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172.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3/09/22 20:1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蔡嘉麟
研究生(外文):Chia-lin Tsai
論文名稱:明代的山林生態──北邊防區護林與伐木失衡的歷史考察
論文名稱(外文):Forest Protection, Agriculture of Trees, and Deforestation in Ming China: Focus on the Northern Defense Areas
指導教授:吳智和吳智和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h-ho Wu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48
中文關鍵詞:明代山林川澤護林植樹伐木邊防燒荒
外文關鍵詞:Ming DynastyNatural ResourcesForest ProtectionAgriculture of TreesDeforestationFrontier DefensePrescribed Burning of Grassland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98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此論文以「明代的山林生態」為主題,「北邊防區護林與伐木失衡的歷史考察」為副標題,目的在於藉由「護林」、「伐木」兩個角度,探討並釐清明代與護林相關的觀念、思想、制度、政令等內容,以及北邊長城沿線地區官方禁護林木與軍民伐木活動之間的各種衝突現象。在研究方法上,採用歷史學的方法,處理人文與自然之間的問題,復以森林學、地理學、生態學等學科的基本知識,作為研討與判讀歷史材料時的重要輔助。

經分析探討,此文所獲主要研究成果與結論約有數項,臚列並概述如下。

一、明代的護林觀念與思想層面:
1.明代知識份子對山林川澤(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的認知,以及「山澤之利與民共之」、「材木不可勝用」等主張,皆繼承自先秦思想,尤其是儒家學說,是故其內涵以愛養萬物、順時節用為核心理念。

2.面對當時的環境破壞,明代知識份子提筆記錄,並展現對森林與水土保持關係的深刻認識,甚至有地方官員針對山林破壞導致的水土流失問題,採取停墾山地、補植山林的措施,觀念與作為堪稱先進。

二、護林的制度政令與措施層面:
1.明代以工部主管全國山林川澤資源,其制度的設計,兼受儒家思想與歷史沿革的影響。

2.明代林木的保護,不論官有、私有樹木,陵墓及邊防林木,皆納入《大明律》等詔令條例規範,其中的明帝陵寢、邊防林木尤為明廷維護重點。

3.官方的詔禁護林、推動經濟作物栽培;民間居住地與墓地環境的樹林培護、各類樹木引種與林業經營;文人階層的雅好山水、構築園林、醉心園藝等等,反映明代護林與植樹活動的包羅萬象與多元活潑。

三、北方沿邊的護林與伐木部分:
1.明代對於邊防林木的認知與對待,與國勢盛衰及國防政策的變化息息相關。早期國力強盛,戰略積極,沿邊林木採伐無禁。至正統國變(西元1449年)由盛轉衰後,在邊備專事防守的思維與考量下,明廷才逐漸重視維護邊林。

2.明廷針對整體邊林的禁伐政策,約始於景泰元年(1450),弘治年間(1488~1505)加強立法保護,正德年間(1506~1521)又於部分地區採行經常性的植樹措施,至隆慶時(1567~1572)更出現栽植邊林的熱潮。雖然如此,官民的違令伐木活動並未禁絕。因而,明代邊林狀態的變化,總體呈現受採伐與禁護兩股力道拉扯的曲折發展,並非一面倒的破壞趨勢。

3.明代北邊劃分為數個軍鎮,由於各區的自然環境與山林狀態不同,以致各地邊林的維護情形差異頗大。總括而言,薊州鎮在北京北郊,為護衛京師的最重要防線,護林成效首屈一指;保定、山西二鎮長城沿線山林茂密,但砍伐活動多而複雜,護伐衝突最為嚴重;遼東、宣府、大同等地,也有邊林分布,但實際保護措施較不明朗;延綏、寧夏地區,氣候乾旱,林木不多,但仍有局部邊林受到保護;固原、甘肅二鎮北面防線多屬荒漠,不存在維護邊林的自然條件,所以未列入護林條例。

4.針對長城防線以外的蒙古等民族生存區域,明廷在國防的考量下,一方面禁止軍民私自出境樵採,以免啟釁,為敵擄用;另一方面,每年遣軍出邊「燒荒」(焚燒草木),意圖遏阻胡馬南牧。其實,邊境內外的漢蒙交流活動或明或暗地持續進行,加上明軍燒荒的因素,漢民對於北邊境外林木的破壞,斷續而不絕。
第一章 緒論 1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二、研究問題與界定 3
三、相關研究的回顧 5
四、史料運用及限制 14

第二章 山林保護利用的觀念與思想 19
第一節 山林保護與利用思想探源 19
一、山林崇拜、風水觀念與林木保護 19
二、上古自然生態思想中的山林保護觀念 24
第二節 明代山林保護利用觀念與思想的發展 34
一、山澤觀念 34
二、林木利用思想 41
三、樹木崇敬與風水護林觀念 47
四、環境問題與山林保護 54

第三章 護植林木的機構、政令與措施 63
第一節 山林川澤主管機構的淵源與發展 63
一、中國山林川澤機構發展簡述 64
二、明代的山林川澤主管機構 69
第二節 護林法令與山林封禁 78
一、明代的護林法令 78
二、明代的山林封禁 90
第三節 植樹與護林措施的開展 109
一、詔禁護林 109
二、與經濟、財用相關的官方植栽措施 129
三、民間護林植樹的活動與現象 142
第四章 薊、遼、宣大地區的山林生態 151
第一節 北邊護林總論 152
一、北邊防禦概說 152
二、護植邊林政策與措施 155
第二節 薊鎮山林的維護與採伐 172
一、薊鎮地理與設防概說 172
二、護林機制 173
三、植樹措施舉要 175
四、主要毀林區域的個案分析 180
第三節 遼東的沿邊山林 197
一、遼東邊防概說 197
二、遼東的地理形勢與邊林狀態 199
第四節 宣大地區的沿邊山林 206
一、宣大的邊防與地理形勢 206
二、宣大地區的山林採伐 209
三、宣大沿邊的山林狀態 212

第五章 保、晉、陜等地區的山林生態 215
第一節 保定鎮長城沿線內外的山林問題 215
一、保定鎮設防及其地理形勢 215
二、危害保定邊林的主要因素 217
三、保定邊林的維護措施與保存狀況 228
第二節 山西三關山林的維護與採伐 233
一、三關邊防與地理形勢 233
二、三關的山禁與護林 236
三、山林破壞主因及其處置 239
四、三關沿線山林狀態的記述 246
第三節 陜西四鎮護林政策措施的稽考 249
一、延綏鎮的地理環境與護林 250
二、寧夏鎮的邊林保護 255
三、固原鎮的邊防與山林 259
四、甘肅鎮的邊防與山林 262
第四節 北邊境外的樵採與燒荒 267
一、出邊樵採禁令的理想與實際 267
二、沿邊各鎮的燒荒措施 273

第六章 結論 281

附錄一 地圖 287
附錄二 雁門關禁伐林木碑發現報導 295

參考書目 297
參考書目

一、學術思想典籍
(一)經 學
漢.鄭 玄注,唐.賈公彥疏,趙伯雄整理、王文錦審定,《周禮注疏》,42卷,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標點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1版1刷。
魏.王 弼、晉.韓康伯注,《周易王韓注》,10卷,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79年7月臺1版。
宋.朱 熹集注、趙順孫纂疏,《四書纂疏.中庸纂疏》,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10月再版。
清.皮錫瑞,《增註經學歷史》,台北:藝文印書館,2000年11月初版4刷,394頁。
清.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61卷,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2月1版3刷。
清.孫星衍註,《尚書今古文注疏》,30卷,台北:廣文書局,1980年7月再版。
清.焦 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30卷,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2月1版3刷。
高 亨,《詩經今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2月初版。
馮紹霆,《周禮:遠古的理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0月1版2刷,228頁。
程樹德撰,程俊英、蔣見元點校,《論語集釋》,40卷,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1版4刷。
熊十力,《讀經示要》,台北:明文書局,1984年7月初版,936頁。


