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專書
文建會(2001),《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台北:文建會。
王玥好、柳佳芬(2003),〈勵馨基金會議題倡導的走向〉,《馨火相傳,勇敢前行-勵馨基金會十五年珍情錄》,台北: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頁29-34。
伍曼麗主編(1999),《舞蹈欣賞》,台北:五南出版社。
朱立人主編(1994),《舞蹈美學》,台北:洪葉文化出版社。
江映碧(1999),《動作分析與紀錄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出版部。
何翠萍(1992),〈比較象徵學大師—特納〉,《見證與詮釋-當代人類學家》(出自黃應貴主編),台北:正中書局,頁282-377。
吳秋田(2001),《社區居民之社區意識與產業活動認同度關係之研究-以白河蓮花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吳珮雯(2002),《高雄市居民社區意識、社區參與及對社區發展協會滿意度之關係研究》,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宋念謙(1997),《都市居民社區意識與景觀管理維護態度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黎明社區住宅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宗芩(1996),《與心共舞:舞蹈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張老師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李肇修總編(2001),〈社區美學與移動中的當代社會美學現象〉,《『產業˙文化˙藝術—產˙官˙學合作下的社區總體營造』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國際藝術交流研究中心,頁164-173。
汪俊彥〔摘要〕(2003),〈論「鄉土運動」思潮下的一九八○年代初期台灣現代戲劇-以賴聲川早期戲劇為例〉,《2003書寫藝術-2003年台灣地區藝術學相關領域碩博士班學生論文發表會》,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
林書筠(2004),《社區美學研究-嘉義市興村里社區總體營造的美學歷程與詮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偉瑜(2000),《當代台灣社區劇場》,台北:揚智文化出版社。
林偉瑜(2005),〈我所知道的「人與社區劇場」〉,《2005台灣教育戲劇/劇場國際年會 社區劇場國際論壇》,台北:台灣藝術發展協會,頁98-101。
林暉月(2001),《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瑞欽、劉邦富、黃秀瑄(2000),〈社區居民現代性與社區意識之關係研究〉,《新台灣社會發展學術叢書社區篇》,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頁236-259。
邱坤良主編(1998),《社區劇場工作手冊》,「台灣劇場資訊與工作方法」系列叢書,第11冊,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洪惠冠總編輯(1999),《風城的社區圖像-新竹市社區白皮書》,台北: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紀惠容(2003a),〈「街頭新娘」與你對話〉,《馨火相傳,勇敢前行-勵馨基金會十五年珍情錄》,台北: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頁37-38。
紀惠容(2003b),〈公益團體V.S.社會運動〉,《馨火相傳,勇敢前行-勵馨基金會十五年珍情錄》,台北: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頁35-36。
約翰.馬丁(1996),《舞蹈概論》,歐建平譯,台北:洪葉文化出版社,(原著1939年)。
徐震(1996),〈論社區意識與社區發展〉,《社區文化建設》,王衍芬主編,台北:林榮三文化基金會,頁9-37。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Richard O'Gorman Anderson)(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Imagined communities: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吳叡人譯,台北市:時報文化。
翁政凱(2004),《社區意識多準則評估模型之建構與應用-以「九二一震災重建區社區總體營造計畫執行方案」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莫昭如(2005),〈從社區運動到社區的文化發展〉,《2005台灣教育戲劇/劇場國際年會 社區劇場國際論壇》,台北:台灣藝術發展協會,頁71-76。
莫昭如與林寶元編著(1994),《民眾劇場與草根民主》,台北:唐山出版社。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
陳其南(2003),〈全球化、文化產業與文化政策:台灣經驗的反思〉,《2003亞太藝術論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頁1-13。
陳定銘(2001),《台灣社區大學之研究-公民社會建構與終身學習政策的實踐》,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傑佛瑞.艾力克森德&史蒂夫.席德曼(Jeffrey C. Alexander & Steven Seidman)吳潛誠總校編,(1997),《文化與社會》(Culture and society: contemporary debates),台北:立緒文化出版社。
