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 考 書 目
排列原則與說明
1.依照類別羅列所使用的參考資料,分為以下六種:一、佛教藏經原典;二、原典;三、專書;四、博碩士論文;五、單篇期刊論文;六、工具書及網路電子佛典、光碟。
2.一、佛教藏經原典,先依作者時代,再依作者姓名筆劃由少至多,同一作者再依原典所在藏經冊數先後順序排列。
3.二、原典,先依作者時代,再依作者姓名筆劃由少至多,同一作者再依作品年代先後順序排列。
4.三、專書;四、博碩士論文;五、單篇期刊論文;六、工具書及網路電子佛典、光碟,以上四類依作者姓名筆劃由少至多,同一作者再依作品年代先後順序排列,國別依中、外次序排列。
一、佛教藏經原典
1.(日)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小野玄妙等編輯,《大正新脩大藏經》,東京:大正新脩大藏經刊行會,1934年。
吳.支謙譯,《佛說維摩詰經》,冊14,No. 474。
北梁.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冊12,No.374。
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冊25,No. 1059。
姚秦.鳩摩羅什譯,《中論》,冊30,No. 1564。
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冊9,No.278。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冊16,No.670。
隋.吉藏撰,《法華論疏》,冊40,No. 1818。
唐.玄奘譯,《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冊27,No.1545。
唐.玄覺撰,《永嘉證道歌》,冊48,No. 2014。
唐.宗密述,《禪源諸詮集》,冊48,No. 2015。
唐.淨覺集,《楞伽師資記》,冊85,No. 2837。
唐.道世撰,《法苑珠林》,冊53,No. 2122。
宋.仁勇編,《楊岐方會和尚語錄》,冊47,No1994A。
宋.克勤評唱,《佛果圓悟禪師碧巖錄》,冊48,No.2003。
宋.志磐撰,《佛祖統紀》,冊49,No.2035。
宋.延壽集,《宗鏡錄》,冊48,No.2016。
宋.契嵩撰,《傳法正宗記》,冊51,No.2078。
宋.契嵩撰,《傳法正宗定祖圖》,冊51,No.2079。
宋.契嵩撰,《傳法正宗論》,冊51,No.2080。
宋.契嵩撰,《鐔津文集》,冊52,No. 2115。
宋.淨善重集,《禪林寶訓》,冊48,No.2022。
宋.紹隆編,《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冊47,No. 1997。
宋.許洞撰,《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冊19,No. 945。
宋.智昭集,《人天眼目》,冊48,No.2006。
宋.道原撰,《景德傳燈錄》,冊51,No.2076。
宋.道誠集,《釋氏要覽》,冊54,No.2127。
宋.道謙編,《大慧普覺禪師宗門武庫》,冊47,No.1998 B。
宋.慧南撰,《黃龍慧南禪師語錄》,冊47,No.1993。
宋.蘊聞編,《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冊47,No.1998。
元.宗寶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冊48,No.2008。
元.德輝重編,《敕修百丈清規》,冊48,No.2025。
元.覺岸撰,《釋氏稽古略》,冊49,No. 2037
明.郭凝之編集,《撫州曹山本寂禪師語錄》,冊47,No. 1987B。
明.圓極撰,《續傳燈錄》,冊51,No.2077。
2.(日)河村孝照主持,《卍新纂續藏經》,東京: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1989年。
宋.正受編,《嘉泰普燈錄》,冊79,No. 1559。
宋.守頤編,《古尊宿語錄》,冊68,No. 1315。
宋.紀蔭編纂,《宗統編年》,冊86,No.1600。
宋.師明集,《續古尊宿語要》,冊68,No. 1318。
宋.祖琇撰,《僧寶正續傳》,冊79,No.1561。
宋.郭庵撰,《十牛圖頌》,冊64,No. 1069。
宋.惠洪撰,《禪林僧寶傳》,冊79,No.1560。
宋.惠洪撰,《石門洪覺範林間錄》,冊87,No.1624。
宋.普濟集,《五燈會元》,冊80,No. 1565。
宋.圓悟錄,《枯崖漫錄》,冊87,No.1613。
宋.道融撰,《叢林盛事》,冊86,No.1611。
宋.熙仲集,《歷朝釋氏資鑑》,冊76,No.1517。
宋.曉瑩集,《羅湖野錄》,冊83,No.1577。
宋.曉瑩錄,《雲臥紀譚》,冊86,No.1610。
明.大建校,《禪林寶訓音義》,冊64,No.1262。
明.心泰編,真清閱《佛法金湯篇》,冊87,No.1628。
明.黎眉等編,《教外別傳》,收入於《卍新纂續藏經》,冊84,No.1580。清.行盛,《禪林寶訓拈頌》,冊64,No.1264。
清.性音編,《大慧禪師禪宗雜毒海》,冊65,No.1278。
清.張文嘉、仲嘉校定,《禪林寶訓合註》,冊64,No.1263。
清.智祥述,《禪林寶訓筆說》,冊64,No.1266。
清.德玉順硃,《禪林寶訓順硃》,冊64,No.1265。
二、原典
春秋.管仲,《管子》,收入於《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1版。
戰國.孟子,《孟子》,收入於清.阮元主持,《十三經註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78年初版。
戰國.荀況,《荀子》,收入於《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1版。
漢.毛亨,《詩經》,收入於清.阮元主持,《十三經註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78年初版。
漢.班固撰,《漢書》,收入於《二十五史》,臺北:藝文印書館,出版年月不詳。
漢.許慎,《說文解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初版。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收入於徐鉉,《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新一版。
漢.戴聖,《禮記》,收入於清.阮元主持,《十三經註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78年初版。
