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3)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7 12:3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左翔駒
研究生(外文):Hsiang-Chu Tso
論文名稱:古蹟保存作為一種空間的社會生產-台北市青田街的日式宿舍保存運動
論文名稱(外文):Historic Building Conservation As Social Production of Space--The Movement of Japanese Style Building Conservation in Qingtian Street, Taipei
指導教授:夏鑄九夏鑄九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其他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9
中文關鍵詞:古蹟保存空間的社會生產青田街日式宿舍公共性殖民現代性
外文關鍵詞:historic building conservationsocial production of spaceQingtian StreetJapanese style buildingpubliccolonial modern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9
  • 點閱點閱:248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本研究企圖透過台北市青田街的日式宿舍保存運動討論當前台灣古蹟保存制度與古蹟保存運動的關係。
因為公有眷舍回收拍賣政策以及居民不當砍樹產生的環境危機感,引發了台北市青田街的自我環璄教育者化身為古蹟保存運動者。運動者一方面積極參與公部門主導的古蹟指定過程;另一方面進行文史工作生產了青田街日式宿舍的保存論述,進而凝聚了社區的認同。
然而隨著運動成員的不斷變動和知識的累積,運動者的保存論述也隨之改變,出現了保守的歷史論述。面對欠缺殖民歷史反省的論述,公部門文化局由積極被動的管理者化身為文化政策的制定者;而規劃專業者則在保存運動過程中企圖形塑決定的過程公共性,但卻未對保守歷史論述提出挑戰。
透過對社會作用者的社會關係、行動、論述及其結果的分析;以及殖民現代性和古蹟制度作為工具的討論。本研究認為保守歷史論述的出現和未被挑戰比較不是分析性假說中所提出的古蹟保存作為工具的問題,應該以負面的「非意圖效果」定義較為恰當。這個非意圖效果的原因主要是「古蹟制度的挶限」和「公共性的不足」。除了「保守歷史論述」,這些挶限還造成「空間實踐層次的無法整開」和「社會關係的複制」等問題。
回到運動與制度之間的關係,因為青田街的運動透過現有的制度和社會關係改變了文化認同與挑戰了集體消費,轉化了「古蹟制度的挶限」;但是在政治自主上因為社會關係被複制,運動者因而不算積極意義的有主體性的市民,延續了「公共性的不足」。
古蹟保存是一種空間的社會生產,這種空間的社會生產是以市民為主體透過實踐來生產古蹟。關鍵不只在於價值的建構與價值的多元;而是透過行動、實踐,這些多元價值如何被建立、溝通,然後被決定。
前言..............................................................................................................................1
第一部份 建構
第1章 現象觀察與問題意識
1.1 現象觀察………………………………………………………………….2
1.2 問題意識…………………………………………………………….……5
第2章 文獻回顧與研究方法
2.1 文獻回顧………………………………………………………………….7
2.1.1 都市社會運動………………………………………………………..7
2.1.2 台灣的古蹟保存………………………………………………….....10
2.1.3 空間的生產-Lefebvre的社會空間……………………………......12
2.2 分析性假說……………………………………………………………....13
2.3 暫時性的社會作用者關係圖…………………………………………....15
2.4 研究方法………………………………………………………………....16
2.5 寫作架構………………………………………………………………....18
第二部份:敘事
第3章 搶救與保存………………………………………………………………..19
3.1 台大溫州街拆屋事件-市民的環境自覺網絡………………………….19
3.2 兩個調查案…………………………………………………………….....20
3.3 專業者指向中央政策………………………………………………….....21
3.4 大學回收眷舍風波…………………………………………………….....22
3.5 楊雲萍故居記者會-專業者的專業實踐與社會參與………………….29
3.6 立法院公聽會………………………………………………………….....31
3.7 小結……………………………………………………………………….32
第4章 青田街的保存個案………………………………………………………..33
4.1 日式宿舍歷史與台北市都市史………………………………………….33
4.1.1 日據時期……………………………………….…………………….33
4.1.2 威權時期………………………………………….………………….34
4.1.3 後威權時期…………………………………………………………..34
4.1.4 青田街的空間與歷史………………………………………………..34
4.2 遛狗與綠寶石-地方感與地方環境教育…………………………...…..37
