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21:0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崔延美
研究生(外文):Tsuei, Yen-Mei
論文名稱:卯澳漁村老人日常生活型態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Daily Lifestyle of theFishing Village of Elderly in Maoao
指導教授:李庚霈李庚霈引用關係黃郁婷黃郁婷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 Gung-Pei, Ph.D.Huang, Yu-Ting, Ph.D.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生活應用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7
中文關鍵詞:漁村老人生活型態個案研究質性研究
外文關鍵詞:fishing villagethe elderly peoplelifestylecase studyqualitative research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87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中文摘要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以質的個案研究,及直接參與觀察方法,探討臺灣漁村老人之日常生活型態,進一步得知需求,並提出建議。
研究對象為居住臺灣東北角的卯澳漁村,長達五十年之七十歲以上的老人。並以現象學觀點及紮根理論為基礎,以深度訪談法實地蒐集資料,及敘說分析、故事性思考與三角測定之計質研究所要求的資料分析方式,進行歸納、類推與詮釋和比較。
根據訪談結果,研究者將參與研究者的日常生活型態的類型,歸納為衣食住行及漁村老人人格、社會支持(網絡)、休閒活動(社區參與)、人生意義等研究層面,進行分析與探討。
本研究經分析結果及發現如下:
一、漁村老人的食衣住行
(一)漁村老人日常食物及經濟作物,主要來自漁港海邊所捕撈的海菜及魚蝦貝類等,餘則自耕果菜及醃曬食品。
(二)漁村老人長年居住冬暖夏涼的石頭厝,因海邊就地取材,抵擋浪潮侵蝕,堅硬牢固。衣著為一般棉紗布衣,旨在避寒。
(三)漁村老人日常的交通工具,村內則以步行為主,次為腳踏車。村外則以搭乘濱海客運及火車為主。
二、宗教信仰在受訪者的老年期的生活型態上,除了是其基本信念的來源之外,亦是其日常休閒、社區參與、社會網絡及人生意義上的一項重要精神的支持、服務、資源及活動。
三、受訪者的宗教正信觀念,能呈達其對傳統祭典的迷信破除。
四、受訪者的情感性即非正式社會支持系統,是呈現出與他人的平衡互惠的關係。互動支持愈高,其對老年身心健康、生活適應及人生意義的滿意程度愈高。故而,老人亦是其週遭親朋友人的情感性及工具性社會支持來源的主要對象。
五、受訪者接受正式社會支持多於一般地區老人,例如:宗教、臺電、漁會。
六、受訪者透過義務性質的服務,發展出休閒活動的深層內涵。
七、受訪者認為保健好老身,即是最好的「社會福利」,並自認是「無消費」、「無生產
」族群,無需加重年輕人的負擔來給付老人津貼。
八、受訪者的身後事簡單隆重,老人極響應政府近年所推行的海葬儀式,並希望能立法簽署「安樂死」。
九、老人因為面對死亡,才能讓人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及規劃或修正生活的態度與方式
。故死亡態度有其回顧及前瞻性的意義。
十、受訪者的生活型態以致生命意義的價值,在於精神上的滿足,而非物質上的獲得。
十一、每個老人有自我一套的人生價值系統,用來參照、回應生活意義。
十二、大部分老人所屬的人格類型及發展特徵,可歸於自我整合重組,適應良好的成熟型人格。
十三、漁村老人的生活型態,除居住的地域性、個人習性之外,實成因於老人的興趣、活動、觀念所發展出來的生活模式。
十四、除相關老人的食衣住行之外,可經由老人人格表徵、老人社會支持(網絡)、老人休閒活動(含社會參與)及老人之人生意義等研究架構,探究漁村老人日常生活型態,並進一步得知其生活型態之意涵。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做討論。且分別對於漁村老人、政府機關、後續研究等三部分,提出個人建議。並說明研究生對於質性個案研究之心路歷程及省思。

關鍵詞:漁村、老人、生活型態、個案研究、質性研究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xplore the daily lifestyle of the elderly people in the fishing village in Taiwan. This study case was based on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 direct involvement and observation method. With the result that I found their essential needs and made my suggestion.
The object I focused on was the elderly people aged above 70 who have lived in the fishing village of Maoao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 in Taiwan for fifty years. Built on a solid foundation of phenomenological perspectives and grounded theory, my research was conducted also by means of direct involvement, observation, in-depth conversational interviews, narrative analysis, and narrative thinking, which met the requirement of information analysi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With these methods, I provided conclusive findings by using the theories of induction, analogy, interpretation and comparison as well.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conversational interviews, I explored and analyzed the lifestyle of the elderly people from five aspects including clothes, food, living and transportation, the characters of the participants in the fishing village, social supports (net), leisure activities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life meaning.
