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45cf:c86b:e393:b18b)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3 07:5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侯冠如
研究生(外文):HOU,KUAN-RU
論文名稱:時代蛻變中的女性形象建構 ─以汪其楣《舞者阿月》、《一年三季》、《複製新娘》為研究對象
論文名稱(外文):Constructing the Female Images during Transitional Times in Chi-Mei Wang’s“A-Yueh the Dancer”,“A Year, Three Seasons”and“The Bride and Her Double”
指導教授:倪淑蘭倪淑蘭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Ni, Shu-l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表演藝術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綜合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95
中文關鍵詞:汪其楣《舞者阿月》《一年三季》《複製新娘》女性形象符號學女性主義文本分析
外文關鍵詞:Chi-Mei Wang“A-Yueh the Dancer”“A YearThree Seasons”“The Bride and Her Double”female imagessemioticfeminismscript analysi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212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9
摘要

汪其楣為台灣當代重要劇作家之一,她的作品與台灣社會人情有著密不可分的臍帶聯繫,尤以女性為主體的劇作,更標誌著跨越時空的女性心靈地圖。
本文以汪其楣《舞者阿月》、《一年三季》、《複製新娘》為研究對象,透過文本分析討論三劇中的「典範」女性角色,輔以符號學的方法,建構出角色的符號象徵,彰顯三個角色於不同時代的特殊意涵,並藉由「典範」女性角色所主導之價值觀,建立劇中性別權力重構與消融的世界,使得現實世界中強勢的價值觀成為劇中對比性的存在,現實世界裡弱勢的價值觀則蔚為劇中主流,召喚女性走出「象徵秩序」的空間,並重新思考兩性地位的議題。
劇作中鬆動父系意識形態的宰制與規範,可以觀察汪其楣對傳統兩性秩序的批評,以及希冀女性覺察自身能力的深切期待。




關鍵字:汪其楣、《舞者阿月》、《一年三季》、《複製新娘》、女性形象、符號學、女性主義、文本分析

Abstract

Chi-Mei Wa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ntemporary Taiwanese playwrights. Her work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aiwanese society. Specifically speaking, her plays which feature female roles represent a kind of spiritual inspiration which transcends the bondage of time and space.
This thesis takes Chi-Mei Wang’ s “A-Yueh the Dancer”,“A Year, Three Seasons”and“The Bride and Her Double”as the object of study and analyzes the paradigmatic female characters in these three plays. The main methodologies adopted in this project include semiotic approach, feminism, and script analysis to construct the female images in these plays to become symbols in their times in order to illustrate the special meanings of them during different times. These women characters embody values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main society, which is dominantly patriarchal. Through analyzing such characterization, I argue that these plays question and challenge the extant gender relationship in our real world, and hence encourage women to walk out of the space of the symbolic order and reconsider the issues about the status between the two sexes.
In these three plays, Wang successfully challenges the ideology of patriarchal domination and norms. We can also observe how she criticizes traditional gender relationship and that she hopes women can therefore be aware of their own values and abilities.



Key words: Chi-Mei Wang, “A-Yueh the Dancer”,“A Year, Three Seasons”,“The Bride and Her Double”, female images, semiotic, feminism, script analysis

