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中文
書籍: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 On poetics.中譯本見姚一葦譯註(1993),十版三刷,《詩學箋註》,台北:中華書局。
潔玫•葛瑞爾(Germaine Greer).The female eunuch.中譯本見吳庶任譯(1995),《女太監》,台北:正中書局。
米利特(Kate Millett) Sexual Politics.中譯本見宋文偉、張慧芝譯(2003),《性政治》,台北:桂冠書局。
泰瑞•伊果頓(Terry Eagleton ).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中譯本見吳新發譯(2002),增訂二版,《文學理論導讀》,台北:書林出版社。
托莉•莫(Toril Moi ).Sexual/Textual Politics Feminist Literary Theory.中譯本見國立編譯館主譯、王奕婷譯(2005),二版一刷,《性/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尹雪曼(1977),《中華民國文藝史》,台北:正中書局。
王雅各(1999),《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王甫昌(2002),《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台灣研究基金會編輯部(1995),《百年來的台灣》,台北:前衛出版社。
吳濁流(1988),《無花果》,台灣版第三刷,台北:前衛出版社。
汪其楣(1989),《人間孤兒》,台北:遠流出版社。
汪其楣(1989),《大地之子》,台北:東華書局。
汪其楣等(1992),《圓女人的夢給女人》,台北:海飛麗。
汪其楣(1993),《一九九二人間孤兒枝葉版》,台北:財團法人雲門舞集文教基金會。
汪其楣、黃建業(1993),《天堂旅館》,台北:周凱劇場基金會。
汪其楣(1995),《海洋心情 : 一本為珍重生命而寫的AIDS文學備忘錄》,台北:遠流出版社。
汪其楣(1996),《海山傳說•環》,台北:雲門舞集基金會。
汪其楣(2000),《一年三季》,台北:遠流出版社。
汪其楣(2000),《記得香港》,台北:遠流出版社。
汪其楣(2000),《複製新娘》,台北:遠流出版社。
汪其楣(2004),《舞者阿月》,台北:遠流出版社。
汪其楣主編(2004),《國民文選•戲劇卷I》,台北:玉山出版社。
汪其楣主編(2004),《國民文選•戲劇卷II》,台北:玉山出版社。
汪其楣主編,姜富琴等著(2004),《招君內傳─女書之一》,曇戲弄劇團舞台演出本系列1。
汪其楣主編,吳季娟等著(2004),《月半女子月半─女書之二》,曇戲弄劇團舞台演出本系列2。
何春蕤(1994),《豪爽女人》,台北:皇冠文學。
黃俊傑(2000),《台灣意識與台灣文化》,台北:正中書局。
遠流台灣館編著,吳密察監修(2000),《台灣史小事典》,台北:遠流出版社。
劉紀蕙(2000),《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台北:立緒文化。
蔣中正(1982),《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藍博洲(1993),《白色恐怖》,台北:揚智文化。
嚴明(1999),《中國女性文學的傳統》,台北:洪葉文化。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1999),《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台北:女書文化。
顧燕翎主編,林芳玫等著(2002),《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再版四刷,台北:女書文化。
單篇文章:
劉詠聰(1993),<清初四朝女性才命觀管&;#31397;>,《中國婦女史論集 三集》,鮑家鱗主編,台北,稻鄉出版社。
邱貴芬(1995),<「發現台灣」─建構台灣後殖民論述>,《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張京媛主編,台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林青萍(2002),<台上台下>《台灣世紀回味:文化流轉》,莊永明總策劃,台北:遠流出版社。
陳佳芬(2002),<新潮舊浪時髦風>《台灣世紀回味:生活長巷》,莊永明總策劃,台北:遠流出版社。
陸鴻基(1997),<中華婦女史研究>,張妙清、葉漢明、郭佩蘭編,《性別學與婦女研究─華人社會的探索》,台北:稻鄉出版社。
廖咸浩(1995),<在解構與解體之間徘徊─台灣現代小說中「中國身分」的轉變>,《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張京媛主編,台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廖炳惠(1995),<在台灣談後現代與後殖民論述>,《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張京媛主編,台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期刊:
