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67.1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1/12 18:2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何明晃
研究生(外文):Ho Ming-Huang
論文名稱:非行少年之人格特質、父母管教態度與其逃家行為之相關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ersonality Traits、Parenting Styles and Running away from home Behavior of the Juvenile Deliquents
指導教授:鄭瑞隆鄭瑞隆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g Jui-Lu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兒童保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1
中文關鍵詞:少年非行少年逃家人格特質父母管教態度洛基迴歸(邏輯迴歸)模式
外文關鍵詞:JuvenileJuvenile DelinquentRunaway(Run away from home)Personality TraitsParenting Style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8
  • 點閱點閱:133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1
               摘 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不同背景項之非行少年在人格特質、父母管教態度上所呈現之差異,並分析非行少年之人格特質與父母管教態度間之關聯性,另探討非行少年之背景
變項、人格特質與父母管教態度對於有、無逃家行為之預測能力,並就研究結果提出
建議。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之蒐集,研究對象為臺灣高雄少年法院所受理之新
收個案及經由該院裁處保護處分之非行少年。所使用之研究工具「非行少年人格特質
、父母管教態度與逃家行為調查問卷」係採用韓繼成(民91)及蔡佳芬(民88)所編
製之問卷,加上研究者自行編製部分加以組合而成。共計發出問卷530份,回收526份
,回收率為99.2%,經剔除無效問卷後,獲得有效問卷410份,有效問卷之比率為77.94%。
壹、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非行少年有逃家經驗之比例高達77.26%,且女性有逃家經驗之比例明顯高於男
   性。
 二、非行少年第一次出現逃家行為之年齡以國中階段最多,逃家決意則以自己決定
   最多,逾半數非行少年逃家後係前往同儕、朋友家中居住。
 三、家庭結構有助於抑制非行少年逃家行為之出現。
 四、父母管教態度越趨向「忽視冷漠」類型,非行少年出現逃家行為之機率明顯增
   加。
 五、背景變項中之「性別」與自變項中之「情緒穩定性」二項因素,能預測非行少
   年「有、無逃家經驗」之出現。
貳、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建議:
 一、加強父母效能訓練(P. E. T)與親職教育,建立子女與父母及家庭之親密依
   附關係。在學校或少年法院(庭)開設情緒管理之相關課程,讓非行少年學習
   如何控制與管理自身之情緒,避免親子衝突狀況之產生。
 二、對於非行少年之逃家行為,應積極採用轉向制度,或建議設置官方(半官方)
   組織、機構,結合醫學、心理、精神衛生、教育、輔導、諮商與社會福利等各
   方面專業人員,對於逃家非行少年進行第一階段之調查與協助(即採取「審查
   前置主義」),避免少年司法過早介入逃家行為之處理。
              Abstract
This study mainly explor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emographic variables and independent as well as dependent variables(i.e., personality traits, parenting styles, and whether to run away from home or not ). In addition , the associations of the aforementioned variables were examined with different statistical analysis . The research results and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This study used a quantitative questionnaire survey, selecting 526 juvenile delinquent judged as probation youth by Taiwan Kaoshiung Juvenile Court. The questionnaire modified Han’s personality trait scale(2002)and Tsai’s parenting style scale(1999)to meet research subjects’ characteristics as the instrument tool. Total 410 subjects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sample in a valid rate of 77.94%.
The results were found as followed:
1.There reached 77.26%of juvenile who had experiences of running    away from home ; female juveniles had a higher tendency to run away  from home than male juveniles.
2.There was the first experience of running away from home found i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period ; the decision to run away from home  was made by juveniles and half of them spent most time with peer or  staying in his/her peer’s home when running away from home.
3.The structures of family composition could inhibit the running away  from home behavior.
4.The more juveniles’ parents used “neglected” style , the more    juveniles ran away from home.
5.The variables of “gender” and “emotional stability” could     predict juvenile to run away from home.
Th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iscussion of research findings as followed:
1.Parents need to attend Parenting Education course, such as       parenting- effective- training (PET)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emotional bonds between parents and juveniles.
2.Helping professionals need to set up self- assertive projects to   help juveniles manage the emotional control in order to decrease   the conflicts between parents and juveniles.
3.Juvenile Law needs to be amended by “prejudging displacement”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diversion system in order to avoid the early  intervention of juvenile’s experiences of running away from home   behavior.
