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0 00:3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錦嫻
研究生(外文):CHANG,chin hsien
論文名稱:俄羅斯古典芭蕾在台灣發展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ssian Classical Ballet in Taiwan
指導教授:蔣嘯琴蔣嘯琴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表演藝術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綜合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8
中文關鍵詞:俄羅斯古典芭蕾台灣民族舞蹈比賽美援文化
外文關鍵詞:Russian Classical Balletfolk dance contestTaiwaneconomic and military assistan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3
  • 點閱點閱:255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4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俄羅斯古典芭蕾在台灣發展之研究


摘要

本文首先探討俄羅斯古典芭蕾其舞蹈劇場藝術與教學體系之形成及其對世界的影響,繼而由俄羅斯古典芭蕾自日本移植台灣為點,向上追溯其傳入淵源,由下探討在台灣的發展及影響。芭蕾舞蹈在台灣的啟蒙始於日據時期學校的體育課程裡,光復後,俄國芭蕾由日本返台舞蹈家將之移植台灣繼而萌芽而根植,台灣芭蕾藝術的發展由此展開;繼之,50年代中期,在戰鬥文化、復興中華文化與隨後美援文化的影響下,繼承與變革,呈現多元的樣貌,20餘年的耕耘,奠定日後的發展;80年代,是古典芭蕾在台灣發展上的蛻變時期,舞蹈科系設立,學校附屬芭蕾舞團以及首個職業芭蕾舞團成立,芭蕾邁向專業性的發展,除此之外,俄羅斯古典芭蕾「教學體系」引進台灣,並且計畫性的在學校與民間發展;邁入90年代,在台灣經濟持續成長下,表演藝術市場蓬勃發展,來自各國的芭蕾舞團、編舞家與教師陸續來台演出、交流或教學共同滋養這塊土地,亦開啟芭蕾舞壇的國際視野,芭蕾藝術的發展逐步邁向國際潮流。






關鍵字:俄羅斯古典芭蕾、台灣、民族舞蹈比賽、美援文化
A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ssian Classical Ballet
in Taiwan

Abstract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brief extract about development of Taiwan Ballet from its beginning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till nowadays. It gives general overview of Russian Classical Ballet development and influence in Taiwan. The initiation of Taiwan Ballet started from a dance class in school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After the restoration of Taiwan, the art of Russian Ballet was transplanted to Taiwan by the dancers who returned from Japan. The very beginning of Taiwan ballet sprouted. In the middle of 1950s , Taiwan ballet inherited and evolved into a variegated appearance by going through the war , renaissance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assistanc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the 1940s . A foundation of Taiwan ballet had formed within 20 years development. In the 1980s, Taiwan ballet cracked into a transmutability. The schools not only founded the departments of dance but also appurtenant ballet companies.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first professional ballet company , Taiwan Ballet marches toward profession. Mean while, a education system of Russian Classical Ballet school was introduced to Taiwan and promoted on plan. In the 1990s, the economy of Taiwan grew continuously, the ballet groups and dancers from various countries came to Taiwan to perform, to teach and to exchange experience of success. It does not only provide the chance to rich Taiwan culture but also gives an international vision for Taiwan balle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aiwan ballet marches progressively toward the international trend.


Key word: Russian Classical Ballet, folk dance contest, Taiwan,
economic and military assistance
論文目次


第一章 前言-----------------------------------------------------------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3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4
第三節 研究方法---------------------------------------------5
第四節 文獻探討---------------------------------------------5
第五節 名詞解釋---------------------------------------------12

第二章 俄羅斯古典芭蕾及其影響----------------------------------14
第一節 建立及其形成--------------------------------------15
一 形成因素-------------------------------------------16
二 舞蹈劇場藝術之建立與奠定---------------------25
三 教學體系之建立與特色--------------------------37
第二節 俄羅斯古典芭蕾對世界的影響------------------46
一 日本----------------------------------------------------48
二 中國----------------------------------------------------52
三 美國----------------------------------------------------54
四 英國與香港-------------------------------------------57

