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9)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3 07:0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江筱婷
研究生(外文):Hsiao-Ting Chiang
論文名稱:宋代地方官的教化活動—以兩浙路地區為考察中心
論文名稱(外文):Local official''s enlightened activity of Song Dynasty — A case study of Liangzhe Lu area
指導教授:梁庚堯梁庚堯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6
中文關鍵詞:教化活動地方官兩浙地區
外文關鍵詞:enlightened activityLiangzhe Lu area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47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由於希望對宋代教化的實踐過程進行一個微觀的瞭解,所以本文將採取區域研究的方式,以兩浙地區為例,作一個區域性的觀察研究。選擇兩浙地區作為研究的考察對象是因為:一者,宋代的兩浙路同時是學術、政治與經濟的重心,不論是中央或是地方官員,對於兩浙路的教化活動應該都抱持較為重視及積極的態度,因而若欲檢視中央教化理念如何由上傳播於下,兩浙路應該是個相當值得研究的區域。二者,兩浙地區保留了較多的地方性資料,基於資料的考量,選擇兩浙地區為探討的中心較有可能探討出地方官與地方互動與妥協的過程。
基於處理的是區域性的地方官教化活動,因此,在章節的安排與構思上,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研究回顧與研究範圍。第二章則介紹研究區域的地理文化環境,由於地理文化環境是影響教化活動推展的因子之一,故對於此地區的地理文化特徵有所瞭解,將有助於探究教化活動的施行與推展。再者,地方官員的施政措施會受到中央政府施政方針的左右,所以探究中央政府對於教化事務抱持著什麼樣的觀點與態度,以及中央政府在教化事務上採行什麼樣的措施,將有助於瞭解地方教化事務的推展是如何受到中央政策的影響。基於這個層面的考量,在第三章中,先討論文臣奏議中對於振風俗、行教化所抱持的看法與態度,進一步再討論中央政府制訂了哪些與教化相關的措施。
第四、五章則將討論的重點放在地方官推展的教化活動上,主要分成四個部分來討論,分別是藉勸諭來教化百姓、以興學來推動教化、打擊左道妖異信仰、樹立官方認可的行為標準,這四個面向的議題,已有一些學者做過相關的研究,但多半不是從地方官員「教化」百姓的觀點來切入,故關注的焦點與面向有所不同。再者,多數的研究都以全國的區域為討論的範圍,因此無法看出相關議題在地域上的特殊性。而全面性的檢討地方官的教化施為的研究亦付之闕如,由此看來,這樣的議題還有進一步研究討論的空間。在討論的方式上,將藉由地方官推展教化活動的實際事例,來檢視兩浙地區的地方官員面對教化事務抱持著什麼樣的態度?教化措施是如何被推展與落實,在落實的過程中又會遭遇到什麼樣的困境?面臨這樣的困境地方官採取什麼樣的方式來解決?藉由這樣的探討,以期對兩浙路地區的教化活動推展能有更為深入的瞭解。
最後,「教化」雖是一種由上到下的文化傳播過程,是將官方接受且認可的價值觀念與行為標準灌輸給民眾,藉此改變民間不合禮制規範的作為與不良的風俗習慣,但這種灌輸與改變可能並非是一個由上到下的單一取徑,而是一種交互影響的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交融出一套兩者皆可接受的新文化秩序。葛兆光先生便曾提出上層的創造性思想,在進入實際社會生活的時候,會因為這種深入民眾一般思想信仰的影響,而形成某種妥協和變形,甚至是改造和扭曲。因此,在看待教化這樣的議題時,除了應該關注上層精英主觀上想要將經典的理論加以實踐外,更要注意當其在實際推廣與落實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挑戰,因而不得不將政策加以修正和妥協,故地方官實際的教化活動推展,可能與官方的教化理念形成落差,而這樣的落差亦十分值得關注。第六章便試圖探討這個官方價值觀與民間文化相互影響的過程。第七章則是結論,對整篇論文作一個總結性的討論。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回顧……………………………………………………3
第三節 研究範圍 …………………………………………………8

第二章 核心地域—宋代兩浙路之地理文化環境 ………………10
第一節 歷史建置沿革與自然環境 ………………………………10
第二節 經濟開發與戶口成長 ……………………………………16
第三節 兩浙路的文化與教育 ……………………………………26
第四節 小結 ………………………………………………………39

第三章 德禮為本—中央政府的教化理念與政策 ………………41
第一節 宋代中央政府的教化理念 ………………………………41
第二節 中央政府與教化相關的政令 ……………………………59
第三節 小結 ……………………………………………………74

第四章 觀念傳播─兩浙地方官的教化工作推展 ………………76
第一節 以勸諭的方式來教化百姓 ………………………………76
第二節 以興學校來推動教化 ……………………………………92
第三節 小結 ……………………………………………………110

第五章 懲惡揚善─兩浙地方官對行為善惡標準的建立………113
第一節 取締、打擊地方上的左道妖異信仰 …………………114
第二節 樹立官方認可的行為標準 ……………………………127
第三節 小結 ……………………………………………………144

第六章 風行草偃?!─地方民眾的回應與地方官的困境……146
第一節 教化政策對既有地方文化的衝擊與地方民眾的回應 147
第二節 官方教化政策與地方文化秩序的交互影響 …………154
第三節 推行教化政策的結構性問題 ………………………163
第四節 小結 ……………………………………………………170

第七章 結論………………………………………………………172

參考書目 ……………………………………………………………178
一、專書
(一)史料
1.史籍、政書
1.(漢)司馬遷,《(新校本)史記》,全4冊,台北:鼎文書局,1980。
2.(漢)班固,《(新校本)漢書》,全5冊,台北:鼎文書局,1981。
3.(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後晉)劉昫 等撰,《(新校本)舊唐書》,全6冊,台北:鼎文書局,1976。
5.(唐)長孫無忌 著,《唐律疏義》(國學基本叢書本),台北:商務,1965。
6.(宋)王稱,《東都事略》,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
7.王民信主編,《元豐官志不分卷》,台北:文海,1981。
8.(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四庫全書珍本別輯〕。
9.(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全20冊,北京:中華書局,2004。
