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181.180) GMT+8:2024/09/18 10:55
Font Size: Enlarge Font   Word-level reduced   Reset  
Back to format1 :::

Browse Content

 
twitterline
Author:林素瑜
Author (Eng.):SU-YU LIN
Title:《禪林寶訓》研究
Title (Eng.):A Study of the Book of Chan Lin Bao Xun
Advisor:李志夫李志夫 author reflink
advisor (eng):CHIH-FU LEE
degree:Ph.D
Institution:中國文化大學
Department:哲學研究所
Narrow Field:人文學門
Detailed Field:哲學學類
Types of papers:Academic thesis/ dissertation
Publication Year:2006
Graduated Academic Year:94
language:Chinese
number of pages:237
keyword (chi):《禪林寶訓》儒釋道融合叢林制度禪宗
keyword (eng):禪修Fusion of ConfucianismBuddhism and TaoismCh''an monastic regilationsChan BuddhismMeditationA Study of the Book of Chan Lin Bao Xun
Ncl record status:
  • Cited Cited :0
  • HitsHits:2451
  • ScoreScore:system iconsystem iconsystem iconsystem iconsystem icon
  • DownloadDownload:1709
  • gshot_favorites title msgFav:6
《禪林寶訓》是宋代禪宗的書籍,它的問世至今已經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是佛教最重要的經典之一。《禪林寶訓》是由大慧宗杲、竹庵士珪、沙門淨善三位禪師先後經過二次集文編輯完成的。目前我們所看到的《禪林寶訓》是沙門淨善重集本,總共收集四十二禪師二九一條語錄,包含雲門宗、臨濟宗黃龍派、楊岐派等禪師,內容包羅萬象,十分複雜,但經審慎而縝密的探究,不難發現全書所論及的,集中於禪僧的道德修養、禪法的修行及叢林制度的恢復。因此在宋代禪林乃至中國佛教思想發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地位,受到後代禪林與學者的重視;明清之後,更被譽為「釋門之龜鑑」、「入道之寶筏」,至今更是僧伽教育的範本和僧眾日常實踐的楷模,也可說是禪僧修身養性的百科全書之一。
A Study of the Book of Chan Lin Bao Xun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Buddhism. It’s thought of Fusion of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was not only accord with the subject-matter of the times but also profound and heartily. It had a great merit in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It preached the moral standards such as the discrimination between justice and interest, which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Confucian ethics. So the thesis tries to expound this issue in the first place, then analyzes the thought of Zen detailly, and examines and estimates all of them at last.
目 錄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3
第三節 《禪林寶訓》研究的概況與回顧 .........................................5
第二章 《禪林寶訓》的成書及作者 .........................................18
第一節 《禪林寶訓》的成書 .......................................................18
第二節 《禪林寶訓》的作者 .......................................................21
第三節 《禪林寶訓》集文的作者 ................................................37
第三章 《禪林寶訓》的時代背景 ............................................45
第一節 政治與經濟的衰落 ........................................................45
第二節 社會風氣與文化的衰頹 ..................................................53
第三節 禪學思想的演變 ............................................................59
第四節 叢林制度的敗壞 .............................................................69
第四章 《禪林寶訓》基本問題的釐清 .....................................74
第一節 書名釋意 ......................................................................74
第二節 結構、編排及體裁 ........................................................77
第三節 《禪林寶訓》的宗旨 .....................................................89
第五章 《禪林寶訓》的儒釋道關係 .........................................95
第一節 禪僧與士大夫間的師友關係 ...........................................96
第二節 《禪林寶訓》三教的融合思想 ......................................110
第六章 《禪林寶訓》修行法門的特色 ...................................128
第一節 信的修行法門 .............................................................130
第二節 解的修行法門 .............................................................138
第三節 行的修行法門 .............................................................144
第四節 證的修行法門 .............................................................151
第七章 叢林的振興 ................................................................157
第一節 對住持的規範 .............................................................157
第二節 對常住的規範 .............................................................166
第三節 對叢林的規範 ..............................................................171
第八章 《禪林寶訓》的評析 ..................................................175
第一節 《禪林寶訓》的價值 .....................................................175
第二節 《禪林寶訓》的影響 .....................................................179
第三節 對《禪林寶訓》的評論 .................................................182
第九章 結論 ........................................................................... 185
第一節 本論文的研究成果 ........................................................187
第二節 未來研究的展望 ...........................................................190
參考書目 ....................................................................................191
附錄一:《禪林寶訓》與九本注書的頁數對照表 .................................200
附錄二:《禪門獅子心—禪林寶訓現代版》、《新譯禪林寶訓》之禪師
目錄的比較 ......................................................................226
附錄三:《禪林寶訓》中各語錄的出處及說者、聽者、舉者 ..................228
表一:《禪林寶訓》各注書版本之比較 ................................................14
表二:《禪林寶訓》編排方式依禪師的順序及選用語錄的數目 .................79
表三:《禪林寶訓》中禪師的嗣法傳承簡表 ..........................................81
表四:《禪林寶訓》中各語錄出處的次數 .............................................83
表五:《禪林寶訓》中「禪僧與士大夫交遊」的語錄 .............................98
表六:《禪林寶訓》中「引用儒家、道家典籍」之語錄 ........................114
表七:《禪林寶訓》中提及的道德條目 ..............................................116
參 考 書 目