(二)諸 子
漢.曹 操等注,郭化若譯,《十一家注孫子》,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10月出版。
魏.王 弼注,《老子道德經注》,收在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上),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2月1版3刷。
唐.尹知章注,清.戴 望校正,《管子校正》,24卷,台北:世界書局,1990年6月13版。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8卷,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2月1版2刷。
梁啟雄,《荀子柬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10月臺1版6刷。


二、史 料
(一)一 般
漢.司馬遷,《史記》,130卷,台北:鼎文書局,1991年5月11版。
後魏.賈思勰著,繆啟愉校釋,《齊民要術校釋》,10卷,台北:明文書局,1986年1月初版。
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30卷,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1月1版1刷。
明.王夫之,《噩夢》,1卷,台北:世界書局,1977年12月再版。
明.王世貞,《弇山堂別集》,100卷,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12月1版1刷。
明.王在晉,《歷代山陵考》,2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243,台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8月初版1刷,據北京圖書館藏明刻本影印。
明.王象晉,《二如亭群芳譜》,28卷,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崇禎二年刊本。
明.不著撰人,《條例備考》,24卷,台北:漢學研究中心,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嘉靖刊本影印。
明.不著編人,《大明九卿事例案例》,不分卷,台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明鈔本。
明.不著編人,《皇明制書》,14卷,《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史部.政書類46,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7年出版,據明鎮江府丹徒縣刻本影印。
明.丘 濬,《大學衍義補》,164卷,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79年1月出版,景日本寬正四年(1792)和刻本。
明.李 材,《兵政紀略》,50卷,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6月初版,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明萬曆間刊本影印。
明.李東陽等撰,申時行等重修,《(萬曆)大明會典》,228卷,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6年7月初版,據明萬曆十五年司禮監刊本影印。
明.李 遂,《明代禦倭軍制》,1卷,《叢書集成續編》社會科學類59,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7月台1版,據天一閣藏本蟫隱廬印行本影印。
明.呂 本校,《皇明寶訓》,40卷,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年5月再版,據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明萬曆刊本影印。
明.呂 坤,《呂公實政錄》,7卷,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1年8月初版,據清嘉慶丁巳年重刊本影印。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38卷,《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1版3刷。
明.佚 名編,《皇明成化條例》,不分卷,台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明鈔本。
明.余繼登,《典故紀聞》,18卷,《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1版2刷。
明.林堯俞等纂修,俞汝楫等編撰,《禮部志稿》,100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職官類597~598,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出版。
明.周夢暘編輯,《水部備考》,10卷,附錄1卷,台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據日本內閣文庫藏萬曆丁亥刊本景照。
明.范 欽等編,《嘉靖事例》,不分卷,《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史部.政書類51,據明抄本影印。
明.高 棟等輯,《南京刑部志》,4卷,卷首1卷,台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據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明嘉靖刻本景照。
明.栗在庭等撰,《九邊破虜方略》,5卷,台北:漢學研究中心,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萬曆十五年序刊本影印。
明.袁 黃,《了凡雜著.寶坻政書》,4卷,《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子部.叢書類80,據明萬曆三十三年建陽余氏刻本影印。
明.秦 金,《安楚錄》,10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46,據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年秦氏刻本影印。
明.俺 答,《北狄順義王俺答謝表》,不分卷,《玄覽堂叢書.初輯》1,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81年8月臺初版,據明隆慶間刊本影印。
明.徐光啟著,石聲漢校注,《農政全書校注》,60卷,台北:明文書局,1981年9月初版。
明.徐 溥等原修,李東陽等重校,《(正德)明會典》,180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617~618。
明.戚祚國彙纂,李 克、郝教蘇點校,《戚少保年譜耆編》(《戚繼光研究叢書》),12卷,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6月1版1刷。
明.戚繼光撰,曹文明、呂穎慧校釋,《紀效新書》(《戚繼光研究叢書》),18卷,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6月1版1刷。
明.戚繼光撰,邱心田校釋,《練兵實紀》(《戚繼光研究叢書》),15卷,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6月1版1刷。
明.戚繼光撰,范中義校釋,《紀效新書》(《戚繼光研究叢書》),14卷,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6月1版1刷。
明.張 萱,《西園聞見錄》,107卷,《明代傳記叢刊》綜錄類30,台北:明文書局,1991年元月出版,據民國二十九年哈佛燕京學社排印本影印。
明.張 燧,《經世挈要》,存20卷,《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75,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1版1刷,據山東大學圖書館藏明崇禎六年傅昌辰刻本影印。
明.陸 深,《儼山外集》,40卷,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嘉靖二十四年雲間陸氏家刊本。
明.陳仁錫,《皇明世法錄》,92卷,《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13~16,中國史學叢書影印明崇禎刻本。
明.婁 性,《皇明政要》,20卷,末1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46,據南京圖書館藏明正德二年慎獨齋刻本影印。
明.湛若水,《格物通》,100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儒家類716。
明.勞 堪,《憲章類編》,42卷,《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史部.政書類46,據明萬曆六年自刻本影印。
明.黃 訓編,《皇明名臣經濟錄》,53卷,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嘉靖三十年原刊本。
明.黃景昉著,陳士楷、熊德基點校,《國史唯疑》,12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6月1版1刷。
明.著者不詳,《諸司職掌》,10卷,《玄覽堂叢書.初輯》12~13,據明刊本影印。
明.賀仲軾撰,陳繼儒訂正,《冬官紀事》,1卷,《筆記小說大觀》5編4冊,台北:新興書局,1974年12月出版。
明.焦 竑,《國朝獻徵錄》,120卷,《中國史學叢書》6,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65年1月初版,據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四年錢塘徐象橒刊本影印。
明.程 昌始纂,程 鈁重纂,周紹泉、趙亞光校注,《竇山公家議校注》,8卷,合肥:黃山書社,1993年9月1版1刷。
明.雷夢麟撰,懷效鋒、李 俊點校,《讀律瑣言》,30卷,附1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1月1版1刷。
明.潘季馴撰,徐硯農校對、汪胡楨句讀,《河防一覽》,14卷,出版地不詳:全國經濟委員會水利處,1936年3月印行,據中國水利工程學會藏版乾隆戊辰河署刊本校印。
明.談 遷,《棗林雜俎》,12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113,據上海圖書館藏清鈔本影印。
明.劉天和,《問水集》,6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221,據北京圖書館藏明刻本影印。
明.劉若愚,《酌中志》,23卷,附錄1卷,《北京古籍叢書》,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2月1版2刷。
明.劉 畿,《三省礦防考》,2卷,台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明隆慶元年刊本。
明.謝肇淛,《五雜俎》,16卷,台北:新興書局,1971年5月出版,據明萬曆刻本影印。
明.龔 輝,《西槎彙草》,2卷,台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據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明嘉靖間刻本景照。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80卷,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出版。
清.查繼佐,《罪惟錄》,102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5月1版1刷。
清.孫承澤,《春明夢餘錄》,70卷,台北:大立出版社,1980年10月出版,據清光緒九年南海孔氏刻印古香齋袖珍本影印。
清.張廷玉等奉敕撰,《明史》,332卷,台北:鼎文書局,1994年8月8版。
清.張 岱,《石匱書》,存208卷,《續修四庫全書》史部318~32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出版,據南京圖書館藏稿本影印。
清.陳夢雷原編,楊家駱主編,《古今圖書集成》,10000卷,目錄32卷,台北:鼎文書局,1985年4月再版。
清.崑 岡等奉敕撰,《欽定大清會典事例》,1220卷,台北:啟文出版社,1963年1月出版,據國家圖書館藏光緒二十五年刻本景印。
清.鄒 漪輯,《明季遺聞》,4卷,《台灣文獻叢刊》第112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61年8月出版。
清.龍文彬,《明會要》,80卷,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1月1版3刷。
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校點,《國語》,21卷,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12月出版。
王國平、唐力行主編,《明清以來蘇州社會史碑刻集》,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8年8月1版1刷,726頁。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遼寧省檔案館編,《中國明朝檔案總匯》,101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6月1版1刷。
白爾恒、﹝法﹞藍克利、魏丕信編著,《溝洫佚聞雜錄》,《陜山地區水利與民間社會調查資料集》(第一集),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4月1版1刷,217頁。
李 權,《鍾祥金石考》,8卷,收入《歷代碑誌叢書》第21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4月1版1刷,據民國二十二年排印本影印)。
金柏東主編,《溫州歷代碑刻集》,《溫州文獻叢書》,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12月1版1刷,448頁。
前東北圖書館編輯,《明內閣大庫史料》,20卷,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1年5月景印初版。
﹝日﹞前間恭作訓讀,末松保合編纂,《訓讀吏文》,存3卷,附《吏文輯覽》,日本京城府:末松保合,1942年12月發行。
黃竹三、馮俊杰等編著,《洪洞介休水利碑刻輯錄》,《陜山地區水利與民間社會調查資料集》(第三集),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7月1版1刷,266頁。
黃彰健編著,《明代律例彙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4年4月景印1版,1069頁。
歐陽祖經,《明譚襄敏公綸年譜》,《新編中國名人年譜集成》第12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1月初版,170頁。


