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內政統計資訊服務網(2006)。內政統計年報。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01月10日。網址:http://www.moi.gov.tw/stat/
內政部消防署法令查詢系統(2005)。災害防救法。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01月10日。網址:http://210.69.173.10/root/law/source/main.htm
內政部消防署法令查詢系統(2005)。警察人員因公傷殘死亡殉職慰問金發給辦法。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01月10日。網址:http://210.69.173.10/root/law/source/main.htm
孔繁鐘、孔繁錦譯(2003)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台北:合記。
王素貞(1994)。台北市國小教師死亡態度、死亡教育態度及死亡教育需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丘愛鈴(1989)。台北市國中教師對死亡及死亡教育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大921災後心理復健小組(1999)。志工自助手冊。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12月27日。網址:http://www.yam.com/921/care/volunteer.html
朱美燕(2002)。台灣地區特種警衛人員死亡態度初探。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江蘭貞(2004)。從照顧到陪伴一安寧護理人員回應臨終病患死亡焦慮之研究。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行政院衛生署(2003)。災難心理衛生工作手冊。台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
吳俊輝(2005)。消防工作辛苦談。北市消防e月刊,22,無頁碼。線上檢索日期:2006年1月15日。網址:http://epaper.tfd.gov.tw/paper_pic.php?epaper_no=35&news_no=1291%20;
吳慧敏(2001)。死亡態度研究及其在生死教育上的運用。九十年五月台灣地區國中生生死教育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彰化師範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共同學科。
吳麗玉(1997)。護理學校學生死亡態度、安樂死態度之-以耕莘護理學校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吳麗玉、林旭龍、呂昌明(1999)。護理學院學生死亡態度之研究。康寧學報,1(3),83-105。巫珍宜(1991)。青少年死亡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易倡(1998)。消防相關法規。台北:詹氏書局。
李復惠(1987)。某大學學生對死亡及瀕死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開敏、林方皓、張玉仕、葛書倫(譯)。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台北:心理。(J. William Worden, 1995)
李興唐(1977)。警察大辭典。桃園:中央警官學校。
周士雍(2001)。精神官能症病患死亡態度之研究。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秀程(2004)。澎湖空難救援經驗與心理衛生處遇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軍事社會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育泉(2005年2月22日)。女子開瓦斯氣爆3消防員遭炸傷。東森新聞報。2005年12月4日,取自:http://www.ettoday.com.tw/2005/02/22/545-1756260.htm
林耀盛(1999)。救難人員的心理復原。輔導季刊,3,63-64。姚林生(1999)。消防人員救災後團體回顧的帶領經驗。臺北市立療養院年報,26-28。
洪美秀(2005年3月2日)。瘋漢引爆瓦斯 傷八警消。自由電子報。2005年12月4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mar/2/today-so7.htm
洪超倫(2005)。消防人員救災安全要領。消防局電子報,24。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12月27日。網址:http://epaper.tfd.gov.tw/paper_pic.php?epaper_no=37&news_no=1437%20
洪雅莉(2001)。九二一救災社工員創傷壓力與社會工作處遇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胡正申(2000)。九二一救災士兵「團體處遇方案」設計與評估之研究。軍事社會科學學刊,6,1-30。倪秋煌(1978)。日本消防與警察研習報告。現代消防,9,61-73。
唐福春(2003)。死亡教育課程對毒品犯生命意義感與死亡態度之影響-以某戒治所為例。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徐士虹(1996)。國中生死亡態度之研究—以宜蘭縣礁溪國中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系碩士論文。張春興(1995)。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淑美(1995)。國中生之死亡概念、死亡態度、死亡教育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張淑美(1996)。死亡學與死亡教育─國中生之死亡概念、死亡態度、死亡教育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高雄:復文出版社。
張慶勳(2002)。論文寫作手冊。台北:心理出版社。
莊淑茹(2001)。死亡教育課程對護校學生死亡態度之影響。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莊麗珍(2004)。彰化地區高中職教師對死亡態度、死亡教育需求及學習策略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許永正(2004)。成人學習者死亡態度之轉換學習歷程研究—以桃園縣社區大學為例。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琳英、莊雅婷、陳志鵬(譯)(2000)。重畫生命線一創傷治療工作手冊。台北:張老師文化。(Rosenbloom, D. & Williams, M. B., 1999)
陳世勳、唐雲明、鄧子正(2001)。消防人員工作滿意實證調查。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9 ,497-529 頁。陳弘毅(1996)。消防學。台北:鼎茂。
陳武雄(2001)。消防人的壓力調適。消防月刊,90年4月,內政部消防署。陳信宏(1998)。實習醫生的死亡焦慮及其因應策略。國立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秋娟(1998)。國小中、高年級學童死亡概念、死亡態度及死亡教育需求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美琴(2000)。對救災人員的照顧。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12月27日。網址:http://heart.ncue.edu.tw/921/921symposia15.shtml
