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72.250)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4 04:1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睿友
研究生(外文):Huang Jui Yu
論文名稱:歐普藝術之動態圖像背景對文字視認性的影響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on How Dynamic Graphics Background of Optical Art Influences the Legibility for Characters
指導教授:楊清田楊清田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造形藝術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視覺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9
中文關鍵詞:動態媒體歐普藝術動態圖像視認性
外文關鍵詞:Dynamic MediaOptical ArtDynamic GraphicsLegibil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0
  • 點閱點閱:105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7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在視覺傳達設計的構成要素中,「圖像」與「文字」是攸關版面設計的成敗因素,圖像與文字兩者必須相輔相成,方能有效且正確地傳達訊息。然而,視覺設計者往往為了吸引觀者的注意,而一味地賦予圖像動態效果,例如網頁或Banner廣告中的Flash動畫。對於觀者而言,動態化的圖像雖能引起注意,但卻增加文字辨識上的困擾,致使文字訊息讀取不易,甚至產生認知上的誤解。
為了更有效地運用動態圖像的特性,本研究採取「實驗研究法」的方式,試圖將歐普藝術圖形動態化,以作為文字背景圖像樣本,並針對動態背景之「圖形紋樣」、「動作方式」與「速度頻率」三個變項因子間變動程度的差異,進行文字視認性的實驗。目的在探求使用動態圖像作為文字背景時,該以何種面貌呈現才能降低其對文字視認的干擾,以助於傳達效率的提升,進而提出動態圖像應用在文字背景設計上的條件與限制。
實驗結果顯示:(1)動態背景之圖形紋樣、動作方式及速度頻率的差異皆會影響文字視認的效率,其中「動作」與「頻率」二因子有交互作用的影響;(2)圖形紋樣以「同心圓」及「輻射線」圖形對文字視認性的影響最大,效果最差;(3)動作方式以「平移」動作對文字視認性的影響最大,尤其搭配「中速5秒」頻率時效果最差;(4)速度頻率以「中速5秒」對文字視認性的影響最大,尤其搭配「平移」動作時效果最差。建議設計者在文字背景的動態處理上,應考量到圖形、動作與頻率因子所造成文字視認效率的問題,尤其應盡量避免使用「同心圓」或「輻射線」圖形;以及「平移」動作搭配「中速」頻率,否則將增加觀者視認文字的負擔,使得訊息傳遞效果大打折扣。
In the key elements of vision communication design, “graphic” and “character” are the key factors which contribute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the layout design. The graphic and the character must 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then they can transmit information effectively and correctly. However, visual designers often focus on the enhancement of dynamic graphic only to attract the attention of audience. A dynamic graphic can arouse attention of audience, but it brings confusion when the audience recognizes the characters. It makes the characters difficult to read, even cause the misunderstanding.
This Research takes the method of “experiment research”, aiming to make dynamic optical art be the template of background of the characters. The experiment on legibility of characters is proceeded by composing different “graphic style”, “movement” and “speed frequency” on dynamic backgrounds. The object is to find out how to present the dynamic graphic background in the way that doesn’t interfere in the legibility of characters and could enhance the communication efficiency. Further more, the objective could carry out the condition & limitation of the dynamic graphic when it is applied as a background of characters.
The result of the experiment indicates:(1)The “graphic style”, “movement” and “speed frequency” of the dynamic background will impact the efficiency of the characters legibility. Moreover, the way of movement and the frequency of speed could influence each other. (2)Among “graphic styles”, “radiation line” and “concentric circles” cause the worst characters legibility. (3)Regarding the way of movement, “translation” has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to characters legibility, especially, while it works with “moderate speed of 5 seconds”. (4)For frequency of speed, “moderate speed of 5 seconds” has the poorest result on characters legibility, especially while it works with “transla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a designer consider graphic format, movement, frequency while implementing dynamic expression. Especially, he or she should avoid using the “concentric circles” or “the radiation line”, “translation” and “moderate speed”. Those are the factors increase the burden of audience and have negative impact on characters legibility.
摘要…………………………………………………………………………………………I
Abstract…………………………………………………………………………………II
目次…………………………………………………………………………………………III
表目錄………………………………………………………………………………………VI
圖目錄……………………………………………………………………………………VIII

第一章 緒論………………………………………………………………………………1
一、研究動機…………………………………………………………………………………1
二、研究目的…………………………………………………………………………………2
三、研究方法…………………………………………………………………………………4
四、研究範圍與限制…………………………………………………………………………7
五、名詞釋義…………………………………………………………………………………8

