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考文獻
壹、中文書目
(一)專書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 1983 《廖仲愷先生文集》,台北:年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 1968 《國民日日報彙編》,第二冊,第3集,台北:中國國民黨黨史會影印本。 ——— 1978 《胡漢民先生文集》,第三冊,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編纂委員會編纂 1965 《清廷之改革與反動(下):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第一編第八冊》,台北: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編纂委員會。 ——— 1974 《開國規模: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第二篇第二冊,台北:中華民國開國五十年文獻編纂委員會。 毛澤東 1991 《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牛 彤 2003 《孫中山憲政思想研究》,北京:華夏出版社。 王 磊 2002 《憲法的司法化》,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王 韜 2002 《弢園文錄外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王人博 2003 《憲政的中國之道》,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王永祥 1996 《中國現代憲政運動史》,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王樂夫、郭巍青等 2002 《當代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王孟平 1994 《訓政時期憲政準備歷程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孔祥吉編著 1998 《救國圖存的藍圖:康有為變法奏議輯證》,台北:聯合報系文化。 丘 桑主編 1998 《護法使者(民國奇才其文系列:宋教仁卷)》,北京:東方出版社。 石之瑜、李念祖著 2002 《當代台灣憲政文化省思》,台北:五南圖書。 石之瑜 2003 《政治文化與政治人格》,台北:揚智出版社。 ——— 2002 《後現代的政治知識》,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 2001 《政治學的知識脈絡》,台北:五南圖書。 ——— 1998 《中國大陸基層的民主改革(文化篇:集體主義的民主)》,台北:桂冠圖書。 李炳南編著 2001 《九七修憲記實》,台北:世新大學出版中心。 李學智 2004 《民國初年的法治思潮與法制建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李曉東 2001 《東亞的民本思想與近代化—以梁啟超的國會觀為中心》,台北:中央研究院東北亞區域研究。 李劍農 1998 《中國近百年政治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台1版。 谷鍾秀 1966 《中華民國開國史》,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任德厚 2005 《政治學》,台北:自版,增訂版7。 ——— 1993 《政治學》,台北:自版,版2。 朱浤源 1995 《同盟會的革命理論》,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再版。 汪榮祖 2001 《從傳統中求變—晚清思想史研究》,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呂亞力 2000 《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 余英時 1987 《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李 新、李宗一主編 1982 《中華民國史》,第二編:第一卷,北京:中華書局,年。 李宗侗主編 1971 《中國學術名著第七輯:嚴幾道文鈔》,台北:世界書局,根據蔣貞金輯,1922年上海國華書局刻本影印,第一卷。 李酉潭 1999 《自由、平等與民主:約翰彌勒與孫中山的政治思想》,台北:國立編譯館。 吳宗慈編纂 1973 《中華民國憲法史:前編》,台北:台聯國風出版社,年,影印本。 吳經熊、黃公覺 1937 《中國制憲史》,下冊,出版地不詳:商務。 沈雲龍主編 1981 《中華民國憲法史料》,台北:文海出版社。 林則徐著,張 曼評註 2002 《四洲志》,北京:華夏出版社。 林家有主編 1990 《辛亥革命運動史》,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林毓生 1983 《思想與人物》,台北:聯經出版。 林載爵主編 1998 《嚴復合集‧嚴復文集編年(二)》,台北:財團法人辜公亮文教基金會。 周陽山編著 2005 《憲政主義與憲政改革—七次修憲條文逐條分析》,台北:東大圖書。 ——— 1993 《自由憲政與民主轉型》,台北:東大圖書。 ——— 1993 《民族與民主的當代詮釋》,台北:正中書局。 金耀基 1997 《中國政治與文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金觀濤、劉青峰 2000 《中國現代思想的起源—超穩定結構與中國政治文化的演變(第一卷)》,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法治斌、董保城編著 2001 《中華民國憲法》,台北:國立空中大學,修訂版3。 ——— 2003 《憲法新論》,台北:作者自版。 胡 佛、沈清松、石之瑜及周陽山合著 2001 《中華民國憲法與立國精神》,台北:三民書局,修訂版4刷2。 胡 佛 1998 《政治學的科學探究(一):方法與理論》,台北:三民書局。 ——— 1998 《政治科學的探究(二):政治文化與政治生活》,台北:三民書局。 ——— 1998 《政治學的科學探究(五):憲政結構與政府體制》,台北:三民書局。 胡康大著、李炳南主編 1997 《英國政府與政治》,台北:揚智文化事業。 胡漢民著、傳記文學出版社編輯 1969 《胡漢民自傳》,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洪泉湖、盧瑞鍾、劉阿榮、李炳南及樊中原合著 1993 《中華民國憲法與立國精神》,台北:幼獅文化事業。 馬漢寶 1999 《法律與中國社會之變遷》,台北:翰蘆圖書。 