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0 17:0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倪嘉穗
研究生(外文):Chia-Sui Ni
論文名稱:台灣職業訓練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A Political-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Vocational Training Policy in Taiwan
指導教授:蕭全政蕭全政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國家發展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職業訓練政策勞動市場彈性化積累的社會結構
外文關鍵詞:vocational training policythe flexibilization of labor marketsocial structure of accumul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68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本文以「台灣職業訓練政策之政治經濟分析」為題,探討內外政經環境的變遷促使政府在不同的時期,開始制定及調整職業訓練政策;且由於職業訓練政策前後歷經不同政府部門的管轄,而任何政治組織皆隱含特定的偏差。因此,本文將以職業訓練主管機關的更迭作為分期標準;最後藉由對歷史因果關係的掌控,評析2000年民進黨政府主政後職業訓練政策的變革。全文總共六章,內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 導論,主要在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文獻評論、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第二章 工業職業訓練政策時期(1966-1981),先說明1966年以前政府為何不重視職業訓練,又是哪些國內外政經因素促成經合會人力資源小組開始規劃職業訓練政策。
第三章 職業訓練政策邁向法制化時期(1981-1987),以內政部職訓局的成立作為起點,緊扣威權體制逐漸鬆動的歷程,分析這階段職業訓練政策的演變。
第四章 產業結構變遷下的職業訓練政策(1987-2000),以職訓局改隸勞委會為起點,探討伴隨民主化而使政府、企業與勞工關係重構,及產業型態轉向以服務業為主之際,政府如何逐步調整職業訓練政策以因應政經體制的變化。
第五章 勞動市場彈性化策略下的職業訓練政策(2000年迄今),旨在說明2000年民進黨政府執政後,確立將以解除勞動市場管制和強化職業訓練雙重措施,作為對全球化影響台灣勞動力市場的回應。其次,本章亦將檢討台灣職業訓練體系轉為公辦民營及地方分權的改革方向。
第六章 結論與展望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評論.................. 5
第三節 研究架構..................... 11
第四節 章節安排..................... 16

第二章 工業職業訓練政策時期(1966-1981)............ 17
第一節 戰後的政經變遷(1945-1966)............. 19
第二節 人力計畫下的職業訓練政策(1966-1973)........ 29
第三節 職訓政策的挫敗與變動期(1973-1981)......... 39

第三章 職業訓練政策邁向法制化時期(1981-1987)......... 47
第一節 一九八○年代的政經變遷.............. 48
第二節 邁向法制化的職業訓練政策............. 52
第三節 以配合產業升級為主的職訓政策........... 60

第四章 產業結構變遷下的職業訓練政策(1987-2000)........ 66
第一節 後冷戰時期台灣政經結構的變遷........... 68
第二節 新積累策略下的職訓政策.............. 78
第三節 產業轉型與失業問題惡化下的職訓政策........ 88

第五章 勞動市場彈性化策略下的職業訓練政策(2000年迄今).... 94
第一節 民進黨政府上台後的政經情勢............ 95
第二節 民進黨政府的職業訓練政策............. 102
第三節 勞動市場彈性化策略下公共職訓體系的改革方向.... 112

第六章 結論與展望...................... 124
第一節 結論....................... 124
第二節 展望....................... 129

參考文獻與相關書目...................... 135
一、中文部分
女工團結生產線,1996,〈從歷史中走過的關廠失業工,走向何處?〉,《第二屆婦女國是會議論文集》,於:http://taiwan.yam.org.tw/nwc/nwc2/work1.htm。