排列原則與說明
1.依照類別羅列所使用的參考資料,分為以下六種:一、佛教藏經原典;二、原典;三、專書;四、博碩士論文;五、單篇期刊論文;六、工具書及網路電子佛典、光碟。
2.一、佛教藏經原典,先依作者時代,再依作者姓名筆劃由少至多,同一作者再依原典所在藏經冊數先後順序排列。
3.二、原典,先依作者時代,再依作者姓名筆劃由少至多,同一作者再依作品年代先後順序排列。
4.三、專書;四、博碩士論文;五、單篇期刊論文;六、工具書及網路電子佛典、光碟,以上四類依作者姓名筆劃由少至多,同一作者再依作品年代先後順序排列,國別依中、外次序排列。

一、佛教藏經原典
1.(日)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小野玄妙等編輯,《大正新脩大藏經》,東京:大正新脩大藏經刊行會,1934年。
吳.支謙譯,《佛說維摩詰經》,冊14,No. 474。
北梁.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冊12,No.374。
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冊25,No. 1059。
姚秦.鳩摩羅什譯,《中論》,冊30,No. 1564。
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冊9,No.278。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冊16,No.670。
隋.吉藏撰,《法華論疏》,冊40,No. 1818。
唐.玄奘譯,《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冊27,No.1545。
唐.玄覺撰,《永嘉證道歌》,冊48,No. 2014。
唐.宗密述,《禪源諸詮集》,冊48,No. 2015。
唐.淨覺集,《楞伽師資記》,冊85,No. 2837。
唐.道世撰,《法苑珠林》,冊53,No. 2122。
宋.仁勇編,《楊岐方會和尚語錄》,冊47,No1994A。
宋.克勤評唱,《佛果圓悟禪師碧巖錄》,冊48,No.2003。
宋.志磐撰,《佛祖統紀》,冊49,No.2035。
宋.延壽集,《宗鏡錄》,冊48,No.2016。
宋.契嵩撰,《傳法正宗記》,冊51,No.2078。
宋.契嵩撰,《傳法正宗定祖圖》,冊51,No.2079。
宋.契嵩撰,《傳法正宗論》,冊51,No.2080。
宋.契嵩撰,《鐔津文集》,冊52,No. 2115。
宋.淨善重集,《禪林寶訓》,冊48,No.2022。
宋.紹隆編,《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冊47,No. 1997。
宋.許洞撰,《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冊19,No. 945。
宋.智昭集,《人天眼目》,冊48,No.2006。
宋.道原撰,《景德傳燈錄》,冊51,No.2076。
宋.道誠集,《釋氏要覽》,冊54,No.2127。
宋.道謙編,《大慧普覺禪師宗門武庫》,冊47,No.1998 B。
宋.慧南撰,《黃龍慧南禪師語錄》,冊47,No.1993。
宋.蘊聞編,《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冊47,No.1998。
元.宗寶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冊48,No.2008。
元.德輝重編,《敕修百丈清規》,冊48,No.2025。
元.覺岸撰,《釋氏稽古略》,冊49,No. 2037
明.郭凝之編集,《撫州曹山本寂禪師語錄》,冊47,No. 1987B。
明.圓極撰,《續傳燈錄》,冊51,No.2077。

