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0.143.3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4 00:5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亨明
研究生(外文):HENG MING LI
論文名稱:警察防治少年犯罪工作執行之研究-以基隆市為例
指導教授:張平吾張平吾引用關係姚蘊慧姚蘊慧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中山學術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22
中文關鍵詞:少年犯罪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239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06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摘 要

少年犯罪在近年來受到媒體的大幅報導已成為目前警察工作的重點項目之一。因此,近年來警察機關為了要防治少年犯罪,除了於各縣市警察局成立專責處理少年問題的少年警察隊之外,也辦理了一系列的警察機關防治少年犯罪之執行計畫與專案。雖說警察有維護社會治安之職責,然而,依據現行相關之少年法規,警察對於少年的各項偏差行為似乎僅有輔助司法機關及社會福利機關之職責;因此,上述有關警察機關防治少年犯罪的計畫與專案,不但在規劃上有所矛盾,在執行上也有所困難。這除了是因為警察在養成教育的過程中並未有相關少年事件處理及輔導的訓練,而且在警察機關重視刑案績效的傳統組織文化下,警察對於少年工作長期忽視;同時,這也牽涉到警察在防治少年犯罪工作上的角色及定位問題。
本研究之目的係在探討警察於防治少年犯罪工作執行上所遭遇的困境及相關少年工作人員對於警察防治少年犯罪工作之認知與態度。本研究以基隆市為研究範圍,採取質化之深度訪談與量化之問卷調查方法,針對基隆市從事相關少年工作人員,包括警察人員、學校訓輔老師、社會福利工作人員,以分層隨機抽樣方式,抽取適當樣本人員進行訪談及問卷調查,所得資料經分析歸納後與相關文獻探討做相互驗證,並獲得研究結論及建議。
本研究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及目的、研究範圍與限制、研究方法與研究流程及相關名詞定義(少年、少年觸法行為、少年虞犯行為、少年不良行為)。第二章為文獻分析,從少年法制的發展、變遷、立法精神與法律規範,說明臺灣地區警察在防治少年犯罪工作上的法定角色及定位。其次,分析台灣地區少年犯罪狀況與基隆市少年犯罪現況;探討台灣地區警察防治少年犯罪之作法及基隆市警察局防治少年犯罪工作現況。最後並就美國、日本、香港警察在防治少年犯罪工作上的作法加以介紹與比較。第三章為研究設計,說明本研究之定位與性質、研究構想與架構、研究樣本選取方式、研究工具之採用、資料分析方法。第四章為基隆市警察防治少年犯罪工作之實證分析,內容包括基隆市警察人員、學校訓輔老師、社會福利工作人員之半結構式深度訪談資料之取得、問卷調查資料之蒐集、深度訪談資料之分析、問卷調查之敘述性統計分析等,相關分析結果並以圖表之方式呈現。第五章為研究結論與建議,研究結論從少年法制、警察執法、少年警察隊角色功能、警察機關少年工作績效評鑑、少年偏差行為統合機構之建立等五大項分別提出研究心得。而研究建議則分別從提昇少年警察隊人員專業知識、推動少年輔導委員會法制化、加強落實警察與學校及社區聯繫工作、廢除警察機關對於少年工作績效評比規定、修法賦予警察對於少年虞犯或不良行為有處置決定權、落實少年事件處理法有關轉向處分之規定、優先補足各地方政府有關少年輔導社工人員、充實各級學校輔導室功能、重新檢討學校教育政策、整合現行少年法制,建構以少年福利為中心的少年法等十大項,提出研究建言。
少年是國家未來的希望,投資少年就是投資未來。因此,對於少年犯罪防治工作不但是警察的治安工作項目之一,更應是國家的整體重要政策。本研究相信,建立整體的防治少年犯罪政策,並將警察、司法、社會福利、教育等機關統合,建立以少年福利為中心的整體法令與政策作為,將是未來不可避免的道路。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壹、研究動機.....................1
貳、研究目的.....................3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4