菲利普˙史密斯(Smith, Philip)(2001),《文化理論的面貌》,台北:韋伯文化。
黃世輝(2001),〈「社區總體營造」的回顧〉,李肇修總編,《『產業˙文化˙藝術—產˙官˙學合作下的社區總體營造』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立台南藝術學院國際藝術交流研究中心,頁22-29。
黃富順(1994),〈加強社區意識,建立祥和社會的途徑〉,《新台灣社會發展學術叢書社區篇》,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頁46-47。
黃煌雄、郭石吉、林時機(2001),《社區總體營造體檢調查報告書》,台北:遠流出版社。
黃麗玲(1995),《新國家建構過程中社區角色的轉變-「生命共同體」之論述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楊凱程(2002),《黃金時代先知對話錄:針砋社區營造的組織運作與社區實踐》,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葉大華(2003),〈蹺蹺板的哲學〉,《馨火相傳,勇敢前行-勵馨基金會十五年珍情錄》,台北: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頁65-67。
趙綺芳(1994),《沖繩竹富島種取祭的儀式過程:一項人類學的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淑英(2000),《心舞議相-劉淑英舞蹈創作自述與幼兒創造性舞蹈教育省思》,新竹:詮民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蔡亮(1999),《全球化過程中的新竹區域空間結構之變遷》,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蕭渥廷(2003),〈傳達人性的力量-回憶1995年踩街行動〉,《馨火相傳,勇敢前行-勵馨基金會十五年珍情錄》,台北: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頁183-184。
賴淑雅(2005),〈台灣社區劇場發展報告〉,《2005台灣教育戲劇/劇場國際年會 社區劇場國際論壇》,台北:台灣藝術發展協會,頁31-34。
勵馨基金會(2003),《馨火相傳,勇敢前行-勵馨基金會十五年珍情錄》,台北: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瞿海源(1997),《反雛妓運動評估報告》,台北: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魏郁祥(1999),《新興社區「意識形態」建構之過程─龍潭百年大鎮個案》,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羅中峯(2005),〈從『人』出發-社區營造到社區劇場〉,《2005台灣教育戲劇/劇場國際年會 社區劇場國際論壇》,台北:台灣藝術發展協會,頁96-97。
羅明葵(2001),《持續參與社區舞蹈班婦女在休閒滿意度、自覺運動利益與社區意識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鐘明德(1996),《繼續前衛:尋找整體藝術和當代台北文化》,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鐘喬(2003),《觀眾,請站起來》,台北:跨界文教基金會。
西文專書
Adshead-Lansdale, Janet & Layson, June (Eds.) (1983). Dance history: an introduction. London: Routledge.
Thomas, Helen (1995). Dance, modernity and culture-explorations in the sociology of dance. London: Routledge.
Langer, Susanne K. (1957). The dynamic image: some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s on dance, Problems of art, pp.1-12. NY: Charles Scribner's Sons.
Spencer, Paul(1985). Introduction: interpretations of the dance in anthropology. Society and the dance, pp.1-46.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urner, Victor (1965). Betwixt and-between: the liminal period in rites de passage. In William Lessa & Evon Vogt (Ed.), Reader in comparative religion—anthological approach, pp.234-243.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Turner, Victor (1967). The forest of symbols: aspects of Ndembu ritual.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Turner, Victor (1987). The anthropology of performance. New York: PAJ Publication.
Turner, Victor (1990). Are there universals of performance in myth, ritual, and drama? In Richard Schechner & Willa Appel (Eds.), By means of performance, pp. 8-18.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s, Drid (1991). Ten lectures on theories of the dance. London: Scarecrow Press.