姚 誠 1990 《訓政時期政治體系之研究(1929-1947)》,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段云章、倪俊明編 1998 《陳炯明集》,下卷,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袁 林、沈同衡原著,王靜芝、陳新雄審訂 1999 《紅葉活用成語典》,台北:紅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荊知仁 1984 《中國立憲史》,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時報文教基金會編 2002 《近代中國的變遷與發展—人文及社會科學的探索》,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桂宏誠 2005 《中國立憲主義的思想根基—道德、民主與法治》,北京: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博士論文。 秦孝儀主編 1989 《國父全集》,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主編 1979 《革命文獻第七十九輯:中國國民黨歷屆歷次中全會重要決議案彙編(一)》,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徐祥民等 2002 《中國憲政史》,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 孫廣德 1999 《清末民初的民主思想論集》,台北:桂冠圖書。 夏 勇 2004 《中國民權哲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殷嘯虎 1997 《近代中國憲政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陳 峰 2003 《中國憲政史綱要》,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陳茹玄 1985 《中國憲法史》,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陳新民 1995 《中華民國憲法釋論》,台北:作者自版。 ——— 1991 《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下冊,台北:作者自版,再版。 陳敦源 2002 《民主與官僚新制度論的觀點》,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 陳鵬仁 2000 《孫中山先生思想初探》,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郭廷以 1979 《中華民國史事日誌》,第一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張 枬、王忍之編 1977 《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第三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年。 張 灝 2004 《時代的探索》,台北:中央研究院及聯經出版公司。 張 灝 2000 《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台北:聯經出版公司,版2。 張之洞,何啟及胡禮垣撰,馮天瑜、蕭 川評注 2002 《勸學篇‧勸學篇書後》,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張玉法 1977 《中國現代史》,上冊,台北:東華書局。 ——— 1998 《中華民國史稿》,台北:聯經出版事業。 ———主編 1980 《中國現代史論集第四輯:民初政局》,台北:聯經出版事業。 張金鑑 1998 《中國政治制度史》,台北:三民書局,版6。 張君勱著,張君勱先生遺著編輯委員會編輯 1971 《中華民國民主憲法十講》,台北:台灣商務,台1版。 張東蓀 1946 《理性與民主》,北京:商務印書館。 張朋園 1999 《梁啟超與清季革命》,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版2。 張明貴 2005 《Top 100憲政用語熱門榜》,台北:書泉出版社。 ——— 1986 《約翰彌爾》,台北:東大圖書。 張翰書 1961 《西洋政治思想史(上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張慶福主編 1999 《憲法學基本原理(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張晉藩 2004 《中國憲法史》,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許南雄 1992 《各國人事機關體制》,台北:中華民國公共行政學會。 許秀碧 1977 《民國二年的國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崇德 2003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許寶強、袁 偉選編 2000 《語言與翻譯的政治》,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梁啟超著,吳 松等點校 2001 《飲冰室文集點校》,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 梁啟超 1989 《飲冰室合集》,第4冊,北京:中華書局。 梁啟超 1979 《戊戌政變記》,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賀凌虛 1995 《孫中山政治思想論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 華力進 1987 《政治學》,台北:經世書局。 曾一士總編輯 2005 《第八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父紀念館。 國民參政會史料編纂委員會編纂 1962 《國民參政會史料》,台北:國民參政會在臺歷屆參政委員聯誼會。 康有為 1985 《戊戌奏稿》,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 1996 《中國現代學術經典:康有為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麥仲華編 1972 《皇朝經世文新編》,台北:文海出版社,光緒戊戌年影印本。 湯志鈞編 1981《康有為政論集》,上冊,北京:中華書局。 黃 年 1998 《李登輝的憲法變奏曲》,台北:聯經出版。 黃克武、張哲嘉主編 2000 《公與私:近代中國個體與群體之重建》,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黃宗羲 1968 《明夷待訪錄》,台北:新興書局,清道光十九年原刻本影印。 