壹、研究範圍.....................4
貳、研究限制.....................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流程................7
壹、研究方法.....................7
貳、研究流程.....................8
第四節 名詞定義.....................10
第二章 文獻分析.......................12
第一節 少年法制之內涵與變遷...............12
壹、少年法制之雙軌發展與合流.............12
貳、少年司法之基本精神................15
參、臺灣地區少年法制之立法與變遷...........17
肆、臺灣地區警察在少年法制下之任務與角色.......20
第二節 少年犯罪成因與理論................25
壹、少年犯罪成因...................25
貳、少年犯罪理論...................29
第三節 台灣地區少年犯罪現況...............35
壹、台灣地區少年犯罪現況與趨勢............35
貳、基隆市少年犯罪現況................44
第四節 台灣地區警察防治少年犯罪之作法..........54
壹、台灣地區防治少年犯罪方案.............54
貳、少年警察隊之成立沿革與運作............74
參、基隆市警察局防治少年犯罪工作現況.........85
第五節 美國、日本、香港警察防治少年犯罪作為之探討....96
壹、美國警察防治少年犯罪之作為............96
貳、日本警察防治少年犯罪之作為............98
參、香港警察防治少年犯罪之作為............103
第六節 小結.......................107
第三章 研究設計.......................110
第一節 研究架構.....................110
第二節 研究樣本.....................112
    壹、深度訪談樣本...................113
    貳、問卷調查樣本...................113
第三節 研究工具.....................115
    壹、深度訪談.....................115
    貳、問卷調查.....................117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120
    壹、文獻分析.....................120
    貳、訪談內容分析...................120
    參、問卷調查分析...................122
第四章 警察防治少年犯罪之實證分析-以基隆市為例.......127
第一節 深度訪談資料分析.................127
壹、受訪人員基本資料分析...............127
貳、深度訪談內容分析.................128
參、小結.......................137
第二節 問卷結果分析...................141
壹、受測人員之基本資料分析..............141
貳、問卷內容之描述性統計分析.............150
參、小結.......................173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176
第一節 研究結論.....................176
第二節 研究建議.....................183
參考文獻...........................189
附錄一(問卷):........................194
附錄二(訪談大鋼):......................197
附錄三(訪談內容):......................202
附錄四(警察機關防處少年事件規範):..............259
附錄五(聯合國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標準規則:北京規則) :......292
附錄六(聯合國預防少年犯罪準則:利雅得準則):.........312
附錄七(自由時報:協尋中輟生找到蒸氣男孩)...........321















