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9 09:4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維斌
研究生(外文):Wei-Pin Wang
論文名稱:從政治局的人事變遷看中共地方政治菁英進入中央的現象─以十五大和十六大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From the human affairs vicissitude in the Political Bureau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looked the local political elites enter the central phenomenon:the 15th and 16th Central Committee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指導教授:周繼祥周繼祥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國家發展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6
中文關鍵詞:中共政治局地方政治菁英政治甄補
外文關鍵詞:Chinathe Political Bureau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local political elitespolitical recruit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166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文針對「中共地方菁英進入中央的現象」進行研究,以政治局的人事變遷為觀察對象,並以十五大和十六大兩次中共黨代表大會為研究時間範圍。
第一章為緒論,闡述本論文之研究源起、研究目的、研究途徑與方法、研究範圍與限制、文獻回顧以及章節安排等。第二章為中共的權力機制內容說明,包括中共權力架構的組成、作為最高權力機關的中共黨代表大會的流程及其任務,並且對於中共的菁英政治理論進行探討。
第三章為十五大和十六大兩次黨代表大會的人事佈局變動介紹,內容為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和中央軍事委員會的人事異動情況。第四章為地方政治菁英進入中央權力核心情況的綜合分析,透過制度性和非制度性因素加以探討,歸納出地方政治菁英進入政治局的條件,並推測十七大時新任政治局委員的可能人選。
第五章為結論,提出本文的研究發現與對後續研究的建議,整合歸納前述之研究內容,並提出本研究之研究成果,並檢討本文之有所不足與缺失之處,提供後續研究者進行相關研究時的建議。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源起與研究目的…………………………………………………1
一、研究源起………………………………………………………………1
二、研究目的………………………………………………………………3
第二節 文獻回顧………………………………………………………………3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7
一、研究途徑………………………………………………………………7
二、研究方法………………………………………………………………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9
一、研究範圍………………………………………………………………9
二、研究限制………………………………………………………………10
第五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11
一、研究架構……………………………………………………………11
二、章節安排……………………………………………………………14

第二章 中共的權力機制……………………………………………15
第一節 中共的權力架構……………………………………………………15
一、中共的權力結構……………………………………………………15
二、中央委員會…………………………………………………………19
三、中央政治局…………………………………………………………20
四、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21
五、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23
六、中央軍事委員會……………………………………………………24
七、地方領導……………………………………………………………26
第二節 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29
一、黨代表大會流程……………………………………………………29
二、歷次黨代表大會之任務……………………………………………33
第三節 中共菁英政治理論探討……………………………………………38
一、中共菁英政治研究途徑……………………………………………39
二、中共政治菁英甄補分析架構………………………………………42

第三章 十五大與十六大之人事佈局………………………………46
第一節 十五大人事佈局……………………………………………………46
一、中央委員會…………………………………………………………47
二、中央政治局…………………………………………………………49
三、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53
四、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55
五、中央軍事委員會……………………………………………………56
第二節 十六大人事佈局……………………………………………………59
一、中央委員會…………………………………………………………59
二、中央政治局…………………………………………………………61
三、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68
四、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69
五、中央軍事委員會……………………………………………………70

第四章 地方菁英進入中央權力核心之綜合分析…………………73
第一節 制度性因素…………………………………………………………73
一、年齡條件……………………………………………………………73
二、現任職位……………………………………………………………78
三、地方經歷……………………………………………………………82
第二節 非制度性因素………………………………………………………87
一、派系屬性……………………………………………………………87
二、出身背景……………………………………………………………90
三、政績表現……………………………………………………………93
四、健康狀況……………………………………………………………95
第三節 小結…………………………………………………………………97
一、地方菁英進入政治局的條件………………………………………97
二、十七大時新任政治局委員的可能人選……………………………100

第五章 結論…………………………………………………………106
第一節 研究發現……………………………………………………………106
第二節 對後續研究的建議…………………………………………………111

