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44.200.101.84)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8 23:46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杜方立
研究生(外文):
Tu Fang Li
論文名稱:
六朝美學與玄學的關聯
論文名稱(外文):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esthetics and Philosophy of the Six Dynasties Period
指導教授:
張仁青
指導教授(外文):
Jhang Ren Cing
學位類別:
博士
校院名稱:
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
中國文學研究所
學門:
人文學門
學類:
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4
中文關鍵詞:
六朝
、
美學
、
玄學
外文關鍵詞:
aesthetics
、
philosophy
、
the Six Dynasties Period
相關次數:
被引用:
9
點閱:961
評分:
下載:314
書目收藏:3
六朝為一美學思想空前開展的年代,審美的價值得到士人體認,不再從屬於道德的領域之下,而有了其獨立的價值。而此種美學上的發展,與魏晉思想的玄學發展有著密切的關聯。本文便是就六朝美學的發展與玄學思想間的關聯,加以論述及探討。本論文分六部份。
第一章<緒論>,旨在界定「六朝」的定義,說明研究動機,研究方法,研究綱要及範圍。
第二章<玄學的起因、發展及美學之定義>,先述「玄學」名稱的由來,玄學產生的思想及時代背景,以及分正始玄學,竹林玄學,向秀、郭象的《莊子注》及東晉後道佛思想交融四階段來述明玄學的發展歷程,及各階段的思想特色所在。另略敘美學於中西思想發展中意義上的流變。
第三章<玄學與人格美學>,第一節論述劉劭《人物志》從氣性、才性的角度開展了人的自覺及人格美學;第二節論述阮籍、嵇康從《莊子》精神自由的角度開展了人格精神美學;第三節論述《世說新語》綜合了《人物志》及阮籍、嵇康的才性、精神思想,而成為一精神才性的人格美學;第四節論述人格美學於書畫藝術及美學思想中的表現。
第四章<玄學與自然美學>,第一節論述於山水自然中品味玄意的美學觀,由阮籍、嵇康的思想開始,至宗炳、王微的畫論,均為同一脈絡的發展;第二節論述陶淵明「欲辨已忘言」的田園自然美學;第三節論述著重山水景貌之美的審美觀。
第五章<玄學與文藝美學>,第一節論述曹丕的文氣論,以此為中國文藝美學的開端;第二節論述陸機的文學理論,其與《莊子》思想的關聯;第三節論述劉勰的文學美學觀,其文學起源論、創作論及重視自然美的審美觀;第四節論述鍾嶸的文學美學思想。
第六章<結論>,總結玄學對美學所產生的直接及間接的作用,其產生關聯之處,及概括受玄學影響的六朝美學的特色與意義。
The Six Dynasties Period is an era of the blossoming of the aesthetics, its value being widely recognized, no longer subjecting to the field of morality; the above development ha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i-Jing Philosophy, which is the main theme of this thesis, dividing into the following six chapters:
Chapter One:The Preface, setting down the definition of the Six Dynasties Period, expounding the research motive, approach, outline and range.
Chapter Two:The Cause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yuan-Syue and the Definition of the Aesthetics, discussing the origin of the term of Syuan-Syue, its thought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its four stages of development with theirs seprate characteristics, also briefly recounting the development the Aesthetic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Chapter Three:Syuan-Syue and the Aesthetics of the Peronality, the section one discussing Liou-Shao’s “Ren Wu Jhih” from the angle of Ci and personal talents; the section two discussing Ruan-ji and Ji-Kang from the angle of the spiritual freedom originating from “Jhuang Ji”; the section three discussing “Shih Shuo Sin Yu” as incorporating the aesthetic concepts of the above two; the section four discussing the personality Aesthetics as seen in the painting and Caligraphy arts.
Chapter Four:Syuan-Syue and the Aesthetics of the Nature, the section one discussing the contemplation of Dao in the Nature; section two discussing Tao-Yuan-Ming’s pastoral Aesthetics; the section three discussing the Aesthetics of the natural scenery.
