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1.王維宏(2004),「台中市商圈消費者徒步環境重視程度與商圈選擇考慮因素之研究」,碩論,逢甲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班。2.王明傑(1999),「台北市社區參與實質環境營造機制之研究」,碩論,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3.白家倫與吳淑女(2005),「青少年性別角色特質與休閒阻礙關係之研究-以南投縣高中職學生為例」,2005年全國學生休閒、觀光、遊憩學術論文研討會,大葉大學。
4.石心寧(2002),「市中心商業步行空間領域標示物機能之研究-以台中市繼光街行人徒步區為例」,碩論,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5.石文典、陸劍清、宋繼文、陳菲(2002),市場營銷心理學,揚智文化,台北。
6.吳桂米(2004),「商業活動對繁榮街道路線價區段劃設之影響及劃設基準之研究-以台中市西屯區為例」,碩論,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7.吳佳玲(2003),「觀光業職業婦女角色衝突、休閒阻礙與休閒活動參與之探討」,碩論,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研究所。8.吳承典(2002),「雲林縣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及阻礙因素之研究」,碩論,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9.吳俊彥(2001),消費者行為,高立,台北。
10.吳克億(1991),「購物者購物導向之研究─以台北市東區為例」,碩論,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11.李自浩與游舜德(2005),「從休閒觀光元素連續性概念探討花蓮區域行銷之策略」,2005年全國學生休閒、觀光、遊憩學術論文研討會,大葉大學。
12.李文題(2001),「國中教師的代間流動及影響其休閒參與之因素研究」,碩論,朝揚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13.李自明(1990),「從管理維護的觀點探討都市行人徒步區在台北之發展-以西門行人徒步區為例」,碩論,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14.李斌(1981),「都市社區居民戶外遊憩活動之研究-以台北市四個社區為例」,碩論,國立中興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研究所。15.何健銘(2003),「都市廣場開放空間使用後評估之研究-以台北市信義計畫區為例」,碩論,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16.林晶晶(2003),「台灣知識密集服務業空間結構之研究」,碩論,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17.林祐全(2001),「購物中心環境與購物型態對惠顧意願影響之研究」,碩論,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18.林銑昭(2000),「影響商圈永續經營因素之研究-以逢甲商圈為例」,碩論,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碩士班。19.林上閔(1997),「都市商業區行人對步道類型選擇偏好之研究」,碩論,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20.林財丁(1995),消費者心理學,書華出版公司,台北。
21.林嘉洋(1985),「台北市人行道空間佔用問題之研究-以忠孝東路、南京東路、羅斯福路、中山北路為例」,碩論,淡江大學建築(工程)研究所。22.林欽榮(1981),「臺北市中心商業區開放空間之行為場所研究-獅子林、頂好之個案研究」,碩論,文化大學實業計劃(工學組)研究所。23.邱淑華(2000),「由台灣地區都市體系變化探討商業空間結構變化趨勢與特性」,碩論,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
24.邱明民(1998),國內商店街的經營與存在價值,空間雜誌,第90期,台北。25.邱明民(1994),商店街淺介,連鎖店,第14期,第37-41頁。
26.周泰華、杜富燕(1997),零售管理,華泰,台北。
27.洪玎螢(2003),「都市中行人徒步區設置使用與環境品質關係之研究-以台中市繼光街與電子街行人徒步區為例」,碩論,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28.洪凡育(2001),「台灣地區民眾參與音樂類表演藝術活動阻礙之研究」,碩論,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29.施方方(2000),「政府輔導之都市商店街環境管理課題之研究」,碩論,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30.施鴻志(1997),都市規劃,建都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31.徐達光(2003),消費者心裡學:消費者行為的科學研究,臺灣東華書局,台北。
