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ヽ典籍
(依作著時代先後排序)
漢ヽ揚雄,《法言》,《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五年。
宋ヽ張載,《張子集》,臺北:漢京文化,民國七二年。
宋ヽ張載,明ヽ王夫之注,《張子正蒙注》,臺北:世界書局,民五九再版。
宋ヽ程頤ヽ程顥,《二程全書》,全三冊,臺北:中華書局,民國七五年八月四版。
宋ヽ程顥ヽ程頤,《二程集》,全二冊,臺北:漢京文化,民國七二年。
宋ヽ楊時,《楊龜山先生全集》,全四冊,臺北:學生書局,民國六三年。
宋ヽ謝良佐,《上蔡語錄》,朱熹編,臺北:廣文書局,民國六九年,再版。
宋ヽ胡宏,《胡宏集》,吳仁華點校,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三年。
宋ヽ胡宏,《五峰集》,(集部ヽ別集類),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局。
宋ヽ胡宏,《知言》,六卷附錄一卷,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ヽ儒家類),臺北:商務印書局。
宋ヽ胡寅,《斐然集》,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三年。
宋ヽ張栻,《張栻全集》,全三冊,楊世文ヽ王蓉貴校點,四川:長春,一九九九年。
宋ヽ朱熹,《朱子語類》,全八冊,黎靖德編,臺北:文津,民國七五年。
宋ヽ朱熹,《朱子大全》,全十二冊,臺北:中華書局,民國五九年。
宋ヽ朱熹,《四書集注》,臺北:漢京文化,民國七六年。
明ヽ黃宗羲撰,《宋元學案》,全六冊,臺北:華世,民國七六年。
明ヽ黃宗羲撰,《明儒學案》,全六冊,臺北:華世,民國七六年。
二ヽ專書
(依作者筆劃先後順序排列,再依成書先後順序排列,後依書名筆劃先後 排序)
方立天,《中國古代哲學發展史》,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0年二 版。
王立新,《胡宏》,臺北:東大圖書,民八五年。
方東美,《新儒家哲學十八講》,臺北:黎明文化,民國七八三版。
王開府,《胡五峰的心學》,臺北:學生書局,民國六七年。
王邦雄ヽ楊祖漢ヽ高栢園ヽ岑溢成編著,《中國哲學史》,臺北:國 立空中大學,民國八四年。
王邦雄ヽ楊祖漢ヽ曾昭旭,《孟子義理疏解》,臺北:鵝湖,民國八四年五版。
王邦雄ヽ楊祖漢ヽ曾昭旭,《論語義理疏解》,臺北:鵝湖,民國八七年七版。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臺北:藍燈文化,民國八十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特質》,臺北:學生書局,民國七三年七版。
牟宗三,《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臺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六。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學生書局,民國七八年再版。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全三冊,臺北:中正書局,民國七九。
向世陵,《善惡之上》,北京:中國廣播電視,二000年。
朱胎庭,《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一九八九年。
朱建民,《張載思想硏究》,臺北:文津,民國七八。
朱漢民ヽ陳谷嘉,《湖湘學派源流》,湖南:湖南敎育,一九 九二年。
朱漢民,《湖湘學派史論》,湖南:湖南大學,二00四年。
任繼愈,《中國哲學史》,北京:人民,一九九三年。
何俊,《南宋儒學建構》,上海:上海人民,二00四年。
金春峰,《朱熹哲學思想》,臺北:東大圖書,民國八七。
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一九九二年四次。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ヽ原敎篇》,臺北:學生書局,民國七三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ヽ原道篇》,全三冊,臺北:學生書局,民國七五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ヽ導論篇》,臺北:學生書局,民國七五年。