黃季陸主編 1983 《民 報》,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影印本,再版。 黃彰健 1970 《戊戌變法史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編 1974 《康有為戊戌真奏議》,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馮桂芬 1971 《校邠廬抗議》,下卷,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楊 度著、劉晴波主編 1986 《楊度集》,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楊泰順 2001 《被誤解的國會》,台北:希代書版公司。 楊鴻年、歐陽鑫 2005 《中國政制史》,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修訂版。 鄒 讜 1994 《二十世紀中國政治:從宏觀歷史與微觀行動角度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臧云浦、朱崇業、王云度 1987 《歷代官制、兵制、科舉制度表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蔣中正 1984 《國父遺教概要》,收錄於秦孝儀編,《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三,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蔣永敬 1993 《百年老店國民黨滄桑史》,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鄭欽仁主編 1982 《立國的宏規》,台北:聯經出版事業。 鄭觀應著、王貽梁評註 1998 《盛世危言》,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盧瑞鍾 1995 《內閣制優越論》,台北:作者自版。 錢端升、薩師炯等七人著 1996 《民國政制史》,收於民國叢書編輯委員會編,《民國叢書》,第一編:24,上海:上海書店,依據商務印書館1945年版影印。 劉慶瑞 1990 《中華民國憲法要義》,台北:作者自版。 熊月之 2002 《中國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 謝 彬 1962 《民國政黨史》,台北:文星出版社。 謝政道 2001 《中華民國修憲史》,台北:揚智出版社。 薩孟武 1986 《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增訂再版。 羅志田 2001 《亂世潛流:民族主義與民國政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羅志淵主編 1985 《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三冊:政治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版7。 羅家倫主編 1984 《革命文獻》,第七輯,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影印再版。 薛化元編 1989 《一九四九年後張君勱言論集》,台北:稻香出版社。 繆全吉編著 1991 《中國制憲史資料彙編—憲法篇》,台北:國史館,再版。 顧炎武 1987 《亭林文集》卷一,收於《四部叢書》(077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Andrew Heywood,楊日青等譯 1999 《政治學新論》,台北:韋伯文化。 Gillbert Rozman主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比較現代化課題組譯,沈宗美校對 1988 《中國的現代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Hans Kelsen(克魯孫),雷崧生譯 1976 《法律與國家》,台北:正中書局,台3版。 Hao Chang(張 灝),崔志海、葛夫平譯 1997 《梁啟超與中國思想的過渡》,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Jan-Erik Lane & Svante Ersson,何景榮譯 2002 《新制度主義政治學》,台北:韋伯文化。 John King Fairbank(費正清),張理京譯 2003 《美國與中國》,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Benjamin Schwartz(史華茲),葉鳳美譯 2005 《尋求富強:嚴復與西方》,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程 鋼譯,劉 東校對 2004 《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二)期刊、論文
方維規 2004 〈『議會』、『民主』與『共和』概念在西方與中國的嬗變〉,《二十一世紀雙月刊》(香港),第58期,頁49-61。 石之瑜 2001 〈總統權力的文化意涵〉,《理論與政策》,第15卷,第4期,頁1-16。 ——— 2001 〈台灣本土憲政主義中的德治與權力〉,《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第19期,頁1-28。 ——— 1999 〈William Riker的「理性」概念試評—非理性抉擇模式初探〉,《美歐季刊》,第13卷,第3期,頁229-260, ——— 1997 〈新制度主義建構理性中國的成本〉,《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11期,頁1-22。 石之瑜、凌煥銘 1997 〈台灣民主化歷程中的賢人期待〉,《東亞季刊》,第28卷,第3期,頁124-140。 王業興 1996 〈論民國初年議會政治失敗的原因〉,《歷史檔案》(北京),第4期,頁107-117。 朱 勇 2000 〈論民國初期議會政治失敗的原因〉,《中國法學》(北京),第3期,頁134-143。 李 龍、周葉中 1996 〈憲法學基本範疇簡論〉,《中國法學》(北京),第6期,頁63-71。 李酉潭 1988 〈約翰彌勒與中山先生權能區分理論之比較研究〉,《中山社會科學譯粹》,第3卷,第3期,頁162-174。 李念祖 2002 〈憲政發展中我國總統權力的演變〉,輯於高 朗、隋杜卿主編,《憲政體制與總統權力》,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頁396-421。 