中央社,1996.04.30,〈徐立德反對失業保險認為應設立職訓基金〉。
1996.06.26,〈經建會決議失業保險暫緩〉。
2006.02.10,〈總統:兩岸積極管理有效開放避免去台灣化〉,於:http://tw.stock.yahoo.com/xp/20060210/49/I124551700.html。
2006.03.18,〈親情支持與善用潛能,助新移民女性生活提升〉,於:http://news.yam.com/cna/life/200603/20060318357813.html。
中美關係報告小組,1986,《中美關係報告1986》,台北:中研院美國文化研究所。
中國時報,2001.08.11,〈因應不景氣,勞動市場應更有彈性〉,於:http://www.ctcareer.com.tw/exchange/a110.htm。
中國時報,2002.12.10,〈勞團批人權日通過剝削勞動人權勞基法修正案〉,於:http://www.hrmd.com.tw/paper/212/deprive-labor-right-labor-law.doc。
王作榮,1988,《台灣經濟發展重要紀事》,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王振寰,1993,《資本、勞工與國家機器:台灣的政治與社會轉型》,台北市:台灣社會研究叢刊。
王麗鳳,2004,《我國政府採購的政治經濟分析,1949-2004》,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古允文譯,Esping-Andersen, Gosta著,1999,《福利資本主義的三個世界》,台北市:巨流。
田弘茂,1989,《大轉型:中華民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遷》,台北市:時報。
台灣勞工陣線,1999,〈體檢台灣就業安全體系〉,《1999台灣工權報告》,於:http://labor.ngo.org.tw/1999laborsrightreport/。
台灣勞工陣線、黃玫玲、夏傳位,2001,《勞動者》120期,於:http://labor.ngo.org.tw/thelabor/L120/L120index.html。
成之約,2002,〈職業訓練改造的方向〉,《就業安全》第一卷第一期,於:http://mmc.shu.edu.tw/portfolio/evta/halfyear/。
2002,〈職業訓練績效評鑑的重要性與展望〉,《就業安全》第一卷第二期,頁37-40。
朱啟華,2004,《中華民國務實外交之研究 (1988~2000)》,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自由時報,2002.04.18〈企業人才培訓投資抵減率升為30%〉,於: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apl/18/today-t1.htm。
2002.12.30,〈游揆:擴大就業方案 絕非綁樁〉,於: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dec/30/today-p2.htm。
2002.06.27,〈訓用合一就業率高達99.9%〉,於: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jun/27/today-e5.htm。
2004.09.06,〈訂勞動派遣法 勞團紛說NO〉,於: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sep/6/today-e5.htm。
行政院內政部職業訓練局,1982-1986,《行政院內政部職業訓練局年報》
1982b,《加強推動職業訓練工作方案》。
1984b,《職業訓練法立法經過輯要》。
行政院陸委會,2001,〈「積極開放,有效管理」政策說明〉,於:http://www.mac.gov.tw/big5/mlpolicy/mp9112/mp08.htm。
2006,《兩岸經濟統計月刊》。
行政院勞委會職業訓練局,1987-2004,《行政院勞委會職業訓練局年報》。
1990b,《第二期加強推動職業訓練工作方案執行情形實地訪視報告》。
1991b,《第三期加強推動職業訓練工作方案》。
1998b,《職業訓練法令暨解釋彙編》。
1998c,《就業安全辭典》。
2001b,《中華民國台灣地區職業訓練、技能檢定與就業服務統計》。
2003b,〈建構三合一就業服務體系 擴大辦理五大服務〉,《勞動簡訊》第五十一期,於:http://dbs1.cla.gov.tw/newsletter/cla51/ch_security03.htm。
2005b,〈94年度職業訓練單位績效評鑑結果〉,於:
http://www.etraining.gov.tw/resourceGradeAction.do?method=gradeExplain。
行政院經合會,1964-1973,《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委員會年報》。
行政院經合會人力資源小組,1966,《人力資源叢書第四輯:台灣人力資源專題報告》
1968,《人力發展分組研究報告(上)》。
