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5 04:5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文昌
研究生(外文):Wen-Chang Chang
論文名稱:唐宋禮書研究──從公禮到家禮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Ritual Book in Tang and Song
指導教授:高明士高明士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470
中文關鍵詞:禮書禮典儀注公禮家禮太常禮官
外文關鍵詞:ritual bookritual cod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120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中國之禮典傳統,從西晉《新禮》開始,以「禮經」為本,「五禮」為體,目的在呈現「今王定制」的國家禮儀,以作為國家禮教的準繩。然而為維持當代禮制之權威,禮典必須不斷進行修訂,方得維持行用不墜。在禮典的運作上,是以「失禮入刑」作為準則,透過令、式而法制化,違令、式,則以律懲罰,藉以鞏固「禮典」的權威。這個傳統在隋、唐臻至成熟,《大唐開元禮》是集其大成,故《開元禮》成為中古禮典傳統之典範。
但在安史亂後所引發的政經社會大變革,使律令制之權威發生動搖,讓唐代後半的禮典,只能彙集《開元禮》後之「變禮」,其功能僅作為太常禮官行禮時參用之範本,禮典教化之功能乃相對萎縮。然而此模式為北宋所承襲,宋太祖完成《開寶通禮》後,繼位之君主均不願大幅更動太祖之家法,於是延續唐代後期之編纂模式,僅整理《通禮》後之變禮,而非重撰現行之禮典。宋仁宗時雖曾大規模修撰《太常因革禮》,不過其內容在對照前後禮典文字,以示當今禮制是由古制「因革」而來,所以《因革禮》雖表現禮典的新體例,但仍不脫整理變禮之模式。若追溯「因革體例」之源頭,應是由中唐之《大唐郊祀錄》所開創。宋徽宗一度欲重振「今王定制」之禮典功能,而撰成《政和五禮新儀》,但只是曇花一現,南宋的禮典仍舊是模仿《因革禮》之體例而編纂。因此,唐、宋國家禮典有別,唐代重視「當代性」與「完整性」,宋代則注重「沿革性」與「修正性」。
中古禮典傳統於唐代成熟,並在唐、宋間發生轉變,這也意味著唐、宋之際,不論是皇權與社會均出現變化。首先是禮官系統與修禮機制的轉變。從西晉《新禮》至《開元禮》,五禮禮典最主要的修撰方式,都是由皇帝委命碩儒重臣領銜組織編纂團隊,或另立機構來進行修撰,太常寺與其禮官僅是執行國家禮儀與整理典禮儀注之單位。所以中古禮典的修撰,太常寺並非要角。不過從唐玄宗於太常寺內設置「太常禮院」後,使太常禮官在編纂儀注的職能得到加強,因此國家由太常禮院彙集變禮儀注,以取代五禮禮典部分之功能,遂成為唐、宋間禮典編纂之常態。
再者,漢代皇帝雖欲藉由修撰「漢禮」以彰顯教化,但始終無法取得儒臣共識而未成。中古時皇帝組織儒臣完成五禮禮典之修撰,使得皇權於禮制上得到相當之伸張。唐玄宗時為將道教祀儀編入五禮而設置禮儀使,後來禮儀使雖轉變成臨時差遣,不過在宋代,因由宰輔兼領禮儀使職,代替皇帝主持典禮,其中有許多禮儀並非禮典所載,而是基於皇帝個人信仰或意志而舉行,這些祀儀透過儀注化而逐步納入禮典中。皇權本擁有最高之統治權力,當皇權逐步介入禮典的編纂與執行後,禮典原本承聖人禮教而教化天下之功能,已相當程度轉變成在貫徹皇帝之意志於天下。
此外,國家禮典為求於當代行用,其中有若干儀制並非來自傳統禮教,例如「行香」是來自佛教的儀式,「寒食上墓」則是源自地方民俗。正因為求合用於「當代」,於是禮典就必須具備「可變」之特質,所以「禮典」的性質與「禮經」並不相同,但二者之間定位與目的不同,可是又相互依存。
唐、宋為加強禮典的行用,於是在科舉考試中設立禮典科目,以鼓勵士子研習國家禮儀。後來北宋因為政治社會的變化,禮典的內容無法因應時局而修正,使得國家禮典的行用效力與教化功能受到限制。另一方面,以「家禮」相標榜的門第貴族雖漸趨沒落,但取而代之的科舉士大夫為維持仕途,於是相繼致力於家禮之修撰,盼能獲取中古門第之社會地位,並挽救日益低俗之民風。這也使士人關注禮制與禮書的焦點,由「國家禮典」逐漸轉移到「家禮」。最具代表性的家禮類禮書,就是朱熹的《文公家禮》。
《文公家禮》承司馬光《溫公書儀》之餘緒,綜合古禮與兩宋諸家禮書,反映科舉與平民社會需求的禮書,加上朱熹地位崇高,在門人同道的不斷宣揚下,到了元代成為國家量定禮制之參考範本,明代更將《文公家禮》頒行天下,《文公家禮》乃正式具備國家禮典之功能。透過《文公家禮》,可以探知中國平民化之科舉社會已經成熟。所以國家若再用偏重規範官人的國家禮典來推行禮樂教化,已無法真正落實。禮典化的《文公家禮》,至此確立其作為士庶禮儀仲裁者之角色,強化皇帝統治基礎。所以唐、宋政治社會的變革,也使唐、宋禮書的編纂過程出現質變,其重心由公禮轉向到家禮。
唐宋禮書研究──從公禮到家禮

目 錄

第一章 序論
第一節 問題意識的提出 ………… 1
第二節 研究史的回顧 ………… 2
第三節 研究課題的說明 ………… 34

第二章 唐代國家禮典之修撰
第一節 《大唐開元禮》:漢唐國家禮典傳統之集成 ………… 37
第二節 《大唐郊祀錄》:以變禮為特色之祀典 ………… 50
第三節 從《開元後禮》到《曲臺新禮》:後開元時代的太常禮典 … 73
第四節 唐代的私撰禮書 ………… 92
小 結 ………… 100

第三章 宋代國家禮典之修撰
第一節 《開寶通禮》:中古禮典傳統之延續 ………… 103
第二節 《太常因革禮》:因革體例之新形態禮典 ………… 127
第三節 《政和五禮新儀》:禮下庶民的一代禮典 ………… 160
第四節 《中興禮書》:因革禮典之復起 ………… 181
小 結 ………… 186

第四章 禮官與制禮機構的建置──兼論禮儀使的職能
第一節 太常禮官之專職化 ………… 189
第二節 魏晉南北朝的禮典修撰機制 ………… 199
第三節 隋唐的禮典修撰機制:兼論禮儀使的出現及其職能的轉變 … 207
第四節 兩宋的禮典修撰機制:兼論兩宋禮儀使的職能 ………… 232
小 結 ………… 249

第五章 唐宋禮典的性質
第一節 由貴族禮儀趨向庶民化:透過禮典禮目與內容之分析 …… 251
第二節 禮典融入宗教因素:以國忌行香為例 ………… 267
第三節 禮典融入民俗因素:以寒食上墓為例 ………… 280
第四節 禮典為法制化的儀注集:從目錄學之分析 ………… 288
小 結 ………… 298

第六章 唐宋新形態禮書之行用
第一節 唐宋國家禮典之行用及其限制 ………… 301
第二節 論唐宋書儀與家禮之興革及其歷史意義 ………… 319
第三節 論《文公家禮》行用之歷史意義 ………… 363
小 結 ………… 373

第七章 結論 ………… 375

附 錄
附錄一 《大唐開元禮》卷目與禮目表 ………… 379
附錄一 《大唐郊祀錄》卷目與禮目表 ………… 387
附錄三 《太常因革禮》卷目與禮目表 ………… 389
附錄四 《政和五禮新儀》卷目與禮目表 ………… 395
附錄五 《中興禮書》卷目表 ………… 402
附錄六 《中興禮書續編》卷目表 ………… 411
附錄七 《大明集禮》卷目與禮目表 ………… 414

徵引書目 ………… 421
徵引書目
一、史料(按經史子集分類)
經部:
(一)經注類:
(西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標點本,收入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2(1版1刷)。
(東漢)鄭 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標點本,收入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十三經注疏》。
(東漢)鄭 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標點本,收入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十三經注疏》。
(東漢)鄭 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標點本,收入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十三經注疏》。
(東周)左丘明傳,(西晉)杜 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標點本,收入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十三經注疏》。
(西漢)公羊壽傳,(東漢)何 休解詁,(唐)徐 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標點本,收入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十三經注疏》。
(東晉)范 寧集解,(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標點本,收入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十三經注疏》。
(唐)李隆基注,(北宋)邢 昺疏《孝經注疏》,標點本,收入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十三經注疏》。
(東漢)趙 歧注,(北宋)孫 奭疏《孟子注疏》,標點本,收入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十三經注疏》。
屈萬里《尚書集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1(初版2印,1983-2初版)。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93-2(2版4刷,1990-5二版,1981-3一版)。
(南宋)朱 熹《四書章句集注》,新校排印本,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12(1版3刷,1994-11一版1刷)。
(二)禮類及其他:
(北宋)聶崇義集注《析城鄭氏家塾重校三禮圖》,四部叢刊三編經部景印蒙古刊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11(初版)。
(北宋)司馬光《司馬氏書儀》,清嘉慶張海鵬輯刊學津討原本,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3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1(初版)。
(清)秦蕙田《五禮通考》,味經窩初刻試印本,臺北:聖環圖書公司,1994-5(1版1刷)。
史部:
(一)正史類:
(西漢)司馬遷《史記》,點校本,臺北:宏業書局,1986-6(再版)。
(東漢)班 固《漢書》,點校本,臺北:鼎文書局,1991-9(7版)。
(劉宋)范 曄《後漢書》,點校本,臺北:洪氏出版社,1978-10(4版)。
(西晉)陳 壽《三國志》,點校本,臺北:洪氏出版社,1984-8(再版)。
(唐)房玄齡《晉書》,點校本,臺北:鼎文書局,1992-11(7版)。
(蕭梁)沈 約《宋書》,點校本,臺北:鼎文書局,1993-10(7版)。
(蕭梁)蕭子顯《南齊書》,點校本,臺北:洪氏出版社,1974-7(初版)。
(唐)姚思廉《梁書》,點校本,臺北:洪氏出版社,1980-11(再版)。
(唐)姚思廉《陳書》,點校本,臺北:洪氏出版社,1974-7(初版)。
(北齊)魏 收《魏書》,點校本,臺北:鼎文書局,1993-10(7版)。
(唐)李百藥《北齊書》,點校本,臺北:洪氏出版社,1974-7(初版)。
(唐)令狐德棻《周書》,點校本,臺北:洪氏出版社,1974-7(初版)。
