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2 00:5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呂碧宗
研究生(外文):Pi-Tsung Lu
論文名稱:台灣地區治安之人文區位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THE ANALYSIS OF PUBLIC SECURITY BY HUMAN ECOLOGY IN TAIWAN
指導教授:洪永泰洪永泰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 Yung –Tai Hu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學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政治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5
中文關鍵詞:治安人文區位集群因素分析典型相關分析
外文關鍵詞:public securityhumane ecologyCluster analysisFactor analysis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35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探討台灣地區各行政區93年的人文區位資料及犯罪資料的相關情形,並以某些犯罪特性或人文區位相類似鄉鎮市區集群為單元,進行分析觀查。驗證犯罪區位學等理論,對與犯罪有較高相關的社會環境或人文區位進行特性或模型的描述,作為社區營造之參考,對預防犯罪區位策略及資源分配提出建議。
本研究就各鄉鎮市區七項犯罪與十九項人文區位資料及三項治安守護力量,進行整合分析。使用SPSS12.0及SAS9.1統計套裝軟體。分析方法有:1.敘述統計:分別針對犯罪資料及人文資料兩大部分,觀察各變數分佈的平均數及標準差等敘述統計量。2.相關( Correlation):七項犯罪的各別相關情形及犯罪與人文區位變數之相關情形。3. 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縮減人文區位資料以便進行後續分析。4.典型相關(Canonical Correlation):用以測量人文區位資料變數集團與犯罪資料變數集團線性組合的最大相關。5. 集群分析(Cluster Analysis):將台灣地區358個鄉鎮市區,分成跨縣市轄界,以某些犯罪特性或人文變數類來劃分的不同類型群集。6. 區辨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判別358個鄉鎮市區治安在某些案類或人文區位變數上的異同性,以及各個變數在差異中的權重,以瞭解各種犯罪類型發生的關鍵因素、環境或條件。
本研究獲致下列結論:(1)七項犯罪間相關僅搶奪與竊盜間超過0.7較強;(2)以台灣地區各鄉鎮市區的各項犯罪為變數,進行集群分析,可將台灣地區依犯罪嚴重程度,分為八群。有部分集群出現特定類別的犯罪特別嚴重明顯,政府可針對這些群組鎖定研究改善,聚焦處理;(3)台灣地區發展在很多方面都呈現不均勻的城鄉差距(4)台灣地區十九項人文資料在各類別間,幾乎都沒明顯的相關存在(5)典型相關前後的八群經交叉列表,分群呈現很大差異(6)各鄉鎮市區三項治安守護力量之配置與運用成效有待檢討。
This thesis is to focus on the research of the correlation of the crimes and humane ecology in each administrative area of Taiwan in the year of 2004. It is also to analyze and examine all the villages and towns which are divided into some clusters based upon the similarities or characteristics of crimes and humane ecology. And then, to verify the study in crime ecological theories and to depict the characteristics or the models with social environment or humane ecology which could be likely relevant to crimes. Hopefully,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research would helpfully be a reference in building community awareness and management in the future and offer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on ecological planning and resources allocation for crime prevention.
In addition, this research integrates and analyzes the data of all villages and towns about 7 items of crimes, 19 items of humane ecology and 3 items of defensive forces on public security. SPSS12.0 and SAS9.1 software packages are used in this study. The analytical methods are as follows;
(1) Narrative statistics: Observing the means and standard deviations of the crimes and humane ecology data.
(2) Correlation analysis: Measuring the correlation among 7 items of crime and that among crime and humane ecology.
(3)Factor analysis: Reducing humane ecology data to a fewer dimensions in order to continue the follow-up analyses.
(4)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Measuring the strongest correlation among equations of variable groups of crimes and humane ecology.