(二)奏 議
明.于 謙,《少保于公奏議》,10卷,附錄1卷,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嘉靖二十年杭州郡守陳仕賢刊公牘紙印本。
明.王 恕,《太師王端毅公奏議》,15卷,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正德十六年三原知縣王成章刊本。
明.王象乾,《經理牂牁奏議》,14卷,台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據日本蓬左文庫藏明萬曆間刊本影印。
明.沈一貫,《敬事草略》,19卷,台北:漢學研究中心,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刊本影印。
明.李日宣,《昌鎮奏議》,存8卷,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崇禎間刊本。
明.余子俊,《余肅敏公奏議》,3卷,《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57,據上海圖書館藏明嘉靖刻本影印。
明.胡世寧,《明胡端敏公奏議》,10卷,校勘記1卷,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清光緒癸巳浙江書局刻本。
明.浦 鋐,《竹堂奏議》,4卷,台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明萬曆十一年刊本。
明.夏 言,《桂洲奏議》,20卷,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嘉靖間刊本。
明.馬文升,《馬端肅公奏議》,16卷,台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明嘉靖間刊本。
明.孫 旬編,《皇明疏鈔》,70卷,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6月初版,據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明萬曆甲申兩浙都轉運鹽使司刊本影印。
明.徐 鑾,《職方疏草》,13卷,台北:漢學研究中心,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刊本影印。
明.戚繼光撰,張德信校釋,《戚少保奏議》(《戚繼光研究叢書》),6卷,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6月1版1刷。
明.項篤壽,《小司馬奏草》,6卷,《續修四庫全書》史部47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出版,據北京圖書館藏明刻本影印。
明.喬璧星,《喬中丞奏議》,10卷,台北:漢學研究中心,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萬曆三十九年序刊本影印。
明.楊 博,《楊襄毅公本兵疏議》,24卷,《續修四庫全書》史部477,據浙江圖書館藏明萬曆十四年師貞堂刻本影印。
明.盧象昇,《盧象昇疏牘》,12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2月1版2刷。
明.譚 綸,《譚襄敏公奏議》,10卷,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二十八年宜黃知縣顧所有刊本。
明.蘇 祐,《榖原先生奏議》,12卷,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嘉靖三十七年清豐知縣李汝寬刊本。
明.嚴 嵩,《嘉靖奏對錄》,13卷,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嘉靖間刊本。
清.清世宗敕編,《世宗憲皇帝硃批諭旨》,360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詔令奏議類416~425。(清雍正十年敕編,乾隆三年告成)


(三)實 錄
黃彰健等校勘,《明實錄附校勘記及附錄》(縮印本,20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年5月再版。
明.姚廣孝等修纂,《明太祖實錄》,257卷。
明.張 輔等修纂,《明太宗實錄》,274卷。
明.張 輔等修纂,《明仁宗實錄》,12卷。
明.張 輔等修纂,《明宣宗實錄》,115卷。
明.柯 潛等修纂,《明英宗實錄》,361卷。
明.傅 瀚等修纂,《明憲宗實錄》,293卷。
明.李東陽、焦 芳等修纂,《明孝宗實錄》,224卷。
明.費 宏等修纂,《明武宗實錄》,197卷。
明.張居正等修纂,《明世宗實錄》,566卷。
明.張居正等修纂,《明穆宗實錄》,70卷。
明.周延儒、溫體仁等修纂,《明神宗實錄》,596卷。
明.溫體仁等修纂,《明熹宗實錄》,87卷。
(上列各朝實錄修纂者,係依據:謝貴安,《明實錄研究》之考訂結果。)


