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書目
(一)原典資料
河上公注、呂祖謙重校,《音注河上公老子道德經》,臺北︰廣文書局,1990。
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注》,收錄於《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92。
王弼註,《老子註》,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宋•范應元撰,《老子道德經古本集注》(上海︰上海古籍,1995,《續修四庫全書﹒子部﹐道家類》)
元•吳澄述,《道德真經注》,臺北︰新文豐,1987。
明•焦竑撰,《老子翼》,臺北︰新文豐,1987。
明•憨山大師著,《老子道德經憨山註/莊子內篇憨山註》,臺北︰新文豐,1996。
清•魏源撰,《老子本義》,土城︰頂淵文化公司,2005。
王卡點校,《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北京︰中華書局,1997。
王德有,《老子指歸譯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朱謙之釋,《老子釋譯》,臺北︰里仁書局,1985。
余培林,《新譯老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7。
吳 怡,《新譯老子解義》,臺北︰三民書局,1993。
金景芳、呂紹綱,《周易全解》,臺北︰韜略,2003。
孫以楷,《老子通論》,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
高 明,《帛書老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2002重印)。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老子》,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崔仁義,《荊門郭店楚簡老子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張松如,《老子說解》,高雄︰麗文文化,1993。
張默生,《老子章句新解》,臺北︰樂天出版社,1971。
郭建勳,《新譯易經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6。
郭慶潘輯,《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1997。
陳奇猷,《韓非子集釋》,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1。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書館,2000。
陳錫勇,《郭店楚簡老子論證》,臺北︰里仁書局,2005。
陳錫勇,《老子釋義》,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
傅佩榮,《解讀老子》,新店︰立緒文化,2003。
黃 釗,《帛書老子校注析》,台北︰學生書局,1991。
蔣錫昌,《老子校詁》,臺北︰東昇出版社,1970。
鄭成海,《老子河上公注斠理》,臺北︰東昇出版社,1970。
聶中慶,《郭店楚簡老子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3。
(二)研究專書(依作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臺北︰黎明文化,1993。
王 博,《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
王德有,《道旨論》,濟南市︰齊魯書社,1987。
宇野精一主編,《中國思想(二)︰道家與道教》,臺北︰幼獅文化公司,1977。
吳 怡,《中國哲學的生命和方法》,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1。
吳 怡,《禪與老莊》,臺北︰三民書局,1960。
吳 康,《老莊哲學》,臺北︰商務印書館,1992。
吳汝均,《老莊哲學的現代析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
李 杜,《中西哲學思想中的天道與上帝》,臺北︰聯經,1991。
金忠烈,《時空與人生》,臺北︰華岡書局,1970。
胡哲敷,《老莊哲學》,上海︰中華書局有限公司,1935。
胡適,《中國哲學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66。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台北︰學生書局,1986。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二》,台北︰學生書局,1986。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學生書局,1986。
孫以楷主編,《道家與中國哲學.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82。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
張成秋,《老子王弼學》,臺北︰中華民國老莊學會,1992。
張岱年,《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要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臺北︰藍燈文化公司,1992。
張松如﹐邵漢明,《道家哲學智慧》,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張起鈞,《老子研究》,臺北︰中華叢書委員會,﹖。
張起鈞,《老子哲學》,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3。
張起鈞,《智慧的老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2。
陳鼓應﹐白奚,《老子評傳》,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
陳鼓應,《老莊新輪》,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5。
陳榮華,《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闡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3。
傅佩榮,《中西十大哲學家》,臺北︰臺灣書店,1997。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一、二冊》,台北︰藍燈文化公司,1991。
葉海煙,《老莊哲學新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
葛榮晉,《中國哲學概念範疇導論》,臺北︰萬卷樓,1993。
葛榮晉主編,《道家文化與現代文明》,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劉笑敢,《老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
鄭成海,《老子學說研究》,臺北︰華正書局,1992。
嚴靈峰,《老子研讀須知》,臺北︰正中書局,1996。
嚴靈峰,《老子達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
嚴靈峰,《老莊研究》,臺北︰中華書局,1966。
(三)其 他(依作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帕瑪著,嚴平譯,《詮釋學》,臺北︰桂冠,1992。
胡菊人譯著,《李約瑟與中國科學》,臺北︰時報文化公司,1979。
恩斯特.卡西爾著,甘陽譯,《人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
童笙,《淡泊人生—老子》,臺北︰正展出版社,2000。
漢、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天工書局,1996。
聞章,《老子趣讀》,臺北︰金銀樹出版文化,2005。
蔣永福、吳可、岳長齡主編,《東西哲學大辭典》,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二﹒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丁原植,〈《老子》哲學中「自然」的觀念〉,《哲學與文化》,二十卷一期,1993,頁108-123。杜保瑞,〈律則中心的老子詮釋進路〉,《哲學雜誌》,第三期,頁一四三。沈清松,〈老子形上思想〉,《哲學與文化》第五卷第十二期,1988。林義正,〈中國哲學中「虛」概念的演變及體系〉,《哲學與文化》,十八卷第七期,1991﹐7。林義正,〈先秦儒道兩家的哲學方法-以《論語》、《老子》為中心〉,《哲學論評》,第十四期,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系,1991。
陳鼓應,〈道家的社會關懷〉,《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四輯,1998,頁100-116。
陳鼓應,〈論道與物關係問題︰中國哲學史上的一條主線〉,臺大文史哲學報,第六十二期抽印本,2005。傅佩榮,〈從比較哲學的角度反省老子「道」概念的形上性格〉,《哲學雜誌》,第七期,頁二五。傅佩榮,〈道家的邏輯與認識方法〉,《哲學論評》,第十四期,八十年一月,頁99-111。
陽淼,〈《老子》中“物”的生態價值〉,《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第二十五卷第二期,2005。
鄔昆如,〈原始道家哲學「生」概念之詮釋〉,《哲學與文化》,十八卷。
鄔昆如,〈道家生命哲學的歷史演變〉,《哲學與文化》,十八卷二、三期,1991。鄔昆如,〈道德經「歸」概念之研究〉,《哲學年刊》,第三期,1985。劉笑敢,〈老子之自然與無為概念新詮〉,《中國社會科學》,北京,1996,第六期。
嚴靈峰,〈道家哲學中的「有」、「無」問題〉,文史哲學報,第二十七期。
三﹒博碩士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林秀茂,〈老子哲學之方法論〉,國立台灣大學哲學所博士論文,1994。金容沃,〈老子「自然」哲學中「無為」之功能〉,國立台灣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1974。
曾崑崙,〈老子哲學中自然無為思想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哲學所碩士論文,1983。四﹒韓文書目(依作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申永福,《我的東洋古典讀法—講義》,京畿︰베개 ,2005。
金容沃,《老子哲學 것다》,京畿︰통나무 ,1989。
金容沃,《老子與21世紀(1)》,首爾︰통나무 ,2000。
金容沃,《老子與21世紀(下)》,首爾︰통나무 ,2000。
金容沃,《老子與21世紀(3)》,首爾︰통나무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