4.3 福華廖家砍樹事件……………………………………………………….38
4.4 走向古蹟制度…………………………………………………………….41
4.5 兩路並進:運動與制度的力量…………………………………………..44
4.5.1 文史工作……………………………………………………………..44
4.5.2 古蹟指定……………………………………………………………..46
4.5.2.1 第一次會勘…………………………………………………….46
4.5.2.2 第一次公聽會-全區保存訴求…………………………….....47
4.5.2.3 第二次會勘-技巧使用程序問題…………………………....50
4.5.2.4 公聽會前的社區會議-何各言爾志………………………....52
4.5.2.5 第二次公聽會………………………………………………....54
4.6 兩年禁建………………………………………………………………….57
4.7 兩年禁建後的社區發展協會…………………………………………….59
4.7.1.1 地區發展計劃下的社區發展協會…………………………….59
4.7.1.2 昭和町會與青田綠映折頁官司…………………………….....59
第5章 公部門的介入……………………………………………………………..61
5.1 樹木保護自治條例執行與修正………………………………………….61
5.2 古蹟保存制度與古蹟暨歷史建築審查委員會……………………….....62
5.3 審古查蹟-文化資產保存三十年論壇與歷史文化風貌保存計畫….....63
第三部份:分析
第6章 社會作用者的互動與權力關係…………………………………………..66
6.1 專業者…………………………………………………………………….66
6.1.1 由政策走向地方蹲點………………………………………………..66
6.1.2 專業者的社會關係、論述、行動及其結果………………………..67
6.1.2.1 專業者的社會關係…………………………………………….67
6.1.2.2 專業者的論述……………………………………………...…..68
6.1.2.3 專業者的行動……………………………………………….....69
6.1.3 專業者的困境-公共領域的難以展開……………………………..70
6.2 運動者…………………………………………………………………….71
6.2.1 團體的形成與改變…………………………………………………..71
6.2.1.1 不均質的團體………………………………………………….72
6.2.1.2 走向古蹟指定的情境………………………………………….72
6.2.2 運動者的社會關係、論述、行動及其結果………………………..73
6.2.2.1 運動者的社會關係…………………………………………….73
6.2.2.2 運動者的論述……………………………………………….....74
6.2.2.3 運動者的行動……………………………………………...…..75
6.2.3 運動者的困境………………………………………………………..76
6.2.3.1 對歷史著迷…………………………………………………….76
6.2.3.2 被觀看者定義-社區明星化、不動產高級化、空間商業化……………………………………………………………….77
6.3 管有單位(台灣大學):發展的想像……………………………………78
6.4 國家:國家左手、國家右手與第三部門………………………………..80
6.4.1 國家左手、國家右手與第三部門……………………………………80
6.4.2 公部門(文化局)的社會關係、論述、行動及其結果…………...81
6.4.3 公部門的疑慮:文化政策的浮現…………………………………...82
第7章 殖民現代性與公共性……………………………………………………..84
7.1 兩種日式宿舍的反思殖民論述………………………………………….84
7.2 殖民應視為一種支配關係……………………………………………….84
7.3 青田街運動者的被支配感及其行動…………………………………….85
7.4 反思殖民也要反思現代性……………………………………………….86
7.4.1 小心國族……………………………………………………………..87
7.4.2 發展巨獸…………………………………………………… …….....88
7.5 歷史實踐下的空間實踐 ……………………………………..………….90
7.6 被限制的歷史意義討論………………………………………………….91
第8章 古蹟制度與公共性……………………………………………………… .93
8.1 古蹟制度作為一工具…………………………………………………. ...93
8.1.1 古蹟制度作為專業者空間改造的工具與公共領域打造的可能性 93
8.1.2 古蹟制度作為運動者空間保存的工具與自我賦權的可能性……..94
8.1.3 古蹟制度作為公部門都市治理的工具……………………………..96
8.2 古蹟制度與意義作為一公共競爭場域………………………………….96
第9章 結論:古蹟保存作為一種空間的社會生產……………….….…………99
參考書目…………………………………………………………………………....107
參考書目
中文部份
朱天心(1997)。《古都》。台北:麥田。
宋國誠(2003)。《後殖民論述:法農到薩依德》。台北:擎松圖書。
吳文彥、謝宏昌(2004)。〈都市政治研究的典範移轉現象之探討〉。公共事務評論。
吳欣隆(1998)。《明日之城》。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青田社區發展協會(2004)。《青田綠映》。台北:青田社區發展協會。
長尾嘉子(2000)。《花ソ種》。東京:知歌新聞社。馬慈光譯。
夏鑄九(1997)。〈再理論公共空間〉,《城市與設計學報》,第二、三期,台北:都市設計學會。
