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51.236)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9 09:5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敏莉
研究生(外文):LIU MIN LEE
論文名稱:叢甦小說研究
指導教授:張健張健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8
中文關鍵詞:叢甦小說異鄉人中國人留學生疏離感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142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叢甦的小說跨越六○至八○年代,她曾受到現代主義的影響,也曾飄洋過海去探求新人生,因此在她的小說作品中,我們看到了當代青年的徬徨、躊躇感,也體驗到身為異鄉人的不安、疏離感。或許是因為她長期旅居美國的關係,叢甦的小說常被歸類為留學生文學的一類,人們常忽略她小說中其他的主題,其實叢甦的小說廣泛反映現實生活,她以關懷的態度去描寫周遭生活,並抒發她對人性的關懷。因此本論文在全面分析叢甦的小說作品,從她的小說風格中體會出她細膩的心思、多元化的筆觸,以及關懷人性的本質。
第一章是本論文研究的動機、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由於前人對於叢甦小說的研究都侷限於其中一部份,並無全面 分析,因此筆者想全面探討叢甦小說的面貌,分析其作品的風格表現。範圍以叢甦發表在《文學雜誌》與《現代文學》的小說之外,還包括她出版的小說作品,如《秋霧》、《白色的網》、《想飛》、《中國人》、《獸與魔》,另外加上她發表在《中報月刊》第十期至第十五期的長篇小說〈猢猻國〉,一共三十五篇。
第二章以叢甦生平和創作背景為研究,概述她的生平、文學養成與創作的背景環境,藉以了解叢甦的個性與創作歷程。
第三章則分析叢甦早期的小說作品,以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七年所發表的作品為主,從中了解叢甦早期寫作的心境和態度。
第四章以分析叢甦一九七七年之後的創作,並說明她自一九六七年至一九七七年停筆十年間的轉變,以致於改變了她的創作風格。
第五章是叢甦小說的整體探討,討論她小說的題材選擇、人物刻劃、流放文藝特色與敘事話語的風姿,全面性的分析其小說風格,歸納出她小說作品裡的主要意象,自始自終都以關懷人性為主要走向。
第六章是結論,歸納出其風格特色為:(一)冷靜寫實地呈現現實的冷暖。(二)誠摯、溫暖地關懷生命。(三)深入、鮮明的人性探索。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範圍.....................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3

第二章 生平與創作背景...................5
第一節 生平與文學養成..................5
一、生平......................5
二、文學養成....................8
第二節 創作背景....................10

第三章 叢甦早期小說世界.................17
第一節〈車站〉.....................17
第二節〈天梯〉.....................18
第三節〈斜坡〉.....................19
第四節〈雨〉......................22
第五節〈秋霧〉.....................25
第六節〈五枚硬鎳幣〉..................26
第七節〈盲獵-聽來的故事〉...............29
第八節〈廿世紀-不是故事〉...............31
第九節〈攸里賽斯在新大陸〉...............33
第十節〈白色的網〉...................36
第十一節〈瓷馬〉....................37
第十二節〈蝶的悲喜劇〉.................40
第十三節〈在樂園外〉..................41
第十四節 小結.....................42

第四章 叢甦後期的小說界.................45
第一節〈半個微笑〉...................46
第二節〈想飛〉.....................47
第三節〈百老匯上〉...................49
第四節〈癲婦日記〉...................51
第五節〈豔茉莉夫人〉..................56
第六節〈巴黎.巴黎〉..................58
第七節〈芝加哥的一夜〉.................59
第八節〈偺這半輩子〉..................61
第九節〈偶然〉.....................63
第十節〈虹〉......................66
第十一節〈自由人〉...................68
第十二節〈窄街〉....................72
第十三節〈野宴〉〈中國人〉................75
第十四節〈猢猻國〉...................77
第十五節〈辛老太太的「解放」〉..............80
第十六節〈幻〉.....................82
第十七節〈獸與魔〉...................84
第十八節〈流緣〉....................86
第十九節〈吃蘋果的人〉.................87
第二十節〈雨天〉....................88
第二十一節〈中國洗衣店〉................89
第二十二節 小結....................90

第五章 叢甦小說探討...................92
第一節 題材選擇....................92
一、存在感的追求..................92
二、不圓滿的情感..................95
三、死亡的解脫...................97
四、流浪與離散...................98
第二節 人物刻畫....................101
一、外在造型...................102
二、心理層面...................105
第三節 流放文藝的特色.................108
一、失國無根,了無重心...............108
二、深遠憂悒,無盡漂泊...............110
第四節 敘事話語的風姿.................111
一、比喻、象徵技巧.................112
二、粗俗化的語言..................114
三、陌生化的語言..................116

第六章 結論.......................118
第一節 冷靜、寫實地呈現現實帶給人性的衝突.......118
第二節 誠摯、溫暖的關懷生命..............119
第三節 深入、鮮明的人性探索..............118

引用文獻.........................122
參考文獻.........................126
叢甦作品
小說:
《白色的網》臺北:仙人掌文庫 1969年10月。
《秋霧》臺北:晨鐘出版社 1972年。
《想飛》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1977年7月。
《中國人》臺北:時報出版公司 1978年。
《獸與魔》香港:三聯書店 1986年4月。

散文:
《君王與跳蚤》臺北:洪範書店 1981年8月。
《生氣吧!中國人》臺北:希代出版公司 1987年7月。

單篇小說:
〈廿世紀-不是故事〉臺北:《現代文學》 第7期 1961年3月15日。
〈攸里賽斯在新大陸〉臺北:《現代文學》 第8期 1961年5月15日。
〈瓷馬〉臺北:《現代文學》 第36期 1969年3月15日。
〈蝶的悲喜劇〉臺北:《現代文學》 第37期 1969年5月15日。
〈猢猻國〉香港:《中報月刊》第十期~第十五期 1980年11月~1981年4月。

