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4.18.52)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4 01:5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奚岳隆
研究生(外文):Shih Yueh Lung
論文名稱:《上學去》3D動畫日本、美國動畫差異之研究與創作
論文名稱(外文):《Go to school》The Creation and Research of Anima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Japan and America
指導教授:林珮淳林珮淳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n Pey Chw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多媒體動畫藝術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應用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4
中文關鍵詞:角色動畫文化差異
外文關鍵詞:character animationcultural differenc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1
  • 點閱點閱:281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0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本創作《上學去》是以幽默且輕鬆的表現手法,企圖描繪日、美兩名學童在上學路途中的競賽過程,以凸顯兩國在動畫上之競爭,並巧妙塑造兩主角呈現之獨特造形與趣味動作,以反思文化背景與視覺風格的關連性。因此,第一章陳述本研究與創作背景,第二章則藉相關文獻敘述日、美兩國動畫之競爭以及其文化之差異性,第三章更以實例探討同一題材之影片:日本《攻殼機動隊2》與美國《駭客任務》,以印證文化差異對影片創作之影響。第四章則詮釋《上學去》之創作理念、風格、角色設計、場景設置與3D電腦動畫技術處理等,以呈現日、美兩學童在上學途中之競爭過程以及有趣民族個性之3D動畫。
The original creation “Heading to school” is the story about a race between a Japanese student and an American student on their way to school through a light-hearted and humorous presentation. Through the race between them, the artist attempts to emphasize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Japan and the States. “Go to school” has skillfully given life to two unique and comedic characters that offers a chance for viewers to ponder the link between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visual styles. Therefore, the first chapter is a description of the research and background for the creation of “Go to school”. The following chapter is a literature review of relevant works that illustrates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Japanese and American animation and their inherent cultural differences. The third chapter is a case study with actual examples of animations from both countries on a similar subject: “Ghost in the Shell 2” (Japan) and “The Matrix”(America)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film creation. The last chapter is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creative concepts, styles, character designs, scene settings and 3D computer animation processing techniques used to presents an animated a race full of interest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an American and Japanese school kid.
目錄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誌謝...............................................................III
目錄................................................................IV

壹、緒論..............................................................1
一、創作背景..........................................................1
二、創作動機..........................................................1
三、創作內容..........................................................1
四、研究範圍限制.......................................................2
五、創作大綱..........................................................2
六、創作流程與架構.....................................................3
貳、文獻探討...................................................................4
一、日、美兩國動畫之競爭................................................4
(一)日、美動畫市場競爭.................................................4
(二)日、美動畫風格競爭.................................................6
(三)良性競爭下的日、美動畫..............................................7
二、日本民族性與動畫風格................................................8
三、美國民族性與動畫格................................................13
四、日本動畫與美國好萊塢動畫角色之差異..................................16
五、小結.............................................................21
参、實例《攻殼機動隊2》(Ghost in the Shell 2)與《駭客任務》(The Matrix)影片之探討..............................................................24