10.(宋)劉時舉,《續宋編年資治通鑑》〔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1.(宋)歐陽修,《(新校本)新唐書》,全8冊,台北:鼎文書局,1989。
12.(宋)謝深甫,《慶元條法事類》,北京:中國書店,1990。
13.(宋)竇儀 等撰,吳翊如 點校,《宋刑統》,北京:中華書局,1984。
14.不著撰人,《宋季三朝政要》〔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5.(元)馬端臨,《文獻通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6.(元)脫脫,《宋史》,全10冊,台北:鼎文書局,1978。
17.(清)徐松 輯,《宋會要輯稿》,台北:新文豐出版社影印,1976。
2.方志
1.(宋)朱長文,《吳郡圖經續記》〔宋元地方志叢書本〕,台北:大化書局,1980。
2.(宋)周應合,《景定建康志》〔宋元地方志叢刊本〕。
3.(宋)范成大,《吳郡志》〔宋元地方志叢書本〕。
4.(宋)祝穆 撰,施和金 點校,《方輿勝覽》,全3冊,北京:中華書局,2003。
5.(宋)張津,《乾道四明圖經》〔宋元地方志叢書本〕。
6.(宋)陳耆卿,《嘉定赤城志》〔宋元地方志叢書本〕。
7.(宋)齊碩 修,《嘉定赤城志》〔宋元地方志叢書本〕。
8.(宋)潛說友,《咸淳臨安志》〔宋元地方志叢書本〕。
9.(宋)談鑰,《嘉泰吳興志》〔宋元地方志叢書本〕。
10.(宋)羅濬,《寶慶四明志》〔宋元方志叢書本〕。
11.(元)佚名,《無錫志》〔宋元地方志叢書續編本〕。
12.(元)徐碩,《至元嘉禾志》〔宋元地方志叢書本〕。
13.(元)袁桷,《延祐四明志》〔宋元地方志叢書本〕。
14.(元)盧鎮,《琴川志》〔宋元地方志叢書本〕。
15.(明)毛鳳韶,《嘉靖浦江志略》〔明嘉靖刻本,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本〕。
16.(明)毛德京,《嘉靖象山縣志》〔據明嘉靖刻隆慶增補本影印,天一閣明代方志選刊續編本〕。
17.(明)田琯,《新昌縣志》〔據寧波天一閣藏明萬曆刻本影印,天一閣明代方志選刊本〕。
18.(明)佚名,《樂清縣誌》〔明萬曆刻本,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本〕。
19.(明)宋奎光 撰,《寧海縣志》〔明崇禎五年刊本,中國方志叢書本〕。
20.(明)胡宗憲 修,《浙江通志》〔據明嘉靖刻本影印,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本〕。
21.(明)袁應祺,《萬曆黃巖縣志》〔明萬曆刻本,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本〕。
22.(明)張元忭 撰,《會稽縣志》〔明萬曆三年刊本,中國方志叢書本〕。
23.(明)張時徹 等纂修,《定海縣志》〔明嘉靖四十二年刊本,中國方志叢書本〕。
24.(明)張時徹 等纂修,《寧波府志》〔明嘉靖三十九年刊本,中國方志叢書本〕。
25.(明)陸應陽 等纂修,《重修象山縣志》〔明萬曆三十六年刊本,中國方志叢書本〕。
26.(明)趙錦 修,張袞 纂,《嘉靖江陰縣志》〔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嘉靖刻本影印,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本〕,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27.(明)劉應鈳 修,《嘉興府志》〔明萬曆二十八年刊本,中國方志叢書本〕。
28.(明)鄧淮 修,《弘治溫州府志》〔據明弘治刻本影引,天一閣明代方志選刊本〕。
29.(明)盧熊 撰,《蘇州府志》〔明洪武十二年鈔本,中國方志叢書本〕。
30.(明)蕭良榦 修,《紹興府志》〔明萬曆十五年刊本,中國方志叢書本〕。
31.(清)令狐亦岱 等修,《縉雲縣志》〔清乾隆三十二年刊本,中國方志叢書本〕。
32.(清)汪文炳 等修纂,《富陽縣志》〔清光緒三十二年刊,中國方志叢書本〕。
33.(清)侯元棐 等修,《德清縣志》〔清康熙十二年鈔本,中國方志叢書本〕。
34.(清)胡濤海 等修,《遂安縣志》〔光緒二十二年刊本,中國方志叢書本〕。
35.(清)張寶琳 修,《永嘉縣志》〔清光緒八年刊本,中國方志叢書本〕。
36.(清)陳〔荀大〕纕 等修,《吳江縣志》〔清乾隆十二年修,中國方志叢書本〕。
37.(清)陽正筍 修、馮鴻模 纂,《慈谿縣志》〔清雍正八年刊本,中國方志叢書本〕。
38.(清)馮煦 等纂,《金壇縣志》〔清光緒四年刊本,中國方志叢書本〕。
39.(清)馮鼎高 等修,《華亭縣志》〔清乾隆五十六年刊本,中國地方志叢書本〕。
40.(清)趙定邦 等修,《長興縣志》〔清同治十三年修,中國方志叢書本〕。
41.(清)儲家藻 修,《上虞縣志校續》〔清光緒二十五年刊本,中國方志叢書本〕。
42.(清)蘇遇龍 修,《龍泉縣志》〔清乾隆二十七年修,中國方志叢書本〕。
3.文集、奏議
1.(宋)方逢辰,《蛟峰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宋)王之望,《漢濱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宋)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四部叢刊本〕。
4.(宋)王柏,《魯齋王文憲公遺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宋)司馬光,《溫國文正司馬文集》〔四部叢刊本〕。
6.(宋)朱熹,《朱文公文集》〔四部叢刊本〕。
7.(宋)呂祖謙,《東萊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8.(宋)宋庠,《元憲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9.(宋)杜範,《清獻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0.(宋)沈與求,《龜谿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1.(宋)汪藻,《浮溪集》〔四部叢刊本〕。
12.(宋)周必大,《文忠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3.(宋)姚鉉 編,《唐文粹》〔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4.(宋)胡宿,《文恭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5.(宋)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四部叢刊本〕。
16.(宋)范仲淹,《范文正公政府奏議》〔四部叢刊本〕。