單篇散文:
〈沙灘上的腳印「留學生文學」與流放意識〉臺北:《文訊月刊》第172期 2000年2月。

相關引用書目
《卡夫卡論》周伯乃撰 臺中:普天出版社 1969年5月。
《現代文學小說選集》歐陽子撰 臺北:爾雅出版社 1977年6月1日。
《從異鄉人到失落的一代》王尚義撰 臺北:大林出版社 1980年11月。
《文學概論》張健撰 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1983年11月。
《現代臺灣文學史》白少帆等編 瀋陽:遼寧大學出版部 1987年。
《小說結構美學》金健人撰 臺北:木鐸出版社 1988年9月。
《又見棕櫚‧又見棕櫚》於梨華撰 臺北:皇冠出版社 1989年4月。
《唐人街共生與同化》吳景超撰 筑生譯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1年4月。
《現文因緣》白先勇撰 臺北:現文出版社 1991年12月。
《臺灣文學史 下》劉登翰 黃重添等主編 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 1993年1月。
《當代臺灣文學評論大系2文學現象》林耀德主編 臺北:正中書局 1993年5月。
《二十世紀女性文學史》盛英撰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5年6月。
《戰後臺灣文學經驗》呂正惠撰 臺北:新地文學出版社 1995年7月。
《四十年來的中國文學》張寶琴、邵玉銘、瘂弦主編 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1997年1月。
《海外華文文學史》陳賢茂撰 廈門:鷺江出版社 1999年8月。
《小說敘事藝術》劉世劍撰 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1999年11月。
《從留學生到移民-台灣旅美作家之小說析論》蔡雅薰撰 臺北:萬卷樓出版 2001年12月。
《小說面面觀》佛斯特撰 李文彬譯 臺北:志文出版社 2002年1月。
《眾裏尋她──臺灣女性小說縱論》范銘如撰 臺北:麥田出版 2002年3月1日。
《從卡夫卡到昆德拉—二十世紀的小說和小說家》吳曉東撰 北京:三聯書店 2003年8月。
《從落葉歸根到落地生根——美國華人社會史論文集》陳靜瑜撰 臺北:稻香出版社 2003年12月。

期刊報紙
〈流浪的中國人──臺灣小說中的放逐主題〉白先勇撰 香港:《明報月刊》1967年1月。
〈方眼中的跫音—「白色的網」淺釋〉蜀弓撰 臺北:《自由青年》第43卷第2期 1970年2月。
〈叢甦的「想飛」〉 季季撰 臺北:《聯合報》副刊 1976年7月15日 。
〈談叢甦的秋霧〉林佩芬撰 臺北:《書評書目》第37期 1976年12月。
〈象牙塔外-叢甦訪問記〉桂文亞撰 臺北:《聯合報》12版 1977年9月13日。
〈一得之愚集 飄泊之外〉 郭明福撰 臺北:《書評書目》 第73卷 1979年5月。

學位論文
《論《現代文學》女性小說家:從一個女性主題出發》江寶釵撰 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4年。

網路資料
《佛教文學會議.人物側記》人間福報電子報網 臺北:人間福報有限公司,2004.7.26 上網日期:2005.10.3 網址:http://www.wfdn.com.tw/9307/040726/09-15/072611-2.ht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19. 張文智、林靜旻,2000,比較生活型態變數與人口統計變數對產品設計策略制定之影響-以行動電話為例,設計學報,第5卷第2期,p35-52。
2. 18. 何明泉、李佩玲,1994,產品設計與族群的生活型態,產品設計與包裝,VOL.56,p56-63。
3. 18. 何明泉、李佩玲,1994,產品設計與族群的生活型態,產品設計與包裝,VOL.56,p56-63。
4. 17. 杜瑞澤、陳鴻彬,1996,使用者生活型態在產品設計開發之應用研究,大葉學報,p21-34。
5. 17. 杜瑞澤、陳鴻彬,1996,使用者生活型態在產品設計開發之應用研究,大葉學報,p21-34。
6. 14. 林振陽,1996,從消費者生活型態探討組合音響設計,工業設計學報,第二十五卷第一期,p20-25。
7. 14. 林振陽,1996,從消費者生活型態探討組合音響設計,工業設計學報,第二十五卷第一期,p20-25。
8. 19. 張文智、林靜旻,2000,比較生活型態變數與人口統計變數對產品設計策略制定之影響-以行動電話為例,設計學報,第5卷第2期,p35-52。
9. 20. 王愉嘉,2001,生活型態與消費趨勢的探討,嶺東學報,P207-217
10. 20. 王愉嘉,2001,生活型態與消費趨勢的探討,嶺東學報,P207-217
11. 21. 金念慈、別蓮蒂,2003,時尚為先科技享樂的時代來臨!,廣告雜誌,P49-72+74-75。
12. 21. 金念慈、別蓮蒂,2003,時尚為先科技享樂的時代來臨!,廣告雜誌,P49-72+74-75。
13. 22. 管倖生、陳鴻源,2003,從生活型態探討房車色彩意象之研究,科技學刊,P195-204。
14. 22. 管倖生、陳鴻源,2003,從生活型態探討房車色彩意象之研究,科技學刊,P195-204。
15. 23. 譚大純、陳正男、賴孟寬,2000,生活型態量表之適合度檢驗、因素重組與趨勢比較:以ICP生活型態量表為例,調查研究,第八期,P7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