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女工團結生產線,1996,〈從歷史中走過的關廠失業工,走向何處?〉,《第二屆婦女國是會議論文集》,於:http://taiwan.yam.org.tw/nwc/nwc2/work1.htm。
中央社,1996.04.30,〈徐立德反對失業保險認為應設立職訓基金〉。
1996.06.26,〈經建會決議失業保險暫緩〉。
2006.02.10,〈總統:兩岸積極管理有效開放避免去台灣化〉,於:http://tw.stock.yahoo.com/xp/20060210/49/I124551700.html。
2006.03.18,〈親情支持與善用潛能,助新移民女性生活提升〉,於:http://news.yam.com/cna/life/200603/20060318357813.html。
中美關係報告小組,1986,《中美關係報告1986》,台北:中研院美國文化研究所。
中國時報,2001.08.11,〈因應不景氣,勞動市場應更有彈性〉,於:http://www.ctcareer.com.tw/exchange/a110.htm。
中國時報,2002.12.10,〈勞團批人權日通過剝削勞動人權勞基法修正案〉,於:http://www.hrmd.com.tw/paper/212/deprive-labor-right-labor-law.doc。
王作榮,1988,《台灣經濟發展重要紀事》,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王振寰,1993,《資本、勞工與國家機器:台灣的政治與社會轉型》,台北市:台灣社會研究叢刊。
王麗鳳,2004,《我國政府採購的政治經濟分析,1949-2004》,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古允文譯,Esping-Andersen, Gosta著,1999,《福利資本主義的三個世界》,台北市:巨流。
田弘茂,1989,《大轉型:中華民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遷》,台北市:時報。
台灣勞工陣線,1999,〈體檢台灣就業安全體系〉,《1999台灣工權報告》,於:http://labor.ngo.org.tw/1999laborsrightreport/。
台灣勞工陣線、黃玫玲、夏傳位,2001,《勞動者》120期,於:http://labor.ngo.org.tw/thelabor/L120/L120index.html。
成之約,2002,〈職業訓練改造的方向〉,《就業安全》第一卷第一期,於:http://mmc.shu.edu.tw/portfolio/evta/halfyear/。2002,〈職業訓練績效評鑑的重要性與展望〉,《就業安全》第一卷第二期,頁37-40。
朱啟華,2004,《中華民國務實外交之研究 (1988~2000)》,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自由時報,2002.04.18〈企業人才培訓投資抵減率升為30%〉,於: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apl/18/today-t1.htm。
2002.12.30,〈游揆:擴大就業方案 絕非綁樁〉,於: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dec/30/today-p2.htm。
2002.06.27,〈訓用合一就業率高達99.9%〉,於: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jun/27/today-e5.htm。
2004.09.06,〈訂勞動派遣法 勞團紛說NO〉,於: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sep/6/today-e5.htm。
行政院內政部職業訓練局,1982-1986,《行政院內政部職業訓練局年報》
1982b,《加強推動職業訓練工作方案》。
1984b,《職業訓練法立法經過輯要》。
行政院陸委會,2001,〈「積極開放,有效管理」政策說明〉,於:http://www.mac.gov.tw/big5/mlpolicy/mp9112/mp08.htm。
2006,《兩岸經濟統計月刊》。
行政院勞委會職業訓練局,1987-2004,《行政院勞委會職業訓練局年報》。
1990b,《第二期加強推動職業訓練工作方案執行情形實地訪視報告》。
1991b,《第三期加強推動職業訓練工作方案》。
1998b,《職業訓練法令暨解釋彙編》。
1998c,《就業安全辭典》。
2001b,《中華民國台灣地區職業訓練、技能檢定與就業服務統計》。
2003b,〈建構三合一就業服務體系 擴大辦理五大服務〉,《勞動簡訊》第五十一期,於:http://dbs1.cla.gov.tw/newsletter/cla51/ch_security03.htm。
2005b,〈94年度職業訓練單位績效評鑑結果〉,於:
http://www.etraining.gov.tw/resourceGradeAction.do?method=gradeExplain。
行政院經合會,1964-1973,《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委員會年報》。
行政院經合會人力資源小組,1966,《人力資源叢書第四輯:台灣人力資源專題報告》
1968,《人力發展分組研究報告(上)》。
行政院經建會,1994,《人力發展專案計畫:民國八十三年至八十五年》。
1997a,《跨世紀人力發展計畫:民國八十六年至八十九年》。
1997b,《三十年來台灣人力發展政策措施之演進》。
2001a,《新世紀人力發展方案:民國九十年至九十三年》。
2001b,《新世紀人力發展方案具體措施分工配合表:民國九十年至九十三年》。
2002,《新世紀第二期人力發展計畫:民國九十一年至九十三年》。
2003,《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2002-2007)》。