行政院經建會,1994,《人力發展專案計畫:民國八十三年至八十五年》。
1997a,《跨世紀人力發展計畫:民國八十六年至八十九年》。
1997b,《三十年來台灣人力發展政策措施之演進》。
2001a,《新世紀人力發展方案:民國九十年至九十三年》。
2001b,《新世紀人力發展方案具體措施分工配合表:民國九十年至九十三年》。
2002,《新世紀第二期人力發展計畫:民國九十一年至九十三年》。
2003,《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2007)》。
2005a,《「職業能力再提升方案」第二期計畫:民國九十四年至九十七年》,於:http://www.cepd.gov.tw/business/business_sec1.jsp?topno=1&linkid=8。
2005b,《新世紀第二期國家建設計畫研擬專題研究系列》第二篇經濟篇。
行政院經濟部,1981,《當前我國職業訓練制度之探討研究》。
2001,《民國九十一年中小企業白皮書》;
2004,《民國九十四年中小企業白皮書》,於:http://www.moeasmea.gov.tw/Data_Service/94white/white1.asp。
何琇伊,2003,《勞動力彈性化的性別批判—以部分工時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至美,2001,《威權轉型後台灣地區政府再造之政治經濟分析,1987-2002》,國立濟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余煥發,1986,〈職業訓練在未來經社發展中的角色〉,國際就業安全協會中國分
會,第五屆第一次會員大會專題報告。
吳佳嬅,2003,《失業理論之政治經濟學批判—兼論台灣失業問題與政策》,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忠吉計畫主持,2001,《當前失業問題之因應對策》,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吳忠吉,2002,〈全球化視野下的兩岸「三通」〉,《國政研究報告》,於: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SS/091/SS-R-091-027.htm。
吳明儒,2002,〈九十二年度社會福利預算結構初探〉,《國政研究報告》,於: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SS/091/SS-B-091-008.htm。
吳采樺,2004,《「發展型國家」已是遙遠的過去?以經歷政權轉移的台灣為例(1996-2004)》,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文志,1997,《後冷戰時代美國的亞太策略》,台北市:憬藝。
李希揚,1999,《我國教育事業民營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紀珠,2004,〈正視政府財政惡化問題〉,《國政評論》,於: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FM/093/FM-C-093-095.htm。
李國鼎,1979,《台灣經濟快速成長的經驗》,台北:正中。
1994,《台灣的人力資源與人口問題》,南京:東南大學。
李國鼎、陳木在,1987,《我國經濟發展策略總論》,台北市:聯經。
李清榮,1975,《我國現行職業訓練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誠計畫主持,辛炳隆、成之約協同主持,2000,《勞動市場彈性化與非典型僱用》,行政院勞委會。
李誠計畫主持,辛炳隆協同主持,2005,《強化我國職訓體系之研究》,行政院經建會。
李碧涵,1994,〈台灣地區後工業轉型之國家與社會〉,《台大中山學術論叢》第十二期,頁245-282。
1995,〈後工業轉型與台灣企業經濟之結構調整〉,中研院歐美所『社會結構與社會變遷—世界體系觀點之應用』學術研討會。
2001a〈全球化與勞動體制的新發展〉,台灣社會學會2001年年會『生活/社會新視界:理論與實踐的對話』學術研討會。
2001b,〈知識經濟時代國家競爭力的社會經濟分析〉,《國家發展研究》第一卷第一期,頁27-61。
2005,〈福利國家向右走:工作福利國家的創新性改革〉,臺灣社會福利學會年會暨「社會暨健康政策的變動與創新趨勢:邁向多元、整合的福利體制」國際學術研討會,於:http://www.sinica.edu.tw/asct/asw/seminar/2005/main/article.htm。
汪文政,1997,《台灣就業安全政策的形成與發展》,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谷蒲孝雄,1992,《台灣的工業化,國際加工基地的形成》,台北市:人間。
辛炳隆,1999,〈當前失業問題的研析與因應〉,《政策月刊》第五十二期,頁19-22。
2000,〈我國公共職訓制度之檢討〉,《經濟前瞻》第六十八期,頁66-70。
2001a,〈我國公共職訓的回顧與前瞻〉,《就業與訓練》第十二卷第二期,頁37-41。