第二章 相關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歐普藝術造形………………………………………………………………………11
一、歐普藝術的發展………………………………………………………………………11
二、歐普藝術的表現方式…………………………………………………………………16
三、歐普圖形構成原理分析………………………………………………………………18
四、歐普藝術對設計的影響………………………………………………………………21
第二節 動態圖像……………………………………………………………………………23
一、動態圖像的定義………………………………………………………………………23
二、動態圖像的類型………………………………………………………………………24
三、動態圖像對視知覺的影響……………………………………………………………27
四、小結……………………………………………………………………………………30
第三節 文字的視認與閱讀…………………………………………………………………32
一、視覺生理與能力………………………………………………………………………32
二、文字視認性的界定……………………………………………………………………36
三、影響文字視認的因素…………………………………………………………………37
四、小結……………………………………………………………………………………43

第三章 歐普藝術的動態設計…………………………………………………………45
第一節 設計理念…………………………………………………………………………45
一、設計動機……………………………………………………………………………45
二、設計目的……………………………………………………………………………45
第二節 設計方法…………………………………………………………………………46
一、設計流程……………………………………………………………………………46
二、造形構成……………………………………………………………………………48
三、色彩計畫……………………………………………………………………………49
四、動態設計……………………………………………………………………………49
第三節 成果分析與評估…………………………………………………………………51
一、成果分析……………………………………………………………………………51
二、實驗評估……………………………………………………………………………53

第四章 實驗設計………………………………………………………………………54
第一節 實驗工具…………………………………………………………………………55
一、動態圖像背景設定…………………………………………………………………55
二、字組內容與編排設定………………………………………………………………57
三、實驗設備與環境……………………………………………………………………59
第二節 實驗預試…………………………………………………………………………62
一、預試變項……………………………………………………………………………62
二、預試程序……………………………………………………………………………63
三、資料處理……………………………………………………………………………64
四、預試結果與檢討……………………………………………………………………65
第三節 正式實驗…………………………………………………………………………69
一、實驗變項……………………………………………………………………………69
二、受測對象……………………………………………………………………………70
三、實施程序……………………………………………………………………………72
四、資料處理……………………………………………………………………………76

第五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78
第一節 實驗結果分析……………………………………………………………………78
一、描述統計分析………………………………………………………………………78
二、信度分析……………………………………………………………………………80
三、辨識錯誤率分析……………………………………………………………………83

第二節 受測者因子分析………………………………………………………………86
一、性別因子變異數分析………………………………………………………………86
二、年齡屬性因子變異數分析…………………………………………………………88
三、學習背景因子變異數分析…………………………………………………………89
第三節 動態圖像因子分析………………………………………………………………90
一、圖形、動作、頻率三因子變異數分析……………………………………………90
二、動作與頻率因子單純主要效果考驗………………………………………………96
三、圖形因子主要效果檢定……………………………………………………………100
第四節 討論………………………………………………………………………………102
一、圖形紋樣的影響……………………………………………………………………102
二、動作方式的影響……………………………………………………………………103
三、速度頻率的影響……………………………………………………………………10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05
一、結論…………………………………………………………………………………105
二、檢討與建議…………………………………………………………………………108

參考文獻…………………………………………………………………………………110
中文專書…………………………………………………………………………………110
中文期刊、論文…………………………………………………………………………111
外文部分…………………………………………………………………………………114
網路部分…………………………………………………………………………………115