第三章 俄羅斯古典芭蕾在台灣之發展-------------------------61
第一節 萌芽期1895-1953年------------------------------62
一 文化背景-------------------------------------------62
二 芭蕾藝術之啟蒙-------------------------------------66
第二節 奠基期1954-1979年------------------------------72
一 文化背景-------------------------------------------72
二 芭蕾藝術之興起-----------------------------------75
三 芭蕾教育之建立-------------------------------------77
第三節 邁入專業期1980-1990年--------------------------82
一 文化背景-------------------------------------------82
二 芭蕾舞團成立-------------------------------------84
三 引進俄羅斯芭蕾教材-----------------------------86
第四節 蓬勃期1991-2000年--------------------------------87
一 文化背景-------------------------------------------87
二 民間芭蕾舞團--------------------------------------91
三 俄羅斯教學體系在台之發展----------------------93

第四章 俄羅斯古典芭蕾對台灣之影響---------------------------95
第一節 根植期------------------------------------------------96
一 舞台表演---------------------------------------------97
二 芭蕾教育之播種-----------------------------------102
第二節 轉捩期--------------------------------------------105
一 創新-----------------------------------------------105
二 繼承與變革---------------------------------------108
第三節 蛻變期---------------------------------------------131
一 芭蕾藝術之搖籃----------------------------------131
二 職業芭蕾舞團-------------------------------------135
第四節 成長期---------------------------------------------136
一 國外芭蕾教師------------------------------------136
二 面向世界芭蕾舞壇-------------------------------140

第五章 結論-----------------------------------------------------149

參考文獻-----------------------------------------------------------151

附錄一-------------------------------------------------------------161
附錄二-------------------------------------------------------------163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一)工具書

中國大百科編輯委員會編(1993),《中國大百科全書(正體字版)-音樂舞蹈》,台北市:錦繡出版。
台灣中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美國大英百科全書聯合編輯,(1989),《簡明大英百科全書中文版12》,台北市:台灣中華書局。
吳靜吉(1995),《表演藝術團彙編─舞蹈》,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林靜芸主編(1997),《中華民國八十四年表演藝術年鑑》,台北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林靜芸主編(1998),《中華民國八十五年表演藝術年鑑》,台北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林靜芸 盧健英主編,(1999),《中華民國八十六年表演藝術年鑑》,台北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表演藝術雜誌社編輯小組,(1999),《中華民國八十七年表演藝術年鑑》,台北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表演藝術雜誌社編輯小組,(2000),《中華民國八十八年表演藝術年鑑》,台北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表演藝術雜誌社編輯小組,(2001),《中華民國八十九年表演藝術年鑑》,台北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陳姿仰總編輯,鐘尙文撰文(2005),《舞蹈─高雄表演藝術資源調查叢書》,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文化白皮書》,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二)期刊、論文(含學位論文、專書論文與期刊論文)