參考資料………………………………………………………………114

附錄1:十五屆中央委員中的地方領導…………………………………………121
附錄2:十六屆中央委員中的地方領導…………………………………………124
一、中文專書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讀(上)》,1987,北京:人民出版社。
《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1986,北京:人民出版社。
《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2000,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全鑒》第五卷,1996,北京:團結出版社。
《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2002,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國財政年鑒》1998年版,1998,北京:中國財政雜誌出版社。
《中國財政年鑒》2003年版,2003,北京:中國財政雜誌出版社。
丁望,1997,《北京跨世紀接班人》,香港:當代名家出版社。
丁望,1999,《溫家寶與接班群:北京新世紀領袖》,香港:當代名家出版社。
丁望,2000a,《曾慶紅與夕陽族強人》,香港:當代名家出版社。
丁望,2002a,《接班群的亮點》,香港:當代名家出版社。
丁望,2003,《十六大與後影響力》,香港:當代名家出版社。
丁望,2005,《胡錦濤與共青團接班群》,香港:當代名家出版社。
丁樹範主編,2002,《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文化。
丁樹範主編,2004,《中國大趨勢:2003-3004》,台北:新新聞文化。
伊銘,2002,《中共第四代權力部署》,香港:明鏡出版社。
朱光磊,1997,《當代中國政府過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李英明,1995,《中國大陸學》,台北:揚智文化。
李英明,1996,《中共研究方法論》,台北:揚智文化。
李惠仁,2002,《滄桑流年》,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何頻、高新,1992,《中共太子黨》,台北:時報文化。
呂亞力,1990,《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
宋國誠主編,2002,《21世紀中國(卷二):全球化與中國之發展》,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吳國光,1997,《逐鹿十五大:中國權力棋局》,台北:遠景。
吳國光、鄭永年,1995,《論中央-地方關係:中國制度轉型中的一個軸心問題》,香港:牛津大學。
宗海仁,2002,《第四代》,香港:明鏡出版社。
帕累托等著,劉北成、許虹編譯,1993,《菁英的盛衰》,台北:桂冠。
林聚任、劉玉安主編,200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林蘊暉等著,1989,《1949-1989年的中國:凱歌行進的時期》,河南:人民出版社。
邱平,2003,《第四代權爭內幕》,香港:夏菲爾。
邱平,2005,《中共第五代》,香港:夏菲爾。
高新,1999,《降伏廣東幫》,香港:明鏡出版社。
高新,2001,《中共黨政軍中央領導層》,香港:當代名家出版社。
高新,2003,《領導中國的新人物(下)─中共十六屆政治局委員》,香港:明鏡出版社。
康照祥,2003,《中國權力遊戲》,台北:宇河文化。
寇健文,2005,《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制度化與權力轉移,1978-2004》,台北:五南。
陳永生主編,1998,《十五大後中國大陸的情勢》,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陳德昇,2003,《中共「十六大」政治菁英甄補之研究─兼論中共對台人事佈局與取向》,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委託專案研究報告。
楊鴻烈,1975,《歷史研究法》,台北:華世。
寧鄉漢、文思詠,1998,《朱鎔基的內閣》,香港:明鏡出版社。
鄭永年,2002,《江澤民的遺產:在守成和改革之間》,八方文化。
謝慶奎主編,1991,《當代中國政府》,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謝慶奎、燕繼榮、趙成根合著,1998,《中國政府體制分析》,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謝慶奎、楊鳳春、燕繼榮合著,1999,《中國大陸政府與政治》,台北:五南。
蘇嘉宏,1992,《派系模式與中共政治研究》,台北:永然文化。