李學智 2001 〈民國第一屆國會議員歲費的制定〉,《近代史研究》(北京),第6期,頁194-206。 ——— 1998 〈北京臨時參議院議員人數及變動情況考〉,《近代史研究》(北京),第4期,頁230-239。 李國雄 1997 〈我國的修憲過程與政治改革:從民主轉型到民主鞏固〉,《理論與政策》,第11卷,第4期,頁51-72。 李貴連、俞 江 2002 〈簡論中國近代法學的翻譯與移植—以我國第一部國際私法譯著為例〉,輯於北京大學法學院編,《價值共識與法律合意》,北京:法律出版社,頁334-366。 沈松僑 2002 〈國權與民權:晚清的「國民」論述,1895~1911〉,《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3本,第4分,頁685-734。 何高潮 1995 〈理性選擇方法與中國政治研究〉,《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第6期,頁89-114。 吳玉山 2001 〈制度、結構與政治穩定〉,《政治學報》,第32期,頁1-30。 吳貫因 1912-1913 〈共和國體與責任內閣〉,輯於經世文社編,《民國經世文編》,第一冊,台北:文星出版社,1962年,影印本,頁35-36。 周育仁 2001 〈九七修憲後我國中央政府體制之定位〉,輯於陳建民、周育仁主編,《九七修憲與憲政發展》,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頁11-37。 ——— 1996 〈總統直選對我國憲政體制之影響〉,《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8期,頁62-74。 周陽山 2005 〈芬蘭新憲法與憲政體制之變遷—兼論芬蘭監察使制度〉,《立法院院聞》,第33卷,第6期,頁23-53。 金觀濤、劉青峰 2004 〈中國個人觀念的起源、演變及其形態初探〉,《二十一世紀雙月刊》(香港),總第84期,頁52-66。 ——— 2001 〈從『群』到『社會』、『社會主義』—中國近代公共領域變遷的思想史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5期,頁5-66。 ——— 1999 〈近代中國「權利」觀念的意義演變--從晚清到「新青年」〉,《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2期,頁209-260。 胡 佛 1993 〈總統民選與總統在憲法中職權的變化〉,輯於中國政治學會主辦,《中華民國政治轉型的新挑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政治學會,頁13-25。 胡春惠 1998 〈抗戰前國民政府之訓政與憲政之爭〉,《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5期,頁129-158。 ——— 1980 〈民國初年制憲活動及其特質〉,《近代中國雙月刊》,第19期,頁113-114。 英倫羈客 1911 〈敬告國人中國民主政府當倣法國絕不可仿美國之制〉,《東方雜誌》,第8卷第10號,頁11-14。輯於王雲五主持,《重印東方雜誌全部舊刊五十卷》,第29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1976年,總頁20994-20996。 高 朗 1993 〈內閣制與總統制之比較分析〉,《政治學報》,第21期,頁53-76。 ——— 2002 〈總統制是否有利於民主鞏固〉,輯於高 朗、隋杜卿主編,《憲政體制與總統權力》,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頁115-143。 荊知仁 1996 〈憲法修改與憲政改革建言〉,《政策月刊》,第12期,頁2-5。 桂宏誠 2005 〈孫中山的「民權」、「民主」及「共和」之涵義〉,《近代中國》,第162期,頁32-53。 ——— 2003 〈科舉考試制度與文治政府的鞏固—兼論廢科舉與民初軍閥亂政的關係〉,《考銓季刊》,第34期,頁81-92。 ——— 1997 〈政黨與選舉制度中一些觀念的釐清〉,《空大學訊》,第204期,頁44-48。 孫 煒 2002 〈教育政策的治理結構:新制度論的觀點〉,《理論與政策》,16卷,第2期,頁91-110。 孫廣德 1982 〈戊戌前後的民權思想(1894-1903)〉,輯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輯,《中國近代的維新運動—變法與立憲》,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頁12-20。 孫寶琦 1904 〈出使法國大臣孫上政務處書〉,《東方雜誌》,第1年第7期,「內務」,頁80-85。輯於王雲五主持,《重印東方雜誌全部舊刊五十卷》,第3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1976年,總頁1578-1583。 陳敦源、郭承天 2001 〈基督教倫理與民主制度發展—從美國經驗看台灣〉,《公共行政學報》,第5期,頁67-99。 郭承天 2001 〈民主的宗教基礎:新制度論的分析〉,《政治學報》,第32期,頁171-208。 張君勱 1946 〈中國新憲法起草經過〉,原載《再生》上海版,總220期,收錄於中國民主社會黨國民大會代表黨部編,《中華民國憲法與張君勱》,台北:中國民主社會黨國民大會代表黨部,1986,頁5-7。 張東蓀(筆名:北溟) 1922 〈憲法上的議會問題〉,《東方雜誌》,第19卷第21號。輯於王雲五主持,《重印東方雜誌全部舊刊五十卷》,第70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1976年,總頁52395-54412。 ——— 1912-1913 〈內閣制之精神〉,輯於經世文社編,《民國經世文編》,第一冊,台北:文星出版社,1962年,影印本,頁32-35。 ——— 1912-1913 〈行政權消滅與行政權轉移〉,輯於經世文社編,《民國經世文編》,第一冊,台北:文星出版社,1962年,影印本,頁272-273。 張朋園 2004 〈議會思想之進入中國〉,《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6期,頁1-19。 許世雨 2001 〈公共選擇理論反思:「理性」與「自利」之迷思〉,《人事月刊》,第33卷,第1期,頁17-26。 許慶復 1994 〈憲政改革與臺灣地區的民主化〉,《理論與政策》,第8卷,第4期,頁3-14。 曾建元 2003 〈臺灣憲政體制原理與民主治理實踐〉,《淡江人文社會學刊》,第17期,頁129-141。 ——— 1999 〈民族主義、民主轉型與憲政改革—一九九O年代台灣憲政改革研究方法論〉,《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7卷,第2期,頁59-93。 曾憲義、馬小紅 2003 〈中國傳統法的結構與基本概念辨正—兼論古代禮與法的關係〉《中國社會科學》(北京),第5期,頁61-73。 