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卜長莉(2005)《社會資本與社會和諧》。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中華民國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2000)。南投縣921 災後重建-社區總體營造鄉(鎮、市)示範村(里)重建調查規劃。南投縣:南投縣政府。
王志宏(2003)《社會網絡對旅行業間策略聯盟績效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元山(2001)〈挑米坑地震後的思考與行動-從家園的山與水重新出發〉。看守臺灣。王元山(2002,5 月)。從我們在桃米家園學做生態工法-談桃米社區自主營造系統的經驗。論文發表於九二一重建委員會主辦之「農村聚落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研習會」會議,南投縣。
王志卿(2001)「台灣的經濟動力:中小企業的網絡化」。《台灣的企業組織結構與競爭力》,(張維安編),313-355 頁。台北:聯經。
公共電視/張岱屏〈如果沒有九二一〉,我們的島第174集,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文崇一(1990):〈初級關係與次級關係〉,周玉琴(編)《中國人的世間遊戲─人情與世故》。台北:張老師月刊。
何貞青(2001)。尚水的人情在阮兜-桃米民宿班成軍營運。魅力新故鄉,1,14-15。
何貞青、顏新珠(2002)。〈家園與夢想-桃米生態村重建的故事〉。
邱淑娟(2003)《九二一震災重建區社區參與學習之研究─以埔里鎮桃米社區為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怡燕(2004)《花蓮港口阿美族的部落發展-年齡階級組織觀點的探討》,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P10。李貞宜(2002)《從社會資本觀點探討非營利組織資源連結過程之研究--以「財團法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附設中區服務中心」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P9吳毓淳(2002)《誰在八卦?一個社會網絡的分析》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吳味鄉(1993)《台灣地區老人照顧與社會網絡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汪浩(2003)《網絡性邊緣組織的社會資本,台灣儲蓄互助社的經驗研究》,台灣社會學會2003 年會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林琮盛(2002)〈打開桃米人的記憶寶盒〉。《魅力新故鄉》,第五期,p21-27。
林信揚2004《以生態旅遊為導向之社區發展模式比較分析─以桃米及大雁社區為例》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南(2001)〈社會資本:爭鳴的範式和實證的檢驗〉香港社會學學報2:1-38。南投縣政府文化局主辦之「南投縣社區總體營造人才培訓研習營」會議,南投縣。
桃米社區發展協會(2002)。埔里鎮桃米社區綠色生態與產業觀光經營計畫。
桃米社區發展協會〈最水的庄頭〉手頁,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補助。
彭國棟、顏新珠(2002),《生態村營造-桃米生態村之構想及經驗》,p.16,南投縣。
孫國青(2000)。社會資本說的台灣產業印證-社會資本的形成、發展與維繫。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莊淇銘(2002) 投稿標題:村里長選舉早該停辦,新台灣雜誌第329期
張瓊方(2005)〈蛙鳴鳥叫生態村─桃米重建之路〉,光華畫報雜誌社陳亮全、黃蘭翔(1996)〈近年台灣社區總體營造之展開〉。《住宅學報》,第九卷第一期,民國89年2月,p61-p77。陳紹馨(1979),《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出版公司,p495。
陳其南(1995)〈社區總體營造的意義〉。《宜蘭縣「社區藝文活動企劃人才研究會」─ 基礎班學員手冊》,宜蘭:縣立文化中心,p5-p7。
陳明燦(2002)〈九二一震災區重建問題之探討:以土地重劃為基點〉,農業經濟叢刊,23-56。中國農村經濟學會出版陳哲三(2002)《林圮埔(竹山)在清代臺灣開發史上的地位》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 4: 151-181 。
曾梓峰、蔡宗秀《生態旅遊作為區域發展的催化劑?─社會經濟觀點下的困境與機會》
曾真真、黃經智,2004,《虛擬社群之社會資本對資訊使用意願之影響》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黃素真(2003)〈邊陲區域與「慚愧祖師」信仰 ─ 以林屺埔大坪頂地區為例〉,發表於全球客家地域學術研討會
黃惠鈴(2002)〈相約在桃米的綠色原鄉〉,康健雜誌43期。黃煌雄、林時機編著(2001)《社區總體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90/04/16初版,遠流出版社
黃錦堂(1999)〈展望精省後地方自治法之發展〉新世紀智庫論壇第5期黃光國(1991):〈儒家文化思想的正義觀〉,楊國樞、黃光國(編)《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1989)》。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黃光國(1990):〈人情的支配權與所有權〉,周玉琴(編)《中國人的世間遊戲─人情與世故》。台北:張老師月刊。
黃仁峰(2003),《老榮民鄰里社會網絡支持、社區意識與台灣地區意識關係之研究─ 以高雄縣市為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毅志(2002),《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主觀意識》台北:巨流。
楊志忠(2003)《以社會資本論政府與非營利組織聯盟績效之研究》,P8
埔里社區報〈九二一週年系列三 ─ 富麗農村的美麗重建想像?〉,新故鄉文教基金會
埔里社區報a〈桃米社區希望就業工程─ 苗圃班的故事〉,新故鄉文教基金會
埔里鎮公所(1994),埔里采風。台灣南投:埔里。
廖嘉展(2002)。我們的夢想我們的家園-埔里鎮桃米里震後的思考與行動。重建報導,2 版。
廖家展(2004),〈桃米經驗與驚驗〉,《邁向下一個社造十年 ─ 從人文、環境、產業再出發》,2004好鄰居研討會會議手冊,社區營造學會與好鄰居文教基金會,p.76~p.84
廖淑容、周志龍(2001),〈從制度厚實觀點淺談宜蘭文化模式的實踐〉。《2001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年會暨論文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
趙維生(1995)〈青少年的社會支援網路─香港個案〉。《社區發展季刊》,27,p.136 - p.150鄭淑子(1998)《農村老人的社會網絡與社會支持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博士論文。鄭錫鍇(1999)「政府再造的省思-社會資本的觀點」,發表於5月15日「民主行政與政府再造學術研討會」,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等單位主辦。
鄭錫鍇(2002)《社會資本與政府再造》國政研究報告,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鄭讚源(1999),〈社會網絡、社會整合與學習家庭:機會與挑戰〉。教育部《學習家庭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資料》。台北:台灣師範大學
瞿海源主編(1997),《台灣地區社會變遷調查計劃第三期第三次調查計劃執行報告》。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
蔡必焜、王俊豪、卓正欽(2004),〈社會資本與永續社區發展〉,台灣鄉村研究期刊,第三期,p.53-p.76
蔡甫欣(2004)《從村里與社區組織功能探討兩者之競合-以新竹地區為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蔡勇美,郭文雄(1984),都市社會學,台北:巨流圖書。
蔡翼如(2003),《社會資本、地方發展網絡與空間組織之研究─以烏來鄉為例》,
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志豪(2001),「組織之社會資本與組織學習績效之研究—以參與工研院研發聯盟
劉先進等(1997)《南投縣寺廟名錄》,南投:南投縣政府民政局
劉枝萬(1962):〈南投縣風俗志宗教篇稿〉,南投:南投縣文獻委員會。
劉少杰(2002),《後現代西方社會學理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顏新珠(2001),〈共創另一波台灣的青春〉,新故鄉雜誌雙月刊 第11期,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譯著部分:
Anselm Strauss, Juliet Corbin,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臺北︰巨流圖書。
Coleman, J. S.,鄧方(譯) (1992),《社會理論的基礎》。台北:五南。