---(2000)。〈殖民的現代性營造─重寫日本殖民時期台灣建築與城市的歷史〉。《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0期,頁47-82,台北:唐山。
---(2003)。《台大管有之殖民時期建物及宿舍調查研究報告》。台北:台灣大學委託。
---(2004)。〈古蹟保存做為一種異質空間的營造〉。歷史建築與藝術空間國際學術研討會。
夏鑄九、成露茜、陳幸均、戴伯芬(2002)。〈朝向市民城市〉。《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6期,頁141-172,台北:唐山。
張景森(1993)。《臺灣的都市計畫(1895-1988)》。台北:業強。
張維修(2000)。《日出時,讓悲傷終結 重建都市社會運動 反對市府推土機個案》。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乃齊(1989)。《古蹟保存論述之形成 光復後台灣古蹟保存運動》。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孫權(1997)《綠色推土機》。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素娟(2000)。《古蹟保存之經營管理 國民信托之應用》。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玲(1995)。《新國家建構過程中社區角色的轉變:「生命共同體」之論述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都市更新與都市統理:台北與香港的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廖炳惠(2003)《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的通用辭彙編》。台北:麥田出版。
趙剛(2001)〈為何反全球化?如何反?〉,《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四十四期,台北:唐山。
劉可強(2004)。《台北市樹木保護資源調查,大安、中正、中山行政區之日式宿舍景觀暨植栽調查》。台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薛琴(2000)。《台北市日式宿舍調查研究專案報告書》。台北:台北市政府民政局。

外文部份
AlSayyad, Nezar. (1992) Forms of Dominance: On the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 of the Colonial Enterprise, New York: Avebury
Bourdieu, P. (1998) Acts of Resistance: Against the Tyranny of the Market. New York: the New Press.
Castells, Manuel. (1997) The Information Age: Economy, Society and Culture Volume II The Power of Identity. Blackwell Publisher Ltd.
------. (1983) The City and the Grassroots: a Cross Cultural Theory of Urban Social Movement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 (1978) City, Class, and Power.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Giddens, Anthony. (1990)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Gottdiener, M. (1993) A Marx for Our Time: Henri Lefebvre and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Sociological Theory 11:1 March, pp. 129-134
Hall, Peter. (1998)Cities in Civilization,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Hirschman, Albert. (1991) The Rhetoric of Reac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efebvre, H. (1991)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Oxford, UK and Cambridge, MA: Blackwell.
Peterson, Paul. (1995) The Price of Federalism. Brooking Institution Press.
Soja, E.W. (1996) Thirdspace. Cambridge, Mass. : Blackwell.

其它部份
國立臺灣大學校務會議紀錄
台北市政府公報 94 年春字第 55 期
〈台北市古蹟暨歷史建築審查委員會設置要點〉
〈台北市市定古蹟指定暨歷史建築登錄作業要點〉
〈台北市樹木保護自治條例〉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