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7 19:3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威德
研究生(外文):Wei-te Wu
論文名稱:台灣農村永續發展規劃策略之研究--以高雄縣旗山區城鎮風貌改造示範計畫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n the Strategy about the Planning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s in Taiwanese Rural Villages--A Case Study on "The Demonstration Planning of the Town Appearance Redevelopment in Cishan District, Kaohsiung County"
指導教授:曾梓峰曾梓峰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大學
系所名稱: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土木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5
中文關鍵詞:城鄉發展農村永續發展規劃策略
外文關鍵詞: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rural villagesustainable developmentplanning strateg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135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2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9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區域極化發展的現象呈顯在社會各個層面,包含經濟、社會文化、政治,以至於生活的空間環境上,造成城鄉發展差距日益擴大,經濟、社會、生態問題日趨嚴重。本研究以作者本身對故鄉台南縣白河鎮之長期發展觀察,辨證政府對於鄉村地方發展政策與執行上的問題與癥結,進而思考台灣農村地區永續發展規劃之課題與發展策略。
藉由白河鎮農村個案發展課題之深層觀察,比對國內外新世紀農村永續發展規劃之相關理論文獻分析,並以本研究參與操作之高雄縣旗山區城鎮風貌改造示範計畫為例,在鄉村地方發展規劃方面,透過行動研究及實際操作經驗,歸納台灣農村永續發展規劃策略,並對現行政策與法令問題提出初步建議及結論。
Under the wave of globalization, the phenomenon that area developments become polarized appears in many aspects of society, including economy, social culture, politics, and the space environment in life. This results in the expansion of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s. Besides, there would be more and more problems in economy, society, and the environment. In the study, I discuss the problems and key points of the government's strategy and execution about rural developments according to my observation on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s in my hometown, Baihe Town, Tainan County. Then, I talk about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he topic about the planning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s in Taiwanese rural areas.
The steps to do the research are in the following. The first is the deep observation on the topic of developments in the case of villages in Baihe Town. Second, I compare with foreign and domestic analysis in related theories and documents about the planning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s in modern time villages. Furthermore, I take a project in which I participated for example. The project is "The Demonstration Planning of the Town Appearance Redevelopment in Cishan District, Kaohsiung County”. Through ac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I generalize the planning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s in Taiwanese rural villages and present the initial suggestions and conclusions to the current policies and decrees in the aspects of the planning of developments in rural areas.
第ㄧ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1
壹、研究動機—問題的邂逅
貳、研究目的—問題的診斷
第二節:研究範圍………………………………………………………3
壹、「空間」範圍界定
貳、「操作」範圍界定
參、個案操作之範圍及限制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9
壹、研究方法
貳、研究架構

第二章:台灣農村發展檢討與課題分析—白河經驗
第一節:白河鎮基本特性分析………………………………………12
壹、白河鎮的鄉村性
貳、農村地方發展特性分析
第二節:白河蓮花節地方發展策略之檢討………………………....17
壹、白河蓮花節推行概況
貳、白河蓮花節地方發展經驗之檢討
第三節:台灣農村發展總體課題分析……………………………….22

第三章:文獻回顧與理論基礎
第ㄧ節:國內外城鄉空間發展架構理論………………………..…..25
壹、城鄉空間發展型態分析
貳、城鄉發展之異化與極化
參、城鄉空間永續發展之課題
第二節:國外永續發展參考文獻…………………………….….…..32
壹、全球化與永續發展危機
貳、永續發展相關歷程
參、永續發展的定義
肆、區域化、在地化與城鄉永續發展
第三節:國內永續發展相關政策 ………………………………..…38
壹、國內國土政策及法源
貳、國內永續發展政策與計畫
參、小結

第四章:台灣城鎮地貌改造運動與農村永續發展
第ㄧ節:台灣農村永續發展之困境與機會…………………….…...43
壹、困境:政策失靈與市場失靈
貳、機會:農村對於永續環境之價值
第二節:台灣城鎮地貌改造運動之機制涵構………………………45
壹、現行機制沿革
貳、本機制可行性與成效探討
參、本機制對城鄉永續發展之意義
第三節:農村永續發展之規劃策略………………………………...49
壹、農村永續發展行動準則
貳、農村永續發展規劃策略