中文期刊
〔作者不詳〕(1995a),〈1995竹塹舞人與新竹人的對話之二——竹塹舞人舞蹈研習營〉,《竹塹藝文》,第58期,版3。
〔作者不詳〕(1995b),〈中原普渡—藝術季系列活動〉,《竹塹藝文》,第58期,版1。
〔作者不詳〕(1995c),〈什麼是戶外行動藝術?〉《勵馨雜誌》,第4期,頁4。
〔作者不詳〕(1995d),〈竹塹舞人現代舞團~玻璃櫥窗〉,《竹塹藝文》,第52期,3版。
〔作者不詳〕(1995e),〈竹塹舞人現代舞團~玻璃櫥窗〉,《竹塹藝文》,第52期,版3。
何翠萍(1984),〈從象徵出發的人類學研究-論Victor Turner教授的過程性象徵分析〉,《人類與文化》,第19期,頁56-64。
林振春(1995),〈凝聚社區意識,建構社區文化〉,《社區發展季刊》,第69期,頁25-39。林偉瑜(1999),〈社區劇場的另途思考〉,《表演藝術》,第79期,頁94-99。
林瑞欽(1994),〈社區意識的概念、測量與提振策略〉,《社會發展研究學刊》,第1期,頁1-21。林福岳(1998),〈社區媒介定位的再思考:從社區媒介的社區認同功能論談起〉,《新聞學研究》,第56期,頁155-173。張靄珠(1998),〈女性身體與城市空間的對話:從蕭渥廷的女性環境劇場論國族記憶、城市空間、與女性集體記憶的再現〉,《中外文學》,第27卷第5期,頁40-62。連美滿(1994),〈Last Waltz?-1994台北藝術運動〉,《台灣舞蹈雜誌》,第7期,頁18-19。
陳品秀(1995),〈舞蹈與你面對面〉,《台灣舞蹈雜誌》,第11期,頁9-12。
陳雅萍(1999),〈在地的舞蹈家—回歸鄉土、走入群眾的省思〉,《台灣舞蹈雜誌》,第5期,頁28-29。
楊千慧(1995),〈台灣社區劇場觀察〉,《行動大學》,第21期,頁117。
劉淑英(1994),〈竹塹舞人—社區舞團現象剖析〉,《台灣舞蹈雜誌》,第5期,頁26-27。
劉淑英(1995),〈新竹文化協會成立〉,《表演藝術》,第12期,頁48。
蔡麗華(1994),〈歲末舞記〉,《台灣舞蹈雜誌》,第7期,頁3。
錢麗安(1995),〈為風城憑添文化彩粧—記兩位新竹「新」女子〉,《表演藝術》,第33期,頁50-52。
薛玉娥(1994),〈創作與行政兼顧〉,《台灣舞蹈雜誌》,第7期,頁10-11。
羅曼菲(1994),〈舞蹈環境面面觀〉,《台灣舞蹈雜誌》,第7期,頁14。
影音資料
竹塹舞人舞蹈劇場(2003),《唉˙嘛˙噢(E MA HO)演出紀錄》,〔未出版〕。
蕭靜文舞蹈劇場(1995),《城市少女歷險記-高雄演出》,DVD,〔未出版〕。
吳怡瑩(2003),《2003年12月9日竹塹舞人肢體開發課程紀錄》〔DVD〕,〔未出版〕。
網路資料
王大維(2003),〈家族治療〉,《心理諮商師的家》,上網日期:2003年12月18日,網址:http://home.pchome.com.tw/health/psy_counseling/family.html
李秋蓉(2003),〈關於我們〉,《竹塹舞人》,上網日:2003年12月8日。網址:http://www.fadanet.com/bamboodancer/
紜集艾利.竹塹舞人(2006),〈紜集艾利.竹塹舞人〉,《紜集艾利.竹塹舞人》,上網日:2006年4月3日。網址:http://www.fadanet.com/bamboodancer/。