魏.王弼注,《周易注》,收入於《無求備齋易經集成》,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65年臺一版,據清乾隆四十八年武英殿刊仿宋相臺本影印。
魏.王弼注,《老子》,臺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3月初版。
梁.僧祐編,《弘明集》,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5年3月再版
梁.慧皎撰,湯用彤校注,《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10月1版晉.郭象注,《郭象注莊》,共二冊,臺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1987年5月初版。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收入於《中國古籍大觀》,臺北:臺灣古籍出版,1996年出版。
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出版社,民國73年9月初版。
宋.澄觀,《華嚴經疏鈔》,臺北:華嚴蓮社,民國55年初版。
宋.祖謙編,《大慧普覺禪師年譜》,收入於《佛光大藏經.禪藏》,高雄縣大樹鄉: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初版,冊32。
宋.歐陽修,《新五代史》,收入於《二十五史》,臺北:藝文印書館,出版年月不詳。
宋.張載,《張載集》,收入於《四部刊要》,臺北縣樹林市:漢京出版社,2004年初版。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收入於《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出版,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元.馬端臨撰,《文獻通考》,收入於《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出版,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元.脫脫等撰,《宋史》,收入於《二十五史》,臺北:藝文印書館,出版年月不詳。
明.王守仁,吳光等編校,《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初版。
明.蕅益法師,《靈峰宗論》,收入於藍吉富主編,《大藏經補編》,影印本,民國73年初版。
清.阮元,《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78年初版。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臺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65年出版。
清.畢沅編,《續資治通鑑》,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年出版,據清嘉慶六年馮集梧等遞刻本影印。
清.惠棟,《太上感應篇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74年初版。
(日)無著道忠撰,《禪林象器箋》,收入於藍吉富,《現代佛學大系》,臺北縣新店市:彌勒出版社,民國71年初版,據(日)明治四十二年刻本影印。
三、專書
1.中文:
水月齋主人撰述,《禪宗師承記》,臺北縣新店市:圓明出版社,民國89年第1版。
王邦雄等編著,《中國哲學史》,臺北縣蘆洲鄉:國立空中大學,民國84年初版。
王建光,《中國律宗思想研究》,成都:巴屬書社,2004年11月初版。
王紹璠心解,林明珂今譯,《禪門獅子心—禪林寶訓現代版》,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王景琳,《中國古代僧尼生活》,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1年初版。
印順,《中國禪宗史》,臺北:正聞出版社,民國81年10月8版。
佐藤達玄著,釋見憨等譯,共二冊,《戒律在中國佛教的發展》,嘉義市:香光書鄉,1997年初版。
吳汝鈞,《佛學研究方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初版,頁121。
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5月1版5刷。
李中華注譯,潘柏世校閱,《新譯禪林寶訓》,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初版一刷。
李志夫,《中印佛學之比較研究》,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75年11月初版。
忽滑谷快天著,朱謙之譯,楊曾文導讀,《中國禪學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新一版。
洪修平,《禪宗思想的行成與發展》,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初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學生書局,民國75年。
徐小躍釋譯,《禪林寶訓》,高雄縣大樹鄉: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初版。
高令印,《中國禪學通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
高樹藩編纂,《正中形音義綜合大字典》,臺北:正中書局,民國63年8月增訂一版。
麻天祥,《中國禪宗思想發展史》,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共三卷,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0年8月增訂6版。
湯用彤《理學佛學玄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1版。
湯用彤,《文化思想之衝突與調和》,收入於劉夢溪主編,《中國現代學術經典》,湯用彤卷,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版。
開濟,《華嚴禪—大慧宗杲的思想特色》,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5年初版。
