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34.204.172.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3/10/01 21:0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方碧玉
研究生(外文):Bih-yu Fang
論文名稱:東晉南北朝世族家庭教育研究
指導教授:王吉林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07
中文關鍵詞:家庭教育家學門風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94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8
魏晉南北朝,以九品中正為選官制度。選舉依門第而論,重視家世背景,能為官者,多為世家大族。世族為維繫門第勢力於不墜,除由婚、宦外,最佳方法為有傳襲不絕的佳子弟。因此,欲有佳子弟,為當時門第中人的普遍心情。而世族欲有佳子弟,則須教之,因而重視家庭教育為當時風尚。
在史傳中可見世族具體家教事蹟,可知世族確實重視家教。而因家庭教育缺乏強制約束性,故即使世族重視家教,家中子弟未必全能受教,符合長輩期待,此亦見家庭教育之困難。世族在施教過程中,使用體罰,並不普遍,可見體罰並非造就佳子弟的好方法。在父權社會下,教育子弟之責,主要由男性家長擔負,但婦女在教育子弟仍扮演重要角色。
六朝世族門第中人,為提高家族聲譽,常出現褒揚子弟之現象。而綜觀世族稱揚子弟,以僑姓王氏、謝氏最多,顯然王、謝最會行銷自家子弟。而稱揚子弟的內容,多著重於子弟足興門戶,為門戶所寄之言,及子弟的優秀有如千里駒,為家中之寶。世族中不僅有自家稱揚子弟,更有名顯於當世之子弟。從知名子弟之眾,可知世族培養子弟不餘遺力,世族不缺佳子弟,門第可以傳之久遠。此外,世族子弟甚多於幼年時,便已顯名於世,此情形若非經苦心栽培,實難達成。在討論的世族中,以僑姓琅邪王氏知名子弟最眾,琅邪王氏人才輩出,正與王氏在當時社會為第一大世族相符。雖世族子弟擁美名者眾,但亦見獲譏於世者。就整體而言,世族子弟以優秀表現為多,此應歸功於家庭教育之力。
世族教育子弟,常透過家訓、機會勸諫,及遺命之言等方面進行之。雖東晉南北朝為亂世,但家訓重點仍以教子弟要勤學、孝敬仁義、孝悌於閨門、知足、推遜恭讓、謙實、慎言語、存禮節為重。至於以家訓教子弟效果如何?此須端視子弟個人如何看待家訓之訓勉,若重視之,自然效用大,影響也大,若不重視,那也只是篇無足輕重之文章。在世族家庭教育中,特別重視子弟勤學之教,其目的並非為求得仕宦之階,而在使子弟明白事理,成為才德兼備之人。勤學之教,以越早養成越好。事實上,世族子弟也多於幼年時,即被教以好學之道。世族子弟多幼即知好學,應受家庭教育影響。從家庭教育中的機會勸諫,更能見世族教子弟之情,其內容較家訓多元,也較不流於制式。從機會勸諫者與被勸者關係觀之,有長輩之勸、女性之勸、平輩之勸、勸婦女及姻親之勸。從史文的整理,得知以平輩之勸為多。這樣的結果,不同於一般對家庭教育,以長輩對晚輩教勸為多的認知。機會勸諫成效如何?據所引史文有聽勸、有不聽勸,全因人而異,勸諫並無強制約束力。而機會勸諫內容,多為處世宜低調、勿傲誕、勿躁進、明哲保身、謙退、以保門戶為多。勸諫內容,正好呼應,亂世之中,以保門戶為重。遺命之教重點在,對身後事的交代與安排,顯然與平時的家訓、家誡有很大不同。各世族遺令內容幾乎相同,多為做薄葬交代。至於臨終遺命,子孫多能遵之。
世族家庭教育內容,大抵可分為家學與門風二大類。世族家學的形成,深受社會風尚所影響。當時社會瀰漫經學之精、尚文之風、書法之盛,及談論之風等風氣,而這些風氣都關涉到世族家學的內涵。故儒學、文學、書法、善談,為世族家學內涵。
門風教育亦為世族家庭教育的重點。有關世族門風,以琅邪王氏說的最明白,為寬恕、持盈畏滿門風。世族門風並不限於一種,如吳姓張氏具文、武門風。另外楊氏除具雄武門風外,亦具純厚而敦義讓與恬裕家風。而一般世人認為各世族門風應有所差異性,其實反之,世族門風極為相似。總體而言,就儒雅門風與雄武門風觀之,五大世族的門風,以雄武居多,尤以北朝世族更為熾盛。此正足以反應出該時代正處於政治動盪,朝代更迭不斷的混亂局勢,需藉「武」來鞏固權勢。忠、孝觀念,自古即被視為倫理道德的核心。忠、孝更常並稱,認為忠臣出於孝子之門,能孝必能忠。但自晉以後,政治社會現實環境使忠孝不能兩全,須有所抉擇時,東晉南北朝世族,為保其門第勢力,選擇親先於君,孝先於忠,故特別倡導「孝」的門風。對世族忠孝門風的考察,確實以孝的門風為重,可證此時代是孝先於忠的時代。
東晉南北朝世族子弟,在家庭教育重家學與門風下,表現於外的舉止風儀器度常出眾,而有美風姿形象,此實為世族子弟因具文化內涵而形於外的特殊風采。綜觀各世族子弟美風姿表現,僑姓、吳姓、山東郡姓、關中郡姓、虜姓,皆有子弟具美風姿形象。而在世族具美風姿子弟中,以琅邪王氏一一人最多,琅邪王氏不愧為當時最知名及最重要世族。
第一章 緒論•••••••••••••••••••••1

第二章 世族重家教與佳子弟••••••••••••••11
第一節 世族重家教••••••••••••••••11
第二節 家族份子稱揚佳子弟••••••••••••35
第三節 知名於世佳子弟••••••••••••••42

第三章 世族家教內容分析•••••••••••••••65
第一節 家訓•••••••••••••••••••65
第二節 機會勸諫•••••••••••••••••93
第三節 遺命之教•••••••••••••••••120

第四章 社會風氣與世族家學文化••••••••••••137
第一節 經學之精與儒學家學••••••••••••137
第二節 尚文之風與文學家學••••••••••••155
第三節 書法之盛與書法家學••••••••••••192
第四節 談論之風與善談文化••••••••••••208

第五章 世族門風與形象••••••••••••••••227
第一節 儒雅與雄武門風••••••••••••••227
第二節 忠孝門風•••••••••••••••••251
第三節 世族美風姿形象••••••••••••••266

第六章 結論•••••••••••••••••••••279

參考書目•••••••••••••••••••••••p287
參考書目:
(一)基本史料
丁福保,《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57年。
于平編輯,《中國歷代墓誌選編》,天津古籍出版社。
中田勇次郎編,《中國墓志精華》,中央公論社,1975年。
王夫之,《讀通鑑論》,台北:世界書局,民國63年7月五版。
王先謙,《荀子集解》,台北:世界書局,民國54年3月再版。
王利器,《顏氏家訓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9月。
王壯弘、馬成名,《六朝墓誌檢要》,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5年2月。
王叔岷,《顏氏家訓斠補》,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4年9月初版。
王肅注,《孔子家語》,台北:世界書局,民國72年4月新四版。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台北:大化書局,民國66年5月影印初版。
令狐德棻,《周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
司馬光,《資治通鑑》,台北:洪氏出版社,民國69年10月修訂再版。