台北市文獻委員會﹝1955﹞,《台北文物季刊,第四卷第二期》,台北市文獻委員會發行。
于右任(1955),《台灣十年》,台灣新生報出版。
高育仁等整修,林洋港等監修,梁在正等編纂(1997),《重修台灣省通志-卷十-藝文志藝術篇》,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尹雪曼主編(1966),《中華民國文藝史》,台北:正中書局。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策劃主辦,國立藝術學院承辦,(1995),《一九九五台北國際舞蹈季-台灣舞蹈史研討會章文集:回顧民國三十四年至五十三年台灣的拓荒歲月》。
王廣生(1997),(舞蹈),國史館中華民國史文化志編纂委員會主編《中華民國史文化志(初稿)》,台北市:國史館。
張伯順總編輯(2004),《中華民國舞蹈學會五十年誌─舞拓與傳承》,發行人,賴秀峰。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2002〉,《九十一年度─台南市傑出演藝團隊專輯》。
趙綺芳﹝1995﹞,〈南台灣的舞蹈長青樹-李彩娥〉,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策劃主辦國立藝術學院承辦,《台灣舞蹈史研討會章文集:回顧民國三十四年至五十三年台灣的拓荒歲月》。75-83頁。
陳雅萍﹝1995﹞,〈見證歷史的舞蹈的先驅─蔡瑞月〉,《台灣舞蹈史研討會章文集:回顧民國三十四年至五十三年台灣的拓荒歲月》,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策劃主辦國立藝術學院承辦。22-34頁。
莫光華(2001),(台灣舞蹈探搜),《台灣史蹟》三十八期,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纂。
盧健英(1995),(念舞事五十-舞過半世紀,讓身體述說-回顧台灣舞蹈五十年歷史),《表演藝術雜誌》33期。
馮雙白主編,徐志杰譯(2005),《舞蹈》,北京:舞蹈雜誌社。
林智偉(2000),(二世紀台灣舞蹈之回顧),《台灣人文》第五號。
台灣空中文化藝術學苑‧學院課程,(2003),(台灣的舞蹈(一)從荒蕪到繽紛的舞蹈花園(二)舞向台灣新世紀),《藝術篇》,第十九集。
楊杜煜(2003),《台灣舞蹈表演藝術之發展與當代社會之關係-1930年代至2000年》,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德海(2000),(中國民族芭蕾的民族性及其美學衝突),舞蹈研究與台灣-新時代的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國立交通大學舉辦。
廬健英﹝1995﹞,(第七章台灣舞蹈史),《舞蹈欣賞》,平珩主編,台北:三民書局。
莊永明﹝2002﹞,《游藝臺灣人》,台北:遠流。
陳品秀〈2002〉,〈舞蹈文獻的管理三之一,三之二〉,《表演藝術雜誌,119期》,59-73頁。
盧家珍〈2002〉,〈舞蹈文獻的管理三之三〉,《表演藝術雜誌,120》,77-78
頁。
蔡麗華總編輯(2003),《北體舞蹈 第二期》,台北體院舞蹈學系發行。
楊桂娟主編(1979),《藝專舞蹈 創刊號》,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舞蹈學會出版。
張馨尹(2001),《俄羅斯芭蕾藝術之起源與發展》,國立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素芬(2000),(浪漫芭蕾仙女與仙女們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藝術學院藝術學報》。
許哲斌(2003),(巴蘭欽芭蕾教學分析),《北體舞蹈》,台北體院舞蹈學系發行,53頁。
羅雅柔(2000),《芭蕾教學與創作研究》,台北:華興書局出版。
羅雅柔(1997),(硬鞋入門一),《舞蹈教育》,國立台灣體育學院舞蹈學系出版,38頁。
羅雅柔(1998),(硬鞋入門二),《舞蹈教育》,國立台灣體育學院舞蹈學系出版,50頁。
馮靖評(2003),《優美之代價-論規訓下女芭蕾舞者的性別化程式》,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杜煜〈2003〉,《台灣舞蹈表演藝術之發展與當代社會之關係1930年代至2000》,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薛美良(2002),(從芭蕾技巧之訓練原則探索腳形異常之改善教學),《2002台灣舞蹈研討會專輯》,主辦單位: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學系。
顏佳玟(2003),(古典芭蕾訓練輔具設置之人因探討),《北體舞蹈》,台北體院舞蹈學系發行61頁。
顏佳玟(2003),〈淺談古典芭蕾之動作技能學習〉,《舞蹈教育》,國立數台灣體育學院舞蹈學系出版95頁。
郭志輝(2003),(古典芭蕾舞者對疼痛感覺的忍耐性),《北體舞蹈》,台北體院舞蹈學系發行84頁。
林維華(2003),(不朽的天鵝─安娜帕芙洛娃之舞蹈特質),《北體舞蹈》,台北體院舞蹈學系發行42頁。
林維芬(2003),(俄國與芭蕾-俄國芭蕾大事記),《北體舞蹈》,台北體院舞蹈學系發行57頁。
何郁玟(2001),《芭蕾教師教學信念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麗雲(2002),《國中舞蹈班芭蕾舞教學行為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美汶(2002),《芸霞(藝霞)歌舞劇團在台灣舞蹈發展中的存在意義》,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淑婷(2003),《裸體、藝術與社會:以人體模特兒林絲緞為研究線索》,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詩雲(2004),《父權社會意識下女性芭蕾舞者角色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映碧著《動作分析與記錄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印

