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4 18:3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蔡秉軒
研究生(外文):Bing-Cai Tsai.
論文名稱:論台灣檳榔西施文化的女性物化現象
論文名稱(外文):Exploring how Taiwan’s betel nut lady culture contributes toward the phenomenon of objectifying women.
指導教授:翁美娥翁美娥引用關係許坤成許坤成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Du. Meei –Er UengKuen – Cherng Shue.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藝術研究所美術組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9
中文關鍵詞:檳榔西施後立體新客觀主義女性主義物化女性
外文關鍵詞:betel nut ladiespost cubismnew objectivismdoctrines of womenmaterializ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218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論文摘要:「檳榔西施與台灣女性物化現象」系列創作作品,主要是以視覺藝術來探討台灣女性物化自己與女性以服務男的心理概念出發的化現象,藉著筆者在中壢、平鎮的中豐路一線的檳榔西施店,藉觀察、紀錄、問答後,而有不同的詮釋表達出內心的看法和報章文件研閱。筆者畫面所呈現的構成形式是以後立體主義的構圖技法(九種透視構圖法)和中國書、畫法線條、意境融合為一,作為自我創作理念的實踐,並以主題簡化、平面化、分割化、色彩簡歛化的創作方向。
筆者在繪畫創作之餘,師法前人的繪畫風格和典範,並參考立體主義、未來主義為主要繪畫畫面,並以中西名家作品作為自我創作之省思。本論文共分為七章:第一章「緒論」,敘述說明研究創作動機、目的、內容、範圍,以及研究方法與理論。第二章「台灣新女性時代女性思維」,描述台灣女性主義與父權下的台灣女性、以及台灣女性物化自己的現象。第三章「檳榔西施文化的演進」,以文獻報導分析,將檳榔產業、檳榔店的型式、規模、檳榔店的名稱為主軸,進而談到檳榔西施穿著及行為等相關社會現象探討。第四章 淺談「新客觀主義」,針對新客觀主義成立的時代背景、創作理念介紹,並舉例代表性畫家來分析與個人創作「檳榔西施」文化的相關風格,使之成為筆者創作的重要參考依據。第五章「自我創作的理念及形式與內容」,以自我創作理念、形式、內容逐一敘述`,再以「新客觀主義」、「後立體主義」的創作觀,作為筆者創作檳榔西施的投射根源及影響表現要素。第六章「作品賞析」,筆者依據前面幾章的理念,做自我創作的實驗,就作品內容形式及個人創作理念,逐一介紹、分析。第七章 結論 部分,分成研練心得、省思與期望三部份敘述,最後結語談到日後創作的起點和調整做一省思,亦展望此階段的作品能激發起觀賞者的共鳴與互動。
Summary

The serial creative works featuring “Exploring how Taiwan’s betel nut lady culture contributes toward the phenomenon of objectifying women” have primarily been aimed to explore, through visual art, the phenomenon of Taiwanese women’s objectifying themselves and the women’s mindset of servicing men by utilizing the author’s firsthand witness of the betel nut lady shops along the Chung Fong Road in Chungli and PingChen, complete with observation, documentation, Q&A through to derive varied interpretations in projecting the inner thoughts and newspaper/magazine review. The conceptual configuration the author manifests in the image has been a blend of the post-cubic imagery conceptualization method (using the nine perspective image construction methods) and the Chinese painting and Chinese calligraphy’s lines and ambience as a manifestation of the authors’ self creative concept, taking to a creative orientation of simplified subject, two dimensional, segregated, and color contraction.

