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1.97.138)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5 23:5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柏州
研究生(外文):Po-Chou Lin
論文名稱:香港武俠漫畫所透顯的中國性與後殖民狀況
指導教授:盧建榮盧建榮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en-lung L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9
中文關鍵詞:武俠漫畫後殖民中國性
外文關鍵詞:postcolonial theorycomichong ko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149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0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4
本文旨在論述香港武俠漫畫中的中國性與後殖民情境,藉由著對黃玉郎所著的香港武俠漫畫作文本分析,配合新文化史的操作手法和後殖民理論來進行論述。第一章是緒論,除了研究動機之外,還談及了本文操作的手法和理論。第二章是對香港與殖民者背景分析。第三章為詮釋何為武俠漫畫,在詮釋武俠漫畫之前,先行詮釋什麼是武俠?什麼是漫畫,爾後進行香港武俠漫畫的歷史敘述。第四章則是進行香港武俠漫畫的文化分析,首先討論武俠漫畫在通俗文化的地位,再者論敘香港武俠漫畫文化工業,以作者、讀者、出版者,以及周邊商品四個要素分別切入香港武俠漫畫文化工業,從香港武俠漫畫文化工業的情況,來看出香港武俠漫畫文本在香港華人世界中的影響力。第五章則開始分析香港武俠漫畫,在這一章當中,以解析《天子傳奇》系列文本為主,將中國性和歷史性爬梳而出,同時對於天子這個符號,將作一個正統性的解析。第六章則是對《龍虎門》、《義勇門》以及《大唐雙龍傳》作文本解析,對於文本當中的中國性、武俠性、歷史性和後殖民性作敘事分析的探討。第七章則是結論,主要是統整本論文重要的論述,得出幾點結論:第一、從香港武俠漫畫的文本分析中,可以看出文本饒富中國性、歷史性、武俠性和後殖民性,可以解讀香港華人深埋心裡的中國性鏡射在香港武俠漫畫文本之中。第二、利用西方後殖民理論,確實可以應用於香港、中國和英國之間。在香港武俠漫畫中可以看出利用武俠性來打破前英國殖民主以及西方世界對東方的柔弱、陰柔的形象。再者香港為子體,中國為母體,香港為客體、中國為主體,香港對於中國而言是他者,從本文可以看出香港華人利用香港武俠漫畫企圖將己身他者的形象,利用中國性來轉化身份,避免被邊緣化。第三、香港武俠漫畫確實帶有通俗文化的性質,形成一種通俗文本的文化工業,憑藉著文化工業所傳達的訊息,讓香港華人對於中國性、歷史性及武俠性產生一種完全接受的模式。藉由著一種想像的(imagined)「中國」符號,讓香港華人在九七回歸之前,對中國性有想像關係;在九七回歸之後,更有文化認同的聚焦,進而達成香港子體和中國母體重新連接的政治性意義,以去除被中國母體內部殖民的陰影恐懼。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回顧--------------------------------------------- 4
一、 有關武俠文類後殖民的研究----------------------------------- 4
二、有關香港武俠漫畫的研究- ------------------------------------ 5
第三節 研究理論與章節架構----------------------------------------- 6
一、研究理論-------------------------------------------------- 6
(一)新文化史----------------------------------------------- 6
(二)後殖民理論----------------------------------------------7
(三)文化工業與符號論-----------------------------------------8
二、章節架構---------------------------------------------------9
第二章 香港與殖民者的背景分析----------------------------------------11
第一節 香港的歷史想像------------------------------------------------11
第二節 香港的歷史教育------------------------------------------------14
第三節 香港的歷史意識------------------------------------------------16
第四節 戰後的香港社會變遷 --------------------------------------------19
第三章 詮釋武俠漫畫-------------------------------------------------23
第一節 何謂武俠------------------------------------------------------23
第二節 何謂漫畫------------------------------------------------------26
一、漫畫的釋義-----------------------------------------------------26
二、漫畫的構成-----------------------------------------------------28
三、漫畫的功能-----------------------------------------------------29
第三節 武俠漫畫的歷史-------------------------------------------------31
一、台灣武俠漫畫發展--------------------------------------------31
二、香港武俠漫畫發展--------------------------------------------34
第四章 香港武俠漫畫文化分析-------------------------------------------36
第一節 通俗文化中的武俠漫畫-------------------------------------------36
第二節 武俠漫畫中的文化工業-------------------------------------------40
一、作者---------------------------------------------------------40
二、讀者---------------------------------------------------------43
(一)讀者行為討論一----------------------------------------------43
(二)讀者行為討論二----------------------------------------------47
三、出版者與周邊商品--------------------------------------------------51
第五章 香港武俠漫畫的中國性、歷史性與後殖民性---------------------------55
-以《天子傳奇》為例
前言---------------------------------------------------------------55
第一節 香港武俠漫畫人物、劇情、背景分析---------------------------------57
-以《天子傳奇.姬發篇》為例
一、《天子傳奇》簡介-----------------------------------57
二、《天子傳奇.姬發篇》故事大綱------------------------58
三、《天子傳奇.姬發篇》文本主要人物解析-----------------66
(一) 正派人物-----------------------------------66
(二) 反派人物-----------------------------------70
四、《天子傳奇.姬發篇》文本分析------------------------72
第二節 香港武俠漫畫人物、劇情、背景分析---------------------------------77
-以《天子傳奇.秦皇篇》為例
一、《天子傳奇.秦皇篇》故事大綱----------------------------77
二、《天子傳奇.秦皇篇》敘事結構----------------------------82
第三節 香港武俠漫畫人物、劇情、背景分析---------------------------------88
-以《天子傳奇.流氓天子篇》為例
一、《天子傳奇.流氓天子篇》故事大綱------------------------88
二、《天子傳奇.流氓天子篇》文本分析-------------------------96
第四節 香港武俠漫畫人物、劇情、背景分析---------------------------------98
-以《天子傳奇.大唐威龍篇》為例
一、《天子傳奇.大唐威龍篇》故事大綱-------------------------98
二、《天子傳奇.大唐威龍篇》人物介紹-------------------------105
(一) 歷史人物-----------------------------------------105
(二) 非歷史人物---------------------------------------109
三、《天子傳奇.大唐威龍篇》文本解析-------------------------112
第六章 香港武俠漫畫的中國性、歷史性與後殖民性--------------------------116
-以《龍虎門》、《義勇門》及《大唐雙龍傳》為例
第一節 香港武俠漫畫人物、劇情、背景分析--------------------------------116
-以《龍虎門》為例
第二節 香港武俠漫畫人物、劇情、背景分析--------------------------------124
-以《義勇門》為例
一、《義勇門》故事大綱-------------------------------------------124
二、《義勇門》文本解析-------------------------------------------133
第三節 香港武俠漫畫人物、劇情、背景分析--------------------------------139
-以《大唐雙龍傳》為例
一、《大唐雙龍傳》作者簡介----------------------------------------139
二、《大唐雙龍傳》故事大綱-----------------------------------------142
三、《大唐雙龍傳》主要人物解析-------------------------------------143
(一) 四大門閥------------------------------------------------143
(二) 正派高手------------------------------------------------145
(三) 魔門高手------------------------------------------------146
(四) 四大宗師------------------------------------------------151
(五) 群雄-------------------------------------------------154
四、《大唐雙龍傳》文本分析----------------------------------------156
第七章 結論--------------------------------------------------------158
參考書目-----------------------------------------------------------163
附錄圖片-----------------------------------------------------------175
參考書目