(四)史地與方志
明.王士性,《廣志繹》,5卷,《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1版2刷。
明.王士琦,《三雲籌俎考》,4卷,《四部叢刊續編》19,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6月臺2版,國立北平圖書館善本叢書影印明萬曆刻本。
明.王士翹,《西關志》,32卷,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
明.王世懋,《閩部疏》,1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247,據上海圖書館藏明萬曆十三年刻王奉常雜著本。
明.王俊華纂修,《洪武.京城圖志》,1卷,《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史部.地理類24,據清抄本影印。
明.王 崇等纂修,《池州府志》,9卷,《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24,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2年12月出版,據明嘉靖刻本重印。
明.王來賢、許一德等修,《萬曆.貴州通志》,24卷,台北:漢學研究中心,據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明萬曆二十五年刊本影印。
明.王 祥等修,任 洛等重修,《遼東志》,9卷,《續修四庫全書》史部646,據天津圖書館藏明嘉靖刻本影印。
明.不著撰人,《崇禎.山西通志》,30卷,台北:漢學研究中心,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崇禎二年刊本影印。
明.不著撰人,《靖州誌》,不分卷,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烏絲欄寫本。
明.朱朝藩修,汪慶百纂,《崇禎.開化縣志》,《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17,北京:中國書店,1992年12月1版1刷,據日本國會圖書館藏明崇禎刻本影印。
明.朱 木旂,《寧夏志》,2卷,台北:漢學研究中心,據日本國會圖書館藏明萬曆二十九年刊本影印。
明.汪子卿,《泰山志》,4卷,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嘉靖三十三年濟南郡守項守禮刊本。
明.汪尚寧等纂修,《徽州府志》,22卷,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嘉靖四十五年刊本。
明.沈 榜編著,《宛署雜記》,20卷,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年11月出版。
明.沈應文、張元芳纂修,《萬曆.順天府志》,6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208,據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
明.杜應芳等纂修,《四川總志》,27卷,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七年刊本。
明.李 輔等纂修,《重修全遼志》,6卷,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嘉靖四十五年刊本。
明.李 賢等纂修,《大明一統志》,90卷,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年2月第1版,據明天順間刊本景印。
明.李應魁纂修,《肅鎮華夷志》,存1卷,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間刊本。
明.李懋檜,《六安州志》,8卷,《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年11月1版1刷,據日本國會圖書館藏明萬曆十二年刻本影印。
明.吳 惺修,顧 璘等纂,《興都志》,存22卷,台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明嘉靖二十一年朱絲欄鈔本。
明.吳道邇纂修,《襄陽府志》,51卷,《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36,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萬曆年間刻本影印。
明.兵 部編,《九邊圖說》,不分卷,《玄覽堂叢書.初輯》5,據明隆慶三年刊本影印。
明.余文龍、謝 詔等纂修,《天啟.贛州府志》,20卷,台北:漢學研究中心,據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明天啟元年刊本影印。
明.林兆珂等纂修,《衡州府志》,15卷,台北:漢學研究中心,據日本國會圖書館藏明萬曆二十一年刊本影印。
明.來 臨纂修,《蔚州志》,4卷,台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明崇禎八年刊本。
明.查志隆,《岱史》,18卷,《續修四庫全書》史部722,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傅應星刻本影印。
明.柳 瑛纂修,《中都志》,6卷,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弘治元年刊、隆慶萬曆修補本。
明.袁文新、柯仲烱等纂修,《鳳書》,8卷,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天啟元年刊本。
明.秦 覺修,《雲陽縣志》,2卷,《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66,據明嘉靖刻本重印。
明.孫文龍纂輯,《萬曆.承天府志》,20卷,《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據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明萬曆三十年刻本影印。
明.孫世芳纂修,《宣府鎮志》,42卷,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嘉靖四十年刊本。
明.殷之輅修,朱 梅等纂,《萬曆.福寧州志》,17卷,《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據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明萬曆四十四年刻本影印。
明.徐弘祖著,褚紹唐、吳應壽整理,《徐霞客遊記》(增訂本),10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8月2版2刷。
明.徐學謨纂修,《萬曆.湖廣總志》,98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194~196,據福建省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
明.許 論,《九邊圖論》,1卷,《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21,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天啟元年苕上閔氏刻朱墨印兵垣四編本影印。
明.張士鎬、江汝璧等纂修,《嘉靖.廣信府志》,20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185~186,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影印明嘉靖刻本。
明.張 欽纂修,《大同府志》,18卷,大同:大同市地方志辦公室,1987年4月出版,據上海圖書館藏明正德十年刻本、湖南省圖書館藏嘉靖十二年補刻本點校。
明.張維新等纂,《華嶽全集》,13卷,《續修四庫全書》史部722,據上海圖書館藏明末刻本影印。
明.陸 柬纂修,《寶慶府志》,5卷,《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39,據日本國會圖書館藏明隆慶元年刻本。
明.陸 深撰,李映發點校,《蜀都雜抄》,1卷,《巴蜀叢書》第一輯,成都:巴蜀書社,1988年1月1版1刷。
明.陳 沂,《金陵世紀》,4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186,據北京圖書館藏明隆慶三年史際刻本影印。
明.陳 俊修,梅守德、貢安國纂,《寧國府志》,20卷,《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23,據日本國會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
明.陳時宜等修,《重修潼川州志》,54卷,台北:漢學研究中心,據日本國會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七年刊本影印。
明.陳 循等撰,《寰宇通志》,190卷,《玄覽堂叢書.續集》210~218,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85年12月臺初版,據明景泰間內府刊初印本影印。
明.莫尚簡修,張 岳纂,《嘉靖.惠安縣志》,13卷,《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32,據明嘉靖刻本重印。
明.馮惟敏等纂修,《保定府志》,存37卷,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隆慶五年刊、萬曆三十五年增補本。
明.馮 瑗輯,《開原圖說》,2卷,《玄覽堂叢書.初輯》5,據明萬曆間刊本影印。
明.曾惟誠,《帝鄉紀略》,11卷,《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700,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3月臺1版,據明萬曆二十七年刊本影印。
明.彭遵古等,《萬曆.鄖臺志》,10卷,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6月初版,據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十八年鄖陽刊本影印。
明.彭 簪,《衡嶽志》,6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229,據上海圖書館藏明嘉靖七年刻嘉靖增修本。
明.陽思謙修,徐敏學、吳維新纂,《萬曆.泉州府志》,24卷,台北:漢學研究中心,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萬曆四十年刊本影印。
明.楊時寧編,《宣大山西三鎮圖說》,3卷,《玄覽堂叢書.初輯》4,據明萬曆癸卯刊本影印。
明.楊 壽等纂修,《朔方新志》,5卷,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五年刊本。
明.廖希顏,《三關誌》,存7卷,《續修四庫全書》史部738,據北京圖書館藏明嘉靖二十四年刻本影印。
明.熊 相纂修,《薊州志》,存14卷,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嘉靖三年刊本。
明.鄭立彬輯,《籌邊纂議》,存7卷,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十九年原刊本。
明.蔣一葵,《長安客話》,8卷,《北京古籍叢書》,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2月1版2刷。
明.劉 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8卷,《北平地方研究叢刊》第2輯,台北:古亭書屋,1970年11月影印初版。
明.劉效祖,《四鎮三關誌》,10卷,《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10,據中國文獻珍本叢書影印明萬曆四年刻本影印。
明.謝庭桂纂,蘇 乾續纂,《嘉靖.隆慶志》,10卷,附錄1卷,《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8,據明嘉靖刻本重印。
明.謝 詔等修,《重修虔臺志》,12卷,台北:漢學研究中心,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天啟三年序刊本影印。
明.薛 熙,《秦楚之際遊記》,2卷,《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72,據上海圖書館藏清康熙三十三年刻本影印。
明.薛 綱修,吳廷舉續修,《湖廣圖經志書》,20卷,台北:漢學研究中心,據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明嘉靖二年刊本影印。
明.戴 敏修,戴 銑纂,《弘治.易州志》,20卷,《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7,據明弘治刻本重印。
明.魏 煥編集,《皇明九邊考》,10卷,《四部叢刊續編》11,國立北平圖書館善本叢書影印明嘉靖刻本。
明.譚大初纂修,《嘉靖.南雄府志》,2卷,《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66,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12月1版1刷,據明嘉靖刻本影印。
清.于成龍等修,杜 果等纂,《康熙.江西通志》,54卷,《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781,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年3月臺1版,據日本國會圖書館藏清康熙二十二年刊本影印。
清.于敏中等編纂,《日下舊聞考》,160卷,《北京古籍叢書》,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2月1版2刷。
清.王 政修,張 珽、陳 瑺纂,《唐縣新志》,18卷,《稀見中國地方志彙刊》2,據清康熙十一年刻本影印。
清.吉 祥等修,《康熙.開化縣志》,10卷,台北:漢學研究中心,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清康熙二十二年序鈔本影印。
清.李士宣修,周碩勳纂,《延慶衛志略》,不分卷,《續修四庫全書》史部718,據北京圖書館藏清乾隆抄本影印。
清.吳長元輯,《宸垣識略》,16卷,《北京古籍叢書》,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2月1版2刷。
清.唐執玉、李 衛等監修,田 易等纂,《雍正.畿輔通志》,120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504~506。
清.孫承澤,《天府廣記》,44卷,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7月初版。
清.張金城修,楊浣雨纂,陳明猷點校,《乾隆寧夏府志》,22卷,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1版1刷。
清.曾國荃、張 煦等修,王 軒、楊 篤等纂,《光緒.山西通志》,184卷,首1卷,《續修四庫全書》史部641~646,據清光緒十八年刻本影印。
清.程光第修,葉年棻、李登鰲纂,《同治.鄖西縣志》,20卷,首一卷,《中國地方志集成.湖北省府縣志輯》62,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8月1版1刷,據清同治五年刻本影印。
清.楊同桂、孫宗翰輯,《盛京疆域考》,6卷,《遼海叢書》第4冊,瀋陽:遼瀋書社,1985年3月1刷,據聚學軒叢書本影印。
清.鄭僑生修,葉向升等纂,《康熙.遵化州志》,12卷,《清代孤本方志選》1-1,北京:綫裝書局,2001年10月1版1刷,據清康熙間刻本影印。
清.譚吉璁纂修,《康熙.延綏鎮志》,6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227,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刻乾隆增補本影印。
清.蘇 銑纂修,《順治.西鎮志》,不分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212,據天津圖書館藏清順治刻本影印。
清.嚴如熤,《三省邊防備覽》,14卷,《續修四庫全書》史部732,據天津圖書館藏清道光刻本影印。
清.顧炎武,《昌平山水記》,2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235,據山西省祁縣圖書館藏清吳江潘氏遂初堂刻亭林遺書本影印。
清.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不分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171,涵芬樓輯四部叢刊三編影印手稿本。
陳伯陶等纂修,《民國.東莞縣志》,收入﹝大陸﹞國家圖書館善本金石組編,《歷代石刻史料彙編》14,第5編.明清.第1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8月1版1刷,據民國十六年鉛印本影印。