強世功 2001 〈法律移植、公共領域與合法性—國家轉型中的法律(1840~1980)〉,輯於蘇 力(朱蘇力)、賀衛方主編,《20世紀的中國:學術與社會(法學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頁47-171。 黃克武 1991 〈清末民初的民主思想:意義與淵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輯,《中國現代化論文輯》,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頁355-392。 黃金麟 1997(實際為1998) 〈革命/民權:訓政的敘事建構〉,《清華學報》,新27卷,第4期,頁459-492。 黃俊傑、蔡明田 2000 〈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論〉,輯於謝復生、盛杏湲主編,《政治學的範圍與方法》,台北:五南圖書,頁5-41。 楊泰順 2005 〈憲政困局與國家認同:形似獨立的兩個糾結議題〉,《台灣民主季刊》,第2卷,第3期,頁1-31。 ——— 2002 〈美國總統地位:憲政面與實然面的探討〉,輯於高 朗、隋杜卿主編,《憲政體制與總統權力》,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頁147-166。 ——— 2000 〈美國人認同的形成〉,《美歐季刊》,第14卷第2期(年夏季號),頁214-220。 溝口雄三 1991 〈中國民權思想的特色〉,輯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國現代化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頁343-362。 趙小平 1995 〈論民初國會的失敗〉,《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頁66-70。 翟志成 2000 〈宋明理學的公私之辨極其現代意義〉,輯於黃克武、張哲嘉主編,《公與私:近代中國個體與群體之重建》,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頁1-57。 臧運祜 2005 〈孫中山先生五權憲法的文本體現—葉夏聲《五權憲法草案》研析〉,輯於曾一士總編輯,《第八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父紀念館,頁273-274。 墨子刻 1988 〈從約翰彌爾民主理論看臺灣政治言論〉,《當 代》,第24期,頁78-95。 盧瑞鍾 2002 〈試論國父的兩大失策〉,輯於曾一士總編輯,《第五屆孫中山與現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父紀念館,頁247-272。 劉廣京 1994 〈晚清人權論初探—兼論基督教思想之影響〉,《新史學》,第5卷,第3期,頁1-23。 謝 放 2001 〈戊戌前後國人對「民權」、「民主」的認知〉,《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65期,頁42-51。 ——— 1998 〈“張之洞反對民權”說剖析—兼析19世紀後期中文辭彙“民權”與“民主”的涵義〉,《社會科學研究》(北京),第2期,頁99-105。 謝欣如 2002 〈孫中山有關『國會』理念之剖析〉,《國父紀念館館刊》,第10期,頁97-116。 謝復生 1995 〈內閣型態與憲政運作〉,《問題與研究》,第34卷,第12期,頁1-10。 蕭功秦 1997 〈近代中國人對立憲政治的文化誤讀及其歷史後果〉,《戰略與管理》(北京),第4期,頁27-35。 羅志田 2005 〈數千年中大舉動--科舉制的廢除及其部份社會後果〉,《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總第89期,頁19-27。 ——— 1995 〈科舉制的廢除與四民社會的解體—一個內地鄉紳眼中的近代社會變遷〉,《清華學報》,新第25卷,第4期,頁345-369。 魏千峰 2000 〈第三波民主潮下之憲政改革—臺灣與捷克比較〉,《思與言》,第38卷,第1期,頁1-44。
貳、西文書目
(一)BOOKS
Almond, Gabriel A. & Sidney Verba 1963 The Civic Culture:Political Attitudes and Democracy in Five Nations. New Jessery: Princeton University. Bagehot, Walter 1898 The English Constitution. New York: D. Appleton & Company. Berlin, Isaiah 1969 Four Essays on Liberi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ickel, Alexander M. 1986 The Least Dangerous Branch: The Supreme Court at the Bar of Politics, 2nd ed. New York: Josephine Ann Bickel. Bruke, Edmund, Peter J. Stanlis, ed. 1991 Selected Writings and Speech. Washington: Regnery Gateway,. Churchill, Winston Sr. 1956 A History of the English-Speaking Peoples. Vol.Ⅰ, London: Cassell. Dahl, Robert A. 1998 On Democracy. New Haven&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De Bary, William Theodore 1998 Asian Values and Human Rights: A Confucian Communitarian Perspectiv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Dicey, A. V. 1915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law of the constitution, 8th ed. London: Macmillan and Co. Dragnich, Alex N. & Jorgen S. Rasmussen 1986 Major European Governments, 7th ed. Chicago: The Dorsey Press,. Elster, Jon 1989 Solomon Judgmen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lster, John & Rune Slagstad eds. 1988 Constitutionalism and Democracy. New York: the Press Syndica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Elster, Jon 1984 Ulysses and the Sirens: Studies in Rationality and Irrationality,Rev.