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3 14:5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連恆廣
研究生(外文):Lian Heng-Guang
論文名稱:談北宋李公麟白描人物畫與作者人物畫之比較
論文名稱(外文):Discus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figure sketches of Li Gong-Ling of Sung Dynasty and those of present artists
指導教授:孫家勤孫家勤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un Jia-Qq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4
中文關鍵詞:李公麟線性白描人物畫作者線條人物畫
外文關鍵詞:The figure painting of Li Gong-Linglinear drawing in brush styleauthor''s lines figure paint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56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7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依據中國水墨白描畫之論點來研究,以最初的線性白描為例,中國畫的線條在李公麟的表層涵意中是作為線描的手段;再其深層的涵意裡,是畫家作為生命情感的媒介。因此,中國線性白描的藝術就是表示畫家對線的結構、轉折、頓錯、皴勒有著敏銳而細膩的作畫直覺。
  李公麟繪畫成就之高爍古耀今,則人物畫之表現技法與風格,對後世專事水墨創作者亦有相當深遠的影響和啟發。
  伯時身處在藝文繁榮的宋朝,廣泛的吸收各大家之所長,終究創造出屬於自己獨特風格之領域,其人物畫生動傳神,線條鐵線如絲,具有新穎的力意與構思,帶起文人畫風格的另一開端,然而李公麟線性白描筆法的流暢、成熟也讓筆者在研究之同時感受出他「真、性、情」的一面。
  李公麟描寫人物畫足堪取法之處甚多,本論文以研究李公麟白描線性與筆者白描線性之相同點與異同點之比較與討論為研究主題,並以之與個人創作相輔相證,冀能藉汲古之菁而略有所得。
The argument drawn according to the black drawing in brush style of Chinese water is studied, take initial linear drawing in brush style as an example, the lines of Chinese painting are the means to copy as the line in Li Gong-Ling's purpose of containing of top layer; In its deep culvert purpose again, it is the media that the painter is regarded as the life emotion. So, art of the linear drawing in brush style in China is to express a painter stops to structure, turn, of the line, ties chappedly tight sharp and fine and smooth intuition of drawing a picture.
  
  The glittering to shine today anciently high of Li common Ling's painting achievement, then the behavior skill and technique and style of the figure painting, specialize in the black creator of water and also have quite far-reaching influence and inspire to later age.
  
  Body in gentle prosperous a Song Dynasty such as skill at the uncle, extensive absorption all chief of you, it is a field of one's own unique style to create eventually, its figure painting catches the spirit vividly, the lines iron line is like the silk, Italy of strength with novelty and conceiving, brings to a scholar and draws another beginning of the style, but common Ling linear drawing in brush style Li technique of writing smooth ripe to let simultaneous feeling that author is study produce one side of he ' really, sex, feeling ' too.
  
  Li Gong-Ling describes figure painting feet and mays places followed the example of a lot of, thesis this with study common Ling drawing in brush style linear and author drawing in brush style linear between common characteristic and comparison that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rder Li with discuss for theme of studying, and with is it complement looks card to create by individual with it, Ji can is it draw a ancient one and slightly income to make use of.
談北宋李公麟白描人物畫與作者人物畫之比較

目次

論文中文摘要...........................................................................Ⅰ
論文英文摘要...........................................................................Ⅱ
目次.........................................................................................Ⅲ
圖版目次..................................................................................Ⅵ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地.....................................................1
一、研究動機................................................................1
二、研究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範圍暨方法................…….....................3
一、研究內容暨範圍......................................................3
二、研究方法................................................................4
第二章 李公麟其人其事……………………………………………......5
  第一節 生平與師承關係………………………….…………….…5
第二節 李公麟的繪畫淵源................................................13
第三節 李公麟之傳世作品……………………………….……..20
第三章 人物創作手法……………………….…………………….…..27
第一節 人物繪物理論……………………….……………….…..27
一、傳寫、圖像畫…………………….………………….…...27
二、一般人物畫…………………………………………....….34
第二節 畫人之用筆與用墨................................................37
一、用筆(畫筆以硬毫為主)......................................37
二、用墨(墨要慎選).................................................39
三、顏料要選易溶的……………………………………..…..40
四、硯要選良質的石硯…..…………………………………..42
五、紙與絹性質不同,表現方式也互異………….….……42
六、其他應備工具……………………………………………..43
七、總結………………………………………………...….…..44
第四章 論北宋李公麟白描人物畫及現代水墨人物畫.…...……...46
第一節 論畫人物的心得…………………………………………46
一、從比例來觀察全身………………………………………..46
二、從比例觀察身寬………………………………………… 46
三、從線條人形來觀察中心線……………………………….47
四、如何描繪女性…………………………………………….48
五、描繪男性與女性間的差異………………………………49
六、描繪成人與小孩的差異…………………………………50
七、光線與陰影的關係……………………………………….50
八、以陰影來表現空間……………………………………….51
九、蹲下、坐下………………………………………………..51
十、臉部…………………………………………………………52
十一、眼睛與眉毛…………………………………………….53
十二、鼻子……………………………………………………..54
十三、耳朵………………………………………………………54
十四、手……………………………………………………..…55
十五、腿、腰…………………………………………………….56
十六、腳部………………………………………………………56
十七、衣服………………………………………………………57
十八、背景中的人物………………………………………….57
十九、視角與觀看法………………………………………….58
第二節 論畫人的易與難…………………………………………59
一、畫人之易……………………………………………………59
二、畫人之難………………………………………………….. 62
第五章 筆者的人物創作……………………………………………….70
作品一、《蒲塘情懷》……………………………………..……….70
作品二、《初生之犢》……………………………………..…………72
作品三、《童戲》…………………………………………..…………74
作品四、《真情》…………………………………………..………..76
作品五、《農夫寫照》……………………………………..…………78
作品六、《台北文化情》…………………………………..………..80
作品七、《女系列一》……………………………………..…………82
作品八、《女系列二》……………………………………..……….. 84
作品九、《愛語情雨》……………………………………..…………86
第六章 結論…………………………………………………...…..……88
參考書目