The major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 Clothes, food, living and transportation of the elderly.
 The daily food and economical crops mainly come from seaweed and seafood, such as fish, shrimps, and crams etc., in addition, fruit, vegetables, dried vegetables, and pickled vegetables are also their financial resource.
 In fishing village, the elderly people built their own houses with stones collected from the seashore. Such materials are not only firm but also endurable. The elderly wear general attire to keep away from cold.
 There is no public transportation in the fishing village. Some of the elderly go to work on foot, while some by bicycles. Outside the fishing village, most of them take the buses or trains to their workplaces.
2. The religious belief is the main symbol of spiritual dependence, the activity of daily leisure, the relationship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life meaning for the participant.
3. The positive religious belief of the participant can confront the superstition of rituals.establishes the balanced mutual relationship. Likewise, the participant is the vital supportive and affective resource of his relatives and friends.
5. The participants in fishing village receive some supports from the social institutes, for example, religions, Tai Power, and fishing associations more than those elderly who live in other areas.
6. The participant develops a deep meaning of life through his volunteer for community service.
7. The participant considers good health the best social welfare, besides, he dubs himself “a non-consumption and non-production group”, and assures that he is financial independence and needs no allowance form his children.
8. Each of the elderly has his or her own value system of life to respond to his or her own meaning of life.
9. The participant could accept the simple and sacred funeral ceremony after his death, and prefer being buried under the sea.
10. The participant began to concern himself about the meaning of life while facing the death. Consequently, he tried hard to scheme and modify his attitude to life. As a result, it made him to look back his life and forwarded a prospective meaning to his future.
11. The participant’s life style and life meaning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spiritual satisfaction rather than that of material comforts.
12. Most of the elderly people contributed their personality type and development to their self-integration and mature characters.
13. Apart from the habits and the residence, the elderly developed their own life type due to their interests, activities, and perspectives.
14. Except the related data of the clothes, food, living, and transportation of the elder people, this study could present a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articipants’ life style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ir characters, social supports, leisure activities, and life meaning.
Finally, I made my suggestion with three dimensions including the welfare of the elderly, the support of the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and the direction of the future study to explain my thinking and experience on this case stud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Key words: fishing village the elderly people lifestyle case study qualitative research
目 錄

謝 誌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Ⅲ
目 錄………………………………………………………………………… Ⅴ
表 目 錄………………………………………………………………………… Ⅶ
圖 目 錄………………………………………………………………………… Ⅷ
附 錄 次………………………………………………………………………… Ⅸ
第 一 章 緒論 ……………………………………………………………… 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01
第二節 重要名詞詮釋…………………………………………………… 06
