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5 04:0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谷縱.喀勒芳安
研究生(外文):Kuchung Kalavangan
論文名稱:原住民部落大學政策之研究─桃園縣原住民部落大學個案分析
論文名稱(外文):STUDY OF TRIBAL COLLEGE POLICY—A CASE STUDY BASED ON TAOYUAN TRIBAL COLLEGE
指導教授:趙永茂趙永茂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學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政治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2
中文關鍵詞:原住民部落大學終身學習原住民族自治
外文關鍵詞:indigenous peoplestribal collegelife-long learningautonom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93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原住民部落大學政策之形成,是受到終身學習與多元文化主義等社會思潮的影響,以及原住民族菁英的理念主張與訴求,致使政府自2001年規劃並推動,至2005年止國內已成立15所原住民部落大學。原住民部落大學是原住民族社會持續推動教育改革運動及部落總體營造運動的具體行動,由民間非營利組織結合政府與社會資源建構以原住民族為主體性的終身學習場域及在地性的知識系統,並以培育原住民族社會發展人才為基礎,提升原住民族整體社會競爭力為遠景的非正式教育機構。本研究旨在探討原住民部落大學政策,並以桃園縣原住民部落大學為研究之個案分析,以研議原住民部落大學政策的發展及桃園縣原住民部落大學的營運策略,研究具體建議如下列,供政府部門及原住民部落大學經營者或參與推動者之參考:
一、原住民部落大學政策發展:(一)在地性、民間性、自主性、主體性及發展性為政策規劃的基本思考;(二)以原住民族自治為政策願景;(三)研訂獨立的法源及中長程發展計畫;(四)增列預算並放寬經費不得運用於人事費及設備費的限制;(五)強化政策宣導與溝通,建立政策執行共識;(六)與大專院校合作開設原住民部落大學專班;(七)培育師資,並建立完善的人力運用機制;(八)課程規劃兼顧價值引導與需求取向;(九)製作教學教材,並予系統化及數位化;(十)教學內容重視部落意識與主體性。
二、桃園縣原住民部落大學營運:(一)釐清經營目標與願景;(二)經營者由部落人士擔任,並培養在地之行政人員;(三)培養師資書寫與紀錄教學教材能力,教材並予系統化;(四)課程開設須有進階性及延續性;(五)運用資源爭取財源優先強化教學設施與設備;(六)營運初期應擇復興鄉部落為重點推動;(七)運用大眾傳播及民間組織強化與部落之互動;(八)藉由示範型部落大學的優勢引導政府政策,並可整合政府相關資源。
三、後續研究建議:原住民部落大學組織主事者之經營價值取向。
The policy of forming tribal college was basically influenced by outer social stream of thought like life-long learning and multi-culturalism, and inner claims and requests from indigenous elites. From the year 2001 to 2005, our government has established 15 tribal colleges to set into action. In other words, tribal college was the result of a continuing reform in education and a tribal overall movement in construction integrated by NGOs as well as the assistance of government and other social resources, in order to construct a life-long and local knowledge system and cultivate more people of tal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ibal society.
Thus,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policy of tribal college, and was based on a case study- Tao Yuan Tribal College to analyze how the policy works and develops. With a hope for those people who are involved in tribal college management, concrete suggestions are listed as followed:
1. For the policy development of tribal college
a) Its principle should be based on local, civil and autonomous thinking;
b) Its vis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the autonomy for indigenous peoples;
c) Its root of law should be independent, and its development should be included middle and long ranged plans;
d) Its budge should be increased, especially in its personnel and equipment expense;
e) Reinforce its policy announcement and communication to build up a common view;
f) Cooperate with academic schools or universities to open classes in specialized field;
g) Cultivate qualified teachers to establish dynamic and well-organized manpower;
h) Its curriculum should be both valued-oriented and needed-instructed;
i) Its teaching materials should be systemized and digitalized;
j) Its teaching content should be emphasized in tribal principles.
2. For the management of Tao Yuan Tribal College
a) Clarify its goal and vision;
b) Cultivate local managers and administrators;
c) Promote teachers’ abilities in writing and recording;
d) Open advanced and continued curriculum;
e) Make good use of budge and any resources, especially its facilities;
f) Focus on Fu-shin tribe in the primary stage;
g) Use mass media and NGOs to strengthen their interaction;
h) Demonstrate its superiority to frame better policy so that it can integrate related resources.