The author, in the spare time besides painting, has emulated earlier painters’ painting styles and classic layouts, referencing also the cubism, futurism as the main painting layout, and also reflected upon renowned artists of the East and West in the self-creation process.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even chapters:
Chapter 1:The introduction:
Which described the study’s creative motive, objective, contents, scope, and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theories.
Chapter 2:Taiwanese women’s thoughts in a new femininity era:
Which describes the Taiwanese women bound by feminism and patriarchic authority, and the phenomenon of Taiwanese women’s objectifying themselves.
Chapter 3:The evolvement of the betel nut lady culture.
Wwhich analyzes through literature coverage revolving around the betel nut industry, configuration and scale of betel nut shops, nomenclature of betel nut shops, and in turn profiles the related social phenomena of the betel nut ladies’ attire and behaviors.
Chapter 4:Profiling the “New Objectivism”.
Which focuses on introducing the background and creative concept of the “new objectivism”, and present representative painters to analyze the pertinent style of the authors’ creation of the betel nut lady culture, integrating it as a vital premise of the author’s creation.
Chapter 5:The self-creation concept.
Configuration and contents, which describes the self-creation concept, configuration and contents, before integrating the elements of the “ new objectivism” and the post cubism as the projected source and performance impact factors in the author’s creating the betel nut lady work.
Chapter 6: Artwork appreciation.
which the author has devised a self-creation experiment by recapping the previous chapters’ concepts to profile and analyze the artwork’s content configuration and individual creative concepts.
Chapter 7:The conclusion.
Which describes in three parts of the study reflection, self-reflection and anticipation, and the final recapitulation covers an overview of the starting point adjustments in the authors later creation, anticipating the that the stage’s works will continue to aspire the viewer with harmony and feedback.
論文摘要 I
論文目次 V I
圖目錄 VIII
表目次 XV

第一章 緒論 P.3
第一節 創作動機與目的 P.4
第二節 研究創作的內容與範圍 P.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理論 P.8
一、歸納分析法: P.8
二、比較綜合法: P.8
三、自我觀察法: P.9
四、紀錄攝影臨摹法: P.9

第二章 台灣新時代女性思維 P.10
第一節 台灣女性主義 P.10
第二節 女性與物化 P.15
第三節 台灣的女性與父權 P.19
第四節 台灣當代女性物化現象 P.20
一、展售小姐 P.21
二、女體與鋼管 P.22

第三章 台灣檳榔西施文化的演進 P.24
第一節 何謂檳榔西施 P.25
第二節 檳榔產業的推波助瀾 P.27
一、檳榔銷售與檳榔西施 P.27
(一)檳榔店的規模與轉變過程 P.28
(二)檳榔西施店的名稱分類 P.30
(三)檳榔西施店的硬體結構 P.31
(四)筆者訪談檳榔西施個案 P.33
二、檳榔業經營實況: P.35
三、檳榔業的色情污染方面 P.35

四、檳榔西施妨害風化之事 P.35
五、有關檳榔西施的表現作品 P.36
六、檳榔產業衍生的社會問題 P.38

第四章 淺談「新客觀主義」 P.40
一、時代背景: P.40
二、創作理念: P.41
第一節 「新客觀主義」的創作觀念 P.42
一、畫作表現手法: P.44
二、政治背景方面: P.45
第二節 新客觀主義的代表性畫家及其風格 P.46
一、奧圖‧迪克斯(Otto Dix,1891-1969) P.46
二、馬克思‧貝克曼(Max Beckmann,1884-1950) P.48
第三節 影響 P.50

第五章 自我創作的理念及形式、內容 P.54
第一節 創作理念 P.54
第二節 創作形式 P.55
第三節 創作內容 P.56
一、藝術價值 P.56
(一)、變與不變的問題 P.59
(二)、繪畫形式談 P.60
(三)、用色與線條 P.61
(四)、後立體主義的運用 P.61
二、創作理念 P.62
(一)、構圖 P.62
(二)、色彩 P.66
(三)、筆觸 P.67
三、內 容 P.69
(一)、題材的選用方面: P.70
(二)、比較(新客觀主義代表性
畫家與筆者創作的異同) P.71