第三節 研究限制………………………………………………………… 08
第 二 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老人相關理論與議題…………………………………………… 10
第二節 生活型態相關文獻……………………………………………… 30
第三節 質性研究………………………………………………………… 45
第 三 章 研究方法…………………………………………………… 65
第一節 質化研究………………………………………………………… 6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6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71
第四節 研究架構………………………………………………………… 74
第五節 資料程序………………………………………………………… 76
第六節 資料分析………………………………………………………… 79
第七節 資料分析的信度與效度………………………………………… 84
第 四 章 結果與討論………………………………………………… 88
第一節 研究對象之基本資料…………………………………………… 94
第二節 卯澳漁村老人之住行衣食……………………………………… 88
第三節 漁村老人日常生活型態探討…………………………………… 126
第 五 章 結論與研究省思………………………………………………164
第一節 結論 ………………………………………………………………164
第二節 建議 ………………………………………………………………168
第三節 研究者的研究反思…………………………………………………172
參考文獻 …………………………………………………………………180
一、中文部分 ………………………………………………………………180
二、西文部分 ………………………………………………………………187
附 錄 ……………………………………………………………190

表目錄
表2-1 彙整Buhler、Erikson、Havighurst等老年期發展理論之人格研究………………………………………………………………
11
表2-2 Reichard的老人人格類型理論……………………………… 12
表2-3 Neugarten的老人人格類型理論……………………………… 13
表2-4 臺閩地區人口三階段年齡結構依賴比老化指數及扶養比… 18
表2-5 老人人口比率推估與老化速度……………………………… 19
表2-6 世界人口平均壽命延長……………………………………… 22
表2-7 各專家學者對生活型態定義總彙表…………………………… 32
表2-8 生活型態構面分析表………………………………………… 33
表2-9 質化與量化研究比較………………………………………… 52
表2-10 比較整理出個案研究之優缺點……………………………… 56
表2-11 質性相互關連之主題………………………………………… 57
表2-12 訪談方法的變異……………………………………………… 60
表2-13 我國歷年使用質性研究方法之博碩士論文篇數統計……… 63
表3-1 福連村老人人口分布狀況…………………………………… 68
表3-2 前驅研究的受訪者之基本資料……………………………… 69
表4-1 卯澳社區之興建年…………………………………………… 96
表4-2 貢寮鄉福連村人口統計資料………………………………… 97
表4-3 貢寮地區主要宗族源流表…………………………………… 97
表4-4 利洋宮史記…………………………………………………… 118

圖目錄
圖2-1 社會人口高齡化急速增加圖………………………………… 19
圖2-2 國際生育率與老年人口比例………………………………… 20
圖3-1 生活型態研究架構圖………………………………………… 74
圖3-2 研究步驟與流程……………………………………………… 76
圖4-1 研究參與者之族譜圖………………………………………… 91
圖4-2 卯澳漁村聚落實景…………………………………………… 96
圖4-3 卯澳漁村裡的老榕溪………………………………………… 96
圖4-4 一條龍………………………………………………………… 99
圖4-5 單伸手………………………………………………………… 99
圖4-6 三合院………………………………………………………… 99
圖4-7 亂砌…………………………………………………………… 99
圖4-8 平砌…………………………………………………………… 99
圖4-9 人字砌………………………………………………………… 100
圖4-10 卯澳漁村的石頭厝…………………………………………… 100
圖4-11 村民曝曬石花實景…………………………………………… 108
圖4-12 村民曝曬石花實景…………………………………………… 108
圖4-13 經過反覆曝曬漂白的石花…………………………………… 108
圖4-14 蜈蚣菜浸泡石灰水…………………………………………… 108
圖4-15 蜈蚣菜篩檢…………………………………………………… 108
圖4-16 蜈蚣菜醃製裝箱過程………………………………………… 108
圖4-17 紫菜…………………………………………………………… 109
圖4-18 頭髮菜………………………………………………………… 109
圖4-19 脚白菜………………………………………………………… 109
圖4-20 青苔仔………………………………………………………… 109
圖4-21 章魚脚………………………………………………………… 109
圖4-22 鵝仔菜………………………………………………………… 109
圖4-23 茶葉菜………………………………………………………… 109
圖4-24 卯澳灣海岸岩礁上的海菜實景……………………………… 110
圖4-25 卯澳灣海岸岩礁上的海菜實景……………………………… 110
圖4-26 卯澳漁民潛水採捕的白膽黑膽……………………………… 113
圖4-27 卯澳漁民挖取海膽生殖線,其稀少昂貴,外銷日本……… 113
圖4-28 採集飛魚卵的草包…………………………………………… 114
圖4-29 飛魚卵運回加工……………………………………………… 114
圖4-30 飛魚卵………………………………………………………… 114
圖4-31 清洗魚卵的水池……………………………………………… 114
圖4-32 魚卵攪拌機…………………………………………………… 114
圖4-33 曾老闆研發出的篩檢魚卵機器……………………………… 114
圖4-34 早期製冰櫃…………………………………………………… 114
圖4-35 九孔…………………………………………………………… 115
圖4-36 九孔…………………………………………………………… 115
圖4-37 工作人員在九孔池餵養九孔實景…………………………… 115
圖4-38 漁民交通工具、漁業工具-動力舢舨………………………… 116
圖4-39 卯澳漁村利洋宮廟會實景…………………………………… 119

附錄次
附 錄 一 受訪人基本資料訪談表…………………………………… 190
附 錄 二 研究邀請函………………………………………………… 193
附 錄 三 參與研究同意書…………………………………………… 194
附 錄 四 訪談大綱…………………………………………………… 195
附 錄 五 訪談手札…………………………………………………… 196
附 錄 六 效度檢核函………………………………………………… 197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丁雪茵、政伯壎、任金剛(1996)。質性研究中研究者的角色與主觀性。本土心理學研 究,6,354-376。
王文科(2000)。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師大書苑。
王孝先 (1992)。單親家庭的支持系統及其生活適應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松洲 (1989)。汽車消費者生活型態與對產品屬性偏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素蘭 (2004)。家中一寶退休生活擔任志工必要性之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四十三期。