(三)專書

王秀雄主譯,王兆徽校訂,(1982),《世界博物館13-列寧格勒國立博物館》,台北:出版家文化事業。
莊永明(20002),《臺灣世紀回味:文化流轉1895-2000〈第三部曲〉》, 台北:遠流。
佳慶編輯部編譯《世界藝術百科全書-藝術史》,台北:佳慶藝術圖書館。
王晴佳〈2002〉,《臺灣史學五十年1950-2000:傳承、方法、趨向》,台北:麥田。
陳學明〈1996〉,《文化工業》,台北:揚智。
滕守堯〈1997〉,《藝術社會學描述》,台北:生智。
Toby Clark〈2003〉,《藝術與宣傳》,〈吳霈恩譯〉,台北:遠流。
Jeffrey C. Alexander、Steven Seidman〈主編〉〈2002〉,《文化與社會》,〈吳潛誠總編校〉,台北:立緒〈第五刷〉。
雷蒙.威廉士著,劉建基譯(2003),《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台北:巨流出版。
彼得.布魯克著,王志弘、李根芳譯(2003),《文化理論詞彙》第二版,台北:巨流出版社。
廖炳惠編著(2003),《關鍵詞200》,台北:麥田出版。
王育德(1999),《台灣:苦悶的歷史》,台北:草根出版社。
邱坤良(1992),《日治時期台灣戲劇之研究:一八九五-一九四五年》,台北:自立晚報。
天下編輯(1992),《發現台灣:一六二0-一九四五》上下冊,台北:天下雜誌出版。
李筱峰(2002),《快讀台灣史》,台北:玉山社出版。
黃俊傑 何寄澎主編(2002),《台灣的文化發展:世紀之交的省思》,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忻劍飛〈1993〉,《世界的中國觀》,台北:博遠出版社。
孟華(1993),西爾泰與孔子,北京:新華出版社。
翁德明(2001),法國文化教室,台北:九歌出版社。
伏爾泰Voltaire著吳模信、沈懷潔、梁守鏘譯(2001),路易十四時代(Le Siécle de Louis Ⅹ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林錫銓(2001),《政治美學》,台北:時英初版社。
Fredric Jameson 著,(2001),《後現代理論與文化理論》,台北:允晨文化。
陸容之〈2002〉《臺灣當代女性藝術史》,台北:藝術家 。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運用》,台北:心理。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喬依絲.艾坡比等著(1996),《歷史的真相》,台北:正中書局。
凱斯.詹京斯著,賈士衡譯(1996),《歷史的在思考》,台北:麥田。
國立編譯館主編黃宣範譯(1981),《歷史的理想》,台北:聯經。
陳國鈞(1997),《文化人類學》,台北:三民。
R‧Keesing著,張恭啟合譯(1989),《文化人類學:當代文化人類學分編之二》,台北:巨流。
陳秉璋(1991),《社會學理論》,台北:三民。
紀登斯著,簡惠美譯(1994),《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馬克思、涂爾幹、韋伯》,台北:遠流。
韋伯著,嚴忠華譯(1993),《社會學的基本慨念》,台北:遠流。
朱光潛(2001),《西方美學史》,上下卷,台北:頂淵文化。
朱光潛(2000),《西方美學的源頭》,台北:金楓出版社。
托爾斯泰著,耿濟之譯,蔣勳校訂(1996),《藝術論》,台北:遠流。
馬森(2000),《戲劇-造夢的藝術:馬森文論五集》,台北:麥田出版社。
邦正美著、李哲洋譯(1979),《教育舞蹈原論》,台北:大陸書店。
胡茵夢〈1987〉,《尊重表演藝術》,台北:和光文化。
鍾明德(2001),《神聖的藝術》,台北:揚智出版。
陳芳(2001),《中國先秦與古希臘藝術之比較研究》,台北:五南圖書/中華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聯合發行。
John Warrack著苦僧譯(1995),《柴可夫斯基:芭蕾音樂》,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
Herman Laroche等著,申元譯(1988),《柴可夫斯基其人其事》,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
音樂之友社(2000),《作曲家別 名曲解說珍藏版-8柴可夫斯基》,台北:美樂出版社。
米爾斯坦.沃爾著,陳涵音譯(1994),《從俄國到西方》,台北:大呂出版社。
大衛.麥肯尼斯、邁可.柯倫合著(David Mackenzie& Michael W.Curran)蔡百詮譯〈1995〉,《俄羅斯.蘇聯.與其後的歷史》,台北:國立編譯館。
Anatole Leroy-Beaulieu1u編劉增泉譯〈2000〉,《帝俄和俄羅斯》,台北:國立編譯館。
李明濱(2000),《俄羅斯文化史》,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顧衍時(1992),《蘇聯這個國家:改革中的現況》,台北:躍昇文化事業出版。
卡蜜拉.葛瑞著,曾長生譯(1995),《俄國的藝術實驗》,台北:遠流