圖目錄

圖1¬-1:基隆市轄境圖.....................4
圖1-2:研究流程圖......................9
圖2-1:少年法制體系.....................21
圖2-2:犯罪心理學理論圖...................30
圖2-3:1994-2003台閔地區少年嫌疑犯人數及涉案類別......37
圖2-4:1994-2003台閔地區少年嫌疑犯男女人數.........38
圖2-5:1994-2003台閔地區少年嫌疑犯年齡分布.........39
圖2-6:1994-2003少年兒童犯罪總人數暨虞犯少年人數......41
圖2-7:基隆市2003-2005少年嫌疑犯人數............44
圖2-8:基隆市2003-2005少年嫌疑犯犯罪時間...........45
圖2-9:基隆市2003-2005少年嫌疑犯年齡分布...........46
圖2-10:基隆市2003-2005少年嫌疑犯職業分布..........47
圖2-11:基隆市2003-2005少年嫌疑犯教育程度..........48
圖2-12:基隆市2003-2005少年嫌疑犯犯罪型態..........49
圖2-13:基隆市2003-2005少年嫌疑犯犯罪原因(家庭因素).....50
圖2-14:基隆市2003-2005少年嫌疑犯犯罪原因(社會因素).....51
圖2-15:基隆市2003-2005少年嫌疑犯犯罪原因(學校因素).....52
圖2-16:基隆市2003-2005少年嫌疑犯犯罪動機..........53
圖2-17:各直轄市、縣(市)少年輔導委員會之組織系統.......72
圖2-18:少年輔導委員會法制化問題...............73
圖2-19:少年警察組織系統...................76
圖2-20:基隆市警察局少年警察隊人員編制............77
圖2-21:防處少年事件工作執行、業務流程圖...........80
圖2-22:日本中央警察廳少年警察組織..............100
圖2-23:日本地方警視廳少年警察組織..............101
圖3-1:研究架構圖......................110
圖4-1:性別分佈圖......................144
圖4-2:年齡分佈圖......................144
圖4-3:婚姻狀況分佈圖....................145
圖4-4:學歷分佈圖......................145
圖4-5:最高學歷領域分佈圖..................146
圖4-6:受測人員服務單位分佈圖................146
圖4-7:目前服務單位之性質分佈圖...............147
圖4-8:目前服務單位與少年工作相關性分佈圖..........147
圖4-9:目前服務單位年資分佈圖................148
圖4-10:其他服務單位年資分佈圖................148
圖4-11:處理(輔導)少年犯罪經驗分佈圖.............149
圖4-12:受測人員對於少年犯罪發生原因之認知之分佈圖......150
圖4-13:發現少年偏差行為可能尋求協助之單位之分佈圖......151
圖4-14:對於警察防治少年犯罪工作內容瞭解程度之分佈圖.....152
圖4-15:認為警察防治少年犯罪工作做的如何之分佈圖.......153
圖4-16:認為目前警察在防治少年犯罪工作上具有之功能之分佈圖..154
圖4-17認為目前警察在防制少年犯罪工作的社會資源之分佈圖....155
圖4-18:認為警察在防制少年犯罪工作上可能遭遇的困難之分佈圖..156
圖4-19:認為警察加強巡邏及取締勤務可以減少少年犯罪之分佈圖..157
圖4-20:認為警察有權攔阻不良少年盤查詰問並搜身之分佈圖....158
圖4-21:認為警察應如何處理校園內暴力打架事件之分佈圖.....159
圖4-22:認為警察前往校園處理事故時的態度之分佈圖.......160
圖4-23:認為警察加強取締高犯罪誘因場所可減少少年犯罪之分佈圖.161
圖4-24:認為為減少少年犯罪警察應加強辦理擴大臨檢勤務之分佈圖.162
圖4-25:認為警察應加強列管有非行記錄之少年之分佈圖......163
圖4-26:認為警察發現少年輕微偏差或不良行為應如何處理之分佈圖.164
圖4-27:認為警察加強法律常識宣導可減少少年犯罪之分佈圖....165
圖4-28:認為警察為減少少年犯罪應辦理寒暑假休閒活動之分佈圖..166
圖4-29:認為應賦予警察微罪處分權之分佈圖...........167
圖4-30:認為警察的角色不應輔導偏差行為少年之分佈圖......168
圖4-31:認為防治少年犯罪警察為輔助之角色之分佈圖.......169
圖4-32:認為發現中輟生會通知警察處理之分佈圖.........170
圖4-33:認為警察協助尋找中輟生之最大功能之分佈圖.......171
圖4-34:認為對少年問題最應該負責的單位之分佈圖........172



