(五)文 集
明.文翔鳳,《皇極篇》,27卷,《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49,據天津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
明.王邦瑞,《王襄毅公集》,20卷,附錄1卷,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隆慶五年湖廣按察使溫如春刊本。
明.王維楨,《槐野先生存笥稿》,38卷,《明人文集叢刊》第1期,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3月初版,據明萬曆三十四年渭南王氏刊本影印。
明.王 樵,《方麓居士集》,16卷,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間刊、崇禎八年補刊墓志銘本。
明.毛伯溫,《毛襄懋先生集》,文集8卷,別集10卷,附年譜1卷,御書世彙3卷,榮哀錄1卷,幽光集2卷,附書1卷,行狀1卷,墓志銘1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63,據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清乾隆三十七年毛仲愈等刻毛襄懋先生集本影印。
明.史褒善,《沱村先生集》,6卷,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三年澶州史氏家刊本。
明.丘 濬,《瓊臺類稿》,49卷,台北:漢學研究中心,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弘治五年序刊本影印。
明.汪道昆,《太函集》,120卷,目錄6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17~118,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
明.沈良才,《大司馬鳳岡沈先生文集》,4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03,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藏清鈔本影印。
明.李邦華,《文水李忠肅先生集》,6卷,附錄1卷,《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81,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乾隆七年徐大坤刻本影印。
明.李東陽,《懷麓堂稿》,100卷,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正德十三年熊桂等徽州刊本。
明.呂 坤,《呂新吾先生去偽齋文集》,10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61,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三十三年呂慎多刻本影印。
明.周 璽,《周忠愍公垂光集》,2卷,收入清.潘錫恩輯,《乾坤正氣集》(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清道光戊申涇縣潘氏袁江節署刊、同治丙寅新建吳坤修皖江印本),第7函,第69冊。
明.胡 松,《胡莊肅公文集》,8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91,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十三年胡楩刻本影印。
明.俞大猷,《正氣堂集》,17卷;《正氣堂續集》,7卷,首1卷,《四庫未收書輯刊》5輯-20,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出版,據清道光孫雲鴻味古書室刻本影印。
明.夏原吉,《夏忠靖公遺事》(與《夏忠靖公集》合刊),1卷,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正德十六年湘陰縣重刊、嘉靖間修補本。
明.翁萬達撰,朱仲玉、吳奎信校點整理,《翁萬達集》,22卷(詩集1卷,文集18卷,附錄3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0月1版1刷。
明.徐 溥,《徐文靖公謙齋集》,8卷,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嘉靖八年義興徐氏家刊本。
明.商 輅,《商文毅公集》,11卷,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隆慶六年淳安知縣鄭應齡編刊本。
明.郭子章,《蠙衣生黔草》,24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55,據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
明.郭子章,《蠙衣生傳草》,22卷,卷首1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55~156,據許昌市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
明.戚繼光,《止止堂集》(《戚繼光研究叢書》),5卷,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6月1版1刷。
明.張永明,《張莊僖公文集》,6卷,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七年張氏家刊後代修補本。
明.張 岳,《小山類稿》,46卷,台北:漢學研究中心,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嘉靖三十九年序刊本影印。
明.陶 諧,《陶莊敏公文集》,8卷,附錄1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48,據北京圖書館藏明天啟四年陶崇道重刻本影印。
明.陳子龍等選輯,《明經世文編》,504卷,補遺4卷,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6月1版3刷。
明.湛若水撰,明.洪 垣編,《泉翁大全集》,85卷,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嘉靖十九年嶺南朱明書院刊、萬曆二十一年修補本。
明.黃 福,《方山要翰》,4卷,台北:漢學研究中心,據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明嘉靖刊本。
明.程正誼,《扆華堂集》,11卷,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二十七年華陽知縣張琁刊本。
明.溫 純,《溫恭毅公文集》,30卷,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崇禎十二年西京溫氏家刊本。
明.楊一清著,唐景紳、謝玉傑點校,《楊一清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5月1版1刷。
明.葛 昕,《集玉山房稿》,10卷,《烏石山房文庫》,台北:台灣大學圖書館藏,清嘉慶九年德平葛氏樹滋堂刊本。
明.葉春及,《石洞集》,18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1286。
明.趙士諤,《趙蹇卿文集》,3卷;《撫宣疏稿》,1卷;《署冏疏稿》,1卷,台北:漢學研究中心,據日本尊經閣文庫藏明萬曆刊本影印。
明.趙時春,《趙浚谷詩集》,6卷;《文集》,10卷;附《永思錄》,1卷;《疏案》1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87,據首都圖書館藏明萬曆八年周鑑刻本影印。
明.趙時春,《浚谷先生集》,13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87,據山東省圖書館藏明萬曆八年周鑑刻本影印。
明.鄭 曉,《端簡鄭公文集》,12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85,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二十八年鄭心材刻本影印。
明.蔡雲程,《鶴田草堂集》,10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91,據浙江圖書館藏清鈔本影印。
明.劉 基著,林家驪點校,《劉基集》,26卷,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1版1刷。
明.韓邦奇,《苑洛集》,22卷,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嘉靖三十一年刊本。
明.薛應旂,《方山先生文錄》,22卷,附集1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02,據蘇州市圖書館藏明嘉靖三十三年東吳書林刻本影印。
明.瞿汝稷,《瞿冏卿集》,14卷,附錄1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87,據上海圖書館藏萬曆三十九年張養正刻本影印。
明.顧 璘,《息園存稿》,23卷,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嘉靖間刊本。
清.朱鶴齡,《愚菴小集》,15卷,《清人別集叢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出版,據上海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刻本影印。
清.黃宗羲編,《明文海》,482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8月1版1刷,據《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


