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文
Bergère, Marie-Claire, Janet Lloyd translates, 1998, Sun Yat-se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Bernal, Martin, 1976, Chinese Socialism to 1907,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Bury, John B., 1955(1932), The Idea of Progress: An Inquiry into Its Growth and Origin, New York: Dover.
Cantlie, James(康德黎) and C. Sheridan Jones, 1912, Sun Yat Sen and the Awakening of China, New York: Fleming H. Revell.
Chang, Hao(張灝), 1987, Chinese Intellectuals in Crisis: Search for Order and Meaning (1890-1911), Taipei: Southern Materials Center(南天).
Duara, Prasenjit(杜贊奇), 1995, Rescuing History from the Nation: Questioning Narratives of Modern Chin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Goldman, Merle and Leo Ou-Fan Lee(李歐梵) edit, 2002,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K''ang, Yu-wei(康有為), Laurence G. Thompson translates, 2005(1958), TA T''UNG SHU: The One-World Philosophy of K''ang Yu-wei, Oxford: Routledge.
Kumar, Krishan, 1991, Utopianism,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Li, San-pao(李三寶), 1992, ''Chinese Conceptions of Time and a Modern Variation in K''ang Yu-wei''s Utopianism'', 《東海學報》, Volume 33, Page 461~476.Lo, Jung-pang(羅榮邦) edits, 1967, K''ang Yu-wei: A Biography and a Symposium, Tuscon: University of Arizona.
Mannheim, Karl, 1997(1935), Ideology and Utopia, Collected Work of Karl Mannheim, Volume 1, London: Routledge.
Miller, David edits, 1996(1991), 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Political Thought, Cambridge: Blackwell.
Nisbet, Robert, 1994(1980), History of the Idea of Progress,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Olson, Theodore, 1982, Millennialism, Utopianism, and Progress,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ocock, John G. A., 1989(1971), Politics, Language, and Time: Essays on Political Thought and Histor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Schiffrin, Harold Z.(史扶鄰), 1980, Sun Yat-sen, reluctant revolutionary, Boston: Little Brown.
Schwartz, Benjamin(史華慈), 1996, ''A Brief Defense of Political and Intellectual History: The Case of China''. in Schwartz, China and Other Matter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age 30~44.
Skinner, Quentin, 2002, Visions of Politics, Volume 1, Regarding Metho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Wells, Audrey, 2001,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Sun Yat-sen: Development and Impact, Hampshire: Palgrave.
二、中文