有正書局輯,《六朝墓誌精華》,民國9年有正書局石印本。
朱 禮,《漢唐事箋》(叢書集成新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民國74年。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台北:仁愛書局發行,民國73年10月版。
沈 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
沈皋之,《兩晉清談》,台北:廣文書局,民國65年。
李百藥,《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
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
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
李 昉,《太平御覽》,台北:新興書局,民國48年1月。
李 昉,《太平廣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0年11月初版。
李 燾,《六朝通鑑博議》(四庫全書珍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台北:世界書局,民國64年7月。
汪繼培箋,《潛夫論箋》,台北:世界書局,民國64年11月。
杜 佑,《通典》,台北:新興書局,民國54年10月。
周法高,《顏氏家訓彙注》,台北:中央研究院排印本,民國49年。
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
林 尹,《兩漢三國文彙》,台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印行,民國49年8月。
南懷瑾、徐芹庭註譯,《周易本義》,台北:華正書局,民國72年10月初版。
姚思廉,《陳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
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
范文瀾,《文心雕龍注》,台北:開明書局,民國58年8月台一版。
范 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
唐順之,《兩晉解疑》(百部叢書集成第三函:學海類編),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56
年。
高似孫,《緯略》,台北:廣文書局,民國59年12月。
班 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
袁 宏,《後漢紀》,台北:華正書局,民國63年7月台一版。
郝懿行,《顏氏家訓斠記》,藝文印書館,叢書集成三編「戊寅叢編」,民國61年6月。
馬宗霍,《書林藻鑑》,收入楊家駱主編,《近人書學論著》,中國學術名著第五輯藝術
叢編第一集,第五冊、第六冊,民國73年10月。
馬端臨,《文獻通考》,台北:新興書局,民國52年10月新一版。
常 璩,《華陽國志》,台北:新文豐書局,民國74年。
張彥遠,《法書要錄》,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1月。
張敦頤,《六朝事跡編類》(百部叢書集成:古今逸史第三函),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
55年。
張 溥,《漢魏六朝一百三家集》,台北:新興書局,民國57年3月新一版。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7年5月。
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家範典」》,台北:文星書店,民國53年10月。
陳 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
曹 丕,《典論》,台北:世界書局,民國64年11月三版。
嵇 康,《嵇中散集》,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正編,民國68年11月台一版。
黃本驥,《歷代職官表》,台北:洪氏出版社,民國72年11月再版。
黃叔琳注,李詳補注,楊明照校注拾遺,《文心雕龍校注》,台北:世界書局,民國63年7
月三版。
楊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9月。
楊 侃,《兩漢博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0年台一版。
楊 晨,《三國會要》,台北:世界書局,民國49年11月初版。
葉 煒,《新出魏晉南北朝墓志疏証》,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3月。
葛 洪,《抱朴子》,台北:世界書局「新編諸子集成」,民國72年4月四版。
董仲舒,《春秋繁露》,《四部叢刊》初編經部,上海商務印書館。
虞世南,《北堂書鈔》,台北:新興書局,民國67年1月。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台北:木鐸出版社,民國72年9月初版。
趙 超,《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
趙萬里編,《漢魏南北朝墓志集釋》,台北:新文豐出版社台一版,民國75年。
趙 翼撰,杜維運考證,《廿二史劄記》台北:華世出版社,民國66年9月。
趙 翼,《陔餘叢考》,台北:世界書局,民國54年3月再版。
趙曦明注,盧文弨等人校補,《顏氏家訓注》,藝文印書館,民國62年10月三版。
劉 向,《說苑》,《四部叢刊》初編子部,上海商務印書館。
劉 向,《儀禮》,《四部叢刊》初編經部,上海商務印書館。
劉 向,《禮記注疏》,台北:大化書局,民國66年10月。
劉 向,《毛詩正義》,台北:大化書局,民國66年10月。
劉 卲,《人物志》,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55年。
劉 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
劉義慶,《世說新語》,台北:中華書局,民國61年。
劉勰撰,黃叔琳注,《文心雕龍注》,台北:世界書局,民國75年10月四版。
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
歐陽詢等,《藝文類聚》,台北:新興書局,民國62年7月版。
鄭 樵,《通志》,台北:新興書局,民國54年。
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
蕭統編,李善注,《文選》,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56年10月五版。
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台北:鼎文書局「錢大昕讀書記廿九種」,民國68年9月初
版。
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台北:廣文書局,民國57年1月出版。
應 劭,《風俗通義》,台北:世界書局,民國64年7月再版。