王雅臣 (1999)。自費安養老人經濟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頤苑為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福生 (2003)。出版事業從業人員休閒態度與休閒活動參與關係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內政部主計處編印(1997)。中華民國八十五年老人狀況調查表。
內政部統計處(2002)。中華民國八十九年老人狀況調查表。
(Online).Available:http://www.moi.gov.tw/W3/stat/topic/list91.htm
內政部統計處(2003)。1-12月人口統計月報表估計全年資料。
(Online).Available:http://www.moi.gov.tw/W3/stat/topic/list92.htm
內政部社會司 (2004)。老人福利。http://sowf.moi.gov.tw/04/01.htm
行政院 (2003)。「體育與休閒活動之區分」研討。體育委員會。12月15日。
行政院主計處(2001)。「臺灣地區國民休閒生活調查報告」。台北。
行政院主計處(2006)。http://sowf.moi.gov.tw/04/07/95老人人口數一覽表
(Online).Available:http://www.cepd.gov.tw/
文崇一 (1990)。臺灣居民的休閒生活。臺北:東大。
石集成 (1991)。老人角色失落感、社會網路疏離感及經濟不安全感對生活適應之影響研究。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白靜芳 (2002)。農家老人社會支持對其生活滿意度之影響研究。臺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芬郁 (1998)。退休老人生涯規劃初探(上)。香光莊嚴五十四期6月20日。
江亮演 (1995)。社會工作概論。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伍振鷟、陳伯璋(1985)。我國近四十年來教育研究之初步檢討,中國論壇,21卷,1期,頁230-243。
余月嬌 (2004)。退休老人的社會支持網絡與生活調適之比較研究。實踐大學。
李青松 (2000)。農村老人休閒參與之研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研究計畫。
李明仁、江志宏 (1994)。東北角漁村的聚落和生活。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李雙燕 (1988)。表演藝術觀賞者生活型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育玲 (1998)。中小學教師倦怠、教師效能感與生命意義關係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英奇 (1987)。大專學生之生命意義感及其相關:意義治療法基本概念之實徵性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0,頁87-106。
何麗芳 (1992)。臺北老人休閒活動與生活滿意度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寶靜 (1993)。老人研究的範疇與理論架構。研考雙月刊17(2):37-44。
呂寶靜 (1999)。增進老人社會參與之政策規劃。
呂寶靜 (2000)。老人朋友網絡支持功能之初探。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4(2):43-90。
尚榮安 (譯)(2001)。個案研究。臺北:弘智。
林三衡 (1996)。老人生活品質:非制度化功能支持網絡對老年主觀幸福的影響-臺灣之
例子。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天佑 (2002)。APA格式第五版。研究論文與報告撰寫手冊。臺北市師範輔導中心主
編。頁111-134。
林名峪 (1983)。東北角傳奇。聯經。
林佳容 (2001)。老人生活滿意模式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彥妤 (2001)。生活事件、因應方式及社會支援對老人心理適應之影響。臺灣大學心
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柳吟 (2002)。社區老人生命意義、死亡態度與生活品質之相關性探討。長庚大學護
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俐君 (2000)。育幼機構院童成長脈絡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珠茹 (2002)。老人社區參與和生命意義相關之探討。國立臺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
林勝義 (1993)。退休後休閒和社會參與的規劃。成人教育16,24-27。
林嫚惠 (1988)。社會團體工作對老人生活適應的影響實驗研究。東吳大學社會研究所碩
士論文。
林慧娟 (1995)。大臺北地區人口老化及老年人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研究碩士
論文。
林靜眉 (2001)。老人居住安排決定過程之探討。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輪文。
林憶萍 (1997)。臺北市女性消費者生活型態之區隔對汽車屬性、汽車銷售廣告訴求之
偏好研究-以大學女學生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瓊玲 (2004)。參與社會團體之成人的工作投入、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
國立師範大學成人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正秋 (1998)。高雄市專業人員休閒態度與生活型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玉慧、楊文山與莊義利。(1998年7月)。晚年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老人身心健康。
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十卷第二期。
周玉慧 (1998)。晚年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老人身心健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副研究員。
周玉慧 (2000)。晚年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老人身心健康之變遷:長期資料分析。中
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周勳男 (1975)。老人心理學概要。臺北:老古出版社。
吳坤良 (1999)。老人社區參與動機、參與程度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
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9)。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桂冠。
吳芝儀 (2000)。建構論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