2001b,〈英國實施勞動法規鬆綁之經驗與影響〉,《主要國家產經政策動態季刊》第三期,於:http://www.moea.gov.tw/~ecobook/ms/9009/102.htm。
2002,〈就業服務政策之新方向〉,《就業安全》第一卷第二期,頁3-6。
2003,〈再訓練就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提升職業能力,確保勞工工作機會〉,《主計月刊》第五六七期,頁36-43。
2005,〈我國中央與地方政府對於就業服務之功能劃分〉,《就業安全半月刊》第四卷第一期,於:http://www.evta.gov.tw/book/safe/halfyear07/002.htm。
周之瑜,2005,〈又一個該死的新趨勢?— 勞動彈性化〉,於:http://blog.yam.com/realnote/archives/cat_106382.html。
周添城,1986,〈美國保護主義的發展與影響〉,《美國月刊》第一卷第一期,頁86-91。
東森新聞報,2001.05.23,〈陳菊:失業勞工應「先求有再求好」〉,於:
http://www.ettoday.com/2001/05/23/184-467959.htm。
林建山,2000,〈加入WTO後,職業訓練、就業服務及失業保險之因應措施〉,《就
業與訓練》第十八卷第四期,頁38-51。
林景源,1981,《台灣工業化之研究(1942-1972)》,台北:台銀。
林聰明主講,彭仁貴整理,1999,〈我國跨世紀人才培訓之規劃與展望〉,《就業與訓練》第十七卷第二期,頁24-29。
林鍾雄,1988,《台灣經濟發展四十年》,台北:自立。
邱欣怡,2000,《我國職業訓練制度之研究─公共職訓委託民間辦理》,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俞國華口述,王駿執筆,1999,《財經巨擘─俞國華生涯行腳》,台北市:商智文化。
柯志彥,2003,〈左右看勞動力「彈性化」〉,《勞動者電子報》,於:http://labor.ngo.org.tw/weekly/C230215.htm。
段承璞編著,1994,《台灣戰後經濟》,台北市:人間。
洪純福,2002,《公共職訓人員對公共職業訓練中心轉型與發展的意見調查》,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洪榮昭,1996,〈因應亞太營運中心的設立如何提升職業訓練的功能〉,《就業與訓練》第十四卷第四期,頁39-43。
洪榮昭主持,1998,《第三期加強推動職業訓練工作六年計畫之評估》,台北市:行政院研考會。
苦勞網,2005.07.12,〈勞動彈性化 —擴增就業 v.s. 拉大所得差距〉,於:http://www.coolloud.org.tw/news/database/Interface/Detailstander.asp?ID=106292。
韋自強,2002,《就業服務、職業訓練與失業給付整合問題之研究》,私立大葉大學工業關係學系碩士論文。
桂正權,2002,〈本局所屬職業訓練中心功能調整與轉型之展望〉,《就業安全半年刊》第一卷第一期,於:
http://mmc.shu.edu.tw/portfolio/evta/halfyear/。
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2003,《台灣婦女權益報告書》,於:
http://www.wrp.org.tw/Entrust/index3.htm。
張波鋒,1988,《職業訓練》,台北市:黎明文化。
張繼正,1976,;〈六年經濟建設計畫〉,《自由中國之工業》第五卷第四期,頁2-8。
陳宗韓,1999,《台灣外籍勞工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念亭,2003a,〈當台灣遇上荷蘭(上)〉,蜂報,於:http://www.cyberbees.org/blog/archives/000955.html。
2003b,〈當台灣遇上荷蘭(下)〉,蜂報,於:http://www.cyberbees.org/blog/archives/000976.html
陳怡文、古允文,2005,〈我國青年就業方案初探—公私協力觀點〉,臺灣社會福利學會年會暨「社會暨健康政策的變動與創新趨勢:邁向多元、整合的福利體制」國際學術研討會,於:http://www.sinica.edu.tw/asct/asw/seminar/2005/main/article.htm。
陳明仁,2005,〈可申請失業幾付、職業訓練、生活津貼,還有職訓單位協助二度就業 不幸被資遣、裁員,下一步該怎麼走?〉,《勞動保障雙月刊》第四期,頁50-51。
單驥計畫主持、辛炳隆協同主持,2001,《強化我國就業安全體制之研究》,行政院經建會。
彭翠華,1991,《我國職業訓練政策之制定與執行》,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敏傑,2001,〈中高齡失業者就業輔導與職業訓練—建構中央與地方的協力關係〉,《就業與訓練》第十九卷第五期,頁13-22。
2002,《技術脫節勞工就業政策之研究》,行政院經建會。
童小珠,2005,〈經濟全球化下台灣勞動就業問題與對策之探討〉,於:
