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林語堂本人著作
一:中文部分
(一)專著
林語堂:《語堂文集》(一~四冊),台北:台灣開明書店,民國六十七年十二月,初版。
――:《林語堂經典名著》(一~三五冊),台北:金蘭文化出版社,民國七十三年五月。
――:《林語堂名著全集》(一~三○卷),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初版。
――:《林語堂散文經典全編》(一~四卷),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八月,初版。
林語堂著,萬平近編:《林語堂選集》上下冊,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一九八八年三月,初版。
林語堂著,施建偉編:《林語堂代表作》,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年一月,初版。
(二)報紙
林語堂:<林語堂繪魯迅先生打叭兒狗圖>,《京報副刊》,北京,一九二六年一月二十三日,版七。
――:<論以白眼看蒼蠅之輩>,《申報》,上海,一九三四年四月十六日,版一五。
二:英文部分
Lin, Yutang. Between Tears and Laughter. New York: John Day Co., 1943.
――. The Chinese Theory of Art: Translation from the Master of Chinese Art. Trans. by Lin Yutang. New York: G. P. Putnam’s Sons, 1967.
――. Chinatown Family. New York: John Day Co., 1948.
――. Confucius Saw Nancy and Essays About Nothing. Shanghai: The Commercial Press, Limited, 1936.
――. Famous Chinese Short Stories. Retold by Lin Yutang. New York: John Day Co., 1952.
――. The Flight of the Innocents. New York: G. P. Putnam’s Sons, 1964.
――. From Pagan to Christian. New York: Hearst Co., 1959.
――. The Gay Genius: 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gpo. New York: John Day Co., 1947.
――. A History of the Press and Public Opinion in Chin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36.
――.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New York: John Day Co., 1937.
――.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Cleveland: World Publishing Co., 1960.
――. Juniper Loa. Cleveland: World Publishing Co., 1963.
――. Leaf in the Storm. New York: John Day Co., 1941.
――. Letters of a Chinese Amazon and War-Time Essays. Shanghai: The Commercial Press, Limited, 1930.
――. The Little Critic: Essays, Satires and Sketches on China. First Series, 1930-1932; Second Series, 1933-1935. Shanghai: The Commercial Press, Limited, 1935.
――. Looking Beyond. New York: Prentice-Hall, 1955.
――. Moment in Peking. New York: John Day Co., 1939.
――. “Memoirs (Ι).” Sino-American Relations, Taipei, Vol. Ш, No. 3, 1977.
――. “Memoirs (Π).” Sino-American Relations, Taipei, Vol. Ш, No. 4, 1977.
――.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Taipei, Taiwan: Mei Ya Publications, 1968.
――. A Nun of Taishan and Other Translations. Shanghai: The Commercial Press, Limited, 1935.
――. On the Wisdom of America. New York: John Day Co., 1950.
――. The Pleasures of a Nonconformist. Cleveland: World Publishing Co., 1962.
――. The Red Peony. Cleveland: World Publishing Co., 1961.
――. The Secret Name.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Cudahy, 1958.
――. The Vermilion Gate. New York: John Day Co., 1953.
――. The Vigil of a Nation. New York: John Day Co., 1944.
――. Widow, Nun and Courtesan. Three Novelettes From the Chinese Trans. and Adapted by Lin Yutang. New York: John Day Co., 1951.
――. The Wisdom of China and India.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42.
――. The Wisdom of Confucius.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38.
――. The Wisdom of Laotse.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48.
――. With Love and Irony. New York: John Day Co., 1940.