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1997),〈文化發展與資源現況〉,《縣市綜合發展計畫資訊系統》,上網日:2006年4月15日,網址:http://www.bp.ntu.edu.tw/cpis/cprpts/hsinchu_city/depart/culture/cultur-6.htm
陳欽春〔年代不詳〕,〈社區主義〉,《當代思潮與台灣發展資料庫》,上網日:2006年4月15日,網址:http://www.mcu.edu.tw/department/genedu/2echelon/92report/a03/0807_14.htm
德蘭兒童中心〔年代不詳〕,〈緣起與發展〉,《德蘭兒童中心》,上網日:2006年6月2日,網址: http://ma11261.myweb.hinet.net/new_page_35.htm
中文報紙
〔作者不詳〕,〈由臺灣人自建鐵路僅存內灣線〉,《民眾日報》,1994年3月26日,版2。
〔作者不詳〕,〈清華劇場表演藝術節 12月開鑼〉,《民生報》,1996年12月29日,版19。
〔作者不詳〕,<竹塹舞人 天上人間舞展>,《民生報》,1996年12月1日,版19。
王右君,〈「竹塹舞人劉淑英」最愛把街頭當舞台〉,《自立晚報》,1995年3月11日,〔版面不詳〕。
王右君,〈搶救雛妓七十二小時守夜 蕭渥廷用肉體來實踐理念〉,《自立晚報》,1995年10月14日,〔版面不詳〕。
王右君,〈蕭渥廷用舞蹈開發民眾的行動力〉,《自立晚報》,1995年9月19日,〔版面不詳〕。
王志煌,〈薪傳舞藝 竹塹舞人成立〉,《台灣時報》,1994年7月21日,〔版面不詳〕。
王亞玲,〈台灣舞蹈都這麼好看嗎?〉,《中國時報》,〔日期不詳〕,〔版面不詳〕。
王凌莉,〈新竹社區劇場又添生力軍 地方舞蹈工作者合組「竹塹舞人」〉,《自由時報》,1994年7月24日,版28。
王凌莉,〈織女下凡嫁牛郎〉,《自由時報》,1996年8月20日,版28。
王雪英,〈竹塹舞人〉,《竹報》,1995年3月20日,版4。
江世芳,〈「搶救少女‧雛菊行動」 明起「上鷹架」街頭展演〉,《中國時報》,1995年10月8日,版23。
江世芳,〈勵馨基金會 蕭靜文舞蹈劇團 玩命救雛妓?〉,《中國時報》,1995年8月11日,版23。
江妙瑩,〈搶救雛妓 萬人踩街守夜〉,《中國時報》,1995年10月10日,版5。
吳瑪俐,〈反雛妓的大膽行動〉,《中國時報》,1995年9月17日,版39。
李青霖,〈玉米田劇團 人少堅持多〉,《聯合報》,1994年2月26日,版16。
李青霖,〈竹塹舞人 成立了〉,《聯合報》,1994年7月21日,版14。
李青霖,〈你舞我畫 竹塹舞人與莊志輝的對話〉,《聯合報》,1994年9月4日,版14。
李青霖,〈東門大溝下水道整合第三期工程 文協籲暫停〉,《聯合報》,1995年4月9日,版14。
李青霖,〈保護新竹火車站 民眾簽名請命〉,《聯合報》,1994年10月3日,版14。
李青霖,〈促成社區總體營造 文協發動踩街〉,《聯合報》,〔日期不詳〕,〔版面不詳〕。
李青霖,〈建構理想竹市 化粧踩街熱身〉,《聯合報》,1995年4月30日,版14。