3. Suggestion for further study: To study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key managers of tribal college.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問題背景與重要性(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9)
第五節 研究架構(10)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理論探討(13)
第一節 原住民部落大學的理論淵源(13)
第二節 相關研究文獻分析(19)
第三節 小結(29)
第三章 原住民部落大學政策之形成與執行策略(31)
第一節 原住民部落大學政策形成背景(31)
第二節 原住民部落大學政策的比較(48)
第三節 原住民部落大學政策之規劃(60)
第四節 原住民部落大學計畫之執行(70)
第五節 小結(77)
第四章 桃園縣原住民部落大學的SWOT分析(79)
第一節 桃園縣原住民部落大學的營運現況(79)
第二節 桃園縣原住民部落大學內部環境條件的分析(91)
第三節 桃園縣原住民部落大學外部環境條件的分析(94)
第四節 小結(98)
第五章 原住民部落大學政策之檢討(101)
第一節 桃園縣原住民部落大學營運之問題與檢討(101)
第二節 原住民部落大學政策之問題與檢討(105)
第三節 小結(109)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11)
第一節 結論(111)
第二節 建議(112)
參考書目(117)
表目次
表1:SWOT分析表(7)
表2:訪談一覽表(8)
表3:原住民部落大學相關文獻一覽表(26)
表4:原住民部落大學與民族學苑之政策目標對照表 (38)
表5:原住民部落大學一覽表(40)
表6:原住民部落大學政策大紀事表(41)
表7:原住民部落大學政策比較表(57)
表8:桃園縣原住民人口數統計表(80)
表9:桃園縣原住民部落大學2005年開班情形一覽表(86)
表10:桃園縣原住民部落大學學員問卷調查統計結果(88)
表11:桃園縣原住民部落大學資源整合一覽表(97)
圖目次
圖1:研究架構圖(11)
圖2:桃園縣原住民部落大學組織圖(84)
圖3:桃園縣原住民部落大學學員成長圖(88)
壹、中文部分
Susanne Schech、Jane Haggis著;沈台訓譯,2003,《文化與發展:批判性導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中國時報,2005,〈有教無類、人盡其才〉,4月24日,C3。
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2005,「教育部與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共同辦理94年度直轄市及縣市政府辦理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評鑑手冊(北區)」(10月12日-14日)。
王連進,2005,〈桃園縣原住民部落大學經營模式經驗分享〉,「94年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教師與行政人員研討會成果報告書」(8月10-12日),台東:台東縣教育局。
丘昌泰,2000,《公共管理--理論與實務手冊》,台北:元照出版,226-227。
瓦歷斯•諾幹,1994,〈體檢台灣山胞教育:台灣原住民教育體制的一些觀念問題〉,《原住民文化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朱惠琴,2005,《借鏡美國與紐西蘭 -- 原住民部落大學之研究》,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補助原住民出國短期研究、進修、研習報告書。
江雪齡,2000,《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米甘幹•理弗克,2003,〈原住民族部落大學應有的理念及發展方向〉,「第五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4月19日--20日),台北: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6,〈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網站:http://www.cca.gov.tw/app/autocue/comment/category_comment_template.jsp?category_id=1115103025803(1月12日)。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1998,《原住民教育體制的發展:民族學苑的規劃》,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研究。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1999a,「原住民民族推廣教育實施計畫」。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1999b,《原住民民族教育內涵與實施之規劃研究》,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研究,118。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2,〈營造學習型部落與社區計畫〉,「營造學習型部落與社區建設計畫研討會」(12月25日),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5,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網站:http://www.apc.gov.tw(12月15日)。
吳定等,1997,《公共政策辭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53。
李文富,2001,〈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課程的方針與規劃〉,「推動台灣原住民族部落社區大學研討會」(10月2日 ),台北:教育部。
李玉婷,2003,《屏東縣原住民部落大學組織規劃與運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谷縱•喀勒芳安,2004,〈九十二年度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訪視情形與檢討〉,「九十三度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實務研討會」(3月25日—26日),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
谷縱•喀勒芳安,2005,〈原住民部落大學政策初探〉,「94年全國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研討會」(8月10日—12日),台東:台東縣政府教育局。
周維萱,2002,《紐西蘭原住民教育政策之研究―以毛利教育政策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長振,2003,〈民族教育法律制度序說〉,《原住民教育季刊》,第29期。台東師院原住民教育研究中心。
林振春,1996,《終身學習與社區教育》,《終生學習與教育改革》,台北:師大書苑,181-239。
林振春,2004,〈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補助、獎勵及評鑑機制〉,「九十三度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實務研討會」(3月25日—26日),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
林添福,2004,〈台灣原住民阿美族終身學習教育協會推動花蓮縣原住民社區大學經驗分享〉,《九十三年度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實務研討會成果報告書》,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54-59。
林燦螢,2004,〈變化、生活與學習〉,《終身學習全書》,台北:商周出版。
金惠雯,2003,〈做為部落對話機制濫觴的原住民部落大學—從重建區民族學院的發展經驗談起〉,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網站:http://atipc2003.twweb.biz/front/bin(12月7日)。
洪輝祥,2001a,〈籌設部落大學的當代意義〉,「第三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4月14日-15日),財團法人宜蘭社區大學教育基金會。
洪輝祥,2001b,「公共電視『部落面對面節目』第118集-部落大學怎麼籌辦」(10月14日),《部落面對面叢書系列》,5,台北: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265-266。
