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 考 文 獻
壹、中文部分
Caporaso, James A.,& Levine, David P.原著,林翰譯,1998。政治經濟學理論,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Kenne th Hoover & Todd Donovan 著,張家麟譯,2000。社會科學方法的思維,台北:韋伯文化,頁35。
Nathan Gardels主編,林添貴譯,1999。世紀之路:改變中的全球秩序台北,立緒文化,頁158~159。
Wilfried A. Herrmann原著,2000。亞洲的安全挑戰,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頁1~2。
Wilfried A. Herrmann原著,許綬南譯,2000年。亞洲的安全挑戰,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頁48。
丁永康,1990。「冷戰與國際兩極體系」,問題與研究,第29卷第9期,頁70。王佳煌,1998 。國家發展,台北,台灣書店。
王振寰,1995。「台灣新政商關係的形成與政治轉型」,台灣的國家與社會,台北︰東大圖書公司,頁85-86。
王振寰,1996 。誰統治台灣,台北︰巨流圖書公司,頁149。
王高成,2000。「後冷戰局勢下的兩岸關係」,淡江大學,第四屆「世界新格局與兩岸關係」研討會。
王崑義,2000。「新和解時代:新國際主義與全球邊緣化的悖論」,「全球化與國際政治發展的趨勢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主辦。
王崑義、翁明賢,2001。「後冷戰時期國際關係的發展與軍訓教育的重構」,台灣國家和平安全研究協會,「全民國防與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2-143。
王逸舟,2000。「主權範疇再思考」,歐洲期刊,第18卷第6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出版,頁9。
王逸舟主編,1999。「單極世界的陰霾─科索沃危機的警示」;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6-11。
王緝思主編,1999。高處不勝寒─冷戰後美國的全球戰略和世界地位。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頁36。
王錄雄,1998。「中華民國當前的國家安全政策」,中華軍史學會會刊,第4期。
卡爾•蘭辛著,1975。蘭辛回憶錄,上海:人民出版社,頁169。
民主進步黨黨史館,2000-2004。大事年表,網址:http://www.dpp.org.tw/。
田弘茂,1989。大轉型:中華民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遷,台北︰時報出版社,頁38-39。
朱浤源主編,2000,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頁103。
朱雲漢,1990 。「政治抗爭與民主秩序的重建」,社會重建研討會論文,時報文教基金會創辦,頁5-6。
朱雲漢,1992 。「台灣政權轉型期政商關係的再結盟」,中山社會科學季刊,第七卷,第4 期,頁58。朱雲漢,2000。民主轉型與經濟衝突─90年代台灣經濟發展的困境與挑戰,台北︰桂冠圖書公司,頁16-17。
余一鳴,2004。「國軍政治教育內涵與界定之研究」,復興崗學報,第82期,頁79-106。吳奇英,2004。「非直接軍事武力作戰本質屬性之研究」,復興崗學報,第82期,頁43-78宋學文等,2004。「維持現狀在兩岸關係之意涵」,中正大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宋鎮照,1995。發展政治經濟學─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李允傑,1989。「台灣地區工會政策之結構性分析︰1950-1984」,台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頁41。李宗藩,2002。「我國學生軍訓制度之變革與發展」,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碧涵,1994。「台灣地區後工業轉型之國家與社會」,台灣大學中山學術論叢,第12期,頁246。沈宗瑞,2001。國家與社會— 中華民國的經驗分析,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頁42。
周育仁、鄭又平,1998。政治經濟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頁112-113。
林仁傑,2003。「一段跨時代的故事:台灣學生運動史研究(1920-1994)」,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正義,1999a。「全民國防之理論及定義探討」,國防部專案研究計畫。
林正義,1999b。「全民國防之心理防衛」,國防部專案研究計畫。
林正義,2000。「台灣安全與美國:行政部門vs.國會」,國防政策評論,第1期,頁42-68。林吉郎,2002。「我國國家安全與危機管理:整合性緊急管理政策與機制」,國防雜誌,第17卷第9期。林育德,1998。「國防是怪物,政工亦然」,人間雜誌,1998年3月號。頁112。
林信華,2003。「開放的台灣,虛弱的台灣─關於陸官五名舞弊學生的省思」,國防雜誌,第18卷,第13期。
林碧炤,1999。「台灣的綜合安全」,戰略與國際研究,第10卷,第1期,頁1-15。邱伯浩,2004。「中共武警在其國家安全中的角色分析」,復興崗學報,第81期,頁77-100。
施正鋒,1998。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台北,前衛出版社。
星野昭吉編著,劉小林、王東理譯,1999年。變動中的世界政治─當代國際關係理論沈思錄,北京,新華出版社。
洪文華,1999。「我國軍訓教育之研究」,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洪陸訓,謝奕旭,2001。「從美軍民事看我國全民國防」,復興崗學報,第72期,頁229-44。洪陸訓、李文師,2001。「全民國防戰略中的軍訓教育」,台灣國家和平安全研究協會,全民國防與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9-51。
若林正丈,1994。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出版社,頁64。
倪炎元,1995,東亞威權政體之轉型— 比較台灣與南韓的民主化歷程,台北︰月旦出版社,頁127-129。