(六)族 譜
明.司馬晰編纂,《涑水司馬氏源流集略》,8卷,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明萬曆三十六年刊本微捲。
明.吳子玉,《休寧茗洲吳氏家記》,12卷,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抄本。
明.范 淶,《休寧范氏族譜》,9卷,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間刊本。
明.黃雲蘇、黃 祿修,黃 濩等續,程天相編,《黃氏會通譜》,16卷;《圖》,1卷;《文獻錄》,2卷;《文獻錄外集》,3卷,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弘治四年黃氏刊、十三年增刊本。


三、論 著
(一)專 書
一 丁、雨 露、洪 涌,《中國古代風水與建築選址》,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年1月1版1刷,316頁。
工程兵工程學院《中國築城史研究》課題組編著,《中國築城史》,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1999年9月1版1刷,507頁。
方志遠,《明清湘鄂贛地區的人口流動與城鄉商品經濟》,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1版1刷,775頁。
王文光編著,《中國南方民族史》,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9月1版1刷,369頁。
王天有,《明代國家機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9月1版1刷,280頁。
王元林,《涇洛流域自然環境變遷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1月1版1刷,559頁。
王玉德、張全明等著,《中華五千年生態文化》(上、下),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1版1刷,1471頁。
王社教,《蘇皖浙贛地區明代農業地理研究》,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9月1版1刷,354頁。
王長富,《中國林業經濟史》,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1990年12月1版1刷,546頁。
王淑芬,《治山與治水:清代環境保護思想之研究──以江浙、湖廣地區為中心》,台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6月,313頁。
王菱菱,《宋代礦冶業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1版1刷,485頁。
王勤田,《生態文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1月初版2刷,157頁。
王毓銓,《明代的軍屯》,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6月1版1刷,342頁。
王劍英,《明中都》,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5月1版1刷,160頁。
王興亞,《明代行政管理制度》,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7月1版1刷,365頁。
王雙懷,《明代華南農業地理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5月1版1刷,394頁。
尹玲玲,《明清長江中下游漁業經濟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7月1版1刷,448頁。
尹鈞科,《北京郊區村落發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3月1版1刷,377頁。
中國自然資源叢書編撰委員會編著,《中國自然資源叢書.森林卷》,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5年12月1版1刷,495頁。
中國自然資源叢書編撰委員會編著,《中國自然資源叢書.草地卷》,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5年12月1版1刷,454頁。
中國自然資源叢書編撰委員會編著,《中國自然資源叢書.遼寧卷》,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5年12月1版1刷,476頁。
中國自然資源叢書編撰委員會編著,《中國自然資源叢書.陜西卷》,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5年12月1版1刷,409頁。
中國自然資源叢書編撰委員會編著,《中國自然資源叢書.甘肅卷》,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5年4月1版1刷,416頁。
中國自然資源叢書編撰委員會編著,《中國自然資源叢書.青海卷》,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6年5月1版1刷,405頁。
中國自然資源叢書編撰委員會編著,《中國自然資源叢書.寧夏卷》,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5年5月1版1刷,277頁。
毛佩琦、王 莉,《中國明代軍事史》,百卷本《中國全史》73,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1版1刷,190頁。
毛佩琦主編,《中國社會通史.明代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1版1刷,621頁。
牛建強,《明代人口流動與社會變遷》,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3月1版1刷,371頁。
史念海、曹爾琴、朱士光,《黃土高原森林與草原的變遷》,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1版1刷,265頁。
史念海、蕭正洪、王雙懷,《陜西通史.歷史地理卷》,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3月1版1刷,399頁。
史念海,《黃河流域諸河流的演變與治理》,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1版1刷,414頁。
史念海,《黃土高原歷史地理研究》,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1年8月1版1刷,886頁。
冉春桃、藍壽榮,《土家族習慣法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8月1版1刷,214頁。
白 鋼主編,《中國政治制度通史.第九卷.明代》,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1版1刷,495頁。
艾 沖,《明代陜西四鎮長城》,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6月1版1刷,159頁。
朱倩如,《明人的居家生活》(《明史研究叢刊》之8),宜蘭:明史研究小組,2003年8月初版,306頁。
朱 偰,《金陵古蹟圖考》,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8月初版,309頁。
朱鈞侃、倪紹祥主編,《徐學概論──徐霞客及其《遊記》研究》,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11月1版1刷,696頁。
朱震達、王 濤,《中國土地的荒漠化及其治理》,台北:宋氏照遠出版社,1998年12月初版,152頁。
朱曉明編著,《歷史 環境 生機──古村落的世界》,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2年4月1版1刷,163頁。
任 爽,《唐朝典章制度》,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4月1版2刷,370頁。
任憶安,《森林與文化雜思集》,台北:財團法人豐年社,2001年12月出版,141頁。
伊偉先,《明代藏族史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7月1版1刷,259頁。
沈福煦、劉 杰,《中國古代建築環境生態觀》,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1版1刷,183頁。
宋惠中,《區域發展與生態環境變遷──清代前期閩浙贛交界地區的個案分析》,台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7月,176頁。
李心純,《黃河流域與綠色文明──明代山西河北的農業生態環境》,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1版1刷,285頁。
李丙寅、朱 紅、楊建軍,《中國古代環境保護》,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6月1版1刷,188頁。
李志庭,《浙江地區開發探源》,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9月1版1刷,372頁。
李孝聰,《中國區域歷史地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1版1刷,503頁。
李約瑟著,陳立夫主譯,《中國之科學與文明.第十冊.土木及水利工程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4月初版,527頁。
李 渡,《明代皇權政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5月1版1刷,273頁。
吳永章,《湖北民族史》,武昌: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0年3月1版1刷,195頁。
吳智和,《明代的儒學教官》,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3月初版,360頁。
吳智和,《明人飲茶生活文化》,宜蘭:明史研究小組,1996年7月初版,268頁。
吳福興,《官民營礦業政策的探討──以明代礦業經營為例》,高雄: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7月,204頁。
吳澤霖、陳國鈞等,《貴州苗夷社會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1月1版1刷,309頁。
吳曉煜,《礦業史事雜俎》,濟南:齊魯書社,2003年7月1版1刷,363頁。
呂建福,《土族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12月1版1刷,601頁。
呂進貴,《明代的巡檢制度──地方治安基層組織及其運作》(《明史研究叢刊》之6),宜蘭:明史研究小組,2002年8月初版,260頁。
岑仲勉,《黃河變遷史》(岑仲勉著作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4月1版1刷,786頁。
何平立,《崇山理念與中國文化》,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1月1版1刷,609頁。
青海省志編纂委員會編,《青海歷史紀要》,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1版2刷,681頁。
林明燦,《新竹地區的經濟開發與生態環境的變遷》,台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5月,114頁。
林承戰,《和諧或對立?──清康熙時期(1662~1722)中國人與環境的關係》,台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1月,149頁。
林堃輝,《征戰與納降──論明洪武時期的蒙古政策》,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3月,434頁。
林 乾,《明帝列傳──嘉靖帝.隆慶帝》,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1月1版1刷,449頁。
周立三主編,《中國農業地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年11月1版1刷,445頁。
周寧霞,《徐霞客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8月1版1刷,302頁。
胡炳章,《土家族文化精神》,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9月1版1刷,353頁。
胡漢生,《明十三陵》,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9月1版2刷,440頁。
柏 樺,《明代州縣政治體制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1月1版1刷,497頁。
南炳文、湯 綱,《明史》(上、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1版1刷,1530頁。
韋慶遠、柏 樺,《中國官制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1年9月1版1刷,431頁。
范金民,《明清江南商業的發展》,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8月1版1刷,359頁。
俞孔堅,《理想景觀探源──風水的文化意義》,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4月1版2刷,146頁。
唐力行,《明清以來徽州區域社會經濟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1年1月1版2刷,350頁。
唐文基,《明代賦役制度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12月1版1刷,371頁。
唐立宗,《在「盜區」與「政區」之間──明代閩粵贛湘交界的秩序變動與地方行政演化》,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2年8月初版,587頁。
凌純聲、芮逸夫,《湘西苗族調查報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甲種之十八),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3年3月景印1版,477頁。
馬建華、張力華,《長城》(《遙望星宿:甘肅考古文化叢書》),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04年12月1版2刷,166頁。
馬保之等,《農業概論》(《國立臺灣大學農學院叢書》第9號),台北:臺灣大學農學院,1963年12月修訂再版,430頁。
馬雪芹,《明清河南農業地理》,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11月初版1刷,326頁。
耿 煊,《詩經中的經濟植物》,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3月修訂版1刷,95頁。
晏子有,《清東西陵》,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年7月1版2刷,471頁。
章海榮,《梵淨山神──黔東北民間信仰與梵淨山區生態》,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1版1刷,254頁。
許倬雲,《西周史》(增訂版),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2月第4次印行,384頁。
許懷林,《江西史稿》,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1月2版2刷,647頁。
郭聲波,《四川歷史農業地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9月1版1刷,567頁。
郭寶章,《森林保育》,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3月初版,190頁。