2005a,《「職業能力再提升方案」第二期計畫:民國九十四年至九十七年》,於:http://www.cepd.gov.tw/business/business_sec1.jsp?topno=1&linkid=8。
2005b,《新世紀第二期國家建設計畫研擬專題研究系列》第二篇經濟篇。
行政院經濟部,1981,《當前我國職業訓練制度之探討研究》。
2001,《民國九十一年中小企業白皮書》;
2004,《民國九十四年中小企業白皮書》,於:http://www.moeasmea.gov.tw/Data_Service/94white/white1.asp。
何琇伊,2003,《勞動力彈性化的性別批判—以部分工時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余至美,2001,《威權轉型後台灣地區政府再造之政治經濟分析,1987-2002》,國立濟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余煥發,1986,〈職業訓練在未來經社發展中的角色〉,國際就業安全協會中國分
會,第五屆第一次會員大會專題報告。
吳佳嬅,2003,《失業理論之政治經濟學批判—兼論台灣失業問題與政策》,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吳忠吉計畫主持,2001,《當前失業問題之因應對策》,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吳忠吉,2002,〈全球化視野下的兩岸「三通」〉,《國政研究報告》,於: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SS/091/SS-R-091-027.htm。
吳明儒,2002,〈九十二年度社會福利預算結構初探〉,《國政研究報告》,於: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SS/091/SS-B-091-008.htm。
吳采樺,2004,《「發展型國家」已是遙遠的過去?以經歷政權轉移的台灣為例(1996-2004)》,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文志,1997,《後冷戰時代美國的亞太策略》,台北市:憬藝。
李希揚,1999,《我國教育事業民營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紀珠,2004,〈正視政府財政惡化問題〉,《國政評論》,於: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FM/093/FM-C-093-095.htm。
李國鼎,1979,《台灣經濟快速成長的經驗》,台北:正中。
1994,《台灣的人力資源與人口問題》,南京:東南大學。
李國鼎、陳木在,1987,《我國經濟發展策略總論》,台北市:聯經。
李清榮,1975,《我國現行職業訓練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李誠計畫主持,辛炳隆、成之約協同主持,2000,《勞動市場彈性化與非典型僱用》,行政院勞委會。
李誠計畫主持,辛炳隆協同主持,2005,《強化我國職訓體系之研究》,行政院經建會。
李碧涵,1994,〈台灣地區後工業轉型之國家與社會〉,《台大中山學術論叢》第十二期,頁245-282。1995,〈後工業轉型與台灣企業經濟之結構調整〉,中研院歐美所『社會結構與社會變遷—世界體系觀點之應用』學術研討會。
2001a〈全球化與勞動體制的新發展〉,台灣社會學會2001年年會『生活/社會新視界:理論與實踐的對話』學術研討會。
2001b,〈知識經濟時代國家競爭力的社會經濟分析〉,《國家發展研究》第一卷第一期,頁27-61。
2005,〈福利國家向右走:工作福利國家的創新性改革〉,臺灣社會福利學會年會暨「社會暨健康政策的變動與創新趨勢:邁向多元、整合的福利體制」國際學術研討會,於:http://www.sinica.edu.tw/asct/asw/seminar/2005/main/article.htm。
汪文政,1997,《台灣就業安全政策的形成與發展》,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谷蒲孝雄,1992,《台灣的工業化,國際加工基地的形成》,台北市:人間。
辛炳隆,1999,〈當前失業問題的研析與因應〉,《政策月刊》第五十二期,頁19-22。2000,〈我國公共職訓制度之檢討〉,《經濟前瞻》第六十八期,頁66-70。
2001a,〈我國公共職訓的回顧與前瞻〉,《就業與訓練》第十二卷第二期,頁37-41。
2001b,〈英國實施勞動法規鬆綁之經驗與影響〉,《主要國家產經政策動態季刊》第三期,於:http://www.moea.gov.tw/~ecobook/ms/9009/102.htm。
2002,〈就業服務政策之新方向〉,《就業安全》第一卷第二期,頁3-6。
2003,〈再訓練就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提升職業能力,確保勞工工作機會〉,《主計月刊》第五六七期,頁36-43。
2005,〈我國中央與地方政府對於就業服務之功能劃分〉,《就業安全半月刊》第四卷第一期,於:http://www.evta.gov.tw/book/safe/halfyear07/002.htm。
周之瑜,2005,〈又一個該死的新趨勢?— 勞動彈性化〉,於:http://blog.yam.com/realnote/archives/cat_106382.html。
周添城,1986,〈美國保護主義的發展與影響〉,《美國月刊》第一卷第一期,頁86-91。
東森新聞報,2001.05.23,〈陳菊:失業勞工應「先求有再求好」〉,於:
http://www.ettoday.com/2001/05/23/184-467959.htm。
林建山,2000,〈加入WTO後,職業訓練、就業服務及失業保險之因應措施〉,《就