一、古籍

《十三經注》.《春秋左傳正義》,收錄於《中華叢書》,台北:新文豐,2001,1815年阮元刻本。
《十三經注》.《毛詩正義》,收錄於《中華叢書》,台北:新文豐,2001,1815年阮元刻本。
漢.司馬遷,《史記》,台北:鼎文,1983,新校本史記三家注.新校本史記。
漢.班固,《漢書》,台北,鼎文,1973 ,新校本漢書。
唐.長孫無忌,《隋書》,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藝文印書館據清乾隆武英殿刊本景印。
唐.長孫無忌,《隋書》,台北:鼎文書局,1987,新校本隋書。
唐.杜光庭,《虬髯客傳》,收錄於《初編叢書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91。
唐.裴鉶,《崑崙奴傳》,收錄於《百部叢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藝文印書館據明嘉靖陸楫輯《古今說海》本影印。
唐.韓愈,《韓昌黎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58。
後晉.劉昫,《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87,新校本舊唐書。
宋.司馬光撰,章鈺校記,《新校資治通鑑注》,台北:世界書局,1977。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台北:桂冠,1990。
清.王韜,〈香港略論〉《弢園文新編》,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收錄於錢鍾書主編,《中國近代術名著叢書》。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台北:世界,2001。
清.文慶,《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 台北:文海,1970,近代史料叢刊本。
清.郭慶蕃,《莊子集釋》,台北:項淵文化,2001。
楊家駱主編,《新舊唐書合鈔》,台北:鼎文,1972。
劉永濟著,〈屈賦通箋五卷〉收錄於楊家駱編 《楚辭新義五種》,台北:鼎文,1974。