(5) Cluster analysis: Dividing 358 villages and towns of Taiwan into several clusters with som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crimes and humane ecology.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壹、研究動機 1
貳、研究目的 2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壹、研究範圍 3
貳、研究限制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3
壹、文獻探討法 3
貳、統計分析方法與架構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壹、犯罪區位學理論 7
貳、破窗理論 11
參、日常活動理論 12
肆、理性選擇理論 15
伍、犯罪與社會變動相關研究 17
陸、區域發展與人文區位指標 24
柒、小結 25
第三章 犯罪及人文區位資料的初步分析 27
第一節 犯罪資料初步分析 27
壹、七項犯罪資料的描述 27
貳、七項犯罪資料相關分析 33
參、台灣地區各鄉鎮市區七項犯罪的集群分析 34
肆、小結 41
第二節 人文區位資料分析 42
壹、十九項人文區位資料及三項守護力量資料的描述 42
貳、十九項人文區位資料的相關分析 62
參、守護力量與七項犯罪的相關分析 66
肆、十九項人文區位資料的因素分析 67
伍、小結 71
第四章 犯罪資料與人文區位資料之整合分析 73
第一節、典型相關分析 74
壹、典型相關原理 74
貳、分析資料檢梘 75
參、典型相關分析情形及結果 76
肆、小結 85
第二節、典型相關後集群分析 86
壹、典型相關後集群原理 86
貳、分析情形及結果 86
參、小結 91
第三節、典型相關前後集群比較分析 93
壹、典型相關前後分群比較 93
貳、典型相關前後各縣市分群比較分析 96
參、典型相關前後分群守護力量比較分析 98
肆、小結 100
第四節、典型相關後集群分析的區辨分析 101
壹、區辨分析原理 101
貳、分析情形及結果 102
參、小結 10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7
壹、研究回顧 107
貳、研究發現與成果 107
參、建議 114
肆、未來展望 115
附錄 :典型相關前後各群鄉鎮市區清單 116
參考書目 121
壹、中文部分 121
貳、英文部分 123


表圖目錄
表 1:七項犯罪資料描述 28
表 2:七項犯罪相關矩陣 33
表 3,七項犯罪相關矩陣說明如下: 33
表 4 :七項犯罪八集群七項犯罪平均數 35
表 5:人口素質資料描述 42
表 6:經濟建設類資料描述 47
表 7:財政狀況類資料描述 51
表 8:政黨傾向類資料描述 56
表 9:守護力量類資料描述 59
表 10:十九項人文區位資料相關矩陣(一)人口素質類 62
表 11:十九項人文區位資料相關矩陣(二)經濟建設類 63
表 12:十九項人文區位資料相關矩陣(三)財政狀況類 64
表 13:十九項人文區位資料相關矩陣(四)政黨傾向類 65
表 14:守護力量與犯罪相關矩陣 66
表 15:十九項人文區位因素分析共同性 67
表 16:十九項人文區位因素分析解說總變異量表 68
表 17:十九項人文區位因素分析轉軸後的成份矩陣 69
表 18:人文區位六因素與七項犯罪相關矩陣 75
表 19:典型相關表 76
表 20:犯罪典型變數與七項犯罪相關矩陣 76
表 21:犯罪典型變數係數矩陣 77
表 22:人文區位典型變數與人文六因素相關矩陣 77
表 23:人文區位典型變數係數矩陣 79
表 24:人文區位典型變數與七項犯罪交叉相關矩陣 80
表 25:犯罪典型變數與人文六因素相關矩陣 80
表 26:六項典型變數與犯罪、人文區位變數相關表 81
表 27:典型相關後各集群變數之平均數 86
表 28:六項典型變數與犯罪、人文區位變數相關表 87
表 29:典型相關後集群八分組犯罪人文區位綜合評分表 88
表 30:典型相關後集群八分組犯罪人文區位綜合等級量表 88
表 31:典型相關後集群與七項犯罪集群交叉表 93
表 32:典型相關前各縣市分群比較交叉列表 96
表 33:典型相關後各縣市分群比較交叉列表 97
表 34:典型相關前後三種治安守護力量數量比較表(一) 98
表 35:典型相關前後三種治安守護力量數量比較表(二) 99
表 36:區辨分析特徵值 102
表 37:區辨分析WILKS'' LAMBDA值 102
表 38:區辨分析結構矩陣 103
表 39:區辨分析分類結果(B,C) 104

圖 1:每千人竊盜件數鄉鎮市區數長條圖 29
圖 2:每千人汽車竊盜件數鄉鎮市區數長條圖 30
圖 3:每千人毒品件數鄉鎮市區數長條圖 30
圖 4:每千人搶奪件數鄉鎮市區數長條圖 31
圖 5:每千人公共危險件數鄉鎮市區數長條圖 31
圖 6:每千人妨害電腦使用件數鄉鎮市區數長條圖 32
圖 7:每千人重大暴力犯罪件數鄉鎮市區數長條圖 32
圖 8:犯罪第一集群七項犯罪雷達圖 37
圖 9:犯罪第二集群七項犯罪雷達圖 37
圖 10:犯罪第三集群七項犯罪雷達圖 38
圖 11:犯罪第四集群七項犯罪雷達圖 38
圖 12:犯罪第五集群七項犯罪雷達圖 39
圖 13:犯罪第六集群七項犯罪雷達圖 39
圖 14:犯罪第七集群七項犯罪雷達圖 40
圖 15:犯罪第八集群七項犯罪雷達圖 40
圖 16:15-19歲以下人口比例鄉鎮市區數長條圖 44
圖 17:20-39歲以下人口比例鄉鎮市區數長條圖 44
圖 18:人口密度鄉鎮市區數長條圖 45
圖 19:離婚人口比例鄉鎮市區數長條圖 45
圖 20:人口移動比例鄉鎮市區數長條圖 46
圖 21:中小學畢業人口百分比鄉鎮市區數長條圖 46
圖 22:大專以上人口百分比鄉鎮市區數長條圖 47
圖 23:自來水普及率鄉鎮市區數長條圖 49
圖 24:每千人醫療院所病床數鄉鎮市區數長條圖 49
圖 25:每千人醫事人員數鄉鎮市區數長條圖 50
圖 26:每千人工廠家數鄉鎮市區數長條圖 51
圖 27:歲出決算/人口鄉鎮市區數長條圖 53
圖 28:教科文支出/人口鄉鎮市區數長條圖 53
圖 29:稅課收入/人口鄉鎮市區數長條圖 54
圖 30:低收入人口比率鄉鎮市區數長條圖 55
圖 31:2004立委泛藍得票率鄉鎮市區數長條圖 57
圖 32:2004立委泛綠得票率鄉鎮市區數長條圖 57
圖 33:2004連宋得票率鄉鎮市區數長條圖 58
圖 34:2004扁呂得票率鄉鎮市區數長條圖 58
圖 35:每千人警察人數鄉鎮市區數長條圖 60
圖 36:每千人巡守隊員人數鄉鎮市區數長條圖 61