貳、有關林語堂之研究
一:中文部分
(一)專著
子通編:《林語堂評說七十年》,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二○○三年一月,初版。
子通編:《魯迅評說八十年》,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二○○五年一月,初版。
上海文藝出版社編:《中國新文學大系1927-1937(十九)‧史料.索引一》,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一九八九年五月,初版。
王兆勝:《林語堂的文化情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初版。
王宏志:《思想激流下的中國命運――魯迅與左聯》,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民國八十年九月,初版。
――:《文學與政治之間――魯迅‧新月‧文學史》,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十三年九月,初版。
王瑶:《中國新文學史稿》上冊,北京:開明書店,一九五一年九月,初版。
――:《中國新文學史稿》上下冊,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十一月,修訂重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左聯回憶錄》上下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八二年五月,初版。
尹雪曼:《中國新文學史論》,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民國七十二年九月。
正中書局主編:《回顧林語堂》,台北:正中書局,一九九四年十月,初版。
台北市立圖書館編:《林語堂先生著述資料目錄》,台北:台北市市立圖書館,民國七十四年五月。
司馬長風:《中國新文學史》上中下卷,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八十年十二月。
艾愷:《文化守成主義論──反現代化思潮的剖析》,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五年一月一日,初版。
朱傳譽主編:《林語堂傳記資料》(一~五冊),台北:天一出版社, 民國六十八年十一月至七十年一月。
朱傳譽主編:《辜鴻銘傳記資料》(一~三冊),台北:天一出版社, 民國七十年。
李又寧主編:《胡適與他的朋友》第二集,紐約:天外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十二月。
阪口直樹著,宋宜靜譯:《十五年戰爭期的中國文學》,台北:稻鄉出版社,民國九○年二月,初版。
余英時等:《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分子》,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一九九二年九月,初版。
余英時:《歷史人物與文化危機》,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八十四年九月,初版。
呂若涵:《「論語派」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二○○二年六月,初版。
吳相湘:《民國百人傳》冊一,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六十年。
沈醉:《軍統內幕》,台北:新銳出版社,民國八十三年九月,初版。
林太乙:《林語堂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初版。
――:《林家次女》,台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初版。
林明昌主編:《閒情悠悠――林語堂的心靈世界》,台北: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二○○五年八月,初版。
周作人:《周作人自編文集》(共三六種),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二○○二年一月,初版。
周策縱著,陳永明等譯:《五四運動史》,長沙:岳麓書社,一九九九年八月,初版。
周錦編:《中國新文學大事記》,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國六十九年五月,初版。
周錦編:《中國現代文學作家本名筆名索引》,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國六十九年七月,初版。
周錦:《中國新文學史》,台北:逸群圖書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二年十一月,三版。
周麗麗:《中國現代散文的發展》,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國六十九年七月,初版。
阿英編選,趙家璧主編:《中國新文學大系(十)‧史料.索引》,台北:業強出版社,一九九○年,台一版。
阿英編校:《現代十六家小品》,天津:古籍書店,一九九○年八月,初版。
茅盾編選,趙家璧主編:《中國新文學大系(三)‧小說一集》,台北:業強出版社,一九九○年,台一版。
邵伯周:《中國現代文學思潮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一月,初版。
邵洵美編選:《論幽默》,上海:時代書局,民國三十八年,初版。
施建偉:《中國現代文學流派論》,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初版。
――:《林語堂在大陸》,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八月,初版。
――:《林語堂在海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八月,初版。
――:《林語堂研究論集》,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七月,初版。
――:《幽默大師林語堂》,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二月,初版。
施建偉編:《幽默大師──名人筆下的林語堂‧林語堂筆下的名人》,上海:東方出版中心,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初版。
郁達夫編選,趙家璧主編:《中國新文學大系(七)‧散文二集》,台北:業強出版社,一九九○年,台一版。