32.修慧蘭(1985),「台北市就業者的休閒狀況與休閒倫理觀」,碩論,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33.許國璋(2004),「一個大街廓商業區的發展歷程效益分析-以新光三越台南新天地為例」,碩論,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34.郭福斌(2003),「整體商店環境對多重價值知覺之影響—以購物中心為例」,碩論,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研究所。35.郭維倫(2003),「攤販夜市空間屬性對使用者消費時間之影響研究-以台灣台中市逢甲商圈文華夜市與日本九州福岡市西新商店街為例」,碩論,逢甲大學建築研究所。36.張文騰(2004),「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教職員工休閒運動參與及阻礙因素之研究」,碩論,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37.張孝銘(2004),「淡水線捷運站出入口與周圍外部空間關係之研究」,碩論,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38.張文峰(2000),「以使用者行為的觀點探討都市公共空間-以台北市西門行人徒步區為例」,碩論,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研究所。39.張玉玲(1998),「大學生休閒內在動機、休閒阻礙與其休閒無聊感與自我統合之關係研究」,碩論,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
40.梁炳琨(1988),「台北市購物街商業群聚與使用者空間行為」,碩論,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41.莊建德(1985),「步行街-本省中心商業區「準步行街」-行為場所的分析」,碩論,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工程)研究所。42.陳世輝(2005),「臺北市商店街區發展政策推動機制與成效之研究」,碩論,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43.陳亞詩(2003),「購物中心主力商店吸引力與人潮分享之研究」,碩論,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44.陳淑鈴(2001),「零售商店擁擠知覺與購物滿意關係之探討」,碩論,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45.陳婷妤(2001),「街道物件促進商業空間溝通活化之研究-以台北市西門町行人徒步區空間為例」,碩論,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46.陳翰平(2001),「商店氣氛對情緒與趨避行為影響之研究」,碩論,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研究所。47.陳藝文(2000),「休閒阻礙量表之建構-以北部大學生為例」,碩論,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48.陳南琦(2000),「青少年休閒無聊感與休閒阻礙、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碩論,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49.陳嘉民(1999),「都市傳統商圈再造問題之研究--以台南中正形象商圈為例」,碩論,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50.陳銘棟(1997),「由購物導向研究商圈之消費利益因素-以台中地區為實證」,碩論,靜宜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51.陳淑娟(1996),「零售賣場設計與現場消費行為關係之探索研究-以百貨公司為例」,碩論,元智大學商業及管理學研究所。52.陳淑美(1994),「購物中心設置區位選擇之研究-以台灣地區北部區域為例」,碩論,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53.陳明竺(1993),街區組織,藝術家出版社,台北。
54.陳冠翰(1993),「台中市中心商業區徒步空間發展潛力之探討」,碩論,私立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55.陳文欣(1990),「台北市公館商店街商業活動系統與市街空間之研究」,碩論,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56.陳坤宏(1990),「台北市消費活動及商業設施之空間結構分析」,碩論,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57.陳柏壽(1990),「商業設施周邊開放空間使用者行為之研究-以台北市太平洋崇光與頂好為例」,碩論,中原大學建築(工程)研究所。58.陳惠婷(1988),「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路線商業街商業型態與開放空間之研究」,碩論,淡江大學建築(工程)研究所。59.陳坤宏(1985),「居民生活型態與商業空間選擇行為關係之研究」,碩論,文化大學實業計劃研究所。
60.游舜德、李自浩與林佩萱(2005),「購物中心承租組合之優勢多樣性模式-台灣與英國之比較」,2005不動產與城鄉學術研討會,台北大學。
61.彭國田(2002),「從『商圈更新再造』探討傳統商業永續發展」,碩論,南華大學管理研究所。62.曾郁惠(2005),「商店街環境差異性對消費者心理與行為之影響」,碩論,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63.曾光華(2004),行銷管理:理論解析與實務應用(Marketing management : theory and applications.),前程企管,台北。
64.曾凡玲(2003),「西門行人徒步區商業空間與消費者行為之研究」,碩論,逢甲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班。65.曾國雄、鄧振源(1986),多變量分析,松岡,台北。
66.黃議永(1998),「市中心商店街行為設境之研究-台中市繼光街為例」,碩論,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67.黃立賢(1996),「專科學生休閒興趣相關因素之研究」,碩論,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68.楊悌幼、莊麗君與黃世明(2005),「洗腎患者休閒阻礙之研究」,2005年全國學生休閒、觀光、遊憩學術論文研討會,大葉大學。
