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 考 書 目
一、中文書目
《文化局的第一年:教育部文化局成立週年紀念特刊》,教育部文化局編印。
《文化局的第二年》,教育部文化局編印。
《文化局的第三年》,教育部文化局編印。
《文化局的第四年》,教育部文化局編印。
于平(2002),《舞蹈欣賞》,吳士宏校定,初版,台北市:五南,(原著1999)。
中國文藝協會(1960),《文協十年》,台北市:中國文藝協會。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台灣分會(1977),《弘揚與實踐:台灣省推行中華文化復興動十年紀要》,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台灣分會編印。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秘書處(1972),《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法規彙編》,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秘書處,重編版。
王集叢(1955),《戰鬥文藝論》,台北市:文壇社。
王廣生(1997),〈舞蹈〉,《中華民國文化志(初稿)》,(台北縣:國史館中華民國文化志編纂委員會)。
台北縣立文化中心編(1992),《楊三郎紀念專輯》,台北縣: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伍湘芝(2004),《李天民:舞蹈荒原的墾拓者》,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任格雷(Dr. Gray Rawnsley)(2003),《推銷台灣》(Taiwan’s Informal Diplomacy and Propaganda ),蔡明華譯,(台北市:揚智)。
江映碧(2004),《高棪:舞動春風一甲子》,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第二篇第六章第六節國外展演與文化外交〉,《文化白皮書2004年》,(2004年3月),初版,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吳昆財(2006),《一九五O年代的台灣》,(台北縣:博揚文化)。
李小華(1998),《劉鳳學訪談》,台北市:時報文化。
李天民(1976),《中國舞譜》,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李天民、余國芳(2005),《台灣舞蹈史(上)(下)》,台北市:大卷文化。
李淑芬舞蹈團(1995),〈李淑芬舞蹈藝術專輯—舞影蹁跹六十年〉,新加坡:海天文化公司。
林郁晶(2004),《林香芸:妙舞璀璨自飛揚》,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杰夫瑞‧C‧亞歷山大(Jeffrey. C Alexander),史蒂芬‧謝德門( Steven Seidman)編(1997),《文化與社會》(Culture and Society),吳潛誠總編校,台北縣:立緒文化, (原著1990)。
阿圖塞(Louis Althusser)(1990),〈意識形態與意識形態國家機器〉(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列寧與哲學》,杜章智譯,台北市:遠流,(原著1970)。
夏學理、凌公山、陳媛(2002),《文化行政》,台北市:五南。
泰爾朋(Goran Therborn)(1990),《政權的意識形態與意識形態的政權》(The Ideology of Power and the Power of Ideology),陳墇津譯,台北市:遠流,(原著1980年)。
國史館中華民國外交志編纂委員會編(2002),《中華民國外交志(初稿)》,台北縣:國史館。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1974),《中華民國第四次教育年鑑》,台北市,正中書局。
陳志奇(1980),《美國對華政策三十年》,台北市:中華日報社。
麥克‧史丹福(Michael Stanford)(2001),《歷史研究導論》(A Companion to the study of history),劉世安譯,台北市:麥田, (原著1994)。
凱斯‧詹京斯(Keith Jenkins)(1996),《歷史的再思考》(Re-Thinking History),賈士蘅譯,台北市:麥田。
彭懷恩(1997),《認識台灣—台灣政治變遷五十年》,台北市:風雲論壇。
彭懷恩(2005),《台灣政治發展與民主化》,台北市:風雲論壇。
費約翰(John Pick)(1995),《藝術與公共政策:從古希臘到現今政府的「藝術政策」之探討(The art in a state: a study of government arts policies from ancient Greece to the present)》,江靜玲譯,初版,台北市:桂冠,(原著1988年)。
雅格布‧吉林澤爾(Jacob Zelinger)(1994),〈符號學與劇場舞蹈〉,歐建平譯,《舞蹈美學》,初版,台北市:洪葉文化,(原著1979)。
趙綺芳(2004),《李彩娥:永遠的寶島明珠》,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劉進慶著,王宏仁、林繼文、李明俊譯(1992),《戰後台灣經濟分析》,台北市:人間出版。
蔣中正(1950),〈本黨今後努力的方針〉,《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卷23。
蔣中正(1952),〈對本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致詞〉,《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卷25。
蔣中正(1953),〈四十一年度行政成績的檢討及四十二年度施政方針的指示〉,《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卷25。
蔣中正(1953),《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蔣中正(1967),〈國父誕辰暨文化復興節紀念大會致詞〉,《先總統 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卷29。
蔣中正,〈推行革命實踐運動的回顧並提示今後施政方針〉,革命實踐研究院總理紀念週講稿,西元1954年12月20日,《先總統蔣公全集》,第二冊。
蔡瑞月口述,蕭渥廷主編 (1998),《台灣舞蹈的先知:蔡瑞月口述舞蹈歷史》,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盧建英(1995),〈台灣舞蹈史〉,《舞蹈欣賞》,平珩主編,台北市:三民。
戴天昭著,李明峻譯(2000),《台灣國際政治史(完整版)》,台北市:前衛出版。
薛月順、曾品滄、許瑞浩主編(2000),《戰後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台北縣:國史館。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 著 (1991),《寫作的零度—結構主義文學理論文選》,李幼蒸譯,台北市,桂冠。
嚴子三(2001),《台中市舞蹈拓荒者的足跡:王萬龍、辜雅棽》,台中市:台中市政府。
二、西文書目
Helen Thomas(1995),Dance Modernity and Culture: Exploration in the Sociology of Dance. London: Routledge.