圖 37:每千人監視器鏡頭數鄉鎮市區數長條圖 61
圖 38:第一典型相關圖 82
圖 39:第二典型相關圖 82
圖 40:第三典型相關圖 83
圖 41:第一典型相關交叉相關圖 83
圖 42:第二典型相關交叉相關圖 84
圖 43:第三典型相關交叉相關圖 84
壹、中文部分
內政部警政署,2004。警政統計重要參考指標。
內政部警政署,2004。警政白皮書。
內政部警政署,2004。警察機關及警察人數分析資料。
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2004。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刑案統計。
王淑女,1990。犯罪與社會經濟的發展:Durkhiem,Emile.脫序理論的驗證,第三屆中美犯罪研討會論文集。
李沛良,1987。社會研究的統計分析,台北:巨流。
李素馨,1999。都市社區居民的環境安全認知與被害恐懼感:以台北市楓樹社區為例,「台灣社會問題研究」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問題研究推動委員會暨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李信達,(1999)。區域發展與政黨競爭-台灣立法委員選舉之研究(1989~1995)。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
吳明隆,1999。SPSS統計應用實務,松崗。
杜建人, 1997。城市犯罪研究,台北:五南。
林山田、林東茂、林燦彰等,2002。犯罪學。台北:三民書局。
周震歐,1993。犯罪社會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周震歐,1985。少年犯罪社區防治之研究,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合作辦理研究報告,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周愫嫻,1995。犯罪率: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的代價。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
周愫嫻,1997。變遷中的犯罪問題與社會控制:台灣經驗,台北:五南。
周愫嫻,1998。城市少年犯罪的地緣與空間分析,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台北: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孟維德,2001。犯罪熱點的實證分析---警察局勤務指揮中心報案紀錄之分析與運用,犯罪學期刊,8,27-64,台北:中華民國犯罪學學會。
孟維德,2002。犯罪熱點之研究,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台北:法務部犯罪問題研究中心。
孟維德、劉勤章、張國雄等,2002。 警察防處社區治安問題的理論與實務---以台北縣二重疏洪道整頓為例。發表於國立台北大學犯罪研究所「2002年犯罪問題研究」研討會。
孟維德,2005。警察與犯罪控制,台北:五南書局
洪永泰、林瓊珠、劉玉婷等編著,2004。2004台灣政治紀實。台北:韋伯。
洪永泰,2004。臺北市政府廉政指標之調查及建立,臺北市政府。
侯崇文,2003f。理性選擇與犯罪決定:以少年竊盜為例,台北:中華民國犯罪學學會。
侯崇文,1996。巨視社會控制、微視社會控制與青少年犯罪,犯罪學期刊,台北:中華民國犯罪學學會。
侯崇文,1996。 家庭結構、家庭闗係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探討。台北:應用心理研究第十一 期。
侯崇文,2003。 理性選擇與犯罪決定:以少年竊盗為例,台北: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第一期。
徐震、李明政、莊秀美等,2004。社會問題,台北:學富。
張平吾、范國勇等,2002。 警政犯罪基圖在社區犯罪預防之探討,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制學報第三期。
許春金,2001。犯罪學,台北:三民書局。
葉毓蘭,1996。警政新取向:談社區警政的理論與實務。警學叢刊第廿七卷第三期。
陳正昌、程炳林、陳新豐、劉子鍵等,2005。多變量分析法¬¬---統計軟體應用,台北:五南。
康樹華,1999。 犯罪學 歷史、現狀、未來,台北:五洲。
黃富源,1994。警政部門對婚姻暴力之防治現況與展望。發表於台北市政府社會局舉辦之「婚姻暴力防制研討會」。
黃富源,1999。 單親家庭、少年非行與協助策略,中央警察大學學報,5-9,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黃富源,2000。警察與女姓被害人----警察系統回應的被害者觀察。台北:新迪。
黃富源、鄧煌發,2000。暴力犯罪少年之家庭暨社會學習相關因素之實證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制學報,第一期。

黃富源、范國勇、張平吾等,2003。犯罪學概論,台北:三民。
黃俊英,200。多變量分析七版,台北:中國經濟企業研究所。
楊士隆,1995。 社區解組與少年犯罪:多重層次評量之實證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
臺北市警務統計年報,2004。台北市政府警察局
蔡德輝、楊士隆等,2001。犯罪學,台北﹕五南。
蔡勇美、章英華等,1997。台灣都市社會,台北:巨流。
蔡憲卿, 2005。國民生活安全情境指標之建構。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
廖榮利,1998。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台北:商鼎。
謝文彥,1984。臺北市暴力犯罪類型與區位之研究,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謝徵孚,1984。社會問題與社會政策,台北:正中。

貳、英文部分
Akers,R.L,1997。Criminological theories:Introduction and evaluation. Los Angeles,C.A:Roxbury Publishing Company.