第五章:個案研究區域資料說明
第一節:研究區域規劃課題分析…………………………………...54
壹、區域基礎資料分析
貳、區域總體課題分析
參、操作基地範圍課題分析
第二節:示範計畫操作過程分析…………………………………..62
壹、示範計畫緣由
貳、示範計畫過程說明與紀錄
參、參與經驗分析

第六章:行動研究與規劃策略
第一節:規劃策略………………………………………….…….…68
壹、規劃概念
貳、規劃策略模型:聚落繁殖場

第二節:規劃成果……………………………………………..…..74


第七章:結論與建議……………………………………………………….….92
壹、行動研究經驗檢討
貳、國內政策執行建議
ㄧ、官書及檔案
1.內政部編訂,《國土綜合發展計畫》草案,2001
2.白河鎮公所編印,《白河鎮志》,1998
3.台南縣政府編訂,《台南縣綜合發展計畫》,1996
4.行政院編訂,《挑戰2008:國家重點發展計畫》,2002
5.高雄縣政府編訂,《高雄縣綜合發展計畫》,1996

二、中文專書
1.王惠君譯,西村幸夫原著,《故鄉魅力俱樂部》,台北:遠流出版,1997
2.朱道凱譯,Paul Hirst&Grahame Thompson原著,《全球化迷思》,台北:群學出版,2002
3.吳信如譯,Paul Hawken , Amory and Hunter Lovins原著,《綠色資本主義》,台北:天下文化出版,2002
4.周志龍,《全球化、台灣國土再結構與制度》,台北:詹氏書局,2003
5.柯志明,《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台灣的發展與從屬》,台北:群學出版,2003
6.胡瑋珊譯,野中郁次郎、竹內弘高原著,《企業創新的螺旋》,中國生產力中心出版,2004
7.陳琇玲等譯,Peter F. Drucker原著,《不連續的時代》,台北:日月文化出版,2006
8.渠 東譯,涂爾幹原著,《社會分工論》,台北:左岸文化出版,2002
9.黃樹仁,《心牢:台灣農地農用意識型態與台灣城鄉發展》,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2
10.楊明珠譯,三井物產戰略研究所編著,《城鄉總體營造之路》,中國生產力中心出版,2003
11.齊思賢譯,Lester C. Thurow原著,《知識經濟時代》,台北:時報文化出版,2000
12.鄭太朴譯,Max Weber原著,《社會經濟史》,台北:台灣商務出版,2004
13.蔡宏進,《鄉村社會發展理論與應用》,台北:唐山出版社,2002
14.蔡宏進,《台灣新鄉村社會學》,台北:全華科技圖書,2003

三、期刊及研討會論文
1.李永展、陳錦賜,〈永續發展之反思〉,《建築與規劃學報》,2001
2.李永展,〈里約後十年的挑戰與回應〉,《看守台灣》第4卷第3期,2002
3.李永展,〈台灣國土永續嗎〉,《看守台灣》第7卷第2期,2005
4.李永展、范淑敏,〈台灣城鄉風貌改造運動之研究—調節理論觀點的檢視〉,《建築與規劃學報》第5卷第2期,2004
5.邱茂英,〈農村規劃之發展前景與方向〉,中興大學農村規劃研究所專題演講,2002
6.周志龍,〈台灣國土經營管理制度結構變遷〉,《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十三卷第ㄧ期p89-132,2001
7.粵 華譯,富田芳郞原著,〈台灣鄉鎮之研究〉,1943
8.陳惠卿譯,富田芳郞原著,〈台灣的農村聚落型態〉,原刊於臺灣地學記事第4卷第2期P11-14, 第4卷第3期P18-24 ,1933
9.陳明燦,〈農村地區土地使用與環境保護整合規劃制度之研究〉,《臺灣土地金融季刊》第37卷第4期,2000
10.黃振源,〈德國生態農村規劃之理念〉,《臺灣水土保持季刊》
11.夏鑄九,〈市民參與和地方自主性:台灣的社區營造〉,《城市與設計學報》第9,10期,1999
12.曾梓峰,〈專業組織在「社區總體營造」中角色之探討—「大溪經驗」為例〉,台北國際社區教育學術研討會,1996
13.曾梓峰,〈新世紀社區總體營造經驗—社區總體營造的永續發展〉,九十年度社區總體營造年會,2001
14.曾梓峰,〈社會經濟與第三部門產業化〉,《研考雙月刊》第27卷第6期,2003
15.曾梓峰,〈就業希望工程與地方區域發展〉,《亞太經濟管理評論》第5卷第1期,2001
16.曾梓峰、范淑敏,〈學習型區域作為地域活化的ㄧ種模式〉,立德管理學院地區發展管理研討會,2002
17.劉健哲,〈台灣農村永續發展之研究〉,農業金融論叢
18.劉健哲,〈農漁村規劃建設之內涵及其問題與對策之探討〉,《臺灣土地金融季刊》第34卷第1期,1997
19.劉健哲,〈農地開放與農村發展〉,《政策月刊》第54期
20.劉銘緯、李永展,〈農村地區產業危機與文化再生產〉,文化創意產業學術研討會
21.蔡宏進,〈德國鄉村發展示範村的發展模式〉,《社區發展季刊》第100期,2002