(唐)李延壽《南史》,點校本,臺北:洪氏出版社,1977-6(初版)。
(唐)李延壽《北史》,點校本,臺北:洪氏出版社,1975-1(初版)。
(唐)魏 徵《隋書》,點校本,臺北:鼎文書局,1993-10(7版)。
(後晉)劉 昫《舊唐書》,點校本,臺北:洪氏出版社,1977-6(初版)。
(北宋)歐陽修、宋 祁《新唐書》,點校本,臺北:洪氏出版社,1977-6(初版)。
(北宋)薛居正等著,(清)邵晉涵輯《舊五代史》,點校本,臺北:鼎文書局,1992-4(7版)。
(北宋)歐陽修《新五代史》,點校本,臺北:鼎文書局,1990-11(5版)。
(元)脫 脫等《宋史》,點校本,臺北:鼎文書局,1994-6(8版)。
(元)脫 脫等《金史》,點校本,臺北:鼎文書局,1980-3(初版)。
(明)宋 濂等《元史》,點校本,臺北:鼎文書局,1980-3(初版)。
(清)張廷玉等《明史》,點校本,臺北:鼎文書局,1994-8(8版)。
趙爾巽等《清史稿》,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8-1(1版)。
(二)編年史、雜史、史評類:(按成書時代順序)
(東周)左丘明著,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點校《國語》,點校本,臺北:宏業書局,1980-9。(原刊於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3一版1刷。)
(唐)吳 兢著,謝保成集校《貞觀政要集校》,北京:中華書局,2003-11(1版1刷)。
(唐)裴庭裕著,田廷柱點校《東觀奏記》,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4-9(1版1刷)。
(北宋)司馬光著,標點資治通鑑小組校點《資治通鑑》,標點本,北京:中華書局,1992-4(1版5刷,1956-6一版)。
(南宋)李 燾著,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等點校《續資治通鑑長編》,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04-9(2版,1992-3一版)。
(南宋)江少虞著,瞿濟蒼點校《宋朝事實類苑》,點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7(1版1刷)。
(南宋)李心傳著,徐 規點校《建炎以來朝野雜記》,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00-7(1版1刷)。
(南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商務印書館基本國學叢書本,北京:中華書局,1988-4(1版1刷)。
(南宋)彭百川《太平治蹟統類》,民國四年(1915)烏程張氏刊適園叢書本,收入王德毅主編《叢書集成續編》第27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7(臺1版)。
(南宋)王 永著,誠 剛點校《燕翼詒謀錄》,點校本,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5(初版)。(原刊於北京:中華書局,1981-9一版1刷。)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明實錄》,國立北平圖書館紅格鈔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9(初版)。
(清)王夫之著,舒士彥點校《宋論》,點校本,樹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4-7(再版)。(原刊於北京:中華書局,1964-4一版1刷。)
(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點校本,臺北:大化書局,1977-5(初版)。
(清)趙 翼著,欒保群、呂宗力校點《陔餘叢考》,校點本,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12(1版2刷,1990-11一版)。
(清)趙 翼著,杜維運考證《廿二史劄記》,湛貽堂原刻本,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6(新1版)。
(清)姚振宗《隋書經籍志考證》,快閣師石山房稿本,收入二十五史刊行委員會編《二十五史補編》,北京:中華書局,1991-3(1版6刷,1955-2一版)。(原刊於上海:開明書店,1936。)
(三)職官、政書、詔令奏議類:(按成書時代順序)
(東漢)王 隆著,(東漢)胡 廣注,(清)孫星衍輯,周天游點校《漢官解詁》,點校本,收入(清)孫星衍等輯,周天游點校《漢官六種》,北京:中華書局,1990-9(1版1刷)。
(東漢)應 劭著,(清)孫星衍輯,周天游點校《漢官儀》,點校本,收入(清)孫星衍等輯,周天游點校《漢官六種》。
(東漢)蔡 質著,(清)孫星衍輯,周天游點校《漢官典職儀式選用》,點校本,收入(清)孫星衍等輯,周天游點校《漢官六種》。
(唐)長孫無忌等著,劉俊文點校《唐律疏議》,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3-9(1版2刷,1983-11一版)。
(唐)李林甫等著,陳仲夫點校《唐六典》,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2-1(1版1刷)。
(唐)杜 佑著,王文錦等點校《通典》,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2-6(1版2刷,1988-12一版)。
(北宋)竇儀等著,薛梅卿點校《宋刑統》,點校本,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9(1版1刷)。
(北宋)王 溥著,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古代史研究室點校《唐會要》,點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1版1刷)。
(北宋)王 溥《五代會要》,點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1版1刷)。
(北宋)宋敏求編,洪丕謨等點校《唐大詔令集》,點校本,上海:學林出版社,1992-10(1版1刷)。
(南宋)程 俱著,張富祥校證《麟臺故事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0-12(1版1刷)。
(南宋)不著撰人,司義祖校點《宋大詔令集》,校點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12(1版2刷,1962-10一版)。
(南宋)鄭 樵著,王樹民點校《通志二十略》,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5-11(1版1刷)。
(南宋)趙汝愚編,北京大學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校點整理《宋朝諸臣奏議》,校點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2(1版1刷)。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萬有文庫十通本,北京:中華書局,1991-10(1版2刷,1986-9一版)。
郭成偉點校《大元通制條格》,點校本,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1(1版1刷)。
(元)不著撰人《大元聖政國朝典章》,景印元本,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6-12。
王頲點校《元婚禮貢舉考》,點校本,收入王頲點校《廟學典禮(外二種)》,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3(1版1刷)。
(清)徐 松輯《宋會要輯稿》,民國25年北平圖書館影印本,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6-10(初版)。
(日)仁井田陞著,栗 勁等譯《唐令拾遺》,長春:長春出版社,1989-11(1版1刷)。
(日)仁井田陞著,(日)池田 温編集代表《唐令拾遺補》,東京:東京大學出版会,1997-3(初版)。
(四)禮典儀注類:(按成書時代順序)
(唐)蕭 嵩《大唐開元禮》,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64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3(初版)。
(唐)蕭 嵩著,(日)池田 温解題《大唐開元禮》,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光緒12年(1886)洪氏公善堂刊本,東京:古典研究會,1972-11。
(唐)王 涇《大唐郊祀錄》,民國四年(1915)烏程張氏刊適園叢書本,附刊於《大唐開元禮》,東京:古典研究會,1972-11。
(北宋)歐陽修等《太常因革禮》,清光緒廣雅書局輯刊史學叢書本,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3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1(初版)。
(北宋)鄭居中等《政和五禮新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4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3(初版)。
(南宋)禮部太常寺纂修,(清)徐 松輯《中興禮書》,北京圖書館藏清蔣氏寶彝堂抄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822、82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1版1刷)。
(南宋)葉宗魯著,(清)徐 松輯《中興禮書續編》,北京圖書館藏清蔣氏寶彝堂抄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82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1版1刷)。
(明)徐一夔等《明集禮》,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49、65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3(初版)。
(清)廖廷相《太常因革禮校識》,清光緒廣雅書局輯刊史學叢書本,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3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1(初版)。
(五)目錄類:(按成書時代順序)
(日)藤原佐世《日本國見在書目錄》,遵義黎氏古逸叢書影印舊鈔本,臺北:廣文書局,1972-7(初版)。
(北宋)王堯臣等編次,(清)錢東垣輯釋《崇文總目》,粵雅堂叢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7(臺1版)。
(南宋)祕書省編,(清)葉德輝考證《祕書省續編到四庫闕書目》,收入楊家駱編《宋史藝文志廣編》,臺北:世界書局,1963-4(初版)。
