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1742:3a1e:c308:7608)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8 08:0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蔡慶雄
研究生(外文):Ching-hsiung Tasi
論文名稱:「新校園運動」從行政面檢討之-以高雄縣立鳳山國中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Review and discuss of administration form “New Campus Movement”An example of Feng Shan Junior High School of Kaohsiung County
指導教授:曾梓峰曾梓峰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sc-fong TSE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大學
系所名稱: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土木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5
中文關鍵詞:校園營造地域造型
外文關鍵詞:campus constructionzone mold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5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摘要

新校園運動的概念源自於當前國際趨勢,從921後新校園運動機制被啟動至今,其成功經驗亦是寥寥可數。以此次高雄縣鳳山國中為例,大部分地關切者都將焦點投注在地方與中央之歧見,然而卻是在於以往校園建築的地域造型過於一致性且標準化所導致的衝突。
校舍興建來自於中央政策執行的一致性、統一性的行政規範與命令,在行政介面統一控管之下,無庸置疑理當每個學童都可以獲得等量的學習空間,而建築師似乎也可以獲得一致性的專業尊重。然而這種表象公平與公正的原則,卻對地方文化脈絡與軌跡的漠視將近50年。這種結果,使得台灣從北到南之校園風貌呈顯普遍的標準化、一致性就是最好的見證。
本研究試著由新校園營造的行政方向探討未來校園建築營造的行政機制的可能發展趨勢,並與實際傳統校園與新校園營造的行政操作影響層面相互比較,探究造成此差異的主要原因。並藉由「鳳山國中」校舍改建案例,作為中央與地方、校方與專業人士之間的伙伴關係,對於未來校園營造行政發展趨勢與方向,提出一些初步的建議。
Abstract
The conception of new campus movement comes from the current tendency of
internationalization﹒Since 921 calamity the movement get started and it rarely comes to succeed﹒According to the example of Feng Shan Junior High﹐most people who concern this movement is focused on conflict between local and central government﹒However﹐the conflict is usually caused by identity and standardize of the school building itself﹒

School construction is built according to executive regulation and order of central policy that ask for identity and unity﹒No doubt every school child have the same learning space under the executive control﹒The architects has respect for their specialty﹒However the principle of superficial fairness and justice ignore local culture for last fifty years﹒Form north to south ﹐schools locks almost the same due to standardize﹒Identity is the best evidence﹒

Reference: to the build of new school under executive operation﹐our research tried to discuss
the tendency of development for school construction in the future﹒Compare with existing
school to find out the reason that caused the difference﹒Rebuilt of “Feng Shan Junior
High”school house is a example to see partner relations between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local﹐school and professionals﹒For the development executive tendency and direction﹐we
hope to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campus construction in the future﹒
【論文目錄】
第一章 諸 論 ------------------------------------------------6
第一節 緣起與問題背景 -----------------------------------------6
第二節 研究取向、問題疑旨與研究目的 ---------------------------8
第三節 研究方法 -----------------------------------------------9
第四節 研究限制 -----------------------------------------------11
第二章 新校園運動問題與課題之探討 -----------------------------12
第一節 新校園運動之歷史回顧 -----------------------------------12
第二節 傳統校園與新校園之行政面影響範疇分析 -------------------16
第三節 問題初探與對策之擬定 -----------------------------------19
第三章 新校園營造過程行政問題解決之探討--以鳳山國中為例 -------42
第一節 訪談內容整理分析 ---------------------------------------42
第二節 鳳山國中校舍改建工程之行政面的探討 ---------------------43
第三節 推動新校園營造各方面看法之剖析 -------------------------45
第四章 建構新校園營造在行政作業應有遵循的機制 ---------------6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3
第一節 結論 ---------------------------------------------------73
第二節 新校園運動政策未來的發展方向與建議 ---------------------76
第三節 後續發展研究基本的概念與方向 ---------------------------77
參考文獻 ------------------------------------------------------79
附錄 <一> 高雄縣立鳳山國中校園營造行政推動機制的看法 ---------80
附錄 <二> 高雄縣立鳳山國中校園營造行政推動機制的看法訪談對象 -81
附錄 <三> 「新校園運動」計畫推動之訪談大綱 -------------------82
附錄 <四> 「新校園運動」計畫推動大綱之訪談對象 ---------------83
附錄 <五> 高雄縣鳳山國中校舍改建工程相關大事記 ---------------84
附錄 <六> 高雄縣鳳山國中校舍改建相關報導 ---------------------86