丁名慶(2003.2.27),<傾心知遇>,《表演藝術網路雜誌》。上網日期:2005年1月23日,檢自http://192.192.14.53/E-mag-content.asp?show=1&;id=1220351。
丁名慶(2003.3.21),<回歸古典戲曲語言>,《表演藝術網路雜誌》。上網日期:2005年1月23日,檢自http://192.192.14.53/E-mag-content.asp?show=1&;id=1230811。
方靜琦(2000),<南台無冬,戲憶更綿延>,88期,《表演藝術》,頁8-9。
王友輝(2004),<禮敬藝術家的歷史痕跡>,《表演藝術》,146期,頁73-74。
王而立(1994),<兩性平等落實法律條款─「父權」不再至上>,11期,《中央月刊》,頁44-48。田麗卿(2000),<一年三季,冬天不會來?>,268期,《張老師月刊》,頁96-98。石弘毅(2000),<陳儀的「悲劇性格」>,145期,《歷史月刊》,頁28-34。汪其楣(1985),<女人讀什麼書?>,201期,《婦女雜誌》,頁54-63。汪其楣(1997),<《記得香港》多少事?>,54期,《表演藝術》,頁53-55
汪其楣(1997),<顧正秋《休戀逝水》讀後>,335期,《九十年代》,頁116-117。
汪其楣(1999),<傾聽,向少數學習>,257期,《張老師月刊》,頁14-22。汪其楣(2000),<喜見梨園子弟>,12期,《大雅藝文雜誌》,頁56-58。汪其楣(2001),<素面版畫中的繡像 評《徽州女人》>,98期,《表演藝術》,頁74-77。汪俊彥(2004),<不斷前進的從容力量─專訪汪其楣教授>,《文訊》,224期,頁120-125。汪俊彥(2004),<汪其楣─落實在地關懷的劇作家>,《文訊》,225期,頁60-61。汪俊彥、王友輝(2005) ,<劇場裡的解嚴台灣─戲劇交流道【汪其楣主編】劇本集的台灣圖像研究>,《文訊》,232期,頁54-55。余聖倫(1997),<汪其楣用「記得香港」打開歷史之門>,533期,《新新聞周報》,頁86-87。
李瑟(1999),<汪其楣 跟台灣談戀愛的女俠>,14期,《康健雜誌》,頁18-25。李玉瑛(1999),<實現你的明星夢─台灣婚紗照的消費文化分析>,36期,《台灣社會研究季刊》,頁147-186李道明(2001),<驀然回首─台灣電影一百年>,3月號,158期,《歷史月刊》,頁41-51。邱貴芬(2000),<從戰後初期女作家的創作 談台灣文學史的敘述>,第29卷,2期,《中外文學》,頁313-335。邱貴芬(2001),<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創作的面貌>,15期,《兩性平等教育季刊》,頁21-27。
施懿琳、汪其楣(2004),<在透明舞台上發聲>,《印刻文學生活誌》,10期,頁199-213。侯冠如(2006),<以氣養身、養氣補身─曇戲弄《月半女子月半》>,《藝術欣賞》,19期,頁56-58。陳芳明(1994),<人海孤島─讀汪其楣《海洋心情》>,122期,《聯合文學》,頁120-122。陳正熙、林志明(2005),<藝術msn《舞者阿月》>,《典藏今藝術》,148期,頁94-95。陳正熙(2005),<劇場中的歷史教育─以汪其楣《舞者阿月》為例>,《美育》,144期,頁32-33。黃亦筠(2004),<舞者阿月 我們早該聆聽彼此的故事>,《天下雜誌》,312期,頁266-269。
葉智中(2000),<信台南者,得永生─評台南人劇團《一年三季》>,91期,《表演藝術》,頁80-82。蔡依雲(1998),<純白婚紗與豔紅緞巾─《複製新娘的雙重選擇》>,69期,《表演藝術》,頁28-29。蔡進雄(1998),<台灣地區女性教育的歷史回顧與歷史展望>,5期,《兩性平等教育季刊》,頁99-105。報紙:
幼獅社訊,<三軍球場今明盛會─義演各國舞蹈>,《中央日報》,1955年7月23日,第四版。
訪問紀錄:
汪其楣,<訪問劇本創作相關問題>,2005年2月6日。
網路:
中華民國教育部部史:http://history.moe.gov.tw/
英文
Dukore, Bernard. Ed. (1974) Dramatic Theory and Criticism.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Herman Kahn,(1979) World Economic Development, Westview Press ,Inc.
Kuo-Chang Wang(1984) United Nations Voting on Chinese Representation. Nankang, Taipei, Republic of China: Institute of American Culture, Academia Sinica.
Thomas, James (1999) Script Analysis for Actor, Director, and Designer. Boston: Focal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