孫 文,1921。收錄於秦孝儀主編,「軍人精神教育」,國父全集,第三冊,頁281- 299。(孫文,1921:281-299)
徐正光、蕭新煌,1995 年。「瞭解台灣的社會與國家」,台灣的國家與社會,台北︰東大圖書公司,頁5。
徐材霖,2004。「全民國防與國家安全—全民防衛機制平戰時功能探討」,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民碩士論文。徐博生,1995。「中華民國國家安全戰略」,理論與政策,第10 卷第1期,頁3-25。徐斯儉、張鐵志,2000。「全球化與台灣民主鞏固的新挑戰」,台灣國家和平安全研究協會,全民國防與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44-457。
桂宏誠,2003。「台灣首度政黨輪替對政治發展的影響」,國家政策雙周刊。
殷乃平,1991。「四十年來台灣的經濟發展與金融政策」,自由中國之工業,頁24。翁明賢、王崑義,2001。「新世紀以來兩岸的全球擴展:全球化與本土化的思辯與行動」,國防政策評論,第2卷,第1期秋季刊。高永光,1995。論政治學中國家研究的新趨勢,台北︰永然文化出版社,頁150。
高永光,1998。「從政治學新國家主義論台灣研究的新趨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頁11-22。高金鈿主編,1992。鄧小平國際戰略思想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頁17。
高朗、紹宗海、楊開煌、顏建發等,2002。兩岸關係:變遷、定位與策略學術研討會,台灣大學政治學系。
國防部,2004。國防報告書,國防報告書編撰委員會。
張中勇,1999。「全民民防與全民社會防衛」,國防部專案研究計畫。
張亞中,2000。兩岸統合論,台北:生智出版社。
張亞中,2004。台大教授張亞中談兩岸和平,文化大學外語學院。
張建邦,1998。未來台海衝突中的美國,台北:麥田出版社,頁74-75。
張茂桂,1990。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台北︰國家政策資料研究中心,頁13。
張德方,2002。「美國在台海軍事衝突中的戰略困境」,國防雜誌, 第17卷第10期。莫大華,1998。「安全研究論戰之評析」,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8期,頁19-33。莫大華、陳明崙等,2004。國防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東吳大學。
許禎元,1998。政治學研究與網路應用:網際網路(InterNet)的資源蒐集,台北,立威,頁19。
陳一新,1995。斷交後的中美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公司,頁20-22。
陳水扁,1999。新世紀、新出路--陳水扁國家藍圖,台北:陳水扁總統競選指揮中心國家藍圖委員會出版,1999年,頁121。
陳詩武,2003。「從全民國防理念建構平戰合一的動員制度」,政大外交系碩士論文。陳曉真,1994。「戰後台灣經貿政策之政治經濟分析,1950-1993」,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鍵興,2001。台灣經濟墬入景氣黑暗期,新華社。
彭錦珍,2004a。「我國國防政策合法化之研究-以國防法制定為例」,復興崗學報,第80期,頁131-168。彭錦珍,2004b。「資訊時代中共國防現代化之研究-解放軍訊息戰發展及其對台海安全之衝擊」,復興崗學報,第82期,頁187-218。曾慶華,2004。「全民國防之理念與落實」,中華戰略學刊,頁36-69。曾麗娟,2003。「工作壓力感受.社會支持.工作滿意與離職傾向之關聯性研究--以職業軍官為例」,復興崗學報,第79期,頁37-54。
楮漢生。1997。「從國家安全觀點探討中華民國國家安全變數」,海軍學術月刊31卷,6期,頁7-18。
湯文淵,2004。「建構全民國防教育網絡之研究」,軍訓人員論文著作精選,教育部軍訓處。
鈕先鍾,1998。戰略研究入門,台北:麥田,頁112。
黃昭堂,1998。台灣那想那利斯文 (Taiwan Nationalism)。台北,前衛出版社。
黃茂嘉,2004。「民防組織災害搶救及支援軍事作戰之研究」,國防雜誌,第19卷第7期,。翟文中,蘇紫雲,2003-04。「軍事教育與國防改革」,國防政策評論,第4卷第2期,冬季刊。劉昺坤,2003。「知識經濟與國家安全」,國防雜誌,第18卷第14期。劉復國,1999。「綜合性安全與國家安全──亞太安全概念適用性之檢討」,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2期,頁21-37。劉慶祥,2002。「政治作戰與全民國防之研究」,復興崗學報,第74期。蔡明憲,1999。「如何落實全民國防」,國防部專案研究計畫。
蔡明憲,2003。「軍事教育的重要性」,國防政策評論,第3卷第4期。
蔡明憲,2004。「全民國防與政策革新」,中正大學國家安全與國防通識研討會論文集,頁7-21。
鄭舜元,2003。「中共國防體制的研究─兼論我國國防體制的比較」,國防雜誌,第18卷第15期。盧奕旬,2000。「80年代以來政治學中『國家能力』研究之分析」,台北: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蕭全政,1994a。政治與經濟的整合-政治經濟的基礎理論,台北桂冠,1994年出版。
蕭全政,1994b。台灣威權體制轉型中的國家機關與民間社會,台北桂冠,1994年出版,頁51-53。
蕭全政,1994c。「國際政經變遷中的新主權觀」,國家政策雙週刊,第91期。
蕭全政,1994d。「台灣的大陸觀」,國策雙週刊,第99期。
蕭全政,1994e。「九七後台港關係的定位與法律構想」,國家政策雙週刊,第98期。
蕭全政,1994f。「東亞現代化的困境與出路」,國家政策雙週刊,第89期。
蕭全政,1996a。「海陸爭霸中的兩岸關係」,國家政策雙週刊,第134期。
蕭全政,1996b。「政治民主化與台灣的對外政策 ─ 一個中國原則的鬆綁」,政治科學論叢第7期,頁287-304。蕭全政,1996c。「臺灣民主化過程中的市民社會發展」,國家政策雙週刊,第142期。
蕭全政,1998。「從政治學三種觀點看當前的公共行政與公共政策」,理論與政策,第12卷第2期,頁83-95。蕭全政,1999。亞洲安全保障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自由時報。
蕭全政,2000。「社會科學本土化的意義與理論基礎」,台大政治科學論叢,第13期,頁1-26。蕭全政,2001。「國家機關的職能重整與體制改革」,威權體制的變遷:解嚴後的台灣,中研院台灣研究推動委員會編,台北市,中研院台史所籌備處,頁63-88。
蕭全政,2005。「亞太政經變遷對兩岸關係的衝擊」,台大社會科學院〈全球化趨勢下之世界、區域與國家建構學術研討會〉,第二場次〈區域建構與兩岸關係發展的前景〉。