(南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續古逸叢書影南宋淳祐袁州刊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1(臺1版)。
(南宋)陳 騤等著,(清)趙士煒輯《中興館閣書目》,收入楊家駱編《宋史藝文志廣編》,臺北:世界書局,1963-4(初版)。
(南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聚珍版叢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5(臺1版)。
(清)紀 昀等著,四庫全書研究所整理《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整理本)》,整理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1(1版1刷)。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國立故宮博物院善本舊籍總目》,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3-4(初版)。
(六)地理、傳記類:(按成書時代順序)
王毓榮《荊楚歲時記校注》,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6(初版2刷,1988-8初版)。
(日)圓 仁著,顧承甫、何泉達點校《入唐求法巡禮行記》,點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1版1刷)。
(北宋)宋敏求《長安志》,宋元地方志叢書影(清)乾隆52年(1787)刊經訓堂叢書本,臺北:大化書局,1987-10(再版)。

(北宋)徐 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知不足齋叢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10(臺1版)。
(南宋)程大昌著,黃永年點校《雍錄》,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02-6(1版1刷)。
(南宋)孟元老著,鄧之誠注《東京夢華錄注》,樹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4-3(初版)。(原刊於北京:中華書局,1982-1一版1刷。)
(南宋)范成大著,陸振岳校點《吳郡志》,校點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8(1版1刷)。
(南宋)周應合等《景定建康志》,宋元地方志叢書影(清)嘉慶六年(1801)刊本,臺北:大化書局,1987-10(再版)。
(南宋)談 鑰《嘉泰吳興志》,宋元地方志叢書影民國3年(1914)刊吳興先哲遺書本,臺北:大化書局,1987-10(再版)。
(元)吳自牧著,傅林祥注《夢粱錄》,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1-5(1版1刷)。
(元)周 密著,傅林祥注《武林舊事》,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1-5(1版1刷)。
(元)俞希魯《至順鎮江志》,宋元地方志叢書影(清)道光22年(1842)刊宋元鎮江志本,臺北:大化書局,1987-10(再版)。
(清)徐 松輯,高 敏點校《河南志》,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4-6(1版1刷)。
(清)王懋竑著,何忠禮點校《朱子年譜》,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88-10(1版1刷)。
(七)金石墓誌、出土文獻類:(按內容時代順序)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9(1版1刷)。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11(1版1刷)。
趙和平《敦煌寫本書儀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4(初版)。
趙和平《敦煌表狀箋啟書儀輯校》,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8(1版1刷)。
子部:
(一)諸子類:(按內容時代順序)
徐富昌《慎子校注及其學說研究》,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6-5。
(清)王先謙著,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2-2(1版2刷,1988-9一版)。
(東周)韓非著,陳奇猷校注《韓非子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0(1版1刷)。
(二)雜家類:(按成書時代順序)
(唐)李 涪《李涪刊誤》,收入《筆記小說大觀九編》,臺北:新興書局,1988-5。
(唐)李匡乂《資暇集》,據顧氏文房小說本排印本,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1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1(初版)。
(北宋)吳處厚著,李裕民點校《青箱雜記》,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5(1版1刷)。
(南宋)葉夢得著,宇文紹奕考異,侯忠義點校《石林燕語》,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12(1版2刷,1984-5一版)。
(南宋)葉夢得著,徐時儀校點《避暑錄話》,校點本,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三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1版1刷)。
(南宋)姚 寬著,孔凡禮點校《西溪叢語》,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3-12(1版1刷)。
(南宋)吳 曾《能改齋漫錄》,點校本,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5(初版)。(原刊於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一版1刷。)
(南宋)曾敏行著,朱杰人校點《獨醒雜志》,校點本,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三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1版1刷)。
(南宋)洪 邁著,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校點《容齋隨筆》,校點本,臺北:大立出版社,1981-7(初版)。(原刊於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7一版1刷。)
(南宋)陸 游著,孔凡禮點校《家世舊聞》,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3-12(1版1刷)。
(南宋)曾 慥編,王汝濤等校注《類說校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1(1版1刷)。
(南宋)費 袞著,金 圓校點《梁溪漫志》,校點本,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宋元筆記小說大觀》第三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1版1刷)。
(南宋)趙彥衛著,傅根清點校《雲麓漫鈔》,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6-8(1版1刷)。
(明)于慎行著,呂景琳點校《穀山筆麈》,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11(1版2刷,1984-6一版)。
(清)顧炎武著,徐文珊點校《原抄本日知錄》,鉛印標點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4。
(清)周中孚《鄭堂讀書記》,吳興叢書本,收入王德毅主編《叢書集成續編》第7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7(臺1版)。
(三)類書類:(按成書時代順序)
(唐)歐陽詢著,汪紹楹校《藝文類聚》,校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5(新2版1刷,1982-1新1版,1965-11一版)。
(唐)徐 堅等著,司義祖點校《初學記》,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04-2(2版4刷,1962-1一版)。
(唐)林 寶著,岑仲勉校記《元和姓纂(附四校記)》,北京:中華書局,1994-5(1版1刷)。
(北宋)李 昉等編《太平御覽》,上海涵芬樓影印中華學藝社借照日本帝室圖書寮、京都東福寺、東京岩崎氏靜嘉堂文庫藏宋刊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7(臺1版7刷,1967-11臺1版1刷,1935-12初版)。
(北宋)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景明崇禎十五年刻本,臺北:大化書局,1984-10(初版)。
(北宋)高 承著,(明)李 果訂《事物紀原》,叢書集成簡編據惜陰軒叢書排印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6(臺初版)。
(北宋)孫逢吉《職官分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2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3(初版)。
(南宋)王應麟《玉海》,中日合璧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86-10(再版)。
(四)小說類:(按成書時代順序)
(劉宋)劉義慶著,(蕭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周祖謨等整理《世說新語箋疏(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12(1版1刷)。
(唐)唐 臨著,方詩銘輯校《冥報記》,北京:中華書局,1992-3(1版1刷)。
(唐)張 鷟著,趙守儼點校《朝野僉載》,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12(1版2刷,1979-10一版)。
(唐)劉 餗著,程毅中點校《隋唐嘉話》,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12(1版2刷,1979-10一版)。
(唐)李 肇《唐國史補》,新校本,收入楊家駱編《唐國史補等八種》,臺北:世界書局,1991-6(4版)。(原刊於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4一版1刷。)