吳明達 (1985)。社會變遷中老人生活調適之研究。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英偉、陳慧玲(譯)(1996)。休閒社會學。臺北:五南。
吳貞緣 (2004)。宗教信仰與參與度對老年人心理健康與生活滿意度之影響。臺北醫學大學醫務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寧遠 (1997)。由家庭支持談老人福利。社會建設季刊第九十六期。
東北角美食之旅(1991)。臺北:交通部觀光局東北角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
東北角海岸之旅(1995)。臺北:漢光。
侯冬芬 (2003)。雲嘉地區資深榮民生命意義、死亡態度與生活品質相關性探討。南華
大學生死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秀珍 (2000)。高雄縣單親婦女社會支持、社會參與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姜德珍 (2000)。當個快樂的老人:我就是這麼生活著。臺北:中正。
范麗娟 (1994)。深度訪談簡介。戶外休憩研究,7(2),25-35。
范麗娟 (1995)。老年人社會角色文獻回顧-老年人的異質性。老人學術研究年鑑高雄醫
學院醫學社會系。
范麗娟 (2001)。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改進計畫-社化工作研究法整合課程之分析。慈濟大
學社會工作學系執行。
胡幼慧 (2005)。質性研究-理論、方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胡慧嫈 (1998)。焦點團體法促進社會工作專業研究實務性之探究。社區發展季刊,(81),282-292。
高淑芬、酒小蕙、趙明珍、洪麗玲、李惠蘭 (1997)。老人死亡態度之先驅研究。長庚護理,8(2),43-50。
高淑貴 (2000)。農村老人生活調適之研究。(計畫編號:89科技-1.6-62(10))行政
院農業委員會主管試驗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高淑貴 (2001)。農村老人生活調適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農學院農業推廣學系。行政
院農業委員會主管試驗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孫得雄、齊力、李美玲 (1997)。人口老化與老年照護。臺北:巨流。
孫鳳吟 (2004)。故事媽媽的社會支持之探究—以高雄縣中崙社區快樂故事劇團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唐存敏 (2003)。高齡者生命意義之研究。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唐啟明 (1993)。社區發展與老人福利之發展。社區發展季刊第65期,72-76。臺北。
徐立忠 (1983)。高齡化社會與老人福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徐立忠 (1989)。老人問題與對策。臺北:桂冠。
徐立忠 (1996)。老人教育與老人社會大學之規劃與運作。社區展季刊,74,139-148。
徐宗國 (1997)。質性研究概論。A. Strauss&J. Corbin著: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臺北:巨流。
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臺北:桂冠。
翁開誠 (1999)。由仁義禮智架構來看諮商語心理治療-一場對話。應用理論研究通訊第九
期。
許坋妃 (1997)。高齡者社會參與動機、參與行為及參與滿意度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
作研究所碩士。
許皆清 (2000)。老人生活需求之研究-以臺南市松柏育樂中心松柏為例。中山大學中山
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金麗 (2001)。社區老人生活品質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臺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
士論文。
教育部 (2003)。教育研究委員會資料。
崔延美 (2000)。卯澳漁村文史田野調查研究-教育部環境教育專案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崔延美 (2001)。海角樂園在福連-九年一貫鄉土教材。臺北縣立福連國小。
崔延美 (2002)。當我和漁村老嫗相遇。美育雜誌,39,12-14。中國文化大學。
崔延美 (2003)。卯澳風情-九年一貫課程主題教學活動設計。臺北縣立福連國小。
陳月娥 (1986)。城鄉地區居民生活型態、文化參與及文化認同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
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杏秋 (1994)。北部海濱之旅。臺北:遠流。
陳姿伶、董時叡(2001)。臺灣農業人力資源規劃與專長之培訓,二十一世紀領航之機
制-多元教育學術研討會。頁17-1~17-10。
陳品玲 (1996)。護理研究導論--事後回溯研究法,165-168,臺北:華杏。
陳珍德 (1995)。癌症病人生命意義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美、謝雨生(1997)。人口成長、人口老化與人口問題。中華民國人口學會,39-67。
陳畹蘭 (1992)。臺灣地區老人休閒活動參與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
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致榮 (2001)。個案研究法課程研究。輔仁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肇男 (1999)。老年三寶:老本老伴老友:臺灣老人生活狀況探討。臺北:中研院經
濟所。
陳碧玉 (2001)。身體功能、生活壓力和社會支持與老年憂鬱症之關係。中原大學心理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慧如 (2003)。臺灣地區國家公園遊客特性與解說服務滿意度之關係。銘傳大學管理
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郭玉生 (1981)。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大世紀。
郭芝蘭 (2001)。有機食品購買行為之研究-以清涼世界生機飲食店為為例。臺南科技大
學企管系。
郭麗安 (1982)。老人心理適應之調查研究。臺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馮祥勇 (1990)。農民休閒活動之研究。臺灣大學農業推廣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馮朝霖、簡楚瑛 (2001)。質性研究:理論與實作對話。臺北:應用心理研究雜誌社。
張隆順 (1985)。老人心理學。臺北:桂冠。
張嘉文 (1992)。鄉村地區老人學習動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臺灣大學農業推廣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啟郎 (1994)。山水之美貢寮鄉。臺北:貢寮鄉公所。