陳瑞珠(1994)。台北市高中生的死亡態度、死亡教育態度及死亡教育需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增穎(1998)。同儕死亡對青少年之死亡態度、哀傷反應、因應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錦宏等譯(2001)。災難與重建—心理衛生實務手冊。台北:心靈工坊。
曾會(2003)。南部地區大專校院訓輔工作人員死亡態度與生死教育需求之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曾廣志(2000)。台灣地區商職學生之死亡態度與生死教育需求之探討。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程啟峰(2004年3月25日)。高雄家俱行大火兩消防隊員英勇殉職。中央社電。2005年11月25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tw/bt/5/3/25/n865013.htm
賀光宗(2003)。拭不去的淚痕-國軍官兵執行空難救援任務之研究-以新航空難為例。政戰學校軍社所社工組碩士論文。
黃季敏(2001)。從重大傷亡災例研究救災人員的生命價值觀。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政昌(2002)。強迫症門診患者的臨床特徵與聯合治療模式效果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黃怡翔(2001)。和心理醫生聊天。台北:新自然主義。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12月27日。網址:http://www.mental.idv.tw/paper/article/articledisplay.asp?acode=80&articleindex=閱讀
黃國城(2003)。高雄巿醫院志工幸福感、死亡態度與生命意義感之相關研究。高師大碩士論文。黃國彥(1986)。老人的生命意義與生活滿意。科學發展月刊,11(12),1641-1645 頁。黃琪璘(1991)。台北市綜合醫院醫師對死亡及瀕死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曉芳(2004)。影響民眾對消防人員社會形象因素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黃龍杰(2004)。救災人員的壓力與調適。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12月27日。網址:http://mental.doctor.com.tw/article.asp?channelid=A19&serial=65
黃麟薦、林宜君(2004)。消防人員工作壓力之調查研究一以新竹縣外勤消防人員為例。中央警察大學災害防救學報,5,285-324。楊大和(譯)(1995)。創傷與復原。台北:時報出版。(Judith Lewis Herman,1992)
廖士程、李宇宙、劉絮愷、李明濱、王聲昌、陳嘉新、鄭致道(2002)。震災後一個月內救難人員之急性壓力症候群。台灣醫學,6(1),1-9。
廖本富(無日期)。災難中、後協助災民之基本原則。全國921災後心理輔導與諮商資訊網。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12月27日。網址:http://heart.ncue.edu.tw/921/921guhelping.shtml
廖秀霞(2001)。生死教育課程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死亡態度影響之研究。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廖明川(1984)。改進我國現行消防組織之研究。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廖芳娟(2000)。臺灣警察之死亡態度研究。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明松(1997)。死亡教育對國中生死亡概念、死亡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泳倫(2003)。基層消防人員休閒參與、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之相關研究。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潘素卿(1994)。老人的死亡態度之初探。台中師院學報,8,163-178。
蔡坤良(2003)。小琉球漁村老人生命意義感、死亡態度與幸福感之研究。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明昌(1995)。老人對死亡及死亡教育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鄭淑里(1995)。死亡教育課程對師院生死亡態度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魯中興(1999)。災難服務人員的壓力調適。慈濟月刊,395。
魯中興(2000,9月)。急難救助者之壓力及支持系統:臺北現況。線上檢索日期:2005年11月15日。網址:http://kbteq.ascc.net/archive/tcpc/p19.html
賴怡妙(1998)。死亡教育團體方案對台灣師大學生死亡態度及生命意義感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錡姵如(2005)。主要照顧者面對親人死亡之焦慮。私立長庚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戴天岳(2002)。警察在槍戰現場之死亡心態研究。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鍾思嘉(1986)。老人死亡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科會研究論文。
鍾春櫻(1992)。死亡教育對護專學生死亡態度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顏淑慧(2002)。台灣地區護專學生死亡態度與死亡教育需求之探討。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羅文珮(2005)。突發急重症病患重要他人的死亡焦慮~鋼索上的表演~。私立長庚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羅素如(2000)。殯葬人員對死亡的態度與生死學課程需求初探。私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蘇佐璽(2005)。探索生死的圖騰:生死教育課程對原住民國中生的死亡態度與生命意義感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蘇完女(1991)。死亡教育對國小中年兒童死亡態度的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蘇船利(2001)。學童暴力電子遊戲經驗與死亡概念、死亡態度相關性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顧艷秋(1997)。北部某護專學生對死亡所持態度之探討。榮總護理,14(2),154-163。英文文獻
Alexander, I. E., & Adlerstein, A. M. (1959). Death and religion. In H. Feifel (Ed.), The meaning of death. New York: McGraw-Hill.