(唐)劉 肅著,許德楠等點校《大唐新語》,點校本,臺北:新宇出版社,1985-10。(原刊於北京:中華書局,1984-6一版1刷。)
(唐)韋 絢著,陽羨生校點《劉賓客嘉話錄》,校點本,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3(1版1刷)。
(唐)趙 璘《因話錄》,新校本,收入楊家駱編《唐國史補等八種》,臺北:世界書局,1991-6(4版)。(原刊於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4一版1刷。)
(唐)不著撰人,恆 鶴校點《大唐傳載》,校點本,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3(1版1刷)。
(唐)范 攄《雲谿友議》,新校本,收入楊家駱編《唐國史補等八種》,臺北:世界書局,1991-6(4版)。(原刊於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4一版1刷。)
(前蜀)杜光庭《錄異記》,據秘冊彙函本排印本,收入《叢書集成新編》第8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1(初版)
(後周)王定保著,姜漢椿校注《唐摭言校注》,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1(1版1刷)。
(南唐)劉崇遠著,陽羨生校點《金華子》,校點本,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3(1版1刷)。
(北宋)李 昉等編《太平廣記》,點校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5(再版)。(原刊於北京:中華書局,1961-9一版1刷。)
(北宋)孫光憲著,賈二強點校《北夢瑣言》,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02-6(1版1刷)。
(北宋)錢 易著,黃壽成點校《南部新書》,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02-6(1版1刷)。
(北宋)歐陽修著,李偉國點校《歸田錄》,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12(1版2刷,1981-3一版)。
(北宋)范 鎮著,汝 沛點校《東齋記事》,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12(1版2刷,1980-9一版)。
(北宋)宋敏求著,誠 剛點校《春明退朝錄》,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12(1版2刷,1980-9一版)。
(北宋)文 瑩著,楊立揚點校《玉壺清話》,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12(1版2刷,1984-7一版)。
(北宋)司馬光著,鄧廣銘、張希清點校《涑水記聞》,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89-9(1版1刷)。
(北宋)王闢之著,呂友仁點校《澠水燕談錄》,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12(1版2刷,1981-3一版)。
(北宋)方 勺著,許沛藻、楊立揚點校《泊宅編》,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12(1版2刷,1983-7一版)。
(北宋)王 讜著,周勛初校證《唐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97-12(1版2刷,1987-7一版)。
(南宋)邵伯溫著,李劍雄、劉德權點校《邵氏聞見錄》,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12(1版2刷,1983-8一版)。
(南宋)莊 綽著,蕭魯陽點校《雞肋編》,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12(1版2刷,1983-3一版)。
(南宋)邵 博著,劉德權、李劍雄點校《邵氏聞見後錄》,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12(1版2刷,1983-8一版)。
(南宋)岳珂著,吳企明點校《桯史》,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12(1版2刷,1981-12一版)。
(南宋)葉紹翁著,沈錫麟、馮惠民點校《四朝聞見錄》,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12(1版2刷,1989-2一版)。
(五)其他:(按成書時代順序)
(唐)釋道世著,周叔迦、蘇晉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12(1版1刷)
(北宋)司馬光著,王宗志注釋《溫公家範》,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12(1版1刷)。
(南宋)鄭克著,楊奉琨校釋《折獄龜鑑校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8-11(1版1刷)。
集部:(按編、作者時代順序)
(一)總集類:
(蕭梁)蕭 統編,(唐)李 善注《文選》,點校本,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4-10(初版2刷,1991-10初版1刷)。
(唐)許敬宗編,羅國威整理《日藏弘仁本文館詞林校證》,整理日本弘仁本,北京:中華書局,2001-10(1版1刷)。
(北宋)李 昉等編《文苑英華》,宋刊本配明隆慶胡惟新刊本,北京:中華書局,2003-10(1版5刷,1966-5一版)。
(清)董 誥等編,(清)陸心源補輯拾遺《全唐文及拾遺》,重編本,臺北:大化書局,1987-3(初版)。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清)光緒黃崗王毓藻校刻本,北京,中華書局,1995-11(1版6刷,1958-12一版)。
(二)別集類:
(唐)顏真卿撰,凌家民點校《顏真卿集》,點校本,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3-12(1版1刷)。
(唐)陸 贄著,劉澤民校點《陸宣公集》,校點本,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10(1版1刷)。
(唐)韓 愈著,屈守元、常思春主編《韓愈全集校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7(1版1刷)。
(唐)權德輿《權載之文集》,四部叢刊初編集部縮印無錫孫氏藏大興朱氏刊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6(臺3版)。
(唐)呂 溫《呂和叔文集》,四部叢刊初編集部縮印常熟瞿氏藏迹古堂精鈔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6(臺3版)。
(唐)柳宗元著,吳文治等點校《柳宗元集》,點校本,臺北:華正書局,1990-3(初版)。(原北京:中華書局,1979-10一版1刷。)
(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注《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0(1版2刷,1988-12一版)。
(唐)李 翱《李文公集》,四部叢刊初編集部縮印江南圖書館藏明成化刊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6(臺3版)。
(唐)元 稹著,冀 勤點校《元稹集》,點校本,樹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3-10(初版)。(原刊於北京:中華書局,1982-8一版1刷。)
(唐)李德裕著,傅璇琮、周建國校箋《李德裕文集校箋》,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1版1刷)。
(北宋)范仲淹著,李勇先、王蓉貴校點《范仲淹全集》,點校本,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9(1版1刷)。
(北宋)歐陽修著,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01-3(1版1刷)。
(北宋)蘇 洵著,曾棗莊、金成禮箋註《嘉祐集箋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4(1版2刷,1993-3一版)。
(北宋)韓 琦著,李之亮、徐正英箋注《安陽集編年箋注》,成都:巴蜀書社,2000-10(1版1刷)。
(北宋)曾 鞏著,陳杏真、晁繼周點校《曾鞏集》,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8-12(1版2刷,1984-11一版)。
(北宋)王安石著,李之亮箋注《王荊公王集箋注》,成都:巴蜀書社,2005-5(1版1刷)。
(北宋)蘇 頌著,王同策等點校《蘇魏公文集》,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04-5(1版2刷,1988-9一版)。
(北宋)呂大防等著,陳俊民輯校《藍田呂氏遺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93-11(1版1刷)。
(北宋)程 顥、程 頤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點校本,樹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3-9(初版)。(原刊於北京:中華書局,1981-7一版1刷。)
(北宋)蘇 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6-2(1版4刷,1986-3一版)。
(南宋)周必大《周益國文忠公集》,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瀛塘別墅重刊本,收入王德毅主編《叢書集成三編》第47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3(臺1版)。
(南宋)朱 熹著,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12(1版1刷)。
(明)宋 濂著,羅月霞主編《宋濂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12(1版1刷)。
(清)阮 元著,鄧經元點校《揅經室集》,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3-5(1版1刷)。
二、近人論著:(依姓名筆劃與出版年代順序)
書籍
(一)中文部分:
丁凌華《中國喪服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1版1刷)。
卜憲群《秦漢官僚制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12(1版1刷)。
(日)大庭 脩著,林劍鳴等譯《秦漢法制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3(1版1刷)。