www2.nsysu.edu.tw/sis/discuss/2B-3.pdf。
黃奕嘉,2004,《台灣職業訓練資源配置與公共職業訓練方案的回應》,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國治,2004,《勞動市場彈性理論批判》,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含碩專班)碩士論文。
黃智輝,1988,《國際貿易與經濟發展─台灣的理論實證與政策》,台北:東吳大學中國學術獎助委員會。
楊偉中,2004,〈台灣勞動彈性化與國家角色—以勞工法律修改為中心〉,於:
http://enews.url.com.tw//archiveRead.asp?scheid=29904。
楊雅惠等,1990,《台灣策略性工業獎勵措施之成效評估:廠商調查分析》,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
經濟日報,2003.10.11,〈解決失業,學者促鬆綁勞動體制〉,於:http://udn.com/PE2004/topic/20031001249519488/200311360674704.htm。
葉志誠,2002,〈建構健全的就業安全體系〉,《立法院院聞》第三十卷第八期,頁63-71。
葉萬安,1973,〈從國際物價變動看我國物價問題〉,《自由中國之工業》第四十卷第五期,頁6-12。
1986,〈對台灣未來經濟發展方向的看法〉,《自由中國之工業》第六十五卷第二期,頁9-20。
詹火生等編著,1998,《職業訓練與就業服務》,台北:空中大學。
詹火生、林昭禎,2003,〈救急也要救窮—兩百億公共服務擴大就業方案總體檢〉,《國家政策論壇》,於:http://www.npf.org.tw/monthly/0302/theme-273.htm。
廖麗佳,1998,《人力資源策略、教育訓練政策與人力資源績效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褚士瑩,1987,《我國職業訓練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褚延正,1993,《台灣地區國家、外資與本地私人資本間關係之政經分析,1949─1987》,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弘靜,2002,〈當前失業問題與因應政策--淺論自然失業率與結構性失業〉,《台灣經濟金融月刊》第三十八卷第六期,頁33-66。
潘玉瑛,2003,《全球化下瑞典、英國與德國的彈性就業發展─制度面的探究》,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震天錫、余煥模、張丕繼,1983,《職業訓練與就業服務》,台北:聯經出版社。
蕭全政,1997,《台灣地區的新重商主義》,台北:業強出版社。
1998,《政治與經濟的整合》,台北:桂冠。
2000,〈政府再造與企業家精神〉,《暨大學報》第三卷第一期,頁321-335。
2001,〈台灣威權體制轉型中的國家機關與民間社會〉,中央研究院台灣研究推動委員會主辦,威權體制的變遷:戒嚴後的台灣國際研討會。
應小端譯,理察•隆沃思著,《虛幻樂園:─全球經濟自由化的危機》,台北:天下遠見。
總統府,2001,〈經發會的共識與結論—就業組總結報告〉,於:http://www.president.gov.tw/2_special/economic/index-9.html。
謝文元、李易駿、古允文,〈台灣勞動市場風險的深化與擴大:既有統計資料的初步觀察〉,臺灣社會福利學會年會暨「社會暨健康政策的變動與創新趨勢:邁向多元、整合的福利體制」國際學術研討會,於:http://www.sinica.edu.tw/asct/asw/seminar/2005/main/article.htm。
謝孟瑜,1998,《國家機器與勞動力市場—政治經濟轉型中的勞動政策》,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鍾錦季,2002,〈臺灣地區區域職業訓練需求評估及規劃辦理方向〉,《就業安全》第一卷第二期,頁41-44。
藍先匡,2005,《正在進行中的革命?—探索知識經濟對台灣企業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龔明鑫計畫主持,2001,《我國加入WTO對勞動市場之衝擊及相關因應政策》,行政院經建會。
TVBS,2003.09.24,〈詐騙政府!人頭冒領3千萬職訓補助〉,於:
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tzeng20030924183314。
2006.01.06,〈胡搞!8名官夫人耗公帑學烘焙〉,於:
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blue20060106122927。



二、英文部份
Block, Fred. 1977. "The Ruling Class Does Not Rule." In Ferguson and Rogers, eds.,1984,The Political Economy. N.Y.: M.E. Shape. pp.32-46.