唐沅等編:《中國現代文學期刊目錄彙編》上下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八年九月,初版。
馬良春、張大明合編:《三十年代左翼文藝資料選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年十一月,初版。
陳平原:《在東西方文化碰撞中》,《陳平原小說史論集》上卷,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八月,初版。
陳敬之:《三十年代文壇與左翼作家聯盟》,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國六十九年五月,初版。
――:《「新月」及其重要作家》,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國六十九年七月,初版。
――:《早期新散文的重要作家》,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國六十九年七月,初版。
張世珍:《論語時期的林語堂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八十二年四月,初版。
張梁編選:《《語絲》作品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八月,初版。
郭碧娥、楊美雪編:《林語堂先生書目資料彙編》,台北:台北市立圖書館。
董大中:《魯迅與林語堂》,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二○○三年十二月,初版。
萬平近:《林語堂論》,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七年三月,初版。
――:《林語堂評傳》,重慶:重慶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二月,初版。
馮雪峰:《馮雪峰憶魯迅》,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二○○一年一月,初版。
黃曼君主編:《中國近百年文學理論批評史:1895~1990》,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七年三月,初版。
黃興濤:《文化怪傑:辜鴻銘評傳》,台北:知書房出版社,民國九十年七月,初版。
辜鴻銘:《辜鴻銘文集》上下冊,海口:海南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八月,初版。
賈植芳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社團流派》上下卷,江蘇教育出版社,一九八九年五月,初版。
楊義、中井政喜、張中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圖志》上下冊,業強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一月,初版。
魯迅:《魯迅全集》(一~十六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初版。
魯迅博物館等選編:《魯迅回憶錄(散篇)》上中下冊,北京:北京出版社,一九九九年一月,初版。
劉心皇:《現代中國文學史話》,台北:正中書局,民國六十年八月,初版。
――:《魯迅這個人》,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五年六月,初版。
劉炎生:《林語堂評傳》,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一九九四年二月,初版。
――:《中國現代文學論爭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初版。
劉綬松:《中國新文學史初稿》上下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十一月,新一版。
鄭振鐸編選,趙家璧主編:《中國新文學大系(二)‧文學論爭集》,台北:業強出版社,一九九○年,台一版。
鄭學稼:《魯迅正傳》,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民國六十八年八月,三版。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著:《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八年七月,初版。
閻晶明:《魯迅與陳西瀅》,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二○○二年一月,初版。
龔德柏:《龔德柏回憶錄》上中下冊,台北:龍文出版社,民國七十八年六月,初版。
龔鵬程、陳信元主編:《林語堂的生活與藝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二○○○年十二月。
(二)二○、三○年代期刊
《語絲》(一~一五四期),北京,一九二四~一九二七年。
《現代評論》(一~一三七期),北京,一九二四~一九二七年。
《甲寅》(一~三六期),北京,一九二五~一九二六年。
《論語》(一~八○期),上海,一九三二~一九三五年。
《人間世》(一~四二期),上海,一九三四~一九三五年。
《太白》(一~二四期),上海,一九三四~一九三五年。
《宇宙風》(一三~二四期,三七~四八期),上海,一九三六~一九三七年。
(三)期刊論文
王衛平、陸梅:<世紀末的回眸與瞻望──林語堂研究六○年概觀>,《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六期,一九九七年。
左全安:<林語堂愛國思想初探>,《貴陽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一期,一九九六年。
田宛清:<近年林語堂研究綜述>,《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六期,二○○二年。
江午:<試論林語堂二、三十年代的散文創作>,《南京師專教院學報》,二期,一九九四年。
江石江:<林語堂反對左傾提倡幽默的理由>,《傳記文學》,三○卷一期,民國六十六年一月。杜運通:<雖希求光明,卻懼怕血腥──林語堂「轉向」原委辨析>,《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三期,一九九六年。
杜興梅、杜運通:<良多於莠,功大於過──林語堂三○年代幽默小品再評價>,《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六期,一九九八年。
宋媛:<辜鴻銘林語堂「中國形象」的描述与再評价>,《湖北三峽學院學報》,四期,一九九九年。
――:<遊子歸鄉與文人傳教──辜鴻銘、林語堂對外文化介紹的同與異>,《楚雄師專學報》,一期,二○○○年。