參考書目
中文
書籍: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 On poetics.中譯本見姚一葦譯註(1993),十版三刷,《詩學箋註》,台北:中華書局。
潔玫•葛瑞爾(Germaine Greer).The female eunuch.中譯本見吳庶任譯(1995),《女太監》,台北:正中書局。
米利特(Kate Millett) Sexual Politics.中譯本見宋文偉、張慧芝譯(2003),《性政治》,台北:桂冠書局。
泰瑞•伊果頓(Terry Eagleton ).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中譯本見吳新發譯(2002),增訂二版,《文學理論導讀》,台北:書林出版社。
托莉•莫(Toril Moi ).Sexual/Textual Politics Feminist Literary Theory.中譯本見國立編譯館主譯、王奕婷譯(2005),二版一刷,《性/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尹雪曼(1977),《中華民國文藝史》,台北:正中書局。
王雅各(1999),《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王甫昌(2002),《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國立台灣大學。
台灣研究基金會編輯部(1995),《百年來的台灣》,台北:前衛出版社。
吳濁流(1988),《無花果》,台灣版第三刷,台北:前衛出版社。
汪其楣(1989),《人間孤兒》,台北:遠流出版社。
汪其楣(1989),《大地之子》,台北:東華書局。
汪其楣等(1992),《圓女人的夢給女人》,台北:海飛麗。
汪其楣(1993),《一九九二人間孤兒枝葉版》,台北:財團法人雲門舞集文教基金會。
汪其楣、黃建業(1993),《天堂旅館》,台北:周凱劇場基金會。
汪其楣(1995),《海洋心情 : 一本為珍重生命而寫的AIDS文學備忘錄》,台北:遠流出版社。
汪其楣(1996),《海山傳說•環》,台北:雲門舞集基金會。
汪其楣(2000),《一年三季》,台北:遠流出版社。
汪其楣(2000),《記得香港》,台北:遠流出版社。
汪其楣(2000),《複製新娘》,台北:遠流出版社。
汪其楣(2004),《舞者阿月》,台北:遠流出版社。
汪其楣主編(2004),《國民文選•戲劇卷I》,台北:玉山出版社。
汪其楣主編(2004),《國民文選•戲劇卷II》,台北:玉山出版社。
汪其楣主編,姜富琴等著(2004),《招君內傳─女書之一》,曇戲弄劇團舞台演出本系列1。
汪其楣主編,吳季娟等著(2004),《月半女子月半─女書之二》,曇戲弄劇團舞台演出本系列2。
何春蕤(1994),《豪爽女人》,台北:皇冠文學。
黃俊傑(2000),《台灣意識與台灣文化》,台北:正中書局。
遠流台灣館編著,吳密察監修(2000),《台灣史小事典》,台北:遠流出版社。
劉紀蕙(2000),《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台北:立緒文化。
蔣中正(1982),《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藍博洲(1993),《白色恐怖》,台北:揚智文化。
嚴明(1999),《中國女性文學的傳統》,台北:洪葉文化。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1999),《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台北:女書文化。
顧燕翎主編,林芳玫等著(2002),《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再版四刷,台北:女書文化。
單篇文章:
劉詠聰(1993),<清初四朝女性才命觀管&;#31397;>,《中國婦女史論集 三集》,鮑家鱗主編,台北,稻鄉出版社。
邱貴芬(1995),<「發現台灣」─建構台灣後殖民論述>,《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張京媛主編,台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
林青萍(2002),<台上台下>《台灣世紀回味:文化流轉》,莊永明總策劃,台北:遠流出版社。
陳佳芬(2002),<新潮舊浪時髦風>《台灣世紀回味:生活長巷》,莊永明總策劃,台北:遠流出版社。
陸鴻基(1997),<中華婦女史研究>,張妙清、葉漢明、郭佩蘭編,《性別學與婦女研究─華人社會的探索》,台北:稻鄉出版社。
廖咸浩(1995),<在解構與解體之間徘徊─台灣現代小說中「中國身分」的轉變>,《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張京媛主編,台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
廖炳惠(1995),<在台灣談後現代與後殖民論述>,《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張京媛主編,台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
期刊:
丁名慶(2003.2.27),<傾心知遇>,《表演藝術網路雜誌》。上網日期:2005年1月23日,檢自http://192.192.14.53/E-mag-content.asp?show=1&;id=1220351。
丁名慶(2003.3.21),<回歸古典戲曲語言>,《表演藝術網路雜誌》。上網日期:2005年1月23日,檢自http://192.192.14.53/E-mag-content.asp?show=1&;id=1230811。
方靜琦(2000),<南台無冬,戲憶更綿延>,88期,《表演藝術》,頁8-9。
王友輝(2004),<禮敬藝術家的歷史痕跡>,《表演藝術》,146期,頁73-74。
王而立(1994),<兩性平等落實法律條款─「父權」不再至上>,11期,《中央月刊》,頁44-48。
田麗卿(2000),<一年三季,冬天不會來?>,268期,《張老師月刊》,頁96-98。
石弘毅(2000),<陳儀的「悲劇性格」>,145期,《歷史月刊》,頁28-34。
汪其楣(1985),<女人讀什麼書?>,201期,《婦女雜誌》,頁54-63。
汪其楣(1997),<《記得香港》多少事?>,54期,《表演藝術》,頁53-55
汪其楣(1997),<顧正秋《休戀逝水》讀後>,335期,《九十年代》,頁116-117。
汪其楣(1999),<傾聽,向少數學習>,257期,《張老師月刊》,頁14-22。
汪其楣(2000),<喜見梨園子弟>,12期,《大雅藝文雜誌》,頁56-58。
汪其楣(2001),<素面版畫中的繡像 評《徽州女人》>,98期,《表演藝術》,頁74-77。
汪俊彥(2004),<不斷前進的從容力量─專訪汪其楣教授>,《文訊》,224期,頁120-125。
汪俊彥(2004),<汪其楣─落實在地關懷的劇作家>,《文訊》,225期,頁60-61。
汪俊彥、王友輝(2005) ,<劇場裡的解嚴台灣─戲劇交流道【汪其楣主編】劇本集的台灣圖像研究>,《文訊》,232期,頁54-55。
余聖倫(1997),<汪其楣用「記得香港」打開歷史之門>,533期,《新新聞周報》,頁86-87。
李瑟(1999),<汪其楣 跟台灣談戀愛的女俠>,14期,《康健雜誌》,頁18-25。
李玉瑛(1999),<實現你的明星夢─台灣婚紗照的消費文化分析>,36期,《台灣社會研究季刊》,頁147-186
李道明(2001),<驀然回首─台灣電影一百年>,3月號,158期,《歷史月刊》,頁41-51。
邱貴芬(2000),<從戰後初期女作家的創作 談台灣文學史的敘述>,第29卷,2期,《中外文學》,頁313-335。
邱貴芬(2001),<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創作的面貌>,15期,《兩性平等教育季刊》,頁21-27。
施懿琳、汪其楣(2004),<在透明舞台上發聲>,《印刻文學生活誌》,10期,頁199-213。
侯冠如(2006),<以氣養身、養氣補身─曇戲弄《月半女子月半》>,《藝術欣賞》,19期,頁56-58。
陳芳明(1994),<人海孤島─讀汪其楣《海洋心情》>,122期,《聯合文學》,頁120-122。
陳正熙、林志明(2005),<藝術msn《舞者阿月》>,《典藏今藝術》,148期,頁94-95。
陳正熙(2005),<劇場中的歷史教育─以汪其楣《舞者阿月》為例>,《美育》,144期,頁32-33。
黃亦筠(2004),<舞者阿月 我們早該聆聽彼此的故事>,《天下雜誌》,312期,頁266-269。
葉智中(2000),<信台南者,得永生─評台南人劇團《一年三季》>,91期,《表演藝術》,頁80-82。
蔡依雲(1998),<純白婚紗與豔紅緞巾─《複製新娘的雙重選擇》>,69期,《表演藝術》,頁28-29。
蔡進雄(1998),<台灣地區女性教育的歷史回顧與歷史展望>,5期,《兩性平等教育季刊》,頁99-105。
報紙:
幼獅社訊,<三軍球場今明盛會─義演各國舞蹈>,《中央日報》,1955年7月23日,第四版。
訪問紀錄:
汪其楣,<訪問劇本創作相關問題>,2005年2月6日。
網路:
中華民國教育部部史:http://history.moe.gov.tw/