James A. Holstein & Jabber F. Gubrium(1998). ‘Active Interviewing’. In David Silverman (ed.).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ory, Method and Practice.London: SAGE.
Janet Adshead-Lansdale & June Layson(1994). Dance History: An Introduction. London: Routledge ,.
Joan A. Chapman (1986). ‘Dance Company Archival Material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London Festival Ballet’. In Janet Adshead-Lansdale & June Layson (eds.). Dance History: An Introduction.. London: Routledge.
Jody Miller & Barry Glassner (1998).‘The “inside” and the “Outside” :Finding Realities in Interviews’. In David Silverman (ed.). Qualitative Research : Theory, Method and Practice.Lodon: SAGE.
Selley C. Berg (1999). ‘The Sense of the Past: Historiography and Dance”. In Sondra Horton Fraleigh & Ponelope Hanstein (Eds.). Researching Dance : Evolving Modes of Inquiry. London: Dance Books.
Spradly, P. James(1979). The Ethnographic Interview. Chicago: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三、中文期刊論文
王斯嫻(2002),《1971年以來台灣的僑務政策》,國立暨南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志浩(1958),〈發刊詞〉,《民族舞蹈月刊》,創刊號,民族舞蹈月刊社。
何志浩(1959),〈送李淑芬赴韓公演序〉,《民族舞蹈月刊》,第2卷第11期。
李大錚,〈李淑芬訪韓舞蹈節目欣賞會〉,《民族舞蹈月刊》,第2卷第12期。
李天民(1999),〈國立臺灣藝術學院四十年舞蹈教育〉,《藝術學報》,第57期。
李鴻禧(2000),〈中華民國憲法的病理病癥—半世紀之歷史淺述〉,《新世紀智庫論壇》,12期
沈松橋(2000),〈振大漢之先聲-民族英雄系譜與晚清的國族想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3期。
林果顯(2001),《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邱坤良(2000),〈臺灣新劇史的女性演員--以靜江月為例〉,《聯合文學》,第191期。
邱東媛(2001),〈國軍藝工團隊現況與功能之探討—以話劇演出為例〉,《復興崗學報》,第37期。
金風(1959),〈李淑芬舞蹈團訪韓日程〉,《民族舞蹈月刊》,第2卷第12期,頁7-8。
金風(1959),〈李淑芬舞蹈團訪韓記述—團員石玉嬌女士訪問記〉,《民族舞蹈月刊》,第2卷第12期。
洪士閩(2004),《國族‧神話‧意識型態 ─ 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空間文化形式之分析》,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所,碩士論文。