布羅凱特著,胡耀恆譯(1991),《世界戲劇藝術欣賞》,台北:志文出版社。
沃爾特.特里著,田景遙譯(1976),《美國的舞蹈》,台北:今日世界出版社。
歐建平編輯(2000),《香港舞蹈歷史》,香港:天地圖書出版。
李小華(1998),《劉鳳學訪談》,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
費啟宇﹝1997﹞,《舞蹈大師:李彩娥》,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管理處編印。
李彩娥﹝1975﹞,《創美教室》,高雄:李彩娥舞蹈社。
蕭渥廷主編(1995),《台灣舞蹈的先知-蔡瑞月口述歷史》,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
汪其楣(2004),《舞者阿月:台灣舞蹈家蔡瑞月的生命傳奇》,台北:遠流出版。
李怡君〈1995〉,《蜻蜓祖母:李彩娥》,屏東縣文化中心管理處編印。
趙綺芳撰文(2004),《台灣舞蹈館資深舞蹈家叢書4李彩娥-永遠的寶島明珠》,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
林郁晶撰文(2004),《台灣舞蹈館資深舞蹈家叢書3 林香芸-妙舞璀璨自飛揚》,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
伍湘芝撰文(2004),《台灣舞蹈館資深舞蹈家叢書2 李天民-舞蹈荒元的墾拓者》,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
江映碧撰文(2004),《台灣舞蹈館資深舞蹈家叢書1高棪-舞動春風一甲子》,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
黃秀慧撰文(2003),《台灣音樂館資深音樂家叢書 張繼高:無心插柳柳成蔭》,台北市:時報文化發行。
朱浤源、吳美惠〈1994〉,〈李天民訪問記錄〉,《口述歷史:日據時期台灣人赴大陸經驗,第五期 》,中央研究院近代研究所。
高三村〈1997〉,《舞癡:來自日本的李惠美》,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嚴子三撰文〈2001〉,《台中市舞蹈拓荒者的足跡:王萬龍、辜雅棽 》,台中市政府出版。
陳怡真等撰文《天空的一片雲-懷念許惠美》,台北。
于平着,吳士宏校訂(2002),《舞蹈欣賞》,台北:五南圖書。
伍曼麗主編(1998),《舞蹈欣賞》,台北:五南圖書。
平珩主編(1998),《舞蹈欣賞》,台北:三民書局。
吳士宏(2001),《舞蹈評析與身體觀》,台北:五南圖書。
李立亨(2000),《我的看舞隨身書》,台北:天下文化。
黃騏、葉蓉合著(1994),《現代芭蕾》,台北:大呂音樂叢刊。
盧原英了著,李哲洋譯(1970),《舞劇與古典舞蹈》,台北:全音樂譜。
朱立人主編(1994),《當代美學:舞蹈美學》,台北:洪葉文化。
歐建平(1996),《當代美學:舞蹈美學鑑賞》,台北:洪葉文化。
歐建平(1997),《當代美學:舞蹈名人錄》,台北:洪葉文化。
約翰.馬丁著,歐建平譯(1996),《舞蹈概論》,台北:洪葉。
James Michael Friedman著歐建平譯(1997),《當代美學:舞蹈審美說》,台北:洪葉文化。
尼金斯基著,劉森堯譯(2002),《尼金斯基筆記》,台北:心靈工坊。
錢世錦(1993),《世界十大芭蕾舞劇欣賞》,台北:大呂音樂叢刊。
瓦爾特.勃雷爾著,歐建平譯(1996),《西方舞蹈名著:西方舞蹈文化 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國立編譯館編訂(1996),《舞蹈名詞》,台北市:洪葉文化。
歐建平編著(1999),《舞蹈知識手冊》,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金秋〈2003〉,《外國舞蹈文化史略》,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朱立人(2000),《西方芭蕾史綱》,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李春華(2004),《古典芭蕾教學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巴薩羅娃、梅伊合著,蕭蘇華譯(1983),《初級古典芭蕾》,北京舞蹈學院。