英文
Dukore, Bernard. Ed. (1974) Dramatic Theory and Criticism.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Herman Kahn,(1979) World Economic Development, Westview Press ,Inc.
Kuo-Chang Wang(1984) United Nations Voting on Chinese Representation. Nankang, Taipei, Republic of China: Institute of American Culture, Academia Sinica.
Thomas, James (1999) Script Analysis for Actor, Director, and Designer. Boston: Focal Press.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邱貴芬(1995),<「發現台灣」─建構台灣後殖民論述>,《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張京媛主編,台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
2. 廖咸浩(1995),<在解構與解體之間徘徊─台灣現代小說中「中國身分」的轉變>,《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張京媛主編,台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
3. 廖炳惠(1995),<在台灣談後現代與後殖民論述>,《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張京媛主編,台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
4. 王而立(1994),<兩性平等落實法律條款─「父權」不再至上>,11期,《中央月刊》,頁44-48。
5. 田麗卿(2000),<一年三季,冬天不會來?>,268期,《張老師月刊》,頁96-98。
6. 石弘毅(2000),<陳儀的「悲劇性格」>,145期,《歷史月刊》,頁28-34。
7. 汪其楣(1985),<女人讀什麼書?>,201期,《婦女雜誌》,頁54-63。
8. 汪其楣(1999),<傾聽,向少數學習>,257期,《張老師月刊》,頁14-22。
9. 汪其楣(2000),<喜見梨園子弟>,12期,《大雅藝文雜誌》,頁56-58。
10. 汪其楣(2001),<素面版畫中的繡像 評《徽州女人》>,98期,《表演藝術》,頁74-77。
11. 汪俊彥(2004),<不斷前進的從容力量─專訪汪其楣教授>,《文訊》,224期,頁120-125。
12. 汪俊彥(2004),<汪其楣─落實在地關懷的劇作家>,《文訊》,225期,頁60-61。
13. 汪俊彥、王友輝(2005) ,<劇場裡的解嚴台灣─戲劇交流道【汪其楣主編】劇本集的台灣圖像研究>,《文訊》,232期,頁54-55。
14. 李瑟(1999),<汪其楣 跟台灣談戀愛的女俠>,14期,《康健雜誌》,頁18-25。
15. 李玉瑛(1999),<實現你的明星夢─台灣婚紗照的消費文化分析>,36期,《台灣社會研究季刊》,頁147-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