二、中文專書

王玉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台北:洪葉文化事業,1999。
王宏志,《歷史的偶然-從香港看中國現代文學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
王宏志,《否想香港:歷史.文化.未來》,台北:麥田,1997。
王宏志,《歷史的沈重-從香港看中國大陸的香港史論述》,香港:牛津大學,1997。
王岳川,《後殖民主義與新歷史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王孝廉,《神話與小說》,台北:時報文化,1986。
王曾才,《西洋現代史》,台北:東華,1989。
王廣西,《功夫- 中國武術文化》,台北:雲龍,2002。
王潤,《華文後殖民文學:本土多元文化的思考》,台北:文史哲,2001。
王齊樂,《香港中文教育發展史》,香港:三聯書店,1996。
王庸聲,《故事漫畫縱橫談》,北京:朝花少年兒童出版社,2002。
王慧麟,《閱讀殖民地》,香港:德記書報,2005。
生安鋒,《霍米巴巴》,台北:生智,2005。
方成,《報刊漫畫學》,台北:亞太,1993。
石之瑜,《後現代的國家認同》,台北:世界書局,1995。
石之瑜,《中國的民族問題》,台北:五南圖書,1999。
石之瑜,《文明衝突與中國》,台北:五南圖書,2000。
石之瑜,《當代政治學的新範疇—文化、性別、民族》,台北:翰盧圖書,2001。 白宇,《連環畫藝術》,北京:中國連環畫出版社,1990。
江堤等編,《金庸:中國歷史大勢》,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1。
呂大樂編,《普及文化在香港》,香港:曙光出版社,1983。
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1997。
宋國誠,《後殖民論述:從法農到薩依德》,台北:擎松圖書,2003。
朱剛,《薩伊德》,台北:生智,1997。
朱耀偉,《後東方主義》,台北:駱駝,1994。
朱耀偉,《本土神話:全球化年代的論述生產》,台北:台灣學生,2002。
邱貴芬,《後殖民其外》,台北:麥田,2003。
林芳玫,《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時報,1994。
林保淳主編,《俠與中國文化》,台北:學生,1993。
林保淳,《解構金庸》,台北:遠流,2000。
余繩武、劉存寬,《十九世紀的香港》,香港:麒麟書業有限公司,1994。
金庸,《鹿鼎記》,香港:明河社,1981。
金庸,《射鵰英雄傳》,台北:遠流,2003。
吳潛誠,《文化與社會》,台北:立緒,1997。
吳俊雄、張志偉編,《閱讀香港普及文化1970-2000》,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
洪長泰,《新文化史與中國政治》,台北:一方,2003。
洪德麟,《臺灣漫畫四十年初探(1949-1993)》,台北:時報文化,1994。
洪德麟,《風城漫畫五十年》,新竹:竹市文化,1999。
洪德麟,《傑出漫畫家.亞洲篇》,台北:雄獅,2000。
洪德麟,《臺灣漫畫閱覽》,台北:玉山社,2003。
洛楓,《世紀末城市》,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
胡垣坤、曾露凌、譚雅倫合編,《美國早期漫畫中的華人》,香港:三聯,1996。
胡芝瑩,《霍爾》,台北:生智,2001。
胡為真,《美國對華「一個中國」政策之深演變:從尼克森到柯林頓》,台北:台灣商務,2001。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縱橫武林:中國武俠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學生,1998。
李天道,《漫談金庸小說的俠客典型》,台北:華文網,2001。
李幼蒸,《哲學符號學》,台北:唐山,1997。
李幼蒸,《文化符號學》,台北:唐山,1997。
李英明,《香港學》,台北:揚智,1997。
李國鈞,《中國教育制度通史-第八卷》,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李闡,《中國漫畫史》,台北:世系出版社,1978。
李闡,《漫畫美學》,台北:群流出版社,1998。
高宣揚,《後現代論》,台北:五南,1999。
徐賁,《走向後現代與後殖民》,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徐秀榮,《中國古代神話》,台北:里仁,1982。
易建東,《武俠文化》,台北:揚智,2004。
周嘯天主編,潘嘯龍譯注,〈天問〉《楚辭鑑賞集成》.台灣版,台北:五南,1993。
周樹人,《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周慶華,《中國符號學》,台北:揚智,2000。
郭洪紀,《文化民族主義》(台北:揚智,197)
梁守中,《武俠小說話古今》,台北:遠流,1990。
梁秉鈞編,《香港的流行文化》,台北:書林,1994。
梁秉鈞,《香港文化》,香港:香港藝術中心,1995。
單文經,《香港教育》,台北:商鼎文化,2000。
許實強、羅永生編,《解殖與民族主義》,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
姜飛,《跨文化傳播的後殖民語境》,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5。
陸君約等著,《心理學》,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197
簡元銳,《新編世界歷史》.第一冊,香港:雅集出版社,2004。
袁珂,《中國神話史》台北:時報文化,1991。
袁建滔,《新漫畫語言》,台北:尖端出版有限公司,1992。
香港嶺南學院翻譯系文化社會研究譯叢編委會編,《解殖與民族主義》,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
張學廉,《漫畫創作研究》,上海:大東書局,1951。