Chang, Sidney H.(張緒心)、Leonard H. D. Gordon(高理寧) 著,林金源 譯,1991,《天下為公:孫中山先生及其革命思想》(All under Heaven: Sun Yat-sen and his revolutionary thought),台北:中山基金會籌備處。
Cheng, Chu-Yuan(鄭竹園) 編,張斌、曾虹 譯,1996,《孫中山思想與當代世界》,台北:國立編譯館。
Linebarger, Paul(林百克) 著,徐植仁 譯,1926,《孫逸仙傳記》,上海:三民書局。
Malmqvist, N. G. D.(馬悅然),1991,〈從《大同書》看中西烏托邦的差異〉,《二十一世紀》,第5期,頁11∼15。
More, Thomas(托瑪斯•摩爾) 著,戴鎦齡 譯,2000,《烏托邦》,台北:志文。
Kuhn, Philip A.(孔復禮),1993,〈西方對近代中國政治參與及政治體制的影響〉,《新史學》,第2卷第3 期,頁117∼127。
小野川秀美 著,林明德、黃福慶 合譯,1982,《晚清政治思想研究》,台北:時報文化。
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中國哲學史組 編,1959,《中國大同思想資料》,北京:中華書局。
中華民國各界紀念國父百年誕辰籌備委員會學術論著編纂委員會 主編,1965,《國父墨蹟》,台北:中華民國各界紀念國父百年誕辰籌備委員會。
王汎森,2003,《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台北:聯經。
王明德,2002,《百年家族 ── 康有為》,台北:立緒文化。
王爾敏,1995,《中國近代思想史論集》,台北:臺灣商務。
王遠義,2001,〈對中國現代性的一種觀察〉,《臺大歷史學報》,第28期,頁249∼274。申松欣、李國俊 編,1983,《康有為先生墨跡》,全2冊,河南:中州書畫社。
朱維錚,1996,《求索真文明 ── 晚清學術史論》,上海:上海古籍。
朱熹(南宋) 撰,1983,《四書章句集注》,收於 紀昀(清)等 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 一九一,四書類,第197冊,台北:臺灣商務。
何休(西漢) 解詁,徐彥(唐) 疏,陸德明(唐) 音義,1983,《春秋公羊傳注疏》,收於 紀昀(清)等 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 一三九,春秋類,第145冊,台北:臺灣商務。
1989,《春秋公羊傳注疏》,《十三經注疏》 附校勘記,第7冊,台北:藝文印書館。
2001,《春秋公羊傳注疏》,收於 國立編譯館 主編,《十三經注疏》 分段標點,第17∼18冊,台北:新文豐。
余英時,2001(1976),〈清代思想史的一個新解釋〉,收於 余 著,《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頁121∼156。
呂芳上,1989,《革命之再起 ── 中國國民黨改組前對新思潮的回應(1914∼1924)》,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呂實強,1995,〈孫中山先生的大同思想〉,《近代中國》,第105期,頁35∼46。李澤厚,1996,《中國近代思想史論》,台北:三民。
汪榮祖,1998,《康有為》,台北:東大。
林啟彥,1998,〈戊戌時期維新派的的大同思想〉,《思與言》,第36卷第1期,頁39∼70。金觀濤,1990,〈中國文化的烏托邦精神〉,《二十一世紀》,第2期,頁17∼32。金觀濤、劉青峰,1995,〈理想主義與烏托邦 ── 《大同書》中儒家與佛教的終極關懷〉,《二十一世紀》,第27期,頁53∼61。2000,《中國現代思想的起源 ── 超穩定結構與中國政治文化的演變(第一卷)》,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姜義華,1996,《大道之行:孫中山思想發微》,廣州:廣東人民。
孫中山 著,秦孝儀 主編,國父全集編輯委員會 編輯,1989,《國父全集》,全12冊,台北:近代中國。
孫中山 著,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中山大學歷史系孫中山研究室 合編,1981,《孫中山全集》,全11冊,北京:中華書局。
孫穗芳,1996,《我的祖父孫中山》,北京:人民。
宮崎滔天等 著,陳鵬仁 譯,1985,《論中國革命與先烈》,台北:黎明文化。
徐中約 著,記秋楓、朱慶葆 譯,茅家琦、錢乘旦 校,2001,《中國近代史》,全2冊,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桑兵,2001,《孫中山活動與思想》,廣州:中山大學。
2003,〈世界主義與民族主義 ── 孫中山對新文化派的回應〉,《近代史研究》,第2期,頁77∼99。
國立編譯館三民主義大辭典編審委員會 編,1988,《三民主義大辭典》,全2冊,台北:幼獅文化。
康同環,1977,〈說先父(康有為)晚年的政治主張〉,《廣東文獻》,第7卷第2期,頁50∼52。
康有為,1979,《大同書》,台北:龍田。
康有為等,1975,《康南海先生詩文集》,全10冊,台北:文海。
康有為 著,朱維錚 編校,1998,《康有為大同論兩種》,香港:三聯書店。
康有為 著,章錫琛、周振甫 校點,1956,《大同書》,北京:古籍。
康有為 著,湯志鈞 編,1981,《康有為政論集》,全2冊,北京:中華書局。
康有為 著,程道德 整理點校,2004,《康有為牛津劍橋大學遊記手稿》,北京:北京圖書館。
康有為 著,蔣貴麟 主編,1976,《康南海先生遺著彙刊》,全22冊,台北:宏業。
康有為 著,蔣貴麟 編,1978,《萬木草堂遺稿 外編》,全2冊,台北:成文。
1979a,《康南海先生遊記彙編》,台北:文史哲。
1979b,《康南海先生未刊遺稿 ── 詩經說義•大戴禮記補注》,台北:文史哲。