曹樹基,《中國移民史.第五卷.明時期》,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1版1刷,570頁。
曹樹基,《中國人口史.第四卷.明時期》,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9月1版1刷,526頁。
曹樹基,《中國人口史.第五卷.清時期》,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5月1版1刷,971頁。
敖 登,《蒙古史文集》,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1版1刷,274頁。
連啟元,《明代的獄政管理》,(《明史研究叢刊》之2),宜蘭:明史研究小組,2001年8月初版,236頁。
張希清等,《宋朝典章制度》,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4月1版2刷,447頁。
張奕善,《朱明王朝史論文輯──太祖、太宗篇》,台北:國立編譯館,1991年9月初版,382頁。
張建民,《湖北通史.明清卷》,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1版1刷,733頁。
張海英,《明清江南商品流通與市場體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1版1刷,363頁。
張海鵬、王廷元主編,孫樹霖副主編,《徽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1版1刷,664頁。
張晉藩、懷效鋒主編,《中國法制通史.第七卷.明》,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1月1版1刷,548頁。
張哲郎,《明代巡撫制度》,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9月初版,332頁。
張國雄,《明清時期的兩湖移民》,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1版1刷,309頁。
張偉然,《湖北歷史文化地理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1版1刷,296頁。
張雲飛,《天人合一──儒學與生態環境》,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9月1版2刷,221頁。
張鈞成,《中國古代林業史.先秦篇》,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6月初版1刷,331頁。
張嘉昕,《明人的旅遊生活》(《明史研究叢刊》之9),宜蘭:明史研究小組,2004年8月初版,231頁。
張應強、胡 騰撰文,李玉祥攝影,《錦屏》(《鄉土中國》系列),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1月1版1刷,159頁。
陶玉田、謝經發編著,《林學通論》,台北:臺灣開明書店,1996年10月4版,502頁。
陶 炎,《中國森林的歷史變遷》,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4年10月1版1刷,217頁。
陸象豫撰文,唐凱軍、黃昌榕繪圖,《森林與水》,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2001年3月初版,102頁。
陳登林、馬建章編著,《中國自然保護史綱》,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1993年6月1版2刷,173頁。
陳學文,《明清時期太湖流域的商品經濟與市場網絡》,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1版1刷,445頁。
陳寶良,《明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3月1版1刷,669頁。
常建華,《明代宗族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2月1版1刷,490頁。
莊慶信,《中國哲學家的大地觀》,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95年8月初版,321頁。
國家林業局宣傳辦公室編,《’98洪水聚焦森林》,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9年5月1版1刷,473頁。
莊慶信,《中西環境哲學──一個整合的進路》,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1月初版1刷,609頁。
馮賢亮,《明清江南地區的環境變動與社會控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1版1刷,547頁。
馮繩武,《甘肅地理概論》,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89年7月1版1刷,271頁。
曾華璧,《人與環境:臺灣現代環境史論》,台北:正中書局,2001年1月臺初版,324頁。
彭英明主編,《土家族文化通志新編》,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11月1版1刷,399頁。
黃寶月,《明代中葉鄖陽民亂與善後建置》,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5月,295頁。
賀慶棠主編,《森林環境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1版1刷,299頁。
景戎華,《追思.俯察.展望──景戎華論文集》,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12月1版1刷,395頁。
華夏子(董耀會、吳德玉、張元華),《明長城考實》,北京:檔案出版社,1988年7月1版1刷,313頁。
焦國模,《林政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11月初版4刷,363頁。
焦國模,《中國林業史》,台北:渤海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8月初版,560頁。
焦國模,《林業政策與林業行政》,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3月初版1刷,471頁。
傅衣凌,《明清封建土地所有制論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6月1版1刷,229頁。
鈔曉鴻,《生態環境與明清社會經濟》,合肥:黃山書社,2004年6月1版1刷,417頁。
楊紹章、辛業江編著,《中國林業教育史》,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8年6月1版1刷,563頁。
楊紹猷、莫俊卿,《明代民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8月1版1刷,528頁。
楊 暘主編,袁閭琨、傅朗云編著,《明代奴兒干都司及其衛所研究》,鄭州:中州書畫社,1982年12月1版1刷,332頁。
楊 暘,《明代遼東都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1版1刷,303頁。
楊 暘,《明代東北史綱》,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1月初版,461頁。
楊 寬,《戰國史(增訂本)》(上、下),台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9月出版,747頁。
楊慧傑,《天人關係論》,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8月再版2刷,236頁。
達力札布,《明清蒙古史論稿》,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6月1版1刷,421頁。
靳潤成,《明朝總督巡撫轄區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8月1版1刷,188頁。
葛根高娃、烏雲巴圖,《蒙古民族的生態文化──亞洲游牧文明遺產》,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1版1刷,236頁。
葛劍雄、華林甫編,《歷史地理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1版1刷,585頁。
葉惠蘭,《劉基生平及其郁離子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6月,242頁。
鄒豹君,《小地形學》,台北:臺灣開明書店,1990年8月4版發行,256頁。
鄒逸麟編著,《中國歷史地理概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2版4刷,244頁。
詹怡娜,《明代的旅館事業》(《明史研究叢刊》之10),宜蘭:明史研究小組,2004年8月初版,283頁。
詹益光,《明代漁課之研究》,香港:新亞研究所史學組碩士論文,1995年6月,166頁。
漢寶德著,吳曉敏繪,《風水與環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1月1版1刷,258頁。
翟 旺,《五台山森林與生態歷史變遷》,忻州:忻州地區林業局、忻州地區林學會,1987年6月出版。
翟 旺、楊丕文,《管涔山林區森林與生態變遷史》,《山西地方森林史叢書》1,太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發行,1994年5月1版,178頁。
翟 旺、張守道,《太行山系森林與生態簡史》,《山西地方森林史叢書》2,太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發行,1994年7月1版,136頁。
翟 旺、段貴書,《太岳山區森林與生態史》,《山西地方森林史叢書》3,太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發行,1996年7月1版,375頁。
翟 旺、劉志光、韓日有,《太原森林與生態史》,《山西地方森林史叢書》4,太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發行,1999年1版,373頁。
趙 岡、陳鍾毅,《中國棉業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9月初版第2次印行,303頁。
趙 岡,《中國歷史上生態環境之變遷》,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6年12月1版1刷,132頁。
鄭肇經主編,《太湖水利技術史》,北京:農業出版社,1987年1月1版1刷,288頁。
鄧雲特,《中國救荒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6月臺4版,509頁。
鄧雲鄉,《中國養植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1版1刷,205頁。
鄧 輝,《土家族區域經濟發展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1版1刷,332頁。
蔣兆成,《明清杭嘉湖社會經濟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1版1刷,487頁。
蔡泰彬,《明代漕河之整治與管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1月初版1刷,541頁。
蔡泰彬,《晚明黃河水患與潘季馴之治河》,台北:樂學書局,1998年1月初版,467頁。
蔡嘉麟,《明代的衛學教育》(《明史研究叢刊》之3),宜蘭:明史研究小組,2002年2月初版,244頁。
魯人勇、吳忠禮、徐 莊,《寧夏歷史地理考》,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1版1刷,357頁。
魯西奇,《區域歷史地理研究:對象與方法──漢水流域的個案考察》,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1版1刷,613頁。
劉沛林,《古村落:和諧的人聚空間》,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1月1版1刷,210頁。
劉沛林,《風水──中國人的環境觀》,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8月1版6刷,423頁。
劉昭祥主編,《中國軍事制度史.軍事組織體制編制卷》,鄭州:大象出版社,1997年8月1版1刷,600頁。
劉振仁,《明代總督巡撫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488頁。
劉 淼,《明清沿海蕩地開發研究》,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6年1月1版1刷,348頁。
劉 淼,《明代茶業經濟研究》,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7年7月1版1刷,203頁。
劉 謙,《明遼東鎮長城及防禦考》,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12月1版1刷,236頁。
龍子建等著,《湖北苗族》,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11月1版1刷,438頁。
錢 穆,《秦漢史》,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10月5版,291頁。
錢 穆,《先秦諸子繫年》,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3月1版2刷,703頁。
謝承仁、寧 可,《戚繼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1版1刷,148頁。
謝忠志,《明代兵備道制度──以文馭武的國策與文人知兵的實練》(《明史研究叢刊》之5),宜蘭:明史研究小組,2002年8月初版,247頁。
謝貴安,《明實錄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月初版,430頁。
應岳林、巴兆祥,《江淮地區開發探源》,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1版1刷,362頁。
韓光輝,《北京歷史人口地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2月1版1刷,365頁。
薄音湖,《明代蒙古史論》,台北:蒙藏委員會,1998年6月初版1刷,256頁。
戴月芳,《明代茶之研究──以內茶與邊茶為主》,台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5月,308頁。
藍 宏,《明成化年間荊襄地區的流民變亂》,台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年6月,200頁。
叢佩遠,《中國東北史》(第三卷、第四卷),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1版,1904頁。
魏丕信(Will, Pierre-Etienne)著,徐建青譯,《18世紀中國的官僚制度與荒政》,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1版1刷,364頁。
關文發、顏廣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5月2版2刷,343頁。
羅冬陽,《明太祖禮法之治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1版1刷,219頁。
羅麗馨,《十六.十七世紀手工業的生產發展》,台北:稻禾出版社,1997年9月初版,417頁。
蘇天鈞主編,《北京考古集成.第十二卷.圖說北京史》,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3月1版1刷,505頁。
蘇天鈞主編,《北京考古集成.第十三卷.定陵》,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3月1版1刷,553頁。
蘇天鈞主編,《北京考古集成.第十四卷.北京名勝古迹》,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3月1版1刷,535頁。
蘇俊良,《漢朝典章制度》,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12月1版1刷,311頁。