李青霖,〈新竹文化協會成立 矢志改善活動空間〉,《聯合報》,1995年3月20日,版14。
李青霖,〈緣慧潤生前 他們舞動景觀〉,《聯合報》,2000年10月28日,版14。
李勝宏,〈舞蹈藝術治療親職講座〉〔圖文〕,《民眾時報》,2003年8月25日,版2。
李勝宏,〈舞蹈藝術創造與改革 一個從社區出發舞蹈團體—竹塹舞人舞蹈劇場〉,《民眾時報》,2003年7月4日,版2。
李惠美,〈踩街 守夜 救雛菊〉,《中國時報》,1995年10月21日,版14。
李瑟,〈藝術之風 在地方吹拂〉,《聯合報》,1995年1月6日,版39。
周美惠,〈「搶救少女雛菊行動」裝置展演等你來〉,《聯合報》,1995年10月6日,版17。
邱佩玲,〈救家 自願從娼成雙重背叛〉,《聯合晚報》,1995年10月14日,版4。
徐開塵,〈舞者上鷹架 五十五小時不休息演出 蕭渥廷將舞出雛妓苦悶〉,《民生報》,1995年10月11日,版14。
徐開塵,〈舞與玻璃的約會—竹塹舞人詮釋新竹玻璃文化〉,《民生報》,1995年2月8號,版14。
張玉琴,〈黃千紜回家鄉 推動文化工作〉,《聯合報》,1994年7月21日,版13。
梁玉芳,〈不只搶救雛妓 而是搶救少女〉,《聯合報》,1995年9月23日,版17。
梁玉芳,〈危橋廢墟 反雛妓 走「險」棋〉,《聯合報》,1995年8月11日,版17。
梁玉芳,〈勵馨將發起萬人踩街及守夜〉,《聯合報》,1995年9月23日,版17。
梁玉芳,〈反雛妓守夜 熱鬧揭幕〉,《聯合報》,1995年10月14日,版17。
梁秀賢,〈娛人娛鬼豋場 鐵馬差使揭序幕〉,《自由時報》,1994年8月12日,〔版面不詳〕。
陳文美,〈竹塹風城愛舞人 新竹地方舞團 推廣肢體美感〉,《大成報》,1994年7月24日,版8。
陳文美,〈竹塹舞人在玻璃櫥窗跳舞〉,《大成報》,1995年2月7日,版8。
陳其南,〈社區與國家重建〉,《中國時報》,1994年10月6日,版11。
陳碧雲,〈惡魔張牙舞爪 污染少女心靈 勵馨帶領民眾踩街 搶救雛菊〉,《民生報》,1995年10月10日,版18。
陳碧雲,〈搶救雛妓 展開72小時‘守夜’〉,《自立晚報》,1995年10月14日,版9。
陳維仁,〈文化人發起搶救竹市演藝廳運動〉,《自由時報》,1995年1月27日,版11。
陳維仁,〈竹市全國文藝季 明天開鑼〉,《自由時報》,1997年6月28日,版10。
陳維仁,〈楊英風回顧展與研討會昨登場〉,《自由時報》,2000年10月28日,版40。
陳維仁,〈溫文龍攝影展 全方位看西藏〉,《自由時報》,2002年8月31日,版14。
陳維仁,〈舞蹈藝術治療 黃千紜返鄉創竹塹舞人 多次赴西藏取經」〉,《自由時報》,2003年7月4日,版14。
彭芸芳,〈風城 洋溢西藏風〉,《聯合報》,2002年8月31日,版19。
賀照緹,〈搶救舞少女搬上復興橋〉,《自立早報》,1995年8月11日,〔版面不詳〕。
黃千紜,〈在竹塹的古風中翩然起舞-紐約經驗移植台灣〉,《文化通訊》,1995年1月4日,版26。
黃秀錦,〈84年全國文藝季揭幕—新竹「竹塹國際玻璃藝術節」打頭陣〉,《中國時報》,1995年2月30日,版5。
黃念祖,〈中元普渡 風城呈現藝樣風貌〉,《中央日報》,〔日期不詳〕,〔版面不詳〕。
黃念祖,〈交大百歲喜慶 各界齊祝生日快樂〉,《中央日報》,1996年4月9日,版7。
