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20 06:1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魏美琪
研究生(外文):Mei-chi Wei
論文名稱:民眾對溼地的知識和及其態度之探討─以高屏溪右岸舊鐵橋人工溼地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People’s Knowledge and Attitude of Wetland-Take the Old Railway Bridge Artificial Wetland of Kaoping River as the example
指導教授:黃世孟黃世孟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yh-Meng Hu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大學
系所名稱: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土木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9
中文關鍵詞:高屏溪溼地態度溼地知識人工溼地
外文關鍵詞:Kaoping RiverAttitude of WetlandArtificial WetlandKnowledge of Wetland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0
  • 點閱點閱:81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3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8
本研究探討民眾之溼地知識、對溼地的態度及其影響因素。本研究採用問券調查的方式獲得所需資料,得到有效問卷271份。以前來高屏溪舊鐵橋人工溼地的民眾為研究對象,採經過效度與信度考驗之問券為研究工具蒐集資料,再用SPSS10.0視窗版進行統計分析。本研究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t檢定及交叉分析。茲將資料研究結果重點歸納如下:
一、 研究發現目前民眾的溼地知識及其溼地態度具有相當程度的知識且態度趨向於正向、積極。
二、 民眾特性中的年齡、教育程度、收入、溼地資訊來源等四個變項會影響民眾對溼地知識的得分,且達統計顯著差異。民眾特性中的性別、居住地、工作性質、是否有接觸溼地的經驗及環保團體成員共五項不會影響民眾的溼地知識得分,且統計無呈現顯著差異。
三、 民眾特性中的年齡、教育程度、收入、居住地及前來溼地的動機等五個變項會影響民眾對溼地態度的得分,且達統計顯著差異;前來溼地的動機上只有當民眾想接近大自然及體驗環境教育時,其溼地態度則與一般動機的民眾大不相同。民眾特性中的性別、工作性質、是否有接觸溼地的經驗及環保團體成員共四項不會影響民眾的溼地態度的得分,且統計無呈現顯著差異。
四、 民眾在溼地知識得分越高者對及其溼地態度也越趨向於正向態度。
五、 對於溼地知識高且態度趨向於正向的民眾特性具有,年輕化、教育程度大學以上、收入約2萬元以上、居住地以高雄縣為主。
六、 對於溼地知識低且態度趨向於負面的民眾特性具有,年齡層較高、教育程度專科以下、居住地以高雄縣為主。
This study discusses people’s knowledge and attitude of wetland. It also inquires its influence factors. We got all the information by survey and 271 questionnaires are effective. We used ……questionnaire as the tool of this study to get the information and then used the SPSS10.0 window version to do the statistic analysis. The objects of this survey were people visited Old Railway Bridge Artificial Wetland of Kaoping River. The analytic methods of this study include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 one-way ANOVA), 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 and cross analysis. The main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shown as follow:
1.According to the study, people quite understand the wetland and their attitudes tend to get positive and aggressive.
2.According to the study, the age, education level, income and information sources of wetland are four characteristic affect people to get the score of the knowledge of wetland. The result of the statistic also shows those are big difference among them. However, sex, living area, job types , experience of getting touch with wetland and whether they ar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group members are not affect people to get the score of the knowledge of wetland. Also, the result of the statistic doesn’t show any difference among them.
3.According to the study, the age, education level, income, living area and the motivation of visiting wetland affect people to get the score of the attitude of wetland. The result of the statistic also shows those are big difference among them. In the motivation of people visit wetland, the attitude of wetland is big difference between people who want to experience nature and normal people. However, sex, job types, experience of getting touch with wetland and whether they ar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group members are not affect people to get the score of the attitude of wetland. Also, the result of the statistic doesn’t show any difference among them.
4.According to the study, if people get higher score in knowledge of wetland, they tend to more positive in attitude of wetland.
5.According to the study, people have higher knowledge of wetland and their attitudes tend to get positive, their characteristics are: the age is younger, the education level at least undergraduate, income about 20,000 NTD above, and most of them live in Kaohsiung County.
6.According to the study, people have lower knowledge of wetland and their attitudes tend to get negative, their characteristics are: the age is older, the education level is under college, and most of them live in Kaohsiung County.