秦孝儀編(1978),〈中國國民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重要決議案彙編(下)〉,《革命文獻》,第77輯。
張良宇(1958),〈東北太平鼓一鳴驚人的童星—崔蓉蓉與薛國華〉,《民族舞蹈月刊》,第一卷第四期。
郭水潭(1955),〈台灣舞蹈運動述略〉,《台北文物季刊—音樂舞蹈運動專號》,第四卷第二期。
陳月萍(2003),《美援僑生教育與反共鬥爭(1950~1965)》,國立暨南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玉秀,(1995),〈台灣的表演舞蹈—光復前後〉,《台灣史研討會專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黃才郎(1992),《文化政策影響下的藝術贊助—台灣一九五O年代文化政策、藝術贊助與畫壇的互動》,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明芳(1987),《一九七九—一九八五年中美表演藝術交流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美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黃華倫(2003),〈王昇與國民黨-台灣政戰教父的一生〉,《新台灣新聞週刊》,第336期。
黃照明(2001),《戰後台灣天主教的本土化—以蘭陽舞蹈團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裕元(2000),《戰後台語流行歌曲的發展(1945-1971)》,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楊杜煜(2002),《台灣舞蹈表演藝術之發展與當代社會之關係(1930年代至2000年)》,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楊聰榮(1992),《文化建構與國民認同:戰後台灣的中國化》,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趙星光(2004),〈深度訪談法與宗教研究—以新興宗教改宗為例〉,《第四屆全國大學院校宗教研習營教材—宗教研究方法與經驗》,台南:台灣宗教學會。
蔣安國(1993),《我國對美宣傳策略與效果之研究―1949至1992年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論文。蔡麗華(2002),〈台灣高等舞蹈教育簡史介紹〉,《北體舞蹈系刊》,創刊號。
盧建英(1995),〈為中國文化而跳的台灣舞蹈家—李淑芬〉,《台灣舞蹈史研討會專文集》,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蕭阿勤(1991),《國民黨政權的文化與道德論述(1934-1991)―知識社會學的分析》,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簡弘毅(2002),《陳紀瀅文學與五0年代反共文藝體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蘇昭英(2001),《文化論述與文化政策:戰後台灣文化政策轉型的邏輯》,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四、政府檔案
〈中華民國41年元旦蔣總統告全國軍民同胞書〉,《總統府公報》,327號,1版。
「台灣省電影戲劇事業管理規則」,台灣省政府公報,民國37年春字第60期。
「台灣省電影戲劇事業管理規則(修正)」,台灣省政府公報,民國45年夏字第22期。
外交部檔案,案名《中國文化學院赴墨舞蹈團》,目錄號172-3,案卷號3625,國史館館藏。
外交部檔案,案名《第十九屆世運會文化節目部分(第二冊)》,目錄號172-4,案卷號0158,國史館館藏。
五、訪談記錄
方淑華,〈蔡瑞月的舞蹈理念與創作〉專題演講,2006年5月9日。