四、學位論文
1.呂良銘,〈『綠鎮』生態城市規劃—以礁溪地方為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2.邱亦儒,〈玉井生態村之土地利用最佳化分析與生態建築規劃〉,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3.林國華,〈城鄉發展的策略規劃—彰化縣田尾鄉的個案探討〉,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4.連振佑,〈農村地景變遷與社區在地智慧—大甲鎮休閒農漁園區空間生產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5.陳世達,〈地方產業發展之策略研究—以彰化縣田尾鄉花卉產業為例〉,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
6.陳思全,〈『綠村』共生生態的集村規劃—以新竹縣為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7.陳麗妃,〈白河蓮花節行銷策略之研究〉,立德管理學院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8.莊淑姿,〈台灣鄉村發展類型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
9.蔡美戀,〈鄉鎮層級都市永續發展指標系統架構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五、英文文獻
1.OECD,Cities and Regions in the new Learning Economy,2001
2.OECD,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ritical Issue,2001
3.OECD,The Well-being of Nations,2001
4.OECD,The Non-profit sector in a Changing Economy,2003
5.Dick, B. (2002) Action research: action and research [On line].
Available at http://www.scu.edu.au/schools/gcm/ar/arp/aandr.html
6.UN,Agenda 21,http://www.un.org/esa/sustdev/documents/agenda21/
english/agenda21toc.ht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9.陳明燦,〈農村地區土地使用與環境保護整合規劃制度之研究〉,《臺灣土地金融季刊》第37卷第4期,2000
2. 6.周志龍,〈台灣國土經營管理制度結構變遷〉,《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十三卷第ㄧ期p89-132,2001
3. 4.李永展、范淑敏,〈台灣城鄉風貌改造運動之研究—調節理論觀點的檢視〉,《建築與規劃學報》第5卷第2期,2004
4. 1.李永展、陳錦賜,〈永續發展之反思〉,《建築與規劃學報》,2001
5. 11.夏鑄九,〈市民參與和地方自主性:台灣的社區營造〉,《城市與設計學報》第9,10期,1999
6. 14.曾梓峰,〈社會經濟與第三部門產業化〉,《研考雙月刊》第27卷第6期,2003
7. 15.曾梓峰,〈就業希望工程與地方區域發展〉,《亞太經濟管理評論》第5卷第1期,2001
8. 17.劉健哲,〈台灣農村永續發展之研究〉,農業金融論叢
9. 18.劉健哲,〈農漁村規劃建設之內涵及其問題與對策之探討〉,《臺灣土地金融季刊》第34卷第1期,1997
10. 19.劉健哲,〈農地開放與農村發展〉,《政策月刊》第54期
11. 21.蔡宏進,〈德國鄉村發展示範村的發展模式〉,《社區發展季刊》第100期,2002
12. 丘昌泰,2000b,〈後現代社會公共管理理論的變遷:從『新公共管理』到『新公民統理』〉,《中國行政評論》,第10卷,第1期,頁1-32。
13. 吳勁毅,2003,〈千山萬水,走自己的路〉,《東海岸評論》,第182期,頁31-33。
14. 林茂耀,2004,〈微弱而有力的聲音-花蓮的環境運動與環保團體〉,《東海岸評論》,第197期,頁46-50。
15. 施建生:〈制度學派與現代政治經濟學〉,《臺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3卷第6期,頁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