目  次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目錄 Ⅳ
表目錄 Ⅷ
圖目錄 Ⅸ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待答問題 3
第四節 名詞解釋 3
一、溼地 3
二、溼地知識 3
三、溼地態度 4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一、研究範圍 4
二、研究限制 4

第貳章 文獻回顧 5
第一節 溼地的相關知識 5
一、溼地的定義 5
二、溼地的分類 6
三、溼地的功能與價值 8
四、溼地的經營與管理維護 10
第二節 台灣溼地的現況及相關研究 12
一、台灣溼地現況 12
二、相關溼地與環境知識的研究分析 14
第三節 態度的相關理論與研究 18
一、態度的定義 18
二、態度的特性與內涵 19
三、態度的度量法 20
四、民眾的環境態度 20
第三章 研究設計 24
第一節 研究對象 24
一、高屏溪右岸舊鐵橋人工溼地的研究範圍 24
二、高屏溪右岸舊鐵橋人工溼地的功能與價值 25
三、高屏溪右岸舊鐵橋人工溼地的潛在危機 26
第二節 研究架構 29
第三節 研究假設與問卷設計 30
一、研究假設 30
二、問卷設計 30
第四節 研究流程 38
第五節 資料整理及分析 39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40
一、民眾資本資料 40
二、民眾的溼地知識及溼地態度量表 47
三、假設檢定 50
四、高低分組民眾特性 6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2
第一節 結論 72
一、研究結果 72
第二節 建議 77
一、對政府機關的建議 77
二、對保育團體及當地協會的建議 77
三、對後續研究著的建議 78
參考文獻 79
附錄 84

附錄一 84
附錄二 85
附錄三 86
附錄四 87
附錄五 88

表 目 錄
表2.1溼地的定義 5
表2.2溼地的功能與價值 10
表2.3國內學者對態度的定義 18
表3.1民眾特性問項表 32
表3.2溼地知識問項表 33
表3.3溼地態度問項表 34
表3.4 Eble鑑別度的評鑑標準 35
表3.5溼地知識量表項目分析報告 36
表3.6溼地態度量表項目分析報告 37
表4.1民眾背景特性 45
表4.2民眾對於溼地知識及溼地態度量表 47
表4.3民眾溼地知識量表之得分分佈 49
表4.4民眾溼地態度量表之得分分佈 50
表4.5年齡與溼地知識之變異數分析 51
表4.6年齡與溼地知識量表之關係表 51
表4.7教育程度與溼地知識之變異數分析 52
表4.8教育程度與溼地知識量表之關係表 52
表4.9收入與溼地知識之變異數分析 53
表4.10居住地與溼地知識之變異數分析 53
表4.11網路資訊與溼地知識之變異數分析 53
表4.12網路資訊與溼地知識量表之關係表 54
表4.13年齡與溼地態度之變異數分析 54
表4.14年齡與溼地態度量表之關係表 55
表4.15教育程度與溼地態度之變異數分析 56
表4.16教育程度與溼地態度量表之關係表 56
表4.17收入與溼地態度之變異數分析 57
表4.18收入與溼地態度量表之關係表 57
表4.19前來溼地的動機與溼地態度之變異數分析 58
表4.20前來溼地的動機與溼地態度量表之關係表 58
表4.21溼地知識與溼地態度之變異數分析 59
表4.22溼地知識與溼地態度關係表 59
表4.23溼地知識與溼地態度相關矩陣 59
表4.24溼地知識與溼地態度得分關係表 60
表4.25高低分組民眾特性 70
表5.1研究結果驗證摘要表 74
表5.2研究結果驗證摘要表 76

圖 目 錄
圖2.1 環境行為模式 21
圖3.1 研究地點與範圍 28
圖3.2 研究架構圖 31
圖3.3 民眾的溼地知識架構 32
圖3.4 民眾的溼地態度架構 32
圖3.5 研究流程圖 38
圖4.1 民眾性別 40
圖4.2 民眾年齡 41
圖4.3 民眾教育程度 41
圖4.4 民眾收入 42
圖4.5 民眾居住地 42
圖4.6 民眾工作性質 43
圖4.7 民眾前來溼地動機 43
圖4.8 民眾溼地的資訊來源 44
圖4.9 民眾接觸溼地的經驗 44
圖4.10 民眾參與環保或保育之會員 45
圖4.11 高分組民眾性別 61
圖4.12 低分組民眾性別 61
圖4.13 高分組民眾年齡 62
圖4.14 低分組民眾年齡 62
圖4.15 高分組民眾教育程度 63
圖4.16 低分組民眾教育程度 63
圖4.17 高分組民眾收入 64
圖4.18 低分組民眾收入 64
圖4.19 高分組民眾居住地 65
圖4.20 低分組民眾居住地 65
圖4.21 高分組民眾工作性質 65
圖4.22 低分組民眾工作性質 66
圖4.23 高分組民眾前來溼地的動機 66
圖4.24 低分組民眾前來溼地的動機 67
圖4.25 高分組民眾溼地資訊來源 68
圖4.26 低分組民眾溼地資訊來源 68
圖4.27 高分組民眾接觸溼地經驗 68
圖4.28 低分組民眾接觸溼地經驗 69
圖4.29 高分組民眾環保與保育會員 69
圖4.30 低分組民眾環保與保育會員 69
參考文獻
于立平(1997)。溼地公園規劃策略之研究-以高雄縣鳥松溼地公園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研究所碩士論文。
毛群欽(2003)。大高雄地區國中小學生環境態度與水污染概念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亞男、鄭啟仲(1998)。台灣沿海溼地之介紹及其面臨問題之探討。台大實驗林研究報告,12(3),213-221。
王建平、邱文彥(1998)。第二屆國際溼地與發展會議返國報告。台南:中華民國溼地保護聯盟。
王聖文(2004) 。以永續觀點探討台南七股居民對溼地發展態度之分析。﹝電子檔、摘要﹞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檢自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索引系統。
台灣濕地。第57期。財團法人台灣溼地保護聯盟。台灣溼地雜誌社。頁6-35。
余興全(1984)。國中環境教材及學生環境知識與態度之研究﹝電子檔、摘要﹞。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檢自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索引系統。
余興全(1990)。環境教育研究的啟示-環境教育和情意教育。環境教育季刊(頁P8-15)。