Chapter Five:Syuan-Syue and the Aesthetics of the Literature, the section one discussing Chao-Pi’s literature theory; the section two discussing Ru-Ji’s literature theory; the section three discussing Liou-Sie’s literature theory; the section four discussing Jhong-Rong’s literature theory.
Chapter Six: The Conclusion, summarizing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influence of Syuan-Syue upon the Aesthetics of the Six Dynasties Period,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thus resulted.
六朝美學與玄學的關聯
目 次
第一章 緒 論………………………………… 3
第一節 「六朝」的界定…………………………………………… 3
第二節 研究動機 …………………………………………………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7
第四節 研究綱要及範圍 ………………………………………… 8
第二章 玄學的起因與發展及美學意義流變……13
第一節 「玄學」名稱的由來及其基本涵義 ……………………… 13
第二節 魏晉玄學的起因 …………………………………………… 15
第三節 魏晉玄學發展的各階段 …………………………………… 25
第四節 美學意義之流變 ………………………………………… 55
第三章 玄學與人格美學 …………………………67
第一節 劉劭《人物志》中的人格美學 ……………………………67
第二節 阮籍、嵇康思想中的人格美學 …………………………… 73
第三節 《世說新語》中的人格美學 ………………………………84
第四節 六朝書畫美學與人格美學的關聯 …………………………93
第四章 玄學與自然美學…………………………103
第一節 於山水自然中品玄悟道,寄情暢神的美學觀 …………107
第二節 陶淵明「欲辨已忘言」的田園美學 …………………… 116
第三節 注重山水自然形貌之美的美學觀 ……………………… 126
第五章 玄學與文藝美學…………………………136
第一節 曹丕的文學美學 ………………………………………… 136
第二節 陸機的文學美學 … ……………………………………… 144
第三節 劉勰的文學美學 ………………………………………… 154
第四節 鍾嶸的文學美學 …………………………………………162
第六章 結 論 ………………………………… 173
參考文獻
(一) 專書
王先謙:《荀子集解》,台北︰華正書局,1982年。
郭慶藩:《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楊伯峻:《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台北︰世界書局,1961年。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85年。
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蘇 輿:《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王 冰:《黃帝內經素問》,台南︰光田出版社,1969年。
黃 暉:《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汪繼培箋:《潛夫論箋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蔡崇名校注:《人物志》,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0年。
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91年。
黃 節:《阮步兵詠懷詩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嵇 康:《嵇中散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王 明:《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陶 澍:《陶靖節全集注》,台北︰世界書局,1956年。
黃 節:《謝康樂詩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楊 勇:《世說新語校箋》,台北:明倫出版社,1970年。
周振甫:《文心雕龍注釋》,北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楊祖聿:《詩品校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
蕭 統:《昭明文選》, 台北:文化圖書公司,1989年。
王利器:《顏氏家訓集解》,台北︰明文書局,1990年。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
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乾隆御覽摛藻堂本二十四史》,瀋陽:遼海出版社,2000年。
(二) 今人著作
王貴苓:《陶淵明及其詩的研究》,台北︰台灣大學文學院,1966年。
王力堅:《六朝唯美詩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王力堅:《魏晉詩歌的審美觀照》,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王利器:《顏氏家訓集解》,台北︰明文書局,1990年。
王葆玹:《玄學通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6年。
王義良︰《<文心雕龍>文學創作論與批評論探微》,高雄︰復文出版社,2002年。
王 瑤:《中古文學史論》,台北︰長安出版社,1982年。
王運緊:《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王運熙,楊明:《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方立天:《魏晉南北朝佛教論叢》,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香港︰人生出版社,1970年。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2年。
