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1.Dunn, W.N.(2002),《公共政策分析》(李明寰 譯),台北:時英。(原著出版年:1994 2nd Eds)
2.Florida, R.(2003),《創意新貴:啟動新新經濟的菁英勢力》(鄒應瑗 譯),台北:寶鼎。(原著出版年:2003)
3.Harvey, J.(2004),《都市土地經濟學》(韓乾 譯),台北:五南。(原著出版年:2000)
4.Hopkins, L.D.(2005),《都市發展制定計畫的邏輯》(賴世剛 譯),台北:五南。(原著出版年:2001)
5.Horn, M.(2003),《公共行政之政治經濟學》(浩平、蕭羨一 譯),台北:商周。(原著出版年:1995)
6.Kaiser, E.J., Godschalk, D.R., Chapin, F.S. (1997),《都市土地使用規劃》(李瑞麟 譯),台北:興樺。(原著出版年:1995)
7.Kotler, P.(2002),《科特勒深探大亞洲-人潮、金潮與地方再造》(羅漢 等譯),台北:商智文化。(原著出版年:2001)
8.Levy, J.M.(2003),《現代城市規劃(第五版)》(張景秋 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2)
9.Moore, C.G., Siskin C.(2003),《住宅單元規劃開發與實踐》(董蘇華、鄭建民譯),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85)
10.Sandler, T.(2003),《經濟學與社會的對話》(葉家興 譯),台北:先覺。(原著出版年:2001)
11.Sassen, S.(2005),《全球城市:紐約、倫敦、東京》(周振華 等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原著出版年:2001)
12.內政部(2004),國土計畫法草案,6月。
13.王志輝(2003),〈英國規劃許可制與我國開發許可制之比較〉,《第7屆國土規劃論壇光碟》,台南市:成功大學。
14.王銘正(2004),〈都市計畫地區整體開發之課題〉,《都市計畫整體開發地區處理方案學術研討會》,頁一-1 ~一-21。
15.王銘正、王銘煜(2002),〈台灣地區實施都市計畫之回顧(1945〜2001)與展望〉,《第5屆國土規劃論壇光碟》,台南市:成功大學。
16.台南縣政府(2002),《擬定台南科學工業園區特定區計畫書》,台南縣:台南縣政府。
17.台南縣政府(2004a),《變更台南科學工業園區特定區計畫(南科液晶電視及產業支援工業區)案計畫書》,台南縣:台南縣政府。
18.台南縣政府(2004b),《變更台南科學工業園區特定區計畫(南科液晶電視及產業支援工業區)細部計畫案書》,台南縣:台南縣政府。
19.台南縣政府(2005a),《擬定台南科學工業園區特定區計畫(新市區建設地區開發區塊L及M)主要計畫書》,台南縣:台南縣政府。
20.台南縣政府(2005b),《擬定台南科學工業園區特定區計畫(新市區建設地區開發區塊L及M)細部計畫書》,台南縣:台南縣政府。
21.田凱偉(2001),《民間參與公共建設中特許權交易法律關係與規範目的之研究 — 以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中BOT/BOO — 等參與模式為中心》,東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2.江雅玲(2002),《民間參與公共建設計畫自償率問題之檢討—以富貴角海洋公園BOT案為例》,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23.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4),《農地釋出原則與做法》。
24.何東坡(1998),《都市土地使用計劃》,無出版項。
25.何芳(2003),《城市土地集約利用及其潛力評價》,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26.吳哲瑋、郭哲耀、蔡元豪、吳清輝(2003),〈許可制對都市蔓延發展之研究─以宜蘭縣為例〉,無出版項。27.吳清輝(1999a),〈台灣之綜合開發計畫與發展許可制〉《1999海峽兩岸土地學術研討會》。
28.吳清輝(1999b),〈地方制度、城鄉之計劃與發展許可制〉《研考雙月刊》,第23卷第3期,頁63 – 73。29.吳清輝(2000),《發展許可制實務運作之研究》,台北:市鄉規劃局。
30.李依秦(2004),《預算制度之賽局模式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31.李芸(2002),《都市計畫與都市發展-中外都市計畫比較》,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32.李俊霖(2001),《都市成長管理監測之研究-以台北市綜合發展計畫為例》,北大都計所碩士論文。33.李欽漢、郭茂盛(2005),〈非都市土地開發許可制之檢討與建議〉,《第9屆國土規劃論壇》,台南市:成功大學。
34.周志龍 (2001),〈台灣國土經營管理制度結構變遷〉《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3卷第1期,頁89 – 132。35.周志龍(2002),〈全球化、國土策略與台灣都市系統變遷〉《都市與計劃》,第29卷第4期,頁491 – 512。36.周志龍(2003a),〈台灣新都市主義運動的規劃挑戰〉《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政策論壇電子報》。
37.周志龍(2003b),《全球化、台灣國土再結構與制度》,台北:詹氏。
38.林元興(2003),《都市計畫土地使用分區彈性管制策略之研究》,內政部營建署市鄉規劃局研究報告。
39.林元興、陳銘偉(2004),〈都市計畫土地使用分區彈性管制策略之研究〉,《台灣土地金融季刊》,第41卷第2期。
40.林建元(1993),《開發許可制之改進及影響費課徴方式之研究》,內政部營建署。
41.林建元(2002),〈知識經濟與規劃新典範〉《都市計劃的新典範》,第29卷4期,頁11 – 23。
42.林森田(1989),〈英國土地政策之研究〉,經濟建設委員會都市及住宅發展處。
43.林漢彬(2004),《國土計畫法下城鄉發展區劃設之研究—以台中地區為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44.洪維廷(1996),《發展許可協商制度之研究》,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45.夏正鐘(2003),《土地使用變更作業手冊》,台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46.夏鑄九(2002),〈面對全球化過程中台北市的都市現實〉,《第九屆兩岸城市發展變遷與展望研討會》,頁4-2-1〜4-2-16。
