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49.72)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2 14:0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賴聖杰
研究生(外文):Sheng-chieh Lai
論文名稱:二次元空間架構的美感體現
論文名稱(外文):The Aesthetic Expression of the Two-dimensional Space Structure
指導教授:許坤成許坤成引用關係翁美娥翁美娥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Kuen-cheng SheuMeei-er Ue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7
中文關鍵詞:二次元塞尚繪畫性格式塔視知覺視覺思維
外文關鍵詞:two-dimensionCézannepainterlyGestaltvisual perceptionvisual think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81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4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繪畫使用二次元空間的表現手法由來已久,從遠古時代的洞窟壁畫到現代的立體派繪畫,皆是以二次元的觀點來進行藝術活動。原始藝術的作品,其構圖都是使用簡單規則的格式塔組成的。這種舊石器時代的壁畫整體看來皆呈現二次元的平面性,而不是三次元或立體的。平面化形象的畫面,除了祭儀功能之外也兼具了充滿秩序、整齊、對稱和節奏的美感,與當時缺乏秩序的原始生活相較,二次元壁畫為原始人類提供了極大的藝術魅力與思維活動。
原始藝術家,在面對自然時以一種原生的「眼力」(optique)——即所謂的視知覺,來獲取他們對自然界事物的認知。現代繪畫之父塞尚(Paul Cézanne, 1839~1906)也採用了此二次元的觀點。法國哲學家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 1908-1961)認為塞尚在探究繪畫的真意時,不願以既定的理論框架去分辨與取捨,而是經由自發的觀點去仔細觀察,進而畫出物象的原貌,這也就是所謂回到根源的創作活動——回到人面對自然的原始創作經驗。由於二次元的表現手法具備了原初性和根源性,同時訴諸較強的繪畫性,它不僅保留了藝術家直觀的知覺與強烈的生命力,更將創作思維的活動清晰地保留在畫面上,使其感動觀賞者的畫作表現方式變得可見且獲得讚賞。
Two-dimensional space has long-standing history as a technique of expression in painting. From cave wall painting in the ancient times to the cubism in the modern days, artworks based on two-dimensional perspectives are commonly seen. The composition of artworks in the primitive arts is constructed by simple Gestalt. The frescos of the Old Stone Age seemed to exhibit the feature of two-dimensional plane, instead of three-dimensional. A two-dimensional painting has ritual functions, and is filled with order, neatness, symmetry, and rhythm. Compared with the disordered primitive life in the past, the two-dimensional frescos provided artistic charisma and thinking to the people at that time.
Primitive artists would use an innate optique, also called visual perception, to attain recognition of the natural matters. The father of the modern paintings, Paul Cézanne (1839~1906) also adopted the perspective of two-dimension. French philosopher Maurice Merleau-Ponty (1908-1961) believed that Cézanne refused to differentiate and make the choice with the existing theoretic framework when exploring the true meaning of painting, instead, he made detailed observation with spontaneous perspectives and painted the original appearance of the objects. It is an art creation retreating to its origin. Because the technique of two-dimension has characteristic of originality, and appeals to more intensive painting, it not only preserves the intuitive perception and strong vitality of the artists. It also shows the visual thinking on the painting so that its influence on the audience is visible and appreciated.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2
第三節 研究範圍………………………………………………………3

第二章 二次元知覺現象
第一節 完形心理………………………………………………………5
第二節 視覺判斷………………………………………………………6
一、 「力」的作用…………………………………………………6
二、 「平衡」的作用………………………………………………10
三、 簡化現象………………………………………………………14
四、 分離與組合……………………………………………………16
五、 形式……………………………………………………………21
六、 空間……………………………………………………………25
七、 張力……………………………………………………………35
第三節 視覺思維………………………………………………………38
一、 觀看和理解……………………………………………………38
二、 藝術與思維……………………………………………………41

第三章 二次元的美感體現
第一節 塞尚的觀點……………………………………………………43
第二節 力的傳達………………………………………………………47
第三節 實現與表現的歷程……………………………………………49
第四節 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52
第五節 結語……………………………………………………………54

第四章 自我創作之分析
第一節 創作理念—自然與真實………………………………………56
第二節 創作形式—二次元繪畫表現…………………………………57
第三節 創作內容………………………………………………………57
一、 自然景物………………………………………………………58
二、 靜物……………………………………………………………59
三、 室內人體………………………………………………………60
第四節 作品賞析………………………………………………………63

