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專著
Anderson, B.著,吳叡人譯(1999):《想像的共同體》,時報文化。
Budlan, S著,白方平譯(1998):《MIT媒體實驗室》,天下文化出版公司。
CR&;LF研究所(2006):《配色王》,台北,博碩文化。
Diane E.Papalia/Sally Wendkos Olds/Ruth Duskin Feldman(2002):《人類發展─成人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Donald A. Norman(2005):《情感設計:我們為何喜歡(或討厭)日常用品》,台北,田園城市。
Kay Deaux; Francis C.Dane; Lawrence S. Wrigbtsman著,楊語芸譯(1997):《90年代社會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Mark Pesce著,蔡文英譯(2001):《遊習世紀:小玩具大科學遊戲中發現宇宙》,台北,大塊文化。
Mike Baxter著,張建成譯(1998):《產品設計與開發》,台北,六合出版社。
Philip G.Zimbardo•Richard J .Gerrig(2000):《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
Thomas Lewis著,陳信宏譯(2001):《愛在大腦深處》,台北,究竟出版社。
小林重順(1991):《造形構成心理》,台北,藝風堂出版社。
山田理英(2000):《如何製作有效的平面廣告》,台北,滾石文化出版。
生田哲(2005):《圖解免疫與自然自癒力》,台北,原水文化。
志水彰(2000):《笑的治癒力》,台北,暖流出版社。
李蕭錕(1986):《色彩大系》,台北,漢藝色研。
杜克•齊德瑞&;霍華•馬汀(1999):《HQ─心比腦還聰明》,台北,時報文化。
官政能(1995)《產品物徑─設計創意之生成、發展與應用》,台北,藝術家。
林書堯(2002):《色彩認識論》,台北,三民書局。
林崇宏(1995):《造形基礎》,台北,藝風堂出版社。
保羅•艾克曼(2004):《心理學家的面相術─解讀情緒的密碼》,台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春山茂雄(1997):《腦內革命》台北,創意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柯萊恩(2005):《不斷幸福論》,台北,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迪倫•伊文斯(2005):《情感,來自演化?─看科學家如何發現情感的秘密》,台北,左岸文化。
時蓉華(1996):《社會心理學》,台北,臺灣東華書局。
張世宗(1993):《玩遊戲》,台北,太&;#63895;文化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張春興(2001):《現代心理學》,台北,台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張家誠主編(2004):《設計時尚:看見DIY新潮流》,台北,典藏藝術。
梁培勇(1996):《遊戲治療─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
楊裕富(1999):《創意思境:視傳設計概論與方法》,台北,田園城市。
鄭國裕、林盤聳(1996):《色彩計劃》,台北,藝風堂。
蕭颯、王文欽、徐智策著(1991):《幽默心理學》,台北,智慧大學出版社。
蕭學仁(2005):《老玩具總動員懷舊專刊》,台北,上旗文化。
賴瓊琦(1997):《設計的色彩心理》,台北,視傳文化。
外文專著
Rafaeli, S. &; Sudweeks, F. (1997). Network Interactivity. CMC Magazine, 2(4).Retrieved May 30, 2002, from.
Schwier, R. A., &; Misanchuk, E. R. (1993). Interactive multimedia instruction.
Csikszentmihalyi M(1990),Flow: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New York:HarperCollins.
Lazarus,R.S.,&;Folkman,S.(1984)Stress,appraisal,and coping.New York: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Maslow,A.H.(1970),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New York:Harper&;Row.
&;#12452;&;#12531;&;#12468;&;#12539;&;#12524;&;#12531;&;#12481;&;#12517;&;#12521;&;#12540;,&;#12496;&;#12540;&;#12496;&;#12521;&;#12539;&;#12504;&;#12523;&;#12484;&;#12496;&;#12540;&;#12460;&;#12540;,&;#12487;&;#12452;&;#12532;&;#12451;&;#12483;&;#12489;&;#12539;&;#12456;&;#12503;&;#12473;&;#12479;&;#12452;&;#12531;編 野口 &;#34219;,苧阪直行監&;#35379;(2000):《美&;#12434;&;#33075;&;#12363;&;#12425;考&;#12360;&;#12427;∼芸術&;#12408;&;#12398;生物&;#23398;的探&;#26908;》,東京,新曜社。
小林重順(1999):《&;#12459;&;#12521;&;#12540;&;#12471;&;#12473;&;#12486;&;#12512;》,東京,講談社。
&;#24499;田智子&;#12373;&;#12435;(2002):《桃山&;#23398;院大&;#23398;原田&;#12476;&;#12511;報告書》〈現代人&;#12392;癒&;#12375;〉。
期刊
余嬪、吳靜吉(2003):〈業精於勤、荒於嬉?談成人的玩興與組織玩興氣氛〉,《2003創造力實踐歷程研討會論文》,台北,政治大學管理學院p.318-341。
詹嘉新(2002.12):〈從AIBO開啟特定族群的少量市場AIBO Toy Eyes Target Consumers〉,《設計》第96期,p.80~82。林榮泰(2005.15):〈科技與人性的結合─文化創意〉,《科學發展》第396期,p.71-73。陳建雄、邱柏清、陳尤澤(2002.11):〈產品愉悅性設計構想展開數位化之探討〉,《工業設計》第三十卷第二期,p.170-175。W. Wayt Gibbs (2004年2月號):〈機器也該有恐懼感?未來的機器也應該有情緒,才能真正可靠。〉,《科學人》。
張華憫、鄧怡莘(2004):〈情緒在人機互動之發展與挑戰〉,《銘傳大學設計國際學術研討會》,桃園。
論文
林英顏(2004):《員工工作投入, 工作壓力與休閒需求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楊琇君(2002):《可愛造型之比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蔡忠男(2003):《產品機能之可愛意象研究》,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邱柏清(2004):《網頁介面愉悅性之研究》,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歐世勛(2003):《互動美感運用於人際溝通產品之設計研究》,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國彥(1988):《我國大學生寂寞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胡景雲(1989):《寂寞感與其相關因素及輔導效果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網路搜尋
台灣區玩具工業同業公會http://www.toys-mall.com.tw/
2003年10月「癒&;#12375;&;#12395;&;#38306;&;#12377;&;#12427;意識調&;#26619;」http://dr1.biglobe.ne.jp/business/report/re031224/
吳嘉寶(1997):《視丘影像美學的理論架構》。http://www.fotosoft.com.tw/book/papers/library-1-20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