張旭東編,《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詹明信批評理論文選》,香港:牛津,1996。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台北:麥田,1995。
張坤,《漫畫的獨特語言》,北京:朝花少年兒童出版社,2002。
楊大春,《後結構主義》,台北:揚智文化,1996。
東立出版社,《1999東立漫畫出版總目錄》,台北:東立,1999。
東立出版社,《2000東立漫畫出版總目錄》,台北:東立,2000。
陳捷,《義和團運動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
陳墨,《武學金庸》,台北:雲龍,1997。
陳墨,《文化金庸》,台北:雲龍,1997。
陳墨,《武俠小說五大家品賞》,台北:風雲時代,2001。
陳墨,《俠客金庸》,台北:遠流,2001。
陳墨,《金庸筆下人物》,台北:風雲時代,2004。
陳平原,《千年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台北:麥田,1995。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臺灣史觀》,台北:麥田,2004。
陳學明,《文化工業》,台北:揚智,1996。
陳清僑編,《文化想像與意識形態-當代香港文化政治論評》,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
陳清僑編.《身分認同與公共文化:文化研究論文集》,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
《身分認同與公共文化:文化研究論文集》。香港:牛津,1997。
陳慧珍主編,《1999亞洲漫畫高峰會議》,台北:1999亞洲漫畫高峰會議委員會,1999。
陶東風,《後殖民主義》,台北:揚智文化,2000。
葛兆光,《想像力的世界:道教與唐代文學》,北京:現代,1990。
黃易,《大唐雙龍傳》,台北:萬象,1996。
黃易,《大唐雙龍傳-修訂版》,台北:時報文化,2002。
黃少儀、楊維邦編著:《香港漫畫圖鑑》( 香港:樂文書店,1999 )
黃玉郎,《天子傳奇》,台北:東立,1994。
黃玉郎,《義勇門》,(台北:東立,1995。
黃玉郎,《龍虎門》,台北:東立,1996。
黃玉郎,《大唐雙龍傳》,台北:東立,1998。
黃玉郎,《邊荒傳說》,香港:玉皇朝集團,2006。
黃玉郎,《如來神掌:千歲武帝》,台北:風展,2000。
黃瑞祺,《現代與後現代》,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0。
黃瑞祺,《後學新論》,台北:左岸文化,2003。
黃碧雲,《後殖民誌》,台北:大田,2003。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台北:正中,1953。
莫測,《漫畫家談漫畫》,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89。
葉洪生.林保淳,《臺灣武俠小說發展史》,台北:遠流,2005。
葉維廉,《解讀現代.後現代生活空間與文化空間的思索》,台北:東大,1992 。
葉靈鳳,《香港的失落》,香港:中華書局,1989。
葉靈鳳,《香島滄桑錄》,香港:中華書局,1989。
赫治清,吳兆清著,《中國幫會史》,台北:文津,1996。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麥田,2005。
劉英茂主編,《普通心理學》,台北:大津,1984。
劉紀蕙編,《框架內外:藝術、文類與符號疆界》,台北:立緒,1999。
劉紀蕙編,《他者之域:文化身分與再現策略》,台北:麥田,2001。
劉紹麟,《香港的殖民地幽靈-從殖民地經驗看今天的香港處境》,香港:守沖社,2005。
劉榮賢,《莊子外篇研究》,台北:聯經,2004。
謝均才編,《我們的地方,我們的時間,香港社會新編》,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
黎東方,《細說清朝》,台北:傳記文學,1994。
傻呼嚕同盟著,《動漫2000》,台北:藍鯨,2001。
傻呼嚕同盟著,《動漫2001》,台北:藍鯨,2001。
書林書局編,《西洋文學術語手冊》,台北:書林,2005。
潘國森,《武論金庸》,台北:遠流,1999。
曹莉,《史碧娃克》,台北:生智,1999。
曹正文,《中國俠文化史》,台北:雲龍,1997。
曹正文,《俠客行-縱談中國武俠》,台北:雲龍,1998。
曹萍萍,《噤啞的他者:陳映真小說與後殖民論述》,台北:萬卷樓,2003。
藍建安,《漫談中外漫畫》,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89。
廖柄惠,《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台北:麥田,1994。
廖炳惠編,《當代文化論述:認同、差異、主體性》,台北:麥田,1997。
廖炳惠,《另類現代情》,台北:允晨,2001。
廖炳惠,《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麥田,2003。
廖建龍,《香港宿命與台灣》,台北:玉山社,1997。
羅鋼,劉象愚編,《後殖民主義文化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9。
羅鋼,劉象愚編,《文化研究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00。
羅永生,《誰的城市?戰後香港的公民文化與政治論述》,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
羅香林,《一八四二年以前之香港及其對外交通-香港前代史》,香港:中國學社,1959。
盧建榮主編《性別、政治與集體心態 : 中國新文化史》,台北:麥田,2001。
盧建榮主編,《文化與權力 : 臺灣新文化史》,台北:麥田,2001。
盧建榮,《台灣後殖民國族認同》,台北:麥田,2003。
蕭湘文,《漫畫研究:傳播觀點的檢視》,台北:五南,2002。
濮起文,《中國民間秘密宗教》,台北:南天,1996。
戴俊,《千年世人俠客夢-武俠小說縱橫談》,台北:台北商務,1994。
龔鵬程,《大俠》,台北:錦冠出版社,1998。
龔鵬程,《俠的精神文化史論》,台北:風雲時代,2004。