第五章 結論……………………………………………………………78

中、外文對照索引………………………………………………………81

參考書目…………………………………………………………………85
一、中文書目

尤昭良。《塞尚與柏格森》。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民國93年。
朱光潛。《西方美學的源頭》。臺北:金楓出版社,民國80年。
朱光潛。《狂飆時代的美學》。臺北:金楓出版社,民國80年。
劉其偉。《現代繪畫基本理論》。臺北:雄獅圖書,民國89年。
劉思量。《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臺北:藝術家,民國81年。
鄭金川。《梅洛─龐蒂的美學》。臺北:遠流出版公司,民國82年。
蔣載榮。《觀念攝影─影像的視覺心理剖析》。臺北:雪嶺文化事業,民國91年。
安海姆(Rudolf Arnheim)。《藝術與視覺心理學》 (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李長俊譯。一版。台北:雄獅圖書,民國74年。
杰羅姆‧布魯納(Jerome Bruner)。《論左手性思維—直覺能力、情感和自發性》(On knowing essays for the left hand)。彭正梅譯。一版。上海:上海人民,民國93年。
宮布利希(E.H.Gombrich)。《秩序感》(The sense of oder)。范景中、楊思梁、徐一維譯。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民國89年。
馬諦斯(Henri Matisse)。《馬諦斯畫語錄》(Henri Matisse:Écrits)。蘇美玉譯。一版。台北:藝術家,民國91年。
康丁斯基(Kandinsky)。《藝術的精神性》。吳瑪悧譯。台北:藝術家,民國74年。
黑格爾(Friedrich Hegel)。《美學》(Aesthetics: Lecture on Fine Art)。燕曉東編譯。一版。北京:人民日報,民國94年。
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達‧芬奇論繪畫》(Leonardo da Vinci: Treatise on Painting)。戴勉編譯。一版。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民國92年。
魯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藝術與視知覺》 (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滕守堯、朱江源譯。一版。四川:四川人民,民國87年。
魯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視覺思維―審美直覺心理學》(Visual Thinking)。滕守堯譯。一版。四川:四川人民,民國87年。
Herschel B. Chipp。《現代藝術理論Ⅰ》(Theories of Modern Art)。余珊珊譯。一版。台北:遠流出版公司,民國84年。
Herschel B. Chipp。《現代藝術理論Ⅱ》(Theories of Modern Art)。余珊珊譯。一版。台北:遠流出版公司,民國84年。
Marie-Laure Bernadac & Pauledu Bouchet。《畢卡索—新畫派的宗師》(Picasso: Le sage et le fou)。葉曉芍、古瑛芝譯。初版。台北:時報文化,民國87年。
Michel Hoog。《塞尚—強大而孤獨》。林志明譯。一版。台北:時報文化,民國86年。
Wilhelm Wrringer。《抽象與移情》(ABSTRAKTION UND EINFüHLUNG)。魏雅婷譯。一版。台北:亞太圖書,民國81年。
Xavier Girard。《馬諦斯—揮灑絢麗色彩》。陳太乙譯。一版。台北:時報文化,民國91年。

二、西文書目

Arnheim, Rudolf. 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 50th anniversary edition.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Badt, Kurt. The Art of Cézanne. trans. by Sheila Ann Ogilvie. New York: Hacker Art Books, 1985.
Doran, Michael. ed. Conversations with Cézanne.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1.
Hegel, Friedrich. Aesthetics: Lecture on Fine Art. T. M. Knox, Vol.1. Oxford, 197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康丁斯基(Kandinsky)。《藝術的精神性》。吳瑪悧譯。台北:藝術家,民國74年。
2. 馬諦斯(Henri Matisse)。《馬諦斯畫語錄》(Henri Matisse:Écrits)。蘇美玉譯。一版。台北:藝術家,民國91年。
3. 羅慧明(民87)。《資訊新科技對視聽傳播技術之影響》。視聽教育雙月刊,49卷4期,頁3-5。
4. 劉現成(民91)。《華人影視產業需求條件初探》。玄奘學報,第五期,頁129-161。
5. 黃葳葳(民85)。《有線電視節目規劃策略》。新聞鏡周刊,391期,頁36。
6. 徐富桂(民87)。《網路電視未來趨勢與發展》。數位視訊多媒體月刊,七月號,1-6頁。
7. 祝國忠、周亞民(民91)。《淺談新世代資料庫系統的研究趨勢》。景文技術學院學報,(12)下,頁87-101。
8. 吳政叡(民88)。《都柏林核心集第五次研討會的最新發展》。中國圖書館學會會訊,108期。網址:http://web.lib.pu.edu.tw/~jiang/articals/art_28.htm
9. 吳政叡(民86)。《元資料實驗系統和都柏林核心集的發展趨勢》。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 4 卷 2期(12月),頁17-18。
10. 吳政叡(民86)。《從元資料看未來資料著錄的發展趨勢》。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第 3 卷 第2 期(12月),頁44-45。
11. 吳宗泰、張富貴(民92)。《跨平台多媒體技術簡介與實作》。電腦與通訊,106期,頁177-183。
12. 李道明(民89)。《回顧歐美電子影音藝術的發展》。美育,115期,頁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