第六章 作品賞析 P.72
第一節 檳榔西施創作元素取捨 P.72
第二節 作品風格偏向意識圖 P.73

第七章 結 論 P.87
第一節 研練心得 P.87
第二節 省思與期望 P.89
一、省思 P.89
二、期望 P.90
第三節 結 語 P.94
(附件一) 訪談大綱 (樣張) P.96
(附件二) 國內展覽流行以穿著清涼的美女來吸引人氣(統計資料表) P.97
參考書目 P.100
翻譯索引 P.107
參 考 書 目
中文部分:
Boris著。《檳榔西施攝影集》。台北:英卓國際,民國94年。
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台北:心理出版社,民國88年。
王雅各。《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台北:巨流,民國88年。
王蜀桂。《台灣檳榔四季青》。台北:常民文化,民國88年。
王受之著。《世界現代美術發展》。台北:藝術家出版社,民國90年。
朱光潛著。《談美『插圖本』》。台北:書泉出版社,民國83年。
朱光潛著。《文藝心理學》。台南:大夏出版社,民國86年。
李時珍。《本草綱目》,台北:台灣商務,民國71年。
亞里士多德著。《詩學箋註》。姚一葦 譯註。十版。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國
82年。
安娜‧卡羅拉‧克勞瑟著。《自文藝復興迄今-西洋繪畫史》。台北:皇冠,民國
92年。
何政廣著。《歐美現代美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民國83年。
何政廣/主編 黃舒屏等/撰文。《現代心靈描繪大師─培根》。台北:藝術家出版
社,民國91年。
何恭上著《印象派繪畫》。台北:藝術圖書公司,民國83年。
何政廣著。《美國寫實派大師-魏斯》。台北:藝術家出版社,民國85年。
何政廣著。《印象主義創始者-馬奈》。台北:藝術家出版社,民國88年。
何恭上著。《名畫家筆下的女性美名畫》。台北:藝術圖書公司,民國87年。
呂清夫著。《後現代的造型思考》。高雄:傑出出版社,民國85年。
吳康著。《康德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2年。
沈以正編著。《中國繪畫史》。台北:美術工藝 ,年份未知。
林芳玫。《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台北:巨流,民國
85年。
林芳玫。<自由主義女性主義>。《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顧燕翎主編。台北:
女書文化,民國89年。
范情<當代社會主義女性主義>。《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顧燕玲主編。台北:
女書文化,民國89年。
武文斌。《藝術論》。台北:中視文化公司出版,民國79年。
徐續選注。《蘇軾詩選》中國歷代詩人選集。台北:遠流出版,民國78年。
曾啟雄著。《色彩的科學與文化》。台北:思想生活屋國際文化,民國88年。
達文西。《達文西論繪畫》。台北:雄獅圖書公司,民國78年。
趙慕嵩。《辣妹傳奇:台灣辣妹面面觀》,台北:萬象出版社,民國88年。
佛洛依德著。《少女杜拉的故事》。台北:高談文化,民國94年。
佛洛依德著。《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台北:志文出版社,民國79年。
姚一葦著。《審美三論》。台北:台灣東華總經銷,民國81年。
陳英德、張彌彌合著《巴爾杜斯》。台北:藝術家出版社,民國91年。
陳建昌著。《美術鑑賞》。台北:高立圖書有限公司,民國88年。
康正果。《情色與身體》。142期。台北:當代,民國88年。
劉燁編譯。《佛洛依德心理哲學智慧》。台北:吉根出版社,民國94年。
甄巍著。《現代美術》。香港:三聯書店,民國90年。
顧燕翎 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再版。台北:女書文化,民國91年。
韓良俊著。《檳榔的健康危害》。台北:健康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90年。
裘伊‧瑪姬西絲著。《女性研究自學讀本》。何穎怡譯。台北:女書文化,民國
89年。
潘東波著。《20世紀美術全覽》。台北縣:相對論出版公司,民國91年。
斐妣蒲諾。《印象主義》。李長俊譯。台北:大陸書店,民國71年。
蕭玉玲。《檳榔西施的就業動機與價值觀的取向之研究》。台北:私立靜宜大學青
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民國89年。
高行健。《另一種美學》。台北:聯經出版社(初版),民國91年。
黃舒屏撰文‧何廣政主編。《存在主義藝術大師傑克梅第》。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民國92年。
魯道夫.阿思海姆(Rudolf Arnheim)。《藝術心理學新論》。郭小平、翟燦等譯。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1年。
孫樹基著。《文藝復興與三位大師》。台北縣:牛津家族國際出版,民國92年。
斐妣蒲諾,李長俊譯。《印象主義》。台北:大陸書店,民國71年。
傅素芬。《許坤成一九八九年之繪畫風格演變之研究》。碩士論文,民國92年。
楊佳蓉。《後立體派――至極女性的多面相貌》。碩士論文。民國91年。
普桑著。《法國古典畫象徵》。台北:藝術家出版社,民國88年。
劉仲容等著。《西洋哲學史》。台北:空中大學,民國85年。
黎素屏。《台灣後立體畫派之探析》。碩士論文。民國91年。
穆孝夫。《鄧石如研究資料》。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民國87年。
郭明菊。《後立體畫派靜物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民國91年。
郭慶藩清代編輯。《莊子集釋》。台北:國家出版社,民國71年。
徐續選注。<蘇軾詩選>。《中國歷代詩人選集》。(台北:遠流出版,民國88
年)。
鄭祥福著。《後現代主義》。台北:揚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88年。
帕啦‧拉培利著。《康丁斯基》。台北:貓頭鷹,民國90年。
蔣勳著。《寫給大家的西洋美術史》。台北:東華書局,民國92年。
徐巍著。《陶淵明詩選》。台北:遠流出版社,民國80年。
劉燁編譯。《榮格性格哲學智慧》。台北:吉根,民國94年。
徐改編著。《中國名畫家全集/齊白石》。台北:藝術家,民國90年。
張大千集著。《張大千詩文》。台北:行政院新聞局出版事業,民國73年。
張敬昌。《檳榔根系分佈及根力之研究》。中興大學水土保持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國89年。
蔣淑如。《清代台灣的檳榔文化》。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0年。
李賢文 。《雄獅西洋美術辭典》。台北:-雄獅圖書公司 民國71年。