Backer, B. A. Hannon, N. & Rusell , N. A.(1982). Death and dying. New York: John Willey & Sons.
Berman, A. (1974). Belief in afterlife, religion, religiosity and life-threatening experi¬ences. Omega, 5, 127-135.
Bermann, S., & Richardson, V.(1987). Social change in the salience of death among adults in American: A projective assessment. Omega, 17(3), pp. 195-207.
Bregman, L. (1989). Dying: A universal human experience? Journal of Religion and Health, 28(1), 58-69.
Bugental, J. F. T. (1965). The search for authenticity: An existential analytic approach to psychotherapy.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Butler, R. N. (1963). The life review: an interpretation of reminiscence in the aged. Psychiatry, 26, 65-76.
Butler, R. N. (1975). Why survive? Being old in America. New York: Harper & Row.
Cole,M.A.(1978) .Sex and marital status differences in death anxiety.Omega,9(2), 139-147.
Dixon, R., & Kinlaw, B. (1983). Belief in the existence and nature of life after death: A research note. Omega, 13, 287-292.
Durlak, J. A. (1972).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 attitudes toward life and death.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38, 463.
Feifel, H. (1990). Psychology and death. American Psychologist, 45, 537-543.
Flint, G. A., Gayton, W.F., & Ozmon, K. L. (1983).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 satisfaction and acceptance of death by elderly person. Psychological Reports, 53, 290.
Frankl, V. E. (1965). The doctor and the soul. New York: Knopf.
Georgemiller, R., & Maloney, H. N. (1984). Group life review and denial of death. Clinical Gerontologist, 2(4), 37-49.
Hertel, B. R. (1980). Inconsistency of beliefs in the existence of heaven and afterlife.
Jeffers, F. C., Nichols, C. R., & Eisdorfer, C. (1961). Attitudes of older persons toward death. A preliminary study. Journal of Gerontology, 16, 53-56.
Klenow, D. J., & Bolin, R. C. (1989). Belief in an afterlife: A national survey. Omega,20, 63-74.
Kubler-Ross, E.(1969). On death and dying. New York: Mamillan.
Nehrke,M.F.(1977).Death anxiety , locus of control and life satis faction in the eldly. Journal of Death and Dying, 8 ,359-368.
Nelson, L. D.(1979). Structural conduciveness,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death anxiety. Omega, 10(2), 123-133.
Peterson, S. A., & Greil, A. L. (1990). Death experience and religion. Omega, 21, 75-82.
Ottling, James Michael.(1997). Stress and firefighter: An exploratory study, Walden University.
Quinn, P. K., & Reznikoff, M. (198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ath anxiety and 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time in the elderl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21, 197-209.
Review of Religious Research, 21 (Spring), 171-183.
Rhudick, P. J., & Debner, A. S., (1961). Age, personality, and health correlates of death concerns in normal aged individuals. Journal of Gerontology, 16, pp. 44-49.
Swenson, W. M.(1961). Attitudes toward death in an aged population. Journal of Gerontology, 16, 49-52.
Templer, D. (1970). The construction and validation of the Death Anxiety Scale. Journal of General Psychology, 82, 165-177.
Wass, H., Berardo, F., & Neimeyer, R. A. (Eds.). (1988). Dying: Facing the facts (2nd ed.). Washington, DC: Hemisphere.
Wong, P. T. P., Reker, G. T. & Gesser, G. (1994). Death attitude profile-revised: A multidimensional measure of attitudes toward death. pp. 121-148 in book, Neimeyer, R. A. (Ed.) (1994). Death anxiety handbook: Research, instrumentation, and application. IH: Taylor & Franc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