【表目錄】
表一 :傳統校園與新校園營造之間行政面向之比較 ---------------------18
表二 :高雄縣立鳳山國中校園營造從行政介面推動的看法 ---------------42
表三 :高雄縣教育行政機關對「新校園運動」推動其核心價值與
意義的認知、遭遇的困境與看法的差異情形 ---------------------64
表四 :高雄縣教育行政機關、國民中小學校長、行政人員及教師對
「新校園運動」推動其核心價值與意義的認知、遭遇的困境與
看法的差異情形 ---------------------------------------------65
參考文獻
1.教育部(2000),突破與創新-新校園運動:為下一代蓋所好學校,台北:百巨。
2.黃世孟(2000),學校建築研究,台北:建築情報。
3.畢恆達(2001),空間就是權利,台北:心靈工坊。
4.林憲德(2004),永續校園,台北:詹氏書局。
5.竹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2001),桃子腳傳奇-讫子,北縣。
6.台中縣政府(2001),蛻變.重生,中縣:中縣府。
7.宜蘭縣政府(2001),宜蘭縣國民中小學:學校建築專輯,宜縣:宜縣府。
8.教育部(2004),921災後校園重建:專案小組運作紀實,台北:教育部。
9.台原藝術文化基金會(2000),社區總體營造政策暨社會效益研究,台北。
10.曾梓峰(1998),地域造型權做為地方特色營造與地方發展的一種機會,歷史文化
資產與地方再發展研討會,台北。
11.曾梓峰(2001),邁向參與式的校園營造,九十ㄧ年度公共藝術國際研討會,台北。
12.黃世孟(2000),921地震給台灣學校建築之新機會:執行機制之設計比工程技術
急迫愈重要,建築師,第304期,頁98-102。
13.曾光宗(2000),建立新校園的契機:尋找校園重建的各種可能性,建築師,第307
期,頁64-67。
14.曾光宗、李其然(2000),新校園運動的理想與困境:921校園重建問卷調查結果,
建築師,第310期,頁65-67。
15.曾旭正、李其然(2001),波瀾與岩石:新校園運動的故事(二),建築師,第316 期,
65-67.
16.范巽綠(2001),讓我們為下一代蓋個好學校:為綠色校園的永續經營奮鬥不懈,建
築師,第316期,頁72-75。
17.林盛豐(2001),迫切的危機:校園重建中九二一重建推動委員會的角色,建築師,
第316期,頁76-78。
18.呂欽文(2001),一場政策目標與設計品質的角力:跌跌撞撞的新校園運動的經驗,
建築師,第316期,頁79-81。
19.曾旭正(2001),在新校園中照見獨特的台灣性:充滿活力也充滿矛盾的場域,建築
師,第317期,頁132-133。
20.何杏雀(2004),當「教育」碰上「建築」:彰化縣新校園運動的操作模式,建築師,
第358期,頁97-99。
21.曾旭正(2004),再深化新校園運動:一些建議與勉勵,建築師,第358期,頁103-105。
22.畢光建(2004),建築可以為教育做什麼,建築師,第358期,頁106-110頁。
23.羅融(2004),台灣的的921重建校園,北縣:遠足文化。
24.教育部(2004),永續校園與世界接軌的學習環境:永續、生態、環保、健康,校長、
主任、建築師、規劃師第二梯次培訓課程,高雄市。
25.高雄縣政府(2005),美麗新校園:教育心風貌,高雄縣新校園空間美學專輯,高縣:
高縣府。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本篇電子全文限研究生所屬學校校內系統及IP範圍內開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論文
 
1. 盛治仁:〈電視談話性節目研究---來賓、議題結構及嬝奶H特質分析〉,《新聞學研究》,2005,第94期,頁163-203。
2. 盛杏湲:〈民國72年增額區域立法委員選舉執政黨與黨外中央後援會候選人政見之分析〉,《思與言》,1986,第23卷第6期,頁597-601。
3. 張卿卿:〈競選媒體使用對選民競選議題知識與政治效能感的影響---以2000年總統大選為例〉,《選舉研究》,2002,第9卷第1期,頁1-39。
4. 張卿卿:〈大學生的政治媒介認知、政治媒介行為與其政治效能與政治參與之間的關係〉,《選舉研究》,第9卷第2期,2002,頁37-63。
5. 孫秀蕙:〈選民的傳播型態對政治行為的影響:以1996年總統大選為例〉,《選舉研究》,1996,第3卷第2期,71-106。
6. 孫秀蕙:〈比較台灣省選民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使用對政治行為的影響---以民國83年台灣省長選舉為例〉,《選舉研究》,1995,第2卷第1期,99-118。
7. 孫秀蕙、翁秀琪:〈選民的媒介使用行為及其政治知識、政黨偏好與投票行為之間的關聯---兼論台灣媒體壟斷對政治認知與行為之影響〉,《選舉研究》,1994,第2卷第1期,,頁1-25。
8. 林瓊珠:〈台灣民眾的政治知識:1992-2000年的變動〉,《選舉研究》,2005,第12卷第1期,頁147-171。
9. 吳重禮、李世宏:〈總統施政表現對於國會選舉影響之初探:以2001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理論與政策》,2003,第17卷,第1期,頁27-52。
10. 陳陸輝:〈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的持續與變遷〉,《選舉研究》,2000,第7卷第2期,頁109-139。
11. 陳義彥:〈我國選民的集群分析及其投票傾向的預測---從民國81年立委選舉探討〉,《選舉研究》,1994,第1卷第1期,頁63-91。
12. 陳文俊:〈統獨議題與選民的投票行為—民國83年省市長選舉之分析〉,《選舉研究》,1995,第2卷第2期,頁99-136。
13. 傅恆德:〈政治知識、政治評價與投票選擇: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研究〉,《選舉研究》,2005,第12卷第1期,頁39-68。
14. 郭靜晃、湯允一:〈台灣少年媒體使用之現況分析〉,《社區發展季刊》,第90期,頁286-291,2000。
15. 彭芸:〈2000年總統大選的媒介使用、選舉參與及投票對象〉,《選舉研究》, 2001,第7卷第1期,頁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