表目錄

表2-1:1994至2003年台閩地區少年嫌疑犯人數與案類統計.....38
表2-2:1994-2003年少年兒童犯罪總人數暨虞犯少年人數......40
表2-3:1994-2003年少年兒童犯罪總人數暨再犯人數........42
表2-4:2005年「暑期保護青少年-青春專案」評鑑基準表..........64
表2-5:「警司警誡」統計....................105
表3-1:施測問卷調查發放、有效回收統計表...........114
表4-1:深度訪談受訪人員基本資料表..............127
表4-2:警察人員訪談結果摘要表................128
表4-3:學校訓輔老師訪談結果摘要表..............130
表4-4:社會福利工作人員訪談結果摘要表............133
表4-5:問卷受測人員基本資料分析表..............142
表4-6:受測人員對於少年犯罪發生原因之認知之描述性統計表...150
表4-7:發現少年偏差行為可能尋求協助之單位之描述性統計表...151
表4-8:對於警察防治少年犯罪工作內容瞭解程度之描述性統計表..152
表4-9:認為警察防治少年犯罪工作做的如何之描述性統計表....153
表4-10:認為目前警察在防治少年犯罪工作上具有之功能之描述性統計表..........................154
表4-11:認為目前警察在防制少年犯罪工作的社會資源之描述性統計表.........................155
表4-12:認為警察在防制少年犯罪工作上可能遭遇的困難之描述性統計表.........................156
表4-13:認為警察加強巡邏及取締勤務可以減少少年犯罪之描述性統計表.........................157
表4-14:認為警察有權攔阻不良少年盤查詰問並搜身之描述性統計表.158
表4-15:認為警察應如何處理校園內暴力打架事件之描述性統計表..159
表4-16:認為警察前往校園處理事故時的態度之描述性統計表....160
表4-17:認為警察加強取締高犯罪誘因場所可減少少年犯罪之描述性統計表.........................161
表4-18:認為為減少少年犯罪警察應加強辦理擴大臨檢勤務之描述性統計表.........................162
表4-19:認為警察應加強列管有非行記錄之少年之描述性統計表...163
表4-20:認為警察發現少年輕微偏差或不良行為應如何處理之描述性統計表.........................164
表4-21:認為警察加強法律常識宣導可減少少年犯罪之描述性統計表.165
表4-22:認為警察為減少少年犯罪應辦理寒暑假休閒活動之描述性統計表.........................166
表4-23:認為應賦予警察微罪處分權之描述性統計表........167
表4-24:認為警察的角色不應輔導偏差行為少年之描述性統計表...168
表4-25:認為防治少年犯罪警察為輔助之角色之描述性統計表....169
表4-26:認為發現中輟生會通知警察處理之描述性統計表......170
表4-27:認為警察協助尋找中輟生之最大功能之描述性統計表....171
表4-28:認為對少年問題最應該負責的單位之描述性統計表.....172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依筆劃順序):

丁道源(1999),《最新少年事件處理法釋論》,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出版。

王彝鳴(2001),《香港青年趨勢分析2000》,香港:香港青年協會。

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2000),《台閩刑案統計》,台北: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

甘炎民(2001),《警察防治少年犯罪工作之角色與功能之探討以嘉義市為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行政院青少年事務促進委員會(2005),《青少年政策白皮書–綱領》,台北:行政院青少年事務促進委員會出版。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1997),《少年偏差行為早年預測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出版。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1996),《兒童、少年觸法成因及處遇方式之比較研究》,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出版。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1996),《我國青少年犯罪研究之整合分析》,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出版。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1994),《防治青少年犯罪方案之評估》,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出版。

李永年(1998),「香港警隊在青少年犯罪預防上的角色」,香港:青年研究學報,第1卷第2期,香港:青年協會,頁21-31。

李美華等譯(1998),Earl Babbie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出版社。

李茂生,「我國少年犯罪與少年司法」,律師通訊,184期(1995年1月),頁25-34。
李茂生,「日本少年法制之理論與實踐」,臺大法學論叢,第21卷第2期(1992年8月),臺灣大學,頁120-123。

沈銀河(1988),《中德少年刑法比較研究》,台北:五南書局。

林山田(1999),《刑法通論(上冊)》,台北:著者發行。

林山田(1998),《刑罰學》,台北:三民書局。

林山田、林東茂(2001),《犯罪學》,台北:三民書局。

林紀東(1982),《少年法概論》,台北:正中書局。

周愫嫺(2004),《少年犯罪》,台北:五南書局出版。

周文欽、高熏芳、王俊明編著(1996),《研究方法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法務部(2001),《犯罪狀況及其分析》,台北:法務部。