方 豪《宋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8-12(新2版,1979-10新1版)。
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關係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12(1版1刷)。
王健文《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6(初版)。
王善軍《宋代宗族和家族制度研究》,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1版1刷)。
王葆玹《西漢經學源流》,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6(初版)。
王壽南《隋唐史》,臺北:三民書局,1986-12(初版)。
王崇峻《維風導俗──明代中晚期的社會變遷與鄉約制度》,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9(再版,2000-3初版)。
尤雅姿《顏之推及其家訓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5-7(初版)。
甘懷真《唐代家廟禮制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11(初版1刷)。
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臺北:財團法人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3-2(初版)。
(美)包弼德(Peter K. Bol)著,劉寧譯《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1(1版1刷)。
(日)寺地 遵著,劉靜貞、李今芸譯《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新莊:稻禾出版社,1995-7(初版)。
(清)皮錫瑞《經學通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10(臺5版)。
朱 剛《唐宋四大家的道論與文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10(1版1刷)。
朱開宇《科舉社會、地域秩序與宗族發展──宋明間的徽州,1100∼1644》,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4-8(初版)。
任 爽《唐代禮制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9(1版1刷)。
任育才《唐德宗奉天定難及其史料研究》,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70-4(初版)。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隋唐)》,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5(1版2刷,1994-5一版)。
宋衍申《司馬光傳》,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1(1版1刷)。
汪 暉《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7(1版1刷)。
汪惠敏《宋代經學之研究》,臺北:師大書苑,1989-4(初版)。
束景南《朱熹年譜長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9(1版1印)。
杜正勝《周代城邦》,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8(初版3印,1979-1初版)。
杜正勝《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3(初版)。
杜維運《中國史學史(第二冊)》,臺北:作者出版,三民書局總經銷,1998-1(初版)。
杜維運《中國史學史(第三冊)》,臺北:作者出版,三民書局總經銷,2004-6(初版1刷)。
李之亮《北宋京師及東西路大郡守臣考》,成都:巴蜀書社,2001-3(1版1刷)。
李之亮《宋代京朝官通考》,成都:巴蜀書社,2003-12(1版1刷)。
李弘祺《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6(初版)。
李冬君《孔子聖化與儒者革命》,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4(1版1刷)。
李昌憲《司馬光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12(1版2刷,1998-12一版)。
李書吉《北朝禮制法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1版1刷)。
李振興《王肅之經學》,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80-6。
李晉華《明代敕撰書考附引得》,臺北:成文出版社,1966。(原出版於北平:燕京大學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編纂處,1932。)
李華瑞《王安石變法研究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1版1刷)。
李瑞良《中國目錄學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7(初版1刷)。
李錦繡《唐代制度史略論稿》,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9(1版1刷)。
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2-12(1版1刷)。
吳萬居《宋代三禮學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1999-5(初版)。
吳麗娛《唐禮摭遺──中古書儀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11(1版1刷)。
呂文郁《周代的采邑制度(增訂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3(1版1刷)。
何寄澎《北宋的古文運動》,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2-8(初版)。
何澤恆《歐陽修之經史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0-6(初版)。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2003-6(初版)。
林瑞翰《宋代政治史》,臺北:正中書局,1992-10(臺初版2印,1989-10臺初版)。
林慶彰、蔣秋華主編《啖助新《春秋》學派研究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9(初版)。
孟淑慧《朱熹及其門人的教化理念與實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3-8(初版)。
昌彼得、潘美月《中國目錄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10(初版2刷,1986-9初版)。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3(1版1刷)。
周一良、趙和平《唐五代書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12(1版1刷)。
邱衍文《唐開元禮中喪禮之研究》,臺北:財團法人郁氏印書及獎學基金會,1984-1(初版)。
邱添生《唐宋變革期的政經與社會》,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6(初版1刷)。
(日)竺沙雅章著,方建新譯《宋太祖與宋太宗》,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5(1版1刷)。
金春峰《朱熹哲學思想》,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5(初版)。
姜 波《漢唐都城禮制建築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3(1版1刷)。
姜伯勤《敦煌社會文書導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2-12(臺1版)。
祝總斌《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10(1版1刷)。
查屏球《從游士到儒士──漢唐士風與文風論稿》,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5(1版1刷)。
郁賢皓、胡可先《唐九卿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11(1版1刷)。
胡 戟等主編《二十世紀唐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1(1版1刷)。
胡志佳《門閥士族時代下的司馬氏家族》,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5-8(初版)。
高明士《唐代東亞教育圈的形成──東亞世界形成史的一側面》,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4-1。
高明士《戰後日本的中國史研究(修訂版)》,臺北:明文書局發行,1996-3(修訂4版)。
高明士《隋唐貢舉制度》,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6(初版1刷)。
高明士《中國傳統政治與教育》,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3(初版1刷)。
高明士《東亞古代的政治與教育》,臺北:財團法人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3-4(再版,2003-2 初版)。
高明士《東亞教育圈形成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7(1版1刷)。
高明士《中國中古的教育與學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9(初版)。
高紀春《《宋史•本紀》考證》,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0-10(1版1刷)。
唐代劍《宋代道教管理制度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3-8(1版1刷)。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12(1版1刷)。
袁 剛《隋唐中樞體制的發展演變》,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6(初版)。
