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書籍
山口勝弘(1999),《複合媒體時代的新包浩斯文化,科技與人文的對話》,台北:雄獅美術出版社。
宋偉航譯(2000),《數位麥克魯漢》,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葉謹睿(2003),《數位語言@數位時代》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R.L.Gregory著,羅德望譯《視覺心理學》,台北:文笙書局,頁118-147。
劉思量(1992),《藝術心理學》,台北:藝術家出版社,頁175-186。
鄭明椿(2003),《換個姿勢看電視-看透台灣有線電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芳玫(1999),《色情研究-從言論自由到符號擬象》,台北: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頁10-11。
葉國松、張輝明編著(1993),《平面設計之基礎構成》,台北:藝風堂,頁111-112。
楊清田(1992),《反轉錯視原理與圖形設計研究》,台北:藝風堂出版社,頁18-29。
李萬來(1993),《電視傳播與政治》,台北:正中書局,頁49。
陸蓉之(2003),《「破」後現代藝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郭力昕(1991),《電視批評與媒體觀察》,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頁302。
王建柱(1992),《室內設計學》,台北:藝風堂出版社,頁23。
M.C Escher(1986),《Escher on Escher Exploring the Infinite》,ABRAMS,P.76-77。
M.C Escher(1989),《M.C Escher The Graphic Work》,TASCHEN,P.5-16。
論文期刊
丘彥明(2000),《不可能存在的存在-版畫大師艾雪》,藝術家雜誌,304期,頁360-375。楊清木譯(2000),《錯覺畫中的數學-解開艾夏的詭計》,牛頓雜誌,210期,第18卷第6號,牛頓,台北,頁114-121。
張瑜軒,《群論應用於艾雪鑲嵌藝術之對稱構成研究》,中原大學商業設計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3月。第四屆婦女國是會議論文集,王美玉:女記者的角色與社會責任。
葉毓蘭,內政部性侵害防治委員,聯合報,民意論壇,2002-01-13,15版。
天下雜誌《媒體商品化,孩子是最大受害者》,林照真,第335期,2005.11.15。陳楚孟(2002),《從報紙煽色腥新聞內容探討報業企業社會責任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頁18-19。陳秀瑄(2002),《正面和負面政治廣告對政治知識、政治犬儒主義與政治效能感、投票行為的影響:以2002年台北市長選舉為例》碩士論文,台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頁18-19。網路資料
不可能存在的存在,<http://www.ylib.com/art/artist/10/artist10-11.html>。
World of Escher,<http://www.worldofescher.com/gallery/>。
M.C. Escher the official website,<http://www.mcescher.com/>。
劉鎮歐,《影像暴力的省思》,2005/11/25,<http://life.fhl.net/Movies/issue/society/viol.htm>。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E0001/EDUION001/menu01/sub05/01050016d.htm>。
世界名畫與開放性思考題,<http://www.kexuemag.com/artdetail.asp?name=376>。
李天岩,數學知識網,2005/11/25, <http://episte.math.ntu.edu.tw/articles/mm/mm_13_3_01/page3.html>。
《藝術家這麼說》,2005/11/24,<http://www.ylib.com/art/artist/10/artist10-11.html>。
彭文正,《從後SARS時代,看SARS新聞報導的品質》座談會,2005/11/27, <http://www.brain.com.tw/taa/action/20030626.htm>。
異次元殺陣官方網站,2004/11/29,<http://movie.kingnet.com.tw/channelk/cube/index_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