法務部(1991),「防治青少年犯罪方案」,台北:法務部。

吳芝儀、李奉儒合譯(1995),Michael Quinn Patton 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圖書出版公司。

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合譯(2000),Ranjit Kumar 著,《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臺北:學富文化。

高敬文(1999),《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高偉文(1997),《少年事件轉向處分之研究》,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豫珍,「擺盪在少年司法與社會福利體系之間-警察在少年犯罪預防機制上功能定位的新思考」,警學叢刊,35卷6期(2005年5月),頁43-65。


郭靜晃、曾華源(2000),《少年司法轉向制度之因應》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康樹華(2000),《青少年犯罪與治理》,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康樹華(1986),《青少年法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黃富源、范國勇、張平吾(2002),《犯罪學概論》,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黃富源(1999),《青少年犯罪與輔導》,台北: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黃富源(1998),《社區自治與治安政策》,台北:社區永續發展研討會發表論文。

黃勝彥(1976),《少年警察工作與預防少年犯罪》,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章光明(2000),《警察業務分析》,台北:五南書局出版。

章光明(2000),《台北市政府執行社區警政預防犯罪成效報告》,中央警察大學。

許春金(2000),《犯罪學》,台北:三民書局。

許怡菁(2000),《少年犯罪與少年事件處理之研究》,中原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慈幸(2002),《青少年法治教育與犯罪預防》,台北:揚智文化出版。

陳孟萱(2001),《少年司法保護制度之契機─以美國少年法制為借鏡》,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平吾主編(2000),《警察百科全書(四) ─犯罪學與刑事政策》,台北:三民書局。
張平吾主編(1999),《犯罪學與刑事政策》,桃園: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

張平吾(1996),《社會學》,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張平吾(1996),《被害者學》,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張甘妹(1999修訂),《犯罪學原論》,台北:三民書局。

張英陣(2000),《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張景然(2001),《青少年犯罪學》,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楊永年、侯夙風(1999),「警察組織少年警察隊結構與功能分析」,臺灣社會問題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中央研究院社會問題推動委員會。

楊日青、李培元、林文斌、劉兆隆合譯(1999),《政治學新論》,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編(1998十三版),《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冊,台北:東華書局。

潘明宏、陳志瑋合譯(2003),C.Ffrankfort-Nachmias David Nachmias著,《最新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韋伯文化。

劉日安(1979),《中美少年法》,台北:大一書局。

劉日安(1971),《少年事件處理法概要》,台北:三民書局。

劉作揖(1999),《少年事件處理法》,台北:三民書局。

蔡墩銘(1996),《刑法精義》,台北:三民書局。

蔡德輝、楊士隆(2003),《少年犯罪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蔡德輝、楊士隆(2003),《青少年暴力行為-原因、類型與對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蔡坤湖 (1995),《少年法立法原則之探討》,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芬芬(2003),《少年犯罪防治警察作為之比較研究–以台北市與洛杉磯市為例》,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如媛 (1996),《日本現行少年法運用之變化歷程–以非行統制與非行現象之關係為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藍秀璋(1976),《青少年犯罪之法律矯治》,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天從(2003),《各縣市警察局成立少年隊的效益評估研究》,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外文部分(依英文字母順序)

Bartollas,C.(1990). Juvenile delinquency, Second Edition NY: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Cohen, L. E. & Felson, M.(1979).Social change and crime rate trends : a routine activities approach.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4(August):588-608

Grayear, A.(2000). Dealing with Delinquency:Diverse challenges.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Criminology.

Los Angeles Police Department.(2002). Los Angeles Police Department Statistical Digest 2001. Los Angeles Police Departm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ivision Management Report Unit.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