1987. Political Choice and Multiple “logics” of capital, in Fred Block, Revising State Theory,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Carnoy, M. 1984. The State and Political Theor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Press.
Gordon, David, Edward, R., and Reich, M. 1982. Segmented Work, Divided Worker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olton, Robert J. 1998. Globalization and the Nation-State.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azear, Edward P. 1998. Personnel economics for managers. New York : Wiley.
Peck, Jamie. 1994. Regulating Labour: The Social Regulation and Reproduction of Local Labour-Markets, in Globalization, Institution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Europe, pp.147-176, Ash Amin and Nigel Thrift (ed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eck, Jamie. 2001. Workfare States,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Polanyi, Karl. 1944.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Boston: Beacon Press.
Skocpol, Theda. 1979. States and social Revolutions,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Taylor-Goodby, P. 1996. The Response of Government: Fragile Convergence. In V. George and P. Taylor-Gooby (eds.), European Welfare Policy: Squaring the Circle, New York: Macmillan.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詹火生、林昭禎,2003,〈救急也要救窮—兩百億公共服務擴大就業方案總體檢〉,《國家政策論壇》,於:http://www.npf.org.tw/monthly/0302/theme-273.htm。
2. 葉萬安,1973,〈從國際物價變動看我國物價問題〉,《自由中國之工業》第四十卷第五期,頁6-12。
3. 張繼正,1976,;〈六年經濟建設計畫〉,《自由中國之工業》第五卷第四期,頁2-8。
4. 曾敏傑,2001,〈中高齡失業者就業輔導與職業訓練—建構中央與地方的協力關係〉,《就業與訓練》第十九卷第五期,頁13-22。
5. 陳明仁,2005,〈可申請失業幾付、職業訓練、生活津貼,還有職訓單位協助二度就業 不幸被資遣、裁員,下一步該怎麼走?〉,《勞動保障雙月刊》第四期,頁50-51。
6. 桂正權,2002,〈本局所屬職業訓練中心功能調整與轉型之展望〉,《就業安全半年刊》第一卷第一期,於:
7. 洪榮昭,1996,〈因應亞太營運中心的設立如何提升職業訓練的功能〉,《就業與訓練》第十四卷第四期,頁39-43。
8. 辛炳隆,1999,〈當前失業問題的研析與因應〉,《政策月刊》第五十二期,頁19-22。
9. 李碧涵,1994,〈台灣地區後工業轉型之國家與社會〉,《台大中山學術論叢》第十二期,頁245-282。
10. 成之約,2002,〈職業訓練改造的方向〉,《就業安全》第一卷第一期,於:http://mmc.shu.edu.tw/portfolio/evta/halfyear/。
11. 鍾錦季,2002,〈臺灣地區區域職業訓練需求評估及規劃辦理方向〉,《就業安全》第一卷第二期,頁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