戴明揚,《嵇康集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7月一版。
顏之推,《顏氏家訓》,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民國64年6月台三版。
魏 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
魏 徵,《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
羅振玉,《六朝墓誌菁英》,收入《羅雪堂先生全集》六編(十二),台灣大通書局印
行。
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11月。
顧炎武,《日知錄》,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
顧炎武撰,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台北:世界書局,民國80年5月。

(二)專著
1、中文
丁福林,《東晉南朝的謝氏文學集團》,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
卜憲群、張南,《中國魏晉南北朝教育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
孔 毅,《魏晉名士》,成都巴蜀書社,1994年4月第1版。
孔 臧等,《歷代名人家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65年。
孔 繁,《魏晉玄談》,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
尤雅姿,《魏晉士人之思想與文化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87年。
方北辰,《魏晉南朝江東世家大族述論》,台北:文津書局,1991年。
毛漢光,《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民國55年7月
初版。
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77年2月。
毛漢光,《中國中古政治史論》,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80年4月。
毛禮銳,《中國教育通史》,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年4月。
毛禮銳,《中國教育史簡編》,教育科學出版社,1991年6月。
毛禮銳、瞿菊農、邵鶴亭,《中國古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3月。
王大良,《中國古代家族與國家型態:以漢唐時期琅邪王氏為主的研究》,甘肅人民出版
社,1999年版。
王玉波,《中國古代的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9月。
王永平,《六朝江東世族之家風家學研究》,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年1月。
王伊同,《五朝門第》,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8重刊第一版。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王志邦,《六朝江東史論》,中國青年出版社,1989年。
王志榮,《今古家訓禮儀千則》,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2年。
王鳳喈,《中國教育史》,台北:正中書局,民國70年。
包東波,《中國歷代名人家訓精萃》,安徽文藝出版社,1991年10月一版。
史孝賢,《歷代家訓選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5月一版。
田文棠,《魏晉三大思潮論稿》,陜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1月。
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族譜家訓集粹》,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73年。
朱大渭,《六朝史論》,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朱大渭,《魏晉南北朝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1月。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何啟民,《中古門第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67年元月初版。
何啟民,《竹林七賢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73年2月四版。
何啟民,《魏晉思想與談風》,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79年6月。
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台北:開明書店,民國58年。
吳正嵐,《六朝江東士族的家學門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
吳自甦,《中國家族制度》,商務印書館,民國62年9月2版。
吳榮光,《歷代名人年譜》,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23年3月再版。
李振興、黃沛榮、賴明德注譯,《新譯顏氏家訓》,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2年8月。
汪維玲、王定祥,《中國家訓智慧》,台北:漢欣文化出版公司,民國81年。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札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周紹賢,《魏晉清談述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6年2月3版。
周徵松,《魏晉隋唐間的河東裴氏》,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尚詩公主編,《中國歷代家訓大觀》,上海文匯出版社,1992年。
林登順,《魏晉南北朝儒學流變之省察》,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5年4月。
林瑞翰,《魏晉南北朝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民國79年5月初版。
姜亮夫,《歷代人物年里碑傳綜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4年2月再版。
柳詒徵,《中國文化史》,台北:正中書局,民國76年11月版。
胡 旭,《漢魏文學嬗變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
