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壹 原典
王弼注,《老子》,臺北市:金楓出版社,出版日期不詳。
王叔岷著,《莊子校釋》,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3年4月二版。
王叔岷著,《莊子校詮》,共兩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9年6 月三版。
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臺北市:世界書局,1974年10月七版。
王先謙著,《莊子集解》,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2月臺六版。
王夫之著,《莊子通‧莊子解》,臺北市:里仁書局,1984年9月。
王陽明著,葉紹均點註,《傳習錄》,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1 月臺一版第12次印刷。
王熙元、郭預衡纂,《譯注評析古文觀止續編》,臺北市:百川書局,1994年3月初版。
司馬遷著,《史記》,臺北市:宏業書局,出版日期及版本不詳。
朱熹撰,《四書集注》,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74年4月三版。
仲兆環等譯注,《南華經》,安徽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第一版。
李漁叔註譯,《墨子今註今譯》,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6年7月二 版。
吳怡著,《新譯莊子內篇解義》,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6月初版二 刷。
房玄齡等僎,《晉書》,臺北市:藝文印書館,出版日期與版本均不詳。
金履祥撰,《尚書》,臺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1991年2月。
姜義華,黃俊郎注譯,《新譯禮記讀本》,臺北市:三民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10 月初 版。
段玉裁著,《說文解字注》,臺北市:蘭臺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74年10月4版。
徐廷槐著,《南華簡鈔》,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72年5 月初版
黃錦鋐著,《新譯莊子讀本》,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74年1月初版。
陸德明著,《經典釋文》,臺北市:中華民國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日期及版本 不詳。
陳景元撰,《南華章句音義》,臺北縣:藝文印書館,1972年5月初版。
陳壽昌撰,《南華真經正義》,臺北市:新天地書局,1972年11月初版。
郭璞注,《爾雅郭注》,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6月臺二版。
郭慶藩撰,《莊子集釋》,臺北市: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12月初版一刷。
郭建勳注譯,《新譯易經讀本》,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8月。
焦竑撰,《莊子翼》,臺北市: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9年6月三版。
張默生著,《莊子新釋》,臺北市: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1月初版。
揚雄撰,《法言》,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83年12月臺三版。
楊伯竣註譯,《列子集釋》,出版時地,日期及版本均不詳。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共八冊。
憨山著,《莊子內篇憨山註》,臺北市:建康書局有限公司,1956年5月初版。
錢穆著,《莊子纂箋》,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1月五版五刷。
劉文典註譯,《淮南鴻烈集解》,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10月再版。
貳 專書
王博著,《莊子哲學》,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第二次印刷。
王佳煌等譯,《當代社會研究法》,臺北市: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12月二刷 修正版。
王叔岷著,《莊學管窺》,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3月。
王叔岷著,《諸子斠證》,臺北市:世界書局,1964年4月初版。
王夫子著,《死亡文化的全方位解讀》,共二冊,北京市:中國社會出版社,1998年2月 第一次印刷。
Alfons Deeken著,王珍妮譯,《生與死的教育》,臺北市:心理出版社,2002年2月 初版一刷。
王文斌著,《無畏的歌贊─死亡崇拜之解剖》,遼寧: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第一版。
王增、李仲祥著,《婚喪禮俗面面觀》,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1月第一次印刷。
方東美著,《原始儒家道家哲學》,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方東美著,《生生之德》,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12月四版。
卡爾‧愛德華‧哈萊特著,王任光譯,《歷史文集》,臺北市:幼獅書局,1997年。
卡西勒著,杜若洲譯,《人的哲學》,臺北市:審美出版社,1976年9月初版。
白本松、毛利鎖著,《逍遙之祖》,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8 月第一次印刷。
任繼愈主編,嚴如嫻、劉宇著,《中國少數民族婚喪風俗》,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1996年12月第一次印刷。
牟宗三著,《才性與玄理》,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8月修訂八版。
牟宗三著,《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再版。
伊比鳩魯著,〈致美偌寇的信〉,收錄於《古希臘羅馬哲學資料選輯》,臺北市:仰哲 出版社,1987年。
辛格著,郜元寶譯,《生命的價值與創造》,臺北縣:業強出版社,1996 年。
宋時豪著,《教育概論筆記》,網址:www.hukou.org/aming/educon.htm。
李澤厚著,《華夏美學》,香港:三聯書店:1988年10月。
李勉著,《莊子總論及其分篇評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8 月修訂版。