業與訓練》第十八卷第四期,頁38-51。
林景源,1981,《台灣工業化之研究(1942-1972)》,台北:台銀。
林聰明主講,彭仁貴整理,1999,〈我國跨世紀人才培訓之規劃與展望〉,《就業與訓練》第十七卷第二期,頁24-29。
林鍾雄,1988,《台灣經濟發展四十年》,台北:自立。
邱欣怡,2000,《我國職業訓練制度之研究─公共職訓委託民間辦理》,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俞國華口述,王駿執筆,1999,《財經巨擘─俞國華生涯行腳》,台北市:商智文化。
柯志彥,2003,〈左右看勞動力「彈性化」〉,《勞動者電子報》,於:http://labor.ngo.org.tw/weekly/C230215.htm。
段承璞編著,1994,《台灣戰後經濟》,台北市:人間。
洪純福,2002,《公共職訓人員對公共職業訓練中心轉型與發展的意見調查》,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洪榮昭,1996,〈因應亞太營運中心的設立如何提升職業訓練的功能〉,《就業與訓練》第十四卷第四期,頁39-43。洪榮昭主持,1998,《第三期加強推動職業訓練工作六年計畫之評估》,台北市:行政院研考會。
苦勞網,2005.07.12,〈勞動彈性化 —擴增就業 v.s. 拉大所得差距〉,於:http://www.coolloud.org.tw/news/database/Interface/Detailstander.asp?ID=106292。
韋自強,2002,《就業服務、職業訓練與失業給付整合問題之研究》,私立大葉大學工業關係學系碩士論文。桂正權,2002,〈本局所屬職業訓練中心功能調整與轉型之展望〉,《就業安全半年刊》第一卷第一期,於:http://mmc.shu.edu.tw/portfolio/evta/halfyear/。
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2003,《台灣婦女權益報告書》,於:
http://www.wrp.org.tw/Entrust/index3.htm。
張波鋒,1988,《職業訓練》,台北市:黎明文化。
張繼正,1976,;〈六年經濟建設計畫〉,《自由中國之工業》第五卷第四期,頁2-8。陳宗韓,1999,《台灣外籍勞工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陳念亭,2003a,〈當台灣遇上荷蘭(上)〉,蜂報,於:http://www.cyberbees.org/blog/archives/000955.html。
2003b,〈當台灣遇上荷蘭(下)〉,蜂報,於:http://www.cyberbees.org/blog/archives/000976.html
陳怡文、古允文,2005,〈我國青年就業方案初探—公私協力觀點〉,臺灣社會福利學會年會暨「社會暨健康政策的變動與創新趨勢:邁向多元、整合的福利體制」國際學術研討會,於:http://www.sinica.edu.tw/asct/asw/seminar/2005/main/article.htm。
陳明仁,2005,〈可申請失業幾付、職業訓練、生活津貼,還有職訓單位協助二度就業 不幸被資遣、裁員,下一步該怎麼走?〉,《勞動保障雙月刊》第四期,頁50-51。單驥計畫主持、辛炳隆協同主持,2001,《強化我國就業安全體制之研究》,行政院經建會。
彭翠華,1991,《我國職業訓練政策之制定與執行》,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曾敏傑,2001,〈中高齡失業者就業輔導與職業訓練—建構中央與地方的協力關係〉,《就業與訓練》第十九卷第五期,頁13-22。2002,《技術脫節勞工就業政策之研究》,行政院經建會。
童小珠,2005,〈經濟全球化下台灣勞動就業問題與對策之探討〉,於:
www2.nsysu.edu.tw/sis/discuss/2B-3.pdf。
黃奕嘉,2004,《台灣職業訓練資源配置與公共職業訓練方案的回應》,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國治,2004,《勞動市場彈性理論批判》,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含碩專班)碩士論文。黃智輝,1988,《國際貿易與經濟發展─台灣的理論實證與政策》,台北:東吳大學中國學術獎助委員會。
楊偉中,2004,〈台灣勞動彈性化與國家角色—以勞工法律修改為中心〉,於:
http://enews.url.com.tw//archiveRead.asp?scheid=29904。
楊雅惠等,1990,《台灣策略性工業獎勵措施之成效評估:廠商調查分析》,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
經濟日報,2003.10.11,〈解決失業,學者促鬆綁勞動體制〉,於:http://udn.com/PE2004/topic/20031001249519488/200311360674704.htm。
葉志誠,2002,〈建構健全的就業安全體系〉,《立法院院聞》第三十卷第八期,頁63-71。
葉萬安,1973,〈從國際物價變動看我國物價問題〉,《自由中國之工業》第四十卷第五期,頁6-12。1986,〈對台灣未來經濟發展方向的看法〉,《自由中國之工業》第六十五卷第二期,頁9-20。
詹火生等編著,1998,《職業訓練與就業服務》,台北:空中大學。
詹火生、林昭禎,2003,〈救急也要救窮—兩百億公共服務擴大就業方案總體檢〉,《國家政策論壇》,於:http://www.npf.org.tw/monthly/0302/theme-273.htm。廖麗佳,1998,《人力資源策略、教育訓練政策與人力資源績效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褚士瑩,1987,《我國職業訓練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褚延正,1993,《台灣地區國家、外資與本地私人資本間關係之政經分析,1949─1987》,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趙弘靜,2002,〈當前失業問題與因應政策--淺論自然失業率與結構性失業〉,《台灣經濟金融月刊》第三十八卷第六期,頁33-66。