              目 錄
第一章 緒 論 ………………………………………………………………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理論基礎與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人格特質之相關理論 ………………………………………………9
 第二節 父母管教態度之相關理論 ……………………………………… 20
 第三節 少年逃家行為成因之相關理論 ………………………………… 30
 第四節 少年逃家行為之相關研究 ……………………………………… 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1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41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樣本……………………………………………………43
 第三節 研究工具……………………………………………………………47
 第四節 研究程序……………………………………………………………59
 第五節 統計分析方法………………………………………………………6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63
 第一節 非行少年之逃家現況分析…………………………………………63
 第二節 背景變項、人格特質、父母管教態度與逃家經驗之差異分析…70
 第三節 人格特質、父母管教態度與逃家經驗之相關分析………………89
 第四節 背景變項、人格特質、父母管教態度對有、無逃家經驗之預
     測分析………………………………………………………………93
第五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103
 第一節 主要發現……………………………………………………………103
 第二節 討論…………………………………………………………………109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17
 第一節 結論…………………………………………………………………117
 第二節 研究限制……………………………………………………………120
 第三節 建議…………………………………………………………………121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127
 貳、英文部分…………………………………………………………………135
附件
 附件一-1 「人格特質量表」使用同意書…………………………………139
 附件一-2 韓繼成(民91)碩士論文所附之「人格特質量表」…………140
 附件二  修訂後之「人格特質量表」……………………………………143
 附件三-1 「父母管教態度量表」使用同意書……………………………145
 附件三-2 蔡佳芬(民88)碩士論文所附之「父母管教態度量表」……146
 附件四  修訂後之「父母管教態度量表」………………………………147
 附件五 中國文化大學民國94年8月10日校廣字第0940001917
號函………………………………………………………………148
 附件六 本研究施測所使用之問卷………………………………………149
壹、中文部分
王保進(民91)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王珮玲(民88)兒童氣質研究。臺北:亞碟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王煥琛、柯華葳(民88)青少年心理學。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王鍾和(民82)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
士論文。
司法院少年及家事廳、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92年度法官及其他司法人員出國考察報
告─「美國、加拿大少年家事業務之研究」,臺灣高雄少年法院印行。
石志偉等譯(民90)社會工作研究方法。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犯罪狀況及其分析(民91)法務部。
司法業務年報─案件分析(92年度),司法院統計處。
朱柔若譯(民89)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取向。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巫宜珍(民91)青少年逃家與家庭互動關係的探討。輔導季刊,第38卷,第2期,頁53-
58。
沙依仁(民94)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呂清發(民92)受保護管束少年親子關係與偏差行為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
究所碩士論文。
吳秀惠(民85)親子溝通、父母管教方式與青少年性知識;性態度及性行為之研究。私
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秋雯(民85)手足變項、父母教養態度與子女手足攻擊行為之相關研究。私立中國文
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瑾嫣(民89)女性遊民研究:家的另類意涵。應用心理研究,第8期,頁83-120。
尹慶春(民86)從兒童、少年保護談家庭的角色功能。從兒童、少年保護談家庭角色與
功能研討會實錄。臺中: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
吳竺穎(民86)家庭因素、父母親教養方式與內外控信念對國小學童自我觀念影響之研
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吳武典、林繼盛(民74)加強家庭聯繫對兒童學習效果與家庭氣氛的影響。教育心理學
報,第18期,頁97-116。
吳明隆編著(民89、93)SPSS統計應用實務。臺北: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
吳明隆編著(民92)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松崗電腦圖
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
吳麗娟(民87)父母自我分化、教養方式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分化、因應策略及適應影響
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第30卷第1期,頁91-132。
李序僧(民57):人格心理學。臺灣省教育廳編印。臺北:臺灣書店發行。
李明珠(民77)父母管教態度對其子女的影響。國教月刊,第34卷,頁25-30。
李雪禎(民85)青少年的情緒經驗與父母教養方式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
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雅齡(民76)青少年偏差行為形成過程之探討─驗證標籤理論。東吳大學社會研究所
碩士論文。
宋根瑜(民62)父母管教態度與青少年犯罪。警學論文彙編,頁126-131。
周愫嫻譯(民81)犯罪學理論。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周震歐(民82)犯罪社會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周震歐主編(民80)兒童福利。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周震歐、趙碧華(民85)青少年逃學逃家行為的社會心理因素分析。犯罪學期刊,第2
期,頁79-98。
周震歐、趙碧華共同主持「少年逃學、逃家行為社會心理因素推力拉力之實徵研究」,
民國84年3月(未出版)。
林宗鴻譯(民86)人格心理學。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柏杉(民75)蹺家少年路。學生輔導通訊,第20卷,頁87-91。
林茂達(民73)少年行為輔導─研究學生逃學、逃家的原因。學生輔導通訊,民國73年5
月。
林清山(民90)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林清祥(民82)少年行為保護與處罰。臺北:書泉出版社。
林淑梨、王若蘭、黃慧真譯(民80)人格心理學。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邱皓政(民91)量化研究與計分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洪光遠、鄭慧玲譯(民84)人格心理學。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洪聖陽(民91)不同性別之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自我概念、依附關係與生涯
成熟之關係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
洪寶蓮(民81)逃家行為的形成原因。諮商與輔導,第84期,頁29-31。
姚淑芬(民84)少年逃家與資源運用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旻邦譯(民91)SPSS在心理學的應用─SPSS視窗版使用指南。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
份有限公司。
高雄地區青少年逃家與相關經驗之調查研究(民92)。高雄:臺灣高雄少年法院印行。