報紙、期刊
陸蓉之。<檳榔西施-藝術外交奇兵>。《中國時報》。民國91年4月24日第
五版。
賴淑姬。<綠色黃金的生死戀>。《聯合報》。民國86年5月10日。第七版。
李蘭。《台灣地區青少年與成年人有關檳榔之認知與行為調查》。行政院衛生署
民國八十五年度委託研究計劃保健工作研究報告。
李蘭。「台灣地區青少年與成年人有關檳榔之認知與行為調查」。行政院衛生署
民國八十五年度委託研究計劃保健工作研究報告。
高燦榮。<檳榔、檳榔攤、檳榔西施>。《藝術論衡》。第7期。民國90年。
頁121-176。
殷登國。<台灣的檳榔文化史>。《源雜誌》。民國85年。頁36-39。
葛應欽。<嚼食檳榔的文化源流>。《健康世界》。民國88年。頁32-34。
黃靜宜、寶智華/連線報導。《檳榔捐擬一粒徵一角》。《蘋果日報》。 民國95年
4月6日,第8版專欄。
吳慧玲、張勵德/報導。<電玩展人氣Show Girl 謝佳宣奪冠>。《蘋果日報》。
民國95年2月21日,第A4版。

畫冊類:
李奇茂著。《李奇茂畫冊》。台中:雅舍藝術中心,民國84年。
賴威嚴著。《在想在浮世啼看》。台中:大古出版社,民國94年。
劉奇俊著。《日本畫之美-竹內栖鳳》。台北:藝術圖書公司,民國79年。
周稙寅編著。《鄭板橋書法藝術集》序言。江蘇美術出版社,民國47年。
何恭上發行。《王雪濤畫集》。台北:藝術圖書公司出版,民國73年。
鄧雪峰。《鄧雪峰書畫展》。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89年。
黃永川發行。《振玉鏘金》。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94年。

雜誌類:
張立曄。<被掏空的少女>。《今藝術ARTCO-2005‧11期》。台北:典藏雜誌社,
民國94年。

美術專刊類:
《中國巨匠美術週刊》。<石 魯>。台北:錦繡出版社,民國83年。
《中國巨匠美術週刊》。<任伯年>。台北:錦繡出版社,民國83年。
《中國巨匠美術週刊》。<林風眠>。台北:錦繡出版社,民國83年。
《中國巨匠美術週刊》。<張大千>。台北:錦繡出版社,民國83年。
《巨匠美術週刊》。全冊。台北:錦繡出版社,民國81年。

其他:
許坤成個人資料剪輯I。
傅基芬。<新客觀主義>。《新異象論壇》。民國:93年。
翁美娥博士講授「西洋美術專題研究」之資料,民國83年10月16日文化大學
藝術研究所。
國防部陸軍總司令部編印「認知與共識」。民國91年。
《新文藝創作-理念與實踐》。台北:新中國出版社。

參考網路:

http://www.mcu.edu.tw/department/genedu/2echelon/92report/a03/0807_08.htm 勵馨基金會的「櫥窗商品化的芭比娃娃」
http://163.14.136.54/science/content/1995/00090309/0010.htm 山坡地栽
植檳榔的水土流失問題探討
http://www.esouth.org/?q=node/386◎陳雅雯《容顏作為地圖,供人索驥: 攝
影家陳敬寶和檳榔妹的故事》發表時間:週日, 2005-08-28 23:0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