胡國瑞,《魏晉南北朝文學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4年2月。
南懷瑾、徐芹庭註譯,《周易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10月。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三聯書店,1955年。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北京:三聯書店,1959年。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唐翼明,《魏晉清談》,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81年10月初版。
夏 炎,《中古世家大族清河崔氏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8月。
孫以繡,《王謝世家之興衰》,台北:三民書局,民國56年10月初版。
孫述圻,《六朝思想史》,江蘇南京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
徐少錦、陳延斌,《中國家訓史》,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
徐益棠,《歷代名賢處世家書》,遠東圖書公司,民國74年9月初版。
徐揚杰,《中國家族制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
馬良懷,《崩潰與重建中的困惑──魏晉風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4月
第1版。
馬秋帆,《魏晉南北朝教育論著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7月。
高達觀,《中國家族社會之演變》,台北:里仁書局 民國71年。
張亮采,《中國風俗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2年4月台2版。
張承宗,《六朝史》,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
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台北:里仁書局,民國71年9月。
畢 誠,《中國古代家庭教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3年5月。
許抗生,《魏晉思想史》,台北:桂冠文化出版公司,民國81年。
許輝、邱敏、胡阿祥,《六朝文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1月。
郭登峰編,《歷代自敘傳文鈔》,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4年。
郭齊家,《中國教育思想史》,教育科學出版社,1991年6月。
曹道衡、沈玉成編撰,《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先秦漢魏晉南北朝卷),北京:中華書
局,1996年8月。
曹道衡、沈玉成編著《南北朝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12月。
陳長琦,《兩晉南朝政治史稿》,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
陳 明,《中古士族現象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3月。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9年12月台9版。
陳桂芬、周中仁、戴啟予編注,《古代家書選》,漓江出版社,1984年。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文集》,台北:里仁書局,民國70年3月。
陳 爽,《世家大族與北朝政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陳捷先、盛清沂,《中國家訓》,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民國76年。
陳登原,《中國文化史》,台北:世界書局,民國51年。
陳琳國,《魏晉南北朝政治制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3月。
喻岳衡,《歷代名人家訓》,岳麓書社,1991年4月1版。
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收入《魏晉思想》﹝乙編三種﹞,台北:里仁書局,民國84
年8月初版。
程章燦,《世族與六朝文學》,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程舜英,《魏晉南北朝教育制度史資料》,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12月。
賀昌群,《魏晉清談思想初論》,收入《魏晉思想》﹝甲編三種﹞,台北:里仁書局,民
國84年8月初版。
黃錦鋐注譯,《新譯莊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1月。
楊吉仁,《三國兩晉學校教育與選士制度》,台北:正中書局,民國59年5月。
楊伯峻,《論語譯注》,台北:華正書局,民國79年8月。
楊承彬,《秦漢魏晉南北朝教育制度》,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7年。
楊筠如,《九品中正與六朝門閥》,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19年12月初版。
楊曉婷編,《傳世家訓》,台北:絲路出版社,民國82年。
楊耀坤,《魏晉南北朝史論稿》,成都出版社,1993年。
萬繩南,《魏晉南北朝文化史》,台北:雲龍出版社,1995年6月。
萬繩南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安徽黃山書社,1987年4月。
寧稼雨,《魏晉風度──中古文人生活行為的文化意蘊》,北京:東方出版社1992年9月第
1版。
熊秉真,《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台北:麥田出版,2000年3月
熊德基,《六朝史考實》,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趙書廉,《魏晉玄學探微》,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1版。
趙 輝,《六朝社會文化心態》,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5年元月。
劉大杰,《魏晉思想論》,收入《魏晉思想》﹝甲編三種﹞,台北:里仁書局,民國84年8
月初版。
劉正浩等,《新譯世說新語》,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5年8月。
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