張苙雲 (1998)。醫療、健康與社會:臺灣社會醫療面向的分析。臺北:巨流。
張麗英 (1998)。走山走水-東北角海岸之旅。臺北:交通部觀光局東北角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
張尊禎 (2001)。大東北角。臺北:上旗。
賀正貞 (2002)。女性單親家庭之家庭資源管理與生活適應研究-以臺中縣中低收入女性單親家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
辜慧瑩 (2001)。退休調適性別差異之研究。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文三 (1996)。老人進修教育初探。成人教育雙月刊,34,38-42。
黃文卿、林晏州(1998)。深度訪談之理論與技巧-以陽明山國家公園遊園專車推動為例。
國家公園學報,8(2),166-178。
黃旭志 (1992)。老年人財產轉移因素之探討-「臺灣地區老人生活狀況調查」為例。中
正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春英 (1996)。老人的社會關係模式與生活適應:男女樣本的比較。東海大學社會學系
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建忠 (1991)。臺灣地區的人口老化與照護人力之預估。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
士論文。
黃政傑 (1981)。課程評鑑。臺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 (1989)。教育研究亟需擺脫量化的支配。教育研究方法論。臺北:師大書苑。
黃宣範 (1979)。翻譯與語意之間。臺北:聯經。
黃國彥、鍾思嘉。(1984)。老人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政大教育與心理學報,7:119-
143。
黃國彥、鍾思嘉。(1984)。老人對祖父母角色、休閒活動與死亡態度之研究。國科會
補助研究計畫。臺北。
黃富順 (1995)。成人心理與學習。臺北:師大書苑。
黃富順、陳如山、黃慈(1996)。成人發展與適應。臺北:空大。
黃貴美 (1999)。農村老人生活照顧現況及需求之研究。臺北市:行政政農業委員會補
助研究。
黃瑞琴 (200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出版。
黃麗玲 (2000)。社區獨居老人身體、心理及社會功能之探討。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
曾怡均 (1989)。臺北市自用轎車買主生活型態與購買決策之研究。政治大學企業管理
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美惠 (1996)。接受社區照顧的老人社會適應之研究-以新竹縣為例。臺灣大學社會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美齡 (1992)。老年人終老知覺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
文。
曾端真 (1996)。阿德勒生活型態理論對國小學童之應用與驗證。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曾端真 (2002)。阿徳勒學派諮商原理與實例。諮商與輔導。202期,1-16。
傅家雄 (1991)。老人與老年調適。臺北:中正。
董文香 (2002)。生死教育課程對職技校護生生命意義影響之研究。南華生死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詹火生 (1987)。社會政策要論。臺北:巨流。
詹火生 (1993)。老人的居住需求,老人養護論叢。彰化老人養護中心:彰化。
詹火生 (1993)。人口高齡化問題之對策-政府、家庭與民間的分工。研考雙月刊第174
期。
楊國德(1999)。老人學習及社會參與的新契機。成人教育,48,51-52。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 (1986)。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下冊。臺北:東華。
楊慶瑜 (1999)。臺灣漁村老婦人文化活動之研究-以高雄縣梓官鄉蚵仔寮、赤崁地區為
例。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錦登 (1999)。生活適應之探討。國教輔導,39(2),45-55。
葉至誠、葉立誠合著(1999)。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
趙可式、沈錦思(譯)(1998)。活出意義來。臺中:光啓。
趙安娜 (2001)。鄉村社區老年人生命意義、健康狀況與生活品質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
。國立臺北護理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
萬育維 (1993)。老年人的再教育與社會參與。社區發展季刊64期。
萬育維 (1994)。老年人的再教育與社會參與。老人福利研討會手冊。台北市:內政部。
鄭天明 (2002)。從休閒學理的論點談「休閒漁港」之定義。漁業推廣第188期。
鄭同僚 (2001)。質性研究在臺灣-以教育類科博碩士論文為例。
鄭書芳 (1998)。傅郎克意義治療法在老人生活意義教育上的探討。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淑子 (1996)。高齡化社會中老人社會支持體系之探討。中華家政,25,66-76。
鄭淑子 (1998)。農村老人的社會網絡與社會支持之研究。臺灣大學農業推廣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鄭瑞隆 (2000)。符號互動論及其在教育研究上之應用。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編,質的
研究方法。高雄:麗文
廖榮利 (1990)。社會工作辭典。臺北: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劉光耀 (1998)。上海生活形態與消費行為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
劉志文 (1999)。安養機構老人生活適應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
論文。
劉俊榮 (1998)。老人期聽覺老化、溝通策略與生活適應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淑娟 (1996)。老年人生命態度之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
告。
劉淑娟 (1999)。老年人的靈性護理。護理雜誌,第46卷,第四期51-56。
劉敏珍 (2001)。老年人之人際親密、依附風格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
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愛嘉 (2000)。年老的社會建構與老年照護困境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
潘英美 (1999)。老人與社會。臺北:五南。
蔡文輝、徐麗君 (1991)。社會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巨流。
蔡宏昭 (1998)。老人福利政策。臺北:桂冠。