69.楊婷媖(2004),「台南市火車站地區商業機能活動變遷之研究」,碩論,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
70.楊鴻儒(2001),賣場設計新魅力,書泉,台北。
71.楊和炳(1988),市場調查,五南,台北。
72.葉建甫(2000),「一個商業造街的形塑與蛻變-由「仕紳化」角度看台中市精明一街」,碩論,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73.葉光毅、吳永隆(1998),地區性交通計畫,滄海書局,台中。
74.經濟部商業司(2001),商圈再造教戰手冊II,經濟部商業司,台北。
75.經濟部商業司(1998),塑造商業環境新風貌,經濟部商業司,台北。
76.劉芳如(2003),「商店印象對認知價值與關係品質關係影響之研究-以大台北地區購物中心為例」,碩論,實踐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77.劉坤堂(1999),商店街及形象商圈之推動,空間雜誌,124:37,台北。78.臺北市商業管理處(2001),臺北市商店街區輔導計畫,臺北市商業管理處,台北。
79.漆梅君(2001),透視消費者-消費行為理論與應用,學富文化出版社,台北。
80.榮泰生(1999),消費者行為,五南出版社,台北。
81.鄧振源(2002),計畫評估:方法與應用,海洋大學運籌規劃中心,基隆。
82.蔡淑貞(2002),「新崛江商店街消費行為與管理策略之探討」,碩論,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83.樓永堅、蔡東峻、潘志偉、別蓮蒂(2003),消費者行為,空大,台北。
84.賴家馨(2002),「休閒阻礙量表之編製-以台北市大學生為例」,碩論,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85.簡鴻檳(2003),「高中生休閒阻礙與休閒參與之研究」,碩論,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86.簡瑗毅(2000),「商店街街區組織運作之研究」,碩論,朝陽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87.謝長潤(2003),「苗栗市光復路商圈店家對商店街開發之認知與參與」,碩論,世新大學觀光研究所。88.謝鎮偉(2002),「大學教職員工參與休閒運動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以輔仁大學為例」,碩論,輔仁大學體育研究所。89.謝英俊(1997),「台北地區攤販之空間研究」,博論,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班。90.戴德瑜(1998),「商店群集與群集內互動關係之研究-以中壢市中正路為例」,碩論,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91.羅怡珊(2004),「落實人行空間水平連續性規劃之研究-以台北市大直地區為例」,碩論,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92.羅時瑋(1986),「購物街逛選空間使用者逛選行為之研究」,碩論,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93.蘇廣華(2001),「憂鬱傾向與休閒參與、休閒阻礙及休閒滿意關係研究-以台南護專學生為例」,碩論,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94.龔昶元、吳蕙妤及李育菁(2004),「百貨公司商店品牌權益衡量之研究-以購物動機為例」,2004中華民國商業流通研討會,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
95.龔林昀(1995),「台北市商店街現狀與發展之研究」,碩論,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二、英文文獻
1.Baker, J., Parasuraman, A., Grewal, D., Voss, G. B. (2002),“The influence of multiple store environment cues on perceived merchandise value and patronage intent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p.120-141.
2.Baker, Julie, Michael Levy & Dhruv Grewal (1992), “An Experimental Approach to Making Retail Store Environmental Decisions ”, Journal of Retailing, Vol.68(Winter), No.4, p.445-460.
3.Bitner, M. J. (1992),“ Servicescapes : The impact of physical surroundings on customers and employees”,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56, p.57-71.
4.Crawford, D. W. & Godbey, G. (1987), “Reconceptualising barriers to family leisure.”, Leisure Sciences, Vol.9, p.119-127.
5.Canter, D. (1983),“The purposive evaluation of places”,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Vol.15, No.3, p.659-698.
6.Edward, S., & Shackley, M. (1992),“Measu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retail window display as an element of the marketing mix”,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ertising, Vol.11, p.193-202.