17.(宋)孫覿,《鴻慶居士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8.(宋)晁補之,《雞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9.(宋)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四部叢刊本〕。
20.(宋)袁甫,《蒙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1.(宋)袁燮,《絜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2.(宋)高斯得,《恥堂存稿》〔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3.(宋)張守,《毘陵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24.(宋)張耒,《柯山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5.(宋)張栻,《南軒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6.(宋)張綱,《華陽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7.(宋)陳亮,《龍川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8.(宋)陳造,《江湖長翁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9.(宋)陳舜俞,《都官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0.(宋)陳襄,《古靈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1.(宋)陸佃,《陶山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2.(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台北:廣文書局,1972。
33.(宋)陸游,《渭南文集》〔四部叢刊本〕。
34.(宋)程珌,《洺水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5.(宋)黃震,《黃氏日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6.(宋)楊時,《龜山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7.(宋)楊萬里,《誠齋集》〔四部叢刊本〕。
38.(宋)楊簡,《慈湖遺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9.(宋)葉適,《水心先生文集》〔四部叢刊本〕。
40.(宋)葛勝仲,《丹陽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1.(宋)趙汝愚 編,《宋朝諸臣奏議》,全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42.(宋)趙抃,《清獻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3.(宋)趙善括,《應齋雜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4.(宋)劉宰,《漫塘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5.(宋)樓鑰,《攻媿集》〔四部叢刊本〕。
46.(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四部叢刊本〕。
47.(宋)蔡戡,《定齋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8.(宋)蔡襄,《端明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9.(宋)衛涇,《後樂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0.(宋)鄭虎臣 編,《吳都文粹》〔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1.(宋)謝逸,《溪堂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2.(宋)韓元吉,《南澗甲乙稿》〔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3.(宋)韓維,《南陽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4.(宋)魏了翁,《鶴山先生大全文集》〔四部叢刊本〕。
55.(宋)蘇舜欽,《蘇學士文集》〔四部叢刊本〕。
56.(宋)蘇軾,《蘇軾全集》,上海:上海古籍書版社,2000。
57.(宋)蘇頌,《蘇魏公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8.(元)陳旅,《安雅堂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9.(明)黃淮,楊士奇,《歷代名臣奏議》〔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筆記、小說
1.(宋)王銍,《燕翼詒謀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宋)吳自牧,《夢粱錄》,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
3.(宋)周密,《癸辛雜識》,北京:中華書局,1988。
4.(宋)周煇 撰、劉永翔 校注,《清波雜志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4。
5.(宋)洪邁,《夷堅志》,全4冊,台北:明文書局,1982。
6.(宋)莊綽,《雞肋編》,北京:中華書局,1997。
7.(宋)龐元英,《談藪》,收入(明)陸楫 編,《古今說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經籍、諸子
1.(漢)董仲舒,《春秋繁露校釋》,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
2.(唐)唐玄宗 注,(宋)邢昺 校,《孝經註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3.(宋)朱熹,《四書集註.孟子集註》,台北:學海出版社,1988。
4.(宋)朱熹,《四書集註.論語集註》,台北:學海出版社,1988。
5.(宋)朱熹,《朱子語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6.(宋)黃倫,《尚書精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6.其他
1.(宋)李元弼,《作邑自箴》,收入官箴書集成編纂委員會 編,《官箴書集成》,冊1,合肥:黃山書社,1997。