李天民、余國芳著(2001),《世界舞蹈史》,台北:大卷出版。
李天民、余國芳著(2005),《台灣舞蹈史 上下冊》,台北:大卷出版。
巴蘭欽、梅森合著(George Balanchine& Francis Mason)(1992),《外國著名芭蕾舞劇故事》,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尼金斯基著,陳瑞獻、郝小菲合譯(1984),《尼金斯基日記》,台北:水牛出版社。
林春香(1989),《西洋舞蹈與音樂的關係研究》,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
Serge Lifar著焦東建、董茉莉譯(2001),《狄亞格列夫傳》,北京:東方出版社。
于平(1994),《中外舞蹈思想教程》,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伊莎拉朵.鄧肯著宋碧雲譯(2001),(Isadora Dancan),《鄧肯自傳》,台北:大塊文化。
伊莎拉朵.鄧肯著葉肯、陳靜芳譯(2001),(Isadora Dancan),《舞者之歌》,台北:允晨文化。
張瓊譯(1990),《鄧肯自傳》,台北:文國書局。
Otis Stuart著孫紀真譯(1998),《天生舞者紐瑞耶夫》,台北:方智出版。
Martha Graham著刁筱華譯(1993),《血的記憶:瑪莎.葛蘭姆自傳》,台北:時報出版。
張學美譯〈1988〉,《赤足女王:瑪莎.葛蘭姆》,台北:北辰文化。
何恭上編譯(1966),《芭蕾的王國:英國皇家芭蕾舞團》,台北:大江出版社。
何恭上編譯(1969),《芭蕾舞劇的欣賞》,台北:藝術圖書。
何恭上編譯(1969),《美妙的芭蕾》,台北:藝術圖書。
何恭上編譯(1970),《世界傑出的芭蕾舞星》,台北:藝術圖書。
何恭上編譯(1970),《認識芭蕾》,台北:藝術圖書。
何恭上編譯(1970),《芭蕾的舞與畫》,台北:藝術圖書。
何恭上編譯(1970),《舞蹈世界》,台北:藝術圖書。
莊修田譯(1975),《現代芭蕾》,台北:藝術圖書。
莊修田譯(1975),《現代舞蹈》,台北:藝術圖書。
棄唱編譯(1958),《芭蕾舞與樂曲的故事》,台北:拾穗月刊社。
國華譯(1973),《如何欣賞芭蕾》,台北:天同出版。
吳素芬(2002),《芭蕾舞新思索:從芭蕾傳統中再創芭蕾作品之研究》,台北:晨曦文化事業出版。
吳靜吉(1980),(舞蹈),《生活中的藝術》,台北:遠流出版。
程偉茹譯(1987),《瑪格‧芳登-旋轉中的精靈》,台北:北辰文化。
李克民、李維合著(1978),《舞蹈研究與編作》,台北:維新書局。
李維、高棪合著(1983),《中西舞蹈比較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李維著(1956),《舞蹈的理論與應用》,復興崗印刷部。
Kirsten Ralov編李巧、沈培譯(1994),《丹麥布農維爾學派芭蕾課程教案》,台北:麥田出版。
朱立人編著(1993),《芭蕾基礎教程》,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朱立人編著(1992),《芭蕾術語手冊》,北京舞蹈學院。
Thalia Mara著蔡瑞月譯(1957),《芭蕾舞初步》,台北。
伍曼麗編著(1975),《芭蕾基本技巧》,華崗出版部。
陳隆蘭(1977),《古典芭蕾練習的理論與實例分析》,華崗出版。
姚明麗(1978),《古典芭蕾技巧與原理》,台北:三民書局。
王麗惠譯(1979),《古典芭蕾基礎》,台北:藝術圖書。
謝宗益(1998),《西洋古典舞蹈應用語法》,台北:洪葉文化。
林懷民等著(1976),《雲門舞話》,台北:遠流。
楊忠衡 陳效貞合著林克昌口述(2004),(附錄三:石聖芳與芭蕾),《黃土地上的貝多芬:林克昌回憶錄》,台北:時報出版。