47.孫寶鉅(2004),《政府土地開發機制改進策略之研究 — 台北港特定區之分析》,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48.耿蕙玲(2000),《都市計畫審議制衡機制之研究》,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49.馬惠美(2002),《從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論公權力之監督管理與BOT契約之執行—以高速鐵路及捷運建設為中心》,東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50.高孟定、鄭建凱(1996),《台灣現行的都市計畫》,台中:懋榮。
51.張世賢、陳恆鈞(2001),《公共政策 — 政府與市場的觀點〈增訂二版〉》, 台北:商鼎文化。
52.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1995),《經濟學-理論與實務(三版)》,台北:翰蘆。
53.張景森(1993),《台灣的都市計畫(1895〜1988)》,台北:業強。
54.張維迎(2000),《賽局理論與信息經濟學》,台北:茂昌圖書。
55.張蔚宏(2004),《民間參與公共建設之制度分析》,台北大學地政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56.張襄華(1996),《我國發展許可制落實執行之研究-以農地釋出方案為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57.許瑞堯(2003),《都市發展型態對製造業廠商產值影響之研究》,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58.郭建良(2006),《都市計畫整體開發改進策略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市政暨環境規劃研究所碩士論文。59.陳威志(2000),《我國開發許可制與計畫連結之研究》,台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60.陳登輝(2002),《土地整體開發方式評選-多屬性決策方法之應用》,中山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61.陳慧惠(1999),《從法系觀點論地方政府之規劃裁量空間》,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62.陳繼鳴(1997),《英國的土地使用規劃與開發之研究》,內政部營建署。
63.曾漢洲(1999),《國土計畫法通過後計畫審議機制建構之研究-以重大建設為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64.黃廷熙(2005),《各級政府審議細部計畫的時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65.楊友仁、蘇一志(2005),〈地方成長聯盟轉化與空間治理策略:以台南科學城為例〉,《都市與計劃》, 第32卷第1期,頁1-23。66.楊艾嘉(2004),《都市更新地區與周圍地區房價差異因素之探討—以台北市為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67.葉金玲(2004),《農地資源變更為城鄉發展使用之研究—法規體系完備性之檢視》,台北大學地政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68.葉翔琳(2004),《由國土規劃觀點探討開發許可制之操作-以非都市土地住宅社區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市政暨環境規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69.詹達穎(2001),〈高雄市都市計畫發展策略回顧探討〉,《第5屆國土規劃論壇光碟》,台南市:成功大學。
70.劉曜華、周宜強(2002),〈台中市都市計畫區後期發展區建築解禁爭議研究〉,《第6屆國土規劃論壇光碟》,台南市:成功大學。
71.蔡元豪(2004),《我國開發影響費課徵機制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市政暨環境規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72.鄭雅尹(2000),《地方計畫審議機制之研究》,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73.賴宗裕、詹士樑(2002),〈土地開發總量管制之探討〉,《政大地政學報》,第2期,頁31 – 61。74.賴美蓉(2002),〈台灣地區建構永續性都市計畫機制之挑戰〉,《都市計劃的新典範》,頁213〜223,台北:詹氏。
75.簡龍鳳(2004),〈民眾參與公共建設下區段徵收開發規模之研究〉,《台灣土地金融季刊》, 第41卷第1期,頁1-19。
76.闕志峰(1997),《以成長管理策略指導土地開發之研究》,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77.邊泰明(2003),《土地使用規劃與財產權 — 理論與實務》,台北:詹氏。
二、外文部分:
1.Blakely, E. J., Bradshaw, T. K. (1994). Planning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2nd ed.). Newbury Park, CA: Sage.
2.Cullingworth, J. B., Nadin, V., Cullingworth, B. (2002). Town & Country planning in the UK (13th ed.). London: Routledge.
3.Holcombe, R. G., Staley, S. R. (2001). Smarter growth: market-based strategies for land-use planning in the 21st century. Westport, CT: Greenwood.
4.Jenks, M., Burton E., Williams, K. (1996). Compact City: A Sustainable Urban Form?. Oxford: Alden.
5.Roberts, P., Sykes, H. (2000). Urban regeneration: a handbook. London: Sage.
6.Kelly, E.D. (2004). Managing Community Growth (2nd ed.).Westport, CT: Praeger.
7.Office of the Deputy Prime Minister. (2004). The Egan Review: Skills for Sustainable Communities. London: RIBA.
8.Rogers, R., Gumuchdjian, P. (1998). Cities for a small planet. Boulder, CO: West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