朱義雲:《魏晉風氣與六朝文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
朱榮智:《莊子的美學與文學》,台北︰明文書局,1992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3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何啟民:《魏晉思想與談風》,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67年。
克羅齊:《美學原理》,傅東華譯,台北︰中正書局,1968年。
李澤厚:《美的歷程》,台北︰蒲公英出版社,1984年。
李澤厚:《華夏美學》,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89年。
李澤厚、劉綱紀主編:《中國美學史》,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李澤厚:《美學四講》,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
李醒塵:《西方美學史教程》,台北:淑韾出版社,1996年。
李春青:《魏晉清玄》,台北︰雲龍出版社,1995年。
吳功正:《六朝美學史》,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6年。
邱鎮京:《阮籍詠懷詩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0年。
林同華:《中國美學史論集》,台北︰丹青圖書公司,1987年。
林文月:《謝靈運》,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7年。
周紹賢,劉貴傑:《魏晉哲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6年。
洪順隆:《抒情與敘事》,台北︰黎明出版社,1998年。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施淑女等著:《文心雕龍研究論文集》,台北︰淡江文理學院中文研究室印行,1970年。
袁濟喜:《六朝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容肇祖:《魏晉的自然主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0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1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8年。
許抗生:《魏晉思想史》,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年。
郭紹虞:《中國歷代文學論著精選》,台北︰華正書局,1984年。
張仁青:《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
張仁青:《六朝唯美文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
張少康,劉三富︰《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史》,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張少康:《文心雕龍新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張少康等著:《文心雕龍研究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張國慶:《中國古代美學要題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4年。
張 皓:《中國美學範疇與傳統文化》,漢口︰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張蕙慧:《嵇康音樂美學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張 法:《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張儐生:《魏晉南北朝政治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3年。
敏 澤:《中國美學思想史》,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
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台北︰廬山出版社,1972年。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賀昌群:《魏晉清談思想初論》,台北︰三人行出版社,1974年。
黃仲崙:《陶淵明作品研究》,台北︰帕米爾書店,1969年。
黃貴春:《文心雕龍之創作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
葉 朗:《中國美學史大綱》,台北︰滄浪出版社,1986年。
楊祖陶:《德國古典哲學邏輯進程》,台北︰志一出版社,1998年。
管 雄:《魏晉南北朝文學史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廖蔚卿:《六朝文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8年。
劉文潭:《現代美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劉大杰:《魏晉思想論》,上海︰中華書局,1939年。
盧盛江:《魏晉玄學與中國文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年。
鮑桑葵:《美學史》,台北:華立文化,2005年。
謝大寧:《歷史的嵇康與玄學的嵇康——從玄學史看嵇康思想的兩個側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羅根澤:《魏晉六朝文學批評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書店,2003年。
羅 光:《中國哲學思想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8年。
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釋慧皎:《高僧傳》,台北︰台灣印經處,1958年。
(二) 學位論文
李玲珠:《魏晉自然思潮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2000年