三、西文譯著

Anderson, P.,王晶譯,《後現代性的起源》,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9。
Bart Moore –Gilbert著,彭淮棟譯,《後殖民理論》,台北:聯經,2004。
Berger, P. & T. Luckmann 鄒理民譯,《知識社會學》,台北:巨流,1999。
Bocock, Robert,《文化霸權》(Hegemony),田心喻譯,台北﹕遠流, 1994。
Cassirer, Ernest著,羅興漢譯《符號、神話、文化》,台北﹕結構群,1980。
Clifford Geertz著,楊德睿譯,《地方知識:詮釋人類學論文集》,台北:麥田,2002。
Daniel Bell著,趙一凡,蒲隆,伍曉晉譯,《資本主義文化矛盾》,北京:三聯書局,1989。
Dirlic著,王寧譯,《跨國資本時代的後殖民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Edward W. Said 著,王志弘譯,《東方主義》,台北:立緒,1999。
Edward W. Said 著,蔡源林譯,《文化與帝國主義》,台北:立緒,2001。
Ernst Cassirer著,羅興漢譯,《符號.神話.文化》,台北:結構群文化,1990。
Ernesto Laclau著,陳墇津譯,《文化霸權和社會主義的戰略》,台北:遠流,1994。
Ernest Gellner著,李金梅譯,《國族主義》,台北:聯經,2001。
Ernest Gellner著,李金梅譯、黃俊龍,《國族與國族主義》,台北:聯經,2001。
Fernand Braudel著,施康強譯,《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台北:貓頭鷹,1999。
Foucault Michel著,劉北成譯,《瘋顛與文明》,台北:桂冠,1992。
Frantz Fanon著,陳瑞樺譯,《黑皮膚,白面具》,台北:心靈工坊,2005。
Fredric Jameson著,唐小兵譯,《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台北:合志文化,1988。
Gurevitch, Michaeled著,鄧宗德、戴育賢譯,《文化、社會與媒體﹕批判性觀點》,台北:遠流,1994。
Gilbert,B.M著,陳仲丹譯,《後殖民理論-語境 實踐 政治》,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Gilbert,B.M著,楊乃喬譯,《後殖民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Hobsbawm, E. J著,黃煜文譯,《論歷史》,台北:麥田,2001。
Iggers Georg G著,楊豫譯,《二十世紀的史學》,台北:昭明,2003。
Jameson, F著,唐小兵譯,《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台北:合成文化公司,1988。
James Lull著,陳芸芸譯,《媒介、傳播與文化》,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2002。
Jenkins Keith著,江政寬譯,《後現代歷史學》,台北:麥田,2000。
Jeffrey C.Alexander編,吳潛誠編校,《文化與社會》,台北:立緒,1997。
John Storey著,李根芳譯,《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台北:巨流,2003。
Keith Jenkins著,江政寬譯,《後現代歷史學》,台北:麥田,2000。
Kirsten Hastrup編,賈士蘅譯,《他者的歷史》,台北:麥田,1998。
Leduc Jean著,林錚譯,《史家與時間》,台北:麥田,2004。
Leo T. S. Ching著,鄭力軒譯,《成為「日本人」:殖民地台灣與認同政治》,台北:麥田,2006。
Lynn Hunt編; 江政寬譯,《新文化史》,台北:麥田,2002。
Martin Jay著,鴻鈞譯,《阿多諾》,台北:結構群,1990。
Max Weber著,于曉、陳維綱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台北:唐山,1991。
Mill. C. Wright著, 張君玫譯,《社會學的想像》,台北:巨流,1989。
Peter Burke著,許綬南譯,《製作路易十四》,台北:麥田,1997。
Philip Smith著,林宗德譯,《文化理論的面貌》,台北:韋伯文化國際,2004。
Robert J. C. Young 著,周素鳳、陳巨擘譯,《後殖民主義-歷史的導引》,台北:巨流,2006。
Roland Barthes著,王東亮譯,《符號學原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
Schech.susanne著,沈台訓譯,《文化與發展》,高雄:巨流,2003。
Tom Bottomore著,廖仁義譯,《法蘭克福學派》,台北:桂冠,1984。