2.(宋)胡太初,《晝簾緒論》,收入官箴書集成編纂委員會 編,《官箴書集成》,冊1,合肥:黃山書社,1997。
3.(宋)應俊 輯補,《琴堂諭俗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宋)蘇易簡,《文房四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明)丘濬,《大學衍義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6.(清)阮元,《兩浙金石志》〔續修四庫全書本〕。
7.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宋遼金元史研究室 點校,《名公書判清明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
(二)今人研究
1.中文
1.王先謙,《荀子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1988。
2.王章偉,《在國家與社會之間:宋代巫覡信仰研究》,香港:中華書局,2005。
3.包偉民,《宋代地方財政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
5.李弘祺,《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
6.李志庭,《浙江地區開發探源》,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7.李威熊,《董仲舒與西漢學術》,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
8.沈宗憲,《國家祀典與左道妖異:宋代信仰與政治關係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
9.周愚文,《宋代的州縣學》,台北:國立編譯館,1996。
10.孟淑慧,《朱熹及其門人的教化理念與實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3。
11.林俊廷,《理學與南宋初期的鄉賢祠》,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04。
12.邱仲麟,《不孝之孝—隋唐以來割股療親現象的社會史考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
13.孫希旦,《禮記集解》〔國學基本叢書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
14.徐復觀 著,蕭欣義 編,《儒家政治思想與民主自由人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
15.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江蘇: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16.梁庚堯,《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全2冊,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
17.———,《南宋的農地利用政策》,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1977。
18.———,《南宋的農村經濟》,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4。
19.陳雯怡,《由官學到書院—從制度與理念的互動看宋代教育的演變》,台北:聯經,2004。
20.斯波義信 著,方建、何忠禮譯,《宋代江南經濟史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21.————,《宋代商業史研究》,台北:稻禾出版社,1997。
22.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
23.———,《宋代地域經濟》,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
24.程發軔 等著,《儒家思想研究論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
25.楊予六,《中國歷代地方行政區劃》,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7。
26.葛兆光,《七世紀至十九世紀: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上海:复旦大學出版社,2000。
27.葛金芳,《宋遼夏金經濟研析》,湖北:武漢出版社,1991。
28.賈志揚,《宋代科舉》,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
29.劉子健,《兩宋史研究彙編》,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
30.劉志鴻,《宋代的祠廟與祠祀:一個社會史的考察》,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研究所歷史學碩士論文,1993。
31.劉佳玲,《宋代的巫覡信仰》,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32.劉靜貞,《不舉子:宋人的生育問題》,台北:稻鄉出版社,1998。
33.滕複 等編著,《浙江文化史》,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34.鄭學檬,《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經濟研究》,長沙:嶽麓書舍,2003。
35.鄧小南,《宋代文官選任制度諸層面》,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
36.盧澤群,《南宋兩浙路士大夫與祠廟信仰》,台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3。
37.蕭群忠,《孝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8.韓森(Valerie Hansen)著,包偉民譯,《變遷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39.顧宏義,《教育政策與宋代兩浙教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2.外文
1.Neskar, Ellen. “The cult of Worthies: A study of Shrines Honoring Local Confucian Worthies in the Sung Dynasty (960-1297),” Ph. D. thesis, Columbia University, 1993.