康有為 著,蔣貴麟 輯,1983,《萬木草堂遺稿 外編 續集》,台北:成文。
康有為 講述,黎祖健 恭錄,蔣貴麟 校訂,1987,《南海康先生口說》,全2冊,台北:臺灣商務。
康保延,1977,〈恭述 先祖南海先生二三事〉,《廣東文獻》,第7卷第2期,頁53∼57。
張玉法,1998(1988),《中國現代政治史論》,台北:東華書局。
張忠棟,2002,〈中山先生的民生主義與美國的進步主義〉,收於 時報文化基金會 編,《近代中國的變遷與發展》,台北:時報文化,頁311∼332。
張隆溪,1999,〈烏托邦:世俗理念與中國傳統〉,《二十一世紀》,第51期,頁95∼103。張磊 主編,段雲章、馬慶忠 副主編,1994,《孫中山辭典》,廣州:廣東人民。
張灝,2004,《時代的探索》,台北:中研院、聯經。
張灝等,1980,《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 ── 晚清思想》,台北:時報文化。
梁啟超,1976(1901),《康南海先生傳》,收於 蔣貴麟 主編,《康南海先生遺著彙刊》,第22冊,台北:宏業。
1994(1921),《清代學術概論》,台北:臺灣商務。
許倬雲,1985,〈中國歷史上的幾個烏托邦〉,《知識份子》,第2卷第1期,頁13∼17。
陳正焱、林其錟,1988,《中國古代大同思想研究》,香港:中華書局。
陳弱水,1996(1982),〈追求完美的夢 ── 儒家政治思想的烏托邦性格〉,收於 黃俊傑 編,《理想與現實》,中國文化新論 思想篇(一),台北:聯經,頁209∼242。
陳錫祺,1991,《孫中山年譜長編》(上)(下),北京:中華書局。
陳鵬仁 譯著,1977,《宮崎滔天論 孫中山與黃興》,台北:正中書局。
傅啟學 著,陳鵬仁 主編,1997,《傅啟學先生文集》,第1冊 中山思想闡微,台北:近代中國。
湯志鈞,1984,《康有為與戊戌變法》,北京:中華書局。
1997,〈孫中山和儒家“大同學”〉,《學術月刊》,第6期,頁80∼84。
2000,〈再論康有為與今文經學〉,《歷史研究》,第6期,頁72∼79。
2002,〈大同“三世”和天演進化〉,《史林》,第2期,頁51∼59。
2004,〈再論《大同書》的成書年代及其評價〉,《廣東社會科學》,第4期,頁12∼19。
賀凌虛,1995,《孫中山政治思想論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
馮自由,1954,《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全2冊,台北:世界書局。
1976∼1978,《革命逸史》,全5冊,台北:臺灣商務。
黃宇和,1998,《孫逸仙倫敦蒙難真相:從未披露的史實》,台北:聯經。
黃季陸等,1975,《研究中山先生的史料與史學》,台北:中華民國史料中心。
楊貞德,1997,〈歷史、論述與「語言」分析 ── 波卡克(Pocock, John G. A.)之政治思想研究方法述要〉,《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7卷第4期,頁151∼179。管林 主編,2001,《廣東歷史人物辭典》,廣州:高等教育。
廣東省中山圖書館、廣東省珠海市政協 編,2001,《廣東近現代人物詞典》,廣州:廣東科技。
樓宇烈,1986,〈《萬木草堂口說》整理雜談〉,《古籍整理與研究》,第1期,頁91∼99。
蔣永敬,2000,《孫中山與中國革命》,台北:國史館。
鄭玄(東漢) 注,孔穎達(唐) 疏,陸明德(唐) 音義,1983,《禮記注疏》,收於 紀昀(清) 等 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一0九∼一一0 禮類,第115∼116冊,台北:臺灣商務。
1989,《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 附校勘記,第5冊,台北:藝文印書館。
2001,《禮記注疏》,收於 國立編譯館 主編,《十三經注疏》 分段標點,第10∼12冊,台北:新文豐。
蕭公權,1993(1982),《中國政治思想史》,全2冊,台北:聯經。
蕭公權 著,汪榮祖 譯,1988,《康有為思想研究》,台北:聯經。
錢穆,1996(1937),《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全2冊,台北:臺灣商務。
羅久蓉,1985,〈康有為的歷史觀及其對時局與傳統的看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4期,頁163∼190。羅家倫 主編,黃季陸、秦孝儀、李雲漢 增訂,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編,1994,《國父年譜》,增訂本,全2冊,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三、網路資源
The Dictionary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edited by Philip P. Wiener, maintained by The Electronic Text Center at University of Virginia Library)
<http://etext.lib.virginia.edu/DicHist/dict.html>
中央研究院 漢籍電子文獻 瀚典全文檢索系統
<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
孫中山學術研究資訊網
<http://sun.yatsen.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