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1.王如意、易任,1997,應用水文學,台北:茂昌圖書有限公司。
2.王秋原,1974,台灣河川流域自然特性之研究,台大地理學報,第八期,頁73-91。
3.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
4.宋韻嫻,2003,台灣地區流域面積高度機分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5.李宗仰、劉長齡,1995,台灣主要河川之碎形特性,第二十一卷,第四期,頁3-11。
6.李光敦,2003,水文學,台北:五南。
7.林清山,1988,多變項分析統計法,台北:東華書局。
8.林雪美,1987,淡水河流域特徵與河川理論水力蘊藏量的相關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9.林雪美,2000,台灣的河川,揭開福爾摩沙的面紗:台灣的自然地理(上冊),台中:文建會中部辨公室。
10.林傑斌、林川雄、劉明德,2005,SPSS12統計建模與分析程序,台北:文魁。
11.徐義人,1995,應用水文學,台北:大中國。
12.張建邦,1997,多變量分析,台北:三民書局
13.梁蘄善,1991,地理學計量分析,台北:中國文化大學。
14.陳樹群,彭思顯,2002,台灣河川型態五層分類法研究,中華水土保持學報,第三十三卷,第三期,頁175-190。15.陳樹群等,1995,台灣地區河川型態之碎形維度,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刊,第七卷,第一期,頁63-71。
16.曾國雄、鄧振源,1986,多變量分析(一)-理論應用篇,台北:松崗。
17.黃宏斌,2001,集水區流量面積比研究,農業工程學報,第四十七卷,第三期,頁42-49。18.黃俊英,1995,多變量分析【第七版】,台北:中國經濟研究所。
19.黃朝恩,1980,台灣諸島流域特徵及其相關性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黃進坤、劉長齡,2000,以流域階序改進地文分析之觀念,台灣水利,第四十八卷,第三期,頁1-9。
21.楊明賢等,2000,集水區幾何特性、荷頓比、與河川網路結構之統計分析,農業工程學報,第四十六卷,第一期,頁23-43。
22.楊萬全,1993,水文學,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
23.楊道昌、游保彬,1994,台灣南部流域均一性之劃分,台灣水利,第四十二卷,第二期,頁63-78。
24.經濟部水利署,2003,台灣水文年報。
25.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2002,台灣地區河川型態調查研究(1/2)。
26.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2002,台灣地區河川型態調查研究總報告。
27.廖學誠、黃瓊彪,2000,集水區分析方法之探討,台灣林業,第二十六卷,第一期,頁31-37。
28.廖學誠等,2000,應用地文及水文特性評估集水區相似性之研究,中華林學季刊,第三十三卷,第三期,頁341-353。
29.潘文富,1997,台灣東部區域年流量與流域特性關係之研究,文化大學地理學報,第十期,頁165-185。
30.潘文富,1997,多變量分析在流域特性研究上之應用—以台灣東部流域為例,花蓮師院學報,第七期,頁395-426。31.潘文富,1998,台灣地區流域特性及其流量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研所博士論文。32.錢玉珠,1999,台灣地區集水區地文特性之初步分析,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
碩士論文。
33.謝邦昌,1998,多變量分析(一)-主成分分析,中國統計通訊,第九卷,第七期,頁28-32。34.謝邦昌,1998,多變量分析(二)-因素分析,中國統計通訊,第九卷,第八期,頁31-41。35.謝邦昌,1998,多變量分析(四)-集群分析法,中國統計通訊,第九卷,第十期,頁31-42。36.羅積玉,1994,多元統計分析方法與應用,台北: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37.Acreman, M.C. and Sinclair, C.D.,1986,Classification of Drainage Basins According to Their Physical Characteristic: An Application for Flood Frequency Analysis in Scotland,J. of Hydrology,No.84,pp.365-380。
38.Hack, J.T.,1957,Studies of longitudinal stream profiles in Virginia and Maryland,US Geol. Surv. Prof. Paper 294-B,pp.45-97。
39.Horton, R.E.,1932,Drainge Basin Characteristics,Trans. Amer. Geophy. Union,Vol.22,pp.299-305。
40.Horton, R.E.,1945,Erosional development of streams and their drainagebasins: hydrophysical approach to. quantitative morphology,Bull. Gool. Soc. Am.,Vol.56,pp.275-370。
41.Johnstone, R.J.,1978,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in Geography: A Primer on The General Linear Model,New York: Longman。
42.Pike, R.J. and Wilson, S.E.,1971,Elevation-relief ratio hypsometric integral and geomorphic area-altitude analysis,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n Bulletin,No.62,pp.1079-1084。
43.Strahler, A.N.,1952,Hypsometric (area-altitude) analysis of erosional topography,Bulletin 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No.63,pp.1117-1142。
44.Strahler, A.N.,1964,Quantitative geomorphology of drainage basins and channel networks, section 4-II,in Handbook of Applied Hydrology,edited by V.T. Chow pp. 4-39, McGraw-Hill,New Y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