徐震、李明政、莊秀美合著(民89)社會問題。臺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孫碧蓮(民91)雙親家庭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
心理與輔導組碩士論文。
唐秀麗(民92)少年網路援助交際行為與生活經驗相關性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
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莫德芳(民92)在網咖議題下國中學生父母的管教態度及親子衝突因應策略之研究。國
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國民教育研究所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
文。
莊耀嘉、李雯娣(民90)。兒童性格結構:五大模型的本土化檢驗。中華心理學刊,第
43卷第1期,頁65–82。
陳正文等譯(民86)人格理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正祥(民93)保護事件少年家長教養態度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
論文。
陳仲庚、張雨新編(民79)人格心理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宇嘉(民85)少年逃家處遇系統之探討。臺灣地區社區、婦女與家庭學術研討會。
陳貞蓉(民83)國中資優班學生家庭環境、親子關係與其人格特質相關研究,國立彰化
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美燕(民91)少年法院與社會資源之應用。司法研究年報,第22輯第11篇。
陳慧女(民81)從娼少女之個人及家庭特質與逃家行為之分析。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
所碩士論文。
許春金(民89)犯罪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許春金(民81)高中生偏差行為成因之社會學理論分析與驗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
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怡珮(民92)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完美主義傾向與成就動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許筱梅(民84)青少年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其情緒穩定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為藩(民91)人格心理學大綱。臺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郭燕如(民77)父母管教態度對青少年自我認同與價值取向的影響。私立中國文化大學
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靜晃(民93)兒童福利。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郭靜晃、曾華源(民89)少年司法轉向制度之因應。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張雨青(民86)。中國兒童人格結構及其發展的研究─基於父母知覺的描述。北京大學
心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春興(民83)教育心理學─二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
司。
張春興(民88)現代心理學。臺北: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張春興(民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張紹勳、張紹評、林秀娟(民89)SPSS For Windows統計分析、初等統計與高等統計
(上、下)。臺北:松崗電腦圖書資料股份有限公司。
張慶勳(民91)論文寫作手冊。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張麗梅(民82)家庭氣氛、父母管教態度與兒童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
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玉臻(民86)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光雄主譯(民90)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市:濤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黃拓榮(民86)國中生父母管教態度、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堅厚(民88)人格心理學。臺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彭懷真(民92)婚姻與家庭。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曾華源、郭靜晃(民88)少年福利。臺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賈馥茗(民86)人格心理學概要。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楊士隆、何明洲(民93)竊盜犯罪防治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
司。
楊青垂(民94)少年沈迷網路之研究─子女與父母管教態度之觀點。國立中正大學犯罪
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國樞(民75)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臺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第28卷1期,頁
7-28。
趙碧華(民85)少年逃學、逃家行為的推力與拉力─一項抑制理論的實徵研究,東吳社
會工作學報,2期,頁273-304。
趙雍生(民76)逃家青少年之探究。社會福利,77年4 月,頁13至19。
趙雍生(民86a)對少年逃學逃家問題的探究。社會建設,第96卷,頁45-61。
趙雍生(民86b)社會變遷下的少年偏差與犯罪。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齊力、董旭英編(民92)臺灣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剖析。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鄭惠萍(民91)雙親教養態度、人格特質、社會支持、生活事件與青少年心理健康。國
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系碩士論文。
鄭瑞隆(民89)暴力犯罪少年家庭特徵與家庭生活經驗。犯罪學期刊,第5期,頁49-
78。
鄭瑞隆(民91)家庭病理青少年心理健康與偏差行為關係之探討,發表於民國91年5月11
日、12 日,青少年身心健康促進國際研討會。臺北:輔仁大學國際會議廳。
鄭瑞隆(民93)親密暴力:成因、後果與防治。嘉義:蜂鳥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劉俊良(民91)父母管教方式、依附關係對國中生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私立中國文化
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修全(民86)青少年父母教養方式、依附─個體化、與自我統合之相關研究。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臺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民78)個案輔導實務彙編─逃學逃家少年特質分析。
蔡佳芬(民88)影響繼親家庭青少年偏差行為家庭因素之相關分析─以大臺北地區為
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坤湖(民84)少年立法原則之探討─以程序保障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蔡松瑜(民92)國中生父母親教養知覺、家庭生活適應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中
正大學犯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政霖(民91)父母管教態度與少年犯罪相關性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防治研究所碩
士論文。
蔡佳怡(民81)從國中離家少女的敘說探討「離」在青少年發展歷程的意義。臺灣大學
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德輝、楊士隆合著(民92)少年犯罪─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
司。
蔡德輝、楊士隆主編(民91)青少年暴力行為─原因、類型與對策。臺北:五南圖書出