一、《攻殼機動隊2》...................................................24
(一)多元宗教觀.......................................................25
(二)儒家思想.........................................................27
(三)大和精神..................................................................28
(四)天命論...........................................................29
(五)對大自然的情感....................................................30
(六)神話主義.........................................................32
(七)矛盾性格.........................................................33
二、《駭客任務》......................................................34
(一)未來世界的救世主................................................34
(二)重視自由與選擇的個人主義.........................................36
(三)資本擴張主義....................................................39
(四)美式英雄主義....................................................40
三、小結.............................................................42
肆、 創作理念與方法...................................................44
一、創作理念.........................................................44
二、創作風格-PIXAR幽默動畫風格表現..................................................................45
三、文字腳本.........................................................47
(一)日、美兩學童出發暖身.............................................47
(二)日、美兩學童互別苗頭.............................................47
(三)日、美兩學童各具優勢.............................................48
(四)日、美兩學童不相上下.............................................49
(五)日、美兩學童難分軒輊.............................................49
四、影像腳本.........................................................50
五,人物造型..........................................................64
(一)日籍學童.........................................................64
(二)拉麵號..........................................................64
(三)美籍學童........................................................65
(四)漢堡車..........................................................67
六、場景建構.........................................................68
(一)日式與美式風格建築................................................68
(二)鄉村道路與賽道....................................................70
(三)巨石與峽谷.......................................................71
(四)隧道與分岔路.....................................................73
七、運鏡.............................................................74
(一) 橫搖...........................................................74
(二) 推軌鏡頭........................................................75
(三) 水平鏡頭........................................................76
(四) 俯角鏡頭........................................................77
(五) 仰角鏡頭. ......................................................78
(六) 遠景鏡頭.......................................................80
(七) 中景鏡頭.......................................................80
(八) 特寫鏡頭.......................................................81
八、色彩規劃........................................................83
九、製作流程........................................................83
(一) 建模...........................................................83
(二) 貼圖...........................................................84
(三) 動態設定........................................................86
(四) 燈光...........................................................89
(五) 算圖...........................................................89
(六)音樂與音效.......................................................90
(七) 合成與剪輯......................................................90
(八) 輸出...........................................................93
十、小結.............................................................93
伍、結論.............................................................96
發表紀錄.............................................................99
參考文獻............................................................101