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ly, John Hart 1980 Democracy and Distrus: A Theory of Judicial Review.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ordon, Scott 1999 Controlling the State: Constitutionalism from Ancient Athens to Toda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eywood, Andrew 2000 Key Concepts in Politics. New York: Andrew Heywood. Holcombe, Arthur N. 1974 The Chinese Revolution. New York: Howard Testing, Inc. Holmes, Stephen 1995 Passions and Constraint: On the Theory of Liberal Democrac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untington, Samuel P. 1991 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Norman: Samuel P. Huntington. Lijphart, Arend 1999 Patterns of Democracy: Government Forms and Performances in Thirty-Six Countri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 1984 Democracy: Patterns of Majoritarian and Consensus Government in Twenty-one Countri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Lutz, Donald S. 1988 The Origins of American Constitutionalism. Baton Rouge and London: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Lyon, Ann 2003 Constitutional History of the UK. London: Cavendish Publishing Litited. Nathan, Andrew J. 1997 China’s Transi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1985 Chinese Democrac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O’Brien, David M. 2005 Storm Center: The Supreme Court in American Politics, 7th ed. New York: W W Norton & Co., Inc. Ostrom, Vincent 1987 The Political Theory of a Compound Republic. 2nd ed. Lincoln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Paine, Thomas, Bruce Kuklick ed. 2000 Political Writing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eters, B. Guy 1999 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New York: Pinter. Pye, Lucian W. with Mary M. Pye 1985 Asian power and politics: Th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Authorit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ye, Lucian W. 1966 Aspects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Boston: Little Brown & Company Inc. Ranney, Austin 2001 Governing: 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 8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Rossiter, Clinton, ed. 1961 The Federalist Papers. New York: The New American Library of World Literature, Inc. Sartori, Giovanni 1997 Comparative Constitutional Engineering: An Inquiry into Structures, Incentives and Outcomes, 2nd ed.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Schroeder, Richard C. 1989 An Outline of American Government, Nathan Glick, revised.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Agency. Smith, Gordon 1989 Politics in Western Europe, 5th ed. New York: Holmes & Meier Publishers. Wanlass, Lawrence C. 1953 Gettell’s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2nd ed.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Crofts, Inc. Zakaria, Fareed 2004 The Future of Freedom: Illiberal Bemocracy at Home and Abroad. New York: Fareed Zakaria.