蔡明昌 (1995)。老人對死亡及死亡教育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素紋 (2001)。未婚單身女性教師生涯之錨的質性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敏玲 (1996)。教育質性研究者請在本文中現身:兩項重要思慮。國民教育,37(2),21-30。
賴惠鳳 (1999)。卯澳漁村步道。臺北:中華少年成長基金。
謝美娥 (1993)。老人長期照顧的相關論題。
魏素芬 (1998)。城鄉老人休閒活動之探討。臺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蒨榕 (2002)。老人生死教育課程內容與教學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譚旺樹 (1997)。親山近水貢寮鄉。臺北:貢寮鄉公所。
羅素卿 (2002)。老人休閒喜好及其影響因子探討。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蘇靜秀 (1998)。由生活型態角度探討產品意象語彙差異性之研究-以手錶為例。國立
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建文、程小危、柯華葳、林美珍、吳敏而、幸曼玲、陳李綢、林惠雅、陳淑美 (1999)
。發展心理學。臺北:心理。
蘇棋福 (2001)。東北角卯澳地區觀光發展細部規劃與經營管理計畫。
嚴火龍 (2002)。APA格式在我國學術研究的應用。初等教育學報,13,1-16。

西文部分

Alavi M. & Carlson P. (1992) A review of MIS research and 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J. Mngt Inf. Syst. 8(4) 45-62.
Alder, A. (1930). The pattern of life. New York: J. J. Little&Ives Co.
Bainbridge, W. S. (1989). Survey research: A computer-assisted introduction. Belmont, CA: Wadsworth.
Bailey, C. A. (1996). A guide to field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 Pine Forge Press.
Becker, H. S. (1998). Tricks of the trade: How to think about your research while you're doing it.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ogdan, R. C., & Biklen, S. K. (1982).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uhler, C. (1968). The course of human life as a psychological problem. Human development, 11, 184 – 200.
Cantor, Majorie and Virginia C. Little. (1985). Aging and social care. In Robert H., & Binstock and Ethel Shanas (Eds.), Handbook of aging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Caplan, G. (1974). Support systems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New York: Behavioral Publications.
Crumbaugh, J. C. (1973). Everything to gain:A guide to self-fulfillment through logoanalysis. Chicago: Nelson-Hall Company.
Cumming, E., & Henry, W. E. (1961). Growing old: the process of disengagement. New York: Basic Books.
Dumazedier, J. (1974). Sociology of leisure. New York: Elsevier.
Eirkson, E. H. (1959). Growth and crises of the healthy personality. Psychol. Issues, 1:50-100.
Eisenhardt, K. M. (1989). 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4(4), 532-550.
Engel, J. F., Blackwell, R. D., & Kollat, D.T. (1978). Consumer behavior (3 rd ed.). Hinsdale, III.: Dryden Press. 臺北:華泰書局翻版。
Farquhar, M. (1999). Elderly peoples definitions of quality of life. Social science andm medicine, 41(10), 1439-1446.
Frankl, V. E. (1963). Man’s searching for meaning: An introductionto logotherapy. New York: Pocket Books.
Frankl, V. E. (1967).Psychotherapy and existentialism: Selected paper on logotherapy.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Guba, E. G., & Lincoln, Y.S. (1989). Fourth generation evaluation. CA: Sage.
Havighurst, R. J. (1976) Developmental tasks and education. New York: David McKay.
Jick, Todd. D. (1983). Mixing qualitative methods: Triangulation in action. CA: Sage.
Kelly, G. A. (1955). The psychology of personal constructs. New York: Norton,1955
Lazer, W. (1964). Life style concepts and marketing. In Greyser, Stephen A. (Ed.), Toward scientific marketing (pp.128-136). Chicago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CA: Sage.
Liu, Wei-Yu (1991). Overview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 成功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四期, 295-316。
Malhotra, N. K.(1993).Marketing research: an applied orientation.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
Maslow, A. H. (1968). 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 Princeton. N. J.: Van Nostrand.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2 nd ed). N. Y.: Harper and Row.