李震著,《中外形上學比較研究》,共兩冊,臺北市:中央文物供應社,1982年6月。
何福田主編,紀潔芳等著,《生命教育》,臺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 月初版一刷。
Kenneth J. Doka, Ph.D 編著,李開敏等譯,《與悲傷共渡─走出親人遽逝的喪慟》 臺北市:心理出版社,2002年4月初版一刷。
J. William Worden 著,李開敏等譯,《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心理衛生實務工作者 手冊》,臺北市:心理出版社,2004年。
沈清松主編,葉海煙著,《末世與希望》,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10 月初版一刷。
呂應鐘著,《現代生死學》,臺北縣:新文京開發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9月15日初版。
吳怡著,《中國哲學發展史》,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1月四版。
吳怡著,《生命的哲學》,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5月初版一刷。
吳怡著,《逍遙的莊子》,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2月初版四刷。
吳汝均著,《老莊哲學的現代論》,臺北市: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 年6月一刷。
林惠祥著,《文化人類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4月臺一版 第八次印刷。
林義男,陳淳文著,《內容分析導論》,臺北市:巨流圖書有限公司,1989年。
林綺雲主編,曾煥棠等著,《生死學》,臺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3月初 版六刷。
段德智著,《死亡哲學》,臺北市: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4月初版。
周紹賢著,《莊子要義》,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83年8月初版。
周慶華著,《死亡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初版一刷。
貝克勒等編著,張念東等譯,《哲言集:向死而生》,北京市:三聯書店,2003年9月第 三次印刷。
馬敘倫著,《莊子義證》,臺北市:弘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70年10月。
威克科克斯‧蘇頓著,《死亡與垂死》,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發行,1990年10月 第一版第一刷。
姜聲調著,《蘇軾的莊子學》,臺北市: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12月初版。
封思毅著,《莊子詮言》,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4月三版。
柳澤桂子著,呂美汝譯,《生死書:死亡的生命科學》,臺北市:究竟出版社股份有限 公司,2004年11月初版。
岸夲英夫著,闞正宗譯,《凝視死亡之心》,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6 月年初版。
James Van Praagh著,胡英音、張志華譯,《走出哀傷》,臺北市:宇宙花園有限公 司,2004年12月初版一刷。
胡適著,《中國古代哲學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9月臺十一版。
胡適著,《胡適文存》,共四集,臺北市:遠東圖書公司,1990年4月。
徐復觀著,《周秦漢政治社會結構之研究》,香港:新亞研究所,1972年3月初版。
徐復觀著,《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7 年4月三版。
徐復觀著,《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1月第十次印刷。
唐君毅著,《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共兩冊,冊下,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5 月全集校訂版。
唐君毅著,《哲學概論》,共兩冊,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5月三版。
唐君毅著,《人文精神之重建》,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校訂一版二刷。
唐君毅著,《人生之體驗》,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5月全集校訂版三刷。
唐君毅著,《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1986
年全集校訂版。
I. Singer著,郜元寶譯,《我們的迷惘》(Meaning in Life: The Greation of Value),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陸揚著,《中西死亡美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9月第一版第一刷。
Shirley F. Heck 、C. Ray Williams編著,桂冠前瞻教育叢書編譯組譯,《教師角 色》,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7月初版一刷。
尉遲淦主編,《生死學概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3月二版一 刷。
崔大華著,《莊學研究》,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9月初版。
張立文著,《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 年7月初版一刷。
張岱年著,《中國哲學大綱》,臺北市: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4月。
張成秋著,《莊子篇目考》,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7月初版。
張捷夫著,《中國喪葬史》,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5年7月初版一刷。
張淑美著,《死亡學與死亡教育》,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1996年3月初版一刷。
張淑美著,《中學「生命教育」手冊─以生死教育為取向》,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2003年8月初版三刷。
張淑美著,《「生命教育」研究、論述與實踐─生死教育取向》,高雄市:高雄市復文 圖書出版社,2005年5月初版。