版股份有限公司。
賴保禎(民82)父母管教態度測驗指導手冊。臺北:中國行為出版社。
賴保禎(民93)賴氏人格測驗指導手冊。臺北:千華圖書版事業有限公司。
賴保禎(民77)青少年犯罪預防及矯治。中華民國臺灣省政府委託研究:中華民國青少
年犯罪防治研究報告之六。
賴恭利(民94)我國少年司法處遇福利化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韓繼成(民91)國民中學訓導人員角色壓力、人格特質與工作滿意度的關係之研究。國
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
簡春安、鄒平儀合著(民87)社會工作研究法。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羅佳芬(民91)國小兒童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
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貳、英文部分
Allport, G. W., & Odbert, H. S.(1936). Trait–names:A psycho–
lexical study.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 47 , No. 1 (Whole No.
211).
Allport, G. W. (1937). Personality:A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New York:Holt, Rinehart, & Winston.
Backer,B.K.(1992) , Family , personality, and adolescent problem
behavior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54,69-79.
Baumrind,D.(1971), Child care practices anteceding 3 patterns of
preschool behavior . Genetie Psychology Monographs,75,43-48.
Caspi, A. (1987). Personality in the life cours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3, 1203–1213.
Cheng,J.L.(2004),Family pathology and “Lack-of-Love Syndrome"among
adloesent sex trader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First Key Issue
Conference for Societies of Criminology and Criminal
Justice.Paris,France:May 13-15.
Digman, J. M., & Inouye, J. (1986). Further specification of the five
robust factors of persona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0(1), 116–123.
Digman, J. M. (1989). Five robust trait dimensions:Development,
stability, and ut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57(2), 195–214.
Elder,G.H.(1962). Structural variations in the child rearing
relationship . Sociometry , 25,241-262.
Eysenck, H. J. (1975). The inequality of man San Diego, Calif.:
Edits Publishers.
Fiske, D. W. (1949). Consistency of factoral structure of personality
ratings from different sourc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Abnormal
Psychology, 44, 329–344.
Goldberg, L. R. (1981). Language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The
search for universals in personality lericons. In L. Wheeler (Ed.),
Review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pp. 141–165). Beverly
Hills, CA:Sage.
Goldberg, L. R. (1982). From Ace to Zombie:Some explorations in the
language of personality. In C. D. Spielberger & J. N. Butcher
(Eds.), Advances in personality assessment (vol. 1. pp. 203–234).
Hillsdale,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Goldberg, L. R. (1982).An alternative “Description of personality”:
The Big-Five factorstruct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1216–1229.
Goldberg, L. R. (1993). The structure of phenotypic personality
traits. American Psychologists, 48, 26–34.
John, O. P., Caspi, A., Robins, R. W., Moffitt, T. E., & Stouthamer-Loeber, M. (1994). The “Little Five”: Exploring thenomological
Network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in Adolescent Boys.
Child Development, 65, 160–178.
Lillian Ambrosino(1971) , Runaways , Baston : Beacon .McCoby, E.E. & Martin , J.A. (1983),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nt of the
famility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P.H.Massen(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New York:John Willey & Sons.
McCrae, R. R., & Costa, P. T., Jr. (1987). Validation of the five-
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Instruments and Observ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1), 81–90.
Moos, R.H. & Moos,B.S.(1986), Family environment scale manual .Palo
Alto: Consulting Psychologi`s press.
Norman, W. T. (1963). Toward an adequate taxonomy of personality
attributes:Replicated factor structur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6, 574–583.
Peabody, D. (1987). Selecting representative trait adjectiv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59–77.
Pervin, L. A. & John, O. P. (1997). Personality:Theory and research
(7th ed.). New York:John Wiley.
Tellegen, A., & Waller, N. (1987). Reexaming basic dimensions of
natural language trait descriptors. Poster presented at the 95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New York.
Tupes, E. C., & Christal, R. E. (1961). Recurrent personality factors
based on trait rating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0, 225–251.
Willims,W.C.(1958), The PALS test :A technique for children to
evaluate both parents. Joural of Consulting Psychology, 22, 478-49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