Alpert,G.,& Smith,W.,1998。Developing police policy:An evaluation of the control principle. In L. Gaines, & G. Cordner(Eds.), Policing perspectives:An anthology.Los Angeles,CA:Roxbury Publishing Company.
Bayley,D.H.,1994b。Police for the future. New York,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ennett,T.,1986。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 from the offender’s perspective. In K.Heal,&G.Laycock(eds), 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 :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London, UK: Her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
Birsol. Robert J. and Jim Webb,1988。Community Change and Patterns of Delinquenc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 Vol.88, No. 1.
Bittner,E.,1980。 The functions of police in modern society. Washington, DC: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Braga,A.A.,2002。 Problem-oriented policing and crime prevention. Monsey, NY: Criminal Justice Press.
Brame,R.,& A.R.Piquero,A,2000。 The police and the control of crime and disorder. In G. P.Alpert,& A.R.Piquero(Eds.),Community policing. Prospect Heights, IL:Wavel and Press.
Brantingham,,P.L.,& Branitngham,P.J.,1993。 .Environment, routine, and situation : Toward a pattern theory of crime. In R.V.Clarke, &M. Felson(Eds.),Routine activety and rational choice. New Brunswick, NJ:Transaction Publications.
Cernkovich, Stephen A. and Peggy Giordano,1987 。Family Relationships and Delinquency. Criminology .
Clark,R.V.,1997。 Introduction. In R. V. Clerke(Ed.) 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 Guilderland, NY:Crinimal Justice Press.
Cohen,L.E.,& Felson,M.,1979。 Social change and crime rate trends: 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Carter and Land,1985。Unemployment and Crime Rate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 Vol. 50.
Crawford, A.,1997。 Crime prevention and community safety: Politics, policies and practices. London, UK: Longman.
Eck,J.E.,& Weisburd, D.,1995。 Crime places in crime theory. In J.E. Eck, & D. Weisburd(Eds.). Crime and place. Washington, DC: The Police Executive Research Forum.
George L. Kelling and Catherine M.coles,(1996)。 Fixing Broken Windows.
Felson,M.,1998。 Crime and everyday live: Insight and implications for society. Thousand Oaks, CA: Pine Forge Press.
Felson,M.,2002。 Crime and Everyday Life.
Gill, M.,& Matthews, R.,1994。 Robbers on robbery: Offenders’ perspectives. In M. Gill(Ed), Crime at work: Studies in security and crime prevention. Leicester, UK: Perpetuity Press.
Gottfredson,D.M., & Hirschi, T.,1990。A general theory of crime.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Kelling G.L., & Coles, C.M.,1996。 Fixing broken windows: Restoring order and reducing crime in our community. New York: NY: Touchstone.
Lanier, M.M., & Henry,S.,1998。 Essential criminology.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Mayhew,P.,1981。 Crime in public view: Surveillance and crime prevention. In P. J. Brantingham, & Brantingham,P.L.(Eds.),Environmental criminology. Beverly Hills, CA: Sage.
Rengert,,G., & Wasilchick, J.,1990。 Space, time, and crime: Ethnographic insights into residential burglary.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Justice Programs, National Institute of Justice,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Rosenbaum, D.P.,1994。 The challenge of community policing.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Schmalleger,F.,2002。 Criminology today.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Sherman,L. W., & Weisburd,D.,1992。 Does police patrol prevent crime? The Minneapolis hot spots experiment. Paper presented to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Criminology, Conference on Urban Crime Prevention, Yokyo,April.
Stack, S. ,1984。 Income Inequality and Property Crime : A Cross-National Analysis of Relative Deprivation Theory.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