王廣生,〈訪問有關中華民國舞蹈團〉,2006年3月14日。
王廣生,〈訪問有關中華民國舞蹈團〉,2006年3月28日。
伍曼麗,〈電話訪問有關華岡舞蹈團〉,2006年3月17日。
江映碧,〈電話訪問有關華岡舞蹈團〉,2006年5月22日。
李天民,〈訪問有關中華民國舞蹈團〉,2006年2月17日。
李天民,〈訪問有關舞蹈教育理念〉,2004年10月24日。
李英秀,〈訪問有關中華民國舞蹈團〉,2006年2月14日。
姚明麗,〈訪問有關華岡舞蹈團〉,2006年5月23日。
劉黎媖,〈訪問有關中華民國舞蹈團〉,2006年3月14日
蕭斐元,〈電話訪問有關小天使兒童舞蹈團〉,2006年5月26日。
六、報紙
〈九歲小妹妹表演老背少〉,《聯合報》,1959年3月26日,第3版。
〈大鵬風靡曼谷,場場座無虛席,泰王與后蒞臨觀賞,任係彼等生平僅見〉,《聯合報》,1956年12月21日,第3版。
〈小天使兒童歌舞團今日飛港義演半月〉,《大華晚報》,1972年5月1日,第4版。
〈小天使兒童舞蹈團,今午自港返台〉,《中央日報》,1972年5月28日,第6版。
〈小天使兒童舞蹈團返國〉,《中央日報》,1973年10月15日。
〈小天使兒童舞蹈團昨赴港義演〉,《中央日報》,1972年5月2日,第6版。 〈小天使舞蹈團昨自琉球返國〉,《聯合報》,1973年10月15日,第9版。
〈小天使舞蹈團昨自港返台〉,《聯合報》,1972年5月29日,第5版。
〈小天使舞蹈團應邀赴港義演〉,《中國時報》,1972年2月28日,第7版。
〈小天使舞蹈團譽滿香江〉,《中國時報》,1972年5月15日,第7版。
〈中秋月圓在即 各地勞軍正熱〉,《聯合報》,1953年9月19日,第4版。
〈中國文協等十二個團體,響應當前文藝政策〉,《聯合報》,1967年11月27日,第2版。
〈中華國樂團應邀訪泰國演奏〉,《聯合報》,1956年11月5日,第6版。
〈中華舞蹈團,昨載譽返國〉,《中央日報》,1968年11月28日,第6版。
〈中華舞蹈團在溫哥華舉行兩場演出,獲得熱烈讚揚〉,《中央日報》,1968年11月25日,第六版。
〈中華舞蹈團在墨京,表現精采贏得讚譽〉,《中央日報》,西元1968年10月22日,第6版。
〈中華舞蹈團定下月二日在台視演出〉,《聯合報》,西元1968年11月28日,版5。
〈什麼是當務之急〉,《聯合報》,1952年4月8日,第1版。
〈公布「戰時出版品禁止或限制登載事項」〉,《臺灣新生報》,1954年11月6日,第1版。
〈天才舞蹈童星 張小燕〉,《聯合報》,1954年7月13日,第3版。
〈世界道德重整運動國際訪問團,定廿日來台〉,《聯合報》,1955年6月12日,第1版。
〈出國護照條例 立法院三讀通過〉,《聯合報》,1952年2月20日,第2版。
〈台灣省政府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宣告全省戒嚴〉,《台灣新生報》,民國38年5月20日,1版。
〈台灣電台昨廣播辯論 跳舞應不應該禁止〉,《聯合報》,1952年5月22日,第2版。
〈民族舞蹈的發展方向-有感於世運中國文化節目的預演失敗〉,《聯合報》,1968年9月23日,第2版。
〈民族舞蹈隊伍,負宣揚中華文化之責任〉,《聯合報》,1970年7月6日,第8版。
〈民族舞蹈賽類型今年作重大改進〉,《聯合報》,1970年4月23日,第5版。
〈民族舞蹈競賽 今晚廾項節目〉,《聯合報》,1954年2月16日,第3版。
〈民族舞蹈競賽明起舉行四天〉,《聯合報》,1959年3月20日,第2版。
〈申學庸享譽泰國歸來,並略談中華藝術團出國的得失〉,《聯合報》,1957年1月8日,第6版。
〈在加國不列顛哥大,以大無畏精神演出,博得當地僑界讚譽〉,《聯合報》,西元1968年11月28日,版5。
〈在國外演出兩月,中華舞蹈團歸來〉,《聯合報》,西元1968年11月28日,版5。
〈我青年訪問團在金山表演,節目精彩觀眾喝采〉,《聯合報》,1957年9月29日,第4版。
〈我赴泰藝術演出團,月底起分兩批出發〉,《中央日報》,1956年11月20日,第4版。
〈我訪日藝術團,定明飛往大阪〉,《聯合報》,1970年7月6日,第8版。
〈我藝術演出團,首批人員飛泰〉,《聯合報》,1956年12月2日,第3版。
