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4.18.5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4 00:3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馨鈺
研究生(外文):Hsin-yu Huang
論文名稱:2001-2006黃馨鈺創作論述
論文名稱(外文):A Discussion on Hsin-yu Huang's Artworks in 2001 to 2006
指導教授:劉柏村劉柏村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造形藝術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視覺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1
中文關鍵詞:地景藝術大地之母軟性雕塑夥伴關係重複氛圍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64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1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2001-2006黃馨鈺創作論述,是以追溯過去6年以來所創作的作品作為論述的範圍,其中區分出了四部份:描寫了史料與研究者個人作品中所關注的對象、女性特質所思考的層面、創作的文本細節以及未來行進的標向……等作為論述章節的主軸,試圖藉由理性的頭腦邏輯分析整理,與創作所憑藉的感性心靈活動來做整合,形成完整的個人意識與創作脈絡。
本論文清楚說明此篇文章研究的行文動機與研究的方法步驟,其中更對研究者自己的作品做了階段性的提問,試圖在文中進行對自己作品的檢視與印證。其中重點所描寫的是身為女性的藝術家,對於「女性特質」的纖細關注作為思考的出發點,及運用「大地形態」作為作品所關注的題材在展呈時的展現手法,由兩者美學的思維共構,進而形成作品。行文中,透過藝術範疇中的歷史脈絡裡頭,個人作品與「地景藝術中的自然與人文關照」與「大地之母的女性型態描繪」中特質相像的思維與作品作為史料參照,另外亦逐一地細項說明作品建構時,所選用材質的物理與心理特性、重複的工作狀態背後的情感面向與原因,進而延伸觀望研究者作品中可能開創的新面向:在展呈過程中,關心場所氛圍所呈顯出作品與空間的關係;以及創作時共生共存的夥伴關係合作模式……等等,試圖為自己的創作論述出一套屬於自己過去、現在、未來的血統證明,追尋研究者自己生命的意義與藝術的信仰。
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s Hsin-yu Huang’s 2001 to 2006 artistic creations and puts its focus on Huang’s artwork done over the past six years. It portrays the author’s personal favorite subjects, her own reflections, and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her creations. It is as well an attempt to analyze the author’s logical thinking as well as her soul perception, which together take form into a complete personal ideology and the core of her work.
The reading of the introduction clearly explains the methods and motives of this paper; it also brings more interrogations concerning the author, interrogations that we will attempt to answer further in the discussion. In the further chapters of this paper we will try to describe some of the author’s old habits, like for instance the use the “female characteristic” in the second chapter, which is starting point of the refection. We will then 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the “earth symbol”, which represents the technique’s subject matter. The two previous esthetic symbols then together take the form of the author’s artwork. In this paper, within the art filed and historical sequence, the author made use of the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and artworks that in the author’s personal creations, “the natural and human concerns in land art” as well as the “description of the feminine model of the mother earth” as the historical reference. In addition, the third chapter will explain important details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her artwork of i.e.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importance of the choice of materials, the reason behind the repetition of the author’s works and motions, the coexisting partnership and collaborative approaches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rtwork, as well as the concerns for the relation between space and atmosphere of the place during the exhibiting process, etc. The paper is an attempt to discuss the present, past and future creations identifying the author, which searched for the meaning of her life.
致謝詞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次