劉淑芬,《六朝的城市與社會》,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
劉詠聰,《中國古代育兒》,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9月。
劉 馳,《六朝士族探析》,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0年。
劉澤華等,《士人與社會﹝秦漢魏晉南北朝卷﹞》,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
鄭 欣,《魏晉南北朝史探索》,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
冀東、村夫,《歷代名人家書選》,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盧正言,《中國歷代家訓觀止》,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4月。
盧建榮,《顏氏家訓:一位父親的叮嚀》,台北:時報文化出版,2005年7月。
盧建榮,《北魏唐宋死亡文化史》,台北:麥田出版,2006年3月。
盧建榮,《鐵面急先鋒:中國司法獨立血淚史(514~755)》,台北:麥田出版,2004年8
月。
蕭華榮,《華麗家族--兩晉南朝陳郡謝氏傳奇》,北京:三聯書店,1994年。
蕭華榮,《簪纓世家--兩晉南朝琅邪王氏傳奇》,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9月。
錢 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台北:三民書局,民國65年。
閻愛民,《中國古代家教》,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7年。
謝寶耿,《中國家訓精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7年12月。
謝冰瑩等編譯,《新譯四書讀本》,台北:三民書局,民國76年8月。
韓國磐,《魏晉南北朝史綱》,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
鄺士元,《中國學術思想史》,台北:里仁書局,民國81年1月。
鄺士元,《魏晉南北朝研究論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3年1月。
顏普元,《顏氏家學與風徽》,湖南:岳麓書社,1999年10月。
羅宏增,《魏晉南北朝文化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第1版。
蘇紹興,《兩晉南朝的士族》,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76年3月初版。
顧樹森,《中國古代教育家語錄類編》,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5月。

2、外文
宇都宮清吉,《中國古代中世史研究》,創文社,昭和52年(1977)。
Patricia Buckely Ebrey:The Aristocratic Families of Early Imperial China,A Cass Study of the Po-Ling Tsui Family(《前期中華帝國的貴族家庭:博陵崔氏的個案研究》)


(三)期刊論文
1、中文
丁 鋼,〈魏晉南北朝佛教社會教育活動的特點及其作用〉,《東北師大學報》,1989年6
期。
卜憲群,〈瑯琊王氏政治地位研究〉,《安徽師大學報》,1988年第1期。
卜憲群,<琅琊王氏與六朝文化>,《安徽史學》,1989年第3期。
尤雅姿,〈由歷代家訓檢視傳統士人家庭之經濟生活模式〉,《思與言》,36卷3期。
尤雅姿,〈顏之推及其家訓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0年。
孔定芳,〈論東晉南朝文化精神對儒家理想的叛離──兼論東晉南朝的文化特色〉,《華
中師範大學學報》,1992年第1期。
孔 毅,〈北朝的經學與儒者〉,《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90年第3期。
孔 毅,〈論魏晉名士關于理想人格的理論與實踐〉,《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96年第2
期。
毛漢光,〈中古大士族之個案研究——瑯琊王氏〉,收入是著《中國中古社會史論》,台
北:聯經事業出版公司,民國77年2月初版。
毛漢光,〈中國中古賢能觀念之研究—任官標準之觀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集刊》,第四十八本第三分,民國66年9月。
毛漢光,〈從中正品評與官職之關係論魏晉南朝之社會架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
究所集刊》,第四十六本第四分,民國64年10月。
毛 穎,<孝道與六朝喪葬文化>,《東南文化》,2000年第七期。
牛貴琥,〈南朝世家大族衰亡論〉,《山西大學學報》,1994年第4期。
王大良,<六朝世族社會特徵的微觀考察――以琅邪王氏為例>,《北京化工大學學報》,
2000年第1期。
王大建,〈東晉南朝士族家學論略〉,《山東大學學報》,1995年第2期。
王玉波,〈傳統的家族認同心理探析〉,《歷史研究》,1989年第4期。
王汝濤,〈魏晉南北朝琅琊王氏家族研究〉,《北朝研究》,1996年第1期。
王若、李曉非、卲龍寶,〈淺談中國古代家訓〉,《遼寧師範大學學報》,1993年第6期。
王炳仁,〈中國古代名人家教舉要〉,《杭州大學學報》,16卷第1期。
王華山,<漢晉之際清河崔氏思想文化性格的形成>,《聊城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
王爾敏,〈家訓體制之傳衍及門風官聲之維繫〉,《近世家族與政治比較歷史論文集(下
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1年6月。
王 瑤,<玄學與清談>,《中古文學史論》,台北:長安出版社,民國75年6月。
王增文,〈從世說新語看魏晉風流〉,《大學文科園地》,1988年第3期。
王曉毅,〈漢魏之際士族文化性格的雙重裂變〉,《史學月刊》,1994年第6期。
王鍾陵,〈論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種文化現象:重視早秀與以才藝出人頭地〉,《南開學
報》,1990年第1期。
王麗英,〈試論魏晉之際士人之自然適意觀〉,《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90年第3期。
史可揚,〈魏晉風度與審美〉,《內蒙古社會科學》,1993年第6期。
石忠仁,〈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的現實思考〉,《松遼學刊》,1989年第3期。
伍 文,〈評顏氏家訓的教育思想〉,《華中師院學報》,1981年第2期。
伍振鷟,〈顏之推之人生哲學與教育思想〉,《教育研究所集刊》,第2期。
江興祐,〈從《世說新語》看魏晉士人的生命意識〉,《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1990年第3期。