吳惠玲:《<世說新語>之人物美學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8年
沈維華:《魏晉言意思想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年
林麗真:《魏晉清談主題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78年
林國旭:《<莊子>與六朝文論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年
郭國泰:《六朝美學中形神關係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0年
張森富:《六朝文學與思想心靈境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8年
張鈞莉:《魏晉美學趨勢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7年
黃偉倫:《六朝玄言詩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8年
莊耀郎:《王弼玄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1年
賴文遠:《魏晉人物美學從<人物志>到<世說新語>的發展》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年
(三) 期刊論文
王葆玹:<魏晉玄學與情感主義倫理學說>《哲學與文化》1995年11月 第22卷11期
方智範:<任真自得的人格寫照——陶淵明《五柳先生傳》闡釋>《中國文化月刊》1991年10月 第144期
朱心怡:<試論魏晉之「自然」思想>《逢甲人文社會學報》2002年5月 第4期
朱雅琪:<謝靈運山水詩中的情景關係試探>《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2002年4月 第7期
阮忠勇︰<「情之所鍾,正在我輩」——從《世說新語》看魏晉士人的尚情特質>《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02年第1期
李夫澤︰<作家主體精神的自覺與發揚——論曹丕的「文氣說」>《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2月 第24卷2期
李慕如:<魏晉玄學與六朝文論——六朝文學理論中之玄學思想>《屏東師院學報》1994年6月 第7期
吳 明︰<王弼、向、郭之「自然道德論」>《新亞學報》1997年7月 第18期
吳曉青:<《世說新語》看魏晉的人倫鑒識活動>《臺北科技大學學報》 1998年9月 第31卷2期
吳佳璇:<嵇康的自然觀>《中國學術年刊》2002年6月 第23期
林麗星:<美的自覺從《世說新語》看魏晉人物品評>《東南學報》1996年12月 第19期
林晉士:<《文心雕龍》風骨論析探>《中山中文學刊》1997年6月 第3期
林敬文:<陶淵明美學思想之探索>《運籌研究集刊》2002年12月 第2期
林明賢:<從行草看書法藝術>《臺灣美術》2002年4月 第48期
袁正校、何向東:<得意忘言與言意之辨——兼論中國文化的符號學特徵>《西
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3月 第25卷2期
袁伯誠:<魏晉玄學與中國書法審美意識的自覺>《大陸雜誌》 1994年9月 第89卷3期
徐麗真:<《世說新語》才性之美析論>《哲學雜誌》1997年11月 第22期
徐麗霞:<陸機「文賦」創作論初探>《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999年10月 第10卷3期
高柏園:<阮籍《樂論》的美學意義>《鵝湖》1992年6月 第17卷12期
莊耀郎:<王弼之有無義析論>《國文學報》1992年6月 第21期
章啟羣︰<論王弼對「老子」自然觀的超越>《哲學雜誌》2000年1月 第18期
秦 淮︰<論王弼易學與老學的關係>《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 第2期
陳榮灼︰<王弼與郭象玄學思想之異同>《東海學報》1992年6月 第33期
陳問梅:<《文心雕龍》風骨篇疏解>《興大中文學報》1993年1月 第6期
陳美惠︰<試探王弼之老學>《中國文化月刊》1997年5月 第206期
陳桂市:<《文心雕龍.神思》中「神與物遊」的美學思想>《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學報》2000年12月 第30期
陳麗華:<魏晉南北朝繪畫藝術的意境論>《空中大學共同科學報》 2001年12月 第3期
陳慶元:<《文心雕龍.神思》所展現的莊子美學思維>《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2002年7月 第43期
陳啟文:<郭象《莊子注》之「自生」義試析>《哲學與文化》2002年2月 第29卷2期
陳明恩:<氣化自然,無為而成——略論魏晉玄學之宇宙論面向>《哲學與文化》2003年4月 第30卷4期
黃金榔︰<從漢末人物品鑑至魏正始玄學之轉向論劉劭《人物志》人才學思想>
《嘉南學報》2001年11月 第27期
黃明喜:<略論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哲學與文化》2001年3月 第28卷3月
黃端陽:<《文心雕龍.原道篇》之「道」義析辨——兼論文、道兩者之關係>《東吳中文研究集刊》1997年5月 第4期
黃東陽:<從《文心雕龍.原道篇》看劉勰的文學起源論>《中國文化月刊》1998年2月 第215期
馮春田:<融道於儒: 劉勰《文心雕龍》的文學「自然」論>《孔孟月刊》1998年5月 第36卷9期
馮春田:<「自然」與型範——《文心雕龍》與魏晉玄學之比較研究>《漢學研究》1999年12月 第17卷2期
張森富:<莊子技藝說與陸機文賦之比較>《中國國學》1993年11月 第21期
張義賓︰<陸機美學思想的本體意義>《陰山學刊》2002年6月 第15卷3期
張允熠,郝敬勝︰<空潭寫春︰論魏晉玄學與晉人之美>《學術交流》2002年1月 第100期
楊鴻明:<曹丕《典論.論文》創意論>《孔孟月刊》1993年4月 第31卷8期
盧景商:<《文心雕龍》之「文質論」探微>《東吳中文研究所集刊》1994年5月 第1期
鄭雪花:<「詩品.自然」的美學意蘊>《孔孟月刊》1999年5月 第37卷9期
戴璉璋:<阮籍的自然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1993年3月 第3期
戴璉璋:<郭象的自生說與玄冥論>《中國文哲研究所集刊》1995年9月 第7期
欒棟:<試論中華審美元典之總綱——《文心雕龍.原道》辨證>《哲學與文化》1997年10月 第24卷10期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魏晉清談主題之研究
2.