7.Fischer, Jeffrey H. and Joseph E. Harrington Jr. (1996), Product Variety and Firm Agglomeration,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27, No.2, p.281-309.
8.Fujita, Masahisa (1989), Urban Economic Theory: Land Use and City Size, Cambridge Univeristy Press.
9.Gilbert, D. H., Michael, D. H., & James, C. A. (1980),“Path Analysis of Buyer Behavior Under Conditions of Crowd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Vol.17, No.1, p.45-51.
10.Henderson, K. A. (1991), “The contribution of feminism to an understanding of leisure constraint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Vol.23, p.363-377.
11.Harrell, G. D., M. D., & Anderson, J. C. (1980),“Path analysis of buyer behavior under conditions of crowding.”,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Vol.17, p.45-51.
12.J. Paul Peter, Jerry C. Olson (2002),“ Consumer behavior and marketing strategy”, Boston: McGraw-Hill.
13.Mattila, A. S. & Wirtz, J. (2001),“Congruency of scent and music as a driver of in-store evaluations and behavior”, Journal of Retailing, Vol.77, p.273-289.
14.Miller, C. (1991),“The right song in the air can boost retail sales”, Marketing News, Vol.25, p.2.
15.Markin, R. J., Lillis, & Narayana C. L. (1976),“Social-psych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store space”, Journal of retailing, Vol.52, p.43-55.
16.Schiller, R. (1999) Viewpoint: leisure shopping and the future of the high stree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 &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Vol.27, No.1, p.5-7.
17.Spiggle, Susan & Sewall, Murphy A. (1987),“A Choice Sets Model of Retail Selec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51, p.98.
18.Solomon, M. R. (1985),“A role theory perspective on Dyadic interactions:The service encounter”,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49, p.99-112
19.Thomas L. Saaty and Luis G. Vargas.(2001),“Models, methods, concepts & applications of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Thomas L. Saaty(1983),“Elements of queueing theory, with applications”, N. Y. , Dover.
21.Thomas L. Saaty(1980),“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Prefare, Wiley, N. Y.
22.Wakefield, K.L. and J. Baker (1998) Excitement at the Mall: determinants and effects on shopping response, Journal of Retailing, Vol.74, No.4, p.515-39.
23.Walters, C. Glenn & Paul W. Gorden, (1970), “Consumer Behaviors:an Intergrated Framework.”, Homewood, III, Richard D. Irwin Inc.
24.Yuo, T. S. (2004), The Management of Inter-Store Externalities in Shopping Centres,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Reading (UK), The Department of Real Estate and Planning.
25.新井洋一(1999),「パサ-ジュ╱遊步の商業空間」,株式會社商店建築社,Printed in Japan。
三、翻譯書籍文獻
1.Cliff Moughtin著,王淑宜譯(1999),都市設計-街道與廣場,創興,台北。
2.Cryil B. Paumier等著;馬銓譯(1995),成功的市中心設計(Designing the successful downtown.),創興出版社,台北。
3.Christopher Alexander著;王聽度、周序鴻譯(1994),建築模式語言,六合出版社,台北。
4.Del I. Hawkins, Roger J. Best & Kenneth A. Coney原著;葉日武譯(2001),消費者行為:建立行銷策略(Consumer behavior: building marketing strategy.),前程企管,台北。
5.Gehl, Jan著;陳秋伶譯(1996),戶外空間的場所行為-公共空間使用之研究(Life between builings : using public space.),田園城市,台北。
6.John C. Mowen, Michael S. Minor著;黃君慧、辛一立、張哲綱、潘佳玟譯(2001),消費者行為概論,臺灣培生教育,台北。
7.LeBoeuf, Michael著;李成嶽譯(1990),如何永遠贏得顧客(How to win customers and keep them for life.),中國生產力,台北。
8.Philip Kotler著,方世榮譯(2003),行銷管理學(Marketing management.),臺灣東華,台北。
9.William D. Wells, David Prensky著,謝廷豪譯(2003),消費者行為(Consumer behavior),臺灣西書,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