閻學通、孫學峰,2001。國際關係研究實用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頁92-93。
謝奕旭,2002。「從美國QDR論我國我防政策之制定」,復興崗學報,第76期,頁89-112。謝奕旭、張哲銘,2004。「當前國防通識教育發展方向」,東吳大學國防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09-122。
鍾 堅,1999。「全民經濟國防與全民軍事國防」,國防部專案研究計畫。
鍾秋慧,2001。「國家安全的文化面」,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魏 鏞,2001。「台灣在21世紀的戰略選擇」,中國時報社論。
龐建國,1993。台灣經驗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幼獅出版社。
羅援專訪,2000。「台獨--削弱兩岸互依的中國海防」,台海觀察,專訪中國軍事科學院主任。
蘇�琠v,2003。「解構全球化-對國家安全的威脅與預防管理」,國防雜誌,第18卷第14期。
龔建強,2002。「中共點穴戰之研究」,國防雜誌,第17卷第4期。貮、英文部分
Cumings,Bruce,1987.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New Asian Industrialism, Ithaca:Connell University Press.
Evans, Peter B. ,1987 .“Class, State, and Dependence in East Asia: Lessons for Latin Americanists,” in Frederic C. Deyo e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New Asian Industrialism, Ithaca and 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10.
Haggard, Stephan M. and Robert R. Kaufman, 1995.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Democratic Transitions ,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Huntington,Samuel P.,1989. “No Exit:The Error of Endlism, ” The National Interest, No.17, 4-11
Jessop, Bob,1990. State Theory: Putting Capitalist States in Their Place, London:Polity Press,163.
Koo, Hagen,1987. “The Interplay of State, Social Class, and World System in East Asian Development:The Cases of South Korea and Taiwan,” in Frederic C. Deyo e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New Asian Industrialism, 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67.
Krasner, Stephen D.,1984 “Approach to the State:Alternative Conception and Historical Dynamics,” Comparative Politics,Vol.16, No.2.
Li,Nan.,2001. “From Revolutionary Internationalism to Conservative Nationalism: The Chinese Military’s Discourse on National Security and Identity in the Post-Mao Era,” Peaceworks No. 39, Washington, D.C.: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
Migdal, Joel S., 1988. Strong Society and Weak State︰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State Capabilities in the Third World,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ichardson, Jeremy, 1996. European Union-Power and Policy-making , London: Rouledge.
Singleton,Royce A. and Bruce C. Straits, 1999. Approaches to Social Research, 3rd e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86.
Skocpol, Theda and Peter Evans and Dietrich Rueschemeyer,1985. “On the Road Toward a More Adequ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State ,”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kocpol, Theda,1979. States & Social Revolution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inckler,Edwin A., 1989.“Taiwan Politics in the 1990s: From Hard to Soft Authoritarianism” Paper Presented in the Conference on Democratizatio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held by th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ation ChengChi University,and the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 Harvard University, 481-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