John Davy & Susan Eills著,張景然等譯,《安寧照護的諮商技巧》,臺北市:弘智 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 年12月初版一刷。
孫以楷、甄長松著,《莊子通論》,北京市:東方出版社,1995年第一次印刷。
商戈令譯,《死亡的意義》,臺北市:正中書局,1994年臺初版。
韋政通著,《中國哲學思想史批判》,臺北市:水牛出版社,1971年3月再版。
黃錦鋐著,《莊子》,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歷代思想家》,臺北 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8月第四版。
黃錦鋐著,《莊子及其文學》,臺北市: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77年7月初版。
黃中天著,《死亡教育概論Ⅰ─死亡態度及臨終關懷研究》,臺北縣:業強出版社, 1992年5月初版二刷。
黃中天著,《死亡教育概論II──死亡教育課程設計之研究》,臺北縣:業強出版社, 1992年5月初版二刷。
莊萬壽著,《莊子學述》,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1970年油印排印版。
梁啟超著,《古書真偽及其年代》,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56年10月臺一版。
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輯,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8月校訂版。
陳鼓應著,《莊子哲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陳鼓應著,《老莊新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二版一刷。
陳芳明著,《中國懸棺葬》,重慶:重慶出版社,1992年12月第一版第一刷。
陳品卿著,《莊子新探》,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8月增訂再版三刷。
陳兵著,《生與死的超越;坦然面對生死,破解生死之謎》,臺北市:百善書房,2004 年6月第一版第一刷。
陳德和著,《臺灣教育哲學論》,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6月初版。
馮友蘭著,《中國哲學史》,香港:太平洋圖書公司,1970年2月。
馮友蘭著,《中國哲學史新編》,共七冊,臺北市: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 年12月初版。
馮友蘭著,《人生的哲學》,臺北市:生智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11月初版二刷。
馮友蘭著,《新知言》,上海市:上海書局,1991年第一版出版。
馮友蘭著,《新理學》,上海市:上海書局,1991年第一版。
馮耀明著,《中國哲學方法論問題》,臺北市: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9月 初版。
傅偉勳著,《批判的繼承與創造的發展─「哲學與宗教」二集》,臺北市:東大圖書股 份有限公司,1986年6月。
傅偉勳著,《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臺北市:正中書局,1993年7月臺初版。
傅偉勳著,《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臺北市:正中書局,1994年。
傅樂成著,《中國通史》,共二冊,臺北市:大中國圖書公司,1991年8月十八版。
傅佩榮著,《儒道天論發微》,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10月初版。
鈴木莊一等著,徐雪蓉譯,《生命的安寧─關於療養院》,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 公司,1997年6月初版。
葉朗主編,《哲學門》,第2卷,第1冊,湖北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第一 版。
葉國慶著,《莊周風貌》,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初版。
葉海煙著,《老莊哲學新論》,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9月10月二版。
福永光司著,陳冠學譯,《莊子》,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71年2月三版。
趙衛民著,《莊子的道》,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初版。
載正德著,《生死學:超越死亡》,臺北縣:全威圖書有限公司,2005年9月初版。
熊十力著,《原儒》,臺北市:明文書局,1988年12月。
鄧卓明、鄧力著,《中國葬俗》,重慶:重慶出版社,1992年10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齊格蒙‧包曼著,陳正國譯,《生與死的雙重變奏─人類生命策略的社會學詮釋》, 臺 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鄭世根著,《莊子氣化論》,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7月初版。
鄭曉江著,《中國生命學─中華賢哲之生死智慧》,臺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 司,2005年9月初版一刷。
鄭曉江主編,《宗教生死書》,臺北市:華成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初版。
鄭曉江著,《超越死亡》,臺北市:正中書局,1999年臺初版。
鄭曉江著,《中國死亡智慧》,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4月初版。
鄭曉江著,《生命終點的學問》,臺北市: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4月臺二版。
藍吉富,劉增貴主編,《中國文化新論宗教禮俗篇‧敬天與親人》,臺北市:聯經出版 事業公司,1982年初版。
劉榮賢著,《莊子外雜篇研究》,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4月初版
劉坤生著,《莊子哲學本旨論稿》,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8年6月第一次印刷。
劉光義著,《莊學蠡測》,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5月初版。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1988年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 刷。
劉瞱原、鄭惠堅著,《中國古代祭祀》,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8 年9月初版一刷。