吳興文、秦賢次:<「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之一‧林語堂卷(一~十一)>,《文訊》,二一至三一期,民國七十四年十二月至七十六年八月。林秀嫻:<林語堂先生紀念圖書館藏林語堂著作目錄>,《全國新書資訊月刊》,二三期,民國八十九年十一月。周質平:<林語堂與小品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一期,一九九六年。
俞祖華、趙慧峰:<比較文化視野裏的中國人形象──辜鴻銘、林語堂對中西國民性的比較>,《中州學刊》,五期,二○○○年。
施建偉:<左聯與論語派>,《社會科學》,三期,一九九一年。
馬布衣:<廖沫沙批評林語堂>,《上海檔案》,三期,一九九五年。
張景蘭:<林語堂散文創作的發展軌跡>,《淮陰師範學院學報》,五期,一九九九年。
陳金淦:<評「論語派」>,《徐州師範學院學報》,三期,一九七九年。
陳漱渝:<「相得」與「疏離」──林語堂與魯迅的交往史實及其文化思考>,《魯迅研究月刊》,一二期,一九九四年。
董大中:<林語堂與「費厄潑賴」>,《讀書》,三期,一九九九年。
黃建國:<關於「論語派」和左翼文藝陣營批判「論語派」的歷史估價問題>,《天津師大學報》,二期,一九九一年。
喻蓉蓉:<幽默大師林語堂――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傳記文學》,八○卷三期,民國九十一年三月。廖鋒:<近二十年林語堂研究資料綜述>,《廣西師範大學學報》,一期,二○○○年。
霍秀全:<從「老朋友」到「無話可說」──魯迅、林語堂相得相離之跡覓蹤>,《北方工業大學學報》,四期,二○○二年。
(四)學位論文
王岩峰:<林語堂散文文體的選擇與創造>,青島大學,學科專業名稱: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二○○二年四月。
仇燕燕:<論林語堂的人文主義思想>,北京語言大學,學科專業名稱:專門史,碩士論文,二○○三年六月。
包穎:<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著現代文章――論林語堂的文化觀及其現代性>,華中師範大學,學科專業名稱: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二○○三年六月。
李春燕:<論三○年代林語堂的文藝思想>,西安:西北大學,學科專業名稱: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二○○三年五月。
李琳:<論林語堂的「閑适」話語>,河北師範大學,學科專業名稱: 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二○○二年四月。
邱華苓:<林語堂《論語》時期幽默文學研究>,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二年六月。胡馨丹:<林語堂長篇小說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二年六月。宮以斯帖:<林語堂《京華煙雲》(張譯本)之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一年六月。陳家洋:<走向文化烏托邦――論林語堂後期的文化選擇>,蘇州大學,學科專業名稱: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二○○三年四月。
陳茜:<跨文化人林語堂(Lin Yutang: A Successful Cultural Interpreter)>,北京:外交學院,學科專業名稱: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論文,二○○一年五月。(以英文撰寫)
陳麗娟:<林語堂《京華煙雲》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九十三年六月。楊仲:<儒道互補‧中西融合――林語堂的文化觀及其在《京華煙雲》中的體現>,安徽大學,學科專業名稱: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二○○三年五月。
賴勤芳:<林語堂「生活藝術論」研究>,浙江師範大學,學科專業名稱:文藝學,碩士論文,二○○三年四月。
(五)微縮膠捲及報紙
鄭明娳:<林語堂的幽默理念與創作風格>(0103-H-84-AA-1013),台北:行政院國科會科資中心,一九九六年。
不著撰人:<全城忽呈愁慘氣象>,《晨報》,北京,一九二六年三月二十日,版二。
不著撰人:<楊杏佛昨日安塟>,《申報》,上海,一九三三年七月三日,版一一。
不著撰人:<微風文藝社聲討魯迅林語堂>,《申報》,上海,一九三四年七月二十六日,版一六。
不著撰人:<林語堂昨扺台>,《聯合報》,台北,民國五十五年六月五日,版二。
伏園:<京副一週年>,《京報副刊》,北京,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五日,版五~八。
西瀅:<閒話的閒話之閒話引出來的幾封信>,《晨報副刊》,北京,一九二六年一月三十日,版三~四。
孟菊安:<「不下於開槍殺人者」的「閒話」>,《京報副刊》,北京,一九二六年三月三十日,版五。
秋芳:<可怕與可殺>,《京報副刊》,北京,一九二六年三月三十日,版六。
豈明:<陳源口中的楊德群女士>,《京報副刊》,北京,一九二六年三月三十日,版四。
埜容:<人間何世?>,《申報》,上海,一九三四年四月十四日,版一九。
淵泉:<空前之慘事>,《晨報》,北京,一九二六年三月十九日,版二。
――:<政府之責任>,《晨報》,北京,一九二六年三月二十日,版二。
――:<不可輕輕放過>,《晨報》,北京,一九二六年三月二十一日,版二。
――:<群眾領袖安在?>,《晨報》,北京,一九二六年三月二十二日,版二。
――:<校長之責任>,《晨報》,北京,一九二六年三月二十三日,版二。
黃肇珩:<林語堂歸去來兮>,《聯合報》,台北,民國五十五年六月二十七日,版三。
稚暉:<官歟—共產黨歟—吳稚暉歟>,《京報副刊》,北京,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一日,版二。
二:英文部分
Chow, Tse-tsung (周策縱).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tellectual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Eastman, Lloyd E. The Abortive Revolution: China under Nationalist Rule, 1927-1937.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Fairbank, John King. Chinabound: A Fifty-Year Memoir.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2.