四、西文專著

G.B Endacott , A History of Hong Kong , Hong Kong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73。
Grolier Incorporated ,The New Book of Knowledge , Danbury:Grolier inc,1989。
Lau Siu-Kai, The Ethos of The Hong Kong Chinese , Hong Kno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88。
Wendy Siuyi Wong, Hong Kong Comics a history of manhua , New York:The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2002。

五、期刊論文

王彩雲整理,〈漫畫媒體特色探索〉,《動腦》249期,台北:動腦雜誌社,1997,頁48-54。
古采豔,〈What’s So Funny about The Comics--淺談漫畫媒體表現形式的圖像魅力(上)〉,《幼獅文藝》84卷1期,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頁87-91。
古采豔,〈What’s So Funny about The Comics--淺談漫畫媒體表現形式的圖像魅力(下),《幼獅文藝》84卷2期,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頁86-90。
任育德,〈漫畫中的歷史.歷史中的漫畫〉學術座談會記錄〉,《近代中國》143期,台北:近代中國,2001,頁90-112。
朱崇儀,〈分裂的忠誠?…書寫/再現?…記號學/女性主義?〉,《中外文學》23期2卷,台北:中外文學,1994,頁126-137。
朱耀偉,〈全球化城市的本土神話:「玻璃之城」的香港圖象〉,《中外文學》28卷11期,台北:中外文學月刊社,2000,頁50-63。
洪德麟,〈台灣漫畫五十年經緯〉,《歷史月刊》1998年10號,台北:歷史智庫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頁24-31。
邱貴芬,〈是後殖民,不是後現代 — 再談台灣身份╱認同政治〉,《中外文學》23卷11期,台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95,頁141-147。
邱貴芬,〈國家認同與文化認同不可混為一談〉,《中外文學》24卷5期,台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95,頁125-127。
邱韶瑩,〈從林紓「傅眉史」看民初的武俠觀〉,《中國文化月刊》274期 ,台中:中國文化月刊雜誌社,2003,頁58-70。
阮新邦,〈民族主義的情感與理智〉,《明報月刊》31卷8期 ,香港:明報雜誌有限公司,1996,頁25-27。
吳偉明,〈日本漫畫對香港漫畫界及流行文化的影響〉,《二十一世紀》72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2002,頁105-116。
林保淳,〈從荒原到苗圃.武俠研究的新視域〉,《文訊雜誌》193期,台北:文訊,2001,頁35-46。
林原,〈港人文化身份的思考〉,《明報月刊》31卷8期,香港:明報雜誌有限公司,1996,頁11-15。
林淑貞,〈漫畫所引發的青少年效應〉,《國文天地》12卷2期,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6,頁70-76。
胡衍南,〈書劍江山:武俠小說與武俠漫畫〉,《出版情報》127期,台北:出版情報,1998 ,頁6-8。
孫立川,〈關於「武俠小說」的對話〉,《明報月刊》九八年五月號,香港:明報,1998,頁68-72。
香港文化研究編輯小組,〈近二十年香港普及文化研究書目概覽〉,《香港文化研究》第1期,香港:香港文化研究,1994,頁13-19。
程國斌,〈漫淡崑崙奴及其嬗變作品的敘事視角〉,《國文天地》11卷2期,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5,頁68-69。
郭少棠〈去殖民地化與港人身份〉,《明報月刊》31卷8期,香港:明報雜誌有限公司,1996,頁22-24。
郭少棠,〈香港與中國:歷史的反思和後殖民的境況〉,《歷史月刊》102期,台北:歷史智庫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頁64-68。
楊沛文,〈五十歲香港漫畫教父黃玉郎的創業傳奇:漫畫網站挾四億資金來台發功〉,《商業周刊》148期,台北:商業周刊,2000,頁148-149。
莫慧嫻,〈武俠小說之東遷西徙〉,《中外文學》3 0卷3期,台北:中外文學,2001,頁133-150。
陳大為,〈另類章回--論香港武俠漫畫的蛻變〉,《國文天地》17卷8期,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2002,頁49-59。
陳光興,〈去殖民的文化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1期,台北:台社,1996,頁73-139。
陳德愉,〈王榮文要玩一場很炫的漫畫革命〉,《新新聞》545期 ,台北:新新聞,1997,頁84-86。
黃健和,〈一個漫畫編輯的喃喃自語-兼談台灣漫畫與外國漫畫的交流情形及意義〉,《文訊雜誌》39期 ,台北:文訊雜誌,1997,頁39-41。
黃宗儀,〈後殖民與全球化的東亞全球城市:從香港與「細路祥」談起 〉,《中外文學》32卷4期,台北:中外文學月刊社,2003,頁67-86。
黃馨慧,〈從後殖民理論觀點探討中國與臺灣文化認同〉,《政治學學報》 4期, 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2005 ,頁237-256。
黃懷萱.廖育菁,〈「武俠」之來龍去脈〉,《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刊》24期,台北:東吳大學中文系,1998,頁4-7。
顏艾琳,〈誰來接通文學與漫畫的網路?〉,《文訊月刊》97期,台北:文訊月刊,1997,頁34-36。
楊帆,〈殖民主義文化的正反合〉,《明報月刊》31卷8期,香港:明報雜誌有限公司,1996,頁19-23。
廖炳惠,〈後殖民研究的問題和前景〉,《當代》122期,台北:當代,1997,頁66-77。
蘇蘅,〈漫畫世界-文本、解讀與想像〉,《近代中國》143期,台北:近代中國,2001,頁14-23。
蕭鳳霞,〈香港再造:文化認同與政治差異〉,《明報月刊》31卷8期,香港:明報雜誌有限公司,1996,頁10-27。
John Lent, "Local Comic Books and the Curse of Manga in Hong Kong, South Korea and Taiwan", 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9:1, Singapore:Asian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Center,1999 , pp108-114.