孫克寬《宋元道教之發展》,臺中:私立東海大學,1965-5(初版)。
孫廣德《晉南北朝隋唐俗佛道爭論中之政治課題》,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2-5(初版)。
倪士毅《中國古代目錄學史》,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8-5(1版1刷)。
徐先堯《二王尺牘與日本書紀所載國書之研究──隋唐期中日關係史之一章》,新店:藝軒圖書出版社,2003-1(增訂再版)。
徐洪興《思想的轉型──理學發生過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12(1版1刷)。
徐揚杰《宋明家族制度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1版1刷)。
梁天錫《宋代祠祿制度考實》,香港:龍門書店,1978-7(初版)。
章權才《魏晉南北朝隋唐經學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8(1版1刷)。
章權才《宋明經學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9(1版1刷)。
郭東旭《宋代法制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7-4(1版1刷)。
郭聲波《宋朝官方文化機構研究》,成都:天地出版社,2000-6(1版1刷)。
張國剛主編《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要》,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9(1版1刷)。
張復華《北宋中期以後官制改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11(初版)。
張榮芳《唐代的史館與史官》,臺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84-6(初版)。
張檿弓《漢傳佛教與中古社會》,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5-4(初版1刷)。
黃熾霖《曹魏時期中央政務機關之研究──兼論曹操與司馬氏對政制之影響》,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3(初版)。
黃錦君《兩宋后妃事迹編年》,成都:巴蜀書社,1997-5(1版1刷)。
陳 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6-3(1版1刷)。
陳 振《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1版1刷)。
陳戍國《秦漢禮制研究》,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12(1版1刷)。
陳戍國《魏晉南北朝禮制研究》,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7(1版1刷)。
陳戍國《中國禮制史•隋唐五代卷》,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12(1版1刷)。
陳戍國《中國禮制史•宋遼金夏卷》,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2(1版1刷)。
陳仲安、王 素《漢唐職官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3-9(1版1刷)。
陳明光《唐代財政史新編》,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11(1版2刷,1991-9一版)。
陳桐生《中國史官文化與《史記》》,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3-9(1版1刷)。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臺北:里仁書局,1982-9。
陳啟雲著,高專誠譯《荀悅與中古儒學》,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0-6(1版1刷)。
陳國燦、劉健明主編《《全唐文》職官叢考》,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5(1版1刷)。
陶晉生《宋遼關係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1(初版2印,1984-7初版)。
陶晉生《女真史論》,板橋:稻鄉出版社,2003-11(初版)。(原出版於臺北:食貨出版社,1981-4初版。)
曾資生著,陶希聖編校《中國政治制度史.第三冊.魏晉南北朝》,臺北:啟業書局,1979-10(臺3版)。
馮曉庭《宋初經學發展述論》,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1-8(初版)。
彭 林《中國禮學在古代朝鮮的播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5(1版1刷)。
喬衍琯《宋代書目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4(初版)。
雷家驥《隋唐中央權力結構及其演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2(初版)。
(美)賈志揚(John Chaffee)《宋代科舉》,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6(初版)。
楊 寬《中國古代陵寢制度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6(1版1刷)。
楊向奎《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修訂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1(2版2刷)
楊志剛《中國禮儀制度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5(1版1印)。
楊樹藩《兩漢中央政治制度與法儒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3(5版,1967-10初版)。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二卷•七世紀至十九世紀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12(1版1刷)。
寧 欣《唐代選官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9(初版)。
寧志新《隋唐使職制度研究(農牧工商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2(1版1刷)。
漆 俠《宋學的發展與演變》,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10(1版1刷)。
趙 超《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集校》,北京:中華書局,1998-4(1版1刷)。
蔡方鹿《朱熹經學與中國經學》,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4(1版1刷)。
蔡世明《歐陽修的生平與學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9(修訂再版,1980-9初版)。
蔡崇榜《宋代修史制度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10(初版2刷,1991-6初版1刷)。
鄭欽仁等《征服王朝論文集》,板橋:稻鄉出版社,1999-1(初版)。
鄭學檬《五代十國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6(1版2刷,1991-4一版)。
蔣義斌《宋代儒釋調和論及排佛論之演進──王安石之融通儒釋及程朱學派之排佛反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8(初版)。
鄧國光《摯虞研究》,香港:學衡出版社,1990-12(初版)。
鄧廣銘《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0(1版1刷)。
劉 丰《先秦禮學思想與社會的整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2(1版1刷)。
劉子健《歐陽修的治學與從政》,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10(補正再版,1963-5初版)。
劉子健著,趙冬梅譯《中國轉向內在──兩宋之際的文化內向(China Turning Inward: Intellectual-Political Changes in the early Twelfth Century)》,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1(1版1刷)。
劉兆祐《中國目錄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7(初版1刷)。
劉俊文《唐律疏議箋解》,北京:中華書局,1999-6(1版1刷)。
劉俊文《唐代法制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6(1刷)。
劉海峰《唐代教育與選舉制度綜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7(初版)。
劉復生《北宋中期儒學復興運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7(初版)。
劉靜貞《皇帝和他們的權力──北宋前期》,板橋:稻鄉出版社,1996-4(初版)。
賴瑞和《唐代基層文官》,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4-11(初版)。
(韓)盧仁淑《朱子家禮與韓國之禮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8(1版1刷)。
閻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5(1版1刷)。
錢 穆《宋明理學概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2(修訂重版4刷,1977-4修訂重版)。
錢大群、錢元凱《唐律論析》,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89-12(1版1刷)。
錢大群、艾永明《唐代行政法律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12(1版1刷)。
謝元魯《唐代中央政權決策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3(初版)。
謝保成《隋唐五代史學》,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5-2(1版1刷)。