劉小楓著,《逍遙與拯救》,臺北市:風雲時代,1990年。
薩特著,楊適譯,《中西人論的衝突─文化比較的一種新探求》,大陸:中國人民大學 出版社,1991年。
羅素著,何兆武、李約瑟譯,《西方哲學史》,共二卷,北京市:商務印書館,1966年 12月第六次印刷。
羅家倫著,《新人生觀》,臺北縣:業強出版社,1990年。
錢穆著,《國史大綱》,共二冊,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10月 修訂版。
錢穆著,《孔子傳》,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4月再版。
錢穆著,《先秦諸子繫年》,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6月三版。
錢穆著,《靈魂與心》,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0年8月初版第九刷。
饒見維著,《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3年9月二版。
顧頡剛等編輯,《古史辨》,共七冊,臺北市: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11 月初版。
參 學位論文、學術論文部分
一、博碩士論文
毛忠民著,《莊子氣論思想研究》,私立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2 月。邱茂波著,《從「內聖外王」論莊子哲學及其重要詮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 所博士論文,2003年5月。柳秀英著,《先秦道家老莊生命思想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4年6月。余靜惠著,《死亡的問題與《莊子》哲學的回應》,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4年6月。李俊男著,《莊子「化」思想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年6月。李宗蓓著,《莊子生死觀研究》,私立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林祖耀著,《中國喪葬禮俗中的宗教思想及其現代意義》,私立輔仁大學宗教研究
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林玉芳著,《師院生面對死亡之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1月。金明鎔著,《先秦生死觀研究》,私立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6月。
邱麗芬撰,《當前美國殯葬教育課程設計初探─兼論國內殯葬相關教育的實施現況》, 私立南華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1月。
姚榮華撰,《莊子教育思想》,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6月。
徐福全著,《儀禮士喪禮既夕禮儀節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79年。許雅芳著,《楊王孫裸葬思想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12月。程安宜著,《從「老莊生死觀」探討國小兒童的死亡教育》,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曾冠麟著,《論莊子中的『生』與『死』》,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 月。
蘇雅惠著,《莊子生死觀對死亡教育的啟示》,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6年6月。
蘇慧萍著,《《老》《莊》生死觀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 月。鄭鈞偉著,《《莊子》生死觀研究》,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二、研討會及期刊論文
朱喆著,〈先秦道家生死智慧與現代西方死亡哲學〉,《宗教哲學》,南投縣:中國民 國宗教哲學研究社,2000年6 月,第6卷,第2期。何保中著,〈死亡問題在莊子思想中的意義與地位〉,《先秦道家思想研討會論文 集》,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1998年4月25日至26日。
何佳瑞著,〈死亡經驗與美感經驗之會通〉,《新世紀宗教研究》,臺北縣:財團法人 世界宗教博物館發展基金會附設出版社,2005年3 月,第3卷,第3期。林治平等著,〈以全人教育為本的通識教育理念及其落實實施─以中原大學為例說明 之〉,《華人地區大學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 學,1996 年11月。
周菊美著,〈「生命教育」課程實施之個案探討:一位種子教師的省思〉,《臺灣地 區國中生死教育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2001年5月。
紀潔芳著,〈兒童生死教育教學之探討─兼談教學資源之運用〉,《臺灣地區兒童生死 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2000年10月。
紀潔芳著,〈生死學課程於師範教育及成人教育教學之探討〉,《全國大專生死學
課程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2000 年1月。
孫效智著,〈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哲學雜誌》,臺北市:業強出版社,2001年5 月初版,第35期。陳鼓應著,〈論道與物關係問題:中國哲學史上的一條主線〉,《臺大文史哲學報》, 臺北市:臺灣大學文學院,2005年5月,第62期,。陳政揚著,〈論莊子與張載的「氣」概念〉,《東吳哲學學報》,臺北市:東吳大學, 2005年8月,第十二期。陳政揚著,〈生命教育的儒學關懷〉,《揭諦》,嘉義縣:南華大學,2006年3月,第十 期。
陳德和著,〈儒家思想的生命教育理論述(下)─對諍於全人教育論、多元知能論和層次 進步論〉,《鵝湖月刊》,鵝湖雜誌社,2006年2月,第368期,。許雅芳著,〈從「莊周夢蝶」論「死亡」的超越〉,《宗教哲學》,南投縣:中華民國 宗教哲學研究社, 2005年6月,第33期。黃君瑜著,〈悲傷治療之理念的演變〉,《諮商與輔導月刊》,臺北市:天馬文化事業 有限公司,2002年7月,第199期。張煥志著,〈中國美學傳統的新詮釋─以生命美學作為詮釋背景的《中西比較美學論 稿》〉,《河南社會科學》,2001年3月,第10期。
張尚德著,〈從逍遙遊與齊物論看莊子生命哲學系統〉,《鵝湖月刊》,臺北市:鵝湖 雜誌社,1976年,第2期。傅佩榮著,〈死亡觀與輪迴問題─兼評《前世今生》〉,《哲學雜誌》,臺北縣:業強 出版社,1994年4月初版,第8期。鄭志明著,〈人間淨土與終極關懷─論傅偉勳的佛教生死學〉,第三屆中華國際佛學會 議抽印本,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主辦,1997年7月17-21日。