吳忠勳(1995)。地方居民對於濁水溪口設置水鳥保護區之態度研究。東海大學景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隆(2006)。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物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知城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吳運全(2001)環境態度與遊憩體驗關係之研究-以綠島為生態旅遊為例﹝電子檔、摘要﹞。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檢自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索引系統。
巫惠玲(2003)。福寶溼地發展生態旅遊經效益之研究﹝電子檔、摘要﹞。逢甲大學土地管理所碩士論文。檢自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系統。
李永展(1992)。辦公室資源收回行為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會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李永展、曾明遜(1995)。不確定溼地永續利用管理策略。規劃學報,22,63-84。
李明和(2002) 。中部地區中學科學教師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意向之研究﹝電子檔、摘要﹞。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檢自全國博碩士論文摘要索引系統。
李思屏(2000)。遊客對生態旅遊之環境態度與行為關係之研究-以關渡自然公園為例﹝電子檔﹞。國立台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檢自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系統。
李思屏、林晏州、(2001)。遊客對生態旅遊之環境態度與行為關係之研究-以關渡自然公園為例。戶外遊憩研究,第14:3期,第15頁至第36頁。
李美枝(1986)。社會心理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李淑娟(2002)。台灣民眾對生物棲地的環境態度及其願付價格之分析-以棲蘭山檜木林與七股溼地為例。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狄斯唐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02)。高雄縣政府高屏溪右岸高屏大橋至舊鐵路橋高灘地綠美化工程規劃設計整體規劃報告書。
周義國(1997)。台北市高職工科應屆畢業生的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研究﹝電子檔、摘要﹞。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檢自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系統。
周憲徵(2003)。國小高年級對溼地保育的態度之研究-以彰化縣漢寶溼地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於幼華(1996)。初探水質源與溼地保育課題間之相關性。第三屆海岸及溼地生態保育研討會論集。
林佩舒(2002)。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態保育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以澄清湖與鳥松溼地輪近地區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婷(1997)。溼地生態保育之經濟效益。國立台北大學財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毓瓊(2002)。以七股黑面琵鷺保護區規劃設置過程的政治經濟學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曜松、趙榮台(1998)。永續利用生物多樣性。永續發展導論(頁141-150)。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
社團法人高雄市鳥會、中山大學水資源研究中心、社團法人台灣溼地保護聯盟(2006)。高屏溪右岸舊鐵橋河川生態復育工程後續監測其中報告。
邱文彥(1996)。吋吋消失的西海岸溼地。環耕,4,6-10。
邱文彥(2003)。2004生態工法案例編選集,頁395。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
邱媚珍(1997)。花蓮林區管理處與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人員之環境知識、環境意識及環境典範調查研究﹝電子檔、摘要﹞。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檢自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系統。
侯錦雄(1997)。遊客對台中市焚化廠環境態度及其景觀改善偏好之研究。東海學報,38(6),p37-52。
洪俐玲(1999)。國小六年級學生對野生動物保育的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研究。﹝電子檔、摘要﹞。花蓮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檢自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系統。
徐國光(1996)。社會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崔玉霞(2002)。農村居民對發展休閒農業態度之研究-以南投縣和興社區為例﹝電子檔﹞。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檢自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系統。
張春興(1994)。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華寶(2003)。參與戶外遊憩活動學員對環境保護認知與態度之研究-以救國團山野營對為例﹝電子檔、摘要﹞。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檢自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系統。
許心欣(1995)。參與環境保護工作之民間團體主要幹部環境態度調查。國立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金水(1998)國民小學學生環境責任概念之研究,台北師院學報,11,p251-286。