六、學位論文

古采艷,《台灣漫畫工業產製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林憲志,《暴力漫畫內容分析之研究-以古惑仔漫畫《人在江湖》為例》,台北: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洪翠娥,《霍克海默與阿多諾對文化工業的批判》,台北:輔大哲研所碩士論文,1988。
徐安琨,《哥老會的起源及發展》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徐佳馨,《漫步圖框世界:解讀日本漫畫的文化意涵》,台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所碩士論文,2001。
陳逢申,《戰爭與文宣: 以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的話劇.音樂及漫畫為例(1937~1945)》,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
謝忠利,《圖形使用者介面—本質與隱喻之應對》,新竹:交大傳科所碩士論文,1994。
賴怡伶,《臺灣少女漫畫發展與文本創作分析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
劉平君,《解構流行文化的權力軌跡-試析台灣漫畫文化》,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博士論文,2003。
鄭俊皇,《漫畫於視覺上的應用研究-以擬聲字和閱讀順為中心》,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所碩士論文,1999。
龔宜君,《文化的操弄與救贖》,台中:東海社研所碩士論文,1986。

七、報紙

中央社,〈香港漫畫節昨揭幕,模型兵器備受歡迎〉,《民生報》2001/8/1.A13版。
中央社,〈香港漫畫電玩大展,歌手代言魅力難擋〉,《中央日報》2004/7/31.6版。
中國時報訊,《中國時報》.2005/12/22.D2娛樂焦點。
林信昌,〈智冠遊戲軟體打武俠漫畫牌〉,《經濟日報》1998/12/29.27版。
李怡志,〈上網不會港漫體,遜!〉,《中時晚報》2003/12/20。
徐廣寅,〈租書店.青少年埋頭「苦讀」 歲月在武俠漫畫中流連〉,《民生報》1986/3/38.27版。
莊舒仲,〈香港武俠漫畫上螢幕,電腦遊戲,風雲再起〉,《自由時報》1998/8/6.45版。
新店訊,〈武俠漫畫太迷人 為知結局.結夥偷書〉,《聯合報》1984/8/25.7版。
家明,〈香港文化的危機〉,《香港時報》,1960/4/26。
陳文芳,〈日式漫畫退燒,港式、韓式口味成功搶灘〉,《中國時報》1996/12/10.24版。
陳文芳,〈香港漫畫教父,觸角伸進台灣〉,《中國時報》1997/8/10.23版
陳芝宇,〈黃玉郎狀告漫畫商,刀劍模型搶搶滾,侵權糾紛燒滾滾〉,《星報》2003/8/3.20版。
蔡美娟,〈香港漫畫展,周邊商品紅通通,各式各樣的「刀」展現港人對武俠世界的熱愛〉,《聯合報》1999/7/28.14版。
劉郁青,〈武俠專題報導漫畫電玩篇,高手過招,躍於紙上,華人地區有一定的市場與閱讀族群〉,《民生報》2005/6/12.S3版。
賴佳寧,〈漫畫迷接招:香港武俠漫畫始祖重現江湖〉,《聯合報》1993/12/30.44版