朱華,<東晉南朝陳郡高門袁氏研究>,《襄樊學院學報》,第24卷第6期,2003年11
月。
余慧琴,〈家庭教育的幾個特點〉,《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87年第2期。
何朴、張靜嫻,〈顏之推論教育〉,《河北師範大學學報》,1988年第1期。
何忠盛,<魏晉南北朝世家大族對子弟文學才能的培養和揄揚>,《綿陽師範高等專科學
校學報》,2002年第6期。
何啟民,〈五胡亂華時其中的中原郡姓〉,《政治大學學報》,第32期。
何啟民,〈南朝門第中人心態的探討〉,《政治大學學報》,第47期。
何啟民,〈鼎食之家--世家大族〉,收入杜正勝主編《吾土與吾民》,台北市:聯經,
民國76年2月。
何德章,〈宋孝武帝上台與南朝寒人之得勢〉,《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90年第3期。
吳天任,〈魏晉士大夫的生活藝術〉,《大陸雜誌》,42卷6期。
吳慧蓮,〈六朝時期的選任制度〉,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79年。
杜正勝,〈中國傳統社會的重心──家族〉,《歷史月刊》,第12期。
杜正勝,〈傳統家族試論﹝上﹞、﹝下﹞〉,《大陸雜誌》,第65卷第2、3期。
李玉亭,〈六朝謝氏與文學〉,江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4年5月。
李必友,〈魏晉南北朝家族教育的特點〉,《安徽師範大學學報》,1999年第2期。
李交發,〈顏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淺析〉,《湘潭大學學報》,1990年第1期。
李定開,〈略談中國古代家庭中的兒童教育〉,《西南師範學院學報》,1983年第3期。
李飛翔、宋五軍,〈略論中國古代家庭教育〉,《人口學刊》,1989年第1期。
李 軍,〈略論魏晉南北朝時期私學的特點〉,《中國史研究》,1993年第1期。
李 軍,〈論秦漢時期的私學—兼論私學與中國傳統官學制度〉,《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
季刊》,1993年第3期。
李書吉、王永平,〈玄學是魏晉時代社會思想的主流〉,《思想戰線》,1990年第6期。
李開珠,<略說隴西李氏源流>,《甘肅社會科學》,1994年第3期。
李景文,〈中國古代家訓文化透視〉,《河南大學學報》,1998年第6期。
李 潔,<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孝行>,首都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01年5月。
李憶湘,〈兩漢魏晉女教「四德」觀研究〉,台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7月。
李瓊英,〈南朝世族的家庭教育〉,《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94年第2期。
沈驪天,〈中國古代教育制度的歷史反思〉,《南京師大學報》,1996年第1期。
周兆望,〈魏晉南北朝婦女對學術文化的貢獻〉,《文史哲》,1993年第3期。
周法高,〈家訓文學源流﹝上、中、下﹞〉,《大陸雜誌》,第22卷第2、3、4期。
周法高,〈讀顏氏家訓札記〉,《大陸雜誌》,第62卷第5期。
周師何,〈傳統文化中的家族觀念〉,《中國文化復興論叢》,第8集。
周淑舫,<山林寄詩情、奇葩有異香—東晉謝太傅一門二十多位文學家>,《中國文化月
刊》,1998年2月第215期。
周敬飛,<獨特的裴氏家族文化現象>,《山西師大學報》,1997年第1期。
孟繁舉,〈顏之推的倫理觀〉,《孔孟月刊》,第23卷第4期。
孟繁舉,〈顏之推與顏氏家訓〉,《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7卷第1期。
林文寶,〈顏之推及其思想述要〉,《台東師專學報》,第5期。
林孟宗,〈從社會變遷觀點論家庭教育的功能〉,《國教世紀》,13卷9期。
林素珍,〈魏晉南北朝家訓之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2年。
林雯淑,〈魏晉南北朝女教思想研究〉,師範大學教育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6月。
林瑞翰,〈南朝世族寒門政權之轉移〉,《台大歷史學系學報》,第14期。
林麗真,〈魏晉人對傳統禮制與道德之反省—從服喪論、同姓婚論與忠孝論談起〉 《台
大中文學報》,第四期,民國80年6月。
邵海燕,〈顏氏家訓的兒童早教論〉,《浙江師大學報》,1996年第4期。
閻續瑞,〈從魏晉南北朝文人家訓看其理想人格的建構與實踐〉,《河南師範大學學
報》,2004年第2期。
姚振黎,〈析論顏氏家訓任官之道〉,《孔孟月刊》,第28卷第10期。
姚振黎,〈顏氏家訓思想探究〉,《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8期。
封海清,〈琅琊顏氏研究—兼論文化在世族仕宦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昆明師專學
報》,1989年第3期。
洪然升,〈書法與政治關係之研究--以兩漢、魏晉南北朝為研究範圍〉,逢甲大學中國
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6月。
胡寶國,〈漢晉之際〉,《歷史研究》,1991年第5期。
唐芸芸,〈社會文化和家庭教育〉,《河北師範大學學報》,1991年第4期。
唐季華,〈從我國古代教育看教書和教人的統一〉,《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81年第4
期。
唐長孺,〈魏晉才性論的政治意義〉,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三聯書
店,1955年。
唐長孺,〈魏晉玄學之形成及其發展〉,收入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三聯書
店,1955年。
唐長孺,〈讀顏氏家訓後娶篇論南北嫡庶身分的差異〉,《歷史研究》,1994年第1期。
容建新,〈80年代以來魏晉南北朝大族個案研究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1996年第
4期。
徐秀麗,〈中國古代家訓通論〉,《學術月刊》,1995年第7期。
徐坤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雲南師範大學學報》,1990年第5、6期。
孫大英,〈漢晉時期弘農楊氏研究〉,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論文。
孫中旺,〈南朝吳郡張氏研究〉,蘇州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3月。
孫曉莉,〈魏晉文士人格的裂變到合一〉,《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88年第3期。
溫克勤,〈談古代的家庭道德教育──家訓〉,《南開學報》,1982年第6期。
溫梁華,〈中國神話與遠古時期的教育〉,《思想戰線》,1989年第1期。
秦永洲,〈西晉士族誤國與東晉士族的振作〉,《山東師大學報》,1993年第4期。