郭章仁(1998)。由遊客環境態度之觀點探討公園不當行為管理策略-以台中市為例。東海大學景觀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秀容(2003)。林園工業區對林園高中學生環境知識與態度影響之研究﹝電子檔、摘要﹞。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檢自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系統。
陳柏鈞(2004)。公共決策中分析與直覺認知效力之直接比較-以都會型溼地公園設立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敬中(2003)。針對花蓮縣政府人員之環境知識、環境典範及環境行為研究﹝電子檔﹞。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檢自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系統。
陳藍婷(1997)。台南縣七股鄉溼地經濟價值評估之研究。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木龍(1991)。國民小學環境教育教學內容及學生環境知識與態度之研究﹝電子檔、摘要﹞。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檢自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系統。
彭克仲(1998)。高屏溪流域居民之環境態度與環保行為之分析。屏東科技大學學報,Vol.7(1):31-34.
曾明遜(1996)。溼地保育評價-條件評價之應用與檢討。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博士論文。
曾攏永(1998)。台灣沿海溼地調查,民生報人文叢書。民生報社出版,序四。
黃政傑(1988)。台灣地區國小、高中、大學學生環境意識之調查研究。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黃桂珠(2003)。居民對環境衝擊認知與發展生態旅遊態度之研究-以玉山國家公園梅山地區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乾全、黃懋雯(1998)。師範學院學生環境行為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黃義俊、黃俊英(1991)。「態度、環境態度與生態責任行為之探討」,企銀季刊,48(4):1531-89。
楊文瑜(1998)。台灣地區濕地規劃管理決策之研究-以關渡和無尾港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文燦、蕭瑞真(1998)。遊客對森林遊樂區設置與管理態度之研究-以太平山森林遊樂區為例。收於中華民國造園學會及台灣大學園藝系和編,第二屆造園景觀與環境規劃設計研究成果研討會休閒理論與遊憩行為論文集(頁255-270)。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頁260-265。明文書局。台北。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1998)。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葛樹人(1991)。心理測驗學。台北:桂冠。
董家宏(2002)。「嘉義樹木園遊客對環境衝擊認知與經營管理策略態度之研究」。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碩士論文。
靳知勤(1994)。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環境教育季刊21:47-59。
劉靜榆(2000)。淺談英國海岸及溼地保護區之經營管理。自然保育季刊,(30):6-11。
劉靜靜(1995)。台灣海岸溼地保護策略與法制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宗弦(1993)。高級農業職業學校農場經營科師生環境知識、態度之研究暨專業教材環境內容分析﹝電子檔、摘要﹞。國立中興大學農業堆廣教育教育研究所。檢自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系統。
鄭東昇(1994)。高中學生環境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教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福麒(2003)生態旅遊規劃方案下之居民參與和願付價值關係的探討-黑面琵鷺保護區之檢視。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韓乃鎮、邱勤庭(1998),台灣沿海溼地調查,民生報人文叢書。


中華民國溼地保護聯盟網站,溼地簡介http://wagner.zo.nut.edu.tw/guaudu/index.htm
來一趟溼地公園洗禮。南主角第 51期 特別企劃。http://www.master-south.com.tw/modules/news/print.php?storyid=10
Fishbein,M.& Ajzen,I.(1974). Attitudes toward objects as predictors of single and multiple behavioral criteria.Psychology Review.81,59-74.
Hendee, J.C.(1972).No, to Attitudes to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65.
Marcinkoski,T,J.(1998).An Analysis of Correlates and Predictor of Environment Behavior.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49(12),36-67.
Matthews,B.E.,&Riley,C.K.(1995).Teaching and evaluating outdoor ethics education programs,Vienna,VA:National Wildlife Federatio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40109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