黃溎芬,〈竹塹舞人展開集訓課程〉,《台灣新生報》,1994年7月21日,版7。
黃溎芬,〈風城專業舞團 「竹塹舞人」拔頭籌〉,《台灣新生報》,1994年7月21日,版7。
新竹文化中心,〈娛人娛鬼 文化賑孤〉,《文化通訊》,1995年8月9日,版13。
楊久瑩,〈危橋、白紗、懸空坐 救援雛妓藝象鮮明〉,《自由時報》,1995年8月11日,〔版面不詳〕。
葉娜慧,〈喚醒社會對嫖雛妓的重視〉,《民眾日報》,1995年10月21日,〔版面不詳〕。
廖抱一,〈用藝術把新竹表現出來〉,《民生報》,1994年8月27日,版15。
廖雪茹,〈楊英風國際學術研討 後天登場〉,《自由時報》,2000年10月25日,版14。
趙仲定,〈「竹塹舞人」舞團召義工〉,《台灣新生報》,1994年8月1日,版16。
潘欣中,〈清華藝術節下月開鑼〉,《聯合報》,1996年11月29日,版14。
潘國正,〈教跳舞 黃千紜樂在其中〉,《中國時報》,2003年7月5日,版C2。
蔣彤雲,〈風城「竹塹舞人」成立〉,《青年日報》,1994年7月22日,版12。
盧健英,〈民間遊藝—熱鬧吵翻天!〉,《中國時報》,1995年10月10日,版24。
駱焜祺,〈都城煌繞境出巡 眾神「逗熱鬧」〉,《聯合報》,1995年8月11日,版14。
顏竹娟,〈竹塹舞人立足風城〉,《中華日報》,1994年7月21日,〔版面不詳〕。
羅際鴻,〈竹塹舞 舞出生命泉源 留住心靈感動〉,《中國時報》,2003年7月8日,版10。
其他:節目單、宣傳單、新文稿、會議資料
〔作者不詳〕(1994),《文化工作站籌組會議》,〔會議資料〕。
〔作者不詳〕(1995a),〈竹塹舞人成人舞蹈研習營〉,《竹塹藝文月訊》,8月,〔新竹市: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作者不詳〕(1995b),《1995年國際舞蹈季—舞耀大地——全民舞蹈元年活動》〔宣傳單〕,〔出版地不詳〕。
〔作者不詳〕(1995c),《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國慶民間遊藝》〔宣傳單〕,〔出版地不詳〕。
〔作者不詳〕(1995d),《什麼是「社區總體營造」》〔宣傳單〕,〔出版地不詳〕。
〔作者不詳〕(1995e),《德碁半導體歲末晚會》〔節目單〕,〔出版地不詳〕。
仁愛啟智中心(2003),《新竹市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親職講座活動問卷》〔問卷〕,〔新竹市:仁愛啟智中心社工組〕。
竹塹舞人(1994),《「竹塹舞人」創團與演出新聞稿》〔新聞稿〕,〔新竹市:竹塹舞人〕。
竹塹舞人(1995a),《1995竹塹舞人的舞蹈萬花桶Ⅰ—玻璃櫥窗Glass Fiber》〔節目單〕,〔出版地不詳〕。
竹塹舞人(1995b),《竹塹舞人社區紮根、文化種子落實有結果》〔新聞稿〕,〔新竹市:竹塹舞人〕。
竹塹舞人(1996a),《竹塹舞人!生日快樂》〔新聞稿〕,〔新竹市:竹塹舞人〕。
竹塹舞人(1996b),《竹塹舞人現代舞團 BANBOO SHEATH AND DANCERS 1996舞蹈新樂園》〔宣傳單〕,〔新竹市:竹塹舞人〕。
竹塹舞人(1996c),《清華劇場表演藝術節》〔節目單〕,〔出版地不詳〕。
