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1. 工業技術研究院能源礦業研究所,”電機產業資訊報導”,民國八十八年
2. 尤如瑾,”國內電源供應器產業結構”,工研院IEK 中心機電運輸研究組,民國九十年。
3. 王叢桂,社會轉型中各世代的工作價值觀變遷,台北:國科會,民國八十一年。
4. 王彥程,「台灣企業員工人際溝通能力之衡量及其量表發展之研究」,長榮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九年。5. 李宗哲,「論兩岸產業之分工與連結」,《兩岸經貿通訊》(台北),39期,頁5-9,民國八十四年。
6. 吳政道,兩岸中間幹部離職因素之探討-以H公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二年。
7. 吳武明,資訊管理: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新管理觀念。台北:松崗,民國八十三年。
8. 吳政豫,探討新產品創新研發之產品企劃階段的關鍵成功因素—以我國的電源供應產業為例,民國九十三年。
9. 李勝謙,開發新產品之過程中研發/行銷部門整合與組織績效關係之研究——以國內SPS相關產業為例,民國九十二年。
10. 高長,「兩岸產業分工趨勢下台灣如何保住優勢」,貿易週刊,1662 期,頁4-9,民國八十四年。11. 高長,「兩岸電子產業分工現況與合作展望」,經濟前瞻,第78 期,頁76-85,民國九十年。12. 高長,「資訊業在兩岸分工利基、差異及展望座談會實錄」,大陸工業發展季報,第25 期,頁70-92,民國九十年。
13. 高長,「從全球佈局觀點與整合優勢論兩岸產業分工策略:以電子資訊業為例」,經濟部工業局委託研究,民國八十九年。
14. 陳明璋,「兩岸產業分工的省思」,《台灣經濟研究月刊》(台北),第17 卷第2 期,頁49-55,民國八十三年。
15. 陳明璋,「兩岸產業分工模式」,兩岸經濟年報,中華經濟研究院,民國八十三年。
16. 陳麗瑛,《整合產業內大陸投資之研究》,台北:中華經濟研究院,民國八十年。
17. 陳麗瑛,「大陸東南沿海的兩岸經貿交流與產業分工區域落實政策」,發表於大陸經濟研討會,中華經濟研究院主辦,民國八十四年。
18. 陳麗瑛、呂慧敏、林宗慶,「兩岸產業分工模式-20 家企業之個案研
究」,《勞工行政》(台北),115 期,頁35-39,民國八十六年。
19. 陳堯帝,社會變遷對青年價值觀的影響,新世紀人力資源管理研討會發表論文,民國八十九年。
20. 黃國隆,海峽兩岸企業員工工作價值觀之差異,海峽兩岸企業員工工作價值觀之差異研討會論文集,民國八十三年。
21. 許文宗,「台商在兩岸與第三地企業功能分工之探討-以自行車產業為例」,中興大學企研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五年。22. Brigitte BORJA de MOZOTA Design management 設計管理 張家瑜譯,六合出版社,民國九十四年。
23. 蔡金坤,”我國交換式電源供應器產業發展趨勢與競爭分析”,工業技術研究院能資所,民國八十八年。
24. 蔡淑敏,企業內溝通媒介,員工溝通滿足及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以台灣電子資訊產業為例,長榮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年。25. 楊和炳,科技管理,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九十二年。
26. 譚小金,”交換式電源供應器及其材料專題調查”,工研院工業材料研究所產業資訊,民國八十八年。
27. 彰化銀行研究發展處 產業動態報導9011 -- 電源供應器業,民國九十年
28. 賴士葆、俞海琴,「建立兩岸汽車業分工體系」,投資大陸市場-產業投資與兩岸分工,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台北,民國八十二年。
29. 鍾淑珍(民88),台灣與大陸心人類工作價值觀比較-以一電腦公司為例,中央大學人資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九年。30. 資策會MIC產業焦點評論2004年我國主要資通訊產品產值產量暨2005年銷售預測,民國九十四年。
31. 資策會MIC (2004) 我國資訊硬體產業全球運籌與兩岸分工現況,民國九十四 年。
英文部分
1. Ansoff, H.I. , “Corporate Strategy”,McGraw-Hill. (1965)
2. Darnell Group,Competitive and Technology,Switch-Mode Power,Review. (1999)
3. Davis, k., Human Relations at Work, New York: McGraw-Hill. (1962)
4. Fisher, C.D. and Yuan, A.X.” What Motivates Employees? A Comparison of
US and Chinese Response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Vol.9, pp.99-115. (1998).
5. Likert, Rensis, New Patterns of Management. 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61)
6. Mintzberg, H., The Nature of Managerial Work,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3)
7. Peter Gorb, Design management, Van Nostrand Reinhold. (1990)
8. Poter Michale E,Competitive Advantage,Free Press. (1985)
9. Robert G. Cooper,Product Leadership,Perseus Books. (1998)
10. Rogers, Everett and Rekha Agarwala-Rogers, Communication in Organizations, NewYork: The Free Press. (1976).
11. Rogers, E. M.,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he New Media in
Societ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86)
12. Scott, W. G., & Mitchell, T. R., Organization theory: A Structural and
Behavioral Analysis, In: R.D. Irwin., Illinois, pp.156-157. ( 1976)
13. Simon, H. A., Administrative Behavior , N.Y.: The Free Press. (1976)
14. Song, X. Michael ,"Managing R&D - Marketing Integration In The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rocess,"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New York;( November ), Vol. 25, Iss. 6; P.545-563. (1996).
15. Song, X. Michael and Montoya-Weiss Mitzi M. and Schmidt Jeffery B,," The Role of Marketing in Developing Successful New Products in South Korea and Taiwan","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Vol5,No3, ,P.47-67. (1997)
16. Souder, W. E., "Promoting an effective R&D╱marketing interface," Research Management, July, pp.10-15. ( 1980)
17. Souder, W. E.,. Managing new product innovations, Lexington, Mass Lexington Books. ( 1987)
18. Super, D.E. Manual of Work Values Inventory, Chicago: River-side. (1970).
19. Trevino, L., Daft, R. & Lengel, R., Understanding Manager's.
Media Choices: A Symbolic Interactions Perspective In J. Fulk &C. Steinfield(Eds.), Organizations and CommunicationTechnology,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