Neugarten, B. L., Havighurst, R. J., &Tobin, S. S. (1961). The measurement of life satisfactuion Journal of Gerontology,16,134-143.
Neugarten, B. L. (1968). ed. Middle age and aging.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ugarten, B. L., Havighurst, R. J., &Tobin, S. S. (1968). Personality and patterns of aging. In Bernice L. Neugarten (Ed.), Middle age and aging: a reader in social psycholog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atton, M.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2nd ed.). CA: Sage. (中譯:質的評鑑與研究,桂冠)。
Plummer, J. T. (1974). The concept and application of life style segmenta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38, 33-37.
Reynolds, F. D., & Darden, W. R. (1974). Construing life style and psychographics. In Wells,William D. (Ed.), Life style and psychographics. Chicago: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
Riesmen, D. (1984, January). Some clin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aging. The A.J.S.
Rose, A. M. (1965). The subculture of the aging: A framework for research in social gerontology.In Rose, A. M., & Peterson, W. A. (Eds.), Older people and their social world: the sub-culture of the aging ( pp. 3-16). Philadelphia: Davis.
Schutz, H. G., Baird, P. C., & Hawkes, G. R. (1979). Lifestyles and consumer behavior of older Americans. New York: Praeger.
Spradley, J. P., & McCurdy, D. W. (1988). The cultural experience : ethnography in complex society. Prospect Heights, III.: Waveland Press.
TAM Tim-kui, Peter (1993). The role of quantification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education。教育研究學報。第八卷,頁19-27。
Tolsdorf, C. C. (1976). Social networks, support, and coping: An exploratory study. Family Process, 15(4), 407-417.
The WHOQOL Group. (1998). Development of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QOL–BREF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Psychological Medicine ,28(3), 551-558.
Wells, William D. (Ed.), (1974). Life style and psychographics. Chicago: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
Williams, A. (1965). Elderly consumers: the problem assessed. London.
Wilson, H. S., & Hutchinson, S. A. (1991). Triangulation of qualitative methods: Heideggerian hermeneutics and grounded theory. 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ch, 1(2), 263-276.
Wong, P. T., Reker, G. T., & Gesser, G. (1994). Death attitude profile-revised: A multidimensional measure of attitudes toward death. In Robert A. Neimeyer (Ed.), Death anxiety Handbook: Research, instrumentation, and application (pp. 121-148). Washington, DC: Taylor & Franci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0, Sep 18). Aging & health. WHO Work on health of elderly people.
Yin, R. K. (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2nd ed.).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Young, K. (1996). Health, health promotion and the elderly.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5(4),241-248.

網站資源 http://www.ttimes.com.tw (明日網站)。 http://www.teput.org.tw/action/topic/漁村的貢寮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鄭淑子 (1996)。高齡化社會中老人社會支持體系之探討。中華家政,25,66-76。
2. 萬育維 (1993)。老年人的再教育與社會參與。社區發展季刊64期。
3. 楊錦登 (1999)。生活適應之探討。國教輔導,39(2),45-55。
4. 詹火生 (1993)。人口高齡化問題之對策-政府、家庭與民間的分工。研考雙月刊第174
5. 黃文三 (1996)。老人進修教育初探。成人教育雙月刊,34,38-42。
6. 胡慧嫈 (1998)。焦點團體法促進社會工作專業研究實務性之探究。社區發展季刊,(81),282-292。
7. 林勝義 (1993)。退休後休閒和社會參與的規劃。成人教育16,24-27。
8. 呂寶靜 (2000)。老人朋友網絡支持功能之初探。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4(2):43-90。
9. 呂寶靜 (1993)。老人研究的範疇與理論架構。研考雙月刊17(2):37-44。
10. 何英奇 (1987)。大專學生之生命意義感及其相關:意義治療法基本概念之實徵性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0,頁87-106。
11. 伍振鷟、陳伯璋(1985)。我國近四十年來教育研究之初步檢討,中國論壇,21卷,1期,頁230-243。
12. 朱芬郁 (1998)。退休老人生涯規劃初探(上)。香光莊嚴五十四期6月20日。
13. 胡錦媛〈女子無容便是德:《水滸傳》中的兩性關係〉《中外文學》,第22卷第6期,1993年11月。
14. 劉淑娟 (1999)。老年人的靈性護理。護理雜誌,第46卷,第四期51-56。
15. 蔡敏玲 (1996)。教育質性研究者請在本文中現身:兩項重要思慮。國民教育,37(2),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