竹塹舞人(1996d),《新竹市各界慶祝85年台灣光復節晚會 程序表》〔節目單〕,〔出版地不詳〕。
竹塹舞人(1997),《全國文藝季 有關眷村—竹塹舞人—有關六月》〔宣傳單〕,〔新竹市:竹塹舞人〕。
竹塹舞人(2000),《竹塹舞人現代舞蹈推廣中心 BANBOO SHEATH AND DANCERS》〔宣傳單:課程簡介〕,〔新竹市:竹塹舞人〕。
竹塹舞人(2002),《竹塹舞人現代舞團簡介》〔宣傳單:舞團簡介〕,〔新竹市:竹塹舞人〕。
竹塹舞人(2003a),《竹塹舞人舞蹈劇場暑期課程介紹(7/14~9/8)》〔宣傳單〕,〔新竹市:竹塹舞人〕。
竹塹舞人(2003b),《唉˙嘛˙噢—西藏人文系列》〔節目單〕,〔新竹市:竹塹舞人〕。
竹塹舞人(2005),《唉˙嘛˙噢—西藏人文系列》〔節目單〕,〔新竹市:竹塹舞人〕。
竹塹舞人〔年代不詳〕,《紜集舞蹈空間》〔宣傳單〕,〔新竹市:竹塹舞人〕。
東山社區發展協會(2002),《新竹市東山社區發展協會 辦理「認識自己與別人」學習型家庭系列講座》〔宣傳單〕,〔新竹市:東山社區發展協會〕。
黃千紜(1994),《竹塹舞人走入學校、走入社區》〔新聞稿〕,〔新竹市:竹塹舞人〕。
勵馨基金會(1995),《1995反雛妓行動專案檔資料》,台北: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訪談紀錄
吳怡瑩,<訪問竹塹舞人舞蹈劇場>,2006年3月30日。
呂世銘,<訪問有關竹塹舞人舞蹈劇場>,2006年4月4日。
阮文萍,<訪問有關1995「搶救少女,雛菊行動」>,2006年4月5日。
洪惠冠,<訪問有關新竹市社區總體營造與竹塹舞人舞蹈劇場>,2006年4月4日。
紀惠容,<訪問有關1995「搶救少女,雛菊行動」>,2006年3月17日。
徐詩菱,<訪問有關1995「搶救少女,雛菊行動」>,2006年3月14日。
張南萍,<訪問有關1995「搶救少女,雛菊行動」>,2006年4月6日〔電子郵件訪問〕。
黃千紜,<訪問有關竹塹舞人舞蹈劇場>,2003年12月9日。
黃千紜,<訪問有關竹塹舞人舞蹈劇場>,2006年4月14日〔電話訪問〕。
黃千紜,<訪問竹塹舞人舞蹈劇場>,2004年5月6日。
黃千紜,<訪問竹塹舞人舞蹈劇場>,2006年4月24日〔電話訪問〕。
黃千紜,<訪問竹塹舞人舞蹈劇場>,2006年4月4日。
黃若盈,<訪問有關竹塹舞人舞蹈劇場>,2006年4月4日。
黃靖婷,<訪問有關竹塹舞人舞蹈劇場>,2006年4月4日。
溫宏德,<訪問有關1995「搶救少女,雛菊行動」>,2006年4月3日。
葉大華,<訪問有關1995「搶救少女,雛菊行動」>,2006年4月3日。
劉淑英,<訪問有關1994失色的青春文化晚會>,2005年12月18日。
劉淑英,<訪問有關竹塹舞人舞蹈劇場>,2005年12月18日。
歐淨琳,<訪問有關竹塹舞人肢體開發課程>,2003年12月9日。
蔡瑞容,<訪問有關竹塹舞人肢體開發課程>,2003年12月9日。
蕭渥廷,<訪問有關1995「搶救少女,雛菊行動」>,2006年3月26日。
戴喬伊,<訪問有關竹塹舞人舞蹈劇場>,2006年4月4日。
羅萱,<訪問有關竹塹舞人肢體開發課程>,2003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