馮學成,《心靈鎖鑰—佛教心理世界》,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4月。
黃夏年主編,《禪宗三百題》,臺北:建安出版社,1996年初版。
黃懺華,《佛教各宗之大意》,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0年5月初版。
楊祖漢著,《中庸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民國72年。
楊惠南,《禪史與禪思》,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4年4月。
楊惠南,《佛教思想發展史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8年8月再版。
聖印法師,《嘻笑怒罵皆禪機—禪林寶訓講記》,新店:圓明出版社,民國84年3月第一版2刷。
聖嚴法師,《正信的佛教》,臺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8月初版。
鈴木大拙著,陶剛譯,《禪與日本文化》,臺北:桂冠出版社,1992年初版。
鈴木大拙著,謝思煒譯,《禪學入門》,臺北:桂冠出版社,1992年初版。
潘桂明,《中國禪宗思想歷程》,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2年11月第1版。
潘桂明釋譯,《大慧普覺禪師語錄》,高雄縣大樹鄉: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初版。
蔡仁厚,《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75年5月。
賴永海,《佛學與儒學》,臺北:楊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4月初版。
2.外文:
阿部肇一,《中國禪宗史の研究—南宗禪成立以後の政治、社會史的考察》,東京:誠信書房,1963年3月。
玉村竹二,《五山文學》,東京:至文堂,昭和30年。
松本史朗,《禪思想の批判的研究》,東京:大藏出版社,1994年1月。
石井修道,《宋代禪宗史の研究》,東京:大東出版社,1987年10月。
中岡宏夫編著,《禪の精髓》,東京:誠信書房,1959年9月。
四、博碩士論文
王予文著,《契嵩及其佛學思想》,收入於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總編輯,《中國佛教學術論典.法藏文庫》,高雄縣大樹鄉: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元月初版,博碩士學位論文,冊29。
伍先林,《宗杲思想研究》,收入於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總編輯,《中國佛教學術論典.法藏文庫》,高雄縣大樹鄉: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元月初版,博碩士學位論文,冊6。
陳利權,《禪宗與心學》,收入於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總編輯,《中國佛教學術論典.法藏文庫》,(高雄縣大樹鄉: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元月初版),博碩士學位論文,冊26。
彭自強,《佛教與儒道的衝突與融合—以漢魏兩晉時期為中心》,收入於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總編輯,《中國佛教學術論典.法藏文庫》,(高雄縣大樹鄉: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元月初版),博碩士學位論文,冊8。
魏道儒,《宋代禪宗史論》,收入於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總編輯,《中國佛教學術論典.法藏文庫》,高雄縣大樹鄉: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年元月初版,博碩士學位論文,冊3。
五、單篇期刊論文
1.中文:
朱智武,〈試論墨學與禪宗叢林風規的會通〉,《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4月,卷29,第2期。
徐小躍,〈《禪林寶訓》研究〉,《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1997年,第1期。
陳秋珠、郭文斌,〈《禪林寶訓》中的領導心理思想初探〉,《溫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10月,卷21,第5期。
蔣九愚,〈《禪林寶訓》禪修思想述評〉,《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11月,卷27,第6期。
蔣九愚,〈《禪林寶訓》五種古注本述評〉,《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3期。
蔣九愚,〈《禪林寶訓》倫理思想儒學化探析〉,《倫理學研究》,2004年,第4期。
鄭志明,〈永嘉玄覺禪師證道歌義理初探〉,臺北:《中國佛教》,1984年6月,卷28,第6期2.外文:
James T.C. Liu, “China Turning Inward: Intellectual-Political Changes in Early Twelfth Century”, Cambridge and London: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 1988
Jan Yun-hua, “Buddhist Relations between India and Sung China”, History of Religion, 1996, vol.6, pt.2.
六、工具書及網路電子佛典、光碟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編輯,《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6月。
中華電子佛典獻上藏經閣(CBETA)http://ccbs.ntu.edu.tw/cbeta/
佛光山宗務委員會監製,《佛光大辭典光碟版》,臺北:佛光出版社,民國89年第二版。
吳汝鈞編著,《佛教思想大辭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年12月初版2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