〈李淑芬六月初赴韓,率女團員十五人同行,將在韓表演及觀光四週〉,《聯合報》,1959年5月28日,第6版。
〈李淑芬六月初赴韓,率女團員十五人同行,將在韓表演及觀光四週〉,《聯合報》,1959年5月28日,第6版。
〈李淑芬赴韓,今審查節目〉,《聯合報》,1959年6月5日,第6版。
〈李淑芬義演慰勞駐軍〉,《聯合報》,1955年1月29日,第3版。
〈李淑芬載譽韓國凱旋歸來,得意事業失去家庭〉,《聯合報》,1959年11月4日,第8版。
〈李淑芬舞蹈團今赴韓〉,《中央日報》,1959年9月14日,第8版。
〈亞運代表團職員應減少〉,《聯合報》,1957年8月18日,第3版。
〈兒童舞蹈團定今晚演出〉,《聯合報》,1972年3月13日,第7版。
〈兒童舞蹈團明春訪泰〉,《聯合報》,1970年11月30日,第5版。
〈兒童舞蹈團訂今晚演出〉,《聯合報》,1972年3月13日,第7版。
〈宜蘭山地姑娘 歌舞慰勞駐軍〉,《聯合報》,1952年4月23日,第5版。
〈社教座談決議 取締舞蹈社教授交際舞〉,《聯合報》,1963年8月16日,第2版。
〈臥薪嘗膽繼續開工,舞蹈專家高棪女士抵港〉,《聯合報》,1955年6月10日,第6版。
〈昨慶舞蹈節,民族舞蹈學會成立〉,《聯合報》,1964年5月6日,第8版。
〈高棪在港備受歡迎,太太小姐們酷愛古典舞〉,《聯合報》,1955年8月27日,第6版。
〈參加國際民族舞蹈會,劉鳳學帶回寶貴心得〉,《聯合報》,1973年8月28日,第9版。
〈國內藝團潛力雖大,表演節目尚待翻新〉,《聯合報》,1967年4月17日,第8版。
〈復興舞蹈社 演出博掌聲〉,《聯合報》,1959年10月1日,第8版。
〈棠華技術團載譽高棉〉,《聯合報》,1957年5月29日,第3版。
〈華岡舞蹈團在港受歡迎〉,《中央日報》,1972年3月27日,第6版。
〈華岡舞蹈團赴香港公演〉,《聯合報》,1952年2月15日,第2版。
〈華岡舞蹈團員昨環遊新界〉,《華僑晚報》,1972年3月2日(夏曆任子年正月十七日),第8頁。
〈華僑文教會議,今討論提案〉,《聯合報》,1955年9月4日,第1版。
〈辜雅棽將赴泰國講學〉,《聯合報》,1957年11月29日,第6版。
〈萬博會中國日速記,儀隊樂隊整齊畫一,霓裳羽衣美妙多姿〉,《聯合報》,1970年7月11日,第3版。
〈跳舞應能禁止乎 兩次座談無結論〉,《聯合報》,1952年4月3日,第2版。
〈僑胞嚮往民族舞蹈,邀蔡瑞月赴日表演〉,《中央日報》,1956年7月27日,第4版。
〈對藝人出國表演 教部將從嚴審核〉,《聯合報》,1970年10月14日,第5版。
〈歌舞團滄桑〉,《聯合報》,1965年1月30日,第13版。
〈舞蹈音樂團體應辦設立登記〉,《聯合報》,1959年2月20日,第5版。
〈舞蹈團赴墨獻藝 今晚作臨行公演〉,《聯合報》,西元1968年09月19日,版5。
〈舞蹈團風靡墨西哥〉,中央日報,1968年,10月24日,第6版。
〈舞蹈藝術融貫中西 辜雅棽教舞別具心裁〉,《民族晚報》,1976年9月8日,第5版。
〈輔導國人獻藝,定期加強訓練〉,《聯合報》,1967年4月22日,第2版。
〈劉鳳學赴以研討民族舞蹈,劉藝明赴歐參加國際影展〉,《聯合報》,1973年8月13日,第9版。
〈潮聲國樂社今載譽返台,大鵬劇團飛西貢,舞蹈團員亦將歸來〉,《聯合報》,1956年12月23日,第6版。
〈論藝人入境和體育出國新辦法〉,《聯合報》,1967年4月6日,第2版。
〈擊潰共匪東南亞文藝統戰陰謀,蔡瑞月將赴日本籍菲律賓等地演出〉,《聯合報》,1956年7月28日,第6版
〈總統款宴何理德夫婦,我擴大接待道德重整訪問團〉,《聯合報》,1955年6月19日,第1版。
〈薪藝民族舞蹈發表會,明起舉行兩天,由文化學院舞音科演出〉,《聯合報》,西元1968年03月10日,版9。
〈藝人出國辦法草案擬定〉,《聯合報》,1959年2月1日,第3版。
〈藝壇不虞荒蕪,幸福之星呼之欲出〉,《聯合報》,1967年4月1日,第14版。
中央社,〈李淑芬舞蹈團十八日赴韓,演出節目排定〉,《聯合報》,1959年2月7日,第3版。
中央社訊,〈出國護照條例施行細則全文〉,《聯合報》,1952年4月10日,第2版。