Grieder, Jerome B. Hu Shih and the Chinese Renaissance: Liberalism in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917-1937.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Hsia, C. T. (夏志清) 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3th ed.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9.
Hsia, Tsi-an (夏濟安). The Gate of Darkness: Studies on the Leftist Literary Movement in China.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68.
Ku, Hung-ming. 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 Taipei, Taiwan: Committee for the Publication of Dr. Ku Hung-ming’s Works.
Lee, Leo Ou-fan (李歐梵). “Literary trends Ι: the quest for modernity, 1895-1927.” In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12 Republican China 1912-1949, Part 1, ed. by John K. Fairbank.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 Voices From the Iron House: A Study of Lu Xun.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7.
Levenson, Joseph R. Liang Ch’i-ch’ao and the Mind of Modern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0.
Lin, Yü-sheng (林毓生). The Crisis of Chinese Consciousness: Radical Antitraditionalism in the May Fourth Era. Taipei: Quanguo chubanshe, 1979.
――. “The Morality of Mind and Immorality of Politics: Reflections on Lu Xun, the Intellectual.” In Lu Xun and His Legacy, ed. by Leo Ou-fan Lee (李歐梵).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5.
“Lin Yutang, Scholar-Philosopher, Dies.” New York Times, 27 March 1976, p. 28.
MacKinnon, Janice R. and Stephen R. MacKinnon. Agnes Smedley: The Life and Times of an American Radical.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8.
Miles, Steven B. “Independence and Orthodoxy: Lin Yutang and Chinese Journalism in the Republican Era, 1923-1936.” M. A. thesi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1990.
Pollard, David E. “Chou Tso-jen: A Scholar Who Withdrew.” In The Limits of Change: Essays on Conservative Alternatives in Republican China, ed. by Charlotte Furth.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 “Lu Xun’s Zawen.” In Lu Xun and His Legacy, ed. by Leo Ou-fan Lee (李歐梵).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5.
Pye, Lucian W. Warlord Politics: Conflict and Coalition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Republican China.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1971.
Qian, Jun. “Lin Yutang: Negotiating Modernity Between East and West.” Ph. D.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1996.
Sample, Joseph C. “Lin Yutang and the Revolution of Modern Chinese Humor.” M. A. thesis, Texas A&M University, 1993.
Schwarcz, Vera. The Chinese Enlightenment: Intellectuals and the Legacy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of 1919.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6.
Shaffer, Robert. “Pearl S. Buck and the American Internationalist Tradition.” Ph. D. dissertation, Rutgers University, 2003.
Shen, Shuang. “Self, Nations, and the Diaspora—Re-reading Lin Yutang, Bai Xianyong, and Frank Chin.” Ph. D. dissertation,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1998.
Snow, Helen Foster. My China Years. New York: William Morrow, 1984.
Sohigian, Diran John. “The Life and Times of Lin Yutang.” Ph. D. disserta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1991.
Spence, Jonathan D. 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 The Chinese and Their Revolution, 1895-1980. 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81.
Strand, David. Rickshaw Beijing: City People and Politics in the 1920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
Tagore, Amitendranath. Literary Debates in Modern China, 1918-1937. Tokyo: The Centre for East Asian Cultural Studies, 1967.
Tien, Hung-mao (田弘茂).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in Kuomintang China, 1927-1937.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Ting, Lee-hsia Hsu. Government Control of the Press in Modern China, 1900-1949.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Wen, Yuan-ning (溫源甯). “Ku Hung-ming.” Tien Hsia (天下) Monthly, IV, No. 4, April, 1937.
Wilbur, C. Martin. “The Nationalist Revolution: from Canton to Nanking, 1923-28.” In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12 Republican China 1912-1949, Part 1, ed. by John K. Fairbank.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Wong, Wang-chi (王宏志). Politics and Literature in Shanghai: The Chinese League of Left-Wing Writers, 1930-1936.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