(二)ARTICLES
Carothers, Thomas 1998 “The Rule of Law Revival,” Foreign Affairs. Vol.77. Issue 2 , pp.95-106. Diamond, Larry 1996 “Is the Third Wave Over?”,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7. No. 3,pp.20-37. Elazar, Daniel J. 1980 “The Political Theory of Covenant: Biblical Origins and Modern Developments,” Publius: The Journal of Federalism 10. Fall, pp.3-30. Elster, Jon 2003 “Don’t Burn Your Bridge Before You Come To It: Some Ambiguities and Complexities of Precommitment,” Texas Law Review. Vol. 81. No.7., pp.1752 -1787. Graglia, Lino A. 1995 “Does Constitutional Law Exist?” National Review. June 26, pp.31-34. ———. 1987 “A Theory of Power,”National Review,July 17,pp33–36. Hall, Peter A. & Rosemary C.R. Taylor 1996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s,” Political Studies. Vol. 44,pp.936-957. Huntington, Samuel P. 1997 “After Twenty Years: The Future of the Third Wave,”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8, No.4, pp.3-12. Immergut, Ellen M. 1998 “The Theoretical Core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s and Society. Vol.26, No.1,pp.5-34. Liebowitz, S. J. & Stephen E. Margolis 1995 “Path dependence, lock-in and history,”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Vol.11.No.1, pp.205-226. Lutz, Donald S. 1980 “From Covenant to Constitution in American Political Thought,” Publius: The Journal of Federalism 10,Fall, pp. 101-133. Maddox, Graham 1982 “A Note on the Meaning of ‘Constitut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76, pp. 805-809. March, James G. & Johan P. Olsen 1984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Organizational Factors in Political Lif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78, pp.734-749. Meese Ⅲ, Edwin 1987 “The Law of the Constitution”, National Review. July 17,pp.30-33. Nathan, Andrew J. 2000 “Chinese Democracy: The Lessons of Failure,” in Suisheng Zhao, ed., China and Democracy. New York: Routledge, pp.21-32. Sartori, Giovanni 2001 “How Far Can Free Government Travel?”, in Larry Diamond and Marc F. Plattner, eds., The Global Divergence of Democracies. Baltimore and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and the National Endoement for Democracy, pp.52-62. ———. 1962 “Constitutionalism: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56. No.4. , pp. 853-864. Scharpf, Fritz W. 2000 “Institutions in Comparative Policy Research”,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Vol. 33., pp.762-790. Yu, Ying-shih (余英時) 1997 “China’s New Wave of Nationalism,” in Larry Diamond, Marc F. Plattner, Yun-han Chu(朱雲漢), and Hung-mao Tien(田弘茂), eds. Consolidating the Third Wave Democracies.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pp.257-264. ———. 1989 “Sun Yat-sen’s Doctrin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in Chu-yuan Chen(鄭竹園), ed. Sun Yat-sen’s Doctrine in the Modern World. Boulder & London: Westview Press, Inc., pp.79-102. Zakaria, Fareed 1997 “The Rise of Illiberal Democracy,” Foreign Affairs. Vol.76. No.6, pp.22-43.