附錄………………………………………………………………………………………117
附錄A:焦點小組成員表…………………………………………………………………117
附錄B:歐普藝術動態創作………………………………………………………………118
附錄C:實驗字組內容對照表……………………………………………………………123
附錄D:動態圖像背景樣本………………………………………………………………124
附錄E:實驗樣本「動態」範例圖………………………………………………………126
附錄F:視讀反應時間資料表……………………………………………………………127
【中文專書】
王秀雄:《美術心理學》,再版。1991年,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印行。
光復書局大美百科全書編輯部編譯:《大美百科全書》,21冊。1990年,台北,光復書局。
佐口七郎編著:《設計概論》。1990年,台北,藝風堂出版社。
李長俊:《西洋美術史綱要》,三版。2001年,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何政廣:《歐美現代美術》,二版。2001年,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吳靜吉等:《心理學上、下冊》。1986年,台北,空中大學出版社。
林品章:《字學:文字造形設計的技法實務》。1995年,台北,星狐出版社。
林盈達:《多媒體網路:趨勢、技術、應用》。1997年,台北,松崗電腦圖書。
林川:《漢字的書寫--閱讀排列方式分析》。1993年,陝西印刷研究所。
林大川:《色彩學》。1998年,台北,全華書局。
林傑斌等著:《spss11 統計分析實務設計寶典》。2002年,台北,博碩出版。
林修如譯,Robert W., Bailey 著:《應用人因工程學》。1991年,台北,桂冠圖書。
後藤秀夫編著:《市場調查基礎入門》。2001年,台北,小知堂文化。
柳閩生:《版面設計》。1987年,台北,幼獅文化。
姚榮松:《中國文字的未來》。1992年,台北,海峽交流基金會。
陳敦化:《印刷設計》。1974年,台北,敦煌印刷設計中心。
許勝雄、彭游、吳水丕:《人因工程學》。1991年,台北,揚智文化事業。
張一岑:《人因工程學》。1997年,台北,揚智文化事業。
張覺明:《現代雜誌編輯學》。1980年,台北,商務印書館。
張紹勳、張紹評、林秀娟:《SPSS For Windows統計分析-初等統計與高等統計(下冊)》,四版。2004年,松崗電腦圖書公司。
黃才郎主編:《西洋美術辭典》。1982年,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黃麗絹譯,Robert Atkins著:《藝術開講》。1996年,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黃俊英:《多變量分析》,第七版。2002年,台北,中國經濟企業研究所。
楊清田:《造形原理導論》。1996年,台北,藝風堂出版社。
樊志育:《廣播電視廣告學》。1990年,台北,三民書局。
鄭麗玉:《認知心理學》。1993年,台北,五南圖書。
劉其偉:《現代繪畫基本理論》,二版。2000年,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薛心鎔:《現代新聞編輯學》。1987年,台北,中央日報編印。
顏伯勤:《廣告學》,三修訂再版。1991年,台北,三民書局。
蘇宗雄:《文字造形與文字編排(第二版)》。1988年,台北,檸檬黃出版社。
魏朝宏:《文字造形增訂版》。1997年,台北,眾文圖書公司。

