8.______。〈歷史上的明天〉。葉李華個人網站:http://sf.nctu.edu.tw/yeh/robo_1.htm(2006年1月22日)。
9.______。〈機器人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葉李華個人網站:http://sf.nctu.edu.tw/ yeh/robot_pastnowfuture.htm(2006年1月30)。
10.______。〈開宗明義論科幻〉。http://book.tngs.tn.edu.tw/database/scientieic/ content/1998/00020338/0005.htm(2006年8月8日)。
11.劉小楓,《浪漫‧哲學‧詩》,(台北:風雲,1990年),緒論:第一節,網站:http://140.112.2.84/~fchsu/Lao-Chuang-Lecture/discuss_12/references/Romanticism.html(2006年7月6日)。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