參、報紙文章
《民立報》,1912年2月12日。 〈共和憲法意見書〉,《民立報》,1912年3月7日。 〈工商界之要求選舉之熱〉,《申 報》,1912年11月4日。 〈順直各縣行政公署組織劃一辦法〉,《大公報》,1913年5月1日。 〈議員薪俸問題〉,《大公報》,1913年6月28—29日。 〈參議院竟通過六千元之歲費〉,《大公報》,1913年7月11日。 《聯合報》,1953年11月26日,版1。 《中國時報》,1994年4月24日,版4。 王震邦專訪胡佛,〈認同差異,地基分裂了:有人過去和我主張相同,現在變了〉,《聯合報》,1990年6月28日,版3。 丘宏達,〈總統直選不等於總統制〉,《聯合報》,1994年3月28日,版4。 丘宏達,〈總統制在美國也有許多問題〉,《聯合報》,1994年3月29日,版4。 周陽山,〈修憲正當性與內容規劃〉,《蘋果日報》,2006年5月25日,版15。 范凌嘉、陳志平、尚毅夫報導,〈馬:信任投票可取代閣揆同意權〉,《聯合報》,2006年5月5日,版4。 徐東海專訪李鴻禧,〈一個主張修憲,一個主張制訂基本法:我與胡佛師承不同〉,《聯合報》,1990年6月28日,版3。 翁台生,〈CIA在台活動秘辛‧西方公司的故事〉,《聯合報》,1991年4月4日,版24。 桂宏誠,〈意識形態政黨,難擋黨政合一誘惑〉,《聯合報》,2002年3月3日,版15。 孫善豪,〈突然想起內閣制的好處〉,《聯合報》,2006年5月1日,版15。 孫善豪,〈往內閣制之路〉,《中國時報》,2006年4月28日,版19。 陳鳳馨報導,〈許信良蔡政文:修憲並無總統擴權情況〉,《聯合報》,1997年4月16日,版4。 楊泰順,〈黨主席的乞丐權〉,《聯合晚報》,2002年3月2日,版2。 蔡惠萍報導,〈弊案不斷青壯立委要扁上火線說明〉,《聯合報》,2006年4月11日,版3。
肆、網站資料
李 敖,〈以史為鑒可知得失〉,請參閱《中國經濟網》:http://www.ce.cn/ztpd/xwzt/guonei/2005/liaoshenzhou/lishi/200509/15/t20050915_4697995.shtml(2006/02/25)。 李貴連,〈話說“權利”〉,《北大法律評論》,第1卷第1輯(1998年),請參閱http://www.chinalawinfo.com/fxyj/fxqk/lawreview/doc/vol1_1/note1.asp(2005/11/18) 黃松有,〈憲法司法化及其意義—從最高人民法院今天的一個『批復』談起〉,請參閱《公法評論網》 http://www.gongfa.com/huangsyxianfasifahua.htm (2005/10/25) 洪朝輝,〈社會公正與中國的政治改革─美國進步主義運動的啟示〉,《當代中國研究》,1999年第1期(總第64期),參閱http://www.chinayj.net/StubArticle.asp?issue=990102&total=64(2006/4/11) 有關丁韙良其人之簡介,請參閱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81%E9%9F%AA%E8%89%AF(2005/12/18) Daniel J. Elazar從盟約理論角度研究政治或憲政,較為新近的相關著作可參閱Jerusalem Center for Public Affairs網站為其設計的網頁http://www.jcpa.org/djeindex.htm(2006/1/16) 《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請參閱《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5-10/19/content_3645697.htm(2005/10/19) civil society的基本定義,可參閱http://en.wikipedia.org/wiki/Civil_Society(2006/6/20) Parliament的起源或定義,可參閱http://www.wordiq.com/definition/Parliament(2006/1/17) 英國內閣的緣起與發展,可參《英國首相辦公室網站》http://www.pm.gov.uk/output/Page19.asp(2006/1/15) 英國「議會內閣制」的形成與演變,可參http://en.wikipedia.org/wiki/History_of_Parliamentarism (2006/1/15) Walter Bagehot著 The English Constitution全文內容,可見http://www.bibliomania.com/2/1/328/2415/frameset.html (2006/5/17) 有關「慈禧訓政」的《上諭》內容可參閱http://lookin.nease.net/wx/difftalk/putsch/mhjt15.htm(2006/330) 關於王世杰遭免職,可參《民視新聞網》http://www.ftvn.com.tw/Topic/CaringTW/TWnotes/1117.htm(2006/5/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