中國巨匠美術週刊-中國系列091期,錦繡出版社。
內田廣由紀著。《基礎人物畫》,楓書坊文化出版社,2005年9月16日。
王伯敏著。《中國繪畫通史-上冊》,北京市三聯書店,2000年。
王德年主編。《中國人物畫技法》。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年8月第二版第四次印刷。
石守謙著。《中國古代繪畫名品》,幼獅出版社,1992年。
朱金晨、任耀義。《海上畫壇(中國畫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沈以正著。《人物畫法123》,臺北市雄獅出版社,1994年8月31
日。
汪麗玲著。《陳洪綬人物畫的藝術形象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
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6月。
余輝著。《畫史解疑》,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呂佛庭著。《中國畫史評傳》,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華崗), 1964年。
沈白華著。《宋代禪意水墨畫之形成及發展》,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
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6月。
何恭上。《當代美人畫選》。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96年4月30
日。
吳躍。《中國花鳥、人物畫畫法圖解》。浙江:浙江攝影出版社。2000
年1月第二刷。
吳文彬編。《古裝人物畫法》。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94年6月
30日再版。
吳憲生。《水墨人物畫》。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92年3月23日
初版。
禹稱、呂子揚。《國畫(材料與技法叢書)》。遼寧:遼寧美術社,
1997年9月第一版第一刷,1998年3月第2次印刷。
周積寅編。《中國畫論輯要》。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1997年1
月第四刷。
容天圻著。《藝人與藝事》,台灣商務印書館公司,1996年6月1日。
莊周著。《莊子》,台北市地球出版社,1994年。
高居翰著。李渝譯《中國繪畫史》,雄獅出版社,1985年。
高木森著。《中國繪畫思想史》,東大出版社,1992年。
葛路著。《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發展史》,丹青出版社,民國1987年。
陳葆真著。《古代畫人談略》,台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1979年,初版。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9月。
黃慶松著。《最新白話老子詳解》,王家出版社,1989年8月1日。
張清治著。《中國的美感世界》,臺北市允晨出版社,1990年。初版。
曾坤地著。《李奇茂教授繪畫的世界》,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 出版,2005年10月。
董小明主編。《20世紀中國美術研究叢書:人文關懷─關山月人物
  畫學術專題展》。廣西,廣西美術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
  第一刷。
郭繼生著。《中國文化新論-藝術篇 美感與造型》,聯經出版社,1982年。
潘天壽著。《歷代畫家評傳》,中華書局,1986年5月。
劉勃舒主編。《中國畫研究》。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10月第一版第一刷。
橫川毅一郎著、莊伯和譯。《中國畫人傳》,臺北市雄獅出版社,1986年。
蘇維賢。《蘇維賢古代美人畫集》。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
  年7月第一版第一刷。
蘇立文著。曾堉譯,《中國藝術史》,幼獅出版社,1985年。
黃中泰著。中國水墨人物畫衣紋中之「線性藝術」─以任伯年為例
  與本人創作之關聯,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17. 李德河、紀雲曜、田坤國(1994) 泥岩之基本特性及泥岩邊坡之保護措施。地工技術第48期,35-47頁。
2. 17. 李德河、紀雲曜、田坤國(1994) 泥岩之基本特性及泥岩邊坡之保護措施。地工技術第48期,35-47頁。
3. 15. 李振誥、鄧博維、張瑞麟 (1994) 岩體不連續面特性描逑與訐估之探討。地工技術雜誌,12(48):87-104頁。
4. 15. 李振誥、鄧博維、張瑞麟 (1994) 岩體不連續面特性描逑與訐估之探討。地工技術雜誌,12(48):87-104頁。
5. 42. 張達德,徐振能,聶豫珍(1994) 地工織物之功能應用於泥岩邊坡穩定性之探討。地工技術雜誌,12(48):71-82頁。
6. 42. 張達德,徐振能,聶豫珍(1994) 地工織物之功能應用於泥岩邊坡穩定性之探討。地工技術雜誌,12(48):71-82頁。
7. 31. 洪如江(1984)我國台灣地區邊坡穩定的問題與坡地科技研究現況。地工技術41:4-6頁。
8. 31. 洪如江(1984)我國台灣地區邊坡穩定的問題與坡地科技研究現況。地工技術41:4-6頁。
9. 24. 林信亨、林美聆(2002) 地理資訊系統及類神經網路應用於土石流危險溪流危險度判定。地工技術雜誌第90期,73-84頁。
10. 24. 林信亨、林美聆(2002) 地理資訊系統及類神經網路應用於土石流危險溪流危險度判定。地工技術雜誌第90期,73-84頁。
11. 52. 陳時祖(1994) 台灣西南部地區泥(頁)岩之工程地質特性。地工技術雜誌,12(48):25-33頁。
12. 52. 陳時祖(1994) 台灣西南部地區泥(頁)岩之工程地質特性。地工技術雜誌,12(48):25-33頁。
13. 55. 陳榮河(1984) 坍方類型之現地研判,地工技術雜誌7期,13-19頁。
14. 55. 陳榮河(1984) 坍方類型之現地研判,地工技術雜誌7期,13-19頁。
15. 71. 蔡光榮(1988a) 邊坡淺基礎設計之探討。地工技術第23期,5-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