黃玉珊、余為政 編, (1997)︰《動畫電影探索》。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余為政 編,(2004)︰《動的藝術與畫的電影》。台南藝術學院音像動畫研究所。
陳仲偉 著,(2004)︰《日本動漫話的全球化與迷的文化》。台北︰唐山出版社。
董小川 著,(2004)︰《美國主義運動評析》,美國研究2004年第3期。
吳佩芬 (2002)︰《電腦動畫的視覺語言建構以3D卡通角色動畫之運動時間為探討》。碩士論文。台北︰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研究所。
董小川(2004)︰《美國主義運動評析》,《美國研究》,第3期。
曹長青(2004):《美國價值》。台北:玉山出版。
廣梅芳(2004):《日本人的傳說與心靈》。台北:心靈工坊。
桂保(2004):《美國的智慧:實用與理想的變奏》。台北:新潮社出版。
荒木博之(2001):《日本人的行動模式》。台北:林鬱文化。
馮瑋(2000):《中國人與日本人》,頁55。台北:林鬱文化。
奈恩、蔡東杰(2000):《美國霸權的矛盾與未來》。台北:左岸文化。
布斯汀、梅寅生(2000):《隱藏的歷史》。台北: 麥田出版
劉青雷(2000):《美國人可以說不:美國的迷思與現實》。台北:黎明文化。
馮瑋(2000):《日本的智慧》,《世界的智慧叢書》,。台北:林鬱文化。
湯重南(1999):《日本文化與現代化》,頁86 。中國:遼海出版。
顧寧(1999):《美國文化與現代化》,《西方國家的民族文化與現代化叢書》。瀋陽:遼海出版
內藤湖南(1997):《日本文化史研究》,頁72 。北京:商務印書館。
梅遠猛(1996):《共生和循環的哲學》,頁290。日本:小學館。
李炯才(1996):《日本:神話與現實》。台北:遠流。
莊錫昌(1996):《二十世紀的美國文化》。台北:淑馨。
Joseph、Joe(1994):《奇異而陌生的日本人》。台北:正中出版。
西部邁、云毅(1994):《大眾的覺醒:日本集體文化的剖析》。台北:錦繡出版。
周佳榮(1994):《近代日本文化與思想》。台北:商務出版。
溫禎祥(1993):《日本映象》。台北:健行出版。
關中(1993):《認識美國霸權主義》。台北:民主文教基金會。
謝鵬雄(1993):《透視日本》。台北:健行出版。
章陸(1993):《日本這個國家》。台北:三民出版。
Fichou、Jean-Pierre(1993):《美國文化》,《歐洲百科文庫》。 台北:遠流。
竟鴻、吳華(1992):《一言難盡美國人》。新竹:花神出版。
陳文壽(1992):《當代日本人-傳統與變革》,頁172-173。台北:商務出版。
林明德、陳慈玉、許慶雄(1992):《日本歷史與文化》。台北縣:空中大學
挨德溫‧奧‧賴肖爾(1992):《中國的文化心裡與結構-理解現代中國的關鍵》。台北:商務出版。
利德基、龍治芳、Luedtke、Luther S(1991):《美國特性探索:社會和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
李永熾(1991):《日本式心靈:文化與社會散論》。台北:三民。
潘乃德、呂萬和、熊達雲、王智新、Benedict、Ruth(1990):《菊與刀:日本文化的類型》。北京:商務印書館。
孫玉蘭、徐玉良(1990):《民族心理學》。北京:知識出版。
梁策(1988):《日本之謎:東西方文化的融合》。貴陽:貴州人民出版
克拉克、歐陽文(1988):《日本人:揭開日本人的真面目》,《現代文庫》。台北:新潮社。
林亦堂(1988):<從跨文化觀點探究 : 美國文化模式>,《復興岡翻譯叢書》。台北:政戰學校。
戴季陶(1887):《日本論》。台北:故鄉出版。

論文期刊
廖純銘(2002):<日本民族之研究>。碩士論文。台北: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
周紹竹(2000):<日本人自然觀裡的美意識>。碩士論文。台北:淡江大學日本研究所。
王博文(1887):<日本初期武士道研究>。碩士論文。台北: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
作者不詳(2003):<日本動畫與日本民族>,華中科技大學日本社會經濟與文化選修課論文。

網路資料
Bluescreen(2002):<電影筆記1111,二十一世紀網絡版,第 10 期>,2005/12/20
<http://140.138.147.33/blog/mt-tb.cgi/1>。
作者不詳(2004):普威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http://www.prowaremedia.com.tw/innocence-DM.htm>。
作者不詳(2004):<茶與咖啡︰日美動畫電影風格比較>,南方網,
2005/12/15,<http://www.southcn.com/cartoon/make/pl/200312080378.htm>。
作者不詳(2004):<日本動漫奇幻歐式風味的來由>,南方網,,2005/12/15
<http://www.southcn.com/cartoon/make/pl/200312080378.htm>。
作者不詳(2004):<2004日本動畫大攻略>,太平洋遊戲網,2005/12/20
<http://www.pcgames.com.cn/cartoon/news/0410/458423.html>。
作者不詳(2004):<中國動畫電影如何走向產業化>,中國影視網,2005/12/21
<http://www.tvnet.com.cn/data/news/NewsDetail.asp?nid=83>。
作者不詳(2004):<各國動畫簡史(1)︰美國動畫>,動漫飛揚,2004/12/28
<http://comic.chinese.com/Article/Class4/Class31/200407/305.html>。
作者不詳(2004):<中國動畫電影如何走向產業化>,中國動畫網,2005/12/21
<http://www.tvnet.com.cn/data/news/NewsDetail.asp?nid=83>。
作者不詳(2004):<西風可曾相識-國際潮流中的美國動漫>,Sina動漫世紀,2005/12/22
<http://comic.sina.com.cn/2003-12-09/13694.html>。
Huash(2004):<超人特攻隊:老樹新枝開紅花>, 2005/12/25
<http://fun.huash.com/gb/fun/2004-11/17/content_1425697.ht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盧雪梅 (民90)。「九年一貫課程能力指標」知多少。教育研究月刊,85,66-75。
2. 黃淑英(民89)。國中《認識台灣(歷史篇)、(社會篇)教材分析—以族群關係教育觀點為中心。歷史教育,7,119-163。
3. 黃秀政(民84)。國中《認識台灣》(歷史篇)課程標準的研訂與特色。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5(5),11-16。
4. 張淑玲(民93)。歷史月刊與國中歷史教學--以台灣史教材為中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5. 張勝彥(民86)。國中「認識台灣(歷史篇)」教材綱要之研定與編寫。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7(5),32-35。
6. 陳豐祥(民90)。歷史學科的知識組織與課程設計。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6),26-36。
7. 吳翎君(民91)。學童歷史思維的教學方法初探。花蓮師院學報,15,83-110。
8. 林慈淑(民90)。「學歷史」與「歷史學」之間-九年一貫「人與時間」領域規劃的商榷。東吳歷史學報,7,139-172。
9. 王素芸 (民90)。「基本能力指標」之發展與概念分析。教育研究資訊,9(1),1-14
10. 王雄(民92)。談中學歷史課的探究性學習。歷史月刊,186,124-128。
11. 王雄(民90)。中學生歷史學科能力的發展與培養研究。清華歷史教學,12,39-61。
12. 王淑芬(民90)。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特色之探討。翰林文教雜誌,2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