唐君毅,《哲學槪論》,全二冊,臺北:學生書局,民國七五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ヽ原性篇》,臺北:學生書局,民國七八年。
張立文,《宋明理學邏輯結構的連化》,臺北:萬卷樓,民國八二 年。
張立文,《宋明理學硏究》,北京:人民大學,一九八五年。
張立文,《氣》,北京:人民大學,一九九0年。
張立文,《心》,北京:人民大學,一九九六年。
張岱年,《中華的智慧》,臺北:貫雅文化,民國八十年。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臺北:藍燈文化,民國八一年。
陳來,《朱熹哲學硏究》,臺北:文津,民國七九。
陳俊民,《中國哲學硏究論集》,臺北:商務印書館,民國八三。
馮友蘭,《中國哲學新編》,臺北:藍燈文化,民國八十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全四冊,臺北:三民書局,民國七三年增訂初版。
葛榮晉,《中國哲學範疇導論》,臺北:萬卷樓,民國八二年。
楊祖漢,《儒學與康德的道德哲學》,臺北:文津,民國七六 年。
楊祖漢,《儒家的心學傳統》,臺北:文津,民國八一。
楊祖漢,《當代儒學思辨錄》,臺北:鵝湖,民國八七。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臺北:學生書局,民國七九。
劉宗賢ヽ謝祥皓,《中國儒學史》,四川:人民,一九九三年。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北:學生書局,民國七 一年。
蔡仁厚,《新儒家精神方向》,臺北:學生書局,民國七一年。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臺北:學生書局,民七七年二版。
蔡仁厚,《中國哲學史大綱》,臺北:學生書局,民國七七年。
蔡仁厚,《宋明理學ヽ北宋篇》,臺北:學生書局,民國七七年五版。
蔡仁厚,《宋明理學ヽ南宋篇》,臺北:學生書局,民國七七年五版。
蔡仁厚,《儒家心性之學論要》,臺北:學生書局,民國七九年。
錢穆,《宋明理學槪述》,臺北:學生書局,民國七六年三版。
錢穆,《朱子新學案》,臺北:三民書局,民國七八年三版。
二ヽ論文期刊
(一)論文
(依作著筆劃先後排序)
李在哲,《胡五峰思想硏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化硏究所碩士論文。
林怡君,《胡五峰心性哲學之硏究》,輔仁大學哲學硏究所碩士論 文。
許惠敏,《五峰思想硏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陳祺助,《胡五峰之心性論硏究》,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硏究所碩士論文。施芳齡,《胡五峰心性之學硏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硏究所碩士論文。
蘇子敬,《胡五峰〈知言〉哲學課題之硏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硏究所碩士論文。(二)期刊及專書論文
(依作著筆劃先後排序)
王俊彦,〈胡五峰盡心成性之思想〉,《孔孟月刊》,第27卷,第6期,頁40至45。
朱漢民,〈湖湘學派本體論的實學特色〉,《中國文化月刊》,160期,民82年2月,頁29至43。朱漢民,〈湖湘學派源流及其學術思想特點〉,《湖南文獻》,第21卷,第6期,民國82年,頁6至10。周曉勇,〈試論牟宗三對宋明儒學硏究的理論創新〉,《華中科技大學學報ヽ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4期,2000年11月,頁39至44。
陳祺助,〈胡五峰年譜〉,《鵝湖月刊》,第134卷,民國75年8月,頁48至54。張德麟,〈論朱子之「中和舊說」〉,《孔孟月刊》,第15卷,第11期,頁30至34。楊祖漢,〈朱子《盡心章注》與胡五峰思想之關係〉,《人文學報》,第24期,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2001년12月,中壢,頁213至240。
楊祖漢,〈胡五峰之體用論與朱子「中和舊說」的關係〉,《含章光化 – 戴璉璋先生七秩哲誕論文集》,抽印本,里仁,2002年12月,臺北,頁21至57。
鄧紹光,〈胡五峰「以心著性」的義理結構〉,《鵝湖月刊》,第14卷,第11期,頁26至32。霍晉明,〈朱子參究中和問題淺探〉,《鵝湖月刊》,第16卷,第6期,民國79年,頁47至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