潘玉瑛,2003,《全球化下瑞典、英國與德國的彈性就業發展─制度面的探究》,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震天錫、余煥模、張丕繼,1983,《職業訓練與就業服務》,台北:聯經出版社。
蕭全政,1997,《台灣地區的新重商主義》,台北:業強出版社。
1998,《政治與經濟的整合》,台北:桂冠。
2000,〈政府再造與企業家精神〉,《暨大學報》第三卷第一期,頁321-335。
2001,〈台灣威權體制轉型中的國家機關與民間社會〉,中央研究院台灣研究推動委員會主辦,威權體制的變遷:戒嚴後的台灣國際研討會。
應小端譯,理察•隆沃思著,《虛幻樂園:─全球經濟自由化的危機》,台北:天下遠見。
總統府,2001,〈經發會的共識與結論—就業組總結報告〉,於:http://www.president.gov.tw/2_special/economic/index-9.html。
謝文元、李易駿、古允文,〈台灣勞動市場風險的深化與擴大:既有統計資料的初步觀察〉,臺灣社會福利學會年會暨「社會暨健康政策的變動與創新趨勢:邁向多元、整合的福利體制」國際學術研討會,於:http://www.sinica.edu.tw/asct/asw/seminar/2005/main/article.htm。
謝孟瑜,1998,《國家機器與勞動力市場—政治經濟轉型中的勞動政策》,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鍾錦季,2002,〈臺灣地區區域職業訓練需求評估及規劃辦理方向〉,《就業安全》第一卷第二期,頁41-44。藍先匡,2005,《正在進行中的革命?—探索知識經濟對台灣企業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龔明鑫計畫主持,2001,《我國加入WTO對勞動市場之衝擊及相關因應政策》,行政院經建會。
TVBS,2003.09.24,〈詐騙政府!人頭冒領3千萬職訓補助〉,於:
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tzeng20030924183314。
2006.01.06,〈胡搞!8名官夫人耗公帑學烘焙〉,於:
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blue20060106122927。
二、英文部份
Block, Fred. 1977. "The Ruling Class Does Not Rule." In Ferguson and Rogers, eds.,1984,The Political Economy. N.Y.: M.E. Shape. pp.32-46.
1987. Political Choice and Multiple “logics” of capital, in Fred Block, Revising State Theory,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Carnoy, M. 1984. The State and Political Theor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Press.
Gordon, David, Edward, R., and Reich, M. 1982. Segmented Work, Divided Worker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olton, Robert J. 1998. Globalization and the Nation-State.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azear, Edward P. 1998. Personnel economics for managers. New York : Wiley.
Peck, Jamie. 1994. Regulating Labour: The Social Regulation and Reproduction of Local Labour-Markets, in Globalization, Institution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Europe, pp.147-176, Ash Amin and Nigel Thrift (ed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eck, Jamie. 2001. Workfare States,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Polanyi, Karl. 1944.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Boston: Beacon Press.
Skocpol, Theda. 1979. States and social Revolutions,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Taylor-Goodby, P. 1996. The Response of Government: Fragile Convergence. In V. George and P. Taylor-Gooby (eds.), European Welfare Policy: Squaring the Circle, New York: Macmil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