二、中文期刊

「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組建新軍委意涵和影響」,《2005年中共重要人事評析專輯》,國防部軍事情報局編印,2005,頁42-59。
丁望,2000b,「溫家寶 北京國務院總理接班人」,《投資中國》,2000年12月,頁50-55。
丁望,2002b,「中共第十六屆領導層的佈局與生態」,《投資中國》,2002年12月,頁16-17。
王玲玲,1993,「中共「十四大」人事之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36卷第1期,1993,頁14-26。
王肇隆、郭瑞華,1995,「中共政治菁英結構研究─對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探討」,《國立屏東商專學報》,第3期,1995年,頁111-131。
朱蓓蕾,1999,「從中央與地方關係論地方精英在權力結構中的角色分析」,《東亞季刊》,第30卷第1期,1999,頁39-58。
李成,2002,「十六屆中委會人事構成及其權力均衡」,收錄於丁樹範主編,《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文化,2002,頁16-48。
李芙桃,1997,「共軍領導班子進行跨世紀調整」,《共黨問題研究》,第23卷第4期,1997年4月,頁43-53。
李芙桃,1998,「共軍人事調整的意義與影響」,《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6期,1998年6月,頁67-79。
李華球,2002,「中共『十六大』後─『黨、槍』的權力互動及未來建軍走向」,投資中國雜誌,2002年12月20日,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NS/091/NS-C-091-598.htm。
沈德聰,1997,「地方諸侯挑戰中央?地方與中央關係進入調整期」,中國通,1997年10月,頁26- 29。
吳仁傑,2003,「近期中共省級四套領導班子調整意涵」,《中共研究》,37卷5期,2003,頁27-47。
林嘉誠,1988,「政治菁英的研究探討」,《東吳政治與社會學報》,第12期,1988,頁65-82。
垂水健一,1998,「第十五屆中國共產黨大會後的情勢─向中央反映地方意見的趨勢」,收錄於陳永生主編,《十五大後中國大陸的情勢》,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8,頁33-49。
馬堯,1996,「中共十五大政治局初探」,《鏡報月刊》,1996年10月號,頁92。
康橋,1994,「淺論以江澤民為首的『上海幫』」,《共黨問題研究》,第20卷第11期,1994年,頁5-7。
張濤,2002,「通向權力之路─剖析中共中央委員會中的地方高官」,《信報財經月刊》,307期,2002年10月,頁25-29。
寇健文,2000,「中共幹部年輕化與政治繼承」,《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5期,2000年5月,頁1-17。
寇健文,2002a,「中共『幹部年輕化』與政治繼承」,收錄於宋國誠主編,《21世紀中國(卷二):全球化與中國之發展》,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002,頁119-139。
寇健文,2002b,「權力轉移與『梯隊接班』機制的發展」,收錄於丁樹範主編,《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文化,2002,頁62-63。
寇健文,2004a,「中共菁英政治的研究途徑與發展」,《中國大陸研究》,第47卷第3期,2004,頁1-21。
寇健文,2004b,「中國政治情勢:高層政局的演變」,收錄於丁樹範主編,《中國大趨勢:2003-3004》,台北:新新聞文化,2004,頁22。
寇健文、黃霈芝、潘敏,2005,「制度化對中共菁英甄補之影響:評估十七屆政治局委員的可能人選」,發表於:2005年台灣政治學會年會暨台灣民主的挑戰與前景學術研討會,2005年12月10日,頁1-17。
陳文鴻,2003,「地方技術官僚主導中央」,《明報月刊》,2003年1月,頁29。
陳梓龍,2003a,「中共新軍事領導階層的特點與影響評析」,《展望與探索》,2003,第1卷第3期,頁8-22。
陳梓龍,2003b,「中共新一屆省級黨政首要調整與地方動向」,《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6期,2003,頁32-45。
郭瑞華,2003,「中共十六大之人事布局分析」,《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1期,2003年1月,頁9-24。
曾振隆,2000,「中共黨中央人事權運用對政權之影響」,《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3期,2000年3月,頁84-89。
閔琦,1995,「改革以來的結構分化」,收錄於李英明主編,《轉型期的中國大陸:社會變遷》,台北:時報文化,1995,頁320。
黃秋龍,2005,「中共第十六屆五中全會與政治繼承」,《展望與探索》,第3卷第11期,2005,頁13-17。
黃烈修,1991,「中共政治領導精英變遷之研究」,《東亞季刊》,第22卷第3期,1991,頁16-39。
楊開煌,2002,「中共十六大之接班與人事安排─內在邏輯之探討」,《遠景基金會季刊》,第3卷第3期,2002,頁103-135。
趙成根,2000,「轉型期的中央和地方」,《戰略與管理》,2000年第3期,頁45-46。
趙建民,1995,「條條壓塊塊─中國大陸中央與地方新關係」,《中國大陸研究》,第38卷第6期,1995,頁66-80。
魯競,1997,「中共中央領導機構人事布局分析」,《中共研究》,第31卷第11期,1997年11月,頁61-74。
歐陽新宜,1994,「『天安門事件』對大陸省級精英任命的影響」,中國大陸研究,第37卷第9期,1994,頁26-40。
閻淮,1991,「中國大陸政治體制淺論」,《中國大陸研究》,第34卷第8期,1991年8月,頁19。
鍾穎盛,2000,「中共中央政治局角色之探討─兼論其黨政關係」,《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7期,89年7月,頁7-15。
羅冰,1997,「喬石出局與十五大選舉內幕」,《爭鳴》,240期,1997年10月,頁8。

三、學位論文

王光正,1996,《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田飛生,2003,《中共政治菁英甄補之研究:以十六大為例》,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張天送,2003,《江澤民政治權力鞏固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毅平,2000,《中共省級領導人政治甄補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其他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中國共產黨章程