馬良懷,〈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社會文化思潮論綱〉,《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1年第
3 期。
馬鳳崗,〈論顏氏家族的家風與學風〉,《臨沂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
高浦棠,〈魏晉人文精神流變形態與軌跡〉,《陜西師大學報》,1997年第4期。
高 梅,<蘭陵蕭氏多才俊探析>,《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2期,2005年6
月。
高詩敏,<北朝范陽盧氏形成冠冕之首的諸因素>,《首都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第2
期。
高詩敏,<有關北朝博陵崔氏的幾個問題>,《首都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第5期。
高詩敏,<北朝清河崔氏的曲折發展及其特徵>,《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第2期。
高謙民,〈從儒學的衰微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教育〉,《南京師大學報》,1989年第4期。
高謙民,〈試論中國古代教育的重德精神〉,《南京師大學報》,1998年第2期。
庾國瓊,〈顏之推的教育思想〉,《四川師院學報》,1984年第3期。
康世昌,〈從王昶、嵇康家誡看傳統家訓的兩個典型〉,實踐學院《家庭變遷與問題對
策》,民國84年。
康世昌,〈漢魏六朝家訓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4年。
康世昌,〈顏延之<庭誥淺析>〉,《實踐學院學報》,1993年。
許蓉生、林成西,<河東薛氏研究――兩晉南北朝時期地方豪強的發展道路>,《西南民族
大學學報》,25卷第11期,2004年11月。
張天來,<魏晉南北朝儒學、家學與家族觀念>,《江海學刊》,1997年第2期。
張白茹、李必友,〈魏晉南北朝家誡論略〉,《安徽史學》,2002年第3期。
張金龍,<隴西李氏初論――北朝時期的隴西李氏>,《蘭州大學學報》,第22卷第4期。
張祥浩,〈中國古代的才德論〉,《南京大學學報》,1988年第4期。
張祥浩,〈魏晉時期的才德之辨〉,《學術月刊》,1987年10月。
張 健,〈家庭教育的哲學斷想〉,《南京師大學報》,1994年第4期。
張傳燧,〈魏晉才性之辯及其人才教育思想〉,《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94年第2期。
張傳燧,〈魏晉言意之辨及其教育教學思想〉,《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第1期。
張燦輝,<南朝河東柳氏家族研究>,《晉陽學刊》,1995年第6期。
張鶴泉,〈東漢時代的游學風氣及社會影響〉,《求是學刊》,1995年第2期。
張豔國,〈簡論中國傳統家訓的文化學意義〉,《中州學刊》,1994年第5期。
曹文柱,〈六朝時期江南社會風氣的變遷〉,《歷史研究》,1988年第2期。
曹文柱,〈東晉時期陳郡謝氏瑣談〉,《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7年第1期。
曹建平,〈魏晉南北朝家庭教育鉤稽〉,《湘潭師範學院學報》,1998年第2期。
陸靜、蒙一丁,〈從顏氏家訓看顏之推對門閥士族頹風的批判〉,《吉林師範學院學
報》,1987年第2期。
陳延斌,〈中國古代家訓論要〉,《徐州師範學院學報》,1995年第3期。
陳延斌,〈論傳統家訓文化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江海學刊》,1998年第2期。
陳長琦,〈魏晉南朝世族對國家權力中心的作用方式〉,《華南師範大學學報》,1992年
第2期
陳捷先,〈從族譜家訓看家〉,《歷史月刊》,第12期。
陳 爽,<近20年中國大陸地區六朝士族研究概觀>,《中國史學》,11卷,東京:中國
史學會,2001年10月。
陳朝暉,〈北魏的儒學與士人〉,《文史哲》1992年第4期。
陳華文,〈論魏晉南北朝風俗演變及趨向〉,《浙江師大學報》,1997年第6期。
陳蘇斌,〈淺談家庭教育〉,《天津師大學報》,1984年第5期。
陶希聖,〈東晉之世族名士與州郡權力〉,《食貨月刊》,復刊4卷7期。
陶希聖,〈南朝士族之社會地位與政治權力(上)劉宋(420—479)〉,《食貨月刊》,
復刊4卷8期。
陶希聖,〈南朝士族之社會地位與政治權力(下)齊梁(479—556)〉,《食貨月刊》,
復刊4卷11期。
陶新華,<魏晉南北朝弘農楊氏的發展道路>,《杭州師範學院學報》,1998年第2期。
莫道才,<六朝謝氏世系新考>,《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第36卷第4期,2000年12月。
勞 榦,〈漢代察舉制度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十七本,民國37
年。
程裕祯,<河東裴氏論略>,《山西師大學報》,第21卷第2期,1994年4月。
彭德華,〈新形勢下的家庭教育〉,《西北師大學報》,1990年第5期。
彭體用,〈試論北魏的門閥士族與皇權的關係〉,《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88年第2期。
景蜀慧,〈魏晉重實之風淺議〉,《文史哲》,1993年第3期。
曾美雲,〈六朝女教問題研究--以才性、南北妒教為中心〉,台灣大學中文所
博士論文,民國90年6月。
曾美雲 ,〈魏晉玄佛二家對傳統儒家教育之批評及影響〉,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民國84年6月。
逯耀東,〈魏晉玄學與個人意識醒覺得關係〉,《史原》,第二期,民國60年10月。
逯耀東,〈魏晉對歷史人物評論標準的轉變〉,《食貨月刊》,復刊三卷一期,民國62年4
月。
馮承基,〈論魏晉名士之政治生涯〉,《國立編譯館館刊》,第二卷第二期,民國62年9
月。
黃淑惠,〈論身教與言教〉,《孔孟月刊》,第28卷10期。
黃緯中,〈中國中古時期的書法家族〉,《唐代書法史研究集》,台北:蕙風堂筆墨有限
公司,民國83年12月。
楊中新,〈王充的胎教思想〉,《延邊大學學報》,1981年第1、2期合刊。
楊亮功,〈中國家族制度與儒家倫理思想〉,《食貨月刊》,第11卷第4期。
楊翠微,<北周宇文氏族屬世系考釋>,《中國史研究》,1999年第1期。
楊德炳,〈東晉上流社會享樂之風再探討〉,《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第15輯。
葉妙娜,〈東晉南朝僑姓高門之仕宦—陳郡謝氏個案研究〉,《中山大學學報》,1986年
第3期。
葉霞翟,〈我國古時的家庭教育〉,《教育學論集》,華岡出版社,民國69年1月。
葛建平,〈東晉南朝社會中的家庭倫常〉,《中山大學學報》,1990年第3期。
葛晨虹,〈儒家理想人格境界的二極耦合〉,《史學月刊》,1996年第4期。
滕春興,〈家庭教育的重要及其與學校教育的重要性〉,《教與學》,第5期。
熊秉真,〈好的開始:近世士人子弟的幼年教育〉,《近世家族與政治比較歷史論文集
(下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81年6月。