Mark Buchanan,胡守仁(譯) (2003),《連結》,天下文化出版
Maxwell, J.,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等(譯)(2001) 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Nan Lin,張磊(譯)(2004),《社會資本:關於社會結構與行動的理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英文部分:
Bourdieu, P. (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Richardson, J. G. (Eds.), Handbook of theory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p.241-p258.
Bourdieu,(1990).The Logic of Practice. Cambridge:Polity.
Becker, Gary S.(1964/1993),“Human Capital”.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ooke,P.Uranga,M.G. and Etxebarria,G(1998)〝Regi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30:1563
Hwang, Kwang-Kuo (2000). Chinese relationalism: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for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ur, 30(2), 155-178.
Haythornthwaite, C,(1996)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n approach and technique
for the study of information exchange.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18(4), 323-342.
Hall, P. (1999),“ The Future of Cities”, 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 Vol.23(2): 173-185.
Hodgson,G.M.(1988)Economics and Institutions: a manifesto for a modern institutional economics,Oxford:Policy Press.
(1993) Economics and evolutions: Bringing life back into Economics.,Cambridge: Policy Press.
James Coleman, 1990,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P302
Porter, M. E. and Fuller, M. B., (1987). Coalitions and Global Strategy:
Competition in Global Industri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oston,
Putnum, R. D. (1993) “The Prosperous community: social capital and public life.” American Prospect,13:p35-p42.
Putnam, R. D., (1995a) “Bowling Alone: America’s Declining Social Capital,”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6, , pp.65-78.
Putnam, R. D.( 1995b), “Tuning In, Tuning Out: The Strange Disappearance of
Social Capital in America,” 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 Vol.28, pp.664-683.
Scott, J. (1991).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 handbook. London: Sage.
Scott, J.(2000),Social networks analysis – a handbook.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Sobel, J. 2002. Can we trust social capital?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Vol.XL: 139-154
Schultz,Theodore W.(1961)“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The American Ecpnomic ReviewLI(1,March):p1-p17.
Storper, M. & Scott, A (1995), “The Wealth of Regions: market forces and policy
imperatives in local and global context”, Future, Vol. 27(5): 505-526.
Sassen,s.(1991)The Global Citie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T. Schuller (eds.),(2000:2)Social Capital: Crit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asserman, Stanley Faust, Katherine. (1994).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orld Bank(1995)The World Bank public information center annual report FY95[R]. World Bank, Washington, DC, July 31.
World Bank(1997a)Allocation of FY98 net income[R],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Pages, p97-p175.
World Bank(1997b)Expanding the measure of wealth indicators of environmentally susainable development[R].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udies and monographs series.
網頁資料部分:
山城埔里,網頁資料,http://www.puli.com.tw/puli_02.html
內政部地名查詢系統,網頁資料,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及中研院計算中心建置
http://gis210.sinica.edu.tw/
台灣飛利浦公司(2001),新聞中心,網頁資料
http://www.philips.com.tw/about/news/press/section-13264/article-1973.html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2,網路村里網頁資料:桃米里。 http://village.gov.tw/dept/index.jsp?vcode=376485200021
奇蹟又綠桃米坑(2005),網頁資料,愛蘭的種子團隊製作,國立暨大附中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5/seed/index.htm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2000),網頁資料。桃米社區希望就業工程 - 苗圃班的故事。http://www.homeland.org.tw/NO6/htm/main-1.htm/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2001b),網頁資料。我們的家園我們的夢想http://www.homeland.org.tw/foundation/htm/taomi/taomi-1.htm/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2003),網頁資料。桃米里的重建與再生:社區組織站起來。
http://www.homeland.org.tw/foundation/htm/new/new/ta3-1.htm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2001a),魅力新故鄉雜誌第五期 網頁資料
http://www.homeland.org.tw/foundation/htm/eye/0415/htm/p4.htm
新故鄉文教基金會(2003),桃米生態村網頁資料,http://www.taomi.org.tw/01-02.htm
埔里鎮公所,網頁資料 http://www.puli.gov.tw/2-1-history.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