(二)論 文
于希賢,〈北京市歷史自然環境變遷的初步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5年1輯,頁45~58。
卞 利,〈論徽州碑刻資料的主要內容和學術價值〉,《文獻》,2002年4期,頁225~233。
卞 利,〈明清時期徽州森林保護碑刻初探〉,《中國農史》,22卷2期,2003年5月,頁109~115。
方志遠、黃瑞卿,〈明清時期西南地區的江右商──明清時期江西商人研究之三〉,《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3年4期,頁54~62。
方志遠,〈明代的巡撫制度〉,收入歐陽琛、方志遠《明清中央集權與地域經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1月1版1刷),頁133~153。
方志遠,〈明清江右商研究〉,收入《明清中央集權與地域經濟》,頁201~256。
王九齡,〈北京地區歷史時期的森林〉,收入蘇天鈞主編《北京考古集成.第一卷.綜述》(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3月1版1刷),頁70~75。
王玉德,〈中國環境保護的歷史和現存的十大問題──兼論建立生態文化學〉,《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96年1期,頁60~68。
王宏昌,〈我國生態經濟中的森林問題〉,《中國社會科學》,1992年1期,頁37~52。
王宗勛、張應強,〈貴州省錦屏縣民間山林契約簡介〉,《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24期,2001年7月,頁11~18。
王 岩,〈明十三陵邊墻山口查勘記〉,收入孫進己、蘇天鈞、孫 海主編《中國考古集成.華北卷.明清(一)》(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1998年7月第1刷),頁218~225。
王 政,〈《詩經.魚麗》與先秦生態觀念略說〉,《文獻》,2002年2期,頁21~29。
王奎正,〈藏族傳統文化與青藏高原環境保護〉,《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2期,頁55~59。
王紹良,〈漢江下游明代水患與水利格局〉,《農業考古》,1990年2期,頁236~240、續接頁285。
尹鈞科,〈永定河中、上游流域森林植被的破壞〉,《歷史地理》,19期,2003年6月,頁251~269。
尹玲玲,〈明代江西鄱陽地區的漁業經濟〉,《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0年2期,頁8~18。
尹玲玲,〈明代洞庭湖地區的漁業經濟〉,《中國農史》,19卷1期,2000年2月,頁48~56。
尹玲玲,〈明清時期湖北地區的漁業經濟〉,《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0年2期,頁43~60。
尹玲玲,〈明代湖北地區的漁業經濟──以荊州、沔陽、安陸地區為例〉,《農業考古》,2001年1期,頁252~259、續接頁261。
尹玲玲,〈明清江南的河泊所與漁課雜稅──以鎮寧及揚州地區為例〉,《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2年2期,頁65~72。
尹玲玲,〈淺論明代的漁業稅制〉,《中國農史》,23卷2期,2004年5月,頁63~70。
古開弼,〈試述我國古代先秦時期林業經濟思想及其現實意義〉,《農業考古》,1984年2期,頁199~205。
古開弼,〈我國古代人工防護林探源〉,《農業考古》,1986年2期,頁212~215。
古開弼,〈盲目崇拜:我國民間祭山禁林習俗的原始宗教文化背景〉,《農業考古》,1998年1期,頁379~386。
古開弼,〈中華民族的樹木圖騰與樹木崇拜〉,《農業考古》,2002年1期,頁136~153、續接頁205。
史念海,〈歷史時期黃河中游的森林〉,收入氏著《河山集.二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1年5月1版1刷),頁232~3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