中央社訊,〈明逢光復大慶 行見省垣騰歡〉,《聯合報》,1955年10月24日,第3版。
中央社訊,〈舞禁開放有待 內政部提出三原則〉,1952年4月9日,第5版。
方正,〈我對出國舞蹈的淺見〉,《聯合報》,1956年12月2日,第6版。
幼獅社訊,〈世界各國舞蹈義演〉,《聯合報》,1955年7月25日,第3版。
幼獅社訊,〈民族舞蹈比賽北市獲總錦標〉,《聯合報》,1958年4月4日,第3版。
幼獅社訊,〈民族舞蹈賽優勝者評定〉,1956年5月12日,第3版。
幼獅社訊,〈省民族舞蹈賽五月一日舉行〉,《聯合報》,1961年3月20日,第6版。
幼獅社訊,〈省民族舞蹈賽增大專團體組〉,《聯合報》,1964年2月8日,第8版。
幼獅社訊,〈赴泰藝展覽籌組就緒,陣容浩大月底啟程〉,《聯合報》,1956年11月20日,第3版。
幼獅社訊,〈劉鳳學辜雅棽,定今飛泰教民族舞〉,《聯合報》,1958年12月29日,第3版。
正中,〈觀李淑芬舞蹈欣賞會〉,《聯合報》,1958年2月11日,第6版。
朱顏,〈民族舞蹈配合技藝團與皮影戲演出,趙木群技藝團即將赴非〉,《聯合報》,1958年4月11日,第6版。
何志浩,〈慶祝第八屆舞蹈節〉,《聯合報》,1961年5月1日,第6版。
李天民,〈藝文圈 禁舞問題的商討〉,《聯合報》,1955年5月7日,第6版。
姚鳳磬,〈民族舞蹈的幾點問題〉,《聯合報》,1959年3月29日,第6版。
軍聞社訊,〈推行民族舞蹈 何志浩著文說明意義〉,《聯合報》,1953年01月24日,第3版。
徐正中,〈全省民族舞蹈決賽觀感〉,《聯合報》,1961年5月12日,第7版。
高子銘,〈國樂訪美演奏追記〉,《聯合報》,1957年12月30日,第6版。
高子銘,〈國樂舞蹈上電視〉,《聯合報》,1956年12月30日,第6版。
連榮,〈民族舞賽的問題(上)〉,《聯合報》,1961年3月23日,第6版。
陳舍,〈藝術團體出國問題〉,《聯合報》,1957年9月20日,第6版
楚弓,〈健忘之甚〉,《聯合報》,1952年5月27日,第6版。
鳳磬,〈李淑芬赴韓有波折,現已決定本月初或下月初起程〉,《聯合報》,1959年2月23日,第6版。
鄧禹平,〈國樂舞蹈在泰演出追記〉,《聯合報》,1957年1月3日,第3版。
魏子雲,〈民族舞蹈競賽觀後〉,《聯合報》,1955年5月17-22日,第6版。
魏子雲,〈評李淑芬舞蹈欣賞會〉,《聯合報》,1956年6月15日,第6版。
譚貽善,〈勞動天使李淑芬〉,《聯合報》,1954年4月1日,第6版。
譚貽善,〈勞動天使李淑芬〉,《聯合報》,1954年4月2日,第6版。
蘇玉珍,〈我舞蹈團在墨公演,獲得各國觀眾讚譽,僑胞紛要求轉訪中南美〉,《中央日報》,1968年10月15日,第2版。
蘇玉珍,〈巡迴美國第一站,中華舞蹈團在洛城演出〉,《中央日報》,1968年11月10日,第6版。
蘇玉珍,〈國外表現良好,我舞蹈團明返國〉,《中央日報》,1968年11月26日,第6版。
七、網路資料
中國文化大學舞蹈學系網站 http://art.pccu.edu.tw/dance/about-intro.htm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網站:http://www.ncatw.org.tw
台灣道德重整協會網站,http://web.mra.org.tw/index.php
全國法規資料庫,網站:http://law.moj.gov.tw
政治作戰學校網站: http://www.fhk.edu.tw/knowfhk/history.htm
國立交通大學浩然圖書資訊中心「高棪舞蹈館」收藏,網址:http://folkartist.e-lib.nctu.edu.tw/collection/Gao/
國家文化資料庫,網址http://nrch.cca.gov.tw/ccahome/index。
許雪姬、薛化元、張淑雅等(2003),《台灣歷史辭典》,台北市:遠流出版,臺灣歷史辭典數位化知識庫http://nrch.cca.gov.tw/ccahome/website/site20/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