緒論
第一章  黃馨鈺作品的史料脈絡探尋
第一節  地景藝術中的自然與人文關照
第二節 大地之母的女性型態描繪

第二章  邂逅大地之母及其符號
第一節 以一種女性特質的姿態
第二節 大地符號的呼喚

第三章  2001-2006作品酵素尋索
第一節  軟性材料的構成特質
第二節  重複勞動

第四章 凝聚與召喚
第一節 空間氛圍與場域建構
第二節 夥伴關係的創作模型

結論

黃馨鈺作品圖版目錄
藝術家作品引用圖版目錄
參考書目
圖錄
附件
圖版
● 書籍出版品部分
1.凡安古德 著, 賴慈芸譯(1999):《大自然的女兒—珍古德》,台北,格林出版社
2.卡瑟琳.葛勞特 ( Catherine Grout ) 著, 姚孟吟譯, 黃海鳴審訂(2002):《藝術介入空間》,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3.甘黛絲.薩維奇 ( Candace Savage ) 著, 廖詩文譯 (2005):《女巫—魔幻女靈的狂野之旅》,台北,三言社出版
4.艾倫.松菲斯特 ( Alan Sonfist ) 著, 李美蓉譯 (1996):《地景藝術》,臺北,遠流出版社
5.安東‧德‧聖艾俢伯里著, 姚文雀譯(1994):《小王子》,台中市,晨星出版社
6.安迪.戈茲華斯 ( Andy Goldsworthy ) ( 1990 ) 著:《Andy Goldsworthy: A Collaboration With Nature》,New York, Harry N. Abrams出版
7.法蘭寇斯.蒙寧 ( Francoise Monnin ) 著, 呂淑蓉譯 (2000):《原生藝術》,臺北,財團法人金鴻兒童文教基金會
8.保羅•柯爾賀 (Paulo Coelho)著, 周惠玲 譯(1997):《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社
9.約翰‧米勒 ( Jorg Muller ) 繪 (2000):《挖土機年年作響:鄉村變了》(Alle Jahre wieder saust der Presslufthammer nieder oder die Veranderung der Landschaft),臺北,和英出版社
10.侯宜人著 (1996):《自然‧空間‧雕塑》,臺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11.茱蒂‧芝加哥(Judy Chicago)著, 陳宓娟譯(1997):《穿越花朵》,遠流出版社
12.陸蓉之著 (2002):《台灣 (當代) 女性藝術史》,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13.傑夫.卡利 ( Jeff Kelley ) 編, 徐梓寧譯, (1996):《藝術與生活的模糊分際—卡布羅論文集》,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14.畢恆達著(2004):《空間就是性別》,台北,心靈工坊出版社
15.畢恆達著(2001):《空間就是權力》,台北,心靈工坊出版社
16.喬.安娜.伊薩克 ( Jo Anna Isaak ) 著, 陳淑珍譯, 吳介禎審訂 (2000):《女性笑聲的革命性力量》,臺北,遠流出版社
17.奧修 ( OSHO ) 著, 沈文玉 Prem Leela譯 (2005) ,《女性意識-女性特質的慶祝與提醒》,臺北,生命潛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8.蜜雪兒.卡索 & 史提華.卡柏里 ( Michell Cassou & Stewart Cubley ) 著, 李臺芳譯 (1996):《靈彩之旅》,遠流出版社
19.奧修 ( OSHO) 著, 陳明堯譯 (2006) :《奧修說男人》,台北縣,活禪文化出版社
20.奧修 ( OSHO) 著, 陳明堯譯 (2006) :《奧修說女人》,台北縣,活禪文化出版社
21.蒙那麗莎.舒茲著, 楊淑媜譯(2006):《左腦夏娃》,台北,高寶出版社
22.廖雯著 (2001):《不再有好女孩了-美國藝術家訪談錄》,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23.羅莎琳‧邁爾斯 ( Rosalind Miles ) 著, 刁筱華譯 (2006) ﹕《女人的世界史》,台北,麥田出版社
24.羅伯特.亞特金斯 ( Robert Atkins ) 著, 黃麗娟譯 (1996):《藝術開講》,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25.羅丹口述, 葛賽爾整理 (2003):《羅丹藝術論》,台中,好讀出版有限公司
26.蘇西.加伯列克 ( Suzi Gablik ) 著, 王雅各譯 (1998):《藝術的魅力重生》,臺北,遠流出版社
27.蘇西.加伯列克 ( Suzi Gablik ) 著, 滕立平譯(1991):《現代主義失敗了嗎?》,台北,遠流出版社
28.顧燕翎主編 (2000):《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論文期刊雜誌部分
1.陳熒興:〈軟雕塑的特性〉,《歐登伯格物體藝術之研究》,2004年,國家圖書館碩博士論文
2.陳雅玲:〈尋找安娜:安娜‧曼迪耶塔的大地—身體藝術〉,《典藏今藝術》,144期,138-140頁,2004年9月,典藏出版社
3.鍾文音:〈在紐約遇見安娜‧梅迪耶塔:激情的暗室—她的身體她的藝術〉,《藝術家》,367期,332-337頁,2005年12月,藝術家出版社
4.謝佩霓:〈為了藝術為了愛-蕭勤其人其藝〉,《蕭勤1954-2004歸源之旅》,16頁,2005年,廣東美術館
● 網路資源部分
1.辛金順:〈子宮迷圖 -心岱《地底人傳奇》的生態書寫〉,2005年9月12日,摘自http://blog.yam.com/sen/archives/475465.html
2.高千惠:〈壓縮中的地景藝術〉,2004年11月16日,摘自http://arts.tom.com
3.張秀潔:〈安迪.勾德沃西與自然共事的創作哲學〉,摘自http://www.jjes.tp.edu.tw/art/02/022/022_1/022-1-2-1.htm
4.駱芬美:〈印象.女性.歷史〉,摘自http://www.mcu.edu.tw/department/genedu/913011-2.doc
5.顧世勇:〈域外之「能」〉,2004年1月,摘自http://www.artouch.com/story.asp?id=2004012957259564
6.藝術與地球— 林•胡兒(Lynne Hull),資料來自http://content.edu.tw/senior/art/tp_cc/envir/gaa.ht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