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依筆劃順序):
丁道源(1999),《最新少年事件處理法釋論》,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出版。
王彝鳴(2001),《香港青年趨勢分析2000》,香港:香港青年協會。
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2000),《台閩刑案統計》,台北: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
甘炎民(2001),《警察防治少年犯罪工作之角色與功能之探討以嘉義市為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行政院青少年事務促進委員會(2005),《青少年政策白皮書–綱領》,台北:行政院青少年事務促進委員會出版。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1997),《少年偏差行為早年預測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出版。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1996),《兒童、少年觸法成因及處遇方式之比較研究》,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出版。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1996),《我國青少年犯罪研究之整合分析》,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出版。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1994),《防治青少年犯罪方案之評估》,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出版。
李永年(1998),「香港警隊在青少年犯罪預防上的角色」,香港:青年研究學報,第1卷第2期,香港:青年協會,頁21-31。
李美華等譯(1998),Earl Babbie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出版社。
李茂生,「我國少年犯罪與少年司法」,律師通訊,184期(1995年1月),頁25-34。李茂生,「日本少年法制之理論與實踐」,臺大法學論叢,第21卷第2期(1992年8月),臺灣大學,頁120-123。
沈銀河(1988),《中德少年刑法比較研究》,台北:五南書局。
林山田(1999),《刑法通論(上冊)》,台北:著者發行。
林山田(1998),《刑罰學》,台北:三民書局。
林山田、林東茂(2001),《犯罪學》,台北:三民書局。
林紀東(1982),《少年法概論》,台北:正中書局。
周愫嫺(2004),《少年犯罪》,台北:五南書局出版。
周文欽、高熏芳、王俊明編著(1996),《研究方法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法務部(2001),《犯罪狀況及其分析》,台北:法務部。
法務部(1991),「防治青少年犯罪方案」,台北:法務部。
吳芝儀、李奉儒合譯(1995),Michael Quinn Patton 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圖書出版公司。
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合譯(2000),Ranjit Kumar 著,《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臺北:學富文化。
高敬文(1999),《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高偉文(1997),《少年事件轉向處分之研究》,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郭豫珍,「擺盪在少年司法與社會福利體系之間-警察在少年犯罪預防機制上功能定位的新思考」,警學叢刊,35卷6期(2005年5月),頁43-65。郭靜晃、曾華源(2000),《少年司法轉向制度之因應》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康樹華(2000),《青少年犯罪與治理》,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康樹華(1986),《青少年法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黃富源、范國勇、張平吾(2002),《犯罪學概論》,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黃富源(1999),《青少年犯罪與輔導》,台北: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黃富源(1998),《社區自治與治安政策》,台北:社區永續發展研討會發表論文。
黃勝彥(1976),《少年警察工作與預防少年犯罪》,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章光明(2000),《警察業務分析》,台北:五南書局出版。
章光明(2000),《台北市政府執行社區警政預防犯罪成效報告》,中央警察大學。
許春金(2000),《犯罪學》,台北:三民書局。
許怡菁(2000),《少年犯罪與少年事件處理之研究》,中原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慈幸(2002),《青少年法治教育與犯罪預防》,台北:揚智文化出版。
陳孟萱(2001),《少年司法保護制度之契機─以美國少年法制為借鏡》,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平吾主編(2000),《警察百科全書(四) ─犯罪學與刑事政策》,台北:三民書局。
張平吾主編(1999),《犯罪學與刑事政策》,桃園: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
張平吾(1996),《社會學》,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張平吾(1996),《被害者學》,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張甘妹(1999修訂),《犯罪學原論》,台北:三民書局。
張英陣(2000),《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張景然(2001),《青少年犯罪學》,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楊永年、侯夙風(1999),「警察組織少年警察隊結構與功能分析」,臺灣社會問題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中央研究院社會問題推動委員會。
楊日青、李培元、林文斌、劉兆隆合譯(1999),《政治學新論》,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編(1998十三版),《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冊,台北:東華書局。
潘明宏、陳志瑋合譯(2003),C.Ffrankfort-Nachmias David Nachmias著,《最新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韋伯文化。
劉日安(1979),《中美少年法》,台北:大一書局。
劉日安(1971),《少年事件處理法概要》,台北:三民書局。
劉作揖(1999),《少年事件處理法》,台北:三民書局。
蔡墩銘(1996),《刑法精義》,台北:三民書局。
蔡德輝、楊士隆(2003),《少年犯罪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蔡德輝、楊士隆(2003),《青少年暴力行為-原因、類型與對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蔡坤湖 (1995),《少年法立法原則之探討》,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謝芬芬(2003),《少年犯罪防治警察作為之比較研究–以台北市與洛杉磯市為例》,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謝如媛 (1996),《日本現行少年法運用之變化歷程–以非行統制與非行現象之關係為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藍秀璋(1976),《青少年犯罪之法律矯治》,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天從(2003),《各縣市警察局成立少年隊的效益評估研究》,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二、外文部分(依英文字母順序)
Bartollas,C.(1990). Juvenile delinquency, Second Edition NY: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Cohen, L. E. & Felson, M.(1979).Social change and crime rate trends : a routine activities approach.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4(August):588-608
Grayear, A.(2000). Dealing with Delinquency:Diverse challenges.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Criminology.
Los Angeles Police Department.(2002). Los Angeles Police Department Statistical Digest 2001. Los Angeles Police Departm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ivision Management Report Un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