(四) 報紙資料

《聯合報》,1951-1988年。
《自立晚報》,1947-1970年
《台灣新生報》,1981。
《中央日報》,1949-1970年
《民生報》,1988-2005年。

二 外文部分:

Jane Layson〈ed〉〈1994〉﹒Historical Perspective in the study of dance ﹒Adshead-Lansdale, J﹒& Layson,J﹒〈eds〉Dance History:An Introduction,London:RoutledgeP3-17﹒
Jane Layson〈ed〉〈1994〉﹒ Dance history source material Adshead-Lansdale,J.& Layson,J〈eds〉Dance History:An Introduction,London:RoutledgeP18-31﹒
Jody Miller and Barry Gllassner〈1997〉﹒The‘Inside’and the‘Outside’:Finding Realities in Interviews,David Silverman〈ed〉Qualitative Research: Theory、Method and Practice,London:SAGE P99-112﹒
Selma Jeanne Cohen〈founding ed〉〈1998〉,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Da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6vols.
Horst Koegler〈1987〉.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orst Koegler〈1982〉. 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 Second Edition. London.
Cyril W. Beaumont and Stanislas Idzikowski(1975).A manual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lassical Theatrical Dancing (Méthode Cecchetti). 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 ,Inc.
Agrippina Vaganova(1965).Basic Principles of Classical Ballet:Russian Ballet Technique. 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 ,Inc.
Vera S. Kostrovitskaya.(1993).100 Lessons in Classical Ballet. & Trans. By Oleg Briansky. New York:Limelight Edition.
Vera S. Kostrovitskaya.& A. Pisarev(1979).School of Classical Dance.& trans. By John Barker. New York:Soviet Socialist.
Vera S. Kostrovitskaya.(1979).101 Classical Dance Lessons& Trans. By John Barker. New York.
Istvan Ament(1985).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Classical Ballet. New York:Alice Gainer Standin.
Gretchen Ward Warren(1989).Classical Ballet Technique .U. S. A. Thomson-Shore, Inc.
John White(1996).Teaching Classical Ballet. 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
Selma Jeanne Cohen &Katy Matheson(1992).Dance As A Theatre Art:Source Readings In Dance History From 1581 to the Present. New York:A Dance Horizons Book.
Tim Scholl(1994). From Petipa to Balanchine:Classical Revival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Ballet. New York:Routledge.
Alexander Bland(1976). A History of Ballet and Dance: In the Western Word.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Susan Au(1988).Ballet & Modern Dance. London:Thames & Hudson World of art.
Jack Anderson(1992). Ballet & Modern Dance:A Concise History. New York:A Dance Horizons Book.
Fernau Halll(1954).An Anatomy of Ballet .London:Andrew Melrose.
Beaumont , Cyril W.(1940). The Diaghilev Ballet in London:A Personal Record .London: Putnam.
Natalia Roslavleva ,(1979).Era of the Russian,Ballet, New York:Da Capo Press.
文園社編,(2002),《日本的芭蕾舞者:開創日本芭蕾史的人們》(日文版),東京:株式會社文園社。
尤里.格里葛洛維奇總編輯,(1981),《舞蹈百科全書》(俄文版),莫斯科:蘇維埃百科全書出版社。
尤里.阿.巴赫魯絲,(1977),《俄羅斯芭蕾舞蹈史》(俄文版),莫斯科:教育出版社。
薇拉.米.克拉索芙斯雅,(1963),《俄羅斯芭蕾劇場:19世紀後半葉》(俄文版),列寧格勒:藝術出版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