2.(日)河村孝照主持,《卍新纂續藏經》,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89年。
宋.正受編,《嘉泰普燈錄》,冊79,No. 1559。
宋.守頤編,《古尊宿語錄》,冊68,No. 1315。
宋.紀蔭編纂,《宗統編年》,冊86,No.1600。
宋.師明集,《續古尊宿語要》,冊68,No. 1318。
宋.祖琇撰,《僧寶正續傳》,冊79,No.1561。
宋.郭庵撰,《十牛圖頌》,冊64,No. 1069。
宋.惠洪撰,《禪林僧寶傳》,冊79,No.1560。
宋.惠洪撰,《石門洪覺範林間錄》,冊87,No.1624。
宋.普濟集,《五燈會元》,冊80,No. 1565。
宋.圓悟錄,《枯崖漫錄》,冊87,No.1613。
宋.道融撰,《叢林盛事》,冊86,No.1611。
宋.熙仲集,《歷朝釋氏資鑑》,冊76,No.1517。
宋.曉瑩集,《羅湖野錄》,冊83,No.1577。
宋.曉瑩錄,《雲臥紀譚》,冊86,No.1610。
明.大建校,《禪林寶訓音義》,冊64,No.1262。
明.心泰編,真清閱《佛法金湯篇》,冊87,No.1628。
明.黎眉等編,《教外別傳》,收入於《卍新纂續藏經》,冊84,No.1580。清.行盛,《禪林寶訓拈頌》,冊64,No.1264。
清.性音編,《大慧禪師禪宗雜毒海》,冊65,No.1278。
清.張文嘉、仲嘉校定,《禪林寶訓合註》,冊64,No.1263。
清.智祥述,《禪林寶訓筆說》,冊64,No.1266。
清.德玉順硃,《禪林寶訓順硃》,冊64,No.1265。

二、原典
春秋.管仲,《管子》,收入於《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1版。
戰國.孟子,《孟子》,收入於清.阮元主持,《十三經註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78年初版。
戰國.荀況,《荀子》,收入於《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1版。
漢.毛亨,《詩經》,收入於清.阮元主持,《十三經註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78年初版。
漢.班固撰,《漢書》,收入於《二十五史》,臺北:藝文印書館,出版年月不詳。
漢.許慎,《說文解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初版。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收入於徐鉉,《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新一版。
漢.戴聖,《禮記》,收入於清.阮元主持,《十三經註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78年初版。
魏.王弼注,《周易注》,收入於《無求備齋易經集成》,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65年臺一版,據清乾隆四十八年武英殿刊仿宋相臺本影印。
魏.王弼注,《老子》,臺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3月初版。
梁.僧祐編,《弘明集》,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5年3月再版
梁.慧皎撰,湯用彤校注,《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10月1版晉.郭象注,《郭象注莊》,共二冊,臺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5月初版。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收入於《中國古籍大觀》,臺北:臺灣古籍出版,1996年出版。
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出版社,民國73年9月初版。
宋.澄觀,《華嚴經疏鈔》,臺北:華嚴蓮社,民國55年初版。
宋.祖謙編,《大慧普覺禪師年譜》,收入於《佛光大藏經.禪藏》,高雄縣大樹鄉: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初版,冊32。
宋.歐陽修,《新五代史》,收入於《二十五史》,臺北:藝文印書館,出版年月不詳。
宋.張載,《張載集》,收入於《四部刊要》,臺北縣樹林市:漢京出版社,2004年初版。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收入於《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出版,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元.馬端臨撰,《文獻通考》,收入於《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出版,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元.脫脫等撰,《宋史》,收入於《二十五史》,臺北:藝文印書館,出版年月不詳。
明.王守仁,吳光等編校,《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初版。
明.蕅益法師,《靈峰宗論》,收入於藍吉富主編,《大藏經補編》,影印本,民國73年初版。
清.阮元,《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78年初版。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臺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65年出版。
清.畢沅編,《續資治通鑑》,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年出版,據清嘉慶六年馮集梧等遞刻本影印。
清.惠棟,《太上感應篇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74年初版。
(日)無著道忠撰,《禪林象器箋》,收入於藍吉富,《現代佛學大系》,臺北縣新店市:彌勒出版社,民國71年初版,據(日)明治四十二年刻本影印。