薛宗正《安西與北庭──唐代西陲邊政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5-10(1版1刷)。
薛梅卿《《宋刑統》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1(1版1刷)。
韓 星《儒法整合:秦漢政治文化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1(1版1刷)。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臺北:里仁書局,1984-9。(原刊於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
簡博賢《今存三國兩晉經學遺籍考》,臺北:三民書局,1986-2(初版)。
譚蟬雪《敦煌歲時文化導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8-12(臺1版)。
嚴 杰《顏真卿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6(1版1刷)。
嚴耕望《唐僕尚丞郎表》,南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6-4。
饒宗頤主編《敦煌邈真讚校錄并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4-7(1版)。
顧吉辰《《宋史》比事質疑》,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5(1版1刷)。
龔延明《宋史職官志補正》,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4(1版1刷)。
(二)外文部分:
(日)小島 毅《宋學ソ形成シ開展》,東京:創文社,1999-6(1刷)。
(日)小野勝年《中国隋唐長安.寺院史料集成.史料篇》,京都:法藏館,1988-2(初版1刷)。
(日)井上 徹《中国ソ宗族シ国家ソ礼制──宗法主義ソ視点ろヘソ分析》,東京:研文出版,2000-2(1版1刷)。
(日)內藤虎次郎《內藤湖南全集.第十一卷.支那史學史》,東京:筑摩書房,1969-11。
(日)石見清裕《唐ソ北方問題シ国際秩序》,東京,汲古書院,1998-2。
(日)西嶋定生《中國古代帝國ソ形成シ構成──二十等爵制ソ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61-3。
(日)伊原 弘《中国開封ソ生活シ歳時──描ろホギ宋代ソ都市生活》,東京:山川出版社,1993-4(1版2刷,1991-1一版1刷)。
(日)多賀秋五郎《唐代教育史ソ研究──日本學校教育ソ源流》,東京:不昧堂書店,1953-2。
(日)谷川道雄《中国中世社会シ共同体》,東京:国書刊行会,1989-11(再版,1976-9初版)。
(日)來村多加史《唐代皇帝陵ソ研究》,東京:學生社,2001-11(初版)。
(日)那波利貞《唐代文化史研究》,東京:創文社,1977-1(2刷,1974-2一刷)。
(日)尾形 勇《中国古代ソ「家」シ国家──皇帝支配下ソ秩序構造》,東京:岩波書店,1979-10。
(日)東 一夫《王安石新法ソ研究》,東京:風間書房,1970-4。
(日)宮崎市定《宮崎市定全集6.九品官人法ソ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92-8。
(日)荒木敏一《宋代科擧制度研究》,京都:東洋史研究會,1969-2。
(日)常盤大定《支那ズ於んペ仏教シ儒教道教》,東京:東洋書林,1982-7(新裝版1刷,1966-8復刻原本,1930-12初版)。
(日)野間文史《五經正義ソ研究──ガソ成立シ展開》,東京:研文出版,1998-10(1版1刷)。
(日)渡邊信一郎《天空ソ玉座──中国古代帝国ソ朝政シ儀礼》,東京:柏書房,1996-9(1刷)。
(日)越智重明《魏晋南朝ソ貴族制》,東京:研文出版,1982-10(初版1刷)。
(日)溝口雄三《中国ソ公シ私》,東京:研文出版,1995-4(初版1刷)。
(日)諸橋轍次《諸橋轍次著作集•第一卷•儒學ソ目的シ宋儒慶曆至慶元百六十年間ソ活動》,東京:大修館書店,1975-6。
(日)麓保 孝《北宋ズ於んペ儒學ソ展開》,東京:書籍文物流通會,1967-3。
(日)藤川正數《魏晉時代ズれんペ喪服禮ソ研究》,東京:敬文社,1960-3。
(日)藤川正數《漢代ズれんペ礼學ソ研究.增訂版》,東京:風間書房,1985-6(增訂版,1968-2初版)。
(美)Ebrey, Patricia B. Confucianism and Family Rituals in Imperial China: A Social History of Writing about Rit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美)Ebrey, Patricia B. Chu Hsi''s Family Ritual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美)Wechsler, Hower J. Offerings of Jade and Silk: Ritual and Symbol in the Legitination of the T''ang Dynast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5.
(三)學位論文
王惟貞《魏明帝曹叡之朝政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6。
甘懷真《唐代京城社會與士大夫禮儀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12。
沈宗憲《國家祀典與左道妖異──宋代信仰與政治關係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6。
李明哲《宋初三朝政局之演進與學術變遷之關係》,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6。
吳靜梅《唐代德順憲三朝翰林學士及其與政局的關係》,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12。
呂敦華《唐代婚禮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5。
林美惠《朱子學禮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5。
林春梅《宋代家禮家訓的研究》,新莊: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8。
林素珍《魏晉南北朝家訓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6。
林碧琴《聶崇義《三禮圖》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6。
金相範《唐代封禪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6。
金相範《唐代禮制對於民間信仰觀形成的制約與作用──以祠廟信仰為考察的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3。
胡彩紋《李覯禮學析論》,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5。
孫致文《朱熹《儀禮經傳通解》研究》,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7。
師瓊珮《朱子《家禮》對家的理解──以祠堂為探討中心》,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6。
康世昌《漢魏六朝「家訓」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4。
張文昌《唐代禮典的編纂與傳承──以《大唐開元禮》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6。
張永昇《宋代士庶人之喪葬禮俗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6。
張長臺《唐代喪禮研究》,臺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6。
張寶三《五經正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6。
黃亮文《敦煌寫本張敖書儀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6。
黃美華《司馬光《書儀》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7。
崔京玉《唐宋史書的禮治思想──以『通典』與『資治通鑑』為中心》,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6。
陳美圓《張載之禮學》,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6。
葉淑珍《敦煌寫本書儀中應用文書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6-7。
蔡慧瑛《論宋真宗「大中祥符」策略之運用》,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7。
劉志鴻《宋代祠廟與祠祀──一個社會史的考察》,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6。
劉燕儷《唐代的夫妻關係──以禮律規範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1。
蕭公彥《禮學之內涵與北宋禮學的發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5。
蕭夙雅《禮與非禮:北宋士大夫對郊廟祭祀的議論》,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一般史組)碩士論文,2003-7。
單篇論文
(一)中文部分:
丁 波〈試析春秋戰國之際史官群體的演變分化〉,《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2-6,2002-11。
丁 煌〈唐代道教太清宮制度考〉,《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歷史學報》6、7,1979-7,1980-9。
(日)土田健次郎〈制度與人──王安石對《周禮》的解釋〉,收入孫欽善等主編《國際宋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1-10(1版1刷)。
(日)大津 透著,王啟發、張玉元譯〈日本天皇制對唐律令與禮的承襲──以「衣服令」為中心的考察〉,收入劉俊文、(日)池田 温編《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2)•法制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12(1版1刷)。
(日)戶崎哲彦著,王 青譯〈關於中唐的新《春秋》學派──以其家系、著作、弟子為中心〉,收入林慶彰、蔣秋華主編《啖助新《春秋》學派研究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9(初版)。(原刊於《彦根論叢》240,1986-10。)