趙以武,<東晉南朝「僑姓」蕭氏的發跡史>,嘉應大學學報,1999年第4期。
趙克堯,〈魏晉風度論〉,《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1期。
趙國權,〈淺析中國古代的胎教思想〉,《河南大學學報》,1994年第1期。
蔡雁彬,<從誡子書看漢魏六朝終制觀的演變>,《中國典籍與文化》,1997年第2期。
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的關係>,《魯迅全集》第三卷《而已集》;北京:人
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
劉志偉,〈從庾信看北朝後期的文人節操問題〉,《蘭州大學學報》,1988年第1期。
劉守旗,〈顏氏家訓與家庭教育科學化〉,《遼寧師範大學學報》,1993年第6期。
劉修明,〈漢末至魏晉文人的心態轉變與人生擇向〉,《學術月刊》,1993年5月號。
劉菊華,<魏晉南北朝世風尚文與世家重文>,《內江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5期。
劉國石,〈八十年代以來《顏氏家訓》研究概述〉,《中國史研究動態》,1997年第4期。
劉國光,〈社會變遷中家庭教育的重要〉,《社教雙月刊》29期。
劉 雯,<隴西李氏家族研究>,《敦煌學輯刊》,1996年第2期。
劉詠嫻,〈魏晉南北朝教育文化之特色〉,《教育與文化》,第339期。
劉 馳,〈北朝胡人士族形成的原因及其影響〉,《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
1985年第3期。
劉漢東,〈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文化素質與民族大融合〉,《北朝研究》,1995年第1期。
劉曉東,〈論六朝時期的禮學研究及其歷史意義〉,《文史哲》,1998年第5期。
劉靜夫,<京兆杜氏研究――魏晉南北朝士族門閥個案研究之二>,《許昌師專學報》,
1993年第3期。
劉顯叔,〈東漢魏晉的清流士大夫與儒學大族〉,《簡牘學報》,第五期,民國66年1月。
蔡景明,〈漢末魏晉的教育狀況探討—以士族門第為中心〉,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6月。
蔣福亞,〈魏晉南北朝時期歷史地位述論〉,《北京師院學報》,1984年第2期。
談 敏,〈封建家訓中的經濟要素〉,《中國史研究》,1986年第2期。
諸偉奇,〈顏氏家訓淺論〉,《安徽師大學報》,1992年第3期。
鄭其龍,〈中國古代家庭教育的師資探源〉,《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7年第2
期。
鄭欽仁,<鄉舉里選--兩漢的選舉制度>,《立國的宏規》,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
司,民國71年6月。
鄭欽仁,〈九品官人法—六朝的選舉制度〉,《立國的宏規》,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
司,民國71年6月。
黎子耀,〈史學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新地位〉,《中國史學史研究》,1979年第3期。
樂勝奎,<六朝儒學的困境>,《中國哲學史》,2004年第2期。
穆 嵐,〈試論北魏的私學教育〉,《河南師範大學學報》,第19卷4期。
錢 穆,〈略論魏晉南北朝學術文化與當時門第之關係〉,《新亞學報》五卷二期。
盧建榮,<從男性書寫材料看三至七世紀女性的社會形象塑模>,《師範大學歷史學
報》,第26期。
鮑家麟,〈陰陽學說與婦女地位〉,收入鮑家麟編著《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台北:稻
鄉出版社,民國80年4月。
謝之渤,〈北魏門閥社會徵略〉,《學原》,第2卷第2期。
謝 康,〈中華家庭傳統的女教觀念〉,《中山學術文化集刊》,第6期。
謝揚舉,〈家訓與中華民族人文精神〉,《西北大學學報》,1998年第2期。
鍾仕倫,〈東晉南北朝時期南北經學、史學、藝術交流述略〉,《四川師範大學學報》,
24卷第4期。
鄺利安,〈魏晉門第勢力轉移與治亂之關係〉,《史學彙刊》,第八期,1977年7月。
顏廷璽,〈顏氏家訓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64年。
韓樹峰,<河東柳氏在南朝的獨特發展歷程>,《中國史研究》,2000年第1期。
羅炳錦,〈兩晉南北朝孝義風氣的提倡〉,《人生》,第23卷第3期。
譚家健,〈試談顏之推和顏氏家訓〉,《徐州師範大學學報》,1982年第3期。
蘇紹興,〈淺論兩晉南朝士族之政治地位與其經濟力量之關係〉,《大陸雜誌》58卷第5
期。
顧久幸,〈論中國古代教育的狀況及功能〉,《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第4期。
龔 菱,〈顏氏家訓闡論〉,《台北商專學報》,第1期。
2、日文
石川忠久,〈東晉文學研究劄記(2)—謝氏の家風と家門の興隆〉,《櫻美林大學中國文
學論叢》7,1979年3月。
守屋美都雄,〈六朝時代の家訓について〉,《日本學士院紀要》,第10卷第3號,1952
年11月。
守屋美都雄,〈顏氏家訓について〉,《中國學誌》,第4本,1967年12月。
佐藤佑治,〈南朝における寒門豪族の進出〉,《一橋論叢》73—5,1975年5月。
村上嘉實,〈魏晉における德の多樣性について—世說新語の思想〉,《鈴木博士古稀紀
念東洋學論叢》,1972年10月。
長部悅弘,〈北朝隋唐時代における漢族士大夫の教育構造〉,《東洋史研究》,第49卷
第3號,平成二年(1990年)12月。
神矢法子,〈晉時代における王法と家禮〉,《東洋學報》,60—1、2。
稻田尹,〈王謝の系譜(3)—世說新語を中心として〉,《鹿兒島大學文科報告》7,
1971年9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孟繁舉,〈顏之推與顏氏家訓〉,《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7卷第1期。
2. 孟繁舉,〈顏之推的倫理觀〉,《孔孟月刊》,第23卷第4期。
3. 周法高,〈讀顏氏家訓札記〉,《大陸雜誌》,第62卷第5期。
4. 周法高,〈家訓文學源流﹝上、中、下﹞〉,《大陸雜誌》,第22卷第2、3、4期。
5. 杜正勝,〈傳統家族試論﹝上﹞、﹝下﹞〉,《大陸雜誌》,第65卷第2、3期。
6. 杜正勝,〈中國傳統社會的重心──家族〉,《歷史月刊》,第12期。
7. 吳天任,〈魏晉士大夫的生活藝術〉,《大陸雜誌》,42卷6期。
8. 尤雅姿,〈由歷代家訓檢視傳統士人家庭之經濟生活模式〉,《思與言》,36卷3期。
9. 林孟宗,〈從社會變遷觀點論家庭教育的功能〉,《國教世紀》,13卷9期。
10. 姚振黎,〈析論顏氏家訓任官之道〉,《孔孟月刊》,第28卷第10期。
11. 陳捷先,〈從族譜家訓看家〉,《歷史月刊》,第12期。
12. 陶希聖,〈東晉之世族名士與州郡權力〉,《食貨月刊》,復刊4卷7期。
13. 陶希聖,〈南朝士族之社會地位與政治權力(上)劉宋(420—479)〉,《食貨月刊》,
14. 陶希聖,〈南朝士族之社會地位與政治權力(下)齊梁(479—556)〉,《食貨月刊》,
15. 逯耀東,〈魏晉玄學與個人意識醒覺得關係〉,《史原》,第二期,民國6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