鄭曉江著,〈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永恆主題〉,《亞太地區生命教育教學研討會論文 集》,嘉義縣:吳鳳技術學院,民國2005年5月。
釋慧開著,〈生死學有關宗教層面之探討〉,《全國大專院校生死學課程教學研討會論 文集》,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2000年1月。
釋慧開著,〈少年十五二十時─青少年的成長課題〉,《臺灣地區國中生死教育教
學研討會論文集》,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2001年5月。
釋慧開著,著,〈生死學有關宗教層面之探討〉,《全國大專院校生死學課程教學研討 會論文集》,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2000年1月。
蘇肖好著,〈澳門大專生對生命意義感之探討〉,《防治青少年自殺與生命教育研討會 論文集》,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2002年12月。
錢穆著,〈薪盡火傳釋義〉,《中原文獻》,1986年,第18卷,第9期。
羅文基著,〈從生涯教育到生死教育:高雄市推展生死教育緣起〉,《全國大專院校生 死學課程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2000年1月。
肆 工具書
周何編,《國語活用辭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0年2月二版一刷。
金炳華等編,《哲學大辭》,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次印刷。
韋政通主編,《中國哲學辭典大全》,臺北市: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7月 一版四刷。
臺灣中華書局辭海編輯委員會編,《辭海》,共三冊,臺北縣:弘揚圖書有限公司,
2005年7月三版五刷。
伍:網站
www.adec.org.
www. life.edu.tw.
英文部分
Aiken, L. R. (1985). Dying, death and bereavement. Boston: Allyn &
Bacon, Inc.
Aries, P. (1995). Images of Man and Death. 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ensley, K. B., Jr. (1975). Death education as a learning experience.
Washington, D. C.: Clearinghouse on Teacher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No. ED 115 580 )
Bowker, J. (1991). The Meaning of Death.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orr, C. A., & Nabe, C. M. & Corr, D. M. (Eds.) (1977). Death and
dying, life and living. (2 nd ed.)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Eddy, J. M., & Alles, W. F. (1983). Death education. St. Louis: The
C. V. Mosby Company.
Fruehling, J. A. (1982). Sourcebook on Death and Dying. Chicago:
Marquis Who’s Who, Inc.
Gibson, A. B., & Robert, P. C., & Buttery, T. J. (1982). Death
Education: A concern
for the living.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No. ED 215 948 )
Glass J. Jr., & Trent, (1982). “Death Education: An Adult
Education Concern.” Lifelong Learning, 5, 24-25.
Hardt, D. V. (1979). Death: the final frontier,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Howarth, G., & Leaman, O., (eds). (2001). Encyclopedia of Death and
Dying. New York: Routledge.
Iserson, K. V. (2001). Death Dust: What Happens to Death Bodies?2nd
ed. Tucson:Galen Press.
Kubler-Ross, E. (1969). On Death and Dying. New York: Macmillan :
Macmillan.
Krishnamurti, J. (1992). On Living and Dying. San Francisco:
Harpercollins.
Kastenbaum, R. & Ruth, A. (1976). The psychology of death. New
York : Springer Publishing Corporation.
Leviton, D. (1977). “The scope of death education.” Death
Education, 1, 41-56.
Morgan, J. ”Death Education”收錄於《臺灣地區高中職學校生死教育教學研討會
論文集》,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2001年11月。
Nagy, M. (1959). ‘The child’s view of death’. In H. Feifel (ed.),
The meaning of death, New York: McGraw-Hill.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48)
Quint, J. B., (1982). Death Education for the Health Professional.
Hemisphere Publishing Corporation.
Solnit, A. J. (Ed). (1983). The Child and Death. New York:Columbia
Uviversity.
Seale, C. F. (1998). Constructing Death: The Sociology of Dying and
Bereavemen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inn, R. B. (ed). (1956). John Dewey: Dictionary of Education. No
place & publis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