胡夢鯨,1997,《終生教育典範的發展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孫大川,2004,〈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的定位與精神〉,《九十三年度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實務研討會成果報告書》,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19-20。
孫大川,2004,《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桃園縣原住民部落大學,2005,《桃園縣原住民部落大學九十四年度營運計畫》。
桃園縣原住民部落大學,2005,《桃園縣原住民部落大學評鑑報告》。
浦忠成,2001,〈建立符合原住民需求的社區大學〉,「第三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4月14日--15日),財團法人宜蘭社區大學教育基金會。
浦忠成,2002,《思考原住民》,台北:前衛出版社。
財團法人宜蘭社區大學教育基金會,2001,《第三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全記錄》,財團法人宜蘭社區大學教育基金會出版。
高天惠,2002,〈部落大學如何動員部落的社會力〉,「第四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5月20日),台北: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張德永,2001,《社區大學:理論與實踐》,台北:師大書苑。
張德永,2004,〈台灣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營運的現況分析〉,「2004年兩岸社區大學經營理念與運作實務研討會」論文(12月19日),台北: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
張德永,2005a,〈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的經營策略與部落發展—從台灣NPO組織的理論與定位談起〉。
張德永,2005b,〈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之發展與願景〉,「地方政府執行93年度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工作檢討會」(1月26日),台北:教育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張錦華,1997,〈多元文化主義與我國廣播政策--以台灣原住民與客家族群為例〉,《廣播與電視》,第三卷第一期,1-5。
教育部,2002,《91年度全國社區大學發展座談會》,台北:教育部。
曹天瑞,2002,〈部落大學所面臨之原住民終身學習需求〉,「第四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5月20日),台北: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陳定銘,2001,〈我國社區大學的理論與實踐〉,《社區發展季刊》,39,台北:內政部。
陳枝烈,2003,〈淺談部落大學的辦學理念〉,《原住民教育季刊》,第29期,台東:台東師院原住民教育研究中心。
陳枝烈,2005,〈原住民部落大學發展的可能—從美國部落學院的經驗談起〉,「94年全國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研討會」(8月10日-12日),台東縣政府教育局。
陳枝烈、謝雪紅,2004,〈美國部落學院的發展對台灣原住民部落大學的啟示〉,《原住民教育季刊》,第36期。台東師院原住民教育研究中心。
陳淑靜,2004,《原住民社區大學之營運―以屏東縣原住民部落大學為例》,私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靜芳,2004,〈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地方資源整合與行政輔導〉,「九十三度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實務研討會」(3月25日—26日),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
游吉祥,2004,〈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的定位與精神〉,《九十三年度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實務研討會成果報告書》,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104-106。
華加志,1998,〈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序〉,《跨世紀文化扎根運動:部落有教室》,台北: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2-3。
黃武雄,1999,〈套裝知識與經驗知識----兼談社區大學學術課程的定位〉,「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87學年度期末教學方法與課程研討會」(7月24日):5-13。
黃武雄,2000,〈社區大學的核心任務----重建屬於自己的世界觀〉,「第二屆社區大學研討會」(4月8日):10-12。
黃武雄,2003,《學校在窗外》,台北:左岸文化。
黃富順,2000,《成人教育導論》,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頁10。
黃富順,2002,〈台灣地區社區大學的發展與省思〉,《教育資料集刊》,第27輯。
黃榮村,2004,〈序言〉,「九十三年度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實務研討會」(3月25日-26日),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3。
楊志彬,2003,〈訪問黃武雄老師〉,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網站:http://www.napcu.org.tw/Napcu/BDataBase/detail2.aspx?id=52(2006年1月1日)。
楊智偉等,2001,〈原住民部落大學籌備構想工作報告〉,「推動台灣原住民族部落社區大學座談會」(10月2日),台北:教育部。
劉炯錫,2003,〈南島社區大學原住民課程的緣起、過程、成效檢討與展望〉,「第五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4月19日--20日),台北: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撒古流.巴瓦瓦隆,1998,《跨世紀文化扎根運動:部落有教室》,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撒古流.巴瓦瓦隆,2000,〈以部落教室重建原住民和土壤的臍帶〉,「社區大學研討會」(4月8日),台北: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蔡培村,1996,〈從終身教育論析社區營造的理念與策略〉,《終生學習與教育改革》,台北:師大書苑,159。
譚光鼎,2002,《臺灣原住民教育:從廢墟到重建》,台北:師大書苑。
顧忠華,2002,〈塑造新型知識份子〉,《社大開學》,創刊號,台北:社團法人社區大全國促進會。
顧忠華、陳巨擘,1999,〈社區大學的願景與展望〉,http://www.chinatimes.org.tw(2005年2月)。


貳、西文部分
Bank, J,&Bank, C. A,1982. Multicultural Education:Issues and Perspectives.Boston:Allyn and Bacon.
Binner, P. M., Bean, R. S.& Millinger, A. E.(1994). Factors underlying distance learner satisfac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Diné College General Catalog,2005.http://www.dinecollege.edu.
Education Trends Reports.Maori in Education V6 n1.Ministry of Education. Nz:Wellington .1994.
Houle, C. O.,1961. The inquiring mind.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TE WANANGA-O-RAUKAWA,2005,Course Descriptions. Retrieved from the website: http://www.twor.ac.nz/mo_matou_ra.
Tomorrow’s Standards.Ministry of Education.199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