王弼玄學
3.
魏晉自然思潮研究
4.
六朝文學與思想心靈境界之研究
5.
六朝玄言詩研究
6.
陶淵明與隱逸之風研究
7.
六朝美學中形神關係之研究
8.
魏晉南北朝詩學研究
9.
魏晉玄學「以無為本」的再詮釋——以王弼、嵇康、郭象為中心
10.
魏晉言意思想研究
11.
六朝山水詩畫美學研究
12.
超越與禁錮─魏晉詩賦登臨書寫之研究
13.
魏晉自然主義美學之美育意涵---以阮籍、稽康與陶淵明為例
14.
「氣」在魏晉「人物美」中的呈顯-「道、氣、象、物」之融通
15.
玄風與東晉士族關係研究
1.
莊耀郎:<王弼之有無義析論>《國文學報》1992年6月 第21期
2.
高柏園:<阮籍《樂論》的美學意義>《鵝湖》1992年6月 第17卷12期
3.
徐麗霞:<陸機「文賦」創作論初探>《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999年10月 第10卷3期
4.
徐麗真:<《世說新語》才性之美析論>《哲學雜誌》1997年11月 第22期
5.
袁伯誠:<魏晉玄學與中國書法審美意識的自覺>《大陸雜誌》 1994年9月 第89卷3期
6.
林明賢:<從行草看書法藝術>《臺灣美術》2002年4月 第48期
7.
林麗星:<美的自覺從《世說新語》看魏晉人物品評>《東南學報》1996年12月 第19期
8.
吳佳璇:<嵇康的自然觀>《中國學術年刊》2002年6月 第23期
9.
吳曉青:<《世說新語》看魏晉的人倫鑒識活動>《臺北科技大學學報》 1998年9月 第31卷2期
10.
李慕如:<魏晉玄學與六朝文論——六朝文學理論中之玄學思想>《屏東師院學報》1994年6月 第7期
11.
朱雅琪:<謝靈運山水詩中的情景關係試探>《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2002年4月 第7期
12.
朱心怡:<試論魏晉之「自然」思想>《逢甲人文社會學報》2002年5月 第4期
13.
林敬文:<陶淵明美學思想之探索>《運籌研究集刊》2002年12月 第2期
14.
林晉士:<《文心雕龍》風骨論析探>《中山中文學刊》1997年6月 第3期
15.
方智範:<任真自得的人格寫照——陶淵明《五柳先生傳》闡釋>《中國文化月刊》1991年10月 第144期
1.
從「物我關係」探討玄學對六朝美學的開展
2.
六朝美學中形神關係之研究
3.
魏晉玄學言意之辨及其對後代詩學理論之影響
4.
魏晉玄學「以無為本」的再詮釋——以王弼、嵇康、郭象為中心
5.
魏晉士人之身體觀
6.
魏晉理想社會之研究--以玄學家為中心
7.
魏晉玄學存有論之當代詮釋與反省重建
8.
魏晉玄學的自然觀與自然美學研究
9.
六朝物色觀念研究
10.
六朝美學批評「神」、「骨」之研究
11.
六朝山水詩畫美學研究
12.
嵇康與郭象「名教與自然」思想之比較研究
13.
魏晉美學趨勢之研究
14.
「氣」在魏晉「人物美」中的呈顯-「道、氣、象、物」之融通
15.
先秦哲學「命論」思想之探究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