方百壽〈唐代封禪活動特點述評〉,《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1,2000-3。
方百壽〈人類學視野下的《大唐開元禮》封禪儀式分析〉,《甘肅社會科學》2002-1,2002-1。
王三慶〈敦煌書儀載錄之節日活動與民俗〉,收入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所主編《全國敦煌學研討會論文集》,民雄: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1995-4。
王三慶〈《杜家立成雜書要略》及其相關問題研究〉,《新國學》2,2000-10。
王三慶、黃亮文〈《朋友書儀》一卷研究〉,《敦煌學》25,2004-7。
王立民〈唐律的禮法關係透視〉,收入中國儒學與法律文化研究會編《儒學與法律文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2-9(1版1刷)。(後收入氏著《唐律新探》,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3-6(1版1刷)。)
王立民〈論唐律的禮法關係〉,《浙江學刊》2002-2,2002-3。
王立軍〈試論司馬光禮學思想的基本特徵〉,《唐都學刊》2001-3,2001-7。
王立軍〈宋代的民間家禮建設〉,《河南社會科學》10-2,2002-3。
王立軍〈司馬光禮學思想初探〉,《中州學刊》2002-2,2002-3。
王占通〈奴隸社會法律制度不存在「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原則〉,《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7-5,1987-9。
王占通〈論違禮是唐律的刑事責任依據──兼論中華法系的特點〉,《社會科學戰線》1987-4,1987-10。
王吉林〈唐德宗的危機處理〉,收入氏著《唐代宰相與政治》,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6(初版1刷)。(原刊於中國唐代學會編輯委員會編《第三屆中國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國唐代學會,1997-6(初版)。)
王利器〈《文筆要決》解題〉,收入(唐)杜正倫著,王利器校箋《文筆要決校箋》,臺北:貫雅文化事業公司,1991-1(初版)。
王承略、楊錦先〈李燾事迹編年〉,收入二氏著《李燾學行詩文輯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1(1版1刷)。(原刊於《古籍整理研究論叢》3,1994-10)。)
王明蓀〈唐宋時期的寒食清明〉,《故宮文物月刊》8-1,1990-4。
王曾瑜〈《宋會要•禮》校勘札記〉,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宋遼金元史研究室編《宋遼金史論叢•第二輯》,北京:中華書局,1991-12(1版1刷)。
王智勇〈讀《宋史•張方平傳》──北宋中期士人交際論考(一)〉,收入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等編《宋代文化研究(第九輯)》,成都:巴蜀書社,2000-8(1版1刷)。
王壽南〈陸贄與德宗時代的政治〉,收入氏著《唐代人物與政治》,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6(初版1刷)。
王壽南〈李訓與甘露之變〉,收入氏著《唐代人物與政治》。
王維先、宮雲維〈朱子《家禮》對日本近世喪葬禮俗的影響〉,《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3-6,2003-11。
王德毅〈范祖禹的史學與政論〉,收入氏著《宋史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7(修訂版1刷,1968-11初版1刷)。(原刊於《幼獅學誌》5-2,1966-12。)
王德毅〈范仲淹與慶曆政局〉,收入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編《范仲淹一千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90-6。
王曉平〈『杜家立成雑書要略──注釋シ研究』商補〉,《帝塚山學院大學人間文化學部研究年報》5,2003-12。
(日)木田知生〈略論宋代禮俗思想──以司馬光《書儀》和《家範》為主〉,收入漆 俠主編《宋史研究論文集──國際宋史研討會暨中國宋史研究會第九屆年會編刊》,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2-7(1版1刷)。
孔 學、李樂民〈宋代全國性綜合編敕纂修考〉,《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8-4,1998-7。
(日)內藤湖南著,黃約瑟譯〈概括的唐宋時代觀〉,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一卷•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92-7(1版1刷)。(原刊於《歷史シ地理》9-5,1922-5。)
毛漢光〈從士族籍貫遷移看唐代士族之中央化〉,收入氏著《中國中古社會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2(初版)。(原刊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2-3,1981-9。)
(日)仁井田陞〈《唐令拾遺》序論〉,收入氏著,栗勁等譯《唐令拾遺》,長春:長春出版社,1989-11(1版1刷)。
甘懷真〈鄭玄、王肅天神觀的探討〉,《史原》15,1986-4。
甘懷真〈略論唐代百官家廟〉,《史原》16,1987-11。
甘懷真〈「制禮」觀念的探析〉,收入氏著《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臺北:財團法人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3-2(初版)。(原刊於《史學:傳承與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1998-6。)
甘懷真〈《大唐開元禮》中的天神觀〉,收入氏著《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原刊於中國唐代學會等主編《第五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2001-9一版。)
甘懷真〈西漢郊祀禮的成立〉,收入氏著《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原刊於劉增貴主編《法制與禮俗──中央研究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2-6。)
甘懷真〈漢唐間的喪服禮與政治秩序〉,收入氏著《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原作「舊君」的經典詮釋──漢唐間的喪服禮與政治秩序〉,《新史學》13-2,2002-6。)
甘懷真〈先秦禮觀念再探〉,收入氏著《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
甘懷真〈秦漢的「天下」政體──以郊祀禮改革為中心〉,《新史學》16-4,2005-12。
史 睿〈北周後期至唐初禮制的變遷與學術文化的統一〉,《唐研究》3,1997-12。
史 睿〈敦煌吉凶書儀與東晉南朝禮俗〉,收入郝春文主編《敦煌文獻論集──紀念敦煌藏經洞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12(1版2刷,2001-5一版)。
史廣全〈春秋決獄對禮法融合的促動〉,《哈爾濱學院學報》23-7,2002-7。
江天健〈北宋英宗濮議之剖析〉,《國立中興大學文史學報》19,1989-3。
安國樓〈朱熹的禮儀觀與《朱子家禮》〉,《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2005-1。
(日)池田 温〈古代日本攝取中國典籍問題〉,收入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考古組》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1981-10。
(日)池田 温〈盛唐之集賢院〉,收入氏著《唐研究論文選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12(1版1刷)。(原刊於《北海道大學文學部紀要》19-2,1971-2。)
(日)池田温〈《文公家禮》管見〉,收入高明士編《東亞傳統家禮、教育與國法(一)──家族、家禮與教育》,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9(初版)。
衣本鎮〈淺談佛教戒律對朱熹禮學的影響〉,收入覺醒主編《覺群•學術論文集(第三輯)》,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7(1版1刷)。
牟潤孫〈唐初南北學人論學之異趣及其影響〉,收入氏著《注史齋叢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6(臺灣初版)。(原刊《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1968-9。)
朱重聖〈趙普對宋初國事之影響〉,《史學彙刊》14,1986-9。
朱桂昌〈後漢洛陽東觀考〉,《洛陽大學學報》11-1,1996-3。
朱瑞熙〈宋代的婚姻禮儀〉,《文史知識》1988-12,1988-12。
朱瑞熙〈宋朝的禮制與宗法〉,收入楊渭生等《兩宋文化史研究》,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8-12(1版1刷)。
朱鴻林〈國家與禮儀:元明二代祀孔典禮的儀節變化〉,《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5,1999-9。
任 爽〈唐代禮制略論〉,《史學集刊》1998-4,1998-11。
沈文倬〈從漢初今文經的形成說到兩漢今文《禮》的傳授〉,收入氏著《宗周禮樂文明考論》,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12(1版1刷)。(原刊於尹達主編《紀念顧頡剛學術論文集》上冊,成都:巴蜀書社,1990-4一版1刷。)
汪 兵〈「共」──中國人的公私觀──兼論血緣群體私有制〉,收入《明清人口婚姻家族史論》編寫組編《明清人口婚姻家族史論──陳捷先、馮爾康教授古稀紀念論文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9(1版1刷)。
汪 籛〈唐玄宗朝時期吏治與文學之爭──玄宗朝政治史發微之二〉,收入氏著《汪籛隋唐史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9(1版2刷,1981-1一版)。
汪聖鐸〈宋朝禮與佛教〉,《學術月刊》1990-5,1990-5。
汪聖鐸〈宋朝禮與道教〉,收入孫欽善等主編《國際宋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1-10(1版1刷)。
汪聖鐸〈宋代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