【中文期刊、論文】
王秀如:《國小高年級國語教科書編排設計之研究》。1996年,國立雲林技術學院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立心:〈集群分析的理論及運用〉,《教育研究》,第六期,1998年,台北。
朱祖祥、曹立人:〈目標-背景色的配合對色彩CRT顯示工效的影響〉,《中國心理學報》,第26卷,第二期,1994年,台北,中國心理學會出版。
朱志明:《動態圖像應用在網頁介面設計之研究》。1999年,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論文。
李傳房、何明泉、朱志明:〈動態圖像對於網頁視覺搜索之研究〉,《科技學刊》,第九卷,第二期,2000年,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出版。
吳文浩:《軟體動態圖像設計的自我說明性、區別性及應用績效評估之研究》。1995年,國立清華大學公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姮蕙:《照明顏色、電腦螢幕文字/背景顏色與文字複雜度對中文字辨識與視覺疲勞之影響》。1999年,國立交通大學工業工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建恆:《眩光效應下干擾明室環境的CRT螢幕色彩特性演繹模式之研究》。2003年,世新大學平面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邱皓政:《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 2000年,台北,五南出版社。
林敬欣:《網頁介面中動態型態對圖像意義傳達影響之研究》。2001年,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雅嵐:《歐普藝術之視覺律動感應用於織品印染設計》。2002年,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碩士論文。
翁振原:《解構式視覺動態效果對圖形在記憶上的影響》。2004年,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俊輝:《VDT作業特性對視覺績效及眼睛疲勞影響之研究》。1995年,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管理技術研究所工業管理學程碩士論文。
莊雅如:〈CAL軟體動畫介面設計〉,《教學科技與媒體》,28期(8),1996年,台北,台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出版。
陳俊宏:《中文明體字字寬字高比及編排方式之易讀性和意象研究》。1996年,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國立雲林技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系。
陳繡雨:《螢幕類型、文字/背景色彩組合、中文字型及行距對使用者搜尋及閱讀作業之視覺績效及視覺疲勞的影響》。2001年,大業大學工業工程系碩士論文。
陳俊瑋、管倖生:《網路橫幅廣告呈現方式對訊息傳達之影響》。2002年,國科會大專生參與專題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報告,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
游萬來、蔡登傳、陳文誌:《中文字形要素對閱讀識認性之影響》。1994年,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國立雲林技術學院工業設計技術系。
游萬來、蔡登傳、陳文誌、郭文宗:《中文字體與字型要素對閱讀視認度的影響研究》。1996年,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國立雲林技術學院工業設計技術系。
游萬來、蔡登傳、鄭瑞鴻:《中文文字及背景因素對閱讀視認度的影響》。1997年,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國立雲林技術學院工業設計技術系。
董基宏:《國小教科書橫排之字體、種類、字句及行距設計之研究》。1993年,中國文化大學造紙印刷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世錩:《國小高年級教科書直排之字體、大小、字距及行距設計之研究》。1993年,中國文化大學造紙印刷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銘勳:《中文筆畫數及字形於VDT顯示幕之閱讀識認性研究》。1994年,國科會大學生暑期參與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國立雲林技術學院工業設計系。
張依真:《片頭動畫首頁構成要素內容分析之研究》。2002年,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妙如:《動畫式電子賀卡設計之研究》。2002年,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振輝:〈淺談電排技術〉,《93′台北國際圖書出版暨印刷技藝展大會專刊》,1993年。
黃琡雅:《電腦顯示器上中文易讀性之研究》。1997年,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啟雄、孫志誠:〈視知覺中的律動感與空間感之探究—以歐普藝術為例〉,《臺灣美術》,第43期,1999年,台灣省立美術館出版。
湯嘉明:《液晶顯示器上動態中文字視認性與視覺動向之研究》。2001年,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楊錦譚:〈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中影像呈現速度對音樂繪譜學習成效之研究〉,《第六屆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論文集》,1997年,台北,中華民國電腦輔助教學學會出版。
蔡登傳:《螢幕解析度對中文閱讀視認性之影響》。1998年,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國立雲林技術學院工業設計技術系。
蔡登傳、羅書宜、蘇育瑾:〈五種中文字體視認度的比較研究〉,《工業設計》102期,第28卷,第一期,2000年。
鄭元孝:《高齡者對色彩辨識之研究》。2000年,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昭明:〈漢字認知的歷程〉,《中華心理學刊》,23期,1981年,中華心理學會出版。
劉英茂、葉怡玉:〈中文字謎的研究:單字詞的字謎〉,《測驗年刊》,1977年,台北,中國測驗學會出版。
鄒家慶:《台語應用於平面廣告標題之現況及傳達效率》。2000年,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外文部分】
山口正誠、塚田敢著:《設計的基礎》。1990年,東京,光生館。
近江源太郎:《造形心理學》,7刷。1990年,東京,福村出版。
鈴木光太郎:《表象‧創造‧技能》。1991年,東京,社。
Cushman, W.H. & Rosengerg, D.J.(1991). Human Factors in Product Design. New York:Elsevier.
Ferrier, J.L. (1999). Art of the 20 Century. Italy.
Griffon Neuchatel(1979). Vasarely 4. Switzerland.
Gay, L.R. (1992). 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New York:Macmillan.
Heglin, H.J.(1973). NAVSHIPS display illumination design guide:Ⅱ Human Factors (NELC/TD223). San Diego:Naval Electronics Laboratory Center.
Levin, J., Anglin, G. & Carney, R.(1987). On empirically validating functions of pictures in prose. In D. Williams, & D. Houghton(Eds). The Psychology of Illustration,(2). Instructional issues. New York: Springer Verlag.
Leibowitz, H.(1952). The effect of pupil size on visual acuity for photometrically equated test fields at various levels of luminance. Journal of The Optical Society of America,vol.42, ED416-422.
Morimoto, K.(1993). Dynamic Representation of Icons in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Proceedings of Fift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HCI international`93),vol.2.
Sanders, M.L. & McCormick, E.J.(1993). Human Factors in Engineering and Design.7th Ed. 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
Schlegel, K.(1996). Human-Machine Interaction.
Solso, R.L.(1994). Cognition and Visual Arts. Cambridge, MA: MIT. Press.Eric Holter, 1999.
Tinker, M.A. & Paterson, D.G.(198l). Studies of typographical factors influencing speed of reading :VII. Variations in color paint and background, Joumal Applied Psychology, 15.
Treisman, A.(1986). Features and Objects in Visual Processing. The Perceptual World. New York: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Vaughan, T.(1993). Multimedia:Making it Work. New York:McGraw-Hill.


【網路部分】
台灣愛普生Epson數位影像產品網。
網址:http://w3.epson.com.tw/imaging/Event/2004-c900sp/(2004/09/23)
黃美羚:〈動態媒體之簡介〉。《台大教與學期刊電子報》,第七期,2002年。
網址:http://edtech.ntu.edu.tw/epaper/911010/tips/tips_1.asp (2004/11/14)
俊其文化園區。
網址:http://home.kimo.com.tw/jiunchichian/fineart02-13.htm (2003/01/27)
遠流博識網~藝術搖擺廣場。
網址:http:// www.ylib.com/art/artist/artist01.html (2001/11/08)
King Net影音台,哈林音樂電影院。
網址:http://music.kingnet.com.tw/act/harlin-harlin/ (2002/04/15)
Yahoo!奇摩雅虎國際資訊。
網址:http://tw.yahoo.com(2004/10/06)
CyberMuse-Your Art Education Research Site.
http://cybermuse.gallery.ca (2003/09/09)
The Art and Culture Network
http://www.artandculture.com(2003/09/09)
Victor Vasarely Official Artist Website.
http://www.vasarely.org (2003/09/0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