三、專書
1.中文:
水月齋主人撰述,《禪宗師承記》,臺北縣新店市:圓明出版社,民國89年第1版。
王邦雄等編著,《中國哲學史》,臺北縣蘆洲鄉:國立空中大學,民國84年初版。
王建光,《中國律宗思想研究》,成都:巴屬書社,2004年11月初版。
王紹璠心解,林明珂今譯,《禪門獅子心—禪林寶訓現代版》,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王景琳,《中國古代僧尼生活》,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1年初版。
印順,《中國禪宗史》,臺北:正聞出版社,民國81年10月8版。
佐藤達玄著,釋見憨等譯,共二冊,《戒律在中國佛教的發展》,嘉義市:香光書鄉,1997年初版。
吳汝鈞,《佛學研究方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初版,頁121。
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5月1版5刷。
李中華注譯,潘柏世校閱,《新譯禪林寶訓》,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初版一刷。
李志夫,《中印佛學之比較研究》,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75年11月初版。
忽滑谷快天著,朱謙之譯,楊曾文導讀,《中國禪學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新一版。
洪修平,《禪宗思想的行成與發展》,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初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學生書局,民國75年。
徐小躍釋譯,《禪林寶訓》,高雄縣大樹鄉: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初版。
高令印,《中國禪學通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
高樹藩編纂,《正中形音義綜合大字典》,臺北:正中書局,民國63年8月增訂一版。
麻天祥,《中國禪宗思想發展史》,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共三卷,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0年8月增訂6版。
湯用彤《理學佛學玄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1版。
湯用彤,《文化思想之衝突與調和》,收入於劉夢溪主編,《中國現代學術經典》,湯用彤卷,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版。
開濟,《華嚴禪—大慧宗杲的思想特色》,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5年初版。
馮學成,《心靈鎖鑰—佛教心理世界》,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4月。
黃夏年主編,《禪宗三百題》,臺北:建安出版社,1996年初版。
黃懺華,《佛教各宗之大意》,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0年5月初版。
楊祖漢著,《中庸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民國72年。
楊惠南,《禪史與禪思》,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4年4月。
楊惠南,《佛教思想發展史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8年8月再版。
聖印法師,《嘻笑怒罵皆禪機—禪林寶訓講記》,新店:圓明出版社,民國84年3月第一版2刷。
聖嚴法師,《正信的佛教》,臺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8月初版。
鈴木大拙著,陶剛譯,《禪與日本文化》,臺北:桂冠出版社,1992年初版。
鈴木大拙著,謝思煒譯,《禪學入門》,臺北:桂冠出版社,1992年初版。
潘桂明,《中國禪宗思想歷程》,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
潘桂明釋譯,《大慧普覺禪師語錄》,高雄縣大樹鄉: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初版。
蔡仁厚,《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75年5月。
賴永海,《佛學與儒學》,臺北:楊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4月初版。
2.外文:
阿部肇一,《中國禪宗史の研究—南宗禪成立以後の政治、社會史的考察》,東京:誠信書房,1963年3月。
玉村竹二,《五山文學》,東京:至文堂,昭和30年。
松本史朗,《禪思想の批判的研究》,東京:大藏出版社,1994年1月。
石井修道,《宋代禪宗史の研究》,東京:大東出版社,1987年10月。
中岡宏夫編著,《禪の精髓》,東京:誠信書房,1959年9月。

四、博碩士論文

王予文著,《契嵩及其佛學思想》,收入於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總編輯,《中國佛教學術論典.法藏文庫》,高雄縣大樹鄉: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元月初版,博碩士學位論文,冊29。
伍先林,《宗杲思想研究》,收入於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總編輯,《中國佛教學術論典.法藏文庫》,高雄縣大樹鄉: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元月初版,博碩士學位論文,冊6。
陳利權,《禪宗與心學》,收入於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總編輯,《中國佛教學術論典.法藏文庫》,(高雄縣大樹鄉: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元月初版),博碩士學位論文,冊26。
彭自強,《佛教與儒道的衝突與融合—以漢魏兩晉時期為中心》,收入於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總編輯,《中國佛教學術論典.法藏文庫》,(高雄縣大樹鄉: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元月初版),博碩士學位論文,冊8。
魏道儒,《宋代禪宗史論》,收入於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總編輯,《中國佛教學術論典.法藏文庫》,高雄縣大樹鄉: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元月初版,博碩士學位論文,冊3。

五、單篇期刊論文
1.中文:
朱智武,〈試論墨學與禪宗叢林風規的會通〉,《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4月,卷29,第2期。
徐小躍,〈《禪林寶訓》研究〉,《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1997年,第1期。
陳秋珠、郭文斌,〈《禪林寶訓》中的領導心理思想初探〉,《溫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10月,卷21,第5期。
蔣九愚,〈《禪林寶訓》禪修思想述評〉,《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11月,卷27,第6期。
蔣九愚,〈《禪林寶訓》五種古注本述評〉,《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3期。
蔣九愚,〈《禪林寶訓》倫理思想儒學化探析〉,《倫理學研究》,2004年,第4期。
鄭志明,〈永嘉玄覺禪師證道歌義理初探〉,臺北:《中國佛教》,1984年6月,卷28,第6期
2.外文:
James T.C. Liu, “China Turning Inward: Intellectual-Political Changes in Early Twelfth Century”, Cambridge and London: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 1988
Jan Yun-hua, “Buddhist Relations between India and Sung China”, History of Religion, 1996, vol.6, pt.2.

六、工具書及網路電子佛典、光碟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編輯,《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6月。
中華電子佛典獻上藏經閣(CBETA)http://ccbs.ntu.edu.tw/cbeta/
佛光山宗務委員會監製,《佛光大辭典光碟版》,臺北:佛光出版社,民國89年第二版。
吳汝鈞編著,《佛教思想大辭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12月初版2刷。
QRCODE
 
 
 
 
 
                                                                                                                                                                                                                                                                                                                                                                                                               
First Page Prev Page Next Page Last Page top
system icon system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