二、論文
1.中文
1.王美華,〈官方旌表與唐宋兩代孝悌行為的變異〉,《東北師大學報》,2(2003)。
2.王德毅,〈宋代的養老與慈幼〉,收入國立中央圖書館慶祝蔣慰堂先生七十榮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央圖書館慶祝蔣慰堂先生七十榮慶論文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8)。
3.王興剛,〈從「勸農文」看宋朝的農業技術推廣〉,《農業考古》,3(2004)。
4.包偉民,吳錚強,〈形式的背後:兩宋勸農制度的歷史分析〉,《浙江大學學報》,34:1(2004)。
5.史繼剛,〈宋代的懲“巫”與揚“醫”〉,《西南師範大學》,3(1992)。
6.申萬里,〈宋元鄉飲酒禮考〉,《史學月刊》,2(2005)。
7.石文濟,〈宋代市舶司的設置〉,收入宋史研究會 編,《宋史研究集》,5(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0)。
8.全漢昇,〈南宋杭州的消費與外地商品之輸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1(1936)。
9.朱瑞熙,〈宋元的時文:八股文的雛形〉,《歷史研究》,3(北京,1990)。
10.余英時,〈漢代循吏與文化傳播〉,收入氏著,《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股份有限事業公司,1987)。
11.宋 晞,〈南宋地方志中有關兩浙路商稅史料之分析研究〉,《大陸雜誌》,30:1(台北,1965)。
12.———,〈從宋元地方志看宋代兩浙路各地人口的變動〉,收入宋史研究會 編,《宋史研究集》,25(台北:國立編譯館,1995)。
13.李小紅,〈以醫制巫:地方官制巫當議〉,《學者沙龍》,3(2004)。
14.沈宗憲,〈宋代官方的祈禱〉,收入宋史研究會 編,《宋史研究集》,35(台北:蘭臺出版社,2006)。
15.林明敏,〈宋代對兩浙路的經營〉,《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28(1996)。
16.林金泉,〈性惡論初探〉,收入程發軔 等著,《儒家思想研究論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
17.林麗月,〈傳統中國社會的「禁奢」與「反禁奢」〉,《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7(台北,1999)。
18.竺沙雅章,〈關於喫菜事魔〉,收入劉俊文 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冊7(北京:中華書局,1993)。
19.金中樞,〈宋代幾種社會福利制度:居養院、安濟坊、漏澤園〉,《新亞書院學術年刊》,10(香港,1968)。
20.芮傳明,〈論宋代江南之吃菜事魔信仰〉,《史林》,3(1999)。
21.范熒,〈試論宋代社會中的禮俗矛盾〉,《民俗研究》,2(1996)。
22.苗書梅,〈宋代地方官任期初論〉,《中州學刊》,5(1991)。
23.徐吉軍,〈論宋代火葬的盛行及其原因〉,《中國史研究》,3(北京,1992)。
24.———,〈論宋代厚葬〉,《浙江學刊》,6(杭州,1992)。
25.徐復觀,〈荀子政治思想的解析〉,收入徐復觀 著,蕭欣義 編,《儒家政治思想與民主自由人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8)。
26.徐惠英,〈試論宋代社會的孝行〉,《寧波師院學報》,19:2(1997)。
27.曹爾琴,〈宋代行政區劃的設置與分佈〉,《中國歷史地理論叢》,3(1992)。
28.梁庚堯,〈士人在城市:南宋學校與科舉文化價值的展現〉,收入劉翠溶、石守謙 主編,《中央研究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組—經濟史、都市文化與物質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2)。
29.———,〈宋元時代的蘇州〉,收入氏著,《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
30.———,〈北宋的圩田政策〉,收入氏著,《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