五、外文資料

Andrew Nathan, “A Factionalism Model for CCP Politics,” China Quarterly, no.53(January 1973), pp.33-66.
Cheng Li, “After Hu, Who? –China’s Provincial Leaders Await Promotion,” China Leadership Monitor, No.1(2002), pp. 1-3.
Cheng Li, China’s Leader: The New Generations(Lanham, Mar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01), pp.217-232
Cheng Li and Lynn White, “Elite Transformation and Modern Change i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Empirical Data and the Theory of Technocracy”, China Quarterly, np.121, (March 1990), p.19.
Cheng Li and Lynn White, “The Thirteen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From Mobilizers to Managers,” Asian Survey, vol. 28, no.4(April 1988), pp.371.
Damkwart A. Rustow, “Successio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18, no.1(1964), pp.104~113.
Federick C. Twiwes, “Normal Politic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China Journal, No.45(January 2001), pp.69-82.
Harry Harding, “On the Four Great Relationships: the Prospect for China,” Survivak, vol.36, no.2(1994),pp.22-42.
Hong Yung Lee, From Revolutionary Cadres to Party Technocrats in Socialist China(Berkeley,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1), pp.406-407.
Jason Kornai, The Socialist System: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sm(New York: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pp.37-38.
Lucian W. Pye, The Dynamics of Chinese Politic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Oelgeschlager, Gunn & Hain, 1981), p.6.
Michel Oksenberg, “Policy Making under Mao, 1949-1968,” in John M. H. Lindbeck ed., China: Management of a Revolutionary Society(Seattle, Washingt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71), pp.79-115.
Robert D. Putnam,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Political Elites, (Prentice-Hall Inc., Englewood Cliff, New Jersey, 1976).
Shiping Zheng, “The New Era in Chinese Elite Politics,” Issues & Studies, vol.41, no.1(March 2005), pp. 190-198.
Susan Shirk, “The Delayed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Leadership Politics,” in Jonathan Unger ed., “The nature of Chinese Politics” From Mao to Jiang(Armonk, New York: M. E. Sharpe,2002), pp.297-311.
T. B. Bottomore, “The Theory of Democratic Elitism: A Critique,” (Boston: Little Brown,1967), pp.14-15.
Zhiyue Bo, Chinese Provincial Leaders: Economic Performance and Political Mobility Since 1949, (New York: M. E. Sharpe,2002), p.9.
Zhiyue Bo, “The Provinces: Training Ground for National Leader or a Power in Their Own Right?”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No.13(39),(May 2004), pp.223-256.
三菱總合研究所編,1999,《中國最高指導者WHO’S WHO》,1999年新版,東京:蒼蒼社。

六、網路資料

中共歷屆黨代表大會回顧,http://ihome.cuhk.edu.hk/~z044128/old/china/china/c16/1.htm
中國共產黨的基本知識,http://www.nihaotw.com/zhuanti/16da/pages/dyxz_dahui.ht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曾振隆,2000,「中共黨中央人事權運用對政權之影響」,《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3期,2000年3月,頁84-89。
2. 鍾穎盛,2000,「中共中央政治局角色之探討─兼論其黨政關係」,《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7期,89年7月,頁7-15。
3. 寇健文,2000,「中共幹部年輕化與政治繼承」,《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5期,2000年5月,頁1-17。
4. 陳梓龍,2003b,「中共新一屆省級黨政首要調整與地方動向」,《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6期,2003,頁32-45。
5. 吳仁傑,2003,「近期中共省級四套領導班子調整意涵」,《中共研究》,37卷5期,2003,頁27-47。
6. 閻淮,1991,「中國大陸政治體制淺論」,《中國大陸研究》,第34卷第8期,1991年8月,頁19。
7. 魯競,1997,「中共中央領導機構人事布局分析」,《中共研究》,第31卷第11期,1997年11月,頁61-74。
8. 趙建民,1995,「條條壓塊塊─中國大陸中央與地方新關係」,《中國大陸研究》,第38卷第6期,1995,頁66-80。
9. 陳梓龍,2003a,「中共新軍事領導階層的特點與影響評析」,《展望與探索》,2003,第1卷第3期,頁8-22。
10. 歐陽新宜,1994,「『天安門事件』對大陸省級精英任命的影響」,中國大陸研究,第37卷第9期,1994,頁26-40。
11. 李芙桃,1998,「共軍人事調整的意義與影響」,《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6期,1998年6月,頁67-79。
12. 楊開煌,2002,「中共十六大之接班與人事安排─內在邏輯之探討」,《遠景基金會季刊》,第3卷第3期,2002,頁103-135。
13. 李芙桃,1997,「共軍領導班子進行跨世紀調整」,《共黨問題研究》,第23卷第4期,1997年4月,頁43-53。
14. 黃烈修,1991,「中共政治領導精英變遷之研究」,《東亞季刊》,第22卷第3期,1991,頁16-39。
15. 寇健文,2004a,「中共菁英政治的研究途徑與發展」,《中國大陸研究》,第47卷第3期,2004,頁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