八、網路資料

天下網游論壇:http://bbs.tx51.com/index.php?sid=k3xDNl
中華動漫論壇:網址為:http://ac.animicnet.com/forumdisplay.php?fid=16
文化傳信:網址為:http://www.culturecom.com.hk/
知日部屋:網址為:http://www.cuhkacs.org/
完全黃玉郎大圖鑑:網址為:http://www.ivan-ho.com/yuklong/MAIN.htm
武俠港漫一族:網址為:http://tw.club.yahoo.com/clubs/wusha-comic/
吳偉明,〈日本漫畫對香港漫畫界及流行文化的影響〉《二十一世紀.網路版》.6期。資料來源: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0204048.htm
香港中文大學動漫研究社:網址為:http://www.cuhkacs.org/8/
遊戲頻道香港漫畫版:網址為:http://forum.gch.com.tw/index.php?ch=mono&cat=173&orderby=replydate&pages=1
黃玉郎的玉皇朝官方網站為:http://www.kingcomics.com/
龍虎門資料小圖庫:網址為:http://lungfoo.sanslimitez.com/
漫畫自由國度:網址為:http://www.bigjones.com/main.html
tw.bbs.red.comic 論壇

九 檔案資料

突破資訊研究組,〈青少年對時下漫畫意見調查〉.一九九七年七月二十二日新聞稿,檔案編號b3-164, 香港:突破機構,1999 。
突破資訊研究組,〈香港青少年傳媒素養研究.敘事媒體〉.二零零二年十一月十四日新聞稿,檔案編號b3-23, 香港:突破機構,200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吳偉明,〈日本漫畫對香港漫畫界及流行文化的影響〉,《二十一世紀》72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2002,頁105-116。
2. 洪德麟,〈台灣漫畫五十年經緯〉,《歷史月刊》1998年10號,台北:歷史智庫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頁24-31。
3. 邱韶瑩,〈從林紓「傅眉史」看民初的武俠觀〉,《中國文化月刊》274期 ,台中:中國文化月刊雜誌社,2003,頁58-70。
4. 邱貴芬,〈國家認同與文化認同不可混為一談〉,《中外文學》24卷5期,台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95,頁125-127。
5. 邱貴芬,〈是後殖民,不是後現代 — 再談台灣身份╱認同政治〉,《中外文學》23卷11期,台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95,頁141-147。
6. 林保淳,〈從荒原到苗圃.武俠研究的新視域〉,《文訊雜誌》193期,台北:文訊,2001,頁35-46。
7. 朱耀偉,〈全球化城市的本土神話:「玻璃之城」的香港圖象〉,《中外文學》28卷11期,台北:中外文學月刊社,2000,頁50-63。
8. 朱崇儀,〈分裂的忠誠?…書寫/再現?…記號學/女性主義?〉,《中外文學》23期2卷,台北:中外文學,1994,頁126-137。
9. 任育德,〈漫畫中的歷史.歷史中的漫畫〉學術座談會記錄〉,《近代中國》143期,台北:近代中國,2001,頁90-112。
10. 古采豔,〈What’s So Funny about The Comics--淺談漫畫媒體表現形式的圖像魅力(下),《幼獅文藝》84卷2期,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頁86-90。
11. 古采豔,〈What’s So Funny about The Comics--淺談漫畫媒體表現形式的圖像魅力(上)〉,《幼獅文藝》84卷1期,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頁87-91。
12. 林淑貞,〈漫畫所引發的青少年效應〉,《國文天地》12卷2期,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6,頁70-76。
13. 胡衍南,〈書劍江山:武俠小說與武俠漫畫〉,《出版情報》127期,台北:出版情報,1998 ,頁6-8。
14. 郭少棠,〈香港與中國:歷史的反思和後殖民的境況〉,《歷史月刊》102期,台北:歷史智庫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頁64-68。
15. 莫慧嫻,〈武俠小說之東遷西徙〉,《中外文學》3 0卷3期,台北:中外文學,2001,頁133-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