31.———,〈宋代的義學〉,《台大歷史學報》,24(台北,1999)。
32.程民生,〈神權與宋代社會—略論宋代的祠廟〉,收入鄧廣銘,漆俠 等主編,《宋史研究論文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
33.黃修明,〈宋代孝文化述論〉,《四川大學學報》,4(2002)。
34.黃純怡,〈國家政策與左道禁令:宋代政府對民間宗教的控制〉,《興大歷史學報》,16(台中,2005)。
35.黃敏枝,〈中國的火葬習俗〉,收入傅樂成教授紀念論文集編輯委員會 編,《中國史新論•傅樂成教授紀念論文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
36.———,〈宋代兩浙路的寺院與社會〉,收入宋史研究會 編,《宋史研究集》,18(台北:國立編譯館,1988)。
37.黃寬重,〈人際網絡、社會文化活動與領袖地位的建立:以宋代四明汪氏家族為中心的考察〉,《台大歷史學報》,24(台北,1999)。
38.———,〈宋代四明士族人際網絡與社會文化活動:以樓氏家族為中心的觀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0:3(台北,1999)。
39.———,〈南宋兩浙路社會流動的考察〉,《興大學報》,1(台中,1991)。
40.楊倩描,〈宋代禁巫論述〉,《中國史研究》,1(1993)。
41.廖咸惠,〈祈求神啟:宋代科舉考生的崇拜行為與民間信仰〉,《新史學》,4(台北,2004)。
42.熊慧嵐,〈論宋代的諭俗文:王與守牧共天下〉,《新北大史學》,2(2004)。
43.臺靜農,〈南宋人體犧牲祭〉,收入宋史研究會 編,《宋史研究集》,2(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4)。
44.趙克生,〈明代地方廟學中的鄉賢祠與名宦祠〉,《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北京,2005)。
45.趙鐵寒,〈宋代州學〉,《大陸雜誌》,7(台北,1953)。
46.劉子健,〈宋末所謂道統的成立〉,收入氏著《兩宋史研究彙編》(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
47.———,〈略論宋代地方官學和私學的消長〉,收入氏著,《兩宋史研究彙編》(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7)。
48.劉秋根,柴勇,〈宋代銷金禁令與銷金消費〉,《河北大學學報》,29:3(2004)。
49.劉祥光,〈印刷與考試:宋代考試用參考書初探〉,收入宋史研究會 編,《宋史研究及》,31(台北:蘭臺出版社,2002)。
50.劉靜貞,〈由果報觀念看宋人的家庭倫理關係〉,《史原》,11(台北,1981)。
51.———,〈宋人的冥報觀〉,《食貨月刊》,9:11(台北,1979)。
2.外文
1.河原 正博,〈宋代の殺人祭鬼について〉,收入氏著,《漢民族華南發展史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84)。
2.宮崎 市定,〈宋代における殺人祭鬼の習俗について〉,《中國學誌》,7(東京:泰山文物社,1973)。
3.小島 毅,〈正祠と淫祠—福建の地方志における記述と論理〉,《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114(東京,1991.02)。
4.小林 義廣,〈宋代の「諭俗文」〉,收入宋代史研究會 編,《宋代の政治と社會》(東京:汲古書院,1988)。
5.———,〈宋代の割股の風習と士大夫〉,《名古屋大學東洋史研究報告》,19(名古屋,1995)。
6.須江 隆,〈唐宋期における祠廟の廟額.封號の下賜について〉,《中國—社會と文化》,9(東京:1994.06)。
7.中村 志兵衛,〈宋朝の巫の特徵—入巫過程の究明を含めて—〉,《中央大學文學部紀要》,27 (東京,1982.03)。
8.———,〈北宋朝と巫〉,《中央大學文學部紀要》,23 (東京,1978.03)。
9.木村 明史,〈宋代の民間醫療と巫覡觀—地方官による巫覡取締の一側面〉,《東方學》,101(東京,2